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村地处哲觉镇政府东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威宁县城83公里,326国道贯穿其中。全村土地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95亩,林地面积11000亩,森林覆盖率61%。辖7个村民组,437户,2025人。人均纯收入2500元。本村交通便利,通讯网络覆盖面广,土质大部分属紫砂土,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宜种植鱼腥草、百合、魔芋、天麻、龙胆草等多种中药材和经济作物。也适宜发展养殖业。
公平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1858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19℃,年总积温4000℃,年降水量990毫米,年无霜期为200天。水资源丰富,水源点多。境内有大量的铜、铁矿资源。
公平村土地总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295亩,林地面积110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61%,生态环境优良,人均耕地095亩,由于大部分耕地属紫砂土,土壤肥力好,适宜经济作物、中药材、粮食作物种植。
--人口总数:2025人农业人口:1925人非农业人口:100人
--行政区面积:1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9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发展口号:强抓机遇,稳步发展,提前脱贫,经济倍增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生产总值:59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产品:党参,折耳根,百合等中药材办公所在地:公平村一组
--自然条件:气候好,土地肥沃,适宜种植资源:煤矿,铜矿,铁矿
2019年12月3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公平村榜上有名。
公平村附近有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撮泰吉-板底彝族村寨、彝族向天墓、乌江源百里画廊、灼甫草场等旅游景点,有威宁火腿、威宁党参、威宁苹果、威宁芸豆、威宁洋芋等特产。
所谓“原矿紫砂”是近些年的流行提法,过去的紫砂,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没有什么真伪问题。有的只是从开始对泥料认识不够带有杂质的使用,到后来对泥料逐渐地掌握,对纯度要求的提高。现在是因为有了“非原矿”(化工泥)了,才强调“原矿”。这应该是从流行中的“正宗”和“不正宗”那儿演变而来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强调原矿泥料呢?宜兴紫砂,除了泡茶的实用功能优越,独特以外,其独一无二,它处不可寻觅,不可再生,只会越来越少的珍贵稀有,是我们追捧和喜爱的主要原因。玩赏收藏的人都知道,玩玉只能和田翡翠,古瓷只玩宋元器物、明清官窑,家具必须紫檀、酸枝、黄花梨。而当前,市面上充斥着大量被冠以紫砂之名的所谓紫砂壶,实际上都是高岭土加化工着色剂调配出来的,或是用别的什么地方弄来的类似宜兴紫砂的泥料,经过模具制成充当宜兴紫砂的壶,其材质和物理性能跟原矿紫砂是无法比拟的。这种只有紫砂之名,而无紫砂之实的玩意儿,就是做到天荒地老都做不完。珍稀何在?价值何存?
我们虽然推崇原矿紫砂,但没有真正亲手接触紫砂泥料,又如何识得什么是原矿泥料呢?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却很难言传的,紫砂基本可以算作这一类。我们知道紫砂各异的天然材质和经人工调配的品种很多,但前提是其成份必须是纯天然的,即原矿的。没有多方面各种类的拥有地道原矿泥料制作的紫砂壶,是很难理解和识别什么是真正的紫砂(即使有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认识清楚的)。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在这里我们谈一些直观的辨认方法。
