[认知·探索]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本诗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等艺术形象,不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思考:刘兰芝和焦仲卿是否彼此深爱怎么理解二人接受焦母将兰芝休回家安排的行为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但却应允了其兄为她安排的婚事,是否自违誓言怎样评价焦仲卿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人物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分别对刘兰芝、焦仲卿、焦母以及刘兄的语言进行分析,进一步体会对话在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孔雀东南飞》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精心塑造人物形象,但在结尾安排了“化鸟”这一情节,则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充分地表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和对封建制度的抗议,从而更充分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你能否结合其他古代爱情故事和传说,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领悟导析]
《孔雀东南飞》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及反抗精神。
起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
第二部分,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第三部分,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第四部分,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第五部分,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
《孔东南飞》结构完整、紧凑、细密。其情节的组织,采取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其中,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夫、焦母、刘兄之间展开。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反映了焦母的5C情和兰芝的斗争。兰芝拒婚,是第三次冲突,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富贵不能*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别母一段,写出了阿母的顽固与仲卿的守约。这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
另一条线索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是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段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第二次冲突兰芝辞婆
后,仲卿的送别,充分抒写了他们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第三次冲突兰芝拒婚一段,仲卿的怨怼,兰芝的表白,他们之间的诀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由此可见,上述两条线索,有主有从,互为因果,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人物命运的交代。
《孔雀东南飞》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及反抗精神。
这可能是你要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之一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教师朗读歌词的前两段(屏幕显示),创设悲悯气氛。
问1:预习过全诗,请问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诗歌
问2: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但后人却更熟悉《孔雀东南飞》,为什么
结合屏幕显示,迅速说明比兴手法,及其作用。
结合屏幕显示“乐府”: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是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清代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最长的叙事诗应该是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一百多万行,两千多万字)
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二、过程
1由《孔雀东南飞》引发的争议与探讨,引出本堂课程的目标: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抓住“有价值的”与“毁灭”两个关键词。
2分析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真、善、美
(1)刘兰芝的美好品质;(2)焦刘之间真挚的情感。
有价值的:才高、品善、人美、不慕名利
情真、重誓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赋的知识(铺陈渲染)、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反衬、比喻等。
3如何毁灭——社会、性格
(1)不该毁灭的被毁灭,才是悲剧
社会悲剧:a 焦母和兰芝兄长的专制(焦仲卿对母亲的妥协;刘兰芝对兄长的屈服。根源:汉代独尊儒家后对礼教的推崇——孝。)b 女性的个人能力与社会世俗伦理的冲突。
焦仲卿两次求见母亲试图挽回;刘兰芝成功拒绝了第一次求亲,但第二次未能成功。
性格悲剧:刘兰芝性格(自尊敏感、外柔内刚、率性倔强)与焦母性格(怪僻暴戾、专横跋扈、独断专行)的冲突。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塑造
(2)本可避免的被毁灭,才更可悲
性格悲剧:焦仲卿的性格(正直纯朴、懦弱内向、优柔寡断)。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屏幕显示:性格决定命运!
方法提示:从字词句入手,从细微处读书。品味艺术形象时,应就文段本身中的环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总结
我认为:《孔雀东南飞》通过东汉末年人物性格冲突而引起的婚姻悲剧,以及刘兰芝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个体命运的悲惨和维护自尊的悲壮。焦刘夫妇不是时代文化的先觉者,也不是自觉的反叛者,但他们用自身的行动作了一次对文化的超越。我们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剧的时候,不能再以他们的悲剧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悲剧的魅力:悲剧在无形中强调了造成悲剧的种种原因,深刻批判了作者所要批判的罪恶和丑陋,因为深刻所以品味,因为品味获得启发,悲剧启发了人们对假恶丑的痛恨和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调动学生探寻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如后续必修课本中的《窦娥冤》、《祝福》等,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等名著名篇。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之二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字词,疏通诗句。
(二)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要人物性格及典型意义。
(四)理解封建家长制与封建礼教崔才青年男女爱情的罪恶。
二、新课导入
当今时代,人人倡导自由恋爱,爱情男女来来去去,离离合合都无人干涉。但大家是否知道,自由的恋爱方式脱胎于漫长黑暗的封建时代,当中有多少有情人付出了高至生命的代价
压迫与抗争,一个贯穿数千年的爱情主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身上出现过,在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里演绎过,在宝玉黛玉肩上仍承载着。到底是什么促成了一个又一个凄美爱情故事的诞生今天,让我们跟随一对五彩孔雀,走进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里看个清楚。
