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步骤如下:1用SPSS提取出两个主成分,Z1,Z2;2用Z1,Z2对Y做多元线性回归;3分析前将数据用SPSS标准化是为了解决不同自变量(比如人民币汇率,国民生产总值)的单位不一样没有办法综合在一起的这个问题;4最后模型里把数据代回来(求出原自变量的系数)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把主成分用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就行,这样自然就在方程中出现的都是原始自变量了,不过,要注意这个时候带入方程的也是原始自变量标准化之后的数值才行,而不能直接用原始数值。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百度空间给我留言
就看三国刘邵的著作《人物志》
序言部分总述
刘邵写作《人物志》的现实动机和思想依据。
首先,说明人物才性鉴定的重要性。认为“知人”是圣贤聪明智慧的显著标志和最为可贵的品质。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一个人的才能性情,才能正确地选拔和使用人才,从而做到“众材得真序,而庶绩之业兴矣”。序中举了尧、舜、商汤、文王等贤明君主的成功事例以说明这一旨趣。
其次,表示要效法圣人,著作此书,排列人材等第。主张观察一个人的所安所由,以知道他的真正为人。这本书最有贡献的是提出了系统的评价人物的方法,这就是“九征”与“八观”。作者的人才观一开始就明白地说出来了:“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所以,他的观点基本是重视先天的。《体别》一章中说:“偏材之性不可转移矣”,他认为,一般人学习都有偏颇,因此,“材成而随之以失”,也就是说,在得到某一方面的才能的同时也会带来缺陷,同时他也轻视儒家的“恕”,他认为情性不同的人之间难以相互理解,所谓“信者逆信,诈者逆诈”,因此,“学不入道,恕不周物”。这种观念把人看成由秉赋决定的,也不涉及自我修养的问题,这是这本书的缺陷。
但是,另一方面,这本书是从政治上应用的角度来谈人才的,着重的只是人才的识别、任用,因此,它的缺陷也是情有可原的。
人物可以用九种特征加以识别,根据这九种特征,就把人分为:中庸、德行、偏材、依似、间杂的级别,再进而根据人的质素,就可以判别他所适合从事的工作,也就是“十二流业”。对这一程序的论述以及对这种程序在政事上的得失的讨论,就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另一部分内容就是讲识别人的过程的,既讲方法,这就是《接识》、《八观》,讨论怎样通过与人接触来识别人、怎样通过各种途径更精确地判断人,也讲了在识别人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这就是《七缪》、《效难》。
实际上,这本书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作者认为人们相互感应是受着自己的情性影响的,《材理》篇中说:“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因此又讲了构成人们之间矛盾的六种原因,主要讲的是交流过程中的矛盾,这就是“六构”。这一内容的总结则是全书的最后一章:《释争》。实际上,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能够“释争”的人只有那种具有中庸之德的人,这正是作者看人的最重要的标准:“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
供参考。
主成分分析有两个应用:一是主成分评价(综合评价),二是多重共线性时作主成分回归。
许多SPSS的书,包括影响较大的张文彤的书,并没有要求要把指标正向化,即逆指标都化成正指标。
我的理解,对于第一种应用,主成分评价,因为要算综合得分,分值越大越好,因此,必须要正向化。
而对于第二种应用,即主成分回归,因为不是要综合评价,分值越大越好,而只关注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因此,无须正向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