一、辨质感
所谓质感,是指泥料在壶体表面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感觉。原矿紫砂,精光内敛,温润似玉、色相沉稳、老气十足。好的泥料使用起来,不出十天半个月便能看出效果。而低档的化工泥壶,不管怎么养都没多大变化,照样是干巴巴的。虽然也能做出所谓的绿豆沙效果(也并不是所有的泥料都有绿豆砂的效果),但由于表面的玻璃相(加入刨花水的原故亦称石英水)太重,茶水吃不进,把玩的油脂也渗不进去,故这样的壶是养不出来的。现在有紫砂研究所已注意这个问题,已生产出表面不带玻璃相的化工泥,这类泥被用来做高档的仿名家壶,非常能欺骗人,没有将原矿泥与化工泥对比认识的,极容易上当。具体的辨识有:1由于原矿泥料中的砂粒与泥质在高温烧制下的收缩不平衡,一些原矿泥的壶通体(赵庄朱泥、黄金朱泥、砻糠泥等)尤其是口沿的颈部等拐角地方,会出现细密的竖皱纹。这种竖皱纹的分布是均匀的,有的地方明显集中,有的地方稀疏。2原矿泥的砂粒是大小粗细不等的,这是因为过去的泥料都是经过自然风化后,再用石磨碾磨过竹篾筛子得来的。所以砂粒是不均匀的。而化工泥料是用高速的雷蒙粉碎机加工出来的,砂粒目数非常均匀。一眼看去就缺少天然质朴的感觉。3原矿的泥料往往会带有一些杂质,即一些颗粒不匀、分布不均的小点,尤以白点,灰白点居多。这是某一个泥种中参杂着极其少量的其他泥料的成份所致。而化工泥的异色砂粒是人为加进去的,通体都是,极为均匀,让人感到不自然、不舒服。
二、辨泥色
原矿泥料的颜色大多不会太艳,一是因为早期的紫砂很多是浅表层的,本身就有了一定的原始风化。二是因为紫砂矿从地下被挖掘上来以后,要放置露天场地日晒雨淋一年半载,自然松散变成小颗料后,再碾磨成粉,最后再经过锤打陈腐才能使用。经风化陈腐的原矿泥中的金属物质会发生氧化作用,泥色就会发暗、发沉、发旧,不会有新鲜亮丽的感觉。有些泥料会陈腐存放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才使用,故现在还会有少量清代、民国保留下来的老泥,但已弥足珍贵稀少了。而化工泥是由高岭土加石英砂、刨花水和致色金属氧化物调制的,现调现用,加上金属氧化物往往超标添加。所以,泥色鲜、泥色艳,做出来的壶鲜亮无比就不奇怪了。用这种超标色素的壶泡茶喝,对身体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为此,当我们看到一把壶泥色新、泥色艳,就要考虑这把壶是否有问题。如果有40倍以上的放大镜,可以观看壶体表面是否有与壶体同色,但又深于壶体总体颜色的细微颗粒,这种颗粒就是没有完全被粉碎的致色氧化物,紫色的是氧化锰,绿色的是氧化铬,**的是铬锡黄,红色的氧化铁。有些颗粒粗的,不用借助放大镜,肉眼就能直接看得到,这样的超标就是相当严重了。原矿泥料的紫砂壶,壶体发色都比较沉、比较暗,尤其是使用过的壶尤为明显,有一种老气横秋,饱经岁月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讲的色泽。而化工壶是绝对不会达到这种效果的。
三、辨工艺
由于现代制作工艺规范、效率极高,所做出来的壶周周正正、乖巧精道,让许多初学者非常喜欢。而手工做的壶没有统一的模具,只凭艺人心灵手巧,凭积累的经验,胸有成竹的按自己的要求喜好而制作。故同一形制、同一规格的壶都会在身筒的形状、壶口直径以及壶嘴、壶把的安装位置,粗细高低有所不同,不会有完全相同外观、规格的壶出现。加之原矿紫砂本来就很少、很珍贵,根本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多泥料大规模的机械化、模具化批量生产。所以,分辨传统工艺还是现代工艺,这也是判断泥料是否地道的一个方面。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这样,那就用手工方式做化工壶好了。话说得不错,但由于机械化、模具化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大肆兴起,原来会做手工的,现在没几个了,剩下的都是用模具教出来的,即使会的,因为手工制作效率极低且外形、处观高低不等,大小不一,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做了。我们一些所谓的制壶大师请人做的模具壶(称之为代工壶),都卖到几万块,甚至更高的价,都是化工着色泥。