三、解题
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 “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四、初步感知文本,学生一人一段,全篇诵读。
注意修正字音,标注段落。
五、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1 、上节课我们通过激情诵读疏通了文意,初步感知了《孔雀东南飞》这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的主要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学习诗前小序,概括小序交待了哪些方面内容一生读并概括。
明确:小序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结局、作诗缘由。
2 、本诗的情节与现代小说的情节有相同的结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课下已给同学们布置了预习任务,请同学们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线索,为情节发展的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先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两个同学上黑板展示。
板书设计
东雀东南飞
起兴(第1节)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第2节)兰芝被遣
发展(第3—12节)夫妻誓别
发展(第13—21节)兰芝抗婚
高潮(第22—31节)双双殉情
尾声(第32节)告诫后人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2(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3--12(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3-7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8-10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11-12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13--21(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13-18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19-20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21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22-31(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32(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第二课时
导入:《孔雀东南飞》以时间为顺序,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了一个令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在这首诗中最光彩照人的`形象就是刘兰芝了,下面我们来重点研读刘兰芝的人物形象。
首先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刘兰芝的重点段落,他们分别是2、8、9、10、12、16、20、21、26、30。
好,下面同学们快速浏览这几段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小组交流后上黑板展示。
2、兰芝请遣 8、自诉衷情 9、临行严妆 10、拜别姑母 12、夫妻誓别
16、兰芝据婚 20、刘兄逼婚 21、排场婚事 26、生作死别 30、以身殉情
好,下面同学们按我们标记好的段落兰重点研读刘兰芝的形象特点,请找到具体的字词句来分析这个人物形象,下面同学们先自己发现,形成观点,然后小组之间交流完善。强调一下,等会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先明确从那一小节找出的,然后把这一小节读一遍,然后再明确观点具体分析,咱按一定规范来好不好
第2节:兰芝请遣 生先读
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
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
勤劳能干。
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
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④兰芝是不愿意离开焦仲卿的,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不堪凌辱,对现实有清醒地认识,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主动要求“遣归”。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兰芝极强的自尊,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和自尊,个性坚强的特点。
板书:聪慧多才 知书达礼 富有教养 勤劳能干 洞察世情 清醒坚强
师结:开端部分通过兰芝自述我们认识到了兰芝的聪慧多才、知书达礼、勤劳能干、自尊清醒,下面我们通过齐读来一块体味一下。
8、自诉衷情 生先读
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这可以看出兰芝的什么特点
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
第9节:临行严妆 生先读
师:新媳妇被遣这是很丢人的事,一般来说被休回家可能会哭哭啼啼,蓬头垢面,衣服不整,兰芝为何没这样反而要 “严妆”呢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学生回答。
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
诗篇采用了赋的手法,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脸串夸张性的横向铺陈,把兰芝的穿着打扮具体细致地描写出来,靓丽无比,美艳动人。“事事四五通”,表现了她对梳妆打扮的极其慎重和细致,斟酌再三,刻意追求,力争尽善尽美。简直使你觉得她似乎就要去赶赴一个什么重要的聚会,或是去参加一个什么重要的喜庆仪式,使你绝对想像不到她是被休遣回家,正面对着人生道路上巨大的不幸。如果说她主动“遣归”,是维护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自尊,那么,归娘家前精心梳妆打扮则是运用自己的美艳无比作武器,对造成自己爱情悲剧的封建家长焦母进行示威,表示反抗,表示自己的不屈服,不顺从。明确地向焦母表示,“遣归”并不能击倒我,打败我,你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即使被遣回家我也要走的风风光光。决不会哭哭啼啼,涕泗横流,蓬头垢面,衣服不整,因此,与其说“严妆”是表现刘兰芝的“从容镇定”,不如说是表现了刘兰芝个性的刚强,表现了她在善良和温顺中别具特色的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表现了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的心底升华起来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感,表现了她对封建家长的不屈服,表现了她的叛逆的个性。这是诗人塑造刘兰芝这个不朽艺术形象最光彩的一笔。
好,这一段文字优美,要求背诵,请同学们认真揣摩品读它的妙处。尝试背一下,生背
我们一齐来读一遍。力争尽快背过,声音很宏亮,语速要再慢一点,感情再浓一些就更好了。
第10节:拜母别姑 生先读
① 大家看盛妆之后的兰芝在与婆婆告别时说了那些话表现了兰芝怎样的性格特点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子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门第有悬殊有自知之明,仍不卑不亢的说话。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变现了他的通情达理,柔中有刚,有理有节,从容镇定 。
②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什么
——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友爱善良,懂礼仪、易相处。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怎样的性格——倔强。
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
好我们揣摩这种不卑不亢和友爱善良的情感来齐读一遍!
