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遗址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的境内。指的是包括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上的烽燧和塞墙等遗址在内的遗址群。边塞遗迹自东北斜向西南,全长约250公里,始建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废弃于东汉末年。
这条防线是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也起到了切断匈奴与羌联系的作用,在汉对匈奴的战略上也有特殊的意义。
大湾城遗址
大湾城是汉代肩水都尉府所在地。分东西两城,靠山控水,互为依托,是兵家必争之地。
城门在东墙,由两座10×8米的门橹构成,门宽52米,进深175米,有坡道可上门顶,顶上建筑已毁。
鄣内有后期所筑土坯房三间,鄣四周有两道平行的土墙,现存东面一段,它们与鄣之间有一道7米宽的壕沟,据考证,此应为宋、元时期的建筑。
据考古资料明确记载,这一带附近的弱水两岸,分布着两条平行的汉代堑壕,汉军正是利用这两条堑壕,将弱水两岸的屯田区围于塞内。眼前的这道堑壕,有可能就是弱水东岸的汉代堑壕,现存的长度约有60公里。
地湾城
地湾城大约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由三坞和一鄣组成,遗址范围100×100米,是汉代肩水侯官所在地。
地湾城属居延遗址的一部分,由三坞和一鄣组成,遗址范围100×100米,是汉代肩水候官所在地。现仅存一鄣。鄣面积225×225米,城墙部厚5米,高84米,系夯土板筑,夯层02米,夹棍间距米,行距17米,在北墙离地4米和东南墙角离地2米处,有成排木棍洞。通过观察和仪器测量发现,地湾城、大湾城和肩水金关城池都是正南正北,但是,此处的黑河走向却不是这样,这说明汉代的将士工匠修建地湾城、大湾城和肩水金关城池时已经使用指南针定位。地湾城范围内曾出土汉简3000余枚,铜、铁、陶、木器若干。特别是此处出土的汉简中有历简、历谱、医简、算简等,它们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居延历谱,可谓我国最古老的日历之一;居延医简表明,汉代居延地区,中医、中药已得到普遍应用,不论是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还是丸、散、丹、剂等治疗药物配剂,都能在出土汉简中查到实例;出土居延汉简中发现有“九九表”,九九之术据推测,起源于春秋时代,《孙子算经》全载为四十五句。居延汉简“九九表”从一一如到九九八十一,共四十五句,可以证实,九九之术在两汉时期被居延先民广泛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出土的居延汉简中发现有关酿酒的汉简,简文中记载有居延古酒酿造“六物”要诀,可知早在西汉时期,居延地区就有酿酒之举,饮酒之风。地湾城故址1981年9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7-1935年,前西北可许考察团瑞典籍成员贝格曼在弱水发现的大批居延汉简和在罗布泊发现的小河遗址而出名,在其所写的探险考古手记中有一张,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发现是在地湾城拍摄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经过了90年的风风雨雨地湾城的原貌基本未变,现代的豆腐渣真不能及!
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烽燧以草苣点燃,夜间点火叫烽,白天放烟叫燧,是汉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
此烽火台东南角出现了损坏,内有三层不同结构,均为不同时期所加固。最内层由长方体泥砖所筑(同西大湾城T155、T152、T148、A25所用砖规格相同),确定为汉代所筑吗。
中层为扁的泥砖与粘土所混合所筑,不规整,工艺简陋,翻越史料隋朝至唐代初期,阿拉善地区属甘州、肃州,也曾为突厥贵族所据。公元686年(唐朝垂拱二年),唐王朝一度曾将“安北都护府”从漠北迁至漠南,都护府治所在同城,即今额济纳旗境内。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唐王朝设宁寇军,统领居延军务。“安史之乱”时,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居延地区成为长安通往西域的“草原丝绸北道”。由此推断为唐代所加固,明确结论须借助高科技手段对其中含碳成分进行检测。
烽燧外层为立着的扁平砖,中间混合梭梭枝条及胡杨木(另有一块松木),胡杨木嵌入最内层,但并未严丝合缝,有较大的缝隙,系后代钻孔嵌入,做工及其简陋。
翻越史料,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军西路军5万骑出塞,兵锋直指亦集乃路,哈拉浩特守将卜颜帖木尔降明,黑城废弃。明朝时期,北元和瓦刺势力先后占据阿拉善地区,明中期以后为蒙古达延汗属部的游牧地。明朝曾重启居延烽燧,对重要地区得烽燧进行了重修(如大敦门大敦),由此推断最外层为明朝所修筑。(同理推断T152、T149等二次建筑烽燧)
从居延汉简获取的居延塞军事组织架构,由以下几级构成:
1、都尉:整个防区的最高军事长官,驻地称为都尉府
2、候官:子防区的军事长官,驻地称为侯官府或障
3、部:管辖一个烽燧群(3 - 5座烽燧)的军事单位
4、燧:汉塞上最基层的军事单位
此篇地点较多,请欣赏以下图集。
广地候官为肩水塞最北边的一个行政单位,与居延都尉相邻,在航天城北东风镇南的广阔地区。
A26为纯汉代结构建筑,部分残存土坯已在砖墙上覆盖2100多年。
漂泊不定的河水蚕食的不是烽燧而是历史。
T148烽燧结构异于其他烽燧,是年代不同还是地形特殊还无法考证。
也许在10月金黄的胡杨叶下烽燧会显得更沧桑。
雨水冲碎的黄泥顺着地势流淌。
现代的建筑垃圾于烽燧混在了一起
远眺山峦上的烽燧也许会显得更雄伟。
无知的人们曾想用大型机械将烽燧铲除,用于“绿化带”。
在航天城脚下太多的荣誉让人们忽略了它的历史,今日的辉煌已经抹杀昨日的历史!
