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尤其是感觉喉咙处有气胀是什么原因?

腹胀,尤其是感觉喉咙处有气胀是什么原因?,第1张

喉咙憋胀临床上考虑有以下疾病的可能:

1、慢性咽喉炎,可能与患者吃辛辣刺激、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系,导致咽后壁、舌根部淋巴滤泡增生明显,患者可出现咽干、咽部异物感、烧灼感、喉咙憋胀、反复清嗓子等咽炎的临床表现。服用咽喉炎的中成药剂治疗,患者症状会有缓解。

2、甲状腺的疾病,常见的有甲状腺的结节、囊肿、腺瘤、甲状腺炎等相关疾病,导致颈部出现肿胀、压迫喉咙,导致患者出现喉咙的憋胀感觉。

3、患者通过查电子喉镜、电子胃镜、颈部CT、颈部彩超等相关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变,但患者仍感觉喉咙憋胀,可能与患者的不良的情绪焦虑、抑郁压抑等诱发有关系。

不适合吃玛咖的人群:

1、未成年人,不宜吃玛卡

专业人士认为,玛卡虽然理论上适合所有男性服用,但作为具有提高性能力的补益类产品,对于处在发育期的未成年人来说,还是不建议吃使用的。未成年人还在长身体的阶段,需要的大量营养物更适合从日常食物中获取,不宜吃过多的保健产品品,特别是玛卡这样的成人类保健品。

2、甲状腺疾病患者,不宜吃玛卡

根据相关专业临床研究,甲状腺患者不宜使用玛卡。甲状腺属于内分泌器官,它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玛卡含有硫代葡萄糖甙的化合物,如果结合低碘饮食过量服用,可能会导致甲状腺肿胀,出现吞咽困难、咳嗽、呼吸困难等不适感。建议可能患有此类疾病的,吃玛卡前务必先咨询医生。

3、孕妇以及哺乳期妇女,不宜吃玛卡

其实,玛卡不仅对男性益处多多,实际上也是女性的一种健康产品。对于女性来说,玛卡具有调节内分泌,改善睡眠,抗氧化延缓衰老、以及更年期症状等等健康作用。虽然目前的玛卡市场,主要还是针对男性人群,但女性的使用者也在逐渐增多。不过,对于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来说,还是不建议服用玛卡的。虽然尚无权威数据表明,玛卡含有会对胎儿或幼儿产生不良影响的成分,但孩子的事情大于天,为了慎重起见,在怀孕和哺乳期间的女性,还是不建议服用玛卡产品。

  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原因有:

  (1)炎症。急性者有红,痛,热的特点,起病快,局部有压痛,经抗炎后肿块消退。慢性者病程长,活动,无压痛,常位于下颌下区。

  (2)结核。可原发性或继发于,腹腔的结核病灶,病程长,肿大淋巴结呈串状,质中等,可活动,无压痛,可互相粘连成团,若干酪样坏死,,溃破则形成瘘管。

  (3)转移性恶性肿瘤。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原因之一,其原发灶多位于头颈部,肿块逐渐增大,质硬,活动度差,无压痛,常为一侧性,也可双侧受累。鼻咽癌,扁桃体癌,喉癌多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鼻,鼻窦,口,面部癌常侵及下颌下淋巴结,食管,癌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

  (4)恶性淋巴瘤。为一种发生于淋巴网状组织的恶性肿瘤。非何杰金淋巴瘤的肿块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质硬,活动度差,何杰金淋巴瘤多为双侧性,有发热,肝脾肿大,消瘦乏力症状。

  颈部淋巴结肿大需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临床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面前病因积极的治疗。

  颈部诊断与治疗

  一、甲状腺腺瘤

  临床表现

  女性多,女与男之比为3:1,高发年龄为20-40

  岁,颈前肿块,生长缓慢,偶因囊内出血,肿块急骤增大,肿块较大时可压迫气管移位,但很少引起呼吸困难。肿块多单发,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可随吞咽上下移动,20-30cm

  大小者居多。

  病理

  1 大体形态

  肿瘤常单发,圆或椭圆,表面光滑,囊性或实性,肿瘤切面有完整包膜,实性者似肉样,均匀一致,偶见钙化,囊性者可单囊或多囊,囊液为棕褐或胶样,偶见囊壁颗粒状乳头。

  2 镜检

  多单发,有完整包膜,组织结构与周围甲状腺组织不同,相对一致性,周围甲状腺组织受挤压。瘤细胞无异形性,包膜不受侵犯,此点与滤泡腺癌相鉴别。乳头状腺瘤乳头突入囊腔,乳头较短,分支少,细胞较小,形态一致,单层排列,无异形性,核无磨砂玻璃样改变,与乳头状腺癌鉴别困难,需注意有无包膜侵犯,血管或淋巴管侵犯,以除外恶性。

  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鉴于甲状腺单发结节中约10%-25%为癌,临床上甲状腺癌与早期癌难以鉴别。应作患侧腺叶大部切除。

  二、甲状腺类瘤疾病

  结节性甲状腺肿双甲状腺弥漫肿大,渐出现结节,常为多发,大小不一,硬或囊性,巨大肿块可有坠感,但很少出现压迫症状。少数病例肿块近期增长迅速,甚至出现压迫症状,应疑为恶性,部分可伴甲状腺功能亢进,多无完整被膜,结节与周围组织相似,不挤压周围甲状腺组织,结节内可见胶样物,出血,钙化。镜下检查,滤泡大小不一,上皮扁平,间质少。治疗除产生压迫、甲状腺功能亢进、癌变外,一般不采取外科治疗。

  异位甲状腺

  胚胎期发育异常,甲状腺下降过程发生障碍,腺体遗留在非正常位。舌部甲状腺位于盲孔部,形成肿块呈分叶状,表面粘膜完整,质软。发生在舌下部,肿块居中线部,常因青春期发育腺体肥大,而引起吞咽不畅,99m锝扫描有助于异位甲状腺诊断,并可确定正常部位甲状腺可否存在,无明显并发症者,无须治疗。气管内可发生异位甲状腺体,自声带以下至气管隆突部皆可发生。肿块增大可产生呼吸困难、异物感、咳嗽等症状,出现并发症需外科治疗,切开气管行肿物切除。胸腔内甲状腺,很少发生在主动脉弓上方、心包、膈肌等处,一般体积小,不产生症状,甚少出现并发症。

  甲状舌囊肿

  胚胎发育异常,甲状舌管退变不全,有组织残留,有可能发生囊肿,瘘管,好发于青少年。肿块多居中线。在舌骨与甲状软骨之间,少数在舌骨上或在胸骨切迹上方。一般2-3cm

  大小,囊性,与舌骨粘连,并发感染时,自行溃破,形成长久不愈的窦道,囊壁较薄含甲状腺组织,内衬鳞状、纤毛柱状上皮。偶可发生癌变,多与乳头状腺癌。

  治疗以手术为主,完全切除瘘管,并包括舌骨,有时瘘管高至舌盲孔,需高位结扎,切除不全者易复发。

  亚急性甲状腺炎

  名称多,又称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结核性甲状腺炎、病毒性甲状腺炎。De Quer-vains亚急性甲状炎,常见于20-40

  岁,女性。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低热,局部疼痛,吞咽时加重,有时可放散到耳后。检查甲状腺肿块局限于一叶,质实,表面不平,边界欠清楚,常有压痛,很易误诊为癌,核素扫描为冷结节。镜检,滤泡上皮破裂,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退变的胶样物周围有异物巨细胞反应,构成肉芽肿,似结核结节,但无干酪样坏死及结核杆菌可与结核鉴别,随病变发展,炎细胞减少,纤维组织增生。本病有自愈性,不治疗,约数周至数月可消退,罕见1

  年以上者。用小剂量强的松,10mg,每日3 次,可促进病变消失。

  淋巴性甲状腺肿

  又称桥本甲状腺肿

  一般认为是自家免疫性疾病,偶尔可并存其他自家免疫性疾病。多为中年女性,缓慢进行性甲状腺弥漫肿大,形似马蹄,硬,表面小结节状,边界清楚,一般无不适,肿块较大时可有轻度压迫、呼吸不畅。多数伴功能低下,T3T4水平降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效价升高,ECT

  检测显示99m锝的分布普遍稀疏。病理检测大体形态,甲状腺体弥漫增大,包膜完整。切面质均,韧,镜下形态,滤泡减少,变小,上皮细胞红染,间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常形成淋巴滤泡和不同程度纤维化。本病少数可并存恶性淋巴瘤和癌,我院资料400

  例中4 例恶性淋巴瘤,18 例癌。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采用甲状腺替代疗法和免疫抑制疗法。常用甲状腺片40-80mg,每日2

  次,强的松5-10mg,每日3 次。当出现压迫症状或疑为恶性时,可考虑手术,切除甲状腺峡叶,解除压迫或切除疑为恶性的腺叶。

  三、甲状腺癌

  发病情况

  甲状腺癌在我国发病率较低,据天津肿瘤医院流行病研究室1993-1997 年调查资料,年均发病率男性09/10

  万,女性22/10 万。

  病因

  1 癌基因

  甲状腺癌的发生与生长为一复杂的生物过程,受不同癌基因影响,最近有研究从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分离出PTC

  癌基因。H-ras、K-ras、N-ras 等癌基因的突变形式以及C-myc、C-50s

  的异常表达均能在各种甲状腺肿瘤中发现,但这些基因对甲状腺癌细胞各个阶段生长及分化的调节作用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2 电离辐射

  放射线致癌机制,学者们认为是放射线诱导细胞突变,并促进其生长。在致死量下,可杀灭部分细胞而致减少/&

  分泌,反馈到垂体,增加TSH 的产生,从而促进具有潜在恶性的细胞增殖、癌变。

  3 家族因素

  甲状腺癌患者家族中,偶见有一个以上同患甲状腺乳头状癌者。

  4 女性激素

  雌激素可影响甲状腺的生长,主要是通过促使垂体释放TSH,而作用于甲状腺,近年有研究发现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高含量女性激素受体的存在,与女性激素有可能作为致癌因素之一,提供新的研究线索。

