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乐府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满富同情的笔触,描写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的美好品质,热情歌颂了他们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反抗必胜的信念和对反抗精神的鼓舞。它的巨大的思想意义还在于,作品通过焦、刘二人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控诉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诗中女主人公刘兰芝则是反抗精神的典型代表,在她身上闪耀着中国古代妇女为争取婚姻自由幸福而大胆反抗旧制度的光辉,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叛逆精神的典范。本文试从刘兰芝的性格分析出发,来探讨刘兰芝的反抗精神以及其所蕴涵的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
一
文学史上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悲剧分析数不胜数,众说纷纭,各执己见。我认为刘兰芝的悲剧与她自身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黑格尔说“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分析刘兰芝的悲剧原因就不能不分析她的性格。
作品中刘兰芝的性格是丰富的。她是一个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理、忠于爱情、具有反抗精神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在刘兰芝的身上,几乎体现了古代劳动妇女所具有的一切美好的品质。作者在极力展示刘兰芝性格的多面的同时,突出了她的自尊、刚强和大胆反抗的一面。
刘兰芝在出嫁后遭到了种种不幸,不被婆婆所接受,家务事上“事事循公婆”,处处以婆母的意志小心行事,却还是遭到“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无端挑剔。刘兰芝的自尊被触动,她骨子里的反抗意识开始被唤醒,并且随着焦母的一再逼迫越发凸现,广泛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我们且听听她最初的倾诉:“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往事不堪回首,当她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时,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焦家已经势难存身了,便毫不犹豫地主动提出“遣归”的要求,对焦仲卿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使,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的决心已定,丈夫求情也是无济于事。她自出嫁以来,一直辛勤劳作、谨慎从事,“仍更被驱遣,何严复来还”,不愿向恶势力低头的倔强性格使兰芝毅然决然要离开焦家。在她被遣的当天早上,刘兰芝并没有表现出平常女子那般哭哭啼啼的样子,而是神态如常,镇定自若,“事事四五通”地把自己打扮得光鲜照人。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巨大不幸,兰芝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其实这正是兰芝自尊、刚强和反抗精神的体现,如果说她主动“遣归”是维护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自尊,那么归娘家前精心梳妆打扮则是运用自己的美艳无比作武器,对造成自己爱情悲剧的封建家长焦母进行示威,充分展示了兰芝不愿屈服的自尊自爱,不肯苟且的坚韧与顽强,不屈不挠无畏无惧的反抗精神。
刘兰芝的悲剧,是她的叛逆性格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处于严重对立之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正是在焦家和娘家的生活环境中,在与焦母和刘兄的性格冲突中,表现出她永不向压迫者示弱的倔强性格和叛逆精神。对真正具有叛逆性格的人来说,他们注定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战胜环境成为英雄;二是被环境所吞噬,成为悲剧的主角。古今中外,叛逆性格鲜明之人无一例外都是这两种命运。而在封建制度处于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刘兰芝这样一个孤立无援的刚烈女子,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战胜强大的封建制度的,不能战斗而生,就要战斗而死。也正是这种倔强的性格和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使刘兰芝成为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形象之一,所以,我们认为刘兰芝的悲剧,主要是属于性格的悲剧。
二
刘兰芝之所以最终走上以死相争的悲剧,与她自尊、刚强、反叛的性格密不可分,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迫害,是封建制度埋葬了她的幸福婚姻。
在封建纲常中,男女婚姻不是靠爱情来维系,而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尤其是出嫁的女子,要遵从所谓“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她们在家庭中没有地位,更不能有享受个人幸福的权利和自由。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东汉,封建家长制的传统和习惯早已像瘴疠之气一样浸入焦母的血液,她总是以一种挑剔的眼光百般刁难兰芝 ,“举动自专由”,在焦母看来,这是“不顺父母”,“无礼节”,冒犯了她作为封建家长的权威和尊严。美满的爱情受到了封建礼教的严重挑战,幸福和谐的夫妻关系受到威胁,刘兰芝的生存意愿与焦母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究竟是屈从还是抗争,成为刘兰芝生存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屈从意味着改变自己的意愿,承认自己在社会中受压迫地位,抗争则意味着维护自己具有获得幸福自由的权利。刘兰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抗争,如果兰芝的反抗对象仅有焦母,那么她的斗争至少还有成功的希望,然而,兰芝回到娘家后,又面临着一次新的挑战。哥哥满脑子伦理纲常,对封建礼制的维护比起焦母,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攀附权贵,拿“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封建教条向妹妹施加压力。哥哥的威逼利诱使刘兰芝又面临着一次新的抉择。屈从和抗争,二者必居其一。屈从意味着永远离开情投意合的焦仲卿;抗争则意味着彻底失去娘家的同情。退后一步则生,前进一步则死,生可以理解为坚韧,死可以理解为反抗,刘兰芝义无反顾地作出死的选择,这是一种怎样的勇气。“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她的反抗是无畏无惧的,是坚决彻底的。