残瓦
破损的饮马盆
塞墙自东北走向西南,基宽25~28米,高不足1米 ,两侧用粗石板垒砌,中间填砾石。此塞墙始建于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废弃于东汉末年。如今只剩砾石。
天田汉代塞用作侦察敌人出入踪迹的沙田,今天仍然松软陷人。尤其是在雨后,颜色泾渭分明。
《新唐志》:“肃州有酒泉、威远二守捉城。”《肃镇志》:“威远城在卫东北三百八十里,城筑于唐,宋、元因之。明初立为(卫)所,后因失误秋表,该部查究,风闻诛徙,人民惧,俱逃西域。今有旗杆山,即当时招抚叛民,立旗七杆。军民竟入回夷远地,今尚有三杆峙立焉。”按遗址和史料印证及位置和地势推断,河西新湖西北约3公里处有一座凹字形高山,群众叫羊腰子山,山中间低洼处覆盖着一层流沙,因而又叫缠腰子山。威远城历时700多年,距今1300多年,城址虽然无存,旗杆山足以为证,山南5公里处有昔日耕种过的田地和水渠遗迹。
民国时期这里还有断石磙,破石磨和碎瓦片。
河西新湖(黑河改到行成,1958年修为水库)内外,即原黑河两岸, 以往也同样有耕地遗迹(河西新湖是1958年后围筑的水库), 这就是威远人留下的历史见证威远城依山傍水,郊有居民、农田和水渠,顺乎情理。
文物工作者考证,当今河西新湖内外及航天城为中心的老树窝一带,就是威远卫,羊腰子山就是旗杆山,威远城就在山的南坡脚下。
一篇名叫《狼心山的记忆》说:“现在的狼心山在六十年代“反修”大备战时,为防止原苏联的侵入,基地为加固北方的防御工事,就将狼心山内部掏空,改装成战备防御工事;洞内暗道相连,上下错位,特别是夏天洞中异常凉快,洞中有很多仓库,藏有战备物资。并说是兰州军区守备部队的武器弹药库,究竟在这里面存放了多少武器弹药没有人知道,传说这个装备部队的武器弹药和防御能力至少应该不让苏军攻击东风基地的闪电战得逞,鬼知道他们是不是在说大话”。
狼心山从山势上看十分陡峭,绕道山北从小石板路上去,一路净是暗堡、战壕。
寻找了一路经不知从哪里进入这些暗堡。
爬上狼心山,向南眺望,远处平整的大戈壁上耸立的三座高大建筑---中国航天---民族的脊梁!
居延不仅是古代的军事重镇,当今更是中国的脊梁,航天城里的官兵和两千年前的戍卒一样,为守卫着整个国家奋斗不已。
居延的烽燧,与弱水相守两千年……奔驰在居延古道上的:霍去病、李陵、路博德、王维、冯胜、马可波罗、范长江、斯文赫定、贝格曼……
三千弱水褪去了历史的尘烟,但沙场传来的琵琶曲依然在居延荡涤……
《梦居延》2017
居延好,怀古意谁传?弱水滩头浑水过,断壁燧口北风流。铁骑掩沙洲!
居延好,珍北下金关。立马江山千里目,风雨狼烟匈奴逐。北顾更踌躇!
居延好,一片青云高。关北峰峦挥衣袖,泽南清流荡孤舟。何人写春秋?
居延好,何处异京华。幽云翠野寻逸致,春去秋来叹黄花。埙箫古音杂!
塞外苍鹰于2017/09/07于东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