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
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
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
”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秦始皇到会稽游玩,驾大船渡浙江,项羽与项梁一起观看,项羽对项梁说:“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
”项梁捂住项羽的嘴说:“你不要胡乱说话,否则会给全族招来祸患。
”项梁因此对项羽另眼相看。
项羽身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项羽。
项梁能文能武,在会稽郡结交了许多人,一听到陈涉起义了,不到几天,就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
这支队伍打过了长江,又渡过了淮河,一路上又有很多支队伍投奔了项梁和项羽。
项梁找到了楚王的后代,把他立为楚怀王。
不久,秦国大将章邯发动了一次猛烈的反击,项梁在这次大战中被杀死了,项羽愤怒极了,立志要给叔父报仇。
项羽作战勇猛,在巨鹿)大战中充分显示出来,名声大振。
他首先切断秦军运粮的道路,把秦军的兵力分割成两部分,然后再向秦军猛攻。
他率兵渡过河以后,命令将士: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做饭的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全沉了,项羽对将士们说:“这次打仗,有进没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他的勇气和决心,对将士们起了很大作用。
楚军把秦军包围起来,在项羽指挥带领下,将士们越战越勇,真是以一当十。
经过九次激烈的战斗,杀得秦军死的死,逃的逃,活捉了秦将王离。
其他各路攻打巨鹿的起义军人马,都怕秦军,不敢正面进攻,都在观望,听到楚兵震天动地的喊杀声,登高看到楚兵横冲直撞杀进秦营,都吓得伸出了舌头,屏住了呼吸。
当战斗结束后,项羽请他们相见时,他们都跪在地上,爬着进去,连头都不敢抬。
他们说:“上将军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至今没有第二个,我们情愿听您指挥。
”从那时起项羽实际成了各起义军的首领。
项羽作战十分骁勇出了名,但是他脾气暴躁,杀人太多。
项羽居功自傲,后来干脆把楚怀王放在一边,自称西楚霸王,还自作主张分封有功将领。
由于他自身的缺点,又不善用人,使周围一批谋士有才干却不得发挥,有的去投靠了刘邦。
结果被由弱发展到强的刘邦设下了十面埋伏,把他包围在垓下,这一天晚上,被围困的项羽在大帐中,愁眉不展,汉营兵士的歌声伴着阵阵西风吹来,项羽一听,四面唱的都是楚人的歌,不觉愣住了。
他感到自己大势已去,说:“完了,难道刘邦已经打下我的家乡西楚了吗汉营中怎么会有这么多楚人呢”当夜,他跨上乌骓马,带了八百个子弟兵突围。
一路上,与追兵厮杀,兵士们伤亡很多,到了乌江边时,只剩下二十六人了。
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亭长劝项羽渡江,回家乡去。
项羽苦笑说:“我率八千子弟兵起兵,今天只有我一人回去,我有什么脸再见父老乡亲。
这是天叫我灭亡,不是我打不过他们。
”他把乌骓马送给了亭长,和二十六名兵士拿着短刀,又跟追上来的汉兵肉搏起来,杀了很多汉兵,二十六名兵士全部战死。
项羽身负十几处伤,在乌江边拔剑自刎,这个威震秦兵,有万夫不挡之勇的霸王,在四面楚歌声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
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
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
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
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 。
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
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应是不能知人善用,不听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费人才。
正是因为这几点原因,项羽最后兵败了后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便在乌江边上自刎而死。
但不管项羽究竟有没有成功,他一直是一个英雄,他是如此轰轰烈烈,他是如此气壮山河,死前也是如此大义凛然。
通过项羽的行动,可以充分证明此点。项羽当年倔起江东,领导农民起义队伍,扫平各地动乱。“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这是当他行为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灭除暴秦政权愿望时,他受到了群众的拥护之故。因为如此,他的举措行为,也便能符合客观要求,能以透过形式看到本质,而处处取得主动,最后获得成功。而当他“胜利”“成功”之后,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他几乎是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一片歌颂、崇拜、畏服的声音所淹没,蔽塞了他应有的理智与聪明。更因为到处屠城杀戮,他就迅速地丧失了群众的拥戴。在行动举措上,也是处处用主观臆断客观,变得十分被动而愚蠢。用《鸿门宴》上的项羽形象,来印证此点,就更为鲜明。由于项羽的“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他竟然为刘邦的一套卑词厚币所欺哄,轻轻放走了自己送上门来的强大的敌人。他经不起纷至沓来的谄言和谀语,不但容忍自己营垒内部的资敌臣僚,也不听信忠诚而有远见的策谋劝告;甚至“率直”到把敌方为自己递送情报的人随口供出。刘邦对他所讲的话和刘邦的行为,本来有许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寻,但他却完全漠视了这些。用自己的双手给自己埋下难于挽救的败亡种子。
第二点,本文说明了不自觉的资敌行为是最为可怕也最为可恨的。项羽集团的项伯,可以作为最好的说明。他的一系列资敌行为,基本上都是处于不自觉状态。但从其影响来看,应该说是存在内部的可怕的利敌现象。因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营垒并且切实帮助了敌人的严重作用。项伯凡事从封建贵族道德观念出发,以致弄得不识真正的大体。客观上协助了敌人,还不自觉。敌人用各种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觉察,还自以为处事深合“义”“礼”。这种人的思想行动最可怕。因为不只他自己不识是非,别人也往往受其左右而不以为怪,因之堕坏大事。
