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阴晴圆缺,人也随之有生物节律,
建议下载个人体生物节律测算软件,会对你有帮助。
--------------------
优美的三重奏
本世纪初,一位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
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
发现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
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以及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大约
过了20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的阿尔弗累特·泰尔其尔教
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
的智力是以33天为波动周期的。从此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
起伏的周期性节奏,便开始被揭示出来。
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组成了一首协调、优美而又
神秘的三重奏。科学家将这三重奏的“曲子”谱写在同一个
座标谱系内,绘制出了一幅优美的三条波浪形的曲线图。下
图表示的是一个在10月1日出生的人,在10月份的“生物节
奏”变化的情况。
请看图中的三条曲线和坐标,曲线处于中线以上的日
子,称为生物节奏的“高潮期”。体力周期曲线处在“高潮
期”,就会感到体力充沛,生机勃勃;情绪周期曲线处在
“高潮期”,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创造力,丰富的艺术感染
力,心情愉快、达观;当智力周期曲线处在“高潮期”,那
时人的头脑灵敏,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更具有逻辑性和解
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相反,处于中线以下的那段日子,称为生物节奏的“低
潮期”。在这些日子里,体力容易疲劳,做事拖拉,畏却;
在情绪方面往往表现为喜怒无常,烦躁,意志沮丧;在智力
方面则出现注意力不易集中,健忘,判断率降低等。
在跨越中线的那段日子,称为“临界期”,这是一个极
不稳定的时期,身体正处于频繁的变化之中,或者说是处在
过渡状态。在这段临界期中,极易出现差错,粗枝大叶,容
易感染疾病,机体各方面的协调性能较差,容易发生事故等
等。
72 火车相撞事故引出的结论
1946年,瑞典商人乔治·汤姆听说他的一位朋友汉
斯·弗若恩在一次火车相撞事故发生后,当晚就绘制了出事
的两列火车上的司机和司炉的三条波动曲线,出乎意外地发
现其中3人正处在“临界期”,另一人则处于“低潮期”。
起初乔治对他朋友煞费心机的工作报之一笑,不以为
然。一年以后,另一起几乎完全类似的撞车事故发生了。乔
治亲自绘制了事故中的司机和司炉的曲线图表。他十分惊讶
地发现:一个司机的两个周期正处于“低潮期”,另一个司
机和一名司炉处于“临界期”,第四位司炉的三个周期曲线
全部处于“低潮期”。面对着这张图,乔治想起了1年前汉斯
的工作,看来,这并非巧合。于是,乔治开始弃商从学,转
向生物节奏的研究。后来,他的研究颇有成就,还出版了一
部研究性著作——《这是你的日子吗?》。
十余年来,应用计算器已能很快地编制出优美的三重
奏。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大学里的研究者们搜集和分析了大
量数据,从中能够预测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周期的变化规
律。至此,生物节奏学为指导人们的行为,开辟了一条新的
途径。
73 不见面的“顾问”
美国一家保险公司在涉及偶然事故所引起的死亡报告中
指出,事故加肇事者约有60%是发生在“临界期”。例如近
年发生的13起飞机坠落事故,其中10起归咎于驾驶员的差
错,而这些驾驶员和他的助手们大都处在“临界期”。
美国的一家微型汽车公司,向它在爱达荷州公司的60名
司机,提供了生物节奏表格。当司机处于“临界期”时,预
先提醒他们多加小心,结果车祸减少了2/3。日本沃米铁路
公司查阅了1963年至1968年间所发生的331起事故,发现其中
59%的事故是发生在司机的“临界期”。1969年,该公司开
始实行生物节奏计划,使全年的事故一下子减少了50%。
莫期科车辆管理所对交通事故作了一个统计,凡是运用
生物节奏理论来指导司机的出勤,就可以减少车祸。莫斯科
出租汽车公司为所有的司机绘制了曲线图表,每当司机处于
“低潮期”时,就发给他们红色的行车证,以提醒他们倍加
小心。当司机处于“临界期”,就根本不让出车。
体育界一些人士应用生物节奏理论,对东京和墨西哥奥
运会的200名运动员进行分析,其中约有87%的运动员在“高
潮期”时获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瑞士洛迦诺城里的弗兰芝·威尔林博士的诊所,除急
诊外,手术的安排都是严格按照病人和医生的生物节奏决定
的。一般在病人的“临界期”不安排手术,同样,决无一个
医生在他的“临界期”时去替病人开刀。连续数年的病史表
明,威尔林博士的诊所手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30%
以上。
生物节奏是那么有节律地支配着每个人。但是,这个理
论并不能预测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更不能用来求卜,掐算命
运,而只是提示人们,在某段日子里可能出现的体力、情绪
和智力的倾向而已。一旦人们能及时而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
处的周期变化,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它来更有效地工作、
生活和学习,即使是处在“临界期”和“低潮期”,通常也
完全可以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加以克服。
(摘自1981年《科学画报》第3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