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含有肉桂醛、苯甲醛、肉桂醇、丁香烯、香豆素等十多种成分,能护肝醒酒、抗菌消炎,主治风寒表症、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
1促进出汗
桂枝含有桂皮醛、桂皮酸钠等成分,具有促进血液流向表皮的功效,能促进排汗,对闭汗引起的感冒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利尿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
3镇静
桂枝内含桂皮醛。小鼠给予桂皮醛后,小鼠自主活动减少,增加巴比妥类药作用,对抗苯丙胺作用,抗士的宁作用;减少烟碱致惊厥,抑制听源性惊厥。
4降血压
桂枝内的桂枝油具有挥发作用,能促使血液向体表流动,并且还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适当的降低血压,高血压患者可适当的食用桂枝来降低血压。
5抗炎、抗过敏
桂枝中含有的挥发性油,具有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颗粒反应。降低补体活性,有抗过敏作用。
6抗病毒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剂作用较好。
桂枝
开放分类: 植物、中医、中草药、药材、药理学
为樟科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经止痛,助阳化气。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用量用法3~9克入汤剂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孕妇胎热以及产后风湿伴有多汗等情形均忌用
药理作用
扩张血管、促进发汗
① 有效成分 桂皮油。
② 作用 扩张血管,调节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加强麻黄发汗作用。
解热、镇痛
① 有效成分 桂皮醛、桂皮酸钠。
② 机理 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增加、促进发汗;提高痛阈值。
镇静、抗惊厥
① 有效成分 桂皮醛。
② 作用 小鼠自主活动减少,增加巴比妥类药作用,对抗苯丙胺作用,抗士的宁作用;减少烟碱致惊厥,抑制听源性惊厥。
抗炎、抗过敏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
② 机理 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颗粒反应。降低补体活性,抗过敏作用。
抗菌、抗病毒
① 抗菌 金**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致病性真菌。桂皮油、桂皮醛,抗结核杆菌。
② 抗病毒 流感病毒、孤儿病毒。
英文名 RAMULUS CINNAMOMI
处方名桂枝,桂枝尖
来源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制法除去杂质,稍泡,洗净,润透,切薄片,晾干。本品为类圆形、椭圆形的片或不规则形的段。皮部红棕色,表面有时可见点状皮孔或纵棱线,木部黄白色或浅黄棕色,髓部类圆形或略呈方形。
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 列,嫩枝可见单细胞非腺毛。木栓细胞 3~5 列,最内1 列细胞外壁增厚。皮层有油细胞及石细胞散在。中柱鞘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并伴有纤维束。韧皮部有分泌细胞及纤维散在。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 1~2 列细胞,含棕色物;导管单个散列或2 至数个相聚;木纤维壁较薄,与木薄壁细胞不易区别。髓部细胞壁略厚,木化。射线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浸泡20分钟,时时振摇,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桂皮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 含1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1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红色斑点。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用法用量 3~9g 。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
(1)桂枝辛温,善祛风寒,能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都可应用。如风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促使发汗;如风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药等,有协调营卫的作用。桂枝能温通经脉,对寒湿性风湿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风等同;对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常配合当归、芍药、桃仁等同用。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常与茯苓、白术等配伍应用:如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药以通利小便,常配合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1)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但麻黄辛苦开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肿;桂枝辛甘温熙,主要功能是温通经脉,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故治风寒表症,风寒无汗,常与麻黄配伍,以增强它发汗的作用;而治风寒表症、自汗恶风则不用麻黄,多配芍药同用,以协调营卫、发表散寒。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摘录《中国药典》
药名
桂枝
别名
柳桂
汉语拼音
gui zhi
英文名
Cassia Twig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Cinnamomum cassia Presl[Laurus cinnamomum Andr;Lcassia CGet ThNees]
2Cinnamomum cassia Presl varmacrophyllum Chu
归经
膀胱;心;肺经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mg/ml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平板挖洞法)。
2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l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剂作用较好。
3利尿作用: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中药化学成分
桂枝含挥发油069%,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cinnamaldehyde)6475%,还有苯甲酸苄酯(benzylbenzoate),乙酸肉桂酯(cinnamylacetate),β-荜澄茄烯(β-cadinene),菖莆烯(calamenene),香豆精(coumarin)等。
功效
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考证
出自《唐本草》。《本草别说》: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人治上焦药用也。
科属分类
樟科
拉丁文名
Ramulus Cinnamomi
主治
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生态环境
