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节繁多,忠孝以为先,要逃的话焦仲卿绝不会弃家母不顾而走,兰芝一人根本无处可以,汉末建安年间,泸州府。应该是三国时期东吴地带,在这么个非常战乱时期,女子私自出走,不符实际。古人的行为思想早已被封建礼节所束缚,兰芝16颂诗书,当为一有读书之人,知礼节,其与现代人的开放思想差太多了。故当被其兄长多加斥责时,便只能引以为命,追究本质,封建思想罢了。而她与焦仲卿双双殉情,已是当时人们对于封建婚姻,父母为命的不满的最大反抗了,所以在后世人看来,可歌可泣,引以流传。
(兰芝)结婚的这一天牛马乱叫的时候,刘兰芝走进了行婚礼的青布篷帐,在暗沉沉的黄昏后,静悄悄的,人们开始安歇了。
(兰芝自言自语说):“我的生命在今天结束了,魂灵要离开了,让这尸体长久地留在人间吧”!(于是)挽起裙子,脱去丝鞋,纵身跳进清水池里。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自杀这件事,心里知道(从此与刘兰芝)永远离别了,在庭院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就在向着东南的树枝上吊死了。
焦刘两家要求合葬,于是把两个人合葬在华山旁边。(在坟墓的)东西两旁种上松柏,(在坟墓的)左右两侧种上梧桐,(这些树)条条树枝互相覆盖着,片片叶子互相连接着。
树中有一对飞鸟,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仰头相互对着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
扩展资料: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
少女刘兰芝自幼便习女红,善弹琴,能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日夜辛劳,勤于家务,却不为婆婆所容,于是就去信给正在庐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诉说不堪忍受之苦。仲卿回来为妻子求情,却遭母亲斥责,并令其休妻另娶。仲卿长跪,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母亲大怒。因仍要赶回郡府任上,仲卿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一时。兰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别,类乎休弃,今后恐难再见,便将自己常用的香囊、妆奁等物留给仲卿以作纪念。
鸡鸣天亮,兰芝精心梳妆之后,上堂别过婆婆和小姑,流泪登车而去。此时仲卿已等候在大道旁,夫妻相见。两情依依,低头耳语道:“誓天不相负。”
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兰芝婉言回绝;又数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门提亲,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愿与刘家结为百年之好,又被谢绝。
这下早惹恼了兰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兄命难违,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一切任人安排。那边媒人回报,说刘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过后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马上四处派人备下金帛彩礼,人马舟车,以便早日完婚。仲卿在任上闻知此变,急忙乞假告归。
第二天,兰芝整日默默无语,只是和泪裁衣。忽听得一阵熟悉的马嘶声,出门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兰芝手抚马鞍,一一诉说原委。仲卿提及当日誓言,二人只好相约“黄泉下相见”。各自回家去了。
仲卿回家后对母亲说道:“今天大风吹折了树木,院子里的兰花上结满了严霜;孩儿的性命犹如西山的落日,母亲今后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长叹而去。
这一天,迎亲的车马格外热闹,新妇已进门。黄昏后人群渐渐散去,夜深沉,万籁无声,兰芝揽裙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徘徊树下,亦自缢殉情。后两人合葬于华山旁。
参考资料: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
少女刘兰芝自幼便习女红,善弹琴,能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日夜辛劳,勤于家务,却不为婆婆所容,于是就去信给正在庐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诉说不堪忍受之苦。仲卿回来为妻子求情,却遭母亲斥责,并令其休妻另娶。仲卿长跪,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母亲大怒。因仍要赶回郡府任上,仲卿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一时。兰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别,类乎休弃,今后恐难再见,便将自己常用的香囊、妆奁等物留给仲卿以作纪念。
鸡鸣天亮,兰芝精心梳妆之后,上堂别过婆婆和小姑,流泪登车而去。此时仲卿已等候在大道旁,夫妻相见。两情依依,低头耳语道:“誓天不相负。”
