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里宝玉曾经以女儿的“悲愁喜乐”做过 一首打油诗其中有这样一句“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在他看来女子晨起对镜理妆发现自己的依然美丽是高兴的事情,但是“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却是难过的,因为“人比黄花瘦,只为待郎归”,通过这两句话可以知道宝玉最懂女孩心。
但是也从这小小的一面镜子里暴露了女子所有的心事,女为悦己者容的背后是被所爱的人牵绊的喜怒哀乐。借着《红楼梦》中出现的三类镜子,一起看看其中关于美容护肤与打扮的小诀窍。
第一,可以手持的镜子,时刻都保持自己的美在古代随着人们对于镜子的重视和需要程度越来越高,镜子经历了从石镜—铜镜—玻璃镜的演变,在康熙皇帝设立玻璃厂,致力于生产包含玻璃镜在内的玻璃器后,玻璃镜正式进入平常人家百姓的生活里。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镜子第一种便是可以手拿的小镜子,这一类小镜子是方便梳妆的女子自己可以看到妆容细小的部分有哪里不足,以便随时都可以补妆,时刻都能保持自己的美。
实物类的化妆小镜子。为了日常看妆的方便,手持的镜子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其中靶儿镜和菱形的小镜子比较常见。
靶儿镜,就是带柄的镜子,这样的镜子可以方便需要梳妆的人自己查看妆容。其中在52回晴雯生病贴“依弗那”的靶儿镜和55回里就有平儿替探春梳妆时就有出现。
晴雯因为感冒便向王熙凤要了一点西洋药“依弗那”贴在太阳穴上,因为要自己贴,所以她就用了靶儿镜。探春管家被生母赵姨娘闹事当众气哭,于是不得已只得在众人面前洗脸上妆,小丫头站在一旁拿着卸妆的用品和靶儿镜在一旁侍候。古人对于妆容极其重视,探春哭过自然要补妆。
菱形的小镜子,顾名思义就是菱形的一种小镜子。这是一种小巧的可以放置在女子妆容盒内的镜子,紫鹃来照顾生病的宝玉,待他生病好了紫鹃就要收拾妆奁要回去,宝玉看到她梳妆盒里的镜子,执意要走一面菱形的小镜子,说是他出门可以携带平日里照着也方便,紫鹃就给他了。
镜子从古开始都是圆形的,后来隋唐时期,因为丝绸之路的发达,中西方的交流非常繁荣,那么反映在铜镜生产上,不仅镜子的形状打破了以往圆形的模样,从而出现了菱花镜、方形镜、八角形镜等新的镜子形状,还发展出新的纹饰和工艺,比如镶螺钿、错金银等新的工艺。
带有象征意义的风月宝鉴。《红楼梦》是一部神化和写实交织的小说,当有现实不能明讲的道理时,曹公就会借着神化的事物来表明道理,书中出现过一面可以治病的“风月宝鉴”。镜子称呼为“照子”,原来是因为宋太祖的祖父叫赵静,大家为了避讳,将镜子的“镜”改为“照”或“鉴”,所以又把铜镜称为“照子”或者“铜鉴”。
这一面镜子是贾瑞陷入对王熙凤的相思病中时,跛足道人送来救他姓名的镜子,此镜正面是骷髅头,背面是王熙凤娇美的容颜,这镜子就是欲望与现实的对照,贾瑞陷入不该有的情欲里想要挽救自己的姓名他就要克制,可是他始终不能听医嘱那么他也注定了沉沦。小说题名之一是“风月宝鉴”,如果说这镜子是情色与一切繁华荣辱的象征,那么《红楼梦》中出现的情就是要明白正确的看待与接受,不是做无情的人,但是却不会被情所困。
第二,妆奁类放置的镜子,足够的时间打造最美的妆容在书中除了手持的小镜子,出现得最多的便是妆奁类可以放置的镜子了。正如现在每个女子都有自己的梳妆台一般,那时女子们也都各自的妆奁且一般不与人混用,其中放置了每个人私藏与适合的美容护肤神器,这样放置的镜子可以让大家有足够的时间打造足够的最美的妆容。为什么女子梳妆都很久,因为只是想要让你看到最美的样子。
对镜晨妆颜色美,这是在形容黛玉。宝玉每日都需要被袭人等贴身丫头服侍洗脸穿衣,所以他见到她们的样子大都是梳理妥当的样子。可是宝玉有两次无意中在黛玉还在洗脸的时候就去找她,这个时候的她一直都是记忆里她最美的样子。
宝玉准备好去家塾上学的时候,他临走都要去跟黛玉说一声。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宝玉道:“好妹妹,等我下了雪再吃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