生于常绿阔叶林中,但多为栽培。
各家论述
1《用药心法》: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
2 王好古:或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而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是重发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汤,此又用桂枝闭汗也。一药二用,与《本草》之义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热,能宣导百药,通血脉,止烦出汗,是调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闭汗之意,遇伤寒无汗者亦用桂枝,误之甚矣。桂枝汤下发汗字,当认作出字,汗自然发出,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其治虚汗,亦当逆察其意可也。
3《本草衍义补遗》: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4《纲目》: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5《本草汇言》: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
6《本草述》:桂枝与薄桂,虽皆属细枝条,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营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世医不悟桂枝实表之精义,似以此味能补卫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参、芪耶 盖四时之风,因于四时之气,冬月寒风伤卫,卫为寒风所并,则不为营气之并而与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风,又通血脉,故合于白芍,由卫之固以达营,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7《本经逢原》:麻黄外发而祛寒,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世俗以伤寒无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发散为阳,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麻黄汤、葛根汤未尝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汤,以中有芍药酸寒,收敛表腠为禁耳。
8《长沙药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9《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痰,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10 张寿颐:桂枝轻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钱至钱半,若营血素虚,而卫阳亦微,外有凛寒,则用一、二分与白芍合炒,其舌滑无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拣去桂枝不用,仅取其气,不食其味,此虽吴下近时新法,而不可谓其无深意者也。桂枝即口肉桂之枝,柔嫩细条,芬芳馥郁,轻扬升散,味辛气温。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疼。宣通经络,上达肩臂。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气,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惟在燥咳气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阴亏液耗,误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书反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无皮为木,而晚近来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
11.曹家达:寒湿凝于肌肉,阳气不达于外,仲师因立桂枝汤方,以扶脾阳而达营分之郁。盖孙络满布腠理,寒郁于肌,孙络为之不通,非得阳气以通之,营分中余液必不能蒸化而成汗,桂枝之开发脾阳其本能也。但失此不治,湿邪内窜关节,则病历节;或窜入孙络而为痛,按之不知其处,俗名寒湿流筋。其郁塞牵涉肝脏,二证皆宜桂枝。
12《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
13《本草再新》: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采收和储藏
肉桂定植2年后,采折嫩枝,去叶,晒干。或取肉桂树砍伐后多余的萌蘖从齐地面处剪断或取修枝、间伐的枝条,晒干。
资源分布
分布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为人工纯林。
选方
①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伤寒论》桂枝汤)②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桂枝附子汤)③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④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故。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生姜枳实汤)⑤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⑥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黄芪桂枝五物汤)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桂枝龙骨牡蛎汤)⑧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小建中汤)⑨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⑥--⑨方均出《金匮要略》)
用药禁忌
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
动植物形态
1肉桂,常绿乔木,高12-17m。树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形。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长8-17cm,宽35-6cm,先端尖,基部钝,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被细柔毛;具离基3出脉,于下面明显隆起,细脉横向平行;叶柄粗壮,长1-2cm。圆锥花序腋生或近顶生,长10-19cm,被短柔毛;花小,直径约3cm;花梗长约5mm;花被管长约2mm,裂片6,黄绿色,椭圆形,长约3mm,内外密生短柔毛;发育雄蕊9,3轮,花药矩圆形,4室,瓣裂,外面2轮花丝上无腺体,花药内向,第3轮雄蕊外向,花丝基部有2腺体,最内尚有1轮退化雄蕊,花药心脏形;雌蕊稍短于雄蕊,子房椭圆形,1室,胚珠1,花柱细,与子房几等长,柱头略呈盘状。浆果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长约12-13mm,外有宿存花被。种子长卵形,紫色。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功效分类
解表药
炮制方法
桂枝:用水稍浸泡,捞起,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筛去屑。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润透,切片,晾干。桂枝尖:取桂枝的细枝梢,稍浸,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炒桂枝:取桂枝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深**略有焦斑为度。
