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涉及到有机化学的一些知识。极性的比较需要考虑到具体的分子结构和环境因素。
首先,齐墩果酸和人参二醇的结构如下:
齐墩果酸:C15H28O2
人参二醇:C30H52O2
从结构上看,齐墩果酸比人参二醇少了一半的碳原子和氢原子,这意味着齐墩果酸的分子更小,极性更小。
其次,极性的大小与分子中的极性基团有关。在齐墩果酸和人参二醇中,都存在羟基(-OH)这样的极性基团。羟基的极性主要取决于其与相邻基团的电子分布。
在齐墩果酸中,羟基直接连接在羧基上,而羧基的电子分布偏向于氧原子,这使得羟基的电子分布偏向于氧原子,因此羟基的极性较大。而在人参二醇中,羟基连接在多个碳原子上,这些碳原子的电子分布偏向于中心,这使得羟基的电子分布偏向于氢原子,因此羟基的极性较小。
所以,虽然齐墩果酸和人参二醇都是含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但是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环境因素不同,导致它们的极性不同。
极性小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并不会改变色谱柱的选择性,因为色谱柱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固定相的特性,而不是流动相溶剂组成的特性。
色谱柱的固定相是由一种或多种化合物构成的,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对待分离物质的化学性质产生影响,从而决定分离物质的选择性。例如,某些色谱柱的固定相是由含有硅烷基或氨基的化合物构成的,它们会对极性较强的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亲和性,对极性较弱的化合物表现出较弱的亲和性。
因此,流动相中的溶剂组成的变化并不会改变色谱柱的固定相的特性和选择性,因此极性小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也不会改变色谱柱的选择性。但是,流动相中溶剂组成的变化会影响某些色谱参数的值,如保留时间、分辨率等等,这些参数的变化会影响到某些色谱分析的结果。
吸附柱色谱通常在玻璃管中填入表面积很大经过活化的多孔性或粉状固体吸附剂。当待分离的混合物溶液流过吸附柱时,各种成分同时被吸附在柱的上端。当洗脱剂流下时,由于不同化合物吸附能力不同,往下洗脱的速度也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层次,即溶质在柱中自上而下按对吸附剂的亲和力大小分别形成若干色带,再用溶剂洗脱时,已经分开的溶质可以从柱上分别洗出收集;或将柱吸干,挤出后按色带分割开,再用溶剂将各色带中的溶质萃取出来。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氧化镁、碳酸钙和活性炭等。吸附剂一般要经过纯化和活性处理,颗粒大小应当均匀。对于吸附剂而言,粒度愈小表面积愈大,吸附能力就愈高,但颗粒愈小时,溶剂的流速就太慢,因此应根据实际分离需要而定。供柱色谱使用的氧化铝有酸性、中性、碱性三种,本实验选择中性氧化铝。化合物的吸附性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极性较大的基团时,吸附性也较强。各种化合物对氧化铝的吸附性按以下次序递减:酸和碱>醇、胺、硫醇>酯、醛、酮>芳香族化合物>卤代物、醚>烯>饱和烃。溶剂的选择是重要的一环,通常根据被分离物中各化合物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来考虑。先将要分离的样品溶于一定体积的溶剂中,选用的溶剂极性要低,体积要小。如有的样品在极性低的溶剂中溶解度很小,则可加入少量极性较大的溶剂,使溶液体积不致太大。色层的首先使用极性较小的溶剂,使最容易脱附的组分分离。然后加入不同比例的极性溶剂配成的洗脱剂,将极性较大的化合物自色谱柱中洗脱下来。
因为在提取的过程中,需要加入催化剂,而乙醚就可以充当催化剂,并且加乙醚加热回流提取至无色,并弃去,应该是为了除去色素,以免出现过多杂峰或者挂色谱柱。
对于槐米的质量分析情况,我们可以等量置换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同样原因的还有山香圆叶、侧柏叶、罗布麻叶、水飞蓟。
而且槐米的性质中富含叶绿素或其他色素的药材,先以乙醚提取,弃乙醚提取液,是为了除去小极性的色素或者脂肪酸。
不过有的药材是先用乙醚处理,有的是先用乙醇、甲醇提取,后用乙醚萃取除小极性成分,有些需要测定小极性成分,如阿魏、当归、川芎、火麻仁等,则以乙醚为提取液。
而且因为槐米分子中有4个酚羟基,有较弱的酸性。槐米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如果pH过大,槐米易形成盐而增大溶解度,晶体析出少或难析出,pH过大,会使槐米中酸性杂质过多。
槐花米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花蕾,其中含量可达235%,槐花开放后降至130%,因此,要想提取出这些元素就必须使用乙醚作为催化剂进行提取,其次含有槲皮素、三萜皂甙、槐花米甲素、乙素、丙素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