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导致焦母不喜欢刘兰芝。“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这是焦母评价刘兰芝的原话,前一个理由显然是欲加之罪,很牵强。因为,自始至终,刘兰芝对婆婆都是知书达理。特别是与婆婆告别的时候说的话,可以说非常符合自己的身份。但是她虽然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或者从正面来看就是有自己的主见,这在当时是绝对不允许的,媳妇就得无条件地听从婆婆的话,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更不能有自作主张的举动,因而为焦母所不容。这一点从故事开头刘兰芝对丈夫诉苦和新妇严妆以及和婆婆告别这些文字都能体现出来。刘兰芝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对现实清醒的认识。当她看到自己无论怎么任劳任怨怎么知书达理怎么贤惠能干都无法获得婆婆的认可和欢心后,她知道自己在婆家是不会有幸福可言了,或者说只要婆婆在世就不会有她的幸福,就主动提出要离婚。这在只有丈夫休妻子的古代是多么大胆的举动。就凭这一点,焦母就容不下她。焦母绝对容不下一个想动摇自己在家庭地位的媳妇,她需要的只是一个温顺听话的媳妇。
第二点.兰芝多年不育导致焦母不喜欢她,刘兰芝和焦仲卿“共事二三年”未有子嗣,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现在的课下注释将“二三年”直接落下为二三年。这可能与文中多处出现的“新妇”有关。自然也能讲得通。但是,古人还有将两个数字相连表示乘法的习惯。比如“三五之夜”是指十五的晚上;“二八年华”也是指女子十六岁。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这里的“共事二三年”是指共同生活了六年。如果是结婚六年依然没有生育,当然可以成为婆婆不喜欢媳妇的理所当然的理由,这已经属于婆家休掉媳妇的“七出”之一,就是可以将媳妇合法休掉的理由。
第三点.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导致焦母不喜欢刘兰芝。焦仲卿在焦母看来是“大家子”,又是“仕宦于台阁”。而刘兰芝则“生小出野里”,是一个小家碧玉。加之刘兄见利忘义的表现,更让人感到刘家的家底很薄,的确很寒酸。对这一点,焦母早就不满。因为刘兰芝的娘家根本无法对焦仲卿的仕途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虽然刘兰芝在母亲的调教下知书达理,与焦仲卿很般配也很相爱,但焦母就是瞧不起她,所以对刘兰芝的付出也就视而不见。相反,秦罗敷的家境肯定比刘兰芝要好。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推论呢?首先是因为焦母对刘兰芝家境的鄙视;其次是因为焦母对秦罗敷的相貌赞美得有点过头,说她“可怜体无比”,又是“窈窕艳城郭”。而作者站在广大民众的审美角度早在“新妇严妆”部分对刘兰芝的相貌进行了正面的细致的描写,并不吝赞美之词,说她“精妙世无双”;再加上刘兰芝回到娘家后前来说媒的人家的身份和地位一个赛一个高贵,而且每一家都比焦家好,也从侧面烘托了刘兰芝的美丽已经是万里挑一。所以,焦母口中的美丽无比的秦罗敷不过是她要诱导儿子赶走媳妇的借口而已。
4.焦母作为寡母的畸形心理导致她不喜欢刘兰芝。一般的把儿子视为私有财产的母亲都对媳妇有一种敌意,所以婆媳关系难处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更何况焦母寡居多年,儿子就是她的一切,对儿子的爱已经超出一般的母子之情。她对儿子有着极强的占有欲,并上升为一种畸形的“恋子仇妇”的心理。可是儿子大了,又不能不为他成家。所以,儿媳妇就成了争夺她儿子的假想敌。尤其是见不得儿子对媳妇关怀备至。正如俗语说的“小喜鹊尾巴长,娶里媳妇忘了娘”。故无法理解更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的真挚热烈的爱情。尤其是一向听话的乖儿子竟然敢于为了媳妇而顶撞自己,焦仲卿鼓起最大的勇气来捍卫自己和刘兰芝的爱情“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对焦母而言,那更是等于捅了她的肺管子,火上浇油。焦母自然会把儿子对她的顶撞算到刘兰芝的头上,此时的刘兰芝已经变成了焦母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驱之而后快。
