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3 亚共析钢 Ac1过共析钢 奥氏体化 马氏体 贝氏体

Ac3 亚共析钢 Ac1过共析钢 奥氏体化 马氏体 贝氏体,第1张

奥氏体化:在热处理中,将钢或其它铁基合金加热使其组织部分或全部转变为奥氏体或者再使奥氏体成分均匀化的操作

马氏体:马氏体(martensite)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最先由德国冶金学家 Adolf Martens(1850-1914)于19世纪90年代在一种硬矿物中发现。马氏体的三维组织形态通常有片状(plate)或者板条状(lath),但是在金相观察中(二维)通常表现为针状(needle-shaped),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为针状的原因。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结构(BCT)。中高碳钢中加速冷却通常能够获得这种组织。高的强度和硬度是钢中马氏体的主要特征之一。

贝氏体:贝氏体;贝茵体;bainite

又称贝茵体。钢中相形态之一。钢过冷奥氏体的中温(350~550℃)转变产物,α-Fe和Fe3C 的复相组织。贝氏体转变温度介于珠光体转变与马氏体转变之间。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偏高区域转变产物叫上贝氏体(up bai-nite),其外观形貌似羽毛状,也称羽毛状贝氏体。冲击韧性较差,生产上应力求避免。在贝氏体转变温度下端偏低温度区域转变产物叫下贝氏体。其冲击韧性较好。为提高韧性,生产上应通过热处理控制获得下贝氏体。

亚共析钢:常用的结构钢含碳量大都在05%以下,由于含碳量低于077%,所以组织中的渗碳体量也少于12%,于是铁素体除去一部分要与渗碳体形成珠光体外,还会有多余的出现,所以这种钢的组织是铁素体+珠光体。碳含量越少,钢组织中珠光体比例也越小,钢的强度也越低,但塑性越好,这类钢统称为亚共析钢。

过共析钢:工具用钢的含碳量往往超过077%,这种钢组织中渗碳体的比例超过12%,所以除与铁素体形成珠光体外,还有多余的渗碳体,于是这类钢的组织是珠光体+渗碳体。这类钢统称为过共析钢。

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不能低于AC1,因为此时钢材尚未奥氏体化。若加热到略高于AC1温度时,珠光体完全转变承奥氏体,并又少量的渗碳体溶入奥氏体。此时奥氏体晶粒细小,且其碳的质量分数已稍高与共析成分。如果继续升高温度,则二次渗碳体不断溶入奥氏体,致使奥氏体晶粒不断长大,其碳浓度不断升高,会导致淬火变形倾向增大、淬火组织显微裂纹增多及脆性增大。同时由于奥氏体含碳量过高,使淬火后残余奥氏体数量增多,降低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因此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高于AC1太多是不合适的,加热到完全奥氏体化的ACm或以上温度就更不合适。

至于AC1和AC3是他们的形成时温度线段:

建议你在看着这个时,先阅读一下铁-碳合金相图,对照那个来学习热处理和材料学!

12Cr1MoV是高压、超高压、亚临界电站锅炉合金结构钢。

合金结构钢:12Cr1MoV

标准:GB/T 3077-1988

●特性及适用范围:

是高压、超高压、亚临界电站锅炉过热器、集箱和主蒸气导管广泛采用的钢种。580℃时仍具有高的热强性和抗氧化性能,有较高的持久塑性。生产工艺较简单,焊接性能良好,但对正火冷却速度较敏感。580℃长期使用会产生珠光体球化。

●化学成分:

碳 C :008~015

硅 Si:017~037

锰 Mn:040~070

硫 S :允许残余含量≤0035

磷 P :允许残余含量≤0035

铬 Cr:090~120

镍 Ni:允许残余含量≤0030

铜 Cu:允许残余含量≤0030

钒 V :015~030

钼 Mo:025~030

●力学性能:

抗拉强度 σb (MPa):≥490(50)

屈服强度 σs (MPa):≥245(25)

伸长率 δ5 (%):≥22

断面收缩率 ψ (%):≥50

冲击功 Akv (J):≥71

冲击韧性值 αkv (J/cm2):≥88(9)

硬度 :≤179HB

试样尺寸:试样毛坯尺寸为30mm

●热处理规范及金相组织:

热处理规范:淬火970℃,空冷;回火750℃,空冷。

金相组织:贝氏体+铁素体。

●交货状态:以热处理(正火、退火或高温回火)或不热处理状态交货,交货状态应在合同中注明。

1珠光体A1到680摄氏度形成的珠光体,因为过冷度小,片间距较大,在400倍以上的光学显微镜下能分辨其片层状形态,称为粗珠光体,习惯上称为珠光体用P表示 2680到600摄氏度形成片间距较小的珠光体,这种奥氏体于连续冷却或者等温冷却转变时,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的中部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放大500到600倍才能分辨出其为铁素体薄层和碳化物薄层交替重叠的复相组织,称为细珠光体或索氏体,用S表示 3在600到550摄氏度形成片间距极小的珠光体这种奥氏体于连续冷却或者等温冷却转变时,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的下部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高倍放大也分辨不出结构形状,只能看到总体上是一团黑而实际上却是很薄的铁素体和碳化物层交替重叠的复相组织,称细珠光体或托氏体,用T表示 4贝氏体组织随着奥氏体成分和转变温度的不同有很多形态,对亚共析钢来说550到350摄氏度形成上贝氏体,在350到230摄氏度形成下贝氏体

共析碳钢的连续冷却转变只发生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不发生贝氏体转变,也就是说,共析碳钢在连续冷却时得不到贝氏体组织。

CCT曲线即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它反映了在连续冷却条件下过冷奥氏体的转变规律,是分析转变产物组织与性能的依据,也是制订热处理工艺的重要参考资料。20 世纪50 年代以后,由于实验技术的发展,才开始精确地测量许多钢的连续冷却C曲线,直接用来解决连续冷却时的转变问题。

扩展资料

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是共析钢奥氏体化时最重要的一个相转变内容,它又由4个分步骤组成:形核、长大、残余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若为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还会有过剩相的转变和溶解这一步骤)。

1、奥氏体形核:在铁素体F和渗碳体Fe₃C的相界或珠光体晶团界面上形核(因为此处存在能量、结构、成分的起伏)。常会通过细化原始组织提高形核率。

2、奥氏体长大:平衡-非平衡-平衡的反复循环过程。奥氏体形核之前,碳在F和Fe₃C各自相区内是平衡的。当奥氏体晶核形成之后,由于靠近F的一侧含碳量低,靠近Fe₃C一侧的含碳量高,故在奥氏体内部出现的碳浓度梯度,引起了碳的扩散,破坏了原先相界两侧的碳平衡。

为了恢复碳平衡,会促使F转变为奥氏体以及Fe₃C溶解,使得奥氏体向两侧长大。

3、残余Fe3C的溶解:界面向铁素体方向的推移速度大于向渗碳体方向,因而铁素体将首先消失,因此奥氏体形成后,还会有一部分Fe₃C残余。这一部分Fe₃C将会在加热保温过程中进一步溶解,直至完全消失。

4、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当残余Fe₃C完全消失,奥氏体中的碳浓度仍是不均匀的,原Fe₃C处碳含量高,原F处含碳量低。继续延长保温时间,在浓度梯度驱动下,借助加热扩散和碳浓度梯度化学势,成分逐渐均匀化。

若为亚共析钢,则加热到Ac1时成为奥氏体和过剩F,进一步加热保温则过剩F逐渐转变为奥氏体,温度超过Ac₃时转变完全;若为过共析钢,则加热到Ac1时成为奥氏体和过剩Fe₃C,进一步加热保温则过剩Fe₃C逐渐转变为奥氏体,温度超过Accm时转变完全。

-奥氏体化

-CCT曲线

12Cr1MoV是高压、超高压、亚临界电站锅炉合金结构钢。

合金结构钢:12Cr1MoV

标准:GB/T 3077-1988

●特性及适用范围:

是高压、超高压、亚临界电站锅炉过热器、集箱和主蒸气导管广泛采用的钢种。580℃时仍具有高的热强性和抗氧化性能,有较高的持久塑性。生产工艺较简单,焊接性能良好,但对正火冷却速度较敏感。580℃长期使用会产生珠光体球化。

●化学成分:

碳 C :008~015

硅 Si:017~037

锰 Mn:040~070

硫 S :允许残余含量≤0035

磷 P :允许残余含量≤0035

铬 Cr:090~120

镍 Ni:允许残余含量≤0030

铜 Cu:允许残余含量≤0030

钒 V :015~030

钼 Mo:025~030

●力学性能:

抗拉强度 σb (MPa):≥490(50)

屈服强度 σs (MPa):≥245(25)

伸长率 δ5 (%):≥22

断面收缩率 ψ (%):≥50

冲击功 Akv (J):≥71

冲击韧性值 αkv (J/cm2):≥88(9)

硬度 :≤179HB

试样尺寸:试样毛坯尺寸为30mm

●热处理规范及金相组织:

热处理规范:淬火970℃,空冷;回火750℃,空冷。

金相组织:贝氏体+铁素体。

●交货状态:以热处理(正火、退火或高温回火)或不热处理状态交货,交货状态应在合同中注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9731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1
下一篇2023-10-31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