  诊断

  1 病理分类

  主要分4 型,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及间变癌(未分化癌)。前两型又称分化型癌。乳头状癌最多见,次为滤泡癌。

  2 临床诊断

  临床触及甲状腺结节时,应鉴别结节的性质,是单发还是多发,单侧还是双侧,结节的质地,活动度,可否侵犯周围组织(如音哑是喉返神经受累的表现)区域淋巴结可否肿大等均对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3X 线诊断

  胸部及骨骼X 线检查,除外转移。颈部正侧位X

  线检查,观察肿瘤范围,是否伸展到胸骨后,气管受压移位,狭窄情况,是否有钙化。大块致密完整的钙化多为良性,细小絮片状,淡而散在的钙化多属恶性。

  4CT 检查

  除可观查肿瘤的范围,气管受压,钙化以外,还可发现肿瘤与颈血管的关系及肿大淋巴结。

  5 超声诊断

  对于甲状腺的囊实性肿瘤,良恶性肿瘤,B

  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实性腺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有包膜。内部呈均匀强回声,等回声或弱回声型,囊腺瘤内部为无回声液性暗区,后方有增强效应,囊实性腺瘤表现为混合回声型。恶性肿瘤呈边缘不整齐,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内回声不均匀,强弱不等,多数为实性弱回声,后方回声衰减。

  6 放射性核素诊断

  常采用甲状腺组织特异性摄取的131I、99mTC,以显示甲状腺位置、形态、大小以及甲状腺内放射分布情况。本法有助于确诊有无异位甲状腺存在。如果发现甲状腺外(颈侧,相当颈内静脉周围)核素浓集区,应考虑甲状腺癌转移灶,根据其功能状况(热结节、温结节、冷结节)来判断结节的性质是靠不住的,尽管冷结节恶性比率高。

  7 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

  本法操作简单易行,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甲状腺结节的定性诊断。但由于受取材方法、识别细胞的经验等因素影响,各家报告阳性率不一。

  TNM 分类及分期

  根据UICC1987 年修订,国际TNM 分类及分期如下:

  1 分类

  T 原发肿瘤

  TX无法对原发肿瘤作出估计。

  T0未发现原发肿瘤。

  T1肿瘤限于甲状腺,最大直径<1cm。

  T2肿瘤限于甲状腺,最大直径1cm<4cm。

  T3肿瘤限于甲状腺,最大直径>4cm。

  T4肿瘤不论大小,超出甲状腺包膜。

  N 区域淋巴结

  NX无法对区域淋巴结作出估计。

  N0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区域淋巴结转移。

  N1a侧单发或多个颈淋巴结转移。

  N1b双侧、中线或对侧颈或纵隔单或多个淋巴结转移。

  M 远处转移

  MX不能确定有无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2 分期

  乳头状或滤泡癌(45 岁以下)

  I期任何T 任何N M1

  II期任何T 任何N

  III期———

  IV期———

  乳头状或滤泡癌(45 岁或45 岁以上)

  I期 T1 N0 M0

  II期 T2-4 N0 M0

  III期 任何T N1 M0

  IV期 任何T 任何N M1

  髓样癌

  I期 T1 N0 M0

  II期T2-4 N0 M0

  III期任何T N1 M0

  IV期任何T 任何N M1

  未分化癌

  所有病例,任何T、任何N、任何M,均属IV期

  乳头状癌

  乳头状癌病理组织中常伴有滤泡癌成分,不论其所占成分多少,只要查见浸润性生长且有磨砂玻璃样核的乳头状癌结构,就应诊断为乳头状癌。

  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癌最多见,约占599%-89%,偶见隐性微小癌,尸检发现要高于临床发病。

  病理

  1 大体形态

  隐性硬化型癌病灶<10cm,一般单发,实性,硬,多无包膜,常浸润正常甲状腺组织无清楚分界,呈星芒状,似瘢痕组织。大的瘤体直径可超过10cm。硬韧或呈囊性,切面暗红色,少量胶样物,常有钙化,包膜有或不完整,囊内含棕或暗褐色液,可见乳头突起。

  2 镜检

  癌细胞组织或乳头状结构,乳头常细长,三级分支,细胞紧密排列成单层或复层,立方或低柱状,大小均匀,胞浆丰富,中性或嗜酸性,细颗粒状,核圆或椭圆,呈磨砂玻璃样,核分裂象偶见。肿瘤间质中可有纤维化,透明变性,出血及坏死,偶见砂粒体,癌组织可累及包膜,或侵出包膜至腺体或周围组织,亦可侵犯淋巴管及血管。

  3 生长

  本病一般呈缓慢浸润生长,但有些长期膨胀性生长。肿瘤生长过程常引起周围明显反应性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包绕病变形成包膜。少数病例在包膜内膨胀性长生,较长时间局限在包膜内,另有癌组织侵出包膜呈束状集聚,而不弥漫浸润。大部分呈弥漫浸润性生长,病变与正常组织之间无边界。

  4 多癌灶

  甲状腺乳头状癌存在多灶早已被公认,只是检查方法不同,报告发生率各异。有人报告一侧叶甲状腺癌行全甲状腺切除,标本连续切片检查结果,75%可发现多癌灶,关于多癌灶的发生仍有争议。

  5 扩展

  本病虽属分化型,但较多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临床触不到肿大淋巴结者,经选择性颈淋巴清除术后,常规病理检查颈淋巴结转移率为460%-720%。原发病变包膜完整,包膜内型淋巴结转移率为36%-78%,腺内型癌为695%,腺外型癌为769%。血行转移较少。一般为4%-8%,以肺转移最多见。

  临床表现

  根据天津肿瘤医院资料,女性为多,男女之比为1:27,年龄6-72 岁,中位36 岁,31-40 岁组患者最多,50 岁以后减少。

  肿瘤生长缓慢,多无自觉不适,病期10 个月至30

  余年,约半数以上误诊认为良性。肿块多单发,少数可多发或累及对侧,较小的瘤<10cm

  多硬韧,边界不清,常可与气管不同程度固定,活动度差。较大的肿瘤,常伴囊性变,边界清,质较软,活动。易误诊为囊腺瘤。晚期可累及周围组织、气管、食管、喉返神经,引起呼吸困难,音哑吞咽困难。

  临床上可查出颈部(颈深中及下组)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较硬,多能活动,部分可呈囊性,约占40

  %-50%。双颈转移约10%。血行转移很少,初诊时发现转移者约2%-6%。

  治疗

  不论原发癌还是颈部转移癌均以手术治疗为主。

  1 原发癌的外科治疗

  癌限于一侧腺体时国外有人主张行全或近全甲状腺切除术。但多数人主张行患侧叶并峡叶切除。两术式远期疗效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再者患侧叶并峡叶切除不会发生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余下的腺叶日后出现癌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被广泛采用。

  对侧腺体受累时可考虑全甲状腺切除,除非两侧腺体完全受累外,力争保留一侧腺体后方上下极,旨在保留甲状旁腺。

  病变累及峡叶应行峡叶及两侧叶近气管部1/3-1/2 切除。

  病变累及甲状腺外组织,常见累及气管或食管,早期侵犯多为纤维粘连,易锐性切离,严重侵犯常需要切除部分器官组织,如部分受累的气管环或食管壁。

  2 颈淋巴结转移癌的外科治疗

  临床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而原发癌又能切除时,一般均主张行甲状腺并颈淋巴结联合切除术,颈淋巴结阴性是否行颈淋巴清除术各家意见分歧。少数人主张行颈淋巴消除术。另有人则主张行甲状腺切除,颈部观察,待出现可疑转移时再手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根据原发癌侵犯情况决定是否施行手术。原发癌未侵出包膜(包膜内型)颈部观察。原发癌侵至腺体或腺体外(腺内、腺外型)应行颈淋巴清除术。根据天津肿瘤医院资料,选择性颈淋巴清除术病理检查阳性率为7262%。

  3 放射治疗

  甲状乳腺头状癌对放射线不敏感,一般不宜采用,作为术后辅助治疗更不适宜。但对于难以彻底切除的残存瘤体或局限的骨转移可选用放射治疗,有一定姑息作用。

  4131碘治疗

  主要用于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远处转移,治疗前先行全甲状腺切除,以增强转移癌碘浓集。以滤泡癌吸碘较多疗效好,乳头状癌次之。

  5 内分泌治疗

  甲状腺素可抑制脑垂体前叶促甲状腺素的分泌,从而使增生的甲状腺组织和癌组织起到抑制作用,少数报告对晚期癌有一定姑息效果。主要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对于早中期癌较彻底的手术后是否用药预防复发或转移尚难肯定疗效,常用甲状腺片剂量为每日3次,每次30-60mg。

  预后

  预后一般较好,包膜内型10 年无瘤生存率为100%;腺内型行腺叶切除并选择性颈淋巴清除术,10

  年无瘤生存率为968%,治疗性颈清为8888%;腺外型行选择颈清为9062%,治疗性颈清为4949%。原发癌的大小、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滤泡癌

  约占甲状腺癌的116%-150%,位居第二。

  病理

  1 大体形态

  瘤体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无包膜,少数可见包膜,很难与腺瘤区别,切面呈肉样,褐红。常见纤维化或钙化出血坏死。

  2 镜检

  瘤细胞轻度或中度间变,不形成乳头,常形成滤泡状或腺管状或片块状。偶见共壁滤泡,滤泡中含胶体。少数具有完整包膜,其组织结构与腺瘤相似,但重要区别在于瘤细胞侵犯包膜和血管。分化较差的滤泡癌,滤泡小,瘤细胞有异形性,核分裂象多,排列呈条索,团块状。有时可见嗜酸细胞或透明细胞。如果瘤组织中以这些细胞为主。也可称为嗜酸细胞癌或透明细胞癌。

