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土壤污染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重金属污染:成都市表层土壤中普遍检测到的重金属元素包括铅、镉、汞、铬等,其中铅是主要污染物,土壤中的铅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和交通排放。
2 农药残留污染:成都市农业发展较快,不合格农药的过多使用导致土壤中出现农药残留,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也对环境和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3 垃圾污染:成都市垃圾处理压力较大,部分区域的垃圾处理措施不够完善,导致垃圾渗滤液、有机废弃物等物质渗入到土壤中,严重污染了土壤。
针对成都市土壤污染问题,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测、控制工业污染、推广有机农业等,以缓解土壤污染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四川盆地内部并不是平坦的,而是广泛分布着低山和丘陵,只有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才比较平坦和开阔。在整个盆地内部,不论是缓缓的低矮方山,还是像扇面一样斜铺的平原,山上山下,从石头到泥土,都是紫红色的土壤,人们常常把四川盆地称为“紫色盆地”或“红色盆地”,这种土壤中富含植物所需的各种养料,非常肥沃,可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四川盆地周围的群山,强有力地阻挡了冬季从北方吹来的冷空气和寒潮侵袭。盆地内部冬季较温暖。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可四季常绿。夏季盆地内部气温高,炎热的时间也长,再加上盆地内河湖众多,水道河汊遍布,雨量充沛,湿度很大,极利于农作物的快速生长。人民群众充分利用气候条件优越,水分充足的条件,在成都平原微微倾斜的地势上,开挖了密如蛛网的人工河渠,进行自流灌溉,其中最有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一项集灌溉、防洪和航运等多种效益的水利枢纽。 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团团围住,过去人们进出盆地是极为困难的,自古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成为历史陈迹。人民群众劈开了秦岭和大巴山,修通了宝成铁路,火车开进了关中平原。攀登高山,跨越河谷,修成了川藏公路,汽车开进了云贵高原和青海、西藏;在长江三峡险关,炸除礁滩,设置航标,轮船日夜航行在长江上;最新式的飞机也翱翔在四川盆地的蓝天上,四川盆地跨出了盆地障碍,与全国连通起来。昔日的“天险”,今日已变通途。 四川盆地不仅农产品发达,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极为广泛。盆地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各种能源。举世皆知的乐山大佛,“震旦第一”的峨眉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把四川盆地点缀的更加妖娆,正如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蜀将诸葛亮所赞美的那样:“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富饶的“天府之国”更加令人向往。选自:《中国地理常识》
紫色土是由紫色岩风化形成的土壤,由于它保留着母岩的鲜明的紫色,所以被称为紫色土。主要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地区。四川盆地是紫色土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方,其次为云贵高原,湘中和赣中丘陵,在鄂、皖、浙、闽、粤、桂等省区也有零星分布。\x0d\\x0d\ 紫色土的母岩主要是紫色砂岩和紫色页岩。紫色砂岩主要由石英砂粒构成,组成物质较粗,组织疏松,易透水,所含盐类淋失较快,风化过程中常沿节理崩解成大块;紫色页岩组成物质较细,组织致密,透水难,所含盐类的淋失要慢得多,在风化过程中容易形成细碎的颗粒,极易受雨水冲刷流失,尤其是岩层倾角大的地方更显著。由于砂岩和页岩的岩性不同,所以,它们的厚度和排叠组合关系对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并与紫色土的特性有密切联系(表7)。\x0d\\x0d\ 紫色土的成土过程主要表现为母岩崩解成碎块和细粒。部分含碳酸钙的紫色岩,在成土过程中还表现为碳酸钙不同程度的淋失。由于土壤易遭侵蚀,故成土时间一般都较短暂,化学风化和有机质积累作用都十分微弱。因此,紫色土的许多性状,常直接与母岩的性质相联系。\x0d\\x0d\表7 不同岩层组合对紫色岩风化和紫色土形成的影响(四川)\x0d\\x0d\①厚层,指厚度大于1米者;薄层,指厚度小于30厘米者。\x0d\\x0d\ 紫色土土层浅薄,剖面厚度一般仅有50厘米左右,甚至更薄,尤其是在丘陵顶部或坡面上部,往往在10余厘米之下即见半风化的母岩。土壤发育程度很弱,含有机质较少的表层下即为母质层,整个剖面颜色均一,无明显变化。但土壤的颜色、性质和生产力高低,却会因母岩地质时代和岩石性质的不同而有差异。\x0d\\x0d\ 以分布在四川省的紫色土为例:三叠纪飞仙关组、侏罗纪自流井组岩层风化形成的土壤呈暗紫色,富含磷、钾等营养元素,土壤质地、结构较好,保肥、回润力强,生产性能好,生产力高。侏罗纪沙溪庙组、蓬莱镇组岩层形成的土壤是棕紫色,养分含量和生产性能仅次于前者,生产力也稍低。白垩纪嘉定层风化发育的土壤则呈红紫色,含营养元素少,土壤质地、结构均较差、保肥能力低,生产性能差,生产力也不高。由各种岩层形成的紫色土都可以有酸性、中性、微碱性的土壤,但它们的生产力高低,往往和紫色深浅的关系较密切,而与土壤酸、碱情况的关系较少。\x0d\\x0d\ 凡母岩含有碳酸钙的,形成的紫色土也都含有游离碳酸钙,但含量变化较大,低者少于1%,高者可大于10%。土壤质地直接决定于母岩岩性,可以从沙壤土直到轻粘土,但以中壤土居多。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除局部地区有森林植被,表层可达3~5%外,一般均低于10%,氮素也贫乏。惟磷、钾含量较丰富,分别在04%(P2O5)和3%(K2O)左右。\x0d\\x0d\ 不同岩层形成的紫色土,在生产性能和生产力上虽有差别,但总的说来它是中国南方丘陵地区一种比较肥沃的土壤。无论粮、棉、油作物及其它经济作物,如甘蔗、烟草、果树等,几乎都能在紫色土上获得好收成,而且品质优良。\x0d\\x0d\ 由于紫色土主要分布在丘陵坡地,水土流失严重是限制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土层浅薄,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低,以及抗旱能力弱等,都是与水土流失有关的。改良紫色土的关键,在于搞好水土保持。