鲁迅先生曾说过:“在真的解放之前,是战斗。”唯有战斗和抗争,才能拯救自己于黑暗之中,提升自己入光明之境。面对牢笼一样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要获得理想的人生只有抗争,刘兰芝无疑是一个无畏的战斗者。她的死亡和毁灭发出熠熠的人格之美!她的悲剧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的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
综上所述,刘兰芝的悲剧揭示出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在封建制度下,当个人意愿和社会制度处于严重对立的情况下,要获得平等自由,婚姻幸福的权利,唯有大胆反抗,推翻不合理的封建制度。
(作者单位: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南河渡初中)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长篇叙事诗,旧题作为《古诗为焦仲妻作》。这首诗以优美的文辞,流畅的文笔,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成为“乐府双壁”。也有后人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合称为“乐府三绝”。其诗篇艺术成就之高,可见一斑。纵观资料论文,大多数专家学者把研究的方向都指向了诗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笔者对所搜查到的资料文献进行整理统计,本文将着重分析概括《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研究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些研究方面进行总结综述,阐释造成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再从人物形象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入手,从美学角度进一步学习《孔雀东南飞》文本审美艺术。
一 、
关于《孔雀东南飞》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研究概况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家学者对于《孔雀东南飞》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研究成果丰硕,切入角度可谓丰富多彩。笔者从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心里的复杂性、从孝爱双全到“不孝之子”——焦仲卿形象新探、千古殉情第一男——试析《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形象新探、中国传统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孔雀东南飞》中的中国老妇女形象、这些论文的基础上,分析概括研究概况。
(一)《孔雀东南飞》主题的研究阐述
《孔雀东南飞》是一篇凄美的爱情家庭悲歌,主题的层层深入,文本从不同角度揭示不同的主题。对于这出婚姻悲剧的主题揭示观点不一,但是主要从两个方面揭示了两个主题:从社会背景,批判封建礼教伦理道德的残害,批判包办婚姻制度束缚,指出她对年青一代的严重迫害,赞美反抗精神;从人性角度,讴歌了凄美的爱情,反映追求自由精神。“《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思想之所以如此鲜明,如此深刻就因为作者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封建制度。”1文本随着主题的揭示,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也大白于世人面前。
1、 汉代下的“吃人”礼教——封建家长制
众所周知,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之,它也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产生在东汉建安时期的《孔雀东南飞》也必定受到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儒家的伦理道德渐渐的渗透到了每个家庭,甚至是每个人身上。儒家文化则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文化。先秦儒学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下成为了“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所以在伦理道德森严和婚姻包办制度的社会里,抗争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封建家长制气焰也因此的到助长。
由此可知,在封建家长制要求严格的情况下,焦、刘婚姻悲剧直接原因就是有焦、刘两家的强硬的家长制。焦母对焦仲卿反对遣妇归家“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不满“捶床便大怒”尽显出家长的威严,霸道蛮横。赶媳妇回家的目地达成后,兰芝回娘家前,“上堂拜阿母“是,焦母却”怒不止,此时的焦母摆出一副厌恶的态度,让自己出尽了家长的威风。兰芝归家后,刘母“不图子自归。”“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的这些带有少许埋怨话对兰芝本已脆弱的心造成更大的伤害,间接地造成这段婚姻的悲剧。二刘兄逼兰芝改嫁,更是绝情凶狠。因此,这些家长的专制和蛮横,是造成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
2、婚姻包办制度