  临床表现

  病程长,肿块生长缓慢,多单发,少数可多发或双侧,实性硬韧,边界不清,颈淋巴结转移率低,约为16%。血行转移相对较多。一般报告为15%-19%。主要转移至肺,次为骨。

  治疗

  原发癌的治疗原则同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出现可疑转移时应行颈淋巴清除术。否则不被选择性颈淋巴清除术。出现血行转移时可用131碘治疗,疗双优于乳头状癌,内分泌辅助治疗也可考虑应用。

  预后

  预后佳,但较乳头状癌稍差,根据我院资料10 年无瘤生存率为79%。髓样癌

  本病发生自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即C 细胞)的恶性肿瘤。属APUD 瘤,其主要特征为分泌降钙素及产生淀粉样物。

  本病少见,占甲状腺的3%-10%,我院资料占56%。

  病理

  1 大体形态

  病变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实性,硬,切面灰白或淡红,包膜多不完整,偶见钙化。

  2 镜检

  癌细胞圆形或多边形,体积稍大,胞浆有嗜酸颗粒,深染,常见核分裂象。间质有不等的淀粉样物质。亦可见钙沉积和少量浆细胞、淋巴细胞。

  临床分型及表现

  本病常合并一些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根据其不同表现,本病分为以下四型。

  1MEN-IIa 型

  本型较多见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多合并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

  2MEN-IIb 型

  本型在家族性或散发性患者中均可见,较多合并嗜铬细胞瘤、多发粘膜神经瘤(好发于唇、舌、口咽、睑结膜、胃肠道)。少数患者呈Marfanoid

  体形,即身体瘦长,肌肉发育差,皮下脂肪少,有时合并其他骨骼异常如脊柱后凸、弓形足等。

  3 不合并MEN 的家族型

  4 散发型

  约占80%-90%。

  颈前肿物多发生缓慢,病程长,女性较多,散发者年龄在50 岁左右,家族性(占10%-20%)年龄约20

  岁左右。本病约20%-30%有腹泻,每日数次至10 数次水样便,少数可出现面部潮红,心率增快等类癌综合征以及柯兴综合征。

  原发癌常累及两侧腺体,局部表现与一般分化型甲状腺癌相似,初诊时约58%+70%颈淋巴结转移,双颈转移约10%。晚期可发生肺、肝、骨转移,我院资料血行转移率为241%。

  诊断

  本病除少数合并内分泌综合征有其临床特点外,多数需依靠病理组织学确诊。

  降钙素为本病具有诊断性的标致物。不但对术前确诊有参考价值,而且对术后,观测降钙素的动态变化以确定早期复发或转移。血清降钙素的正常值尚不统一,一般认为低于01-02ng/ml,如超过06ng/ml。应考虑C

  细胞增生或髓样癌。

  治疗

  1 原发癌的外科治疗

  临床检查原发癌位于一侧叶,可行一侧腺叶并峡叶切除,同时探查对侧叶,如肿瘤累及应行对侧叶大部切除,注意保留甲状腺后被膜及上极或下极少许腺体,以期保留甲状旁腺。

  2 颈淋巴结的外科治疗

  同乳头状癌。

  术前检查如证实嗜铬细胞瘤存在,应先予以切除,然后再做甲状腺手术。

  预后

  一般认为MEN-IIb 恶性度高,预后差;MEN-IIa

  最好;散发型居中,40以下的女性预后好。含降钙素丰富的肿瘤预后好。腹泻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我院资料10年以上无瘤生存率为414%。

  未分化癌

  此类癌约占甲状腺癌的5%-14%,恶性度高。

  病理

  1 大体形态

  一般瘤体较大,浸润较广,边界不清,切面暗红,质脆,常见大片坏死。

  2 镜检

  小细胞癌分为致密型和弥散型。前者癌细胞小。紧密排列,成条索或条块状,核分裂象多,间质纤维组织或透明变性组织。后者癌细胞弥散排列,似淋巴瘤,常见不典型核分裂象,间质少,有透明变性,常见侵犯血管。巨细胞癌,细胞大,常呈多形性,有者呈梭形或带状。似肉瘤,常见多核细胞,核分裂象多见而不典型。

  临床表现

  本型与分化型癌比较,男性相对较多,年龄偏高。本院资料40

  岁以上占815%。发病前常有多年甲状腺结节存在,短期内急骤增大,迅速进展,形成双侧甲状腺弥漫肿块,广泛浸润,硬,固定,常引起呼吸困难,吞咽不畅,音哑。

  本病常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和血行转移,根据本院资料,前者为407%,后者为24%

  治疗

  患者来诊时多属晚期,难以彻底切除,伴呼吸困难者,力争作气管造口术,此术并非易行且风险大,需作好充分准备,然后施行放射治疗,与化疗综合治疗。极少数病变小,尚无明显浸润的病例可行广泛切除,辅助放射治疗和化疗,有时可获得姑息疗效。

  预后

  本病预后极差,无瘤生存5 年以上占74%。

  四、甲状腺其他恶性肿瘤

  恶性淋巴瘤

  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多属全身播散的局部表现,真正原发性极少见,常与淋巴性甲状腺肿并存(25%

  -77%)。偶尔可发生自淋巴性甲状腺肿恶变。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多数,组织学上很难与小细胞未分化癌鉴别。临床常见多年的甲状腺肿大近期增长加速,肿块多累及双侧甚至甲状腺外,质硬,边界不清,常压迫侵犯气管、食管、喉返神经,引起呼吸、吞咽困难、音哑。临床表现似未分化癌。

  治疗以放化疗为主,斟情辅助免疫治疗。病变小,局限者可作腺叶广切旨在明确诊断。呼吸困难者应先作气管造口术再行放化疗。病变限于腺体内者5

  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侵出腺体者仅38%。

  甲状腺继发瘤

  甲状腺转移癌较少见,多数来自乳腺癌、肺癌、皮肤癌、恶性黑色素瘤、肾癌等。

  颈部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是由神经鞘细胞(雪旺细胞)来源的良性肿瘤,较常见,全身各处均可发生,包括颅内、椎管和周围神经、内脏的自主神经,头颈部为好发部位之一,约占全身神经鞘瘤的10%-60%。颅内神经鞘瘤好发于第(

  

甲状腺疾病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腺囊肿以及甲状腺瘤等,严重威胁的身体 健康 。 #爱乐 养生 指南#

了解甲状腺:

甲状腺形如“H”,棕红色,分左右两个侧叶,中间以峡部相连,两侧叶贴附在喉下部和气管上部的外侧面,上达甲状软骨中部,下抵第六气管软骨处,峡部多位于第二至第四气管软骨的前方,有的人不发达。

有时自峡部向上伸出一个锥状叶,长短不一,长者可达舌骨,为胚胎发育的遗迹,常随年龄而逐渐退化,故儿童较成年人为多。

甲状腺是内分泌系统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和人体其它系统(如呼吸系统等)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和神经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被称为两大生物信息系统,没有它们的密切配合,机体的内环境就不能维持相对稳定。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是怎么回事?

甲状腺激素对身体非常的重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还没出生的时候在妈妈肚子里面,大脑的形成和发育都离不开甲状腺激素,骨骼的成熟也需要甲状腺激素。

在孕早期的时候,胎儿没有自己的甲状腺,妈妈会提供大脑发育和骨科成熟所需要的甲状腺激素,如果妈妈出现甲减,没有得到治疗,胎儿智力就有可能受到影响。

甲状腺激素还可以帮助人体产生热量,如果甲状腺激素缺乏以后可以出现怕冷。同时甲状腺激素也可以影响心脏,影响肠道、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如果缺乏激素以后,甲状腺激素不足可以造成器官的功能减退,活动变慢,像心跳变慢,甚至出现胃肠蠕动变慢,出现便秘、不想吃东西。

肌肉的力量也可以减弱,可以出现黏液性的水肿、注意力减退、记忆力下降,同时出现昏昏欲睡。

“优甲乐”,又叫作“左甲状腺素钠片”,因为起效时间较缓慢,患者便于耐受,剂量便于掌握,当前是甲减的替代治疗药物。

其优势是价格实惠、口服方便,缺点则是要长时间甚至是终身服用,通过人工激素来补充甲状腺分泌的不足,一部分人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没办法完全彻底治疗甲减,停药易复发。

优甲乐效果虽好,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服用时需要谨记4个要点

——什么是优甲乐?

优甲乐化学名称为左旋甲状腺素钠,即L-T4,在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属于甲状腺替代治疗的主要替代产品。

以前治疗甲减没有左旋T4时,应用甲状腺干制剂,既含有T3也含有T4,且比例均不相同,变化比较大。

现在使用优甲乐后,成分相对比较恒定,且到体内需要转为T3再起作用,与干制剂不同,内部含有T3可直接起作用,多数患者使用后,症状比较重。

因此,现在对于应用优甲乐替代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部分患者,属于较好的替代药物治疗。

——优甲乐的作用是什么?

