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膏药肉”,现在已经淘汰了,估计已经买不到了。
黑膏药
黑膏药系指药材、食用植物油与红丹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背材料上,供贴敷于皮肤的外用剂型。
红丹:又称章丹、铅丹、黄丹、东丹、陶丹,主要成分为Pb3O4,含量在95%以上。
特点 保护、封闭和治疗作用(外、内治) 膏层较厚,作用持久 使用前必须预热
摘要:膏药贴敷在人体皮肤表面,能通过内含的药物成分渗透入皮肤,通过体循环将药物送到病灶处,从而发挥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益气养血、通经走络等功效,还能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来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这就是膏药的作用原理。膏药起作用的方式可以概括为拔、截、通、调四个字。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膏药的原理和起作用的方式吧。一、膏药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膏药是一种经皮给药的制剂,作为外用药,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内部的成分渗入皮肤而见效的。膏药的作用原理主要分为两部分:
1、药物原理
膏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及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取气味具厚的药物,加以引药率领群药,使之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益气养血、通经走络、强筋健骨,舒筋活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另外,用于肌表薄贴的膏药还能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等作用,达到消肿、消炎、镇痛的目的。
2、吸收原理
膏药贴在皮肤上之所以能被人体所吸收,是因为皮肤表面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有很多毛孔,这些毛孔连通着人体的体循环,因此这也是一种用药的通道,膏药中的有效物质直接贴敷于体表穴位上,药性会通过皮肤毛孔渗透到皮下组织,并通过体循环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
由这些原理可以看出,贴膏药的时候选择在夏天进行更有效,因为夏天温度更高,肌肤腠理开泄、毛孔舒张,药物更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二、膏药是怎么起作用的
贴敷膏药时能通过药物的直接作用,加热后的热疗、理疗、固定作用及经络穴位、神经末梢的刺激作用来治疗相关疾病,膏药起作用的方式可以总结为:
1、拔:在病所积聚之处拔出病邪,免除病邪深入内陷之患。
2、截:截断病邪,斩断病邪在体内窜行的链条,及时阻止病邪遍及身体其他地方。
3、通: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膏药的作用就是活血化瘀、通经走络,从而缓解疼痛。
4、调:指膏药渗入皮肤后,利用药物成分对阴阳气血、脏腑进行调节,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恢复病人健康。
药学知识之膏药
膏药是中药外用的一种,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主要用来治疗疮疖、消肿痛等。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膏药的知识,欢迎阅读。
膏药的作用原理
膏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用于肌表薄贴,所以膏药中取气味具厚的药物,并加以引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此外,因膏药中有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强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可以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免疫力。药物穿通皮肤及黏膜后,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也可产生全身性药物作用。
膏药的正确使用
一、先在红肿痛部位,用75%酒精消毒,或用生姜片擦拭;如有伤口,可用稀高锰酸钾溶液洗净脓血后试干,再将折合的膏药摊开,放在小火上烘软,有时因病情需要,在烘软的膏药上均匀撒上一些药粉,再反复折合,摊开膏药,使药粉混入其间,以便更快、更好地发挥疗效。
二、如出现患部发痒时,需在膏药外面按摩,如果不见效,可将膏药揭下,用酒精棉球涂擦发痒处,再将膏药加温贴上。如出现患处脓液时,可在膏药表面加些纱布,或在膏药被纸中夹剪一小孔,使孔与伤口对应贴敷,以便排脓。对已糜烂,疼痛不止,或出现水泡者,可贴拔毒膏治疗,或将膏药揭下,用酒精消毒,再涂红药水,用纱布包扎。
三、贴橡皮膏药,如伤湿止痛膏、消炎止痛膏等时,应先将患处用酒精棉球擦净,撕去膏药上的薄膜进行贴敷。但如皮肤发生糜烂及外伤合并感染者,不宜贴用。
四、膏药中常含有芳香走窜的成分,因此孕妇要慎用,尤其忌在脐、腰、腹部贴用;皮肤过敏者也不宜贴用。在贴膏药期间,应忌食生冷食物。不用的膏药可贮放在阴凉干燥处,以防夏季溶化或被虫蛀。
五、平时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时,不要立即用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贴于受伤部位。因这类膏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伤后即贴不能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局部有破损者,不可将膏药直接贴在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进行抗过敏治疗。
