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人口转型。中国在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转变的关键时刻,需要实现从人口红利向资本红利的战略转型,大力发展养老金,一方面让养老金通过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养老金通过分红享受资本市场所带来的收益,释放中国老龄化的风险。
人口红利已经难以持续,随着老龄化的来临,中国必须要用更少的劳动力来赡养更多的老人。中国的经济转型与人口结构的变化决定了资本红利时代必然开启。一方面资本市场可以作为融资的市场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另一方面,投资者可以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为中国社会的沉重养老负担储存资源。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像冬虫夏草般分不开。资本市场将成为一个强大的平台,更好地做到资金的融通,将资本与实体经济高效地连结在一起,促进经济的全方位发展,特别是转型时期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资本市场将成为中产阶级获取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高效的资本市场在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给投资者带来长期的、可持续的回报,达到多赢的格局。
“65”后婴儿潮一代以及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中国,将从个人及政府的角度,更多地考虑未来的养老需求,这一部分资金将持续成为资本市场的“活水”,使资本市场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而资本市场给予投资者的回报,将满足大家未来的养老需求。
如果中国版的401(k)计划能顺利实施,将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带来巨变,资本红利时代的到来将得到加速。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
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方法便是使用时间序列的宏观人口经济数据,用多元回归的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在回归方程中带入人口及其他各种因素,观察人口变化对经济增长解释能力的贡献。
另一种计算人口红利的方法是,通过计算有效生产者与有效消费者人数,然后把这两类人数的比例作为抚养比。注意,这里所使用的抚养比与通常所说的抚养比不一样。
这种计算人口红利的方法是,把经济变化的指标——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为两个部分,即有效生产者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与抚养比的增长率。
这两个组成部分中,第一个是劳动生产率,第二个是人口因素。在假设有效生产者人均产出增长率不变的条件下,抚养比增长率的变化便可直接等同于其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也即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指的是劳动人口占的比例。比例越高,人口红利就越大。在我看来,人口红利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定义而已,根本算不上是褒义词,最多算是一个中性词。因为这个所谓的红利,它不知道利在哪,也不知道利给谁。
经济学家认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且便宜,就是人口红利。在本质上来讲,就是把劳动者当成了工具来看待,在考虑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显然是站在使用这些工具的老板们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有人说劳动者就是劳动者,怎么会是工具呢?在工厂里那些劳动者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连续不断的重复某一种工作,还要忍受工厂的恶劣环境,比如噪音、难闻的气味、炎热或者寒冷的环境。之所以他们还在被使用,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内容暂时还不能被无生命的工具代替。一旦将来有了新的工具,更先进的机器可以取代这些劳动者,他们立刻就会被机器淘汰掉 ,所以劳动者在老板们的眼里就是工具。只不过是有生命的工具,但本质上就是工具。所以如果站在工具的立场上,人口红利对于他们来讲真的算不上什么红利。
物以稀为贵。同类的工具越少,替代性越差,工具就越值钱。同类的工具越多,替代性越强,工具就越不值钱。过去务农的人比现在多,对于农业来讲就是人口红利。可是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讲,他们的收入比现在更高吗?过去的工人也比现在多,对于当时的工业来讲也是人口红利,可当时工人的收入比现在更高吗?正是因为多,所以才便宜。劳动者的薪水少了,那些老板们就可以多赚一点,所以所谓的人口红利,它只是老板们的红利。
现在出生率降低了,一些人在担忧所谓的人口红利将消失。人多当然是好事,因为人口就是最大的资源,我们现在经济也在发展,医疗水平也在发展,人口的死亡率也在进一步降低,按照我们以往祖辈的几千年的认知和规律都会认为将会迎来人口爆发式的增长。而现实却是人口出生率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并没有因为大家都过上了小康的生活而增长,反而出现了下降。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可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增多,就意味着社会的支出将会增加,而少子化又意味着劳动力将会降低,劳动产出将会降低。高房价打消了很多年轻人结婚生育的念头,最后一波有多子多福观念的人群,70后已经不能再生了,80后基本生不动了,剩下的90后、00后根本就不想生,对生孩子也没有什么欲望。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第一,是因为我们曾经认为人口应当适当的减少,用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来弥补劳动力,从而在一个时期内一直鼓励大家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可现实却是科技被高估了。科技的发展无法抵消劳动力下降带来的副作用。因为只考虑了生产,而没有考虑消费。虽然科技发展,生产力一定会提高,可是要消费这些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的是人。如果没有了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呢?形成不了 完善强大的内循环就会是一片死气沉沉 。
第二,就是高估了鼓励生育的作用。我们曾经以为一旦放开生育,人口出生率一定会出现暴增,所以不着急。可现实情况,确实并不是和我们预想的一样。我们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时间,倘若放开二胎、三胎,能再早五年可能形势就不大一样了。
第三,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曾经对那些老板们享受人口红利却不吐骨头的行为,有一些太宽容了。正是由于他们曾经对人口红利的肆意吞噬,毫不掩饰的说出,“你不敢,有的人愿意干”,才会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躺平。选择独自过完一辈子,不生那么多孩子,不让他们重复自己的生活。我不想为那些老板们站台,但我依然希望大家多生孩子,因为我们要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国家站台,我们的民族传承需要人口作为载体。如果没有人,我们以及我们上面这几代人的努力,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这两年我们国家一直在提的共同富裕,其实也在发出一个信号,就是告诉那些老板们曾经的红利好日子已经过到头了,和谐共处、共同富裕才是未来的方向,不要再幻想还能像以前那样趾高气昂的对工人说,不干就走,你不干,有的是人愿意干。
可能是人口一旦下降,要想重新增长是非常困难的。从目前全世界的经验教训来看,唯一有点用处的可能就是鼓励外国人入籍。可是这一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冲突的,我们这个民族确实是很热情好客,可是热情好客并不代表希望对方加入我们。在一个主体民族显著占优的国家,移民的阻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对我们来讲指望外国人移民肯定不是个好办法,我们能想到的可能有效的做法大概有以下几点。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及时补充。
首先就是全面放开生育限制,不要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了。一方面口头上鼓励生育,一方面又限制生四胎五胎。我觉得是不合适的。因为既然目前认识到了人口是资源,新生人口不会占用大家的公共资源,那为何只鼓励生育生一胎、二胎或者不生孩子的人进行生孩子,而要限制令一部分人生四胎五胎呢?我觉得这是有些不合理的,应当先释放现有的生育欲。倘若有家庭希望生四胎、五胎甚至六胎,应该鼓励他们去生。
第二点,就是给年轻人更多的社会资源倾斜,尤其是住房和生活保障上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现在的房价确实是不低,很多人选择不生孩子,也是因为住房带来的压力。我们应当在住房和生活保障上给年轻人更多的社会资源倾斜,让他们可以生得起,养得起,但至少在决定生孩子之前没有后顾之忧。包括孩子将来的教育、医疗,都应该集中力量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
第三点,我应我认为当然也是应对症下药,增加劳动保障。对曾经那些享受人口红利的老板们要给予一定的限制,不要让他们再肆意的增加劳动时间、肆意的降低劳动报酬和福利。只要劳动者收入高了,个人时间多了,才会为生孩子、养孩子创造了基本的必要条件。
党领导提出的共同富裕,其实也是为这个事情定下一个基调,可具体要怎么做还是要一步一步的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