1、用于甲亢的治疗过程,在甲亢的治疗过程当中会采取抗甲亢药物和优甲乐联合治疗,有利于调整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使甲亢更容易控制好。

2、用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替代治疗,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就是由于甲状腺素水平下降导致的,所以采用优甲乐口服可以替代下降的甲状腺素水平,使甲状腺功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种替代治疗是终身性的,不能停药。

优甲乐也有一定副作用,所以在服用的时候,一定要谨遵医嘱,不要大意。

——服用优甲乐时,需要谨记4个要点

其一:优甲乐一定要在空腹状态下,应该在餐前半小时口服最好,能达到比较有效的治疗效果,因为食物可能会影响优甲乐的吸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哺乳期的妇女如果需要口服优甲乐,应该先哺乳,再口服优甲乐,间隔3-4个小时以后再给孩子哺乳,比较安全。

其二、优甲乐的服用要固定时间,不能今天早上服用,明天中午服用,后天晚上服用,固定时间也是为了避免漏服,如果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出差漏服之后,一定要尽快补服,比如中午想起来,就在中午餐前迅速的补充服用。

其三、药物相互作用,很多的药物特别是含有金属阳离子的,像铝离子、镁离子、亚铁离子会影响到优甲乐的吸收,所以优甲乐要避免和铝镁加、硫糖铝、硫酸亚铁、碳酸钙等药物同时服用,所以建议优甲乐在清晨空腹服用,而这些药物可以在餐后服用。

其四:用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葡萄柚汁、大豆制品,因为这些食物会降低优甲乐的药物吸收影响药物疗效。

1、小量出血

对这类鼻衄应首先查明出血点。由于出血量小,允许有充分时间仔细寻找出血点。用一般鼻镜发现出血部位后,治疗方法如下:

1烧灼法 出血部鼻粘膜表面麻醉,在该部点涂50%硝酸银或三氯醋酸,利用其蛋白凝固作用使破裂的小血管封闭。也可电灼该部,或者应用激光或冷冻治疗。

2粘膜下剥离 对于鼻中隔前部粘膜出血点反复出血的病例,可采用此法。操作方法与常规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相同,如有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应予切除,剥离范围应稍广些。Narwla(1987)根据一组资料研究后认为,此法优于结扎动脉,之所以有效,可能是由于一些病例实际上有鼻中隔偏曲,或者充分破坏了粘膜下血管网之故。

3瘢痕形成法 鼻粘膜表面麻醉,用眼科三角刀在鼻中隔易出血区做三条切口,长1~15cm,切开粘膜,割断扩张的毛细胞血管,切口两侧做1~2mm宽的粘膜下剥离,压迫24小时。

4鼻内窥镜下电灼术 用前鼻镜检查难以发现出血点时,可进行鼻内窥镜检查,以发现鼻后部出血部位,如鼻中隔后部、下鼻道后外侧壁、鼻底后部和中鼻道等处。在内窥镜下引入电灼器头进行烧灼,也可经光导纤维导入激光烧灼。由于C02和YAG激光易引起较大面积烧伤,故以KTP激光较为合适。应先烧灼出血点周围,最后再在血管断端处烧灼。

2、突发性严重出血

此型鼻衄多来势汹猛,迅速止血甚为重要,然后再进一步查找病因进行治疗。止血措施主要有:

1前鼻孔鼻腔填塞法 这是治疗严重鼻衄的首选措施。填塞物为无菌凡士林纱条,填压时应预先置一硬塑鼻导管,以维持起码的鼻通气,双侧鼻填塞时尤为重要。鼻填塞时间一般为24小时,到时可一次或分次取出,以免发生鼻窦或中耳并发症。如需填塞物留置数天甚至一周,填塞物中应加入抗生素粉,也可应用碘仿纱条。凡士林纱条填塞患者痛苦较大,现有改良方法如下:

(1)止血套填塞法 将涂有油剂的指套或橡皮套先置于鼻腔,然后以纱条作套内填塞。

(2)气囊压迫止血法 将附有通气管的橡皮膜或硅胶膜气囊置于鼻腔出血部位,套内注气使其扩张以压迫止血,且借通气管维持鼻呼吸。

2鼻后孔填塞法 若出血侧鼻腔经前鼻孔填塞后仍有血流入咽部或由对侧鼻孔涌出者,提示出血部位在鼻腔后部,此时应行后鼻孔填塞。后鼻孔填塞物不可留置过久,一般应于24~36小时内取出,否则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致颅底骨髓炎、脑膜炎等,故后鼻孔填塞尤应注意防止感染。主要填塞物是锥形纱球。现多主张改用带通气管的气囊压迫,不仅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而且能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先用表面麻醉剂喷患侧鼻腔和咽部,取细导尿管由前鼻孔插入鼻腔,沿鼻底经后鼻孔而至口咽部,将其首端用止血钳拉出口外,尾端则留于前鼻孔外。再将事前准备好的无菌凡士林油纱球(锥形纱球,稍粗于大拇指头)取双线系于导尿管前端,将导尿管尾端从前鼻孔向回拉,纱球即由口腔向后停留于咽部,此时速用止血钳将纱球向后上推入鼻咽部,并同时将鼻孔处的导尿管尾端向外拉紧,使纱球堵塞于患侧后鼻孔。前鼻孔露出的双丝线不可放松,继续进行前鼻填塞,再于前鼻孔放一干纱球,将双丝线在纱布球上打结,使后鼻填塞的纱球不致向下滑脱。将纱球上垂于咽部的双线从口腔引至颊部,用胶布固定,留作两天后取出纱球时向下牵引之用。

对于突发性鼻衄,若用多次填塞势必损伤鼻粘膜,以致出血日趋加重。此是可应用可吸收性填塞物,一次填塞后不再取出更换,一周后填塞物即在鼻腔内液化吸收或自行排出。此类物质为明胶海绵、氧化纤维素、纤维蛋白绵(fibrinfoam)等,使用时先将其浸入凝血剂溶液中,挤出多余液体后填塞于鼻内。

鼻腔填塞仍是目前治疗鼻衄的主要方法。前鼻孔填塞成功率在90%以上,前、后鼻孔填塞则在48%~80%之间,Monux(1990)报道322例鼻腔填塞止血成功率为100%。尽管填塞法效果较好,但其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心、肺功能不良者,可出现严重反应如心肌梗塞或死亡,故对此类患者行鼻腔填塞后,应密切观察心、肺功能及其变化。

3血管阻断术 鼻腔填塞仍不能有效止血者,应行血管阻断术。一般分为血管外治疗和血管治疗。

(1)颈外动脉结扎术 鼻腔中鼻甲水平以下血管,系颈外动脉的末梢支,结扎后有一定止血效果。

患者仰卧,肩部垫高,头部向对侧,沿胸锁乳突肌前缘行浸润麻醉。以甲状软骨上角为中点,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将胸锁乳突肌向后牵引,显露颈总动脉及其颈内颈外两个分支,然后向上剥离颈外动脉,暴露其分出的甲状腺上动脉及其上方的舌动脉,将切口内上方的二腹肌后腹和舌下神经向上牵引。在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之间用动脉瘤针穿粗丝线绕过颈外动脉并结扎之,此时颞浅动脉应停止搏动,也是判断结扎成功与否的标志。

颈动脉畸形可致手术困难,常见的下列四种特殊情况需要妥善处理:

①颈总动脉分支处有半数以上是在甲状软骨上缘平面之上。一般切口只能暴露颈总动脉而找不到颈外动脉,切勿将颈总动脉误行结扎。遇此情况应向上延长切口,暴露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用拉钩将腮腺向上牵引,在腮腺深处寻找颈外动脉并结扎之。在剥离和牵引腮腺时注意勿损伤面神经。

②甲状腺上动脉有时由颈总动脉直接分出。遇此情况须向上剥离,寻找颈总动脉的分歧处,鉴别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有舌动脉分出者为颈外动脉,无分支者为颈内动脉,这样可避免误将甲状腺上动脉以上的颈总动脉当作颈外动脉,而错扎了颈总动脉。

③颈外动脉有时位于颈内动脉的后方。遇此情况不应单凭走行位置判断孰为颈外孰为颈内,而应严格按照有无分支来判断。只有分清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之后方可结扎,以免误扎颈内动脉。

④甲状腺上动脉有时缺如,有时与舌动脉合并为一支。遇此情况只要判定颈总动脉分歧处,即可结扎颈外动脉,而无误扎颈内动脉之虞。

在分离颈总动脉分支处时,应于动脉鞘内滴入1%奴佛卡因以防颈动脉窦反射。

颈总动脉结扎仅适用于外伤性颈内动脉瘤所致的鼻衄。手术时应避免损伤迷走神经。但颈总动脉结扎毕竟会使脑组织的供血量降低,为安全计,最好在结扎前作一适应性试验,即用手指压迫颈总动脉10分钟,观察患者有无脑电图变化及脑神经阳性体征,此法称为Matas试验,若无不良反应即可结扎。

临床上发现,颈外动脉结扎后侧支循环建立迅速,止血效果有时并不巩固,故近来多主张结扎远端血管。

(2)颌内动脉结扎术 由于鼻内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颌内动脉,故结扎后应最为有效。可采取上颌窦进路或口腔内进路。

①上颌窦进路 首由Seiffert(1928)报道,后由Chandler等推广应用。该进路即常规上颌窦根治术进路,但唇龈切口宜稍长,前壁窗口宜稍大。进入窦腔凿去窦后壁时应尽量向内侧扩大。切开后壁骨膜进入翼腭窝后,用血管钳剥离脂肪组织,见到一条横行的静脉后,于其深处4~5mm即可找到颌内动脉,然后在下列三处放置血管夹夹颌内动脉远侧端、腭降动脉远侧端和起始端近颌内动脉主干处。

②经口腔内进路 在上颌骨严重损伤或肿瘤充满上颌窦、急性上颌窦炎以及上颌窦气化不良时,可选经口腔进路。该法首由Maceri(1984)介绍,在上列2、3磨牙处切开口腔粘膜,越过颊龈沟达下颌支,适当分离取出颊部脂肪垫,稍扩大切口并伸入手指钝性分离确定下颌支及颞肌附着点。分离颞肌但要保留其下端附着点,于下颌支(侧面)与该肌内侧之间即可触摸到颌内动脉,确定血管后在其远端及近端分别置两个和1个血管夹。术毕还纳脂肪垫,缝合切口。此法主要是切开颊脂肪垫,于颌内动脉入翼腭窝发出分支之前的上颌骨后方结扎。不过颌内动脉在口内粘膜下的深度不一,浅者12mm,深者可达40mm。

(3)筛前动脉结扎术 适用于鼻腔上部及筛窦外伤性鼻衄,或虽经颌内动脉结扎仍有鼻衄者,因颌内动脉闭塞后可有来自颈内动脉的血液经吻合支向鼻的颈外动脉分支供血之故。

于患侧内眦与鼻根中线之间做弧形切口,上达眉梢,下至内眦平面,深达骨膜。沿眶骨壁向深处剥离骨膜,于2~3cm处,可见筛前动脉鞘横行至筛前孔,分离动脉并予结扎或双极电凝凝结。