生药材鉴定
1性状鉴别 枝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0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小疙瘩状叶痕、枝痕和芽痕,皮孔点状或点状椭圆形。制裁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红棕色,可见一淡**石细胞环带,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以枝条嫩细均匀,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
2显微鉴别 枝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嫩枝可见单细胞非腺毛。木栓细胞3-5列,最内1列细胞外壁增厚。皮层有油细胞、粘液细胞及石细胞散在。中柱鞘部位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并伴有纤维束。韧皮部有油细胞、粘液细胞及纤维散在。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1-2列细胞,含有棕色物质及细小草酸钙针晶。髓部细胞壁略厚,木化。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性味
辛;甘;性温
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冷浸20min,时时振摇,滤过,滤液作为供试溶液。另取桂皮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10-1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2%二硝基苯肼乙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红色斑点。
药材基源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g,大剂量,可用至15-30g;或入丸、散。
出处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生活中其实很多人都有肾虚的问题的,肾虚是中医里面的一种病证,肾虚会引起很多身体不适的症状,比方说腰膝酸软,尿频,不孕不育等,中药补肾的效果不错,那么,治疗肾虚中药有哪些?哪些中药补肾效果好的?下面通过本文,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1、治疗肾虚中药
具有补壮阳效果的中药很多,如附子、干姜、肉桂、肉苁蓉、仙茅、*羊藿、阳起石、骨碎补、巴戟天、川续继、狗脊、补骨脂、山药、胡桃肉、金樱子、益智仁、桑螵蛸、复盆子、菟丝子、鹿茸等。
肾为先天之本,肾有主骨生髓、藏精纳气之功能。肾阳虚则出现怕冷、肢凉、腰背酸痛、阳痿、早泄、欲望减退、浮肿、尿少、面色无华、舌体肥胖、小便清长等症。如临床上表现为衰弱症的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甲状腺机能低下、神经衰弱症等,对于肾阳虚所至的以上诸症,应该选用补肾壮阳的药物和方剂治疗。
在临床上使用这些药物治疗时,还要根据病人的表现,症状、舌质、舌苔变化及脉象,随症加减用药。
如伴有阳痿早泄时用芡实、金樱子、阳起石、莲子肉等配伍;伴有水肿时常与泽泻、车前子、茯苓、猪苓等药物配伍;
伴有小便多,遗尿时常与益智仁、桑螵蛸、复盆子等配伍。
病人体虚或气喘、肢凉时,又常与附子、党参、黄芪、龙骨、壮蛎等药物配伍。
常用的补肾壮阳方剂有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缩泉丸、真武汤及五苓散等,均可随症加减选用。
一、右归丸
药品配方:熟地黄240克山药120克山茱萸(酒炙)90克枸杞子120克菟丝子120克鹿角胶120克杜仲(盐炒)120克肉桂60克当归90附子克(炮附片)60克
主要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主治肾阳不足引起的命门火衰,神疲气怯,畏寒肢冷,阳痿遗精,不能生育,腰膝酸软,小便自遗,肢节痹痛,周身浮肿;或火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腹胀,或翻胃噎膈,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2~3丸,以白开水送下。现代用法:大蜜丸剂,每丸重9克,成年人每次服1丸,每日2~3次。7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
二、金匮肾气丸
成份:干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辅料为蜂蜜。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一丸,一日两次。
三、缩泉丸
功能主治:补肾缩尿。用于肾虚所致的小便频数、夜间遗尿。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克,一日3次。
四、真武汤
主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_动,振振欲擗地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五、五苓散
成分:猪苓十八铢[12g]去皮、泽泻一两六株[20g]、白术十八铢[12g]、茯苓十八铢[12g]、桂枝半两[8g]去皮。
主治:
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2.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3.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4.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_,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2、养肾注意事项
①不及时补充水份。
研究发现伯尿量如果过少的话,那么尿液中的毒素的浓度就会相应的增加,所以不利于肾脏的健康。
②不及时排尿,憋尿。
这个是很多人的不良习惯之一,而憋尿的一个最大的危害就是有可能使得整个泌尿系统的抵抗能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肾功能,引起尿道炎,肾炎等一系列疾病。
③吃的盐较多。
吃得咸,而致口渴之后大量饮水,易引起高血压以致于增加肾脏的负担。
④吃过多的蛋白质。
日常吃含有过多蛋白质的食物也会使得血尿酸浓度变高,从而引起肾衰竭,甚至还有可能引起尿毒症的发病。
⑤滥用抗生素。
临床证实很多药物都是通过肾脏排出来的,特别是抗生素,如果食用过多的话,也会对肾脏健康造成一定的损伤的,如日常的止痛药,是重要威胁肾的药品之一。
⑥少喝饮料。
不能喝过多的饮料,因为饮料中多含有咖啡因,其有利尿的作用,因此易引起过多水份的排出,使得越喝越渴;同时过多的咖啡也会使得血压升高,从而损害肾脏健康。
还有一些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如性生活过于频繁,熬夜等,也是引起肾脏功能健康的因素。
你知道 中医 药方主治健脾 养胃 的 中药 方有哪些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健脾养胃的中药药方,希望能帮到你。
健脾养胃的中药药方
处方;法夏25g,黄芩15g,干姜10g,党参30g,炙甘草5g,川连12g,吴茱萸2g,乌贼骨40g,先煎浙贝母15g,木香砂仁各8g,后下柴胡12g,白芍 升麻各8g,枳壳10g,焦四仙各15g。
三副水煎服 若服药后有口干现象则 甘草增用至10g, 白芍增用至12g,循序服之即可。
也可用川连24g,吴茱萸4g,乌贼骨40g,浙贝母15g,升麻15g,共打粉装胶囊 每服5至8粒日三次餐前20分钟服用
2,炒白术 茯苓 陈皮 党参 炙甘草 厚卜 淮山 鸡内金 枳壳 谷芽 山楂
草豆蔻 藿香 佩兰
养胃首先要健脾,胃和脾互为表里,
胃主纳,脾主化;。也就是说胃是负责吸收食物,脾是负责运化食物的 营养 成分;
胃主降,脾主升。完全的说法应该是胃主降浊,脾主升清, 消化 饮食就是脾胃协调升清降浊的过程。胃气以下降为顺,把初步经过“消”的饮食,继续推向下行,即所谓“降浊”,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如脾不升清就会导致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呕吐等症状。
1日3次,连续服用3个月!