12节夫妻誓别 生先读
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感动于是“感君区区怀”;她对仲卿体贴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
她对爱情更是忠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齐读
16、兰芝据婚
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言拒绝:“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不慕名利
20、刘兄逼婚
哥哥逼婚时,为什么仰头应允了表现了兰芝怎样的特点/
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
揣摩着齐读
21、排场婚事
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最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可是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有。
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富有、有权势。
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 以死殉情
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是为了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26、生作死别
对爱情的忠贞,善解人意
30、以身殉情
最激烈的反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师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精彩的个性解读,相信同学们对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已经有了更为清晰透彻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别人的个性解读完善自己心目中刘兰芝的形象,用你生花的妙笔为刘兰芝写一段鉴赏文字,,可以写成诗歌对联或散文,可长可短字数不限。
完成后交流,评点。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在漫漫长夜里,那清池的圈圈涟漪是梦幻的火花,是怨男恨女血泪的控诉,是对人类文明最强烈的呼唤!
她,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她,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她以自己的娇柔与自尊向强大的封建宿命相抗衡,演绎了一支柔肠寸断而又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
“举身赴清池”,这是凤凰涅槃的悲壮,就在那一瞬间,绽放生与死,绽放爱与恨,绽放情与愁!人们亲眼目睹那美丽的爱情在自己的眼前轻轻的、轻轻的撕碎了……
世间的爱情凝固在这一瞬间,生死相许的爱情见证了这一瞬间!
第一部分主要写刘兰芝被焦母遣归的事,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刘兰芝、焦仲卿和焦母三人。1、叹兰芝才高人勤遭怨嫌, 恨焦母品低心恶休贤媳。(老师)2、阿母心有忿以寻岔, 兰芝行无爽而遣归。(学生)3、兰芝痴情守府吏, 公姥无义遣儿媳。(学生)4、勤兰芝难为焦家妇, 刁公婆蛮横遣媳归。(学生)5、公姥怨媳专自由, 兰芝被遣府吏愁。(学生)6、府吏求情母不依, 夫妻商定暂别离。(学生)第二部分是告别离家部分,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学生写的对子是:1、仲卿遭母训别爱妻信誓旦旦实出无奈, 兰芝离小姑辞夫君两心依依本因有情。(老师)2、蒲苇磐石,柔韧无转移, 兰芝仲卿,两情同依依。(学生)3、府吏无奈叹无语, 新妇被逼泪两行。(学生)4、两情依依暂别离, 山盟海誓待重聚。(学生)第三部分是写兰芝回家后的情况,不到十多天,媒人络绎不绝,先是县令后市太守为自己的儿子提亲,刘兰芝的哥哥见利忘义逼兰芝嫁给太守的儿子。我们写的对子是:1、 受兄长逼迫兰芝改嫁太守家,怨苍天无眼命运不与焦仲卿。(老师)2、 兰芝归家母不解兄逼迫度日如年,媒人盈门高不攀低不就只待夫君。(学生)3、 母悲切兄迫兰芝嫁人,女伤怀足迈门外思君。(学生)第四部分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高潮。1、 痴情兰芝举身已随清波去,重义仲卿挂枝一心向东南。(老师)2、 道中途有情人相见盟死誓,良吉日连理枝别离赴黄泉。(学生)第五部分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愿望。学生写道:1、 夫妻相约共赴黄泉冥冥路,鸳鸯哀鸣同飞梧桐郁郁枝。(老师)2、 情感人合葬华山傍,鸟双飞相鸣枝叶间。(学生)3、 自此夫妻左右伴,留得孔雀东南飞。(学生)4、 东西松柏枝枝盖,左右梧桐叶叶通; 南北鸳鸯对对鸣,前后行人细细听。