黛玉在窗下正梳妆,她回眸对宝玉的调侃也是很美的样子,宝玉此时也就是回头努努嘴,不过他一直不太放心黛玉,所以总是想着多嘱咐一下,多停留一阵。女子的梳妆过程里不能缺少的一个步骤就是涂胭脂,所以宝玉才会让黛玉等着他回来再弄。
胭脂其实不只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口红,它在当时应该是口红和腮红的统称,它一般是用鲜花捣碎了加入油脂、动物骨髓等来适应不同的需要,它的发明对女子而言是一种福利,因为这样制作的化妆品可以让容颜美丽却不会损伤肌肤。鼓捣制作胭脂也是宝玉对女孩偏爱的一种方式。
平儿在怡红院对镜理妆,觉得格外的美丽的容颜。平儿在王熙凤生日那天平白受委屈,宝玉和袭人拉着平儿去怡红院去平复心情。平儿因为受委屈哭了一场,妆容都花了,宝玉平日因为身份的关系不便照顾平儿,所以这一次他只是尽一点绵薄之力。
宝玉为平儿准备的一套化妆品十分齐全,先是玉制的簪花棒,其次涂抹脸颊的的紫茉莉花香粉,如玫瑰膏子一般的也是黛玉所用的胭脂膏,这些化妆品不是从外面的市集上买来的,也就是说这些护肤品全都是纯天然纯手工制作的。
宝玉提供了物品还教给平儿如何使用,用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用一点水化开抹在唇上,手心里就够打颊腮了。头发是人第二张脸,最后需要装饰的就是头发,宝玉剪下一枝并蒂秋蕙簪在平儿的头上。
平儿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会觉得比平常好看且满颊甜香,这一部分是因为宝玉的化妆品确实好,另一部分就是因为平儿觉得她受到了尊重和保护。内心觉得温暖所以她才会觉得自己也格外好看。平儿在凤姐之威和贾琏之*下求生存,不要说好好照顾自己,她能够妥帖维系三方的关系已经足够焦头烂额。这一天也许她受到了伤害,但是她也得到了一份难得的守护。
宝玉为麝月在文具镜匣前捋头发。晚间袭人生病了在睡觉,麝月让众小丫头出去了,自己看着屋子,宝玉知道了麝月的用意便觉得留下来陪她,因为想着她早起说头发痒,于是就决定给她捋头发。
麝月听了将文具镜匣搬来,卸去钗钏,打开头发,宝玉拿了簪子替他一一的梳篦。……宝玉便向镜内笑道:“满屋里就只是他磨牙。”麝月听说,忙向镜中摆手,宝玉会意。
这里的文具镜匣是文具匣和梳妆镜的合体,文具匣就是一个小型的可以上锁的储物盒子,只是比较精美。为了女子化妆的方便,于是文具匣体在顶部增加了镜台,下部的抽屉部分在正面装设对开门,可以随时加锁封固。这样一来既可以保持以前文具镜匣的功能,也可以巩固化妆的作用。不过这样的宝箱不是任何姑娘都可以拥有的,也只是贾府这样人家的姑娘们才能拥有。
宝玉总有一种功能就是发现被落单的人,他总是能够第一时间给与安慰和陪伴,他也是正好发现了一个待着的麝月。古代洗头或许不是那么方便,于是他们就用辫子刮头皮屑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
夫妻二人对镜描眉,也是古代女子想要的夫妻和乐之美。全天下的女子都愿意嫁给爱情,也都希望能够与夫君能够恩爱如初、白头偕老,对镜花眉的闺房之乐也是很多人可遇不可求的夫妻和乐。
古代新婚的女子第二天是要去给公公婆婆敬茶的,在收拾妥帖之前她们或许会问丈夫“妆罢低声问夫,,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个时候男子只要简单的夸妻子一句,那么这一天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试问哪个女子不是女为悦己者容呢?
这样的新婚幸福或许只有在王熙凤和贾琏的新婚两人你侬我侬的时候,才会出现,不过时光易逝两人到最后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岁月静好。不过如果说《红楼梦》中哪个女子还可能得到这样的幸福,我想这个人就是黛玉。黛玉的名字通过宝玉的解释,黛就是可代画眉之墨,这里是形容黛玉的眉黑,是否也在暗示黛玉也是可以得到这样爱情的姑娘呢?