婚姻包办制度自古就有,在《孔雀东南飞》中,包办婚姻对青年一代的残害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汉代时期,,在门阀观念很重的门第中,焦、刘婚姻就相当于一种交易。焦仲卿本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可如今只是个小府吏,而焦家只有焦仲卿着一根独苗,所以家庭贵而不富。刘兰芝的哥哥是经商的,可想家里是贵而不显。两家门当户对,所以才会有包办婚姻,互相弥补。可是这样的包办婚姻并没有给焦刘两人带来幸福,而是被无情的离间和拆散。焦刘两家为了更高的目的,为了家庭的显赫,不顾焦刘两人的以名抵抗,毅然决然的再度包办了焦刘两人的婚姻。这样的强制婚姻,最后直接造成了两人双双殉情。《孔雀东南飞》展示的就是包办婚姻下的爱情悲剧、家庭悲剧、婚姻悲剧。
当然造成婚姻悲剧的原因还有许多,笔者认为,在这场婚姻悲剧的背后,人物的两面性也是这种悲剧的原因。
(二) 对《孔雀东南飞》形象“一分为二”的研究
《孔雀东南飞》塑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特别突出的是刘兰芝的形象。每个形象看似无心雕琢,其实每个形象都有心刻画,而且每个人物形象都具有两面性。一般读者都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都处在的同等的地位,性格也有着相似之处。亦然,大家也就把焦母和刘兄放在恶人的行列,在维护家庭门第的心理上同样有着许多共同点。所以笔者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同时一分为二,把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的分析概括了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1、刘兰芝焦仲卿刚毅的同时伴有软弱。
我们大家都知道,刘兰芝能干、善良、美丽,人格几近完美。而大多数人在看待焦仲卿的性格时,都认为焦仲卿懦弱无能。其实不然,笔者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刘兰芝性格更偏于刚烈。显然,在大家眼里近乎完美的刘兰芝其实也有软弱的一面,而懦弱的焦仲卿也有其刚烈的一面。所以笔者认为,男主角并不是一味的是女主角刘兰芝的映带人物。
在分析概括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人物形象时,应该各分所长,各分所短。在婚姻遭到拆错时,刘兰芝和焦仲卿都极力反抗,并对各自都许下了诺言:“誓天不相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美好的誓言,深重的夫妻感情。可是两人在面对强势力的压迫时却表现出了软弱和妥协。焦母的强权专制,刘兄的霸道势利,这是包办婚姻制度下对婚姻的一种致命打击,软弱和妥协把他们俩的婚姻推向了断头台。
2、焦母刘兄的强权专制、霸道势利,内心缺少安全感
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认为:“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本能和情感而不是观念,观念自身不能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也不能造成人格的分裂。”2由此说来,在焦母和刘兄的性格里,影响着他们性格的是来自自身的本能和情感。
一直以来,《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和刘兄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冷酷无情、专横自私,一个蛮横无理的封建专制家长,一个十足的反面人物。在心理学中认为,人越是专制强势就越缺少安全感,他们用强的一面掩饰自己脆弱的一面。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在门阀制度森严,阶级对比突出的年代,强就代表拥有。而焦家贵而不富,刘家富而不贵,这让两位封建家长,也就是家庭的主宰人都绞尽脑汁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要家族门第富贵显达。诚然,他们在外人面前都要“打肿脸充胖子”,内心却极度缺少安全感。
二、评论分析,创新观点
(一)主题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联
在《孔雀东南飞》中,主题和人物形象是有着亲密直接的关系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为了更加鲜明地说明主题,而主题的突出是为了更好的展示人物形象。两者相互突出,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一味去探讨某一方。笔者在下文略微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1、人物性格丰富的内涵揭示主题
人物性格都是由特定的社会环境塑造出来的,通过展示典型的人物的某种典型性格,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背后特定的社会环境、时代特征。《孔雀东南飞》中通过三组矛盾冲突展示人物的典型性格,一组是刘兰芝和和焦母之间的,一组是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一组是刘兰芝和刘兄之间的。文本通过这几组矛盾冲突的开始、突出、激烈,进而导致悲剧。随着这些矛盾冲突的发展人物性格也呼之欲出。刘兰芝刚烈、贤惠但也带有少许懦弱,焦母传统专制霸道,但给他儿子对儿子的爱绝不少于其他母亲,焦仲卿坦率、真诚,但有时懦弱,刘兄则冷酷专制,其实内心缺少安全感。这些人物性格都有其根源,都是为了更好的揭示主题而设计。
2、人物的命运揭示主题
作品主题的本身有其深刻的内涵,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展开揭示主题,是主题更加深刻,让人思索。
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被拆,最后走向了黄泉路,世人都深思了,是什么样的事情能让这对恩爱有加的夫妻双双殉情?是什么样的社会造成这样的悲剧?这种悲剧只发生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身上吗?深深感叹的背后,我们更应该思考。通过性格与命运的结合揭示主题
(二)创新观点:从美学角度看待文本
《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是独一无二的,也再也不会有作品能够代替。所以笔者认为,如果要深入了解文本,统一主题和人物形象分析,那么我们可以从美学角度,把文本当做一种审美享受。
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孔雀东南飞》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文学是最能充分发挥和显现语言的审美功能艺术”3所以我们可以纯粹的把《孔雀东南飞》当做艺术品去欣赏。探求其中的深层内涵,这样更有利于客观的看待文本中的人物和主题,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