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严格的来说,只有达到共析成分的合金才能够得到完全的共析体,但是,反过来说,这并不是说得到共析体的一定是共析成分的合金。另外含碳量接近共析点成分的合金,由于过冷度的影响,也可能得到完全的共析体,这种非共析成分的合金由于过冷度的影响,得到共析体的组织的现象叫做伪共析。在铁碳合金中这个共析体有个另外的名称叫做珠光体。
1、共晶转变:合金系中某一定化学成分的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由液相中结晶出两种不同成分和不同晶体结构的固相的过程称为共晶转变。这一转变必然在恒温下进行,而且三个相的成分应为恒定值,在相图上的特征是三个相区与水平线只有一个接触点,其中液体单相区在中间,位于水平线之上,两端是两个固相单相区。
2、共析转变:共析,顾名思义,即两种或以上的固相(新相),从同一固相(母相)中一起析出,而发生的相变,称为共析转变,有时也称共析反应。该转变是指具有共析成分的单一母相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两个或多个结构与成分不同的新相的过程。它是一种典型的扩散型相变,是由一种固相转变成两种或以上固相的固—固转变。
扩展资料:
共晶组织的形态很多,按其中两相的分布形态可将它们分为层片状、棒状(条状或纤维状)、球状(短棒状)、针片状、螺旋状等,如图集所示。共晶组织的具体形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有人提出,共晶组织中的两个组成相的本质是其形态的决定性因素。
在研究纯金属结晶时已知,晶体的生长形态与固液界面的结构有关。金属的界面为粗糙界面,亚金属和非金属为光滑界面。因此,金属-金属型的两相共晶组织大多为层片状或棒状,金属.非金属型的两相共晶组织常具有复杂的形态,表现为针片状或骨骼状等。
-共晶转变
-共析转变
我尽量说得通俗易懂一点。
如果你已经知道铁碳相图,那肯定知道有个共析点,也就是碳含量077%的碳钢在冷却到727℃发生平衡转变时,其组织会100%发生共析转变,即 奥氏体→珠光体。
所谓珠光体,其实就是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片状或者其他形态的渗碳体,即书本上说的 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那如果碳含量低一些呢?
是不是我们渗碳体的数量就会减少?
渗碳体少了那珠光体是不是就会减少?
所以亚共析钢的平衡转变产物为 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
为什么叫先共析呢?是因为在平衡转变过程中,这些铁素体是先形成的。达到转变温度时,由于基体碳含量比较低,不足以发生共析转变,此时基体中碳原子会发生迁移,从均匀分布向聚集发展,碳迁移出的那一块就形成先共析铁素体,而碳迁移进去的那一块就会达到共析成分而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就叫共析铁素体。
扩展知识:1 与先共析铁素体类似,过共析钢中会有先共析渗碳体的出现,一般叫二次渗碳体。原理类似。
2 先共析相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呈网状分布,即一般延原奥氏体晶界分布,这对性能会有较大的影响。称为网状铁素体或者网状碳化物。消除方法是正火或者退火。
该转变是指具有共析成分的单一母相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两个或多个结构与成分不同的新相的过程。它是一种典型的扩散型相变,是由一种固相转变成两种或以上固相的固—固转变。
其主要原理是以能量最低原理为基础,若新生两相总能量在共析点低于母相能量,则该转变为理论可行,当然还要考虑动力学因素。
用公式表示就是:γ→α+β 其中α,β,γ都是固相。
亚共析钢的相组分是:F和Fe₃C ; 组织组分是:F和P。
亚共晶白口铸铁中的相组分是:F和 Fe₃C ;′组织组分是:P、 Fe₃CⅡ。
相同点:在常温固态下,碳钢与白口铸铁的相组分都是F和Fe₃C。
不同点:形成Fe₃C的母相不同,形态不同。
扩展资料:
钢按金相组织分类。在退火状态下,可将钢分为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在正火状态下,可将钢分为珠光体钢、贝氏体钢、奥氏体钢。
含碳量在00218—077%之间的结构钢称为亚共析钢。
奥氏体冷却至A3线温度时,开始析出铁素体,称先共析铁素体。随着温度的降低,析出过程持续进行,但温度降到Ar1温度时,具有共析成分的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最终得到由铁素体和珠光体构相组成的两相组织。
碳含量越少,钢组织中珠光体比例也越小,钢的强度也越低,但塑性越好亚共析钢常用的结构钢含碳量大都在05%以下,由于含碳量低于077%,所以组织中的渗碳体量也少于12%,于是铁素体除去一部分要与渗碳体形成珠光体外,还会有多余的出现,所以这种钢的组织是铁素体+珠光体。碳含量越少,钢组织中珠光体比例也越小,钢的强度也越低,但塑性越好,这类钢统称为亚共析钢。
-亚共析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