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仔细观察过历史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杨玉环不想要生孩子,也不是他不能够生孩子,只是因为他没有这个条件。首先我们要看一下他的丈夫李隆基是不是没有生育能力的,那肯定是有的,毕竟杨玉环本身就是李隆基儿子的老婆,所以我们能够看得出来,他们父子两个人是没有任何的问题的,那么问题肯定就是出在杨玉环的身上。
我们都知道李隆基对于杨贵妃是特别的宠爱的,简直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自己曾经都说过能够得到杨贵妃就好像是得到了一个珍宝一样。李隆基为杨贵妃做了很多很多出格的事情,完全不像是一个皇帝能够做出来的事情,如果不是因为真的爱这个女人的话,他又怎么可能放下皇帝的尊严和面子去做这些事情呢?所以这个女人在他的心目当中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按理来说两个人的感情这么好,这么多年里面却没有生下过一个孩子,甚至怀孕都没有,那真的就会让人很好奇了。之前有一些人猜测是因为贵妃本身的身体不是特别好,再加上又特别喜欢吃荔枝,所以导致杨贵妃没有办法生育。但是我们从史料当中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们会发现在公元735年之后,李隆基就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孩子降生了,而他册封杨贵妃的时候是公元743年,那个时候他已经60岁了。
虽然说男性到死都是有生育能力的,但是从记载当中我们就能够看得出来,不光是杨贵妃没有生下过一个孩子,是在公元735年之后没有任何一个妃子为他生儿育女。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皇帝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不管杨贵妃有没有问题,李隆基本来就已经生不出孩子了。
杨贵妃用的是息肌丸也就是一种香料让身上散发香气,不仅如此杨贵妃使用化妆品也能散发香味,现代女性也都用这种方法让自己拥有体香。杨贵妃作为历史上有名的美人她独得帝王的恩宠,不过这个让君王从此不早朝的美人却不孕不育确实很让人疑惑。不过在古代女子为了美丽而延误生育的也不在少数杨贵妃就是其中一个。
杨贵妃是有很严重的狐臭。在很多野史中记载着杨贵妃身上有一种莫名的味道而且走到百花之中百花也会枯萎。虽然这有一些夸大的成分在但不难看出杨贵妃身上确实有异味,应该就是现在很多女性都非常厌恶的狐臭。作为帝王的女人杨贵妃自然要除掉这股味道所以她就想了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经常洗澡。在历史中也有很多的记载关于杨贵妃非常喜欢洗澡,而且就是因为她喜欢李隆基还建造了豪华的华清池。这样一来泡到水中还浸泡着很多花瓣的杨贵妃身上自然也没有那么浓重的味道了,所以她经常和李隆基一起享受泡澡的乐趣。
第二个方法就是使用香料。就算是洗澡能够祛除味道但是也不能经常泡在水里,所以杨贵妃就经常使用香料,也叫作息肌丸。不仅能够让女性散发清香而且还有催情的效果,副作用就是影响生育。所以长时间的使用这种东西也导致了杨贵妃虽然承受恩宠但是却没有孩子。历史上的赵飞燕也是用这种东西保持美貌和身材她也同样没有孩子。所以这样的化妆品香料所以带来的香味其实现代很多女孩子也在使用只是不是息肌丸。
中国最早敷面膜的人是:杨贵妃
据考古学家认为,最早使用面膜做为化妆品来修饰个人的是早期的古希伯来人,他们将面膜的制造工艺从埃及带至巴勒斯坦,并对面膜的生产配方有所发展,以后又传至希腊。
举世闻名的埃及艳后晚上常常在脸上涂抹鸡蛋清,蛋清干了便形成紧绷在脸上的一层膜,早上起来用清水洗掉,可令脸上的肌肤柔滑、娇嫩,保持青春的光彩。据说,这就是现代流行面膜的起源。
中国唐代“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传言她美艳动人,除饮食起居等生活条件优越外,还得益于她常用的专门调制的面膜。杨贵妃的面膜并不难做:用珍珠、白玉、人参适量,研磨成细粉,用上等藕粉混合,调和成膏状敷于脸上,静待片刻,然后洗去。说是能去斑增白,去除皱纹,光泽皮肤。看来,简便易做、效果明显的美容面膜,很早以前便为爱美的女士争相采用,不断改进,沿用至今。