成都海拔平均500米左右
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度,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3度,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度,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月平均气温为254和250度,最冷月出现在1月, 月平均气温为56度;年总降水量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别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为12和1月, 月降雨量分别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现在5~9月,常年暴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常年大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5月底到6月初和9月中旬左右, 全市1960-2001年区域性洪涝总次数为44次,常年出现区域性洪涝为1次年总日照时数为11489小时;最多风向为静风,风向频率为39%,次多风向为北风,风向频率为14%。稳定通过10度的初终日期为3月中旬到下旬初, 稳定通过20度的初终日期为5月下旬,金堂最早,在五月中旬,都江堰最迟,在6月下旬初常年雾日多达两月以上,秋冬季为高发期,11—12月的雾日多达一月以上春旱出现频率为59%,出现严重春旱年份的频率为32%,一般年份的频率为27%夏旱出现频率为63%,出现严重夏旱年份的频率为39%,一般夏旱年份的频率为24%常年雷暴日数为34天,初日在4月13日,终日在9月27日常年冰雹日数为01天
成都平原的形成
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和河网稠密地区之一,中国最大芒硝产地。又称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6地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构成盆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3~10‰,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灌溉。远在公元前250年的秦代就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平原上广大农田,成为四川省种植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不断的治理改造和扩建,都江堰灌溉范围比50年代初期大为扩大,灌溉面积增加了3倍。农田水利十分发达,耕地集中连片,属典型的水田农业区,土地利用率高达60%以上,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和油菜,产量高而稳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粮、油分别约占四川全省的1/5和2/5,是四川和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养猪水平向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生猪基地。但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
===
四川盆地是怎样形成的,它在地形上有什么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选自顾晓波等编《中学生无师自通丛书地理篇》)
成都适合种植石榴。
理由如下:
一、土壤条件
石榴树由于长期处于半栽培半野生状态,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在多种土壤,如棕壤、黄壤、灰化红壤、褐土、潮土、沙壤土和沙土等,均可健壮生长,对土壤选择要求不严,一般以沙壤土最佳。从石榴对土壤的要求来看,贵州、江西、湖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区适合种植石榴;除此外,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也适合种植石榴。因此,成都的土壤条件也是适合种石榴的。
二、光照条件
四川盆地年日照时数不到1400小时,但基本可满足石榴年生长发育对光照的要求。从石榴对光照的要求看,江西、湖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都适合种植石榴;除此外,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也适合种植石榴。
三、温度条件
影响石榴树生长发育的温度,主要表现在空气湿度和土壤温度两个方面。湿度直接影响着石榴树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石榴属喜温树种,喜温畏寒。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适合种石榴。
综上所述,成都的自然条件是适合种植石榴的,此外,可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技术措施,以达到良好的种植效果。
黄棕色。成都成佳茶乡土壤,环境是潮湿,湿度较大,其中土壤中的氧化铁与水作用时,能转变为**的水化氧化铁,低洼潮湿的环境是这一变化的适宜条件。因而在这种地方,土壤常显黄褐色。成佳茶文化观光区位于成都市蒲江县。蒲江以成佳镇为主的茶乡面积达到5万余亩,从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销售,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