(学生)5、 梁祝化蝶传百世,刘焦合葬垂千古。(学生)附部分学生对联:1、刘兄恶,棒打鸳鸯散,可怜兰芝,举身赴清池; 焦母蛮,折断连理枝,忠贞仲卿,自挂东南枝。 张忠栋2、凄凄惨惨今生无缘与君白头共偕老, 戚戚淡淡黄泉相会同汝比翼伴双飞。 王思辰3、窈窕兰芝命苦矣,跃入清池,波光荡漾; 忠孝男子苦难哉,自挂南枝,寒风浸袭。 刘娟4、巧儿媳夙兴夜寐守节情不移, 恶阿母有眼无珠遣媳行可憎。 王征科5、焦母训子休贤媳,心狠手辣; 兰芝遭遣辞小姑,泪如珠落。 葛晓玲6、织布裁衣知礼节好媳妇被遣举身清波池, 温和柔顺孝父母肖儿子失妻自挂东南枝。 岳婧津7、读刘焦之悲情,无奈; 发今世而感慨,郁闷。 刘静8、悲仲卿被母逼苦不能言百叹挂庭树,生死只剩两行泪; 怨兰芝为兄迫万不得已一跃赴清池,情缘惟有一场空。 金梁9、棒打鸳鸯激起一波碧水, 栖息梧桐鸣彻一夜天明。 骆婧 10、恨今生无缘白头偕老, 愿来世有幸在续前缘 白守宁
传统的阅读教学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多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认为不合理的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是造成两人双双殉情的罪魁祸首,而焦刘两人则是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典范,他们的故事在千古传颂中凝聚成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丰碑。这样的解读以意识形态观念统摄文本,貌似合情合理,实则与诗歌中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情感的变化和矛盾冲突等因素难以融会贯通。尤其是它过分强化了焦刘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对人物命运的支配作用,而对文本以大量的篇幅所描绘的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矛盾视而不见,因而结论实在叫人难以信服。细读文本,我们发现造成两人的悲惨结局,社会和家庭固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两人之间感情基础的动摇和性格矛盾的难以调和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诚然,焦刘两人确实发出过“坚如磐石”、“韧如蒲苇”的爱情誓言,但从文本的许多细节中我们更多看到的不是双方的情投意合、同心一致为维护爱情而付出的努力,而是相互之间因抱怨、误解而造成的情感折磨,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感情裂痕。从刘兰芝的内心来看,她确实有愿为焦仲卿做“蒲苇”的初衷,但面对这块越来越不堪依靠的“磐石”,美好的愿望让她一步一步地陷入“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痛苦和煎熬之中。因此结局的双双赴死不见得就是对这一爱情誓言的践行,而是双方的性格矛盾激化到顶点造成的最后崩盘。
《孔雀东南飞》的情节始于刘兰芝对焦仲卿的诉苦。一是抱怨在焦家倍受冷落的凄苦:“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再是倾诉对焦母蛮不讲理的无奈:“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表面看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主要原因是与焦母的矛盾。然而,我们很难相信,如果刘兰芝对焦仲卿果真是情深意笃,只因为焦母的蛮横就会提出离婚请求我们应该看到,“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这中间刘兰芝所表现对焦仲卿的怨恨虽然很含蓄,但已经出现了典型的怨妇语言“守空房”。甚至我们不难从“贱妾留空房”“徒留无所施”中读出刘兰芝对焦仲卿的极度失望。
如果说,刘兰芝在起初的诉说中还比较隐忍委婉的话,那么当焦仲卿在母亲那里碰了壁,回头要求刘兰芝让步,当他说出“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的话时,刘兰芝就表现出了由这种失望所引发的决绝:“勿复重纷纭!”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要再�嗦这些不管用的话了!”这句话表明焦仲卿的这一招使用的次数应该是很多了,而且已经令刘兰芝厌恶。就刘兰芝的教养而言,对丈夫说出这样的话已经是非常严厉了。正是对焦仲卿的绝望才导致刘兰芝要离开焦家而去,而焦母的驱赶只不过起到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后来的事件发展也证明,焦仲卿不是一个能够拿得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有力量的男人,他性格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在于在家庭成员的矛盾纠葛中无所适从。听了刘兰芝的抱怨就去质问母亲,在母亲那里碰了壁,又回头恳求刘兰芝。这种毫无主见的行为结果就是将事情弄得不可收拾。面对焦仲卿这位固执却没有主见的男人,刘兰芝已不抱什么希望,于是就以决绝的态度为离开这个家做出了切实的安排。