他们引导人们注重的只是名气,是什么大师名家的,泥料好不好早已经被忽略掉了。这一点,不得不承认他们运作得相当成功。传统手工壶和机械模具壶的做工区别在哪里呢?1手工壶由于是围泥片打身筒成型的,所以,在壶把位置的内壁会有一条竖直的凸起的按缝,盖内弧顶与子口墙结合处也往往有这样的接口。一些套模具的壶(将泥片按在模具壶壁上成型,与灌浆壶不同)也会有这种接缝,但这种壶属于半手工制作了。2壶的口沿和盖沿往往会有一圈或明或暗的泥边痕迹。壶底内与壶身相接处。一般都会有接缝和刮抹痕。壶嘴和壶把与壶身相接处也往往会有未经修饰的刮痕。清中期嘉庆以前的壶底没有放射状的刮痕。3壶嘴内孔多为独孔,最多不超过九个眼(指大壶)。4壶身和壶底的刻款在字画的边缘会有毛刺感或崩缺。这是因为泥料未完全干透时用竹刀刻划(钢刀没有毛刺感)和泥内含砂粒造成的。而模具壶是在第一次低温烧过后,刻上字画,再高温复烧一次,故刻款字画的表面是平滑的。5壶口内沿和盖的子口外沿不会有砂轮机打磨的痕迹。这种磨痕是模具壶经第一次低温烧制后,对盖合不好的口沿和盖沿进行打磨修饰的结果。总之,一句话,传统手工制作的壶,怎么看多少都会留下手工的痕迹。那种中规中矩,周周正正、一模一样的壶,绝对不是传统手法的东西。
四、以书为鉴
如果以上方法让你仍吃不准,没把握的话,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照紫砂壶图鉴中民国以前和当代国家级大师的作品,因为这之前的紫砂图谱基本涵盖了自明代以来所有的原矿紫砂泥料(当然那时也有少数化工泥,如民国绿、黑料土)。当你的壶经过对照,发现是书上没有的泥色。或有类似的,但过于鲜艳亮丽,这样的壶就不要玩,不要买了。也就是说,这样的壶十分八九不看真了。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收藏紫砂壶都有考虑它的投资价值,升值空间。都希望自己买的壶突然有一天身价百倍,价值连城。但是,这种神话绝对不会发生在化工泥的模具壶上。想想吧,柴木的料做红木的工,就能当红木卖吗?铜顶针做得再好,抵得过金戒子吗?汉白玉雕得再精,能比得了和田仔料吗?紫砂自古就有“质地如玉,价可比金”,“一两黄金一两砂”之赞誉,区区几十块、几百块你就能买到真紫砂吗?世界之大,壶店之多,名家大师一生能做几把壶?你却轻易就能找到多把名家大师的作品,这不很搞笑吗?道理很简单:泥料,配之不尽,用之不完;制作:机械化、规模化。夸张地说,你有的,兴许全世界人民都有,这就是前面那句话:呜呼,珍稀何在?价值何存?
紫砂壶泡茶的七处优点:其一,用紫砂壶泡茶,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无熟汤味。暑天泡茶不易变味,汤色清润。 其二,壶泡之茶,如隔数日,难免有杂气,只要除去茶渣,注满开水,鼓荡后倒去,或一次或数次,直到壶中不留茶渣,即把热壶浸没冷水,同时急出冷水泻之,元气复矣。 其三,紫砂壶为砂质壶,泡壶后壶身传热缓慢,保温性好,故在提、握、抚、摸时不感炙手,冬令季节双手捧壶,不仅可取暖,且有按摩健身之作用。 其四,紫砂壶壁,含有气孔率,且有双重气孔结构,使壶有适应冷热急变之性能,寒天注入沸水,不会胀裂,温水炖烧、烹蒸也无需担心开裂。 其五,由于壶壁有一定的气孔率,壶内易吸茶汁,内壁勿刷,无异味,且经久用,增积茶锈,空壶 注入沸水亦有茶香,茶锈经生物化验,内含灰黄霉素成分,有消炎消毒之作用。 其六,紫砂壶千姿百态,大致以高、矮两类之分。高壶宜泡红茶,红茶在焙制中是经发酵过的,因此,它不避深闷,所以,高壶深闷使红茶越发浓香;矮(扁)壶宜泡绿茶,绿茶在焙制中未经发酵,不宜深闷,故矮(扁)壶澈泡绿茶,则保持了绿茶澄碧鲜嫩的色香味。 其七,紫砂壶使用经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人手可鉴,通过泡茶用壶,养壶,更显示紫砂壶自体妍丽的肌理美,登大雅之堂,为时人所珍惜。
页岩土和紫砂土的区别如下。
1、透气性和吸水性不同,页岩土透气性和吸水性低,而紫砂土拥有独特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和吸水性强。
2、有无星光、熔点、砂色,页岩土没有星光、熔点、砂色,而紫砂土的表面可以找到。因为天然的紫砂矿含有大量的云母、石英和铁质。云母就是俗称的“星光”,而不溶性特质被叫做“熔点”,在多种矿物同时存在,因此放大镜下会看到不同的砂色。
