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的随笔散文文章:最耐读的山
近日,读郭永顺先生的“读历城”时,我为他那新颖的视角、跳跃的思维、流畅的文字所感动,但历城自汉景帝设县以来,毕竟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毕竟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着“方物之盛”的美称,积淀着“齐鲁首邑”的历史文化,正如我在《历城,一窖厚重的陈年美酒》中所写的那样;“随手抓起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战国的醇香,随手捡起一块石头,就能折射出汉代的炊烟,随手采撷一把青青的小草,也能编出壮美的史诗篇章。”但是,在这部壮美的史诗篇章中,最为耐读的还是历城的山。
历城的山耐读。因为历城的山多,大大小小有1300多座;历城的山高,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00座;历城的山,星罗棋布,错落重叠,从南到北,或逶迤连绵,或孤峰独立,一座座神态各异,一座座拔地而起,它们在古老的大地上,凝重成了1300多个故事,固化成了1300多个传说,诉说着岁月的沧茫。
金舆山,一座不算高的山。它青峰连绵回环,怪石鳞次栉比,山下有着“三齐名刹”的之称的晨钟暮鼓饱经了岁月的洗礼,虽然不会再引来金色的凤凰,但回荡了千年的佛号经声却引来了“百鸟朝凤”,再现了残碑石刻记下记下的大气磅礴。
青龙山,一座黛石嶙峋的山。它松生绝壁而蔽日遮天,伫立山巅,瞩目远眺,村庄、田野尽收眼底,也把被誉为“中华第一古塔”的四门塔收到了眼底,那采日月之精华、集山水的灵光,用大块的青石堆砌同古塔的质朴,用薄薄的青石板叠出了庄严与肃穆。
白虎山,一座泉涌峭崖的山。它飞瀑悬空,溪水潺潺,溪水泉畔的涌泉庵虽已半壁残垣,但泉水日夜不停地“细水长流”,冬夏不竭地“锦上添花”,年复一年地飞流着“悬崖瀑布”,而山腰里的100多个石窟雕凿出了佛教石刻造像艺术的编年史,山腰下的40余座石塔和砖塔,记下了一个时代的兴衰,记下了这里的历史有多么的久远。
灵鹫山,一座层岩叠嶂的山。它瑰崎壮丽,瑰崎在它怀抱里里的佛塔“一茎九顶”,壮丽的如明代诗人许邦才所撰、李攀龙所书的那样“其塔一茎上而顶九名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末有”,它厚重朴实,厚重的是尉迟敬德的品质,朴实的是不事权贵的“灵柏”。
跑马岭,虽然叫岭实际也是山,而且是一座奇峰罗列、美妙绝伦的山。《历城县志》称:“两岸之上峭壁云峰,俨若画屏,松柏掩映,生于石隙;禽岛飞鸣,如在镜中;春涧野花,秋林红叶,望之如锦。”自古就有“小云南”的美称,而李世民东征时在这里操练兵马的传说,给这里增添了神秘。
九如山,一座烟雨笼罩的山。它时时水随路移,涌泉飞瀑;处处路随水转,深壑幽谷中,一尘不染的湖,云雾缭绕的栈道,潺潺而下的溪流,还有经过雨水精心洗刷过的湖光山色,藏着纯静质朴的魅力,孕育着大地的和谐,深让人浑然不知这里是仙境还是人间。
华不注山,一座“不连丘陵以自高”的山。它“单椒秀泽”,它“虎牙桀立”,它“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月点黛”,虽然它高不过200米,海拔高度只有197米,但它“绿翠如芙蓉”,如一朵含苞待放的青莲,浮动在烟霭水雾里,摇曳在金光湖中。“兹山何峻秀”,“何峻秀”的让李白“借余一白鹿”,“欣然愿相从”:“何峻秀”的让赵孟黻、曾巩、张养浩、李攀龙、蒲松龄、顾炎武、王渔洋等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耐读的诗,留下了惊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而山下的华阳宫,自全真教宗师丘处机的弟子陈志渊在这里建观以来,常年香烟缭堂,四季香客不绝,曾有大批显官儒士、文人墨客在这里或讲学授徒,或读书砺志,或探奇访古,或览胜题咏,被誉为“历下胜景”、“济南第一巨观”。
最南端的山——长城岭。它如神龙般蜿蜒崇山峻岭之上,如巨莽般起伏于危峦沟壑之间,它连绵着百年的深沉,蜿蜒着千年的苍廖,它那历经了风雨侵蚀的古老城墙,仿佛是一本厚厚的历史线装书,饱受了齐鲁文化的浸*,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渊源,载着深邃的齐鲁文明,装点着华夏大地的万里江山。
最高的山——梯子山。它海拔高度976米,自古就有“小泰山”之称。虽然它不及泰山的雄伟高大,不及泰山的沉浑巍峨,更没有被帝王封禅神化,但它作为泰山北支余脉的最高的山,与泰山有着同样的雄、奇、险、秀、幽的自然风景,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样接受了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同样可以晨观拨云见日、日上东山之美景,暮睹霞满西天、群山辉映之景观,在晴天远眺泰山黄河,在雨天泼墨青山绿水,在乍雨乍晴时,把浩瀚的云海,磅礴的奇峰,幻化成天上仙境,人间天堂。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历城的1300多座山山山有神灵。不是吗?青铜山里藏着“齐鲁第一石刻大佛”,铜壁山中张良张子房成了仙,云台山的牡丹不下山,朱凤山的“姊妹柏”厮守越千年……盘龙山上的“龙洞薰风”吹拂着大禹降孽龙的故事,黄花山的金代造像把人与神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其实,走在历城的大山里处处有神灵,只是崇山峻岭的神灵不再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再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是生于厮的油松、旱柳、枫杨、板栗、胡桃、花椒……还有那西北栒子、红叶黄栌、多花胡枝子……长于厮的柴胡、藿香、元志、马兰、甘菊、芒草……还有那极为少见的龙胆、何首乌、泰山赤灵芝……