健脾养胃药物
香砂六君丸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和胃。用于脾虚气滞, 消化不良 ,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成分:木香、砂仁、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制)、生姜、大枣。
香砂养胃丸 功能主治:
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 胃痛 、痞满,症见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 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现代应用: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 胃炎 及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呼吸 道感染。
成分: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制),醋香附,枳实(炒),豆蔻(去壳), 姜厚朴,广藿香,甘草
药性分析:方中白术补益中气,脾为中土,喜燥而恶湿,醒脾开胃;半夏燥湿健脾;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又脾主健运,故以香附、木香、陈皮、厚朴、砂仁、豆蔻
疏畅气机,兼以化湿,温中,止痛;香附疏肝,解郁;枳实化滞解积;甘草调和诸药,且益气健中。诸药合用,以温中和胃。
不良反应:有香砂养胃丸致急性过敏性 荨麻疹 的报道。
参苓白术丸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成分:人参、茯苓、白术(麸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 甘草。
五苓散 功能主治: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之功效。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
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成分:泽泻、茯苓、猪苓、肉桂、白术(炒) 药性分析:方中茯苓、猪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泽泻干咸,入肾与膀胱,利水渗湿为臣;
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桂枝外解太阳表邪,内助膀胱气化。配合成方,既能健脾祛
湿,又能化气利水。凡属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宣,见证如上所述者,不论有无表证,均可使用。
人参归脾丸
功能主治: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月 经量少,色淡。
成分:人参、白术(麸炒)、茯苓、甘草(蜜炙)、黄芪(蜜炙)、当归、木香、远志(去心 甘草炙)、龙眼肉、酸枣仁(炒)。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人参健脾丸
功能主治:为补益剂,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脘 闷嘈杂、恶心呕吐、 腹痛 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成分:人参、白术(麸炒)、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砂仁、炙黄芪、当归、酸枣仁(炒)、
2
远志(制 )
药性分析:方中人参、茯苓、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山药、陈皮、砂仁健脾和胃;木香理
气健脾,调理中焦气机;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当归活血养血。诸药共奏健脾益气,和胃止泻之功。
二陈丸
功能主治:为补益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功效。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 咳嗽 痰多,胸脘胀 闷,恶心呕吐。
成分: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药性分析:方中半夏辛温性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君药;陈皮辛苦性温,燥湿化痰,理气和
中为臣药;茯苓甘平而淡,甘能健脾和中,淡能利水渗湿,断其源,竭其流,则湿无
所聚;甘草助茯苓健脾和中,兼制半夏之毒,调和诸药为使。四药相配共奏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之功,为治湿痰证之主方。
四君子丸 功能主治:为补益剂,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效。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成分: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
药性分析:方中党参为君药,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
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
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相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用于体倦乏力,内脏下垂。
成分:黄芪(蜜炙)、党参、甘草(蜜炙)、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 大枣
木香顺气丸
功能主治:为理气剂,具有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浊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成分:木香、砂仁、醋香附、槟榔、甘草、陈皮、厚朴、枳壳(炒)、苍术(炒)、青皮(炒)、 生姜
药性分析:方中以木香、香附疏肝理气,和中止痛为君药。厚朴、青皮行气燥湿,散结消
积;枳壳、槟榔行气导滞宽中;陈皮、砂仁理气化湿和中;苍术燥湿健脾,共为臣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之功。
逍遥丸
功能主治: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 头晕 目眩、食欲 减
退、 月经不调 。
成分: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
月经不调。