3、能否养出包浆,页岩土不能养出包浆,紫砂土能养出包浆。紫砂土做的紫砂壶除了泡茶好喝,艺术价值高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乐趣,就是养壶。养壶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茶叶内的油性成分被紫砂壶吸收,慢慢颜色变深,并在壶表面形成一层玉一般的包浆。
4、密度,导热不同,页岩土密度较低,导热慢,紫砂土密度较高,导热快。
原矿翡翠金砂是宜兴紫砂,翡翠金沙属于紫泥料,紫砂地质成因不同会形成矿脉的天然差异,造成原矿的含铁量、化学成分的各不相同。不同性质和温度的烧造,也会使坯体的化学变化不同而呈现各不相同的质感和色相。
不是。1,看翡翠色根,天然翡翠纹路自然,伪劣翡翠结构松散,手电光透视或放进水中,清晰度降低,呈乳白色蜡状外貌;2,看翡翠表面,真翡翠有橘皮效应,伪劣翡翠表面均匀龟裂。
底金砂属于黄龙山原矿紫砂泥料。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紫玉金砂紫砂壶实际上就是紫泥为底金砂点缀,泥料为黄龙山原矿紫砂泥,俗称乌泥。
翡翠金砂紫砂壶特点如下:翡翠金砂紫砂壶的制作材料主要是高岭土、紫砂土和翡翠金砂等,这些材料不仅质地坚实,而且不含有害物质,可以安全地用于煮茶。
紫砂泥料。金沙、红泥、绿泥是常见的三种常见的紫砂泥料,大吉羊翡翠金沙玉因为石体内有星光点点的微粒而在光照下能够折射金色而得名的紫砂泥料。
我在博宝商城里看见一些辨别方法,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第一、紫砂陶是从砂锤炼出来的陶 ,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
第二、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 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便于洗涤, 日久不用,难免异味,可用开水泡烫两三遍,然后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变。
第四、冷热急变适应性强, 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
第五、紫砂陶质耐烧, 冬天置于温火烧茶,壶也不易爆裂。当年苏东坡用紫砂陶提梁壶烹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也决非偶然。这就是古今中外讲究饮茶的人,所以特别喜爱用紫砂壶的原因。
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
公元700-800年唐朝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归早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火药于13 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
公元前200-后400年中国炼丹术兴起。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和葛洪的《抱扑子》记录了汞、铅、金、硫等元素和数十药物的性状与配制。公元750年中国炼丹太传入阿拉伯。 公元800年唐朝茅华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氧气的人。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人世界纪录就是唐朝茅华,他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1774年)和瑞典的舍勒(1773年)氧气约早1000年。
我国是“纤维之王”…蚕丝的故乡。公元前2000年 中国已经养蚕。公元200年养蚕技术传入日本。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公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美领先2000年。
1000多年前中国就能炼锌,早于欧洲400年。
公元前2000年中国已会熔铸红铜 。公元前1700年中国已开始冶铸青铜。公元900多年我国的胆水浸铜 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技术(置换法)。