历城的山不仅仅是一座座钟灵毓秀的山,而是一座座承载着文化底蕴的山。纵览历城的山,犹如翻开了一本厚厚的历史古典,在这本厚厚的历史古典里,既充满着神奇美丽,又蕴藏着文化气息,每一个章节都写满了雄伟壮丽,字里行间都写着山的灵气,山的浩然,山的刚毅,也正是山的灵气、山的浩然、山的刚毅凝练了历城的独特文化和历城人的独特品质,造就了今天的辉煌,明天的璀璨。
历城,最耐读的还是山!
描写山的随笔散文文章:天造奇山在此间
在张家界的市域,有一片面积为396、4平方公里的石英砂岩峰林风景区,其中核心保护区264、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1260米,广布石峰3103座,刀劈斧削,千姿百态,连绵成片,雄奇壮丽。论面积之广袤,气势之磅礴,在当今地球上的众多峰林景观中堪称独一无二,绝无仅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世界地质公园,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一九八二年,这片神奇的土地被揭开面纱后引起了世界各国地质学家的浓厚兴趣。对这片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出现了四种命名:“武陵源峰林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和“张家界地貌”。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中心主席陈国达教授命名的“武陵源峰林地貌”得到了世界各国专家的普遍认可。陈国达教授三次来到武陵源,实地考察武陵源峰林地貌形成的原因,完成了题为《海陆无静止,风云永流迁--武陵源峰林地貌成因及其开发与保护浅说》,将武陵源正式命名为“武陵源峰林地貌”。
构成武陵源峰林地貌的地质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它们的综合作用,才形成了如此壮美绝伦的世界奇观。其成因是两个方面:一是岩石因素,它提供了质地坚实、后层为主的石英砂岩,其中含有少量的泥沙;二是构造因素,砂岩层的褶皱和缓,保持平展,而直立节理发育成熟。武陵源峰林具有的构造特点,是由于本区域的地壳演化史的特点决定的。本区域地壳演化史分为石英砂岩物质准备期、石英砂岩产生期、有利构造发育期、峰林诞生和发展期四个阶段。3、8亿年前的“古生代”中期,随着地壳沉降,武陵源一带变成海水侵入的近陆浅海,从河流等处冲来的沙石和少量泥土在此沉淀,经若干万年沉积,形成数百米厚的砂层,经逐渐压实,固结而形成今天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金鞭大峡谷的跳鱼潭路旁,石英砂岩上还留有当时近陆浅海沉积的砂层被海流冲击的“波痕”;许多地方蕴藏有腕足类、鱼类等海相生物化石,海滨小动物在沙层中活动或居住的小洞穴遗迹化石。这些都可以作为识别古地理环境和印证地壳演化历程的重要依据。陈国达教授将武陵源峰林地貌的形成过程形象地归纳为八句诗:
曾是地台浅海滨,沉砂结石广平伸。
造山揭出地洼幕,褶断诞生节理纷。
升露岩层遭水蚀,劈为崖柱顺裂纹。
万年雕镂功成渐,绣就画图稀世珍。
在世界范围内,与武陵源峰林地貌相似或相近的有丹霞峰林、科罗拉多峰林、喀斯特峰林、玄武岩峰林及黄土峰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质专家都把它们与武陵源进行了逐一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它们的综合观赏价值都不及武陵源峰林。他们从地质学的角度总结出武陵源峰林地貌具有石奇峰秀、寨高台平、壁险峡幽、水碧山青等突出特点,是“峰林之玉,稀世珍宝”,堪称“奇甲天下”的地宝。有一位散文作家在中国一家国家级报纸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风景的绝唱》,写道:
“一种苍凉美,一种狂狷美,一种大气美。
千百座砂岩岩峰兀自挺立成一种奇观。峰林间,一柱柱阳光静静地斜射着,一缕缕云雾静静地升腾着,一道道溪瀑静静地明灭着,一阵阵林涛静静地起伏着,一阕阕天籁静静地索绕着
壮阔是横无际涯的壮阔,
静穆是无始无终的静穆。
面对气象是如此崔雟,气势是如此磅礴,气氛是如此静穆的千峰万壑,面对地球上这独一无二的大景观、天宇下这恣肆汪洋的大手笔,一切语言和文字都显得苍白、孱弱,甚至多余。索性如野牛如老狼如猛虎一般,立在悬崖边做一番嗷嗷长啸多好,声音便越过峰峰壑壑,涌至峰天相连的远处,让满世界经久不息地荡起嗬嗬不已的回声,粗砺、古远、雄性且野性的回声!