(4)上唇动脉结扎术 适用于较剧烈的鼻腔前下部出血,虽经填压仍无效果,指压患侧前鼻孔出血减少,系上唇动脉末梢出血者。将1%普鲁卡因1~2ml注入前鼻孔下方05cm处并向鼻前庭浸润,用缝针从前鼻孔下方05cm处刺入,向上绕至鼻前庭底部约05cm深处穿出,在前鼻孔下方打结。

(5)翼腭窝注射法 本法系将一定量药液注入由脂肪组织充填的封闭间隙——翼腭窝内,使窝内血管受压,致鼻粘膜血流量减少,血管闭合,达到止血目的。可经腭大孔注射,腭大孔至蝶腭孔、圆孔、眶下裂、视神经孔等处的距离皆为26cm以上。腭大管的方向与硬腭水平面向后上方的角度为60°~80°。用长4cm的口腔科麻醉针头,在距针尖25cm处弯曲60°,以防刺入过深而误入眶内或颅内,将含有01%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2~3ml于半分钟内注射完毕,也可将025%普鲁卡因5~10ml经颊部皮肤直接注入翼腭窝内。

经鼻腔填塞或颌内动脉结扎术后仍有严重出血者,可行颌内动脉栓塞。该法系将5F导管经同侧肌动脉或颈总动脉穿刺导入出血侧颈外动脉,在荧光屏透视下引入颌内动脉。先行血管造影,以明确有无与颈内动脉或眼动脉的交通支。若无大的交通支,即可将1mm×3mm大小混合50%盐水和50%造影剂的明胶海绵粒徐缓注入颌内动脉,直至在透视下见其分支不显影为止。注入明胶海绵时的压力要尽量轻,以免明胶海绵小块遇到障碍发生返流,误入颈内动脉,造成脑血管栓塞。栓塞完毕观察15分钟,若无出血即退出导管。

三、颈内动脉破裂致严重鼻衄

颅底骨折引起颈内动脉破裂出血,形成假性动脉瘤,至一定程度又再次出血,血液经蝶窦流入鼻腔。对此类鼻出血应先行前后鼻腔填塞,然后选择以下治疗:

1假性动脉瘤孤立术 先行患侧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结扎,然后行患侧前颅窝开颅术,将假性动脉瘤近端的颈内动脉用Scoville夹子夹闭,必要时再结扎眼动脉,这样可使假性动脉瘤无血液来源,完全孤立,达到止血目的。

2蝶窦内肌肉填塞止血法 鼻外切口,经筛窦开放蝶窦。于蝶窦外上壁检查颈内动脉压迹,吸出窦内血块,用自体肌肉紧紧填塞以压迫颈内动脉裂口。必须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

3可脱性气囊栓塞术 在X线荧光屏监视下,经动脉穿刺,导入动脉导管至颈内动脉破裂处,用可脱性气囊栓塞该处,气囊充气后压迫局部达到止血目的,将气囊置留于该部而把导管退出。该法疗效确实,且可避免开颅。

至于其他一些疾病引起的鼻衄,主要应是治疗原发病,如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血液病等。对于鼻窦和鼻咽部肿瘤、炎性肉芽肿引起的鼻衄,也应治疗原发病。鼻咽部血管纤瘤如发生突然性大出血,应先行气管切开术,然后行前后鼻腔填塞,以为手术准备争取时间。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鼻衄易长期反复发作,有时也较剧烈。较好的治疗方法是剥离鼻中隔和鼻底部的粘膜并予切除,以自体游离皮片移植创面,缝合固定。也可用筋膜代替游离皮片。

3、鼻出血的全身治疗

1输血与输液 应根据失血量而定。若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汗,精神萎靡,应予输血。若因鼻填塞进食不便,或因误咽较多鼻血而引起较重呕吐者,应及时输液,补充电解质。

2止血药物的使用 可在实施前述止血措施之后使用,但对治疗鼻出血的疗效不够确切。近年Vinayak等(1993)静脉注射glypressin治疗急性鼻出血,据称疗效满意。

3相关疾病的病因治疗。

二、中医

治疗中应根据病情,掌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鼻衄发作时应采用冷敷,压迫止血,鼻内填塞等外治法止血,再分析鼻衄的病因,进行辨证施治。一、辨证选方

1肺经热盛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黄芩汤(《医宗金鉴》)加减。黄芩9g,山栀子9g,连翘12g,桑白皮12g,薄荷9g,荆芥6g,赤芍12g,丹皮12g,麦冬9g,白茅根15g,侧柏叶9g,大蓟9g,小蓟9g,甘草6g,咳嗽痰稠者加瓜蒌仁、贝母。

2。胃热炽盛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清胃汤(《脉固症治》)合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黄芩15g,黄连6g,芦根12g,藕节9g,升麻9g,生石膏(先煎)30g,生地15g,丹皮12g,赤芍12g,犀角(冲服)2g,大蓟9g,白茅根15g、若失血过多,加黄精、桑椹子等以养血止血。

3肝火上逆

治法:清肝泻火,降逆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龙胆草6g,山栀子9g,黄芩9g,柴胡12g,木通6g,生地15g,车前子18g,泽泻2g,当归12g,甘草6g,羚羊角(冲服)15g,代赭石15g,钩藤15g,茜草12g,侧柏叶9g。血量多可酌加白茅根、仙鹤草、旱莲草等,口干甚者,可加麦冬、元参以养阴生津。

4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养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方考》)加味。熟地黄15g,山萸肉9g,山药30g,茯苓12g,泽泻12g,丹皮6g,知母6g,黄柏6g,阿胶10g,旱莲草12g,桑椹子9g,仙鹤草9g,白及9g。

5阴虚肺燥

治法:养阴清肺,润燥止血。

方药: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加减。生地黄15g,麦冬9g,白芍15g,丹皮9g,玄参12g,贝母9g,白茅根15g,旱莲草9g,藕节9g,侧柏叶9g,甘草6g。

6脾不统血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人参9g,黄芪15g,白术9g,茯苓12g,当归12g,生地15g,阿胶10g,木香9g,炒枣仁30g,大枣5枚,仙鹤草30g,血余炭9g,桑椹子30g,桂圆肉6g。若大衄不止,出血过多,面色苍白,心神恍惚,有阴脱阳亡之危急证候,宜急投独参汤,或加附子以回阳救逆。

1、其他疗法

(一)冷敷法与压迫止血法1冷敷法:用冷水浸湿手中或冰袋,敷于患者额部或颈部,有抑阳降火,凉血止血的作用。《太平圣惠方·第三十七卷》道:"盛新汲水淋颈后宛中,淋不止。一两罐即瘥。"2指压法:以手指掐压患者正中发际1~2寸处,或将两侧鼻翼向中线方向压迫止血。

(二)中药局部外用1香墨浓研,滴入鼻中。2将云南白药、白及粉或三七粉吹入鼻腔出血处。同时压迫止血。3将上述止血药或马勃,百草霜,血余炭等涂于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塞于鼻腔。4用棉球浸透复方薄荷油再蘸西瓜霜(桂林西瓜霜主要成分为西瓜霜,黄连,贝母,罗汉果,广豆根,梅片等)填塞局部1小时后取出,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内服中药清肺止血汤(由黄芩,山栀,生地,丹皮,茅根,藕节炭,侧柏炭,茜草,桑白皮,当归,黄芪,甘草组方)取得较好效果(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4(1):46)5"复方止血油"局部应用:将白及加工提取,加麻黄素粉,制成油剂。用时将止血油滴入棉片,塞于鼻出血部位。(人民军医1994;6:72)6中药止血药膜的应用:以血余炭,血竭、三七、大黄、蒲黄、白及,五倍子、枯矾各等量加工成粉,过120目筛,以聚乙烯醇为基质成膜,紫外线消毒后备用,分成10×8cm大小,用时置于鼻出血处。(中医杂志1990;3(10):10)7白矾研成细末,用时将棉球蘸白矾末,塞于鼻腔止血。(江西中医药1989;20(5)49)8芦荟研粉,用凡士林纱条粘着,填塞鼻腔止血,或取芦荟粉05~1g加温开水5~10ml搅化,滴鼻。(中医杂志1989;30(4):34)9将大黄碾成粉末,过筛后炒制成炭,用2%甘油水溶液浸制纱条或棉片,止血时应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11):673)10取蒲黄炭,麻黄素粉、氯霉素针以4:2:1比例,加维生素A、D滴剂适量,调成糊状,将其涂于出血点或糜烂面上。(湖北中医杂志1991;13(5):40)11复方枯痔液鼻粘膜下注射:复方枯痔液由明矾、雄黄、血竭、赤石脂、黄连、朱砂,加盐酸普鲁卡因组成,鼻出血时将复方枯痔液注入出血部位粘膜下,用药量以注药后隆起面积略大于出血范围为宜。(人民军医1994;6:72)

中药

1三七粉:散瘀止血。鼻局部外用,或内服,每日3次,每次3g。(三七片每日3次,每次3片。)