第三,穿衣镜类树立的大镜子,整装出行的最后一步镜子可以照耀女子的容颜之美,那么大的穿衣镜就可以照耀女子的服饰之美,通过镜子打整好自己的发型与衣饰,那就是出门或者会客的最后步骤了。
宝玉恐怕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个比女孩子还讲究穿衣搭配和装饰的人了,因为在他的屋里就摆放着一面很大的穿衣镜。这镜子自然是为爱美的宝玉所准备的,宝玉作为贾府的少爷每日也有很多繁文礼节要遵守,见客的衣服、出门的衣服、在家的家居服、睡衣等等反正一天可能都要换好几套,所以这一面穿衣镜也是正好派上用场。
这一面穿衣镜子,除了本身作为镜子的穿衣参照功能,还有其他很有意义的作用。这面镜子让刘姥姥看到了自己,因为没有见过这样的镜子,她还在自说自话;宝玉也因为这面镜子梦到了平行时空里的另一个他——甄宝玉。《红楼梦曲·枉凝眉》中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的话,镜子就是让人明白和发现自己的所在。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出现的镜子大致就是三个大类,其中第一类是可以手持的小镜子,这样的小镜子便于随时补妆或者易于行动;第二类镜子是妆前放置类别的镜子,这一类镜子就是主要便于女子化妆时使用,因为化妆要花费很长时间,那么可以摆放的镜子才能满足这个要求;第三类大型的穿衣镜,可是作为方便搭配衣服,依旧作为整体妆容的最后完善,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镜子。在《红楼梦》中美妆是文化,可是作为参照妆容的镜子也同样是一种文化,细细品读或许能够发现其中的镜子之美,也可以发现镜子装点了生活的美好。
作者:二两半,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87版《红楼梦》每个人都浮粉,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当时的化妆技术限制,二是因为这贴合古人的生活。
87版的《红楼梦》可是拍摄于1987年,在那个年代,化妆品的制作工艺根本无法和现在相比,比如八十年代的粉底膏,质地就非常粗糙,放到现在,就跟刷墙没什么区别。当时的人们根本就没有修容粉的概念,就算是睫毛膏也不防水。就算是现在的演员,他们有这么多化妆品,什么持妆粉底,定妆喷雾,但是该浮粉还得浮粉。当然,只要后期打光合适,就可以解决浮粉的问题,不过,87年可没有现在的条件,浮粉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古代的时候,上层贵族都是非常流行浓妆的,这些女性平日里没有什么事,又不是想要外出就能外出,所以只能在家中精心打扮自己,以打发时间。《红楼梦》中的世家大族,都是豪富,其中的公子**们自然也非常注重仪表,尤其是女性,她们绝对不会以素颜示人。世家大族的女性,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严格的监管,不仅要仪容整洁,而且还有很多的条条框框,不经过精心打扮,是不允许出门的。
87版《红楼梦》在拍摄的时候,请了很多的红学家和顾问,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尤其是演员的妆容,更是重中之重,既要符合时代特征,又要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这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的。87版《红楼梦》的化妆师是杨树云,他此前是给戏剧人物化妆的,化妆手法也偏戏剧,而且当时既要呈现古代美女的妆面,又要避免古装的缺陷,能够做到电视剧中的份上,已经很不简单了。现代的古装剧之所以不像是那个朝代的,就是因为服化道上的观感过于现代化,显然,《红楼梦》中演员的妆容是非常贴合清朝那个朝代的。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描绘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为了给林黛玉化妆,化妆师杨树云还参考研究了各种古籍,在《西京杂记》中,卓文君的“远山眉……淡而曲,忘之如远山”,这很符合林黛玉的气质,杨树云便给林黛玉化了灰青色的眉毛。同时,杨树云又研究了杨贵妃的妆容,即“八字愁眉,面涂黄粉,乌膏注唇”,后来又浏览了很多画家的黛玉图,才最后给林黛玉定妆。可见,演员们的妆容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非常贴合古人生活的。当然,也正因为贴近古人生活,以古代的化妆技术,浮粉也就不难理解了。
贾元春省亲
贾元春省亲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故事情节。而贾元春省亲一事也成为贾府衰败的分水岭。话说,贾元春被皇上封为贵妃之后,皇上允许贾元春在元宵节回家探亲。贾府上下得知后,特地修建了一座豪华壮观的大观园,来迎接贾元春省亲。
元妃省亲