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兰芝婉言回绝;又数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门提亲,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愿与刘家结为百年之好,又被谢绝。这下早惹恼了兰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兄命难违,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一切任人安排。那边媒人回报,说刘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过后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马上四处派人备下金帛彩礼,人马舟车,以便早日完婚。仲卿在任上闻知此变,急忙乞假告归。
第二天,兰芝整日默默无语,只是和泪裁衣。忽听得一阵熟悉的马嘶声,出门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兰芝手抚马鞍,一一诉说原委。仲卿提及当日誓言,二人只好相约“黄泉下相见”。各自回家去了。仲卿回家后对母亲说道:“今天大风吹折了树木,院子里的兰花上结满了严霜;孩儿的性命犹如西山的落日,母亲今后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长叹而去。
这一天,迎亲的车马格外热闹,新妇已进门。黄昏后人群渐渐散去,夜深沉,万籁无声,兰芝揽裙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徘徊树下,亦自缢殉情。后两人合葬于华山旁。
妇女守贞的道德观,先秦已有“有子而嫁 倍死不贞”的规定。至汉代,三纲五常体系渐次形成。刘向《烈女传》“修道正进,避嫌远别。为必可信,终不更二”,班昭《女诫》:“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 《白虎通义。婚娶》引《礼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汉代历代帝王很重视,”赐贞妇帛“、”赐贞妇顺女帛“的记录不绝于史书,并大力旌表宣扬。如沛郡刘长卿,在孩子五岁的时候去世,他的老婆守贞不嫁,苦守十年。后来刘妻孩子夭折,娘家人劝她改嫁,刘妻自毁耳朵以示守贞。当地官员上报朝廷,褒奖。其他如谢姬、殷纪配、吕荣、李元女一直到三国时代的夏侯令女,都是夫死坚拒改嫁的典型模范。
不过汉代和明清不同的是,社会主流普遍认为守贞是一种超道德,是德行的上限,而不是下限。寡妇宣布守节,会博得赞赏,寡妇不去守节,也不会被人指责。不像明清时代,寡妇守节几乎成为最低标准,低于这个标准就是十恶不赦。同样是大儒,董仲舒在这事儿上看得就比朱熹开,他说“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所以在朝廷大力表彰贞妇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民间、官场、甚至皇家轰轰烈烈的改嫁之风。
汉文帝的妈妈薄夫人,就是改嫁给刘邦的。汉文帝的儿媳妇、汉景帝的皇后王娡,也是改嫁给天子的。汉景帝和王娡生的女儿平阳公主,先后改嫁三次,先嫁曹寿、又改嫁夏侯颇,第三次嫁的老公更好,叫卫青。名臣陈平也是著名的接盘侠,他老婆张氏先后嫁了五个老公,都死了,他是第六个。朱买臣的老婆嫌自己老公没出息,主动改嫁;苏武的老婆等不到自己老公回来,也改嫁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就更不用说了。甚至一代枭雄曹操,他的原配夫人要跟他离婚,怎么也劝不回来,曹操只得放她回家。主动跟娘家人说可以改嫁。只不过丁家不敢招惹曹操,此事未成。到了曹操临死前,甚至还对侍妾们说:“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两汉旌表的那些列女,有很多都是家里要求改嫁自己不从的,也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主流对改嫁没有反感,当做是习以为常的事。“寡妇守贞” 这种事在当时,跟现在的道德标兵一样,没人说不好,但也没太多人当回事,偶尔出现几个,朝廷都要捡到宝一样,兴高采烈地宣传一通
所以刘兰芝离婚之后,有人上门求亲,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会行为,不会有人因此而看低她。反倒是刘兰芝的坚持,被她的娘家人所不理解的,不就是改嫁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抢你鸡蛋。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主要是因为焦仲卿的母亲不喜欢刘兰芝,并让焦仲卿休掉刘兰芝,还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有些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通过读《孔雀东南飞》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焦仲卿的母亲不喜欢刘兰芝的原因。首先刘兰芝并不是传统封建礼教所倡导的贤妻良母型,刘兰芝是具有新时代个性,追求新思想的贤妻良母,很显然这样的儿媳妇是不被焦母所接受的。文中没有提到孩子,虽然刘兰芝已经在焦家两三年了,还没有生个孩子,在当时女人不生孩子,婆婆是万万不能容忍的。其次刘兰芝的家庭背景跟焦仲卿相比较,是属于门不当户不对,焦母当然想找个大户人家的**。所以焦母让焦仲卿把刘兰芝休掉。焦仲卿被逼无奈,自古都提倡百善孝为先,因此焦仲卿不敢忤逆母亲,百般无奈之下,就暂时让刘兰芝先回到娘家。
焦仲卿和刘兰芝约定,等过些时日就把刘兰芝接回来。可是刘兰芝在家这段时间,他那个趋炎附势的哥哥竟然把刘兰芝许配给太守的儿子。刘兰芝无法推脱哥哥给安排的这个婚姻,因为他们是无法跟太守的儿子进行抗衡的,所以焦仲卿和刘兰芝选择一起赴死。
《孔雀东南飞》通过描写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当时封建礼教思想的罪恶,歌颂了焦仲卿和刘兰芝敢于追求爱情,忠贞于爱情的美好精神,讴歌了年轻人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的制度,勇于追求自由恋爱的美好向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