2云南白药:止血愈伤,鼻局部外用,或口服。每次025~05g,每日4次。

3七厘散:定痛止血。每次口服1~15g,每日2次。

4龙胆泻肝丸:泻肝火,降逆止血。每次6g口服,日2次。

5知柏地黄丸:滋养肝肾,养血止血。日服2次,每次1丸。

6归脾丸:健脾益气止血;日服2次,每次1丸。

7阿胶:养血止血;捣碎后化于大枣煎汁中服用,每次10~30g,日服2次。复方阿胶口服液每次口服1支,日服2次。

8仙鹤草素注射液:收敛上血。每次肌注2ml,每日1~2次。

谢谢采纳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初中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初一学生生理上的主要变化 人的生长发展过程不是匀速的,而是呈时快时慢、时而显著、时而隐伏的态势。其中有 两次高峰期:一是婴儿期,另一为青春期。初一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身体生长加快,出现 较大的生理变化。 首先是身体外形发生骤变,身高、体重、宽度、围度等生理指标大多有明显增加。身体 形态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量是不同的,但男女发展模式基本相似。据有关研究 资料显示:童年期,男女学生的身高相差不多,男孩稍占优势。但在青春期的初始,形势就 发生了变化。女孩从10 岁开始进入了生长发育的突增阶段,十一二岁达到突增高峰而男孩 的这一过程却比女孩晚2 年左右,从十一二岁开始急起直追,在十四五岁时超过女孩。因此, 初一时常常是女生比男生长得高些。 其次是内脏的机能趋向成熟,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逐步完善。新生婴儿脑重只 有380---390 周岁时达到700克,人小学时约1280 克,初一学生的脑重量与成人的1400 克已相差无几;脑容积与脑重的发展相似。之后,脑的发展则由容积、重量等量化指标转向 脑功能的完善上。 再次是第二性征的出现。性发育是一个肇始于胎儿期的缓慢过程。初生婴儿形成的是第 一性征。青春期后,性器官迅速生长,功能完善,形成人的第二性征,同时产生生殖细胞、 分泌性激素。男孩一般到13 岁进入变声期,有喉结出现,嗓音变化,腋毛和阴毛先后出现; 女孩则嗓音变尖,上胸部丰满、乳房变化,骨盆逐渐长得宽大,臀部变大,阴毛和腋毛先后 出现。一般情况下,女孩的性发育要早于男孩1,--2 年,她们从10 岁左右便开始发育了,12 岁左右变化已较显著。乳房变化是女性进入青春期的第一个信息,也是最早、最明显的标志。 初一女生一般都已有此变化。 2.初二学生生理上的主要变化 如果说,初一学生处在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前期,那么初二学生则已步入了真正的高峰时 期。老师们常说,青春期的学生一年一个样。初二学生在生理上主要有哪些主要的变化和特 孩子在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大脑下面的丘脑会释放一种激素(一种化学物质),并摧动脑垂体。脑垂体又叫脑下垂体,它倒挂在大脑后面,约1 克重,比一粒豌豆稍大点。别看 它个儿小,可是它的作用却很大,它能产生约10 多种激素。其中的三种激素就像三把钥匙, 能分别打开性腺、甲状腺和长骨生长的大门。这样就使人体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形成人的 第二生长高峰期。 一是人的体态明显变化。这个时期,孩子每年身高的平均增长值达 6--8 厘米,多的则 可能达 10---11 厘米。体重每年也可增加 5-6 公斤。第二特征开始出现,男孩喉结突出,声 音变粗;女孩乳房增大、臀部变大,骨盆长得宽大。随着孩子体态外形的迅速增长,他们所 需要消耗的营养物质也大量增加,家长们应当充分给予重视。 二是人的内脏机能迅速增强。这个时期,孩子的心肺发育也出现了第二次飞跃,机能迅 速增强。代表心血管系统功能的两个主要参数是心率和血压。心率在这个时期已接近成人, 由出生时的140 次份降低到75 次/分左右,以后逐渐减慢,趋于稳定,达60---70 这时期的血压也开始走出低谷,一般可稳定在110---120/70---80mmHg 范围内。肺的形体 也是出生时的9 倍之大,肺活量可达2000ml 左右,到初三时可增加更多。神经系统的结构 更加复杂、功能更加完善。表现为大脑皮质的沟回增多、加深、表面积扩展;神经元之间突 触增长,使得各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了联系,有利于信息(刺激)的传递和整合。由于每个神 经元的突出——树突和轴突不断地分支和延伸,神经元之间产生了多种形式的突触,从而形成了庞大、复杂的神经网。这些变化,使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反应更加灵敏,行动更为迅 捷。脑神经的基本功能——兴奋和抑制会依不同任务而转换,尤其大脑左半球言语系统的最 高调节能力迅速增强,加强了孩子们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是人的性器官和性功能的发育加快。主要是女孩子的月经初潮和男孩子的首次遗精。月 经初潮,指女孩第一次月经的到来,是女性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标志之一。它标志着女性的 性发育即将成熟。初潮的时间大约在12—15 岁之间,这在不同国家、地区或种族之间有一 定的差异。初潮的早晚还涉及到许多因素:气候的冷热、健康状况、营养的供给与分配、心 情如何等。 近十多年来,医学研究还发现,微量元素锌与人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初 步研究结果是:锌缺乏可导致生长发育停滞、性成熟延迟。男性的性发育反映在性器官的发 展上。睾丸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激素的器官。10 岁以前,它只是缓慢地生长,11 岁左右逐 渐增量,到13 一14 岁开始活跃起来,重量增加到初生时的5“倍,15—16 岁出现了遗精(医 学上称非性交活动状态下的射精为遗精),约80%以上的男性都有遗精现象。这些性发育的 特征都标志着人的性腺已经打开,性器官发育健全并促进了性功能趋向成熟。这时期,无论 是男孩和女孩,都已开始真切地体会到两性问题。这种新的体验和情感,促使他们对于异性 的兴趣不断增长,并且开始注意起自己的外貌仪容来了。家长要很好地了解由于性成熟给孩 子心理上带来的各种压力和变化,及时给予必要的教育和指点。 3.初三学生生理上的主要变化 初三学生在经过初一、初二两年的身体快速增长、发育之后,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性 发育达到成熟,外形体态上的“成人感”明显增加。许多家长也常常会这样对别人说:“我 家孩子现在摇摇摆摆像个大人了”、“我家那丫头现在是越长越俊了。”这个时期的孩子,身 高、体重、胸围、臀围、大脑机能、内脏器官等的发展都已接近成年人的水平了,生理上的 主要变化表现为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身体素质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人体活动时肌肉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如速度、耐力、灵敏 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肌肉 的增长,使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快速提高。 首先是力量,伴随岁月的增长,肌肉逐渐发达,力量也相应增加,到初三时期,人的力 量已有了相当可观的增加,并逐渐接近成年人的一般水平。人的力量一般到20 岁时达到一 生的高峰,尤其是男性的表现更为明显。 其次是速度,“速度”的生理基础是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程度。脑功能的成 熟,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间的协调程度和准确性。反映在器官上,同一器官各部分之 间的动作迅速而准确,不同器官间的动作既快而又密切地配合,这就提高了反应速度。初三 学生由于脑功能已基本完善,大脑组织生长发育也趋于完成,灵敏性与速度也迅速提高。 最后是耐力,耐力是人体长时间进行体力活动的能力,即对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也 与神经系统直接有关。到了这个时期,人的大脑具备了长时间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转换的 能力,使参与人体活动的各部运动中枢间的协调性增强,对体力和精力进行合理分配,从而 减少了活动中的多余动作,延长了活动的时间,提高了活动的效率。同时,内脏其它器官和 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肌肉、骨骼等也为耐力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前提和 保证。初三时,男生较女生有了更大的肺活量和心搏量,故男生的耐力素质一般要明显高于 女生。当然,这时期男生在身高、体重等外形指标上也明显优于女生了。 另外,初三学生的性器官进一步发育健全,性功能也趋向成熟,许多孩子已具有了正常 的月经或遗精。两性问题、两性秘密、生儿育女等对他们来说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仍然 十分朦胧。生理上的逐步成熟与心理和社会生活经验上的不成熟,使这时的中学生在思想和 心理上产生种种矛盾和困惑,家长应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

  常常面对一些经验之谈发呆,有的听得懂,有的听不懂,大多似是而非,搞不清哪些在理,哪些不在理,如坠雾中,不知所向。于是我决定整理一些歌唱名家关于唱歌气息的体会来分享给大家。

 后来我突然生出一股冲动:不能再傻唱下去了,要动脑筋琢磨,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将自己的学唱实践引入科学理性的航道。我想,我成不了“家”,也不想成“家”,无须下大功夫去啃那些音乐修养方面的“大部头”,无外乎就是想用好爹妈给的这付嗓子,把好歌唱好,音乐院校出科班生,民间也出草台歌手,名师能出高徒,有人无师也能自通,只要用心,不信没有斩获。

 我认为,唱好歌气息是关键,气息的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都容易解决,气息的问题解决不好,再好的技巧都派不上大用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唱好歌,最先要解决的是气息问题。一年多来,我在书中涉猎,在网上涉猎,既看声乐方面的东西,也看人体解剖和生理方面的东西,还看物理声学方面的东西,经过反复琢磨,反复实践,反复体会,“悟”出一些道道,以之指导自己,效果还挺不错,现写出来,但愿是一块“它山之石”。

 一、歌唱器官及其功能

 了解与歌唱有关的器官及其功能,有利于我们对歌唱的思辨沿着气息的路径科学地行进。

 歌唱的过程是吸入和呼出气息的过程,与呼吸有关的器官就是人体的歌唱器官,我把它们分为储存、动力、发声、语言、共鸣和通道六类。

 1、储存器官

 储存器官在胸腔,只有一个大件,即肺,吸入的气息在这里储存,呼出的气息由这里提供。

 2、动力器官。

 动力器官在胸腔,有两件,一是肋间肌,二是膈肌,它们分工合作,吸进或呼出气息,控制气息的流向和速度。

 3、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最复杂,集中在喉腔,包括声带、甲状软骨、杓状软骨、环甲关节、环杓关节等,它们协调配合,使声门打开或关闭,使声带拉紧或放松,在气息的冲击下振动发声。

 4、语音器官。

 语音器官在口腔,主要有三件,即唇、齿、舌,声带发出的声波一部分进入口腔,经过唇、齿、舌的加工,成为音乐化的语言。

 5、共鸣器官。

 共鸣器官在鼻腔,包括四对含气小房,统称鼻旁窦,分别为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四对鼻旁窦均与鼻腔相通,声带发出的声波一部分进入鼻腔,在四对含气小房内产生共鸣。

 6、通道器官。

 气息流经的器官都是气息的通道器官,由肺、气管、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共同组成。

