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钱穆的观点,争议很大
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明代虽说一切事权集中在皇帝,究竟还有历史旧传统,亦并不是全由皇帝来独裁。有许多事,是必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当时小官归吏部尚书任用,大官则由七卿,九卿,或再加上外面的巡抚、总督开会来公开推举,这叫“廷推”。倘使有大事,各部不能单独决定,也常由七卿、九卿公决,这叫做“廷议”。倘使有大的狱讼,三法司解决不了,也由七卿、九卿开会定谳,这叫做“廷鞫”。这一制度,本来汉代早就有。朝廷集议大事,屡见正史记载。可见一切事,还不是全由皇帝独裁的。……
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按:日均处理41138件)。此因中国地方大,一切事集中到中央,中央政府所当预闻的事当然多。远从秦始皇帝时,早已把天平秤著公文,兀自天天看到深夜不得息,何况到明代?那时,西方还没有现代像样的英法诸国。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小国家,不论疆土那么小,政治规模也简单得可怜。这当然不能与中国比。试问当时偌大一个国家,件件事要经皇帝批核,这当然很困难。……
明代大学士,他在官职上的地位虽然低,他在政府里的权任却很高。因为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们手。太祖、成祖时代,皇帝自己处决事情,口头吩咐大学士代笔,大学士自然只如一秘书。后来皇帝年轻不懂事,事事要咨询大学士意见;而且皇帝因于自己不懂事,也怕和大学士们时常见面;内外一应章奏,先由大学士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他们意见,附贴在公事上,送进宫里,再由皇帝细阅决定。这在当时叫做“条旨”,就是向皇帝分条贡献意见的意思。又称“票拟”,是说用一个小条子(即票)拟具意见,送皇帝斟酌。待皇帝自己看过,拿这条子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亦称“朱批”。批好拿出去,这便是正式的谕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西方现代国家,疆土仅如中国一省区,尚可凭君权统治。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或可称为“官僚政府”,官僚即由士人为之。
——《国史新论》
没有,北宋的皇帝基本都奉行一条: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这完全是出去皇权长治久安的考虑,依托于皇帝自己的定位。而后期,徽宗玩弄权术,大臣生死荣辱都系于天子之手,像蔡京这样的权相都起起伏伏,徽宗也成了北宋皇权最强大的皇帝。而且,中期的宰相富弼曾很明确的对皇帝说过:本朝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非与庶民。
这是两个平等的内容,不存在谁包容谁。政治的目的是对外捍卫民族独立,对内发展民族经济,和哲学没有必然联系。一般来讲,由于哲学内容的广泛性,哲学的研究中同样有政治成分作为内容,如政治结构的合法性基础、公平正义的定义、民主政治的实现方式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必然包含这些内容。反过来说,政治往往会以官方哲学的形式干涉哲学,而这是错误的。一方面会局限思想的自由和自由研究,另一方面被指定的官方哲学会逐渐意识形态化,同时渐渐丧失活力,这对该国政治也是不利的。
本人成分:学生 、团员、党员、群众。如果你在
28岁以上填群众
家庭出生:应根据你父母的职业,工人、农民、
干部、军人。 成分是政治背景,和职业无关。家庭出生和你父母的工作有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