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为豆科 植物 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果实。亦名皂角(《肘后备急方》)、大皂荚(《备急千金要方》)、大皂角(《本草纲目》)。味辛,性温,有毒。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医家论药之皂荚
“按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本经逢原》)
“皂荚修治,其炙固随其所宜,然欲疗风或风痰,止微火煨之足矣,更不可久煨去其辛味也。”(《本草述》)
“皂角,辛咸性燥,功专通窍祛风,故凡风邪内入而见牙关紧闭,口噤不语,胸满喉痹,腹蛊胎结,风癞痰喘,肿满坚瘕囊结等症,用此吹之导之,则通上下之窍。煎之服之,则治风痰喘满。涂之擦之,则能散肿消毒,以去面上风气。薰之蒸之,则通大 便秘 结。烧烟薰之,则治臁疮湿毒。”(《本草求真》)
附药 皂角刺皂角刺(《本草衍义补遗》):为豆科植物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棘刺。亦名皂荚刺(《太平圣惠方》)、皂刺(《 医学 入门》)、天丁(《本草纲目》)等。味辛,性温。功能:搜风、拔毒、消肿、排脓。主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皂荚的药理作用:
1 祛痰作用 含皂甙类的药物,能刺激胃黏膜而反射性的促进 呼吸 道黏液分泌,产生祛痰作用(恶心性祛痰药)。 动物 实验证明:皂荚煎剂灌胃有明显的祛痰作用,能使猫呼吸道分泌增加,但较桔梗、前胡为差,持续时间较短。
2 抗菌作用 在试管内,皂荚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革兰阴性肠内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
皂荚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 其他作用 三刺皂荚碱有**碱样作用,可治疗高 血压 病、支气管 哮喘 、 消化 性溃疡及慢性 胆囊炎 等。
皂甙有显著的 溶血 作用,但皂荚的溶血作用与远志皂甙的即刻溶血作用不同,一般出现较迟。
皂荚(1:230)对阴道滴虫有中度抑制作用,其机制为:皂甙能使阴道滴虫胞浆膜变薄,胞浆爆出,致虫体溃灭。
4 皂甙的一般特性 皂甙存在于数百 种植 物之中。它能降低表面张力。其溶液(1:1000)振摇时,溶液中每个气泡的表面皆可被皂甙包围而形成一薄膜,而使泡沫持久不灭。同样,遇油类物质亦可借皂甙薄膜而形成乳剂。皂甙能改变细胞表面的通透性,而成为一般原浆毒。对胆甾醇有特别的亲和力,有很强的溶血作用(作用于血细胞表面的类脂质),但其溶血作用能被胆甾醇所对抗。对鱼类毒性很强,高等动物对皂甙一般很少吸收,因此其主要为局部黏膜的刺激作用及使分泌增加等。
皂荚的毒副作用和 解毒 急救方式:
皂甙服用剂量过大或胃肠黏膜有损伤或注射给药,均可产生全身毒性,血细胞溶解;特别是影响中枢 神经 系统,先痉挛,后麻痹,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而导致死亡。
临床应用本品,曾有服用皂荚煎剂(200g 加老醋1杯)中毒死亡的 报告 。大量皂荚中所含之皂甙不仅刺激胃肠黏膜,10分钟后即呕吐,以后有 腹泻 ;而且腐蚀胃黏膜,发生吸收中毒。
本品中毒的症状表现为:初期有咽干热痛、上腹饱胀及灼热感;继而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腹泻、大便呈水样及泡沫状、 头晕 无力、四肢酸麻,可出现酱油色小便、面色苍白、黄疸等,实验室检查符合急性溶血;甚者可出现脱水、休克、呼吸急促、心悸、痉挛、谵妄,最终死于呼吸麻痹。
中毒救治:
1 早期洗胃,必要时导泻。
2 酌情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促进毒素排泄。
3 对症处理:剧烈 腹痛 者,肌注阿托品;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剂;病情严重者可输血、吸氧,并酌情使用激素类药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