而希腊人当时也发明了养颜护肤的绝传方法,古罗马人继承了许多希腊的习惯,大约在公元前454年古罗马女人就用牛乳,面包渣和美酒制成的美容面膜。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期中,美容面膜使用非常流行,而且最广泛使用的为粘状面膜。人们使用成膜材料制成粘状面膜与牛奶、鸡蛋、蜂蜜、水果汁、菜汁等调敷使用,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国使用美容面膜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如古代女皇武则天,她天生丽质、有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前后抵政半个世纪,活到80多岁时面部皮肤细腻,其青春容颜仍存。《新唐书》记载她:“虽春秋高,善自涂泽,不悟世衰”可见其善于养生,善于美容而永葆青春,武则天后来留世美容秘方有武后神仙玉女粉,即后人常用的益母草驻颜方,就是益母草面膜。
看了前面的答复,多是认为是杨贵妃不能生育,分析的也是头头是道。有说是因为杨贵妃过胖,有说是杨贵妃由于使用大量含铅汞等元素的化妆品导致不孕,甚至还有引史据载认为杨贵妃原是男儿身,与唐玄宗是“同志”等等。为什么总是把原因归咎于女人身上呢?我想谈点不同看法。
一,杨贵妃与唐玄宗没有子嗣,不排除是唐玄宗的原因。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入君王侧”。唐玄宗李隆基在儿子寿王李瑁家看中了寿王妃杨玉环,巧立名目招入宫内后册立为贵妃。此后两人恩爱厮守,“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睱,春从春游夜专夜”。
可是十几年过去了,贵妃的身体始终不见动静。确实不大正常。有人说,唐玄宗此前与其他后妃嫔生育过30个儿子29个女儿,因此断定唐玄宗不会有问题,问题就出在杨贵妃身上。我觉得不一定对。因为此一时彼一时,50岁以前的唐玄宗能生,50岁以后就不一定还能生。今天的人们50岁不算啥,古时可不一定呢,“人到七十古来稀”!
玄宗的老爷爷唐太宗跟武则天不就是这样吗?唐太宗招武媚娘入宫时,也是年过50,媚娘也没生育。后来随了高宗李治才有孩子。再则,唐玄宗与杨贵妃夜夜笙歌,会不会是依赖某种“兴奋剂”呢?也难说。而如果这样,杨贵妃怀孕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我始终认为这个问题唐玄宗的原因可能更多一些。因为唐玄宗在杨贵妃入宫以后,他也没有再跟其他妃嫔生育过孩子,尽管白居易诗中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一说,但试想在十几年时间里,唐玄宗没有再找过别的女人,这可能吗?你相信吗?只是杨玉环是个痴情女人,没把生育子嗣继承皇位看重,反而让人们忽略了唐玄宗生理上的问题。
二,往前推,杨玉环当寿王妃四年没有生育,也不排除是偶然现象。
杨玉环在被唐玄宗招入皇宫之前,曾做过4年的寿王妃,没有生育。而寿王跟其他妃嫔有过生育。我以为,这可能也是偶然现象。即使在今天,年轻夫妻结婚四五年、五六年甚至七八年才有孩子的情况也有的是啊!
三,说杨贵妃使用美容护肤化妆品产生负作用导致不能生育有些牵强。
旧时皇宫里的后、妃、嫔还有宫女,几个不使用美容护肤用品?几个生育受到了影响?这样说我们是否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四,杨玉环的胖可能会给生育造成困难。
“环肥燕瘦”。汉代崇尚“楚腰纤细”,唐代喜欢“体态丰腴”。史料载,杨玉环高165米,重140斤,这个身高体重虽不算十分肥胖,但可能会对生育造成一定困难,但并非不能生育。
综上所述,愚以为,杨贵妃没有生育子嗣,唐玄宗的原因可能更大一些吧。
唐代人的审美与现在的审美还是不同的。
很多人说唐代以肥为美,其实“肥”字的标准不一样
唐朝追求的是一种健康的身材,太胖了不行,瘦了也不行
对于现代人来说,杨贵妃的身材确实算胖了,不过唐玄宗确实喜欢丰满的杨贵妃
这张是很有名的一幅画像,虽然不是杨贵妃,不过是仕女图,也算是唐代美女了
当事人的身高不高,杨贵妃也就158的样子吧。
丰满与胖可以并重。楼主明白什么是以胖为美了么?
