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 1970年12月20日生,湖北通城人,文艺理论教研室副教授、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92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至河北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任教外国文学和西方文论课程。1993年-1994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进修。1998年转至文艺理论教研室。2002年获河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6月获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艺学方向博士学位。 现任课程: 本科——西方文论、文学概论 研究生——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 一.论文: 1.《散文、小品文缘何风行》,《河北教育报》1997112 2.《“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中仟伯正解——兼谈诸大型语文辞书中有关词条之误》,《河北大学学报》20006 3.《我看王朔的〈我看鲁迅〉》,河北日报20001222 4.《融会中西,紧扣实践》,《文艺报》2000.12.30 5.《清理式的研究与建设性的研究——关于本世纪古代文论研究的初步思考》,99保定古代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9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6.历史 悲剧 人-评晋剧《代国情》,新时期河北戏剧评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2 7.《异帮异族》:前现代的异构与异读,作品与争鸣,20034 8.从郭沫若的《蔡文姬》到评剧《胡风汉月》,大舞台,20035 9.激情消逝的年代,作品与争鸣,200311 10.两种合理性的冲突-胡风与毛泽东的文学批评标准比较,孝感师院学报,20042 11.文明生态建设与观念革新,保定日报2004年1月29 12《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对话还是对立》, 《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5月 13.《关于中国现当代美学的研究》,《中国美学年鉴2003年卷》 14.《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史》,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撰稿“周扬”、“邓小平”两节 15.《由王弼之“本”说<文心雕龙>之“道”》,《文心雕龙研究》第6辑 二.专著: 1《夜半的太阳——普鲁斯特和〈追忆逝水年华〉》,海南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2001年时代文艺出版社第2版 2《显微镜中看人生——自然主义文学》,海南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2001年时代文艺出版社第2版 3《陆游》,海南出版社,1997年6月 4《陶渊明》,海南出版社,1997年6月 5《他山之石——西方文化的批判与吸收》,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10月 三.主编: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材,副主编,1994年10月 2 《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指导丛书》,第一主编,共5册100万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5月 3.《共和国成长教育丛书》,第二主编,共27册,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10月 四.参编或参加撰稿: 1.《陕军东征作品的宗教观、哲学观、历史观、道德观》24千字,《文坛西北风过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2.《白话四部精华苏子瞻东坡诗集精华》,4万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 3.《音乐影视欣赏》,影视部分,38千字,1994年。 4. 《谁挑战鲁迅——新时期关于鲁迅的论争》,四川文艺出版社,参编,2002年5月 五.主持项目: 1.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胡风的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主持。
麻烦采纳,谢谢!
1《中国长篇小说大辞典》,工具书,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
2《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宗教类副主编),工具书,济南出版社1993年10月
3《四部精华文白对照》,著作,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4《中国古代文学分类集成》,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
5《历代百字美文粹编》,著作,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
6《屈原》(中华名人传记丛书),著作,海南出版社1997年6月
7《政治智慧—中国历代名臣治国方略》(第二作者),著作,大连出版社1999年3月
8《大学语文》(参编),教材,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9《骚体诗选》,著作,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10.《大学语文》(编委),教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11.《边随园集》(第三作者),著作,中华书局2007年9月