如浪的峰峦排跶而去
如涛的云雾倾泼而来
我盘桓于西海天台的万丈悬崖之上。
一年前,一位深着长袍足蹬布履的长者,正襟危坐在我身边的这棵苍松下,搁于膝头的古琴,溢出一片天籁般的声音,在千峰万壑间荡漾不已。古琴演奏家是应台湾制片人之邀,来此为他演奏古曲《潇湘水云》拍摄外景的。绿波浩淼,岚气氤昷,天光云影,气象丛生,砂岩大峰林风光一经与博大精深的古琴演奏艺术融为一体,不由你不痴似醉,不由你不失魂落魄。便如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年一样,禅定般盘腿坐地,曲罢良久仍垂首不语,末了只幽幽地吐出一句:深啊
时光回嗍到两年前,公元一九九二年五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派来考察的两位蓝眼睛官员,就是从我现在所心嵍八级神弛万仞的这个观景台,逶逶迤迤爬到月亮垭的凌空处,面对大峰林的磅礴气势和大云雾的壮丽景象哦哦连声,叹为观止的。一路上,猴群在千年藤葛间荡来荡去,巢中小鸟愣头愣脑冲着行人婉转着歌喉,被洪水冲倒的树木任其自然地横陈山涧,嶦余无所顾忌地跳上蓝眼睛官员的脚背,蜂儿眯着眼睛躺在花芯里休息,小松鼠自由自在地啃着阳光极其生动、和谐,极其天然的一帧原始生态图,使得眼光本来十分挑剔的两位博士颔首不已,确认这里是具有决定美好的自然景观,地层,地貌的自然珍宝库。它所拥有的壮丽而参差不齐的石峰,郁郁葱葱的植被以及清澈的湖泊、溪流,还有美丽无比的溶洞和阴河,是可以与美国的大峡谷等几个国家公园和纪念物,与澳大利亚班莱尔突出的沙石峰地区相媲美;而在规模、数量、品类以及植被、活水量、石峰形状的垂直度诸方面,这里都分别超过了上述地区以及中国国内可与其比拟的所有地区。
显然,这是两位专家站在世界自然景观之巅写下的权威结论。哦,大峰林呀大峰林,分明是一阕独领风骚的千古绝唱
描写山的随笔散文文章:山的呼唤
中秋佳节,亲朋团聚,花好月圆,携亲呼朋,登山助兴,赏花观景,觥筹交错,美哉美哉。良辰美景,外出登山,早已融入到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中,成为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旅行模式。他们,或自驾车或结伴步行,浩浩荡荡向风景区进发,放飞心情,尽情地拍照留念、吃喝玩乐,沐浴在祥和的秋日之中,人生惬意或许莫过于此吧。
无论走到哪个风景区,都人满为患,车水马龙,旅游经济在节假日发挥到了极致,商家赚得个盆满钵满。登山者在茫茫人流中看到的只是众声喧嚣的狂欢与庸俗粗鄙的宣泄,哪怕精雕细琢过的自然风景也来不及一丁点儿的欣赏与陶醉,雅兴消失的无影无踪,荡然无存,留下一堆堆散发着铜臭味的垃圾,也留下一声来不及回味的遗憾。
与其亦步亦趋,不如另辟蹊径。与其长年累月在同一座城市同一条路上反复折腾,呼吸污浊的空气,压抑彷徨的忧伤,还不如拾起灵魂、载着心灵,虔诚的听从远方山的呼唤,轻松优雅、无拘无束的投入山的怀抱,任凭清风抚摸着疲倦的你,尽情的释放你的天性与本真。躺在山的宽阔温厚的怀中,闭目养神,聆听泉水叮咚、鸟鸣虫吟,远离浊世,尘嚣渐远,清净悠然,心静如水,可闻天籁。
清晨,从山的怀抱中醒来,昨日的疲惫悄悄地从你身上溜走,全身的肌肤被山中的雾水侵润得细腻光洁若冰雪,你那披肩的墨丝似山中一股黑色的泉顺着你的香肩流下。皎洁的月亮微笑着向你挥手告别,你久久凝视着眼前深邃怡神的天空,隐隐从身体里升腾起一股从未有过的超脱尘世的飘然。朦胧中,你微微闭上清秀的双眼,舒展开修长的玉臂,虔诚的接纳山的拥抱与大自然的洗礼。
静静地行走在山间小坡道上,泥土飘香,沁人心脾,露珠时不时从小草上滚落到你的脚背上,清凉清凉的。由于山上多年没有人来过,坡道上布满了青苔,你还得多一份小心,不过,脚一触到毛茸茸的青丝,不禁让你觉得痒痒的,一下子从脚底仿如电流传遍全身肌肤,忍不住停下来,弯下腰,用手轻轻地抚摸着青苔,一遍又一遍。正陶醉于其中,突然,听到草丛中“嗖嗖”声,定睛一看,前方大概五米处一只雪白的兔子从草丛中蹦了出来,跑了几步,立马停住转过头来,眼神中带着一丝恐慌,也似乎有点抱怨,仿佛在责怪你不该来此吵醒她的美梦。你脑海中一闪,捉住她带回去养。你使劲的追了上去,小白兔忽地窜出老远,你仍然不依不饶。你追上去六七十米,那小家伙一晃钻进树丛里了。你可不知有句话——上山的兔子不要追。可遇不可求,大自然都有其天然的自然法则,尊重她,也是尊重自己,才能寻觅到属于自己的归宿,心灵才会获得回归,灵魂才会皈依。
你似乎因没抓住白兔流露出一丝失望,不过,还好,路旁一棵硕大的杨梅树映入你的眼帘,你一阵惊喜。杨梅树躯干一个人都抱不住,你从小到大还没见过这么大的杨梅树。你抬头一望,高大参天,枝繁叶茂,苍翠欲滴,有一根枝干伸展到路的另一边,形成一个张弛适度的美丽绿色弧形,偶尔一滴露珠从叶片滑落在你的额头上,冥冥中仿佛来自远古的自由女神额上的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石。