其实现在还有的国家认为胖女人会贤惠,瘦的反倒没人要
作为唐玄宗晚期最宠爱的妃子,杨贵妃有一个让后人倍感匪夷所思的习惯,那便是如果不佩戴假发的话,她便不肯迈出宫门一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跟中国女子数千年来保持的习惯-梳理发髻有关。
早在先秦时期,女子就已开始流行梳理头发高耸的高髻,并在发髻上插戴上花样繁复的发钗,以彰显尊贵的身份。这个传统一直沿袭到清朝末年,时间长达三千多年。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发量多少不一,所以并非所有人都能成功地梳理发髻。如果一个女子的发量少,那么或者梳不成发髻,或者即使梳成也不会好看,而且难以经得住分量不轻的首饰。在这种情况下,假发便应运而生。
由于身份、地位和家中财富的不同,女子们所使用的假发可谓五花八门、优劣不等。其中,最便宜的假发是由木头或厚重的浆糊加纸做成的,使用时将它顶在头上,然后用真发把它缠绕、包裹起来,以此来增加发量、承受首饰。中等假发是将铁丝绕成某种固定的发髻样式,周围缠上真正的发丝,在梳妆时将其固定在头上,再佩戴首饰即可。而最好的假发,则是由真人的头发制成,然后跟使用者真正的头发掺杂在一起。
由于宫中的妃嫔们常伴帝王左右,对仪容的重视程度最高,所以她们在梳理发髻时,往往会将真人头发制成的假发,编织在自己的真发里,然后用头油梳成发髻。如此一来,假发跟真发整合在一起,就算是再仔细的人,也无法看出其中的区别。据唐朝人撰写的笔记记载,杨贵妃的发量虽然也不少,但尚不足以梳理高高的发髻,所以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假发,她宁肯不踏出宫门半步,由此可见她对假发的重视程度。
明末清初文人卫泳在《悦容篇》中写到:“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淡妆与浓抹,惟取相宜耳”。从卫泳的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女子化妆的理解:“化妆不可以太过艳丽,但是又不能不化”。所以自古以来,女子就一直十分注重自身的仪态,其中包括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女子的妆容。人类行为学研究认为,人类80%以上的思想 情感 与精神意识都通过人的面部来传达,因此化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我国 历史 上,唐代是女子面妆最丰富的朝代,也是我国古代女性妆容巅峰的朝代,本文就将通过研究唐代女子面妆的不同部位来向大家讲述唐代女子的绝代风华,把盛唐带到大家的面前。
在《全唐诗》中有着对于唐代女子化妆比较详细的步骤解读。元稹 《恨妆成》 描绘了一位女性上妆的详细过程:“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柔鬟背额垂 , 重鬓随钗敛。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最恨花落时,妆成独披掩。”由此我们可知唐代女子化妆的一般步骤是: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眉黛、四染额黄或贴花钿、五点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其中的花钿作为唐代女子妆容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把最繁华的大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本文也将对花钿进行比较详尽的叙述。
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底妆产品,而在唐代,底妆分为白妆和红妆。白妆就是指只涂抹铅粉,不上胭脂的一种妆容;而红妆则是使用胭脂晕染面部的妆饰。白妆和红妆的美各不相同,因此也要分开来讲述。