1700多年前,中国已能炼铅及铜铅合金。
公元前8000-6000年中国已制造陶器。公元200年中国比较成熟地掌握了制瓷技术 。
3000多年前我国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料和制作漆器的国家,约有7000年历史。
公元前4000-3000年中国已会酿造酒。公元前1000年我国已掌握制曲技术,比欧洲的“淀粉发酵法”制造酒精早2000多年。
3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发现石油。古书载“泽中有火”即指地下流出石油溢到水面而燃烧。宋朝沈括 所著《梦溪笔谈》第一次记载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必大行于世”。 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的四川省邛和陕西省鸿门两地。
我国祖先很早冰肝使用木炭和石炭(又叫黑炭,即煤),而欧洲人16世纪才开始利用煤。
1939年,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提出“联合制碱法”,1939年侯德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纯碱工业专著《制碱》。
1965年,我国在世界 上第一个用人工的方法合成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由于署名原因,诺贝尔化学奖与国人擦肩而过)
七十年代,中国独创无氰电镀新工艺取代有毒的氰法电镀,是世界电镀史上的创举。
1977年我国在山东发现了迄今为止的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石…常林钻石。
全世界海盐产量5000万吨,其中我国生产13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采用海水煮盐了,是世界上制 盐最早的国家。
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我国都有。是世界上冶炼矿产最早的国家。 据目前的考古资料,中国的陶器制作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一万多年历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柳州大龙潭鲤鱼嘴、桂林庙岩、湖南道县玉蟾岩、河北徐水南庄头、阳原余家沟等多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早期陶器。这些陶器以铁质易熔粘土为材料,多混有石英砂和其他碎末。坯体为手工捏制,胎壁较厚但不均匀,烧制温度低,质地松软,色泽多为褐色,深浅不匀。[1]最早的陶器可能是将陶坯晒干后直接用篝火烧制,极易破碎,故而很难见到遗存下来的完整陶器。这种露天烧制的方法,直到很晚的历史时期仍被中国东北和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沿用。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慢慢掌握了使用陶窑来烧制陶器的技术。早期的陶窑一般是选择坡地挖成,窑室位于火塘之上,中间以火道、火眼连接。火膛中的火焰经火道、火眼进入,由下向上流动,最后从窑顶排除。由于对进入窑室的空气缺乏控制,氧气往往过量,因而陶胎中的铁会被氧化为Fe2O3,制成的陶器呈红色。红陶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的代表。[3]彩陶是一种带彩色纹饰的陶器,最早在前仰韶文化的白家文化和北首岭早期文化(距今7800-7100年)中发现。纹饰的类别有对称的几何图形和象形图案两种,其中鱼纹是半坡类型的标志。[4]彩陶的大致制作过程为:挑选可塑性高的粘土,剔除杂质,加水制成较细的泥料。用慢轮拉坯方法修正外形,烘干后涂以天然颜料,最后以950℃左右的温度烧成。彩绘的颜料有黑色、红色、白色等等,其中黑色颜料主要以铁锰矿粉制成,使用较多。长江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的薄壳彩陶则以烟熏的方式加上彩绘。[5]
