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如图所示:
通过比较图表可知:甲是肺静脉,因为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含量最多,二氧化碳最少,葡萄糖和氨基酸少,还没有获取营养物质是动脉血.乙是由小肠毛细血管汇集而成的静脉,血红蛋白与氧结合量最少,二氧化碳含量多,葡萄糖和氨基酸多,是含营养物质丰富的静脉血.丙是入球小动脉,含氮废物较多,还有葡萄糖和氨基酸,所以是含代谢废物多的动脉血.
故答案为:B;C;F.
是血红蛋白。
身为氧气的“搬运工”,血红蛋白的作用十分重要,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必须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参考区间为130~175g/L,成年女性为115~150g/L,新生儿为180~190g/L。
血红蛋白的代谢会产生胆红素、含铁血黄素等。新生儿出现黄疸,就是因为血红蛋白代谢产生了大量的胆红素,而肝脏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其处理并排出体外。不过仍需积极看待血红蛋白的代谢,正是因为这个代谢过程,才使得人的身体内的血红蛋白不断更新,保持输送氧气的能力,让我们的一呼一吸能如此得自然和流畅。
扩展资料:
人体的血液由55%-60%的血浆和40%-45%的血细胞构成。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血红蛋白则是红细胞中一种主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是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构成的四级结构蛋白质,其中每个亚基都结合了一个血红素辅基,正是血红素辅基使得血液显现出了红色。
血红蛋白在血液中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输送氧气。氧气进入身体后,约有985%会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当血液流经各个组织,氧气会从氧合血红蛋白中分离出来,进入组织。
被氧气“抛弃”了的去氧血红蛋白则与周围的二氧化碳相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当氨基甲酸血红蛋白随血液回到肺部,由于肺部充斥着大量新鲜的氧气,并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超过二氧化碳,于是血红蛋白便会“离开”二氧化碳,转而和氧气结合。
至于被分离出来的二氧化碳,则通过肺部的收缩,被排出体外。可以说,呼吸间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就是在血红蛋白与氧气、二氧化碳的不断结合和分离过程中完成的。
人民网-血液中的氧气“搬运工”——血红蛋白
有很多气体相当不稳定,就像氢气之类的气体,易燃易爆,
还有一些气体国与稳定,就像惰性气体,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有的需要纯净度高的反应就会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进行
望采纳
各种细胞壁成分:
1、原核细胞:多数为肽聚糖;
2、植物细胞:纤维素;
3、原生生物:纤维素、几丁质;
4、真菌:几丁质(低等真菌以纤维素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为主,高等陆生真菌以几丁质为主)。
几丁质和肽聚糖区别:
肽聚糖和几丁质都属于多糖范畴,都是一些具有保护功能的结构中存在的,区别在于:
1、所存在的物种不同。
肽聚糖存在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中,几丁质存在于低等植物菌类、藻类的细胞,节肢动物虾、蟹、昆虫的外壳,高等植物的细胞壁等。
2、成分不同。
肽聚糖成分为乙酰氨基葡萄糖、乙酰胞壁酸与四五个氨基酸短肽。几丁质是由许多乙酰氨基葡糖形成,成分相对肽聚糖单一。
扩展资料:
细胞壁的结构:
1、胞间层:胞间层是在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时形成的,是相邻两个细胞间所共有的一层薄膜。它的主要成分是胶粒柔软的果胶质。胞间层既将相邻细胞粘连在一起,又可缓冲细胞间的挤压,也不会阻碍细胞生长。
2、初生壁:在细胞分裂末期胞间层形成后,原生质体就分泌纤维素、半纤维素和少量的果胶质,添加在胞间层上,构成细胞的初生壁。初生壁有弹性,能随着细胞的生长不断增加面积。这种在细胞生长时形成的细胞壁,叫做初生壁,植物细胞都有初生壁。
3、次生壁:细胞停止生长后,原生质体仍继续分泌纤维素和其他物质,增添在初生壁内方,使细胞壁加厚,这部分加厚的细胞壁叫次生壁。次生壁只在植物体的部分细胞中有。厚壁的纤维细胞、石细胞、管胞和导管等有明显增厚的次生壁。
-细胞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