膏药的选用
每种膏药都有独特的功效和适应症,应该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对症选用。
一、关节疼痛(风湿痛)、僵直、肌肉麻木、骨折、伤筋(扭伤、挫伤)患者,可选用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通经止痛作用的太乙山黑膏、万应膏、消炎止痛膏、活血膏、橡皮类膏药和接骨膏等。
二、因热毒郁结引起的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不成溃或久溃不散者,以及有疮疖、疔的患者,可选具有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等作用的太乙膏、拔毒膏、独角莲膏、阳和解凝膏、水黄膏和黄连膏等。
三、因感受风寒引起的腰痛、关节痛等,可用狗皮膏药或追风膏药以散寒祛风、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四、救心膏是选用活血化淤、芳香去湿的中药如麝香、冰片、红花、乳香、没药再加上硝酸甘油制成的敷贴膏药。出现心绞痛症状,可立即取1片贴于心前区,5~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如每日贴1次,有预防心绞痛的作用。
;
1药材单独加工:一般情况下,单独加工的药材用的不多,有的话,医生会特别交代,按照古代炮制标准进行炮制,炮制的目的主要是祛毒或改变药效;
2打粉浸泡:我做药膏,都是把药材全部打成粉剂,再用3--5倍水浸泡两个小时,这样能发挥药材的最大效用;
3熬制:将所需药材装进过滤袋,连着泡药的水一起,开大火,水开后,转中火,熬制5小时,熬制过程中,要不定时搅动,以免糊锅;
如果是熬制清膏,到这里,工序差不多就完了,接下来无非就是继续加热浓缩,一般收膏至总药料的15倍左右即可。
如果是熬制俗称“膏滋”的话,此时进入第四个步骤:
4加入蜂蜜/麦芽糖等辅料收膏:
一般来说,辅料的量与药粉的量是1:1,收膏时,用文火,不断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否则易糊锅,尽量把水收干,此过程约需2小时,做出的膏方能够长期保存不霉变,且色泽靓丽,口感好!
(注:不同辅料,适宜于不同功效的膏方或是病人,有一点要注意的事,针对患有乳腺、妇科方面疾病的女性膏方,不宜用蜂蜜收膏!)
膏药属于药品。
膏药经皮肤发挥作用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
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而制作膏剂的药物大多气味较浓,再加入辛香走窜极强的引经药物,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
据现代药理研究,黑膏药在吸收、疗效方面优于橡胶膏。但由于黑膏药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没有统一标准,不易进行质量控制,导致黑膏药的质量参差齐。
因黑膏药的制作费时费力,中医医院多开展中药外敷,即用中草药粉碎后调入蜂蜜、凡士林等基质呈软膏状外敷后以棉纸、绷带固定。
每24小时换药次,使用成本较高。黑膏药每贴可使用3—15天,揭下后可再次贴敷,不影响疗效,因此费用较低。
中医外科膏药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用于肌表薄贴,所以膏药中取气味具厚的药物,并加以引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
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
此外,因膏药中有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强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可以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免疫力。药物穿通皮肤及黏膜后,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也可产生全身性药物作用。
扩展资料:
使用注意事项:
1、平时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时,不要立即用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贴于受伤部位。因这类膏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伤后即贴不能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2、局部有破损者,不可将膏药直接贴在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
3、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
4、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进行抗过敏治疗。
5、过敏不能贴如果贴上膏药后,10分钟左右感到被贴部位的皮肤出现发痒、灼热、刺痛时,要赶紧揭掉。这说明患者对膏药过敏。
过敏体质者,通常不宜贴膏药,因为他们的皮肤很容易出疹子,贴上后不仅不利于药物吸收,反而会带来皮肤问题。
6、不超过24小时由于膏药用于肌表,因此膏药一般取气味厚重的药物,贴于体表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一般一剂膏药最长不要超过24小时,时间长了,不仅药物已经失去效用,而且还对皮肤不好。
参考资料:
-膏药
现代黑膏药制作方法如下:
1基本原料选择
1.1油质