自己算是比较喜欢古诗词的,《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成乐府双璧,但是在学习的时候我却很不喜欢《孔雀东南飞》,比如《木兰诗》我可以全篇背诵,而《孔雀东南飞》要求背诵的段落我都不愿背。
为什么讨厌这首诗呢,在我看来这就是写小媳妇与婆婆闹别扭,后来夫妻二人双双自尽这点事,怎么就是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了呢。
现在再看这首诗,仍然喜欢不起来,不过却有了新的感悟。这诗描写的是东汉汉献帝时期的故事,可是里面除了女性地位较低以外,其他完全就是现代狗血家庭剧的剧情啊。
在我看来,焦母不喜欢刘兰芝,那是必然的,刘兰芝那性子,莫说古代难以容于婆婆,即使放现在,也是不讨喜啊。
开头先是一顿显摆和抱怨,说自己才艺如何好,在家做工如何辛苦,老公你又不在家,害我独守空房。我在家这么辛苦,婆婆就是不满意,快快休了我吧。
这番说辞,任凭哪个婆婆听了,估计都不会喜欢。果然焦仲卿去求情时,焦母直接怒了,说这女子平日里就由着自己性子来,不服管教。
到了这一部分,明显就看出焦母不是善茬,又加上有古代封建大家长权威加持,肯定不容媳妇违背自己。刘兰芝就是软柿子吗,显然也不是,她受到婆婆的刁难和厌恶,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有没有错,一副自己都是对处处是委屈的样子。就算刘兰芝真如自己所说处处有理,从开头那一段也可以想象她平日里对待婆婆的态度,肯定是千万个不服。就算她表面可以装装样子,和真正的心悦诚服绝对两码事。她婆婆那种人精岂能看不出来,早就对她颇为不满了。
焦母不喜欢刘兰芝,这就很明显了,主要就是两人气场不合,刘兰芝经常要挑战一下自己权威,更可气的是,刘兰芝并不觉得她冒犯了自己,一副浑身上下都是理的样子。有人说焦母嫉妒夫妻俩恩爱,我觉得那犯不上,刘兰芝焦仲卿都不怎么见面,秀恩爱也秀不到焦母眼睛里。
为啥我说这是狗血剧情呢,开始刘兰芝逼迫丈夫向婆婆施加压力,其实压根不想走,就是想给婆婆点颜色看看,你儿子要听我的呢。没想到啊,焦仲卿这窝囊废给办砸了,婆婆更气了,刘兰芝必须走。不过走前刘兰芝也不甘心,故意打扮漂亮一番气气婆婆,人家压根就不理会。
在这个时候,狗血的一幕就出现了,焦仲卿居然对刘兰芝说我休你只是权宜之计,等过阵子再把你接回来,你要等我啊。刘兰芝也悲切切答应了,自己回到娘家。在那个时候,女子轻易不回娘家,即使回去也是娘家人来接,这样没人接就回去了就是奇耻大辱,相当于跟夫家完全断了关系。但是焦仲卿居然还硬撑着要去再接她回来,实在是太扯,你要么就硬气一点,违背母亲把兰芝留下,要么就直接休掉,断个干净,这样不清不楚算什么。
更狗血的在后面,刘兰芝回家后,母亲固然大吃一惊,哥哥更是暴跳如雷,火急火燎让她再嫁。这刘兰芝虽是被休掉,但是姿色漂亮啊,引得县令、太守都来提亲,简直就是现代版离婚灰姑娘被高富帅盯上啊。刘兰芝心里当然不愿意,因为还想着焦仲卿,最关键的一点是跟焦仲卿都约好了,不能失信于人啊。
这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刘兰芝的娘亲兄长还有太守还在逼迫的紧啊,只好答应再嫁。偏偏这时候,焦仲卿又来了,一番自怨自艾加责骂,刘兰芝当即反驳,说着说着起劲了就要约定自杀殉情。后来刘兰芝跳了池,焦仲卿上了吊。
看看这剧情,一般的现代狗血剧都不敢这么拍,在我看来,刘兰芝是自己作死的,焦仲卿是窝囊死的。
刘兰芝家世一般,而焦仲卿却是大户人家的儿子,焦仲卿的母亲觉得刘兰芝配不上自己的儿子,焦母想要为自己的儿子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妻子。焦仲卿非常的疼爱刘兰芝,焦母感觉自己的儿子没有以前那么孝顺了,而这一切都怪刘兰芝,若不是刘兰芝的存在,焦仲卿也不会忽略自己。以上便是焦母要谴回刘兰芝的原因。一、门不当户不对
刘兰芝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而焦仲卿则则出身世家,他们之间本来就有悬殊,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而焦仲卿的母亲,自然是不愿意接受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儿做自己的儿媳妇。身份的悬殊导致了他们不能幸福安稳的在一起一辈子。
