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学的时候学过这篇课文
老师在讲的时候我们同学都认为是那个婆婆太苛刻
不讲道理
因为从课文的内容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刘兰芝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因为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教会她许多东西```
而她的婆婆讨厌她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在这件事情是处理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因为他根本就不应该让刘兰芝回娘家
这一回就代表刘兰芝就在也不能回来了
另外这件事发生在建按年间
她的丈夫在当地是太守衙门里的官吏
而刘兰芝则是普通人家的女儿
不门当户对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的婆婆太苛刻了
因为《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中的女主兰芝与焦仲卿为了爱情彼此双双殉情,说明了爱情的坚固。兰芝说过自己会像蒲苇一样,虽然会很柔软但是一定会很坚定的对待爱情,也希望焦仲卿能够像磐石一样,坚定不移的守护自己的内心,对爱情忠贞不渝,只要焦仲卿不弃,自己也定不会离开,随意变心。
兰芝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焦仲卿的的母亲却看兰芝不顺眼,百般挑剔,无论是兰芝做什么焦母都看不顺眼,织布的时候认为兰芝织的慢,故意偷懒,并逼迫焦仲卿将她赶回娘家,认为自己可以为焦仲卿说一门更好的媒,让他在其他的名门世家的女儿中另选一个人。焦仲卿迫于母命,自己又要出去做其他的公务,无奈之下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等自己从外面回来后就设法接她回家。
两个人分别时两人海誓山盟,约定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她的哥哥为了自己的前途与荣耀,不得不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兰芝与焦仲卿两情相悦却无法长相厮守,这也许就是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吧!没有在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娶得妻子,终不会得到幸福。
如果焦母能够好好和兰芝相处,也许就不会有两人双双殉情的结果了。一个家庭的幸福必然离不开婆媳关系的和谐,无论对方家里是怎么样的背景,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互相扶持,那么便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财富这些东西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去赚,但是一份真挚的感情确是无价之宝,夫妻两人才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我觉得《孔雀东南飞》中还包含了对当时封建社会礼制的一种批评,讲述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婆媳矛盾问题,还有关于选择的话题。《孔雀东南飞》将刘兰芝与焦俊卿之间的爱情悲剧呈现在我们眼前,向我们展现了古代婚姻的悲剧,但这所反映的并不是两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封建礼制之下的婚姻悲剧。女子的三从四德、对长辈的绝对服从都造就了这场婚姻的悲剧,也讲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对封建礼制的批判其实类似于《孔雀东南飞》这种作品往往都不是为了反映婚姻悲剧而存在,它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诗歌当中,我们认识到了刘兰芝和焦俊卿两位主角,他们之间有着海誓山盟,有着深厚的情谊,但是婚姻最终还是逃不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夫妻之后,两个人面前遭遇着更加艰难的处境。刘兰芝按照封建礼制的教养,十三岁的年纪便开始女子该学的东西,她会织素、会裁衣、会手弹箜篌,在婚姻中听从夫君的教导,悉心照顾婆婆。但是后来婆婆不满刘兰芝,焦俊卿的挽留仿佛没有任何成分,按照封建礼制,母亲的不满意最终也造就了离婚。
2婆媳关系《孔雀东南飞》最直观的矛盾冲击就是婆媳之间的矛盾。因为焦俊卿的母亲不满意这段婚姻,所以处处挑刘兰芝的刺,说刘兰芝言语粗俗,没有身为媳妇该有的礼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婆婆的一面之词,但这正是反映了婆媳之间无法缓解的问题。
3选择的话题其实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刘兰芝的选择是几乎没有的,因为长期对女子的压制让刘兰芝学会了服从,服从婆婆、服从婚姻、服从兄长,最后的挣脱只有生死的去留。长期的压制让刘兰芝不堪重负,最终不想要背叛自己心中的忠贞,刘兰芝选择了死亡,这是刘兰芝仅存的选择。
提起《孔雀东南飞》,大家比较熟悉了。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其地位不容置疑。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作品反映现实的功能。这一点《孔雀东南飞》也是不遑多让。《孔雀东南飞》反映的点有很多,能解读的东西也有很多,我们就从刘兰芝织布入手,谈谈刘兰芝夫家,并结合史料文献,来回望当时的大时代。
刘兰芝真的是“织作迟”吗?
诗歌交代,刘兰芝17岁时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小吏焦仲卿为妻。在夫家,刘兰芝都做什么事情呢?提水、做饭、洗衣,当然也包括最为重要的织布。刘兰芝早在出嫁之前,就已经学会了织布裁衣,而且水平还不差。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刘兰芝任劳任怨,但还是得不到焦母的认可。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一般而言,这里的“故”有两个意思,一是“故意”,二是“还是”。无论哪种,焦母还是对儿媳表现出了不满,嫌织布的速度太慢。刘兰芝织布的效率到底如何呢?
如上引用,刘兰芝织布“三日断五匹”。
匹是量词,和布联系起来就是长度单位。
《汉书·食货志下》载“长四丈为匹”。“五匹”就是二十丈。
一般而言,一丈为十尺。这里的尺是市尺,在不同朝代长度不一。两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这样算下来,
刘兰芝三天织布462米左右,平均每天织154米。
用传统的织机织过布的人都知道,这种速度有多快,效率有多高。
这里面还有一个东西要注意。刘兰芝织的布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棉布。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棉花)宋末始入江南,今遍及江北与中州。”这说明,棉花在明代才得以普遍种植,与之对应的棉纺织才开始发展起来。在此之前,以及更遥远的汉代,人们织布用的是葛、麻、丝等制品。用这些原料来织布效率更低。
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用传统方法每天织15米左右的布匹是不大现实的。作为文学作品,这里面不无夸大的成分。
但从前面昼夜不怎么休息来看,刘兰芝织布并不慢,一如下文刘兰芝自言道“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刘兰芝每天为什么要织那么多布匹?