第三点,本文说明,凡事必须依靠多数人,和衷共济,步调整齐,才能成功。刘邦之所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原因是在于他善于用人,处处依靠周围的臣僚。上下团结一致、步调划一,互相辅助、互相支援,形成一个坚强的集体力量;相反地,在项羽方面,本来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样的容易,但是项羽却师心自用不纳善言。以致在如此严重的关头,扮演了颟顸失败的可悲角色,刘邦后来批判他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说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也在说明这个道理。 第四点,本文说明凡属严重事情,必须有胆有识,充分分析客观实际,依据之制定周详计划,在进行上要有严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艰难,获得胜利。
通过本文中刘邦集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印证此点。刘帮在接到项羽要击破他的消息时,虽然显得有些慌乱,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胆有识,能细致地分析客观,进行周详的计划和严密安排的人物。《鸿门宴》雄辩地说明刘邦集团在处理这样一个严重事件时,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条有理,并且能顺理成章,因敌制胜,所有举措都是符合客观实际,从而获得最后胜利。《鸿门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节文字当中,包孕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意义。写出来从秦崩溃到汉建立的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片断;描绘了刘项两大集团势力的不同阵容,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它不只预示着项羽个人功业的重要转折,它也是整个秦末历史变化的重要关键。
《鸿门宴》一文,它的本事虽然发生在二千多年前(公元前206年),但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鲜明的教育意义与认识价值。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汉高祖进入咸阳,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
然而,项羽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烧杀虏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人物之一,也是历代诗人们吟咏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在诗中,他们从多方面描绘了项羽,表现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有四种观点影响比较大。
第一种,是“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种观点,来自唐代最优秀的咏史诗人之一,晚唐杜牧。杜牧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咏史诗,更是独辟蹊径,常常带给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他在《题乌江亭》一诗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咏项羽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极大,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不渡乌江,给后世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倘若他能回到江东,再整旗鼓,回来后与刘邦再决雌雄,胜败尚未可知。
项羽本人用兵如神,深受后世推崇,而乌江自刎,是项羽主观的选择,如果当时他选择渡江,其实不会身死,这就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唏嘘和假设:假如项羽没有自刎,刘邦还能坐稳皇位吗?
杜牧将这种想法说了出来,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第二种,是“中原一败势难回”
这一观点,来自于宋代大改革家王安石,他在《乌江亭》一诗中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给出了和杜牧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虽然项羽用兵如神,但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是向往和平与安定,而不是永无休止的战争,于是,他在开篇便指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兵疲”!
的确,经过了七年(反秦三年,楚汉之争四年。其余详情可直接查看蓝色标记的“头条百科”内容)的混战,士兵们已经疲劳到了极点,没有人愿意再打仗了,和平、安定,才是当时的社会大势,刘邦的统一,只是顺势而为,项羽即便用兵如神,也不可能逆天下大势,垓下一战,项羽败局已定,刘邦实力大增,项羽已经无力回天了。
东山再起,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王安石的观点,对后来影响也很大,自此之后,假设项羽不死,渡江之后能否东山再起,成为了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第三种,是“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
这一观点,实际上是肯定了项羽的个人魅力,出自于宋代刘克庄的《项羽》一诗,他认为,项羽能够东山再起,都是假设,但项羽的人格魅力,却永远流传后世,诗曰:
顿无英霸气,尚有妇儿仁。
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
项羽一生英勇霸气,用兵如神,但是垓下一战,四面楚歌,乌江自刎,连自己的虞姬都保不住,韩信曾评价项羽有“妇人之仁”,刘克庄似乎也这么认为,但是,面对绝境和生死,项羽的豪气,一点也没有消减,反而令人敬佩无比!
“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这是用了项羽割头赠故人的典故,据《史记》记载,项羽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后,又步行和汉军交战,杀敌百人,身受十几处创伤,项羽自知回天无力,看到汉军中有一个故人,那便是曾经自己的部下后来却投靠了刘邦的吕马童,于是项羽便对吕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听说刘邦悬赏千金和封邑十万户来换我的人头,那我就做个人情送给你吧!于是,项羽横剑,自刎。
项羽此举,豪气冲天,深受后人赞赏,面对叛将,还要成全人家,这种勇气和豪气,的确让人无比钦佩。刘克庄虽然是用“冷眼旁观”的笔调来描述这件事,但是在这表面的掩盖之下,是对项羽的赞佩、敬仰之情!