随着陶窑的发展,人们发明了各种封闭窑顶的办法。其中一种是在封闭出气孔后向内喷水,因此烧制后期窑室内氧气减少,陶胎中的部分氧化铁被还原为四氧化三铁和氧化亚铁,陶器呈现灰色。若火膛柴草过量,则游离的炭黑会均匀渗入陶胎,制成的陶器呈黑色。[3]黑陶最早出现于河姆渡文化晚期[6],但大量的黑陶出自龙山文化时期。龙山黑陶含铁量较高,坯体中存在很多石英等残片和大量气孔,强度较之前的陶器有质的提升。其大致的制作过程是:精心筛选原料、快轮成型后打磨坯体外表,最后采用温度1000℃左右的竖穴窑烧成。[7]龙山黑陶中有一种陶胎像蛋壳一样薄(最薄处仅01-02mm)、重量极轻、漆黑黝亮、做工精致的品种,称为蛋壳陶,常带有着鼻、耳、盖、流足、扣首等丰富饰物。只有保证泥料极细、渗碳工艺纯熟,才能烧制好这种陶器。[8]
罗家角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仰韶文化晚期遗址中出土过一种表里、胎质均为白色的陶器,称为白陶。到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白陶的烧造已较为普遍。白陶的Fe2O3含量偏低,Al2O3含量则较高,故而烧制后呈白色。早期的白陶是以辉石、角闪石、绿泥石或滑石的风化产物构成,而后来则转而使用高岭土和高铝黏土。
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出现了印纹硬陶。商代的硬陶多见于今天的浙江、江西,器物内壁多有垫窝痕迹,西周的硬陶则多见于长江流域,而到了春秋时期,硬陶在吴越地区依然流行。硬陶所用的粘土有精制的瓷石类粘土、紫金土、海滨沉积土等,质地较纯、氧化铁含量较低,烧成温度在ll00℃左右,有的陶片样本烧成温度甚至高达1280℃。
1993年,上海的马桥遗址(约距今3900年一距今3500年)中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高温釉陶瓷,其烧制温度为1150℃-1180℃。商周时期遗址和墓葬更大量出土了原始瓷器。这些原始瓷胎体坚硬,胎质比硬陶细腻,胎色为灰白、青灰、黄白或灰褐色,釉层稀薄,薄厚不匀,釉色为淡绿色、灰绿色、黄绿色或灰褐色。原始瓷的烧制温度约1200℃,胎质取材于南方的瓷土,釉则采用石灰釉,烧成后基本不吸水。[10]不过,原始瓷毕竟没能完全脱离陶器范畴,有的原始瓷原料中混有大量石英砂颗粒,施釉的均匀程度较差。瓷胎中含有莫来石晶体,亦含有一定量的玻璃相和气孔。
低温铅釉陶最初出现于汉代,它是在700-900℃的温度下烧成,釉中加入铅是为了降低釉的熔点。这种陶器胎质燃烧并不充分,比较容易渗水。当时人们已认识到铅的毒性,故避免将低温釉器皿用于饮食。[12]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民间烧制的彩色铅釉陶——唐三彩。它用粘土作胎,先经1100℃左右的高温素烧,然后用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和铅的氧化物所制成的着色剂上色,再经900℃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目前发现的大规模唐三彩窑址集中在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由于有CuO、CoO、Fe2O3、SiO2等成分,故而成品呈现绿、蓝、黄、白等釉色。
宋代时,紫砂陶开始展露头角,它与普通陶器的区别是Fe2O3含量较高。其原料紫砂土主要是粘土,亦含有石英、铁质矿物等成分。经过破碎、细磨、陈腐几道前期工艺,紫砂土中的铁质形成含铁胶体或高塑性陶泥。成型、干燥之后,经1100℃左右的温度烧制,生成莫来石、尖晶石、堇青石、高温石英等物质,得到成品。 原始瓷器的烧造技术有了极大的提高,发展处了真正的瓷器——青瓷。青瓷右釉面光泽。釉胎结合牢固,烧制温度为1260-1310℃。[15]最早的青瓷集中在南方地区,约在北朝时期才传至北方。北方的青瓷Al2O3、SiO2、Fe2O3含量较低,釉色均匀程度较差。[16]
随着制瓷水平的提高,胎釉中的含铁量逐渐为人所控制,白瓷应运而生。早期的白瓷有时会出现釉色泛青的现象,在北方发展较快。
本草和炼丹术
远古至汉代
