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饱和液说起
制冷剂蒸汽在冷凝器被冷凝为液体时,这种液体称为饱和液。
如果饱和液的热量继续被放出(由冷却水或空气吸走),则其液体温度将进一步降底,若温度低于冷凝压力下饱和温度(冷凝温度)此种液体称为过冷液。
过冷液比饱和液温度低的值,称其为过泠度。过冷度一般在3-5度左右。
制冷剂液体的过冷在制冷系统中是很有意义的,在水冷式冷凝器冷却水系统中,保证有一定的压力和流量。在空调器中,风冷式冷凝器要通过通风良好,以利散热。为了实现过冷,有的还需配置过冷器,以便获得较大的过冷度。
1、瓶中为碳酸类饮料,打开瓶子的时候大量气体从水中析出,在倒入杯子的时候,饮料的温度降低,导致倒入杯子里的饮料结冰了。2、饮料的成分是过冷液体,放在冰箱的时间过长,但是没有凝固,倒入杯子是启动凝固的现象,这是典型的过冷现象。相关知识科普:1、液体能够溶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有关,即溶解度与液体温度有关,且温度越低溶解度越低。2、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液体的过冷现象,此时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因为瓶子里的液体处于“过冷”状态——液体温度低于冰点,但液体却没有凝固。这是因为它需要一些力量来启动凝固的过程,使少量液体分子能够整齐排列成晶体的样子,而不是像液体中那样。这一过程叫做“成核作用”。这有助于一些液体分子首先形成一个晶体状的凝结核,其他分子可以围绕它排列。开始固化过程的可能是一粒灰尘,容器表面的一个粗糙点,或者当迅速从冰箱中取出瓶子时的一个冲击波。
当界面前沿液体内实际温度是正梯度时就可以形成圆缺型的过冷区,这种与液体内溶质浓度相关的过冷称为成分过冷,其过冷度称为“成分过冷度”。产生“成分过冷”,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固——液界面前沿溶质的富集而引起成分再分配;第二是固——液界面前方液相的实际温度分布,或温度分布梯度必须达到一定的值。
2a 无成分过冷时,界面的微小凸起会立即消失,从而维持平面生长;
b 窄成分过冷区间,界面微小凸起引起溶质在凸起沟槽内密集,进而使熔点下降,抑制凸起横向生长速度并形成一些由低熔点溶质汇集区所构成的网络状沟槽,凸起前端受成分过冷区窄的限制,不能自由生长,最后发展为胞状晶生长;
c 成分过冷区较宽时,胞状晶生长方向垂直于固-液界面,随着GL/R的减小,界面前方的成分过冷区逐渐加宽,胞状晶生成成柱状枝晶;
d 当成分过冷区很大时,固-液界面前方成分过冷的最大值大于熔体中非均质生核大量生核的过冷度,在柱状树枝晶由外向内生长的同时,界面前方这部分熔体将发生大量生核,形成方向各异、生长方向尺寸相近的等轴树枝晶。
3。成分变化和实际温度分布 这个是自己看一些资料上写的 其他的都是摘 的 要注意甄别啊 希望对你有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