 二、气息量与音高的关系

 有人认为,音高是由气息量决定的,音越高,需要的气息量越大。

 其实不然,每件发声体的发声频率只有一个,叫做固有频率,只能发出一个音高,要使同一物体发出不同的音高,必须通过改变它的形状来改变其固有频率。在几个相同的玻璃杯里倒进不同量的水,敲击这些玻璃杯,发出的音高是不同的,且每个杯子只能发出一个音高,要改变某个杯子的音高,必须添加或减少这只杯子里的水。同样,要唱出不同的音高,必须改变声带的形状。据人体解剖与生理学介绍,人的声带的形状是随着发声的需要在随时改变的。能使声带形状改变的器官叫环甲关节,歌者想发什么音高,大脑皮质就会发出信号,环甲关节便自动拉紧或松驰声带,使之受振后发出歌者想发的音高。这个过程,不是由歌者对相关器官的直接调度来完成的,就像说话,心里想说什么字,大脑皮质迅速发出信号,唇、齿、舌便自动配合,张口吐出来的就是想说的这个字。

 使一定状态的声带振动发声,需要一定的基本气息量,只要声带的状态不变,无论再增加多少气息,声带发出的都是同一个音高。也就是说,音高的决定因素不是气息量的大小,而是声带的形状。歌手分为高声、中声、低声各类,缘于不同类歌手的声带条件先天不同,他们的音域范围超不出他们声带形状变化的极限,歌手想要“跨界”出采是不可能的。

 气息量不能改变声音的高低,却能改变音量的大小,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最后一节探讨。

 网上看到一种说法:气息冲击声带的前三分之一发出的是高音,冲击中三分之一发出的是中音,冲击后三分之一发出的是低音。网上还看到一种说法,声音的高低是由声门打开的形状决定的。

 我不知道这些说法有什么科学依据。其实,歌者能做的只是对气息量大小的控制,使声带发生完全振动或不完全振动,让气息有选择地冲击声带的某个部位,无异于天方夜潭。还有,在不发声时,不管是吸气或呼气,声门都是张开的,只有在想发声时,声门才会在环杓关节的作用下闭合,使附着在杓状软骨声带突上的两片声带受气息的冲击振动发声,发出什么样的音高,决定于声带当时的形状,音高由声门打开的形状决定之说毫无道理。

 三、获取饱满的气息

 要获取饱满的气息,必须掌握科学的吸气方法,增大肺豁量。

 关于吸气,听到的说法不少,诸如“横膈膜吸气”、“打呵欠似的吸气”、“闻花似的吸气”、 “气存丹田”……等等。

 “气存丹田”是一个模糊概念。丹田,词典上的解释是“指人体脐下一寸半或三寸的地方”,显然,丹田在腹部。人体结构和生理学介绍,吸进的气息只能储存在肺里,肺在胸腔,而丹田在腹腔,胸腔和腹腔由膈肌分开,若没有气功大师的特异功能,要将气息存入丹田普通人根本就做不到,对学唱歌的人来说,最好不要让这些玄乎的东西搞昏了头。

 除了“气存丹田”,其它几种说法都在理。“用横隔膜(隔肌)吸气”是腹式呼吸的规范化表述,“打呵欠似的吸气”、“闻花似的吸气”是腹式呼吸的形象化引导。

 呼吸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胸式呼吸,一种是腹式呼吸。

 依靠肋间肌的运动进行的呼吸是胸式呼吸。肋间肌向外向上运动,胸腔的前后径增大,肺叶前后扩张,空气进入肺叶,此为吸气。肋间肌向内向下运动,胸腔的前后径回复原状,肺叶前后收缩,空气压出肺叶,此为呼气。

 依靠膈肌的运动进行的呼吸是腹式呼吸。膈肌是向上膨隆的扁平阔肌,分隔胸腔和腹腔。当膈肌收缩时,膈穹窿顶下降,使胸腔的上下径增大,肺叶上下扩张,空气进入肺内,此为吸气;当膈肌松驰时,膈穹窿顶回升到原位,肺叶上下收缩,空气压出肺叶,此为呼气。

 正常人的呼吸兼有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人体结构和生理学介绍,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75%来自膈肌的运动,25%来自肋间肌的运动。可见,腹式呼吸对气息的影响多么重要。

 腹式呼吸法听起来很抽象,但是,如果我们用“闻花”、“打哈欠”和“叹息”来体会,就可以把抽象变得具体,闻花闻得越深,哈欠打得越深,叹息叹得越深,膈肌收缩的力度越大,膈穹窿顶下降的幅度越大,吸入肺里的空气就越多。

 努力降低膈穹窿顶,腹腔受到挤压,胸腔得到扩大,肺体充分扩张,增大肺豁量的方法唯此最佳。

 四、保持深吸气状态

 对大量歌唱爱好者来说,他们吸气的方法掌握得不可谓不好,但呼气方法却往往掌握得不好,不好的根本表现就是保持不住深吸气状态。

 “闻花似的吸气”,“打哈欠似的吸气”,一般歌唱爱好者不仅体会得到,也都做得到,但一转为呼气(即唱),情况就变了。吸气与呼气是气息在人体同一套器官中进行的两个相逆的过程,由此,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呼气的方法与吸气的方法必然相反,吸气时增大胸腔的前后径(胸式呼吸)和上下径(腹式呼吸),呼气时缩小胸腔的前后径(胸式呼吸)和上下径(腹式呼吸)。

 对维持生命和说话时的呼吸,这种想法确实不错,而对歌唱,这种想当然就铸成了大错。

 无论是维持生命的呼吸还是说话时的呼吸或是歌唱时的呼吸,吸气阶段的方法完全一样,但在呼气阶段,方法就不尽完全一样了。在歌唱的呼气阶段,只可让肋间肌松回原位,决不可让膈肌松回原位,膈肌必须停留在下移后的位置,保持深吸气的状态。这是气息深与浅的分水岭,很多人没有掌握这个功夫,他们或者不知道何为膈肌,或者不知道膈肌运动对气息的影响,或者不知道如何控制膈肌的运动。

 在歌唱过程中将膈肌稳稳地向下“拉”住,这是保持深吸气状态的核心功夫,过不好这个关,歌唱时气“浅”和气不够用便是必然。

 五、对气息进行合理分流

 先对“咽”这个器官做个简单介绍。咽是一个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是呼吸与消化的交叉要道。咽的前壁不完整,分别与鼻腔、口腔、喉腔相通,依次叫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

 声带发出的声波经喉咽部传导到咽腔后便一分为二,一部分从口咽部进入口腔,一部分从鼻咽部进入鼻腔,对气息进行合理分流,就是对拟进入口腔和鼻腔的声波进行有意识的控制,不让其放任自流。

 人们会问:对气息进行分流和对声波进行分流是一回事吗

 呼吸可在两种情况下进行,一种是不发声时的呼吸,一种是发声时的呼吸。不发声的呼吸不管是吸还是呼,在腔体中行进的只有一个成分——气息。发声时的呼气则不然,在声带前行进的是气息,在声带后行进的则有两种成分,一为继续行进的气息,一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波。咽是一个三岔口,气息和声波从喉腔来,一路进入口腔,一路进入鼻腔。由于气息与声波是裹挟在一起的,如影随形,行进路线完全一样,虽然我们追求的是对声波的分流效果,但客观上也同时在对气息进行分流,出于适应人们的感觉习惯和叙述起来简单,我在以后的行文中将对声波的分流一概称为对气息的分流。

 所以要说上面这一段话,目的在于让人们明白:气息既不能被加工成语言,也不能产生共鸣,只有声波才会在口腔被加工成语言,才会在鼻腔产生共鸣。

 对气息进行合理分流,目的是唱出好声音。关于唱的说法很多很多,诸如要“竖着唱”、“高位置唱”、“靠前唱”,“叹息似的唱”、“吹灰似的唱”,诸如“沿着后咽壁唱”、“气息向下唱”、“吸着唱”、“向下拉住唱”、“打开口腔唱”、 “打开喉咙唱”等等。

 还有一种颇有权威性的理论,叫“面罩唱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法国的一种歌唱理论,以波兰男高音歌唱家德雷克什为代表。该唱法要求是,在歌唱时,将声音集中于眼睛下面至口唇上面这一部分区域,两眼与眉间处有轻微的震动感,仿佛是把声音集中在一个面罩里。

 以上种种说法,有的仔细琢磨能够体会得到,如“叹息似的唱”和“吹灰似的唱”,但大多数很抽象,包括“面罩唱法”,不说听者稀里糊涂,就是说者都未必完全清楚其所说的准确含义。我琢磨,所有这些,不管是体会得到还是体会不到,指向大抵都一致,都是奔着鼻腔共鸣来的。

 鼻腔内有上、中、下三层鼻甲,气息通道障碍重重,而口腔则不然,只要张开嘴,气息便畅行无阻,要改变气息自然流向口腔的趋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经过反复实践和体会,我认为,要使气息较多地进入鼻腔,关键是调节好下颌的位置。所有教师都要求学生歌唱时嘴要张开,所有歌唱家在演唱时嘴都很能张开,可见张嘴的功夫对唱好歌的重要性。张嘴看似只是一个动作,但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让下颌轻松地向下“掉落”,一个是下颌在向下“掉落”的同时要适度地位置后移。前一个要素一般人都很看重,后一个要素则往往被忽视。下颌位置适当后移,是为了让舌根适度后移,将部分可能进入口腔的气息“挡进”鼻腔,增强鼻腔共鸣。下颌后移的幅度必须把握得很好,后移不够,达不到目的,后移多了,气息被舌根阻在喉部,喉音很重。下颌位置后移的幅度以发出“ei”韵母时的状态最合适,歌唱时下颌保持在这个位置,气息被“挡进”鼻腔的能动性最大,鼻腔的共鸣最充分。张口的功夫对声音共鸣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把握好了下颌位置后移的幅度,歌声的穿透力将随着下颌的“下落”明显增强。“自然、松驰、明亮、极具穿透力的唱法就是最好的唱法”,而最好的唱法,总是以好的鼻腔共鸣为支撑的,鼻腔共鸣不好,什么唱法都难说是好的唱法,更不用说是最好的唱法。