元宵节这一天,贾元春坐着金銮大轿回到了大观园,贾府上下看见贾元春出轿后,全都跪在地上为贾元春施行叩拜之礼。贾元春在前呼后拥中走进了豪华别致的大观园。在贾母和王夫人的陪伴下,贾元春为大观园各处景观和宅院赐了名,并让众多兄弟姐妹各作一首诗歌表示庆贺。贾元春在《红楼梦》中国出场次数不多,贾元春省亲这一章节,应该是贾元春戏份最为多的一场。纵观贾元春省亲这一环节,其中展示了封建礼制的繁琐,随后,贾元春在一片哭声之中完成了省亲程序。
贾母和王夫人拉着贾元春的手嘘寒问暖,贾元春向贾母哭泣到:“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这句话暗示了贾元春在后宫生活的艰辛。毕竟贾元春身处后宫之中,代表的是贾府的根本利益。在贾元春看来,荣华富贵乃身外之物,她情愿和家人团聚生活在一起,也不要虚名的爵位。随后,在贾母和王夫人的陪伴下,贾元春来到了戏院点戏,从贾元春点戏的目录中暗示了贾元春不久之后将极盛而衰,也暗示着贾府即将走入末路。
贾元春《红楼梦》之所以会成为经久不衰的名著,其中鲜明的人物性格设置,让读者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现金陵十二钗的人物特征,有人专门设计了《红楼梦》中十二位女性的画像,所以贾元春也就应运而生了。
贾元春
贾元春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她的贵妃装扮,因为贾元春深居在皇宫中,她尊贵的皇妃身份暗示了她形象方面的雍容华贵。纵观贾元春,很多都是展现了元妃身份特点,比如颜色多样的衣服,又或者贾元春身边常有两位侍女作陪。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欣赏一幅贾元春,来分析贾元春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从远景来看,贾元春置身于皇宫公元一角,周边有人工溪流、还有石雕亭台以及枝繁叶茂的树木。
贾元春站在亭台一角,正专心致志地观赏此处的美景。贾元春身穿多彩衣裙,以突显贵妃身份的尊贵性。从衣裙整体来看,贾元春身着红色上衣,下裙为蓝色,下裙中还有一条白色内裙,长裙拖曳,显示古代衣裙繁琐的特点。除此之外,贾元春披有一条深灰色纱巾,纱巾呈拖地状,给人一种飘曳之感。贾元春衣服大多有暗色绣花和云图,显出衣裙古典之美。贾元春专心致志地盯着脚下一泓流水,或许此刻贾元春想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恰以此词抒发了自己思念家人之情。
贾元春扮演者说起贾元春影视形象,最让人记忆犹新的便是87版贾元春扮演者成梅和2010版贾元春扮演者王彦。毕竟这两部电视剧都是以原著《红楼梦》为蓝本拍摄而成,情节和人物设置,大多以书中人物相契合。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贾元春扮演者成梅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精彩表现。
贾元春扮演者王彦
87版《红楼梦》总体给人一种典雅之美,无论从角色扮相,还是人物表现上来说,颇具古典之美。贾元春身为贾府中数一数二的大家闺秀,她身上所具备的端庄、大气风范,都是引人注意的。87版《红楼梦》贾元春扮演者成梅入木三分地演绎了贾元春这一形象。比如她的衣服大多为金**和橘红色,上面还用很多图案和金丝来点缀,以突显贾元春成为“元妃”后的尊贵性。贾元春头饰和待字闺中的姐妹们大为不同,在元妃省亲时,贾元春妆容典雅美观,她身穿**衣裙,并披着一件**披风,头上戴有凤冠珠帘,足以显示出元妃在宫中的地位。成梅饰演的贾元春不仅在衣服、妆容上大做文章,成梅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成梅的性格特征。比如,贾元春走入大观园后,抱着贾母哭成了一个泪人,见此场景,让人非常动容。
2010年播出的新版《红楼梦》贾元春扮演者为王彦,从官方公布的贾元春定妆照来看,王彦饰演的贾元春贵妃范十足,举手投足间尽显雍容华贵之风。
贾元春原型《红楼梦》中,“元妃省亲”这一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曹雪芹在塑造贾元春这一人物时,又以谁作为创作原型呢?《红楼梦》虽然描写了封建时期官宦之家的故事,但是却没指出当朝皇帝为何人,这为探析贾元春原型之谜留下了重重障碍。
贾元春剧照
根据史料记载,曹雪芹的祖父辈曹寅曾有两名女儿,并且都曾入宫陪伴康熙皇帝。但是曹雪芹祖辈中两位女儿,只嫁给了王爷,成为了王妃,而非是嫁给皇帝,成为了皇妃。或许曹雪芹处于文学艺术需要,将王妃身份改造为皇妃,于是贾元春便成为了元妃。《红楼梦》第63回中,众姐妹为贾宝玉过生日,大家都在怡红院喝酒玩乐。期间,她们玩了一个名为“抽签”的游戏,每一个签上都有一句诗,抽中此诗者,便暗示了自己后来的命运。随后,探春抽到了一支签,上面写着“日边红杏倚云栽”。于是大家便打闹探春说:“我们家已经有了一位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吗?”从这一玩笑话中班可得知,贾元春最初不是一位皇妃,而是一位王妃。