“本草”一词最早出现于汉初,是我国古代中药学的统称。商代以前,先民往往把疾病归于神谴或恶鬼附体。而到了周代,医药有了一定发展,逐渐发现了一些有医疗保健作用的食物。东周时期的《山海经》就记载了124中药材,包括动物药66种、植物药51种、矿物药2种、水土类2中,未详3种。但那时仍是巫医不分,医药只是运用法术的一种附属。 魏晋时期,道教活动进一步发展,炼丹术逐渐成熟。东晋葛洪所撰《抱朴子·内篇》对靠自我修炼和服食金丹的两种养生方法做了述评,其中《金丹》、《仙药》、《黄白》三篇尤其为世人所重。其中提到一种“九转神丹”,以赤盐(含氧化汞)、艮雪(氯化汞和氯化亚汞)、玄白(醋酸铅)为原料,反复精炼之后得到“还丹”(成分可能为氧化汞)。[25]《黄白》还公开了一些他收集到的黄白术方,强调制作金银是延年而非致富的手段。[26]
化工料的加入,是在练泥这个环节,不是在制壶过程中。以下是工业紫砂泥配方,供参考:
钛白粉:化学名二氧化钛,是一种偏酸性的两性氧化物,热稳定性能极好。常温下几乎不与其他元素和化合物反应,对氧、氨、氮、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都不起作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烯酸和无机酸、碱,溶于氢氟酸。钛白粉在橡胶行业中既作为着色剂,又具有补强、放老化、填充作用。钛白粉本身无毒,紫砂泥中添加钛白粉主要起填色增色(**)作用。故钛白粉主要使用在黄金段,黄芝麻段,等**系段泥中,未添加的段泥壶颜色发暗。
氧化锰:化学名一氧化锰,黑色无定形粉末状,或黑色斜方晶体。氧化锰的熔点为1650摄氏度。二氧化锰在陶瓷工业中的稳定性也相当高,高温烧制后,变成硅酸锰,硅酸锰的性质也比较稳定,不溶于水、硝酸、冷硫酸以及弱酸弱碱,溶于浓盐酸会产生氯气。为了让紫砂土的颜色偏深色,加入微量的二氧化锰,对人体基本无害。常见加入紫泥,制作黑墩头等泥料的紫砂壶,一般来说,一旦所烧制的泥料试片设计温度并不高,采用此种化料的可能性并不高。
铁红粉:这个可能是所有玩朱泥壶的朋友共同好奇的一种化料。化学名三氧化二铁,红色粉末状。铁红粉是一种基本的陶瓷添加剂,用途广泛,普遍适用于陶瓷建筑(比如屋面瓦)、橡胶、塑料、涂料(一般用作钢构件表面防锈处理)等工业。铁红粉的成分为纯氧化铁,耐光、耐高温,耐大气影响、耐污浊气体、耐一切碱类,性能稳定,不溶于水,也不溶于弱酸弱碱。只有在高温中才溶于硅酸盐,在浓酸中加热情况下,逐渐被溶解。2010年4月,广东假紫砂煲被曝光后,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教授告诉315TS,铁红粉基本上对人体没有什么害处。一般来说,铁红粉添加后,都是红泥当朱泥销售,发色暗红,偏绛红色,且一般球磨到很细的紫砂土才能添加铁红粉,超过95%的“朱泥”壶都有添加哦~
氧化钴:化学名一氧化钴,通常是灰色粉末,有时是绿棕色晶体,熔点为1935摄氏度,常用与玻璃、搪瓷、陶瓷、天蓝色、钴蓝色、钴绿色等色彩的着色剂,容易被一氧化碳还原成金属钴,高温时易于二氧化硅、氧化铝或氧化锌反应生成多种颜色的化合物,溶于水,溶于酸、氢氧化钠水溶液等,少量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是这种着色剂的壶大家还是慎重选购,做摆设比较合适。
氧化铬绿:又称三氧化二铬、氧化铬,系六方晶系,绿色粉末,有磁性,遮盖力强,耐高温,耐日晒,不溶于水,难溶于酸,在大气中比较稳定,对一般浓度的酸和碱以及二氧化硫气体无影响,具有优良突出的颜料品质和坚牢度,莫氏硬度85-9,接近刚玉,仅次于金刚石,超过石英、黄玉。氧化铬绿遇热稳定,熔点2266摄氏度,沸点4000摄氏度,稍溶于浓氢氧化钠溶液,溶于热的溴酸钠溶液,热的浓高氯酸溶液或者沸腾的硫磷混酸,是优质的耐火材料。广泛用于冶金、颜料、研磨抛光、耐火材料以及新发展起来的熔喷涂料等。紫砂土中添加氧化铬绿主要起着色作用,色相为青中泛绿,此区别于氧化钴的青中泛蓝。此类着色一般对人体无伤害,很少使用主要是由于原料比较昂贵,且用之失去了紫砂壶的特有色彩,并非由于其的有毒有害,但是一些不了解化学常识的炼泥商贩炼制该泥料,恐有添加过量的危险。
碳酸钡:几乎目前市场上的紫砂壶里都加了碳酸钡,相信玩壶有些年数的壶友,对碳酸钡都有一些自己的认识渠道,我简单说说。碳酸钡是一种常见的无机盐,工业品为白色粉末,本身有毒,金属钡一般无毒,可溶性钡盐对人体有剧毒,中毒量为02-05g,致死量08-30g。碳酸钡几乎不溶于水,不溶于酒精,碳酸钡在水中的溶解度仅为0002g。紫砂土添加适量的碳酸钡主要是提高稳定性,助熔,中和酸碱,烧成后,生成硫酸钡。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会在胃酸中溶解,人体无法吸收,故而不会构成身体伤害。碳酸钡的作用是可以抑制烧制成品出现花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