白妆就是指只涂抹铅粉。在唐代,人们把自己的化妆用具都用精致小巧的盒子装起来。铅粉就是白色的粉,唐代 社会 以白为美,所以很多人都会涂抹铅粉,在白居易的《江岸梨花》中“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也是十分喜爱这样的妆容的。根据铅粉的涂抹部位,也产生了不同的妆容。其中包括汉桓帝时期的啼妆(一种将铅粉薄涂于眼睑下方的妆容,因为很像泪痕所以叫啼妆),还有铅粉与乌唇共同构造的一种外族妆容。
凡是用胭脂晕染面部的妆容都可以叫做红妆。在唐代,杨贵妃非常喜欢胭脂,每次化妆时她都会把胭脂涂抹到很多地方,有时甚至连耳后也有。据说杨贵妃初入宫时和父母道别,泪流满面,她的眼泪掉下来直接结成了红冰,就足以得知杨贵妃有多爱胭脂。在唐代的很多诗句中,都有关于胭脂的叙述,可见当时唐代女子对胭脂的喜爱。根据胭脂涂抹的部位,面积,轻重不同,在唐代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妆容,其中包括桃花妆,酒晕妆,飞霞妆等等,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讲述。
眉妆是唐代女子妆容的重中之重,即使是在现在,眉毛能不能画好在女生眼里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罗隐《宫词》中写到:“巧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说明眉毛对于女性的容貌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据说虢国夫人可以不施脂粉,但是却不能不画眉,就足以得见唐代人对于眉毛的重视。唐代眉毛的颜色和样式都十分丰富,因为画眉时作用的材料不同,所以眉毛的颜色也不同。唐代女性的眉色主要有三种:“翠眉”、“青眉”、“黑眉”,眉毛的颜色和她们画眉时所使用的材料有很大关系,唐代人一般使用青黛、石墨和烟墨来画眉,所以唐代的眉色主要以这三种为主。
虽然眉色很少,但是唐代的眉毛的样式却是极多。据说,唐玄宗时期研究了很多种眉毛的样式,但是更多的女子还是以柳叶眉为主,宋代范成大在《行唐村平野晴色妍甚》中诗写到:“柳眉翠已扫,桑眼青未放。”足见柳眉作为中国女子眉妆的盛行之况。有诗文中描写到唐代女子的眉毛形如柳叶,色如翠柳,可见唐代女子的眉毛和柳叶有着不解之缘。为何中国古代女子的眉妆与柳树的关系紧密呢?这可能与古人对柳生殖功能的崇拜有关。自唐代伊始,古人就有清明节插戴柳枝以迎接玄鸟的习俗,《永平府志》中载 :“插柳枝标于户,以迎玄鸟。”玄鸟既是燕子,在中国文化中是生殖之神,在中国古代先民中既有“玄鸟生商”的传说,所以插以迎接玄鸟的目的与祈求生殖关系密切。在佛教中柳枝也常常作为送子观音的手作,象征赐子赐福。
同时,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柳树也与生殖繁衍关系紧密。在西藏,柳树被作为生命树栽种在拉萨神庙前,满族也曾以柳枝作为始母神的标记而被奉祀为柳叶娘娘。古人以柳树祈求生殖繁衍是由于柳树具有旺盛顽强的生命力,《韩非子》中说柳树:“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而且,柳树的发芽返青时间比一般树木早,象征着春天,也使其在中国文化中成为生命的象征,代表着旺盛的繁衍生殖能力。此外,从面相学上分析,女性的眉毛是夫妻宫,主系夫妻关系与生育,《云笈七签》云 :“眉间神三人 :南极老人,元光,天灵君也。”因为眉是南极老人所居之地,而南也是太阳照射之地,所以“南”在中国文化中是与“生”联系在一起的。如此,我们便知为什么中国古代女性一般都会画柳叶眉。
花钿,即花子。是用金箔、鱼鳞、茶油花子或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花样,呵胶粘于眉心、额际或双颊的女性面饰,色彩艳丽且形状多样。花钿是唐代女性妆容中最具特色的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女子在眉心处或描画或粘贴的各种图案。