上面也曾提到,曹雪芹祖辈有两个女儿成为了王妃,有一个便是平郡王妃。平郡王妃是康熙皇帝赐婚,辈分要比贾元春原型要高的多。既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讲述了很多平辈女性的故事,那么据此推测,贾元春原型应该是曹雪芹平辈的一位姐姐。
贾元春扮演者成梅说起红楼梦中人经典影视形象,不得不提的便是1987年播出的同名电视剧《红楼梦》。虽然当时的化妆技术、服装道具甚至是拍摄水平还不够完善。但是87版《红楼梦》仍成为一代观众心中的记忆。说起贾元春影视形象,很多观众在第一时间都会记起成梅塑造的元妃形象。
贾元春扮演者成梅
在87版《红楼梦》贾元春扮演者成梅是南京人,曾做过文体柜台的营业员,也曾在扬州剧团做过演员。1986年前后,成梅在央视版《红楼梦》中饰演大家闺秀贾元春,成梅端正恭谨的模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影响。1992年,成梅前往美国读书,她获得了广告设计学、摄影学两个学位。后来,成梅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市定居生活,并且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成梅影视作品不多,大概只有两部,一是在《红楼梦》中扮演贾元春,另一个是在86版《聊斋电视系列片》中出演。
贾元春是《红楼梦》所有人物中,身份最为尊贵的一个。为了突出贾元春后妃之位,成梅版贾元春的衣服大多为亮色系,比如红色和金**。“元妃省亲”时,成梅穿着**衣裙,头上带着珍珠凤冠,给人一种非常显贵的形象。贾元春扮演者成梅长相端庄,大气,她能将贾元春大家闺秀的风范演绎出来。贾元春回到贾府时候,她缓缓地从轿子里走出来,贾母、王夫人等人都向她施行跪拜礼。贾元春用沉稳的仪态震住了全场,而成梅也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了贾元春仪态之美。
贾元春死亡之谜在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中,讲述了贾元春死亡的原因,书中提到有一个算命的提到寅年卯月是贾元春的死劫。后来,贾元春竟然因为身体发福、生活起居劳乏,最终引发痰症而死。很多读者都贾元春之死怀有疑问,那么贾元春死亡之谜是什么呢?
贾元春画像
如果要解开贾元春死亡之谜,需要先从贾元春身份背景开始谈起。众所周知,贾元春是进入后宫中的“元妃”,她身处后宫,代表的则是家族利益。从元妃省亲向贾母和王夫人哭诉可得知,贾元春进入后宫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她身为贾家子女,肩负维护贾家利益的责任。后宫之妃如此多,贾元春想要占有一席之地,需要通过自己努力争取。从中可推测出,贾元春卷入了后宫争斗中,而后皇帝喜新厌旧,对贾元春慢慢失去了兴趣。此时的贾元春失去了盛宠,如同被打入冷宫一般,过上了孤苦无依的生活。贾元春深居后宫,无法与亲友相见,更不能向家人倾诉哀愁,最后便郁郁而终了。
关于贾元春死亡之谜还有一个推测,那就是贾元春遭遇了谋杀。从贾元春判词中可得知,贾元春死之前已经怀有身孕。当时,贾府是朝中四大势力之首,如果贾元春将腹中孩子生下来的话无疑稳固和助长了贾府的势力。统治者为了保险起见,可能会赐死贾元春,所以贾元春最终没有生下腹中之子。
面部化妆有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诸多方法,淡妆者采其二三,盛妆者悉数运用。铅粉色泽洁白,质地细腻,施于面、颈、胸部,“纤白明媚”。胭脂为提取的红蓝花汁配以猪脂、牛髓制成的膏状颜料。
由于帝王士大夫的偏爱,女子眉式花样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画工画《十眉画》,名目有鸳鸯眉、小山眉、倒晕眉等。阔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画得较长,盛唐以后开始流行短式。花钿是一种额饰,以金箔片、黑光纸、云母片、鱼腮骨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为多见,贴于眉间。
面靥是于面颊酒涡处以胭脂点染,或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物粘贴。斜红是于面颊太阳穴处以胭脂染绘两道红色的月牙形纹饰,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是中晚唐妇女一种时髦的打扮。
扩展资料唐代服饰图案的设计也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
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唐代服饰图案,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而改以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唐代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