上文分析得知,刘兰芝每天要织大量的布匹。刘兰芝织大量的布匹要干什么用呢?
毫无疑问,要维持生计。
有人说,焦仲卿是庐江郡的一个公务员,难道他养活不了一家人吗?还真不一定。
诗歌交代,焦仲卿是庐江府的小吏。
在古代,尤其是秦汉时期,官和吏区分明显。官是官,吏是吏。官为正职,有品级;吏一般为具体办事人员,即胥吏,由官员任命,地位就比较低了。
有汉一代,国家财政只负责中央一级官员和任职地方官员的俸禄,地方胥吏则由地方财政发放。在发放形式上,西汉时官吏的俸禄按品秩发放对应的粮食,东汉时期则是钱和粮食结合,即“半钱半谷”。
我们先来看看东汉“佐史”级的官员俸禄。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载: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
同时,《后汉书·百官五·百官受俸例》载:斗食奉(俸),月(谷)十一斛(石)。佐史奉,月八斛。
小吏1斛就是1小石斛。根据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认定,一斛约为27斤(因粮食种类不同而有差异)。“月八斛”,也就是216斤左右。这是比较高的。实际上汉代的斛飘忽不定,同样是斛,因官员等级不同,又有大中小之分,到了下级官员手里,已经缩水不少。以上还只是乐观估计。官员如此,可以想象到了焦仲卿这个“办事员”手里能有多少。
焦仲卿只是小吏,发钱多少,有没有灰色收入,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总体来看,东汉时期底层官员工资偏低,更不要说胥吏一级的了。
古代社会,男性活动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来源,焦仲卿只是其一,他的父亲呢?《孔雀东南飞》中焦家出现了焦母、小姑、焦仲卿,却唯独缺少了焦父。其实,诗中已有交代。
焦仲卿与母亲永诀时说: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
这实际上也告诉读者他的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了。
焦仲卿生活的时代是东汉建安年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社会人口大幅减少的动荡时代。据不完全的文献资料分析统计,东汉人口的峰值超过6000万,而三国开始的前后人口处于谷底,仅为2300万,减少了近三分之二。从社会背景看,焦父是大概率战死或者病死了。
由此看出,焦仲卿是家中唯一的男性,上有老母,身边有妻子和小姑,而他的小吏俸禄并不足以应对家庭的日常开支。
刘兰芝要织大量的布增加收入,缓解家庭的负担。这是可以理解的。
刘兰芝要织布还有一层考虑。
纺织是治家之道,在古代被称为“妇功”,为妇女“四德”中的重要内容。西汉《礼记·昏义》载“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载“专心纺绩,不好戏笑,絜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同“三从”一样,“四德”也是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织布更是每个家庭主妇要操持的技能和实践。
由此可见,家庭状况、伦理文化都要求刘兰芝要没日没夜地纺织。
刘兰芝织布的背后
刘兰芝辛苦织作,除了养家糊口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的环境使然。
汉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表现出“男耕女织”的组织形态,即男子在田间从事农业活动,女人在家进行纺织活动,两者共同劳作来保证一个家庭的温饱,这是汉代社会最为和谐的一幕。
事实上,早在汉初,统治者就非常重视“男耕女织”。《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载:
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
这段话深入阐述了发展农业和家庭纺织业的重要意义:不发展农业,人民吃不饱肚子会造反;不发展家庭纺织业,人民衣不裹体,也会造反。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汉代大力提倡耕织,女性并不因家庭出身而享有免于纺织的特权。汉代社会上至官僚贵妇,下至一般百姓都要参加纺织活动。东汉时期临朝称制十六载的邓绥,出身官宦世家,幼年喜好研究诗书典籍,遭到了母亲的呵斥,从此白天纺织刺绣。女政治家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普通公务员家庭的刘兰芝了。
综合史料来看,汉代女子从事纺织至少有三层考虑:
一是保证家庭成员穿着保暖。
“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小农社会,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家庭穿衣很大部分是自织自裁。
二是用于国家支付。
汉朝政府支付多用黄金或钱,东汉则布帛多于黄金,商品关系进一步复杂。随着纺织业的发展,朝廷税收的布帛数量也相应地增加,汉武帝在一次东封泰山的活动中,仅赏赐的布帛,就多达100多万匹。
三是发展对外贸易。
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后,丝绸需求量的飞速增长,除了官营丝绸生产外,每个家庭中纺织丝绸妇女的劳动量逐步加大。
从以上可以看出,汉代女性活动,尤其是纺织活动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结语
《孔雀东南飞》以一个令人不安的倾诉开头,以一个无比惋惜的悲剧收场。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刘兰芝多才多艺,焦仲卿款款深情,最后却走上为爱情殉葬的道路。这种悲剧,源于焦母与刘兰芝关系的恶化,并通过织布这一载体传递出来。在布帛异常丰富又极为紧俏的汉代,年轻的主妇们构成了家庭纺织的主体。她们常常因婆婆或丈夫的不断追利,而承担力所不能及的纺织任务。这是当时家庭不和谐,甚至瓦解的一个重要诱因。
值得一说的是,在“男耕女织”的两汉社会,纺织品一再成为国家需求,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有所提升。但这种提升也是相对的,当时的社会有严格的行为规范,也有渐渐成型的礼教渗透,所谓“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逐步使女性丧失了独立的社会地位。《孔雀东南飞》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烙印。刘兰芝织布的背后是家庭和时代的悲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