二、焦母看上了大户人家的女儿,想要其当儿媳妇
焦仲卿的母亲早就已经看上了隔壁有钱人家的女儿,她特别希望这个女子能做自己的儿媳。在焦母看来,这个女孩长得漂亮,家庭背景又好,更有能力帮助到自己的孩子成就大业。古人都是讲究门当户对的,所以这也是焦母要遣回刘兰芝的另一个原因。
三、焦仲卿太爱刘兰芝了,焦母感觉自己的儿子疼爱妻子比疼爱自己多,所以讨厌刘兰芝
对一个焦母而言,儿子就是她生命的全部。焦母一手把焦仲卿抚养成人,她倾注了所有的爱给焦仲卿,也为他付出了所有。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不管有再多的苦难也无怨无悔。但是,在焦母内心中也希望有一天儿子可以报答她。所谓的报答,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付诸行动。贾母看着焦仲卿一天天长大成人,一天天懂事,内心自然是欢喜。可是,自从焦仲卿娶了刘兰芝以后,对刘兰芝百般疼爱。对一个母亲而言,有时感到儿子对自己的爱甚至比对妻子的还少,心中自然是有些不高兴的。正是因为焦仲卿太宠爱刘兰芝了,导致焦母的嫉妒,也让焦母担心儿子沉溺于爱情而忘记了事业。焦仲卿身负很多的重任,刘兰芝不应该成为他成功路上的绊脚石,焦母为了让焦仲卿能够干出一番大事业,便将刘兰芝遣回。
《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反感刘兰芝,是有很大的原因的。在孔雀东南飞之初,刘兰芝的优秀和德行得到了展示。"十三能织绸,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琴,十六诵诗"。",但婆婆还是很不满意这个懂诗的好女工媳妇 "三天破五,大人太晚。不为织布晚,你老婆难!" 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难念的经,兰芝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引得婆婆如此讨厌呢?婆婆对儿子有极强的 "控制欲",对未来的儿媳妇充满敌意和妒意
婆婆的性格无疑是很强势的,她要把儿子紧紧地抓在手里,强迫他做她想做的一切。尽管儿子曾说过:"如果你现在送她去,她就不会再被带走!" 如果是这样,婆婆不但不同情心疼,反而更加生气和不满。她对儿子的婚事到处干涉和控制 "老爷女,既然叫秦罗福,可怜身世无双,为你做了母亲。快送来,送来不留!" 斤斤计较,急于求成。
反观刘兰芝,丈夫出去后,她无怨无悔地在家里洗衣做饭伺候婆婆,也没有什么不当的行为。但婆婆确实处处为难,表现出一个十足的恶婆婆形象。婆婆是从儿媳妇那里经过的,她那么强势的性格不会受到婆婆的喜爱,现在多年的儿媳妇熬成了女人,她也有很多优越感,处处想压制儿媳妇。从儿子对婆婆的态度足以看出,儿子是母亲的宝男,一般母亲都会享受儿子对自己的特殊感情,但这种感情突然被所谓的 "媳妇 "夺走,婆婆会不高兴,会对刘兰芝不利。她的丈夫已经去世,她已经守寡多年。一个女人的嫉妒心是可怕的。她自己的爱情是有缺陷的,也许连她儿子的爱情也是美好的。
高水平的外表。"指如切葱根,口如含珠丹。精巧如细步,玲珑无双"。比金子还多。"妃子绣腰襦,繁华自在;红罗富贵帐,四角挂香囊;箱帘六十、七十,青青丝绳,万物皆不同,尽在其中"。关于球。"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孝顺。"服从公母,只从专进 昼夜频频,临平苦辛。可就是这样一个好媳妇,婆婆焦母却不讨好,不逼儿子焦仲卿休妻,结果一个淹死,一个吊死在庭树上,造成千古悲剧。
这个标题应该似乎有些问题“《孔雀东南飞》里婆婆刘母为什么那么厌烦刘兰芝?刘兰芝做错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孔雀东南飞》里婆婆焦母为什么那么厌烦刘兰芝?刘兰芝做错了什么?”。