兰芝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而你已在心里默默许诺,无论世事如何变化,甜也好,苦也罢,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走进山的世界,躺在山的怀抱,呼吸山的呼吸,喝山中沁出的泉水,滋养身心。也要来到这颗杨梅树下,祈求做一个善良优雅美丽的自由女神,守护着山,共同守护着这块静谧的心灵家园。
这也许是山的呼唤,也许是你我不变的追求吧。
毕忠良,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感情之深厚,甚至毕忠良因为夫妻互动,时常遭到长官的调侃。结婚数十年如一日,还如甜蜜新婚夫妻。
《麻雀》是千乘影视、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等单位出品的谍战革命剧,由金琛 、周远舟执导,原著作者海飞编剧,李易峰、周冬雨、张鲁一、张若昀、阚清子、尹正、王劲松、李小冉联袂主演。
该剧根据国家一级作家海飞的原著小说改编而成,主要讲述了陈深潜伏在汪伪特工总部首领毕忠良身边,以“麻雀”为代号委派工作,秘密传递信息,成功“窃取”汪伪政府“归零”计划的故事。
该剧于2016年9月5日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口碑与收视双丰收,CSM52城市网日均收视排名2016年全年度第二,播出期间同时段第一,夺得37天收视冠军,单集最高收视2529,大结局收视率2486创造了2016年电视剧单日单集最高收视记录,播出期间网络总播放量突破110亿。
剧集评价
《麻雀》在逐渐推进中设置了环环相扣的悬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凑的叙事节奏渲染出惊心动魄的紧张氛围,精彩好看。该剧别具匠心的人物设定对演员的演技有着较高的要求,主演凭技巧与实力,纷纷实现自我突破,在夯实的内容基础上为该剧锦上添花。
李易峰饰演的陈深看上去玩世不恭,一派花花公子模样,实际上心思深沉、虑事周密。他的演绎让观众切实感受到演员对角色所付出的努力。(人民日报评)
文/李兰芝
最早知道王安石,因为小学阶段学他的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的这首《泊船瓜洲》,在他所有的作品里面,堪称经典,也最入人心。
后来又学了他的《梅花》,诗中那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不仅写出了梅花的幽香,也写出了诗人高洁的品格,暗香沁人。
初中阶段学习他的《登飞来峰》,从赏析性文字中,了解到他的变法,遭到保守派的百般阻挠。但他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和气魄,我因此还对他产生无限敬意。我在给学生讲这首诗时,让学生谈启示和感悟。大部分同学都谈到,不管做任何事,都不能轻言放弃,即使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也要坚持到底,争取成功。
不得不说,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毋庸置疑,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作品。他的诗歌,一贯的风格是瘦劲刚健。早期作品奇险劲峭,晚年作品则化奇崛于寻常之中。他的散文,虽然大多为他的政治服务,却也是才思极佳。其中的《伤仲永》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篇,还有《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答司马谏议书》等,这些文章,一般观点明确,短小精悍,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文如其人。王安石的作品,一如他的人,不卑不亢,刚柔并济。
王安石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自不必说,但他还曾因为“王安石变法”,成了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到“王安石变法”,我之前只是知道这个事件,具体的细节,基本上不了解。但是,最近我在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拗相公”一节之后,对王安石,对王安石变法,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新的看法。