主动提出归省这一要求的行为表明,刘兰芝此时并没有因婚姻的破灭而放弃生命的打算。她在离家之前表现得是那样的理智和从容,安排得当,礼数周全。可见这一切都是她长期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么,有人要问:为什么刘兰芝后来又改变了态度呢我们可以看看诗歌的相关叙事。刘兰芝对焦仲卿苦也诉了,对焦母别也告了,对小姑子也叮嘱过了,其他的事情也安排了,然后乘车出门,那是不打算再回焦家的。但是焦仲卿这个人虽没多少主见,却有执著的态度。他“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面对此景,显然态度决绝的刘兰芝产生了动摇。这一动摇便把自己置于一种不可预测的险境。刘兰芝对焦仲卿所作承诺的虚幻与荒诞是有一定预见的:她跟焦仲卿说“不久望君来”这句话的正确顺序应该是“望君不久来”,催焦仲卿早拿主意省得夜长梦多。这既可以理解为对焦仲卿意见的响应,也可以理解为刘兰芝对焦仲卿的不信任,后来的事实证明焦仲卿也确实不值得信任。他没有“不久当归还”,直到刘兰芝都要出嫁了才出现。这么晚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并没有说服母亲的把握,更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而说服不了母亲,就没有接刘兰芝回去的理由。这其实不是时间问题,而是能力问题。这种不信任还表现在后边刘兰芝的誓词上。她在“妾当作蒲苇”前弄了个“卿当作磐石”的前提条件,不符合发誓的常规。常规的发誓往往是提出自己应当做到的,至少不能先要求对方。还有一个细节处理得更耐人寻味,刘兰芝表现出了对困难的充分预估,“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而焦仲卿只是一味地要求对方,他并没有考虑自己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可以说,到此为止焦仲卿给人的印象就是虽钟情但又迟钝,对妻子难割难舍却又无能为力,态度坚决固执,本领却虚浮难持。然而,他的充满矛盾的所作所为却无形中瓦解了刘兰芝的决绝,从而将一场相对平静的离婚演绎成更大的生死悲剧。
如果说从一开始刘兰芝就没有死守焦仲卿的情感基础的话,那么后来回到家中在再嫁问题上的表现更充分说明了她并不一定要为焦仲卿这个令她多次失望的男人去殉情。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总是给我们以强烈的真实感,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件背后其实保持着情节和性格的高度一致性。从根本上来看,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内心欲求决定的,由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促成的人物行动,构成情节发展的基本过程。人物性格是推动情节发展并决定其发展趋向的内在动因。刘兰芝回绝县令儿子的提婚时说“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这里点明了不答应婚约的主要原因是与焦仲卿的誓言,但“徐徐更谓之”也隐隐地表明再嫁并非完全不可考虑。与焦仲卿破镜重圆只是一种虚幻的念想,这一念想的存在至多反映了刘兰芝对昔日夫妻之间温情的留恋,和因焦仲卿的反复纠缠而产生的犹豫及迟疑。正因为如此,在久等不到焦仲卿的情况下,在兄长的逼迫之下,刘兰芝虽然委屈,也还是答应了新的婚约。在母亲的催促下,她虽然伤心,却还是拿起了刀尺,为自己裁剪缝制嫁衣。显然,就单纯的个人愿望而言,她愿意等待焦仲卿,但是现在她没有这个能力了,也就不再坚持了。有人说,刘兰芝在这时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这完全是封建礼教下草菅人命的思维,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真的将自己的生命看得这么轻。如果刘兰芝真的打算就此了结自己的生命的话,她也不可能有心思在早晚之间就缝制好了嫁衣,更没有必要让两家为再婚忙忙碌碌地去操持。焦仲卿闻讯赶到,刘兰芝劝他另做打算是很好的说明。有人认为刘兰芝此时是在试探焦仲卿,其实刘兰芝在此既没有试探焦仲卿忠情与否的必要,也没有试探焦仲卿想不想死的心绪。真正让刘兰芝下定决心自杀的是焦仲卿后来的一番话:“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焦仲卿说话做事向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前边他在调解刘兰芝和焦母的矛盾之时就因为说话不讲方式而惹恼了母亲,以至于撕破脸皮,激化矛盾,造成不堪收拾的局面。而在这里他又放任自己极度绝望的情绪,对刘兰芝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焦仲卿的话分析起来可以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讽刺刘兰芝攀高枝,这当然是刘兰芝所不能接受的,但也是说不清的;第二层,利用刘兰芝的话反唇相讥,挖苦刘兰芝说话不算数,让刘兰芝有苦说不出;第三层,表明自己有殉情之意,置刘兰芝于不死则薄情寡义之地。这些话语一下子就让外柔内刚的刘兰芝忍无可忍,发出了愤怒的反击:“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事实确实是这样,当初你焦仲卿在母亲的逼迫下,违心地将我休了,我刘兰芝怨你了吗现在我在兄长的逼迫下再嫁,你却说出如此伤人的话。将心比心,你怎么能说得出口呢好!我不让你独自,我陪着你一起去。于是就催生出了“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约定。