《孔雀东南飞》用现在的观点看,就是一位刁婆婆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导致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自杀殉情,是一出人间悲剧,究其原因是封建礼教导致的。焦母按照封建标准来衡量婚姻的幸福,还有对女人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以及封建价值观,最主要的是两个内容,一个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另一个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我们先看刘兰芝: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勤俭持家,而且非常守妇道,丈夫忙于工作,妻子在家做全职太太,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虽小心伺候公婆,却得不到认可,还要被赶出家门。造成这样的结果,其实也有刘兰芝自己的原因,因为在婆婆的眼中,儿子不回家,肯定是媳妇有问题,而不会是怪罪儿子,这就是人性,古代人更是如此,即使是现在,一旦出现结婚后多年没孩子,婆婆也会怪罪媳妇,而不是怀疑自己的儿子,自古人性都是如此;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相信刘兰芝的婆婆当年也受了非常多的苦,她的婆婆应该也是这样刁难她的,如果说她的心理有一些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有意见,再有他自己的丈夫对她的态度,也会影响她的决定,女人看见自己儿子跟媳妇过于亲密或者感情过于好,是会“吃醋”的,如今也存在这种现象,这也是焦母讨厌刘兰芝的一个原因。
但是焦母对儿子是不会这样说的,她的理由是:
“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其实这里充分体现了,焦母和刘兰芝之间文化的差异,她看中的所谓贤女,应该是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接受传统“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的典型人物,他们到了夫家一定是“三日下厨房,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的女子,把婆婆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刘兰芝的表现则差一些,既追求夫妻之间的感情,又显示自己非常能干,有可能远超婆婆当年,这就像“让前任领导感觉自己很没面子”。
当然最主要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思想在作祟:
古代有条件的人之所以娶“三妻四妾”其实根本原因在于繁衍后代,认为人丁兴旺才是让家族传承下去的首要条件,像刘兰芝嫁过来三年,还没有孩子,婆婆根本不会怪罪自己儿子工作忙,而是找媳妇的原因,一旦不能生育或者没有男孩,现在的很多婆婆也会看媳妇不顺眼的,不要说古代了,如果是儿孙满堂,相信焦母就不会这么激进了,总能有个商量的余地。
最后,我觉得人和人之间有天生的看不顺眼,也是存在的,也许在刘兰芝的眼中,早就看她婆婆焦母不顺眼了,只是她不敢说出来而已,她们就像天敌一样,也是有可能的,所以焦母才表现得非要把她赶走才心甘。
婚姻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虽然要考虑自己的父母和亲人的意见,但是生活在一起时间最久的还是夫妻,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应该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当出现这样矛盾的时候,还是不要像焦仲卿和刘兰芝这样采用极端手段,毕竟生命只有一次,这个结局对于焦母来说,也是她不想看到的。
造成这个结果,焦仲卿也有责任,他的最后决定其实对焦母也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风卷云舒,惯看桑田变沧海;阅历历史,身入其中,古往今来,多少故事笑谈中!
《孔雀东南飞》开头便展示了刘兰芝的优秀和贤惠"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但婆婆仍然对这个善女工懂诗词的媳妇十分不满"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兰芝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何引来了婆婆的如此痛恶呢?
