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成分包括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三个方面。自然界的土,作为组成土体骨架的土粒,大小悬殊,性质各异。工程上常把组成土的各种大小颗粒的相互比例关系,称为土的粒度成分。土的粒度成分如何,对土的一系列工程性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它是工程性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粒组及其划分
为了便于研究土粒的大小,通常按土粒的直径(简称粒径,以mm为单位)来划分粒径区段。将每一区段中所包括大小比例相似、且工程性质基本相同的颗粒合并为组,称为粒组。每个粒组的区间内常以其粒径的上、下限给粒组命名,如砾粒、砂粒、粉粒、粘粒等。各组内还可细分成若干亚组。表1-1是我国部颁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以下简称《规程》)粒组划分表。
2.粒度成分及粒度分析
一般天然土由若干个粒组组成,它所包含的各个粒组在土全部质量中各自占有的比例称为粒度成分,又称颗粒级配。用指定方法测定土中各个粒组占总质量百分数的试验,称为土的颗粒分析。
1)粒度成分的分析方法
目前所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利用各种方法把各个粒组按粒径分离开来,直接测出各粒组的百分含量,称为直接测定法,如筛分法、移液管法等;二是根据各粒组的某些不同特性,间接地判定土中各粒组的含量,称为间接测定方法,如肉眼鉴定法、比重计法等。
目前,我国常用的粒度分析方法是:对于粒径大于o.074mm的粗粒土,采用筛分法直接测定;对于粒径小于o.074mm的细粒土,主要用静水沉降法;若土中粗细颗粒兼有时,则可联合使用上述两种方法。
残积土是岩石风化后未被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岩屑和土形成的堆积物,该风化层称为残积层。残积层向上逐渐过渡为土壤层,向下逐渐过渡为半风化岩石的弱风化层。土壤层、残积层和风化岩层形成完整的风化壳。
残积土形成于过去某一时期成土环境条件下的土壤,其成土环境和土壤特征不同于现代土壤。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貌学(二级学科)
定义:岩体经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形成的土、残积土表部土壤层孔隙率大、强度低、压缩性高,而其下部常常是夹碎石或砂粒的粘性土,或是孔隙为粘性土充填的碎石土、砂砾土,其强度较高。
扩展资料
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和母岩岩性是影响残积层物质成分的主要冈素。不同地区的残积层,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干旱或寒冷地区以物理风化为主,岩石破碎成粗碎屑物和沙砾,缺乏黏土矿物,具有砾石类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半干旱地区.在物理风化的基础上会发生化学风化,使原生的硅酸盐矿物(如长石)变成黏土矿物。
可溶盐类对土的工程性质也影响较大,气候潮湿地区易形成含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黏土矿物的黏性土。铝土矿和铁的氢氧化物含量高,常为红色。
-残积土
土的固相主要是由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多种矿物颗粒构成的,对有些土来讲除矿物颗粒外还含有有机质。
土壤是一种自然体,由数层不同厚度的土层所构成,主要成分是矿物质。土壤和母质的差异主要是表现在形态特征或物理、化学、矿物等性质。在工程方面土壤被认为是表岩屑(regolith)或是松动的岩石物质。这种解释严格来说并不正确:土壤是由母质(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所形成的,其特性与母质不尽相同。
土壤经由各种风化作用和生物的活动产生的矿物和有机物混合组成,存在着固体、气体和液体等状态。疏松的土壤微粒组合起来,形成充满间隙的土壤,而在这些孔隙中则含有溶解溶液(液体)和空气(气体) 。因此土壤通常被视为有三种状态 。大部分土壤的密度为1~2 g/cm³。地球上大多数的土壤,生成时间多晚于更新世,只有很少的土壤成分的生成年代早于第三纪。
扩展资料:
土的分类
地壳上的土,种类繁多,为便于研究与实际应用,可按土的工程性质近似地归类,粒度组成一直是土的分类的基本依据。世界上几个国家的土的粒组界限值见表。
按粒度,土首先分为颗粒直径大于0074毫米者占 50%以上的粗粒土和颗粒直径小于0074毫米者占50%以上的细粒土,粗粒土再细分的标准仍是粒度组成,颗粒直径大于 2毫米者占50%以上的为砾石类土,否则为砂类土。但细粒土的性质与粒度的关系不如其与水的关系密切,故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塑性指标作为划分细粒土的标准。分类方法是将实际测得的塑性指标值点在塑性图上,据其位置归类。此外,还有以地质成因或矿物成分为划分标准的分类法。
-土(科学术语)
-土(汉语汉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