 有一种说法,声音共鸣的种类很多,有腹腔共鸣、胸腔共鸣、喉腔共鸣、咽腔共鸣、口腔共鸣、头腔共鸣等等,都要娴熟掌握。还有一种说法,唱低音要突出腹腔共鸣,唱中音要突出胸腔共鸣,唱高音要突出头腔共鸣。我觉得,除了鼻腔共鸣,其它共鸣是否存在很难说。物理学定义,两个发声频率相同的物体,如果彼此相隔不远,那么其中一个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发声,这种现象就叫“共鸣”。产生共鸣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声波能够到达共鸣体,二是共鸣体的固有频率符合共鸣的要求。声学家发现,随便什么容器里的空气(叫做空气柱)都可能同发声物体共鸣,根据声学家的研究,波长等于空气柱的4倍、4/3倍、4/5倍……的声音传入空气柱,都能引起共鸣。胸腔和腹腔里装满的是人体器官,形不成空气柱,喉腔、口腔、咽腔等都是气息通道,不是容器,也形不成空气柱,只有4对与鼻腔相通的鼻旁窦里才有空气柱。我认为,鼻腔共鸣是被科学实证了的实际存在,所谓头腔共鸣,其实就是鼻腔共鸣,所谓“面罩唱法”,其合理的内核就是鼻腔共鸣。至于上面所列的其他种种共鸣,如果说不出科学依据,恐怕都是“想当然”。

 有人说,歌唱时把手按在胸部,会明显感到有振动,这就是胸腔共鸣存在的证明。此说谬也。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不是共鸣,是振动的传导,正如地震发生时,在几千里外,地震区山崩地裂的声音听不到一丝一毫,却会有明显的震感。

 六、控制使用气息

 在第二节中说过,音高由声带的形状决定,一定形状的声带只能发出一个音高。不同形状的声带振动发声需要不同的基本气息量,声带越厚,发出的声音越低,需要的基本气息量越大,声带越薄,发出的声音越高,需要的基本气息量越小。简而言之,声音下行时气息量要递增,声音上行时气息量要递减。这是控制使用气息要遵循的第一条原则是:

 控制使用气息要遵循的第二条原则是:符合演绎歌曲的情感需要。一首歌,不能从头到尾强唱,不能从头到尾弱唱,不能从头到尾平铺直叙地唱,有时要强,有时要弱,有时要平和,必须强弱得当,声情并茂。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带振动的充分程度,声带振动的充分程度决定于气息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控制决定于气息的大小控制。

 在一般情况下,遵循上述两条原则并不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还涉及“声线”和“声区”的问题,还需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

 “声线”就是人的声音的线路。人的声音可分为真声与假声,所谓真声,就是声带完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所谓假声,就是声带不完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唱真声为真声线,唱假声为假声线,真声线使用的气息量相对较大,假声线使用的气息量相对较小,两条声线任何人都可以唱。真声与假声是相对而言的,在某个振动强度范围内,我们称之为真声,在某个振动强度范围内,我们称之为假声,真声线与假声线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从真声线到假声线或从假声线到真声线的转换不是跨越式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声区”就是人的音域范围。每个人的音域都是有极限的,就真声来说,音域宽的歌手低音可达f,高音可达c3,共19个音,可将它们分成三组,从f到c1之间的5个音为低声区,从d1到e2之间的9个音叫中声区,从f2到c3之间的5个音叫高声区。低声区和高声区在一首歌曲中所占的比例不会大,比例大的是中声区。由于中声区音量和音高的难度都不大,所以在中声区唱什么声线都行,真也行,假也行,随心所欲,自由转换,只要能够表情达意。在高声区和低声区则不然,对一般歌手来说,真声能够唱好从a到a2这个区间的15个音就很不错了,再想低或再想高,就必须借助真声线或假声线的优势了。

 介绍了“声线”和“声区”,再来说唱高音和唱低音的问题。

 先说唱高音。相对于真声,假声上高音具有很大的优势,唱假声线几乎可以比唱真声线高出一个八度,要借助假声上高音的优势。借助假声上高音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真声的高音极限内:进入高声区后要逐渐弱化真声,向假声线趋近,把高音唱得轻松一些,但又要控制在真声线的范围内,保持真声的特色。第二个层次是在真声的高音极限外:如果真声的高音已到极限,还想唱更高的音,就必须由唱真声线转为唱假声线。实现的方法都一样:增大声音上行时气息递减的强度。掌握好这个方法很难,难就难在真声线和假声线之间难以平滑过渡,容易出现明显的音色裂痕,破坏了整首歌曲的统一、和谐和连贯。对此,要下苦功,长期进行换声区的声音训练。

 关于唱高音,有一个比较著名的说法,叫做关闭唱法,也叫掩盖唱法。所谓“关闭”,是相对于在中声区的声音开放而言的,其要求是在进入高声区后,声带有主动关闭或掩盖的能力,高声区的声音已经不是真声,而是真声假声混合的声音。关闭唱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男高音歌唱家迪普雷,1846年,他在《歌唱艺术》一书中对关闭唱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因为对声带的关闭或掩盖不能理解,我不敢对“关闭唱法”妄加评说。。

 再说唱低音。唱低声不像唱高音那样情况复杂。对一般歌手来说,在中声区的低音部分,就已有音量不足的感觉了,进入低声区后,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所以,在唱中声区的低音部分,要趋向真声线,一旦进入低声区,就只能唱真声线,不能唱假声线。对一般歌手来说,在低声区根本就发不出使声带完全振动所需的气息量,要尽最大能力释放气息,只怕气息量不够,不怕气息量过头。

 综上所述,我把使用好气息归纳为两个要点:

 第一、在中声区,既要遵循声音下行时气息量递增、声音上行时气息量递减的原则,又要遵循气息强弱符合歌曲情感需要的原则。

 第二、在高声区和低声区,为保证发出好声音,要超常规减小或增大气息。

 结束句

 “获取饱满气息”,“保持深吸气状态”,“对气息进行合理分流”,“控制使用气息”,是歌唱气息必须过好的四关,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成体系。

 “获取饱满的气息”不难,“保持深吸气状态”不太难, “对气息进行合理分流”和“控制使用气息”比较难。

 “获取饱满气息”的要害是加强腹式呼吸。有效方法是:膈肌收缩,膈穹窿顶下降,增大胸腔的上下径。

 “保持深吸气状态”的要害是保持住膈肌的收缩状态。有效的方法是:在整个歌唱过程中收住上腹,只在唤气的瞬间迅速放松一下。

 “对气息进行合理分流”的要害是对下颌位置的把握。有效的方法是:下颌在轻松地向下“掉落”的同时位置适度后移,保持在发“ei”音的位置。

 “控制使用气息”的要害是声线转换。有效的方法是:进入高声区强化气息递减力度,进入低声区强化气息递增力度。

 以上所说,必须反复琢磨,反复体会,长期练习,逐步掌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0352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随机推荐

  • 象如家,格林豪泰房间里有安全套么,要钱还是免费呢?

    亲,您好!酒店的安全套属于客耗品,是需要收费的,但不是所有酒店都配有,如您需要预定房间,可以登录官网:www998com。或者直接拨打预订电话:4006-998-998感谢对格林豪泰的支持。你好,尊敬的用户朋友,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有的,要

    2024-04-15
    1047100
  • 妮维雅的Q10润唇膏,好使吗?

    妮维雅很多东西是区分了年龄阶段的,比如控油美白系列的,你可以根据年龄购买相应的。一般适合18~35岁的 妮维雅的蓝色晶露:很温和、清洁力也可以,我一般是在早上用,而且皮肤敏感的时候我只用它来洗脸,一直到恢复为止。我喜欢它无泡的温和,年纪逐渐

    2024-04-15
    45600
  • 想给妈妈送套化妆品,送什么品牌的化妆品最合适?

    年底啦,有很多小仙女想给自己的妈妈送一套护肤品,特别是有些自己当了妈妈后就更加懂得母亲的辛苦与伟大,加上大部分妈妈们都不懂这些,所以需要你们这些小棉袄给她们买更合适啦1、妈妈们的肤质:超过四十岁后皮肤的会逐步下降,所以妈妈们的肤质基本都是干

    2024-04-15
    44800
  • 哪个精华液比较好用

    选择精华液,需要结合你的肌肤状况、需求以及预算来进行。在市场上,有许多品牌的精华液,比如雅诗兰黛小棕瓶、西秋焕采精华液、薇诺娜舒敏保湿精华液、娇韵诗双萃精华露、资生堂新红妍肌活精华露和瑷尔博士前导精华液等。 雅诗兰黛小棕瓶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品

    2024-04-15
    42500
  • 敏感肌会回购的身体乳,平价实惠,收藏已久的宝贝,推荐给朋友们

    如果你也是敏感肌的贫民窟女孩纸,一定要看过来,下面强烈推荐给你5款平价实惠,回购率超高的身体乳,都是我亲身用过超好用的哦!!!凡士林保湿霜参考价格:299元学生党的最爱了吧,从第一次用到现在好长时间都没有厌烦过它,性价比超高,使用感也是稳稳

    2024-04-15
    34700
  • sk2清莹露怎么用

          sk2清莹露是属于清洁水,就是洗完脸,第一个用的,是给皮肤一个再次清洁的作用。sk2清莹露用在神仙水之前,洁面后第一步是SK-I      sk2清莹露是SK-II品牌出品的明星产品之一,一般sk2清莹露和sk2神仙水搭配使用,

    2024-04-15
    27700
  • 完美芦荟胶能与妮维雅男士多重控油啫喱水一起用吗?

    完美芦荟胶和妮维雅男士多重控油啫喱水可以一起使用,但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使用完美芦荟胶时,应先将脸部洗净,然后取适量芦荟胶涂抹于脸部,轻轻按摩至吸收,这样可起到舒缓保湿的作用,而且不会造成过度油脂分泌。之后,使用妮维雅男士多重控油啫喱水,只需

    2024-04-15
    300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