第一,婆婆对儿子有极其强的"控制欲",她对后来的媳妇充满了敌意和嫉妒
婆婆的性格无疑是很强势的,他想要把儿子紧紧的攥在自己的手里,逼迫儿子干她想干的一切事情。哪怕儿子已经说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话,婆婆不光没有体恤心疼,反而更加的生气和不满。她对儿子的婚姻处处干涉和控制"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处处算计,渴望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观刘兰芝,丈夫出门在外,她无怨无悔在家洗衣做饭伺候婆婆,行为并没有不妥。但婆婆确实处处刁难,演示了一个十足的恶婆婆的形象。
婆婆也是从儿媳妇走过的,她这样强势的性格也必定不会受婆婆的喜爱,如今多年媳妇熬成婆,她也有很多的优越感,处处想要碾压媳妇一下。从儿子对婆婆的态度足可以看出儿子是一个妈宝男,一般母亲都会享受儿子对自己的这种特殊情感,可这种情感突然被一个叫"媳妇"的人给夺走,婆婆一定会心生不快,也就不会对刘兰芝善语相待。从全文不难看出,婆婆的丈夫已经去世,她已经守寡多年,女人的嫉妒心是可怕的,自己的爱情有缺陷也许连儿子的美好爱情也见不得。
第二,刘兰芝骨子里的反叛行为让婆婆不喜欢
通读全文,大家看到的多是刘兰芝的隐忍和婆婆的步步追赶,其实刘兰芝的很多言语都能体现出她的好啵,体现出她"孔雀"的形象。《孔雀东南飞》开头便提到了刘兰芝掌握的技能和织布的速度,普通人家的女儿是没有条件接触到箜篌和诗词的,但兰芝却是全部通晓,可以看出兰芝出身高贵,气度不凡。兰芝的样貌同样也是不俗,除了后文对她样貌的详细勾勒,高官来求她也可以窥见。这段感情的结束是兰芝主动提出的,她当时的心理活动大概是:"我已经很优秀了,但你们家容不下我,我也不必去可以的迎合,你们不喜我自己走。"而且,兰芝走的时候也并不落魄,用昂贵的化妆品仔细的梳洗打扮回了娘家,这也是对婆婆的一种挑战。兰芝虽然处处隐忍,但她对个人条件充满了自信。
她虽然对待婆婆谦谦有利,但她的骨子里透露着高傲,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孔雀女"。她也许知道婆婆想要什么,但她并不想去刻意的迎合婆婆,她只想做到本分上的好妻子好儿媳,面对母亲的询问她也只是说一句:"儿实无过错。"婆婆对兰芝的优点只字未提,反复强调的便是兰芝的自专和不听指挥。在那样一个强势渴望掌控全局的女人面前,连第一步的顺从都办不到的话,其它的优点也就通通不存在了。
第三,幼稚的焦仲卿成了婆媳矛盾的催化剂
焦仲卿表面看来对兰芝十分的喜爱和钟情,在母亲的压迫下说出了:"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儒家思想统治下的时代孝字当头,婆婆吃定了不敢反抗的焦仲卿,焦仲卿也确实无力反抗。面对受气的媳妇和蛮横的母亲他始终想不到一个好办法,只能如一个墙头草一般倒向了强势的一方。他的行事也十分的幼稚,他和兰芝约定不娶不嫁,但他从未思考过,在那个封建的古代,兰芝需要承受多少冷眼和非议。
兰芝决定再嫁后,他还跑到兰芝家冷嘲热讽的说了一通,也直接造成了兰芝的悲剧。在一段婚姻中,女人要比男人更加的成熟,因为她们需要去到一个陌生的家里和一堆陌生人相处,而男人不需要离开自己从小生活的温室。很多男人在家庭问题上都很幼稚很偷懒,他们希望自己的爱人和自己一样爱父母,也希望父母跟自己一样去关心自己的爱人,但他们却很难在这两个利益团体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从而会带来更大的失衡。
第四,刘兰芝有个不给力的娘家
刘兰芝的好强,最根本的还是来自于娘家。刘兰芝的娘家对于钱财的看重是远远高于刘兰芝本身的,所以刘兰芝一直都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艺也好,织布也罢,就是想要在家中有些地位。娘家人对刘兰芝的态度,婆婆一定是看在眼里的。娘家人收了聘礼之后一声不吭,给女儿的嫁妆不丰厚,在女儿结婚之后,父母兄长不常来看望……这些举动,不仅仅将刘兰芝在娘家孤立,也让她在婆家孤立无援。