“拗相公”是对王安石的称呼。“拗”,意思是执拗,固执,不知变通,不懂改变。“拗相公”是林语堂因为“王安石变法”对其下的定论。读了这部分文字之后,我也深以为然。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北宋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通过一系列变法,进而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他推行的新法,主要包括三大块:富国之法、强军之法、取士之法。在“富国之法”中有一个“青苗法”,也就是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这个“青苗法”的推行,很明显可以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而且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但这种新法最大的弊端是,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拒绝接受。
王安石对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固执地认为,国家和政府给老百姓这么好的政策,竟然有人拒绝?有人反对?他认为这不可能,也不应该,所以他还是要坚持推行新法,不惜排除异己,那些“唱反调”的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要么撤职,要么流放。
以司马光、苏东坡、欧阳修等为首的所谓的“保守派”,他们深知,“青苗法”不仅不能改变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还会让老百姓变得更穷。这些“保守派”极力和王安石当面争论,也多次积极向神宗谏言。但王安石不但不听,还很恼怒;而神宗更是偏听偏信,不予理睬。
那些所谓的“保守势力”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阻止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新法推行,却也没能阻止王安石的固执,没有能改变神宗“被蒙在鼓里”的盲信盲从。王安石当政数年后,一个叫郑侠的人,把几幅灾民图呈献到神宗面前,神宗才废止了多项王安石的新法。
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
正确的事,应该坚持;错误的事,明智的话,应该立即停下来,及时止损。王安石变法,很明显,初衷是好的,但他无视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性狂躁,盲自信,刚愎自用,急功近利,再加上所用非人,不切实际,导致变法的最终失败。变法失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加速了本就风雨飘摇的北宋王朝的灭亡。
本想通过变法让国家繁荣富强,没有想到,一不小心王安石却成了千古罪人。
其实王安石其人,按照现在的话说,人品绝对没有问题。苏轼,公然反对王安石变法。但王安石却能在苏轼遭贬路过时热情招待他,两个人一起吃肉喝酒,谈论诗文。两个人只是政见不同,但不影响两个人在文学上的互相欣赏。这就是所谓的“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整个变法的过程,王安石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也不是为了中饱私囊,只不过是没能处理好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所以说,他的诗词文都写得很好,作为文学家,当之无愧。但作为政治家,改革家,无疑是失败的。
客观全面认识王安石,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喜欢王安石的诗文作品,这就够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当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
《孔雀东南飞》故事的两个主人翁以其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而赢得千古文人墨客的赞叹,主人翁的墓地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粮站前方,经后人的修缮,现已经成为一处免费供游人凭吊的风景地。为了拍摄相关电视,在小市镇建成了“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开始名扬海外。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千百年来,吸引了许多读者。其动人的魅力主要表现在:
一、情节波澜曲折,跌宕起伏。作者在故事的开头设置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感情深厚,但为婆婆不容,一定要赶其回家。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仲卿希望能够缓解矛盾,于是百般求告,但矛盾不仅未得到丝毫缓解,反遭母亲搥床痛骂。仲卿迫于无奈,只得让兰芝暂回家门。话别之时,两人相约誓不相负。兰芝回家后,母亲见到不请自归的女儿,十分震惊,后经兰芝解释,这才谅解。但不久,县令、太守相继为儿子求婚,兰芝不为所动,一一回绝。但其兄为了攀结权贵,步步相逼,这样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兰芝被迫之下选择允婚,其实已作了以死抗争的打算。仲卿闻讯,责问兰芝,兰芝道出真情,许下诺言,并约定黄泉相见。结婚当晚兰芝投河自尽,仲卿听后也吊死树下。他们以死抗争的方式将矛盾推向了最高峰。最后两家求得合葬,葬后两人双双化鸟,告诫世人。
二、叙事双线交替,缜密紧凑。采用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第一条线索围绕刘焦两家的家庭矛盾冲突展开。仲卿求母,是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的第一次冲突;兰芝辞婆,是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的第二次冲突;兰芝拒婚,是兰芝的忠贞与其兄的虚荣的第三次冲突;仲卿别母,是焦母的顽固与仲卿守约的第四次冲突。这四次冲突,实际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且演绎得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第二条线索是围绕兰芝与仲卿矢志不渝的爱情铺展的。这条线索建立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第一次是仲卿求母失败后,与兰芝的临别,反映了两人浓厚深切的恋情;第二次是兰芝辞婆后,与仲卿的话别,抒写了他们真挚坚定的感情;第三次是兰芝拒婚后,与仲卿的诀别,刻画了他们生死相依的爱情。这两条线索,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及人物命运的交代。另外,结构上呼应映衬。如不同场合中两次出现的蒲苇磐石的比喻,加深了读者对刘焦夫妇爱情坚贞的认识。又如兰芝分别时对其兄“性行暴如雷”的担忧,焦母“东家美女”的引诱,在诗中也暗伏、照应,显示了结构的缜密。
三、主题钩深致远,蕴藉宽广。从兰芝和仲卿两人的角度看,这是性格的悲剧。兰芝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仲卿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的幸福。从焦母和刘兄两人的角度看,这是社会的悲剧。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东汉,儒家经义中的“孝”充当着捍卫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坚实堤坝。所以焦母能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媳,刘兄能用威逼手段胁迫兰芝,将他们双双推向了婚姻的坟墓。从这个角度看,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实质充当了杀害他们的刽子手,它们不仅摧残了美满幸福的婚姻,更是扼杀了善良纯朴的天性。从兰芝和仲卿死后双双化鸟的这一角度看,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它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美好的强烈愿望。
《孔雀东南飞》中有关家庭纠纷的叙述,确实能够给人许多的思索和启迪,焦母与刘兰芝中间的关联便是一个婆媳之间千载难点。焦母往往讨厌刘兰芝,是由于她的孩子焦仲卿跟刘兰芝关联太棒了。焦母对家中具备着明显的掌控欲,媳妇儿的发生,摇摆不定了她对孩子的操纵和对这一家中的操控感,及其当孩子过度关心媳妇儿时,焦母心里造成了不平衡力与挫败感。并且焦母做为母亲,对孩子有一种“我的孩子便是最好是的”。
故事情节焦母自诉的原因是:“此妇无礼数,行为自专由。”刘兰芝真的是无礼数吗?从诗里看来,刘兰芝宛然是一个贤妻良母,“十六诵腹有诗书”,焦仲卿对她的点评也觉得她“女行无偏斜”。在刘兰芝被谴归后,连县令跟刺史都需要来招她做媳妇儿,假如她确实如焦母常说,县太爷跟刺史会认同让她做儿媳?刘兰芝自身也否认过说:“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我办事全是按家婆的含意来的,哪儿敢自身看着办?行为自专由实际上“行为自专由”,才算是焦母讨厌刘兰芝的缘故之一。
可是很可能并不是刘兰芝确实行为自专由,只是焦母的掌控欲下,焦母针对“行为不自专由”的规范太过度严苛了。焦母的掌控欲在她自身的言谈举止中,直露:“此妇无礼数,行为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我对她早已发火好长时间了,哪儿能由得你?焦母并不在乎焦仲卿是怎样想的,她想的仅仅我很生气、我不会令人满意她。赶跑刘兰芝的事,由不得你作主。
