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qǔ qí jīng huá qù qí zāo pò意思是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2、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1、去其糟粕拼音是qùqízāopò,汉语词汇,意思是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2、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糟粕:做酒剩下的渣子。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比喻事物中粗劣无用的部分。吸取其中好的东西,扬弃其中坏的和无用的东西。意为取长补短。也作去其糟粕,存其精华。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国***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之理性批判态度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批判、要去除的是其糟粕,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则要继承,要“古为今用”。
2、“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这句话不仅阐明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同时也指出分辨传统文化中“糟粕”与“精华”的价值标准:
封建性与民主性之分。在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与传统的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是本质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兼收并蓄。
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人对待自己传统文化的一贯的理性态度,强调对我国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正确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重视解决这两个问题。
一、是要弘扬我们的价值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的成功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发展奇迹。
二、是要坚决反对“外来教条主义”。随着当今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外来文化越来越多地传进来。其中当然包含有人类文明成果,需要我们认真吸收和借鉴。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人对外来的东西顶礼膜拜的情况。
尤其是热衷于简单化地搬用西方的范畴、理念和结论,而不问其背景和前提。习惯于用西方话语来解读我国丰富多彩的改革和发展实践。这就是当今的“外来教条主义。
扩展资料
在近代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完全否定本民族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另一种是固守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但它们都没能真正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
十月革命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是“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既是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性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方法。辩证否定观的精髓是继承与批判的辩证统一,即继承是批判中的继承,批判是继承中的批判,二者并非二元对立。这种辩证的态度和方法本质上是科学的、理性的。
光明网——中国***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中国经济网——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意思是: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意为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鲁迅说的,源于鲁迅的《拿来主义》。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看过《圆桌派》的人都知道,节目里有一位李玫瑾教授,她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她在节目中提出家长教育孩子的某些观点:有些家长总在不该管的时候开始管,该管的时候反而不管了。
有一个教育孩子的口诀叫做:“三不惯,两不管”,这个口诀的本质含义是,家长要在正确的地方对孩子进行教导,就能改正孩子身上的缺点。
三不惯
一、杜绝懒惰的行为习惯
孩子年幼时,家长们总是习惯性地帮他们处理各种事项,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养成了凡事都先依靠父母,没有自己动手的习惯。这种习惯并不是好事,等到了成长起来的时候,步入社会,很多人都会鄙视有这种习惯的人。
能优先登上山顶的人,都是勤奋努力的人。他们积极向上,心态良好,有了想法就会立刻去行动,占据优势的位置,这些都离不开勤奋的性格特点。年幼时养成的习惯,在其成长过程中,也会影响他们的心态和处事规则。
二、改正“不尊重人”的习惯
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说过:礼貌是比法律更强有力的武器。
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几个词汇,也总结了懂礼貌的真谛。孩子在外的处事态度,同时也能反映出别人对待他的态度,人际关系的维系也跟礼貌有关系。每个小朋友都希望自己是被人喜欢的那一个,所以,知礼懂礼很重要,家长们要树立孩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三、“撒泼打滚”不惯
0-6岁的孩子会出现任性的性格特点,很多家长也会为了孩子高兴,要啥给啥,助长了孩子任性的心态。一味的娇惯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胡搅蛮缠,出门打扰到别人的同时,也会被贴上没教养的标签。
家长在家遇到孩子胡搅蛮缠的情况,就先做自己的事,让孩子在一边发泄,等到孩子冷静下来,他自己就会发现胡搅蛮缠这种“逼迫”的方式没有用,以后也不会这样了。
家长在公共场合,遇到孩子出现撒泼打滚的情况时,首先把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等孩子心态平和下来不再哭闹后,再站在孩子的角度询问,他为什么哭闹的原因。将心比心的疏导孩子撒泼打滚的问题,再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遇到事情不能只想着哭闹,要跟家长说清楚,争取父母的意见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
两不管
一、孩子能够自己解决的困难不管
家长们热衷于帮孩子处理各种困难,总以为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去处理。这样的心态是不对的,要锻炼孩子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这样以后才会有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不管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年幼培养的习惯在未来总会有很好地体现,孩子远行父母终会担心,但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总会放心多一点,担忧少一些。
一味的帮助,一味的顺从,一味的觉得孩子还小,身上的小缺点还不算大……这些想法都类似于蜜糖,在长久的包裹之下,怎么知道蜜糖是不是毒药呢?不破不立,怎么让孩子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变得优秀呢?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拼音是qǔ qí jīng huá,qù qí zāo pò。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qǔ qí jīng huá qù qí zāo pò,意思是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造句:
1、蒲公英流的本意就是要你去不断学习模仿别人的刀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更强劲的刀招奥义。
2、在继承文化遗产时,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传说,有一个古阵‘聚魂阵’,他可以聚集众神的灵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生出更强大的灵魂。
4、晚辈只是喜欢研究而已,听多了江湖人士的评头论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罢了。
5、采取西方全国办法的关键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6、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要扬真抑假、扬善抑恶、扬美抑丑、扬清抑浊。
7、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而已!
8、祖宗留下之物,有好有坏,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9、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好处,符合公序良俗,对人民美好生活有推动作用的就是“精华”文化,反之则是文化中需要摒弃的糟粕。
自炎黄时期开始,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社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说流派在诸侯国大放光彩。后来秦朝统一六国,确定法家为正统学说,开始焚书坑儒。秦始皇的这一举动对其他流派的学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又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文化几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在长达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儒家文化“独领风骚”。
因此,我们今天所讲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糟粕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好、坏部分。像儒家文化中强调孝顺、家和万事兴和家国观念的文化就是精华,因为它对人民的幸福生活起推动作用,符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合公序良俗。
举个例子,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家庭”文化的推广就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起积极作用。
至于儒家文化中关于“女子无才便是德”,强调人的阶级性,这些都是糟粕,是需要摒弃的。在封建王朝时期,为了巩固政权,儒家推出一系列玄学诸如天人感应等。他们大力宣传人的阶级性,宣传君王是真龙天子,君权神授,天生与普通人不同,是代天牧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我们都知道,所谓真龙天子,不过是掌握权力的普通人罢了。还有传统文化中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是谬论。
经过实践证明,男女平等和女子能顶半边天的正确理论早已深入人心,男、女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