整理刘兰芝的情感变化,有两个转折点。一是决心归省,已经辞别后焦仲卿又赶到大路口时发誓不别离,让她产生了犹豫,改变了决绝而去的态度,这使她开始走向不确定的人生之路。二是焦仲卿在她再婚之前的这次相见,激怒之下,她下定了必死的决心。可见刘兰芝的死并不是一场有预谋的自我毁灭,而是在焦仲卿的刺激之下、在人格遭受怀疑甚至是侮辱之下的一种激情自杀。在这两次转折中,焦仲卿的所作所为都是推动人物命运走向沉沦的决定因素。
刘兰芝虑事长远,凡事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有自己明确的立场,还能处处为对方考虑。而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焦仲卿则更像是一个不谙人情的大男孩,心躁气浮,胸无城府。说话做事,脱口而出,率性而为,全然不顾及别人的心情和感受。焦母之所以容不下美丽端庄、聪慧能干的刘兰芝,焦仲卿愚蠢的言行难辞其咎。试想一位含辛茹苦把子女拉扯大的母亲,看到儿子只知道沉醉到新婚燕尔的温柔之乡与媳妇卿卿我我,而把自己的老母亲晾在一边,她怎么不会因倍感冷落而迁怒于刘兰芝呢更有甚者,当婆媳之间的矛盾日渐公开,这个矛盾双方都寄予厚望的焦仲卿不仅不会通过自己的协调和沟通去化解矛盾,反而在母亲面前不合时宜地表白自己的爱情:“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夸赞刘兰芝:“女行无偏斜”。指责母亲:“何以至不厚。”这无异于火上浇油,让本来就气量狭隘,怨怒有加的焦母更加暴跳如雷,下定决心要拔去眼中钉、肉中刺,刘兰芝被赶走的命运从此不可逆转。同样,辞别时,他跟刘兰芝一厢情愿地许下“誓不相隔卿”的誓言,发完誓后又不去做实质性的挽救工作,直到刘兰芝已失去等待的耐心和希望,再婚的各项议程已经在紧锣密鼓进行的时候,焦仲卿才闻讯赶来。面对不堪收拾的局面,焦仲卿彻底乱了方寸,只知道口出怨言,无端指责,从而给刘兰芝造成了致命的伤害。
与刘兰芝的理性相比,焦仲卿的人生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感性人生。他既不会设身处地地为刘兰芝考虑,甚至也不会为自己的母亲和未来着想。他放任自己的痛苦和悲哀,在最后的相见中对刘兰芝说的“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既把刘兰芝逼仄到绝境之上,同时也顺便将自己捎带上死路。决别之后,焦仲卿才真正清醒过来,这一清醒是伴随着绝望而至的。他在无比的沉郁中告别了母亲,“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当刘兰芝自杀的消息传来后,“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显然,他的自杀的行为和决心都在刘兰芝之后,是一种被动而又无奈的追随。
以上我们从主人公的性格入手,分析了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我们之所以不赞成把焦刘之死简单归因于可恶的封建家长制,除了在文本的情节中找不到充分的证据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样的结论经不起逻辑上的推敲。试问,谁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吗如果焦母,那么从封建礼教而言,则相同地位的刘母也应该是,如果刘母是家长,则刘兰芝不会是如此结局;如果说是刘兄,则焦仲卿在家所处地位恰恰和刘兄相同,如果焦仲卿能够善解人意,一言九鼎,则刘兰芝也不会被扫地出门。所以,封建家长制致死人命的说法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解读文学作品不是不要考虑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至多不过为我们审视文本提供一种背景和视角,而不应成为束缚我们思维的戒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固然有封建家长制的原因,但在封建制度早已被废除的今天,像这样的因婆媳矛盾酿成的家庭悲剧还时有发生。制度悲剧应该随制度的消灭而消灭,而性格悲剧却是随人生的延展而延展。所以,把握文学作品的实质还应立足于文本自身,从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去发现作者对人性的悲悯与关怀。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我们可以寻求视界的融合,在审美和鉴赏中彰显文学所闪耀的永恒的人文光辉。
[作者通联:浙江丽水学院人文学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