娘家人对刘兰芝的漠视,婆婆自然是看在眼里的。这种姑娘,用非常通俗的话就是"赔钱货",这种畸形的婆媳关系,即便是在现代也非常常见。婆婆对刘兰芝的蔑视并不难理解,而刘兰芝不对婆婆服软,也是她在娘家养成的屡败屡战的性格使然。后来刘兰芝被赶出婆家,她并没有一丝轻生的念头,还和焦仲卿约定以后还能相见。但因为娘家人的紧逼,生怕她住在娘家坐吃山空,一定要她改嫁,她才最终绝望自尽。
相比之下,因为丈夫去世而回到娘家的卓文君就得到了娘家的善待,并且和司马相如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娘家决定了女人的视野、高度和命运,刘兰芝亏就亏在了一个不给力的娘家。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如果时间重来,这一定也是个悲剧。焦仲卿的爱太过于幼稚和理想化,兰芝又带着一股执拗和不舍。但他们处于一个被动的时代一个不公的时代,想要收获一份美满的爱情需要跨过命运的鸿沟,这个鸿沟又岂是人人都能跨过?孔雀东南飞也好,梁祝也罢,说到底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观看。
《孔雀东南飞》是我们在高中所学习的一篇长诗题材的文言文,它是我国古代首个长篇叙事诗歌,有着“长诗之圣”的称谓。
作为汉乐府中人们能够耳熟能详的一篇文章,《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并成为“乐府双壁”,但是在现在的课文中却把它给彻底删除了。
《孔雀东南飞》中讲述了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
在东汉末年永安年间,作为本文女主角的刘兰芝,才貌双全,在17岁的时候就嫁给沪江官吏焦仲卿为妻子。
刘兰芝嫁给焦仲卿以后,日日夜夜都在勤劳奔波着,为了这个家她尽了最大的努力,和丈夫也是甜甜蜜蜜,有趣的是焦仲卿自幼和自己的妈妈一起过着相依为伴的日子。
在他结婚后,母亲总觉得刘兰芝剥夺了自己在儿子心中的位置,所以总是对刘兰芝所做的一切挑三拣四,性格刚毅的刘兰芝告别丈夫回到自己家中。
自己的家人却逼迫自己改嫁他人,刘兰芝不从,焦仲卿知道这件事后认为妻子对自己不忠心,更加的冷了刘兰芝的心,所以刘兰芝选择了自杀,焦仲卿也随之而去,上吊殉情。
从古到今
在《孔雀东南飞》中,作为男主角的焦仲卿,并没有处理好母亲和自己妻子之间的关系。
首先作为儿子的他没有让自己的母亲感觉到一丝的温暖,从而导致自己的母亲产生了嫉妒的心理,并且最后放弃了自己的母亲,让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
其次作为丈夫的他也没有尽到自己丈夫的义务,他听信别人的说法,不了解自己的妻子对爱情的忠贞,甚至将自己的妻子逼上了自杀以证自己的清白。
然而在现代也有很多和焦仲卿一样的男同胞们,他们都是宠母癖患者,不是说他们想要和自己的母亲结婚,而是自己所有的事情全部都有自己的母亲来决定,他们没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感觉就只是按照自己母亲的意愿活着。
而作为女性尤其要注意这样的男性,同时男性朋友们也要注意有这样的女性。
人性变换
现实中和《孔雀东南飞》中一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最为典型的大部分都是出现在女性身上,各大网络平台都有那么几个:
在男方和女方快要步入结婚殿堂的时候,在女方家里,女方的母亲问男方多要五万的彩礼,作为一个正常家庭的男方,自己的父母为了自己结婚已经榨干了他们自己,才将三十万的彩礼给凑出来,哪有那么多再给女方。
女方的母亲说没有这些钱,就不结婚了,女方也劝男方将钱快点拿出来,那么长时间的感情,到现在就为了五万,女方跟从了母亲的意愿,破坏了一桩美好的爱情。
是啊,刻骨的爱情竟然敌不过五万块钱啊,其实在这个事情上,我们也明白了一点就是,对于宠母癖的人应当尽量去看仔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