好像休掉他的老婆,跟焦仲卿没有一点儿关联,这一决策焦仲卿没有一点儿主导权。以致于焦仲卿只能以无可奈何而威协的语调说:“今若遣此妇,相伴到老没了取!”你如果赶跑刘兰芝,我也一辈子不娶。这一说,焦母更急得捶床,臭小子不听我的话了:“臭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居然敢帮刘兰芝讲话,你臭小子如何敢的?这件事情没有商议的空间。“门不善,户不对”焦母对焦仲卿有一种“我的孩子便是最好是的”。
焦仲卿的家世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序中便说焦仲卿是“庐江县府县吏”,并且刘兰芝进了焦家门口以后,还必须一直织布机,以致于:“鸡啼入针织纱,日日夜夜不可息。”并且焦仲卿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自己没有做官员,大福师大贵的有福气,幸亏我得了那样一个老婆。
焦母剖析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关键,几乎就并不是刘兰芝做不对哪些,只是刘兰芝无论怎样做,焦母都一定会刁难她。错的从不是刘兰芝,只是她的家婆焦母。焦母这个人,尽管可恶,但也是个可怜人。大家经常听见那样一种叫法,称为“为母则刚”,是说母亲为了更好地儿女,献出一切,可以把自身从一个弱女生虐成无人能敌的超人妈妈,此后人生道路的全部决策和勤奋全是为了宝宝,乃至疯狂到失去自身,脑子里只剩余了小孩的成败得失,所有喜怒哀乐。
要是没有她的生孕,这一小孩的确不容易出世到这世界,但小孩并并不是母亲一个人的独享物,从他问世起,他便是一个单独的性命,一个和母亲人格特质公平的人们。只遗憾,有一些母亲们不容易那样想,他们一直会模糊不清小孩和自身的界线,觉得小孩即然是自身生的,自身养的,那么就应当和自身是一体的,他们像善待自己一样深爱着小孩,也会寄希望于小孩如同善待自己一样去爱母亲,和母亲关联好的如同一个人,即然是一个人,那为什么会有二种念头呢?因此当孩子和母亲产生矛盾,母亲会觉得很痛楚,由于这针对她而言,也是一种内心上的“断奶后”,会让她意识到自身与儿子并不是一体。
这类情况下,挑选就发生了,假如母亲接纳了这一点,那么就相当于接纳了自身以前这些不求回报的投入确实变成“不求回报投入”,通称徒劳情感——他们将全部的资源和感情都输出给了小孩,而以前做为详细单独女性的那一个自身,早就在很多年来无止无休且不遗余力的投入下,变成了一具空壳子。失去对孩子的操控,失去孩子这一存有实际意义,这名宝妈男的母亲本身的存有也就逐渐岌岌可危,假如她还想要一切正常的生存下去,只有去勤奋复建自身。
这一全过程自然决不轻轻松松,乃至到这个年龄,许多女性早已压根不清楚该如何去找回自己了。因此 大部分人要挑选另一条路,那便是运用母亲的影响力、感情和语言暴力,把早已成年人,应当摆脱母亲的小孩强制留到母亲身旁,乃至干预小孩的一切正常人格特质发展趋势,使他始终做为一个倚风,迫不得已依附于母亲活著。
小结焦母为何那么厌烦刘兰芝这一儿媳,也许我们可以从时期中找寻一下缘故。汉朝是一个对女性相对性包容的时期。汉武帝刘彻的母亲王侄可凭着再婚之身进到皇太子府,得到荣宠并生孕皇嗣。而前有汉高祖妻子吕雉执掌天下实权十五年,后有汉和帝王后邓绥临朝称制十六年,都足由此可见政治环境对女性来讲也是偏重于比较宽松的。蔡文姬和班婕妤俩位优秀的女性作家也可在某种意义上表明,皇室阶层的女性有着受文化教育的支配权。殊不知这类比较宽松和支配权也不过是对于历史时间大环境来讲,与新时期女性对比,他们仍置身漫漫长夜。
终究可以垂名史册的仅有寥寥几人,而大部分女性都迫不得已削掉肉体,把自己塞入“德言荣功”的模贝,为此塑造成合乎男尊女卑审美观的统一样式。这不啻于精神实质上的一场自我阉割。假如说普通民众阶级的女性还有着一定的吸气随意气体的支配权,那麼皇室阶级的女性大多数就只有活出笼里的金丝雀。他们性命的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后宅,勤俭持家,有别于电视连续剧诠释了宅斗文的奇诡昏暗,他们大多数不容易妒忌,乃至还会继续积极地为老公收纳整理新手,由于男权社会用礼法夺走了他们妒忌的支配权。就这样的女性,在阄割掉生命中的大部分冲动以后,他们日常生活在后宅唯一的期待便是—
生孕一个能够繁衍后代的孩子。刘兰芝是那一个时期难得少有的观念完善的女性。她知礼数,晓腹有诗书,明限度,如同焦仲卿常说的,能娶到她,原是这男人一生中较大 的好运。交往了两三年以后,焦仲卿这一思想观念的小孩很显著拥有发展的征兆,他逐渐明白给自己的支配权强词夺理,也尝试去维护他可伶的老婆。殊不知也仅止在此了。焦仲卿终究是一个没有发展起来的男孩儿,他没有什么勇气去摆脱母亲从小给他们套上的观念束缚,只有挑选以死来满足感情。
首先,我们看看古代女子会因为什么原因而遭夫家驱逐。《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很明显焦母压制焦仲卿、驱逐刘兰芝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从文中看,刘兰芝美丽善良,又聪明又能干又有教养,几乎无可挑剔,焦母有什么理由不喜欢这个媳妇呢?