所以历代吟咏项羽人格魅力的作品,也占了很大篇幅,刘克庄这一首,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而已。
第四种,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一观点,来自于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出自于她的《夏日绝句》,在李清照的古诗(不包括词)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她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这首咏项羽诗,已经跳出了项羽本人,有很大的象征意义,也是对项羽的一种评价,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她赞扬项羽生前是人中豪杰,死后也必定能够成为鬼中英雄,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李清照觉得,人活一世,就应该像项羽一样轰轰烈烈,人们之所以到现在仍然在思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愿意独自渡过乌江,而是力战而死,让人佩服!这首诗提出了一个鲜明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活就要活得精彩,就要为国建功立业,就算是死也要重于泰山,成为后人纪念的英豪。
据说李清照这么写,第一是讽刺了自己临阵脱逃的丈夫,第二是讽刺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政权。千载之下读来,仍然振聋发聩。
其实咏项羽的诗歌和观点,非常之多,其中,影响最大最广的,应该是杜牧的那首,或许也正因为人们太喜欢项羽了,所以总期望有奇迹能够发生,所以才愿意相信“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于我而言:
在政治军事上,我反而觉得王安石说得更对一些,战争不可能是主旋律,当时的社会和人们,苦于战争久矣,急需稳定的发展和休养,既然刘邦已经赢了,百姓们也不愿意再有战争了,兵疲是既成的事实,很难逆转。
从项羽的人格方面讲,其故事自然可歌可泣,令人唏嘘,其人格也有独特的魅力,作为历史中的风流人物,是值得肯定和纪念的。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无知人之明。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但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虞姬的离去,却让他选择了死。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景仰。 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催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其他人对项羽的评价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本纪》
电视剧神话里的项羽,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陈丞相世家》 “项王於人之功无所记,於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郦生陆贾列传》 韩信曰:“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淮阴侯列传》 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高祖本纪》)
失败原因
司马路在《汉朝的密码》一书中有《霸王别姬:英雄末路之咏叹调》一节评价项羽: 项羽、刘邦、韩信、张良,楚汉之际这几个人,都可以说是旷古的英雄,但气质性格截然不同。韩信可以说是抑郁质的英雄,能忍,能咸鱼翻身,但是遇事有时难免优柔寡断;张良可以说是粘液质的英雄,善于在幕后出谋划策,事后也不居功自傲,为人处事低调,淡泊名利;刘邦则可以说是多血质的英雄,擅长交际,拉拢、吹拍是拿手绝活,政治手腕一流。至于项羽,恐怕就是胆汁质的英雄了,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有时还有点儿女情长。传说中的“性情中人”,就是这种类型。项羽这种英雄,讲究个气势。闯郡守府,杀殷通,凭的是一把力气。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凭的是一股锐气。彭城之战,以3万西楚铁骑大破56万人的多国部队,杀得汉军血流成河,凭的是一腔怒气。但是在中原的成皋、广武,长期的僵持与疲于奔命的两线作战,最后是粮道的断绝,慢慢地耗尽了西楚霸王的勇气和威势,等到鸿沟协议签定,人人想着和平、回家乡,项羽大军的斗气就泄了,而这种斗气一旦泄了再想提起来,就很有些难度。项羽的失败,正在于此。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自古以来人们对楚霸王项羽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人杰,鬼雄”,也有人称他为“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我则称他为“‘近古以来未尝有’的武夫”。
项羽力拔山、气盖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这样一个英雄豪杰在政治上却极为幼稚,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烧杀破坏,以至丧失民心,终军败身亡。
在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刘邦年轻时是好吃懒做的酒色之徒;起义以后,项羽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对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刘邦表现为一个胆小鬼,极端个人主义者,为自己逃生,六亲不认,把子女三次推堕车下。项羽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坦然直率,而刘邦的性格特点是狡猾诬赖。从另一方面看,项羽骄傲、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刘邦比较虚心、豁达,善于采纳别人意见;在政治斗争上项羽非常幼稚,特别在鸿门宴上更是如此,对于一个敌将的放肆行为视而不见,更呼其为“壮士”且“赐之卮酒,赐之彘肩”相比之下,刘邦在政治斗争中老练,在宴会上不动声色,全力取得项羽的谅解;项羽不会用人,刘邦善于用人;项羽比较残暴,刘邦比他仁慈;项羽是军事人才,善斗力,彭城大战,带三万人把刘邦打败,而刘邦善斗智。
是的,霸王项羽确实让人怀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为,这是真正的男子汉,铮铮铁骨,豪气冲天。“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何等的豪迈!真乃盖世英雄,震古烁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没有选择逃生,而是从容自刎。他演绎的那首《霸王别姬》成了千古绝唱,使得多少后来者扼腕叹息,唏嘘不止。
同众多卑微的灵魂相比,他虽败犹荣,虽死犹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