棉籽油、糠油、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混合油均可应用,但较易产生泡沫,炼油时锅应保留较大空隙,以免溢锅。其中,棉籽油虽理论上可熬炼,但用其熬制的膏药质量不好控制。有试验表明,即使精炼后棉籽油亮度亦最差,对皮肤的充血亦最差 [2 ],因此建议最好不用。桐油及动物脂肪油也不宜应用。植物油以麻油为好,优点是熬炼时泡沫少,制成的膏药色泽光亮、性清凉、药性易渗入皮肤、黏性质量好。笔者尝试用精制菜籽色拉油炼制,也获得很好的效果,膏药质量与麻油炼制的黑膏药相近 [3 ]。这是由于精制色拉油将油脂中的杂质,如黏液蛋白、游离脂肪酸、磷脂、色素等已去掉。
1.2黄丹
又称章丹、铅丹、红丹、东丹、陶丹,为橘**粉末,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纯度要求在95%以上,若含量不足,则熬炼时应增加丹的用量以补足。本品含水分时聚集成颗粒,下丹时丹沉于锅底,不易与油充分反应,因此使用前要用铁锅炒干或干燥箱干燥,一般干燥后颜色变为橘红色。有学者在原来黑膏药基质中加入高分子基质和氮酮或以其他基质代替传统黑膏药基质。周德采用氧化锌代替密陀憎下丹,在30~ 37 ℃时生成能软化的药肉基质。此锌皂基质避免了铅的皮肤吸收,经试贴于人体皮肤20h后未发现局部刺激,粘贴及揭扯性能良好。赵洪武在铅皂基质基础上加入复方高分子基质和3%氮酮,与传统黑膏药比较,能明显提高小檗碱的透皮吸收量。
药料处理
2
传统制法将药料分为粗料和细料两类。一般药料适当切碎,为用油加热、提取作准备。特殊药料需特殊处理,如乳香、没药在冰箱冷冻一夜后立即粉碎;冰片、樟脑可于乳钵中加少量的乙醇研成细粉 ;肉桂、白芷、细辛等含挥发油类的药物应低温干燥后粉碎 ;麝香则可在乳钵中研为细粉。特殊药粉一般在摊膏药前投入已溶化的膏药中混匀,贵重药如麝香则在摊涂后撒布于膏药表面。仇法新对黑膏药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改进,将一定比例的中草药 (除可溶性、挥发性药材)浸于95%乙醇中放置24h后,加热回流2h,回收乙醇,过滤后的药渣加蒸馏水煎煮提取,浓
缩成浸膏,与乙醇浸膏合并,将植物油熬炼至滴水成珠,320 ℃以上加章丹制成基质,去火毒后,将基质与所得浸膏锅内文火或水浴加热融化搅拌混匀,待水分完全蒸发后,加入可溶性、挥发性成分混匀即得。改进后的方法以醇提取后水提取,可使脂溶性成分及水溶性成分提取完全且不受高温破坏,可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及经济效益。
3制备方法
3.1提取
(熬枯去渣)对于质地坚硬难炸的药料,如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应先炸,待其焦黄后加入一般药物如春风藤、鸡血藤;等炸到枯黄时再加入质轻的药物如伸筋草、五加皮、*羊藿等;直到药物炸到焦黄为度,最后用不锈钢丝筛捞出药渣,备用。
3.2炼油
炼油是制备膏药中最关键的步骤,直接关系到膏药的质量。
熬炼过“嫩”则膏药质软,贴于皮肤后容易移动和流出;熬炼过“老”则膏药松脆,粘着力小,贴着皮肤易脱落。笔者认为,炼油时应将去药渣的药油在炉上继续熬炼,直至“滴水成珠”,此时取油液少许滴于水中则聚结成珠状不散,且锅内油烟也由青色转为白色,油花则由锅壁周边向锅中集聚。
3.3下丹成膏
下丹指在炼成的油液中加入黄丹,反应生成脂肪酸铅盐的过程。铅盐又可进一步促使油脂氧化、聚合、增稠成膏状。下丹时,采用“火上下丹 ”法将干燥后的黄丹置药筛内徐徐筛入炉上的热油中,同时用木棒不停地向一个方向搅拌,以防丹沉聚于锅底。当出现大量白色浓烟且热油剧烈沸腾时,应暂停加入黄丹,等到浓烟减少时再加,至不再产生剧烈反应时停止,继续熬炼、搅拌至白烟散尽。当药油由棕褐色变为黑褐色时,取少量滴于冷水中,若最后几滴能沉入水底,取出后膏不沾手,稠度适当,即熬制完毕。此时在搅拌膏药的木棒上粘附的膏药也应光亮如漆。
煎膏、软膏、膏药、敷药
四大膏药之一:煎膏:唐时称“煎”。通常是药物经过煎煮、去渣、浓缩,再加蜜或糖制成的稠厚半流体状供内服的制品,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稳定性好、便于服用等利益。煎膏剂的效用以补养为主,兼有平缓的治疗效果,药性润泽,故又称“膏”或“膏滋”。也有将加糖的称为“糖膏”,加蜜的称为“蜜膏”。近年风行全国的膏方,即为此类。单纯的煎膏根据稠度分干浸膏、浸膏、流浸膏。咱们平常熬的草药就归于煎膏的一种
四大膏药之二:软膏:古时称“贴”。是用植物油、蜡腊、凡士林或动物脂肪等作基质,加入药物加热后,获取有效成分;或不经加热,研粉掺入所制成的供皮肤或粘膜使用的半固体剂型。习称“药膏”,又称“油膏”。具有保护、湿润、光滑或部分医治效果。某些软膏剂中的药物亦可透皮吸收而表现全身医治效果。平常用的凡士林就归于软膏系列
四大膏药之三:通称为“膏药”,系将药物溶解或混匀于适当基质中,摊涂于裱褙材料上,供贴敷使用的一类近似固体的外用剂型,具有局部治疗作用或全身治疗作用。根据基质组成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铅膏药、松香膏、橡胶硬膏、巴布膏剂、透皮贴剂
四大膏药之四:敷药:古时称“薄”,是将药物粉末,用各种液体调制后,使成糊状及软膏状,敷贴于人体部分或穴道上的一种制剂。又称“薄药”、“敷贴”、“糊剂”。根据赋形剂的不一样,可分为水性敷药和油性敷药两类。包含暂时调剂和制剂制备两个内容:这中如今也很盛行,即是我们通常用的透皮贴的,通过不一样的药粉加渗透剂就可治疗不一样的病症。
扩展资料:
膏药从很久以前便被人们作为一种滋补品和外用的治疗贴敷剂广泛用于生活中,纵观古今,膏药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煎膏、软膏、硬膏和敷药。
膏药即是外治法最常见、效果又是最好的一种药物。研究过膏药的人总感觉制作起来并不复杂,膏药制作的关键问题在细节上,一个细节不注意就会失败。由于制作方法和基质的不同造就了四大类不同的膏药。
参考资料:如何利用膏方来调理亚健康?-人民健康网
狗皮膏药本是神物 揭开6种传统中药神秘面纱-健康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膏药名录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药贴膏是利用中药进行贴敷治疗,临床上运用甚广,尤其是肩颈酸痛,腰疼等症状,疗效不错。中药贴膏治疗安全性高,没有副作用,自然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可并非人人适合贴膏,哪些人不适合贴膏治疗呢?