关于花钿来源的史学记载有二,一曰其为寿阳公主所创,《太平御览 • 时序部》引《杂五行书》有详尽记述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曰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此段记载的是寿阳公主在含章殿下额前落花而无意间创下花钿装饰的梦幻传说。但关于花钿来源的第二种说法却更有说服力。唐人短成式谓,“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子唐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也”另,唐人宇文士及谓“今妇人面饰花子,起自唐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也”此两处将花钿的源起归为唐代才女上官昭容始创。
据唐 • 段公路《北户录》卷三记载,上官昭容的才华得武则天赏识后委与帝后帘下书记献策,但因昭容窃窥帝后与宰臣对事而被帝后觉知,获在额间黥面之刑。虽然事后昭容再获帝后的赏识,但日后皆以花钿掩饰面部瘢痕。宫人见其面贴花钿的样子格外妩媚而竞相模仿,此后花钿便在坊间广为流传。此外,还有史书记载花钿也是唐代民间女性掩饰面部瘢痕的常用手段,又因花钿的位置不同在唐代也产生了不同的妆容。
额黄又称“鹅黄”,就是化妆的时候女子把自己的额头涂上**,但对于她们所使用的材料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所以我们现在对于额黄是什么仍不可知。不同的学者对于额黄所使用的物质有不同的猜测,在此笔者不再进行过多的讨论。
面靥是唐代女子在酒窝处的一种装饰。面靥的式样多种多样,有像月亮一样的,有像钱一样的,还有像花一样的,还有的只是单纯的一个小点。
斜红,是唐代女性用胭脂等红色染料,描画于鬓眉之间的一种特殊妆饰。这种妆饰以残破为美,多呈红色新月形,也有的呈瘢痕状。据史料记载,斜红源自于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妃子薛夜来,因为她无意间撞到了水晶屏风便在脸颊上留下了伤痕。这个伤痕并没有让曹丕讨厌薛夜来,反而让薛夜来看起来更加楚楚可怜,魏文帝对她更是喜爱了,因此宫人们便用胭脂在脸颊上竞相描画模仿,就这样一直延续到唐代。据相关史料记载斜红还引起了唐代女子对血痕妆的热情。在长庆年间还曾流行过血晕妆,就是用浓艳的红紫色颜料,在眼眶上下涂抹出大块血迹,从远处看双目如血泪泣流,赫然醒目。
明末清初的徐震在《美人谱》中运用以物比形的方法,对中国古典女子的各部位形态进行了具象写实的描述,但是在描写眼睛的时候作者只用了秋波二字。纵观唐代女子的妆容不难发现,唐代女子的眼睛比起其他的部位所用的修饰甚少。李芽曾述 :“在历代仕女画中,我们很难寻觅到对眼睛的刻意修饰,全然一派“素眼朝天”。这可能也是唐代女子在浓妆中的寻到的一丝宁静,虽然她们对眼睛的修饰甚少,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们的美丽。笔者个人觉得这反而是他们气质的一种展现。
唇妆是面妆的收尾。唇妆,在中国古代又称点唇,用唇脂涂抹口唇又称“点唇术”,早在史前时期,中国就已出现了崇尚女性美唇的现象。1980 年,在辽西建平、凌源两县交界之处的牛河梁红山遗址出土一尊女神头像,年代距今约 5500 年 -5000 年左右,其出土时眼眶与面颊红艳,唇部涂朱。通过考据红山文化出土女神像的朱唇,以及三星堆青铜面具廓尔昌的唇边上涂抹的朱丹等大量出图文物,有学者认为,先民对朱唇的追求往往跟早期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原始宗教活动有关。原始人类艰难的生存环境必然使其对血与火的红色充满敬畏,而唇色与生死 健康 紧密关联也必然驱使先民通过涂抹朱唇而使个体生命被衬托的更有活力、更加容光焕发。所以在中国古代,女子的嘴巴一直都是这样画的,也有很多人夸赞女子美丽,说她的嘴巴是樱桃小嘴。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唐代女子妆容的全部理解,其中可能有不足之处,还请读者见谅。唐代女子的妆容是我国古代女子妆容的鼎盛时期,从她们面部的每一个部分都有所体现,尤其是花钿、斜红、胭脂等装饰,还有京城女孩妆容的相似程度,都像我们表现出在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也体现出了大唐的繁华盛世。这仅仅只是大唐盛世的一个表现,这让我们遥想当年的大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场景。
参考文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