其实,焦母自己明明白白地讲了她对刘兰芝的不满,那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我们一直认为这是焦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诬陷之词,其实,这是焦母的心理话,焦母“久怀忿”的正是刘兰芝的“举动自专由”。然而,刘兰芝自己辩解说“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我们从文中也看到刘兰芝是一个很温顺而懂礼节的女子。问题在于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都没有说错,矛盾也正是在这里。
所谓“举动自专由”,其实是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的表现,是生命意识的初步觉醒,是对人格尊严的维护,是对个性精神的坚持。刘兰芝不只是才貌双全,更是一个秀外慧中、外柔内刚、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表现在:
一、洞察人情世态的聪慧,深感悲剧结局的难以挽回。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乃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刘兰芝的行止见识明显超过焦仲卿,这固然有刘兰芝自身聪颖敏锐的因素,还有刘“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封建的一套道德观念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和刘的母亲相对比较开明的因素,更主要的还是刘兰芝作为一个媳妇承受着更多的和更直接的来自封建宗法思想、男权思想和家长制度的迫害和摧残,
二、坚持个性有主见,维护尊严不屈服。
比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争取主动,维护尊严。
又如,离开焦家前“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的一段描写和“上堂拜阿母”的一席不卑不亢的言辞,更表现了刘兰芝的沉着镇静,遇事有主见,有礼有节,处处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又表示了对焦母——自己的对手——应有的尊敬,甚至同情,这一点实在太了不起了!紧接着是“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一段语重心长的话,对此,我们通常理解成这段话表现了刘兰芝的善良,但在善良之外,应该还有许多复杂的感情:眼看着小姑长大了,等待着她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命运呢?自己的母亲还比较开明,而焦母却是这样一个专横的家长,可怜的小姑啊,可怜的女人啊,我们女子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为什么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呢?
刘兰芝在与婆婆的相处中,尽管“奉事循公姥”,但她的聪颖敏锐、她的才华识见、她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她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对美和真的追求、对人性尊严的捍卫等思想意识和个性特征一定会在平时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中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这种行止见识是让长期生活在传统宗法社会中的已经完全自觉地接受了诸如“三从四德”“温良恭俭让”“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男权思想的焦母感到陌生和害怕的,特别是当焦母发现自己那个向来温驯听话的儿子也因为刘兰芝而变得似乎不那么听话了,这更使她感到震惊和惶恐。
刘兰芝令焦仲卿着迷,焦母并没有因为儿子与儿媳的关系好而感到高兴,反而“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用现代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解释就是“母子情结”。用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来说就是“集体无意识学说”。从课文中来看,焦母成为寡妇后,和仲卿相依为命。在仲卿身上倾注了所有的情感。焦刘的夫妻情深引起焦母的无意识嫉妒,而且自古以来,中外婆媳矛盾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钱钟书曾在《围城》里写道:“在西洋家庭里,丈母娘跟女婿间的争斗是至今保持的古风,我们中国家庭里婆婆和媳妇的敌视,也不输于他们那样久远的历史。”奥斯特罗夫斯基笔下的卡巴诺娃对儿子说:“我早就看出了你爱媳妇儿胜过爱妈。自从你娶亲以后,我就觉得你远不象从前那样爱我。” 另外曹禺在《原野》里,针对又一个焦母和媳妇金子之间的相互敌视,曾借焦大星之口叹道;“怪,为什么女人跟女人总玩不到一块去呢?”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为人们进一步人类自身的心理奥秘提供了科学的武器,作家们也开始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剖析。
著名的评论家袁昌英在解释焦母的心理和这悲剧发生的原因时曾说:“母亲辛辛苦苦亲亲热热地一手把儿子抚养成人,一旦被一个毫不相干的女子占去,心里总有点忿忿不平。年纪大了或者性情恬淡的人,把这种痛苦默然吞下去了。假使遇着年纪轻轻,性情剧烈而不幸有是寡妇的,那么仲卿与兰芝的悲剧就不免发生了。”显然,作者运用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来重新解释这一古老的悲剧。由此看来,焦母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具有普遍性。
焦母恐惧了,焦母愤怒了,这个家长要尽其所能把儿子仲卿重新拉回到自己的身边,并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威。而有着强大的制度和意识形态背景的封建家长一旦被触怒,等待着这一对渴望爱情和幸福的青年男女的命运将是可怕的,正像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样。在美与丑的斗争中,尽管美被毁灭了,但是,她在毁灭之前和毁灭之时发出的耀眼光芒将长留人们心底。这便是我对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重新解读,也是对“刘兰芝缘何被潜”这一问题的看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