您好,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含有肉桂醛、苯甲醛、肉桂醇、丁香烯、香豆素等十多种成分,能护肝醒酒、抗菌消炎,主治风寒表症、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可以解表发汗,桂枝含有桂皮醛、桂皮酸钠等成分,具有促进血液流向表皮的功效,能促进排汗,对闭汗引起的感冒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利尿,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镇静,降血压,桂枝内的桂枝油具有挥发作用,能促使血液向体表流动,并且还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适当的降低血压,高血压患者可适当的食用桂枝来降低血压。抗炎抗病毒。知母,中国各地都有栽培,最主要产区在河北。富含甾体皂苷,双苯吡酮类,木脂素类,黄酮类,多糖类,有机酸以及其他成分,从知母叶中提得的芒果甙有明显的利胆作用;亦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清热、促消化、镇咳、润肺燥、滋肾经、抗炎利胆。白芍的功效包括调经止痛、止汗、生津养血、养肝等,对于治疗头晕、头痛、腹痛、四肢酸痛、肌肉痉挛等情况有很大帮助。对于肝脏不好的人可以适当使用白芍调理,能够保护肝细胞的功能。巴戟天性味辛、甘微温,入肾、肝经,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临床中常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腰膝酸软、尿频遗尿等症。对于阳痿、遗精、尿频,常与肉苁蓉、菟丝子、覆盆子等药物配伍使用。对于腰膝酸软或疼痛,常于杜仲、续断等药物配伍使用。巴戟天还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软,行步艰难或久患风湿而肝肾虚损的,常与肉苁蓉、杜仲、萆薢等配伍使用。对于风湿病,常与枸杞、*羊藿、当归等药物配伍使用。
巴戟天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桂枝,其实桂枝是一种中药材,其实很多人生病后看中医都可能会服用到这一味药材,桂枝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药材,所以应用也比较广泛,日常的一些疾病都能治疗,那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桂枝的禁忌有哪些?
1、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mg/ml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2、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剂作用较好。
3、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
4、降血压
桂枝内的桂枝油具有挥发作用,能促使血液向体表流动,并且还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适当的降低血压,高血压患者可适当的食用桂枝来降低血压。
5、促进出汗
闭汗是引起感冒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强烈的运动之后,快速降温便会出现皮肤毛孔闭塞,导致汗液不能完全流出,体内热气较旺,引起感冒。
桂枝含有桂皮醛、桂皮酸钠等成分,具有促进血液流向表皮的功效,能促进排汗,对闭汗引起的感冒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6、镇静作用
桂枝内含桂皮醛。小鼠给予桂皮醛后,小鼠自主活动减少,增加巴比妥类药作用,对抗苯丙胺作用,抗士的宁作用;减少烟碱致惊厥,抑制听源性惊厥。
7、抗炎抗过敏
人体内存在大量的免疫蛋白,有些是从母体中直接遗传的,有的是自身合成的,但是这些成分在人体收到外菌入侵时就会发生免疫反应,免疫蛋白会被大量的消耗。
桂枝中含有的挥发性油,具有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颗粒反应。降低补体活性,有抗过敏作用。
8、桂枝的禁忌
1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桂枝。
2桂枝的有效成分多在桂皮上,使用时尽量不要去皮,虽然很多方子中使用桂枝都要求去皮,但是桂枝里面的木质部药效成分含量很低。
9、桂枝的临床应用
(1)治疗风寒
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2)治疗风湿
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肾气不足就是我们常说的肾虚,肾虚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导致抵抗力减退,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所以发现肾虚症状一定要及时补肾,中药补肾效果最好。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补肾壮阳的常见中成药,欢迎阅读。
一、右归丸
药品配方:熟地黄240克山药120克山茱萸(酒炙)90克枸杞子120克菟丝子120克鹿角胶120克杜仲(盐炒)120克肉桂60克当归90附子克(炮附片)60克
主要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主治肾阳不足引起的命门火衰,神疲气怯,畏寒肢冷,遗精,不能生育,腰膝酸软,小便自遗,肢节痹痛,周身浮肿;或火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腹胀,或翻胃噎膈,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2~3丸,以白开水送下。现代用法:大蜜丸剂,每丸重9克,成人每次服1丸,每日2~3次。7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
二、金匮肾气丸
成份:干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辅料为蜂蜜。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一丸,一日两次。
三、缩泉丸
功能主治:补肾缩尿。用于肾虚所致的小便频数、夜间遗尿。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克,一日3次。
四、真武汤
主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五、五苓散
成分:猪苓十八铢[12g]去皮、泽泻一两六株[20g]、白术十八铢[12g]、茯苓十八铢[12g]、桂枝半两[8g]去皮。
主治:
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2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3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4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