1、膏药适用于哪些病症
中医膏药遵循中药归经的原理,运用药物相互协调为用的效能,将多味中草药组成大复方,以全面发挥各种药物的功效。将中医膏药敷贴于患处,使药物通过肌肤表面进入人体内部,起到消炎止痛、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作用。
中医膏药,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广泛,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骨折、落枕、痛经、跌打损伤等疾病。见效时间因人而异,快的三天左右,慢的需要持续敷贴一到两个月,才能见效或完全根治。
2、哪些情况不宜贴膏药
敷贴中医膏药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其中的学问却非常多。比如:敷贴中医膏药时,需要注意观察,有些情况并不适宜使用膏药,否则只会让患者雪上加霜、增加病痛。
当患处皮肤出现破损时,不宜使用中医膏药,否则会发生化脓可爱染,对患者病情很不利。
当中医膏药的成分中,包含麝香、乳香、红花等有着活血化瘀、疏通经略作用的药物时,应避免孕妇或者备孕中的女性使用。否则,不仅容易导致孕妇体内胎儿流产、胎儿畸形,还容易造成女性不孕不育等情况发生。
皮肤容易过敏,或者使用中医膏药后,出现皮肤丘疹、瘙痒、水泡等症状的人群,不宜使用中医膏药。否则不仅不利于药物的吸收,还会为患者带来肌肤问题的困扰,有损患者的身体健康,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
中医膏药一般都是选取气味厚重的药物制作而成,所以当中医膏药敷贴时间超出24小时,其药效都以消失,不建议再次循环使用。
综上所述,选择中医膏药不仅要对症,还要注意在不宜使用中医膏药的情况下,采取其他的方法治病防病。如此,就可以发挥中医膏药的最大药用价值。
3、中医膏药有哪些
1、煎膏:唐时称“煎”。一般是药物经过煎煮、去渣、浓缩,再加蜜或糖制成的稠厚半流体状供内服的制品,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稳定性好、便于服用等优点。煎膏剂的效用以滋补为主,兼有缓和的治疗作用,药性滋润,故又称“膏”或“膏滋”。也有将加糖的称为“糖膏”,加蜜的称为“蜜膏”。近年风靡全国的膏方,即为此类。单纯的煎膏根据稠度分干浸膏、浸膏、流浸膏。
2、软膏:古时称“贴”。是用植物油、蜡腊、凡士林或动物脂肪等作基质,加入药物加热后,提取有效成分;或不经加热,研粉掺入所制成的供皮肤或粘膜应用的半固体剂型。习称“药膏”,又称“油膏”。具有保护、湿润、润滑或局部治疗作用。某些软膏剂中的药物亦可透皮吸收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3、硬膏:通称为“膏药”,系将药物溶解或混匀于适当基质中,摊涂于裱褙材料上,供贴敷使用的一类近似固体的外用剂型,具有局部治疗作用或全身治疗作用。
4、敷药:古时称“薄”,是将药物粉末,用各种液体调制后,使成糊状及软膏状,敷贴于人体局部或穴位上的一种制剂。又称“薄药”、“敷贴”、“糊剂”。根据赋形剂的不同,可分为水性敷药和油性敷药两类。
4、中医膏药治咳嗽
首先膏药是可以贴的,但是要对症才能好的比较快。所以不要随便贴,而且如果随便贴的话也有可能导致过敏。所以最好是去看中医对症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