12《河北社会科学年鉴》(编委),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13《明诗评选》,著作,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著作1、《杜诗艺谭》(专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少陵体诗选注》(专著)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3、《诗圣:忧患世界中的杜甫》(专著)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4年韩国出版本书的韩文译本
4、《杜甫诗全译》(专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5、《杜甫》(专著) 海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
6、《杜甫诗歌精选》(专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
7、《唐诗三百首赏析》(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8、《文白对照四部精华》(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9、《点校〈唐诗鼓吹评注〉》(主笔)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10、《守拙斋诗稿》(个人旧体诗词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北岳庙碑刻选注》(主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12、《小学语文古诗百首》(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点校〈杜律启蒙〉》(主持),齐鲁书社2005年出版
14、《深婉绵密、真挚蕴藉的恋歌——李商隐〈无题〉一诗的描写艺术》 南开学报1991年3期 。
摩篇第八
题解
《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引用本篇时,称本篇为《摩意》。本篇与《揣篇》为姊妹篇,人们往往以“揣摩”并称。“摩”是切磋的意思,是揣术的一种。高诱《战国策·秦策一》注解:“揣,定也;摩,合也。”《四库全书》题注曰:“摩者,顺而抚之也。摩得其情,则顺而抚之,以成其事。”嘉庆本本篇题注遗失。俞棪曰:“《学记》曰:‘相观而善之谓摩。’摩者,由外而合于内者也。”《四部精华》引注曰:“摩,揣摩也。符,合也。谓外揣摩而内符合也。”
《鬼谷子》认为,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渔翁一样不动声色,“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强调谋划要周密,沟通方法要得当,将游说法则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摩”的目的就是“成事”,还要在隐秘中进行。
《揣篇》论述的重点在于揣悉对方内心之情,《摩篇》主要论述其方法,所以说《摩篇》是《揣篇》的延续。
摩者,揣之术也[1]。内符者,揣之主也[2]。用之有道[3],其道必隐[4]。微摩之[5],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6]。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7]。摩之在此,符应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8]。
注释
[1]摩者,揣之术也:陶弘景注:“谓揣知其情,然后以其所欲切摩之,故摩为揣之术。”摩,本意为切磋、研究,这里借指探测对方心理的一种方法,是“揣情之术”的一种。
[2]内符者,揣之主也:陶弘景注:“内符者,谓情欲动于内而符验见于外。揣者见外,符而知内情。故内符为揣之主也。”内符,内心情感活动的外在表现。尹桐阳注:“情在于内,摩之可得,则彼情如符信然,故云内符。”主,主旨,目的。
[3]用之有道:陶弘景注:“揣者所以度其情慕,摩者所以动其内符。用揣摩者,必先定其理。故曰用之有道。”
[4]其道必隐:陶弘景注:“以情度情,情本潜密,故曰其道必隐也。”隐,隐蔽,隐秘。
[5]微:微暗,暗地里。
[6]其所应也,必有为之:陶弘景注:“言既揣知其情所趋向,然后以其所欲微切摩之,得所欲而情必动;又测而探之,如此则内符必应。内符既应,必欲为其所为也。”有为,有所作为。这里指根据对方的外部表情来探测他的内心。
[7]“故微而去之”四句:陶弘景注:“君既欲为事必可成,然后从之;臣事贵于无成有终,故微而去之尔。若己不同于此,计令功归于君,如此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情逃而窌塞,则人何从而知之。人既不知,所以息其僭妬,故能成事而无患也。”塞窌,堵塞漏洞。窌,地窖,这里指漏洞。匿端,隐藏头绪。尹桐阳注:“窌、端,皆所以藏物者。”《四部精华》注曰:“窌,音教,与窖同,地藏也。塞窌匿端,谓塞其所藏而隐匿其端,不使人见也。”隐貌,隐藏自己的外在表现。逃情,隐藏自己内心的真情。逃,隐藏。
[8]“摩之在此”四句:陶弘景注:“此摩甚微,彼应自着。观者但睹其着而不见其微,如此用之,功专在彼,故事无不可也。”此,指己方。彼,指君主一方。
译文
“摩”是揣术的一种。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必定表露于外,通过“摩”的手法将人内心的隐秘实情暴露出来为我所知,这是揣测的主旨。运用“摩”的规律,关键在于要做到隐蔽。暗暗地运用“摩”的手法,根据对方的需要,从满足其喜好欲望的角度,暗中试探他,他的内心在欲望的驱使下一定会有所反应。一旦反应出来,我们必定有所作为。在达到目的之后再暗暗地离开,这就叫作堵塞漏洞,藏匿头绪,隐藏自己的外在表现和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让自己的表情泄密,做到对方和他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这样事情办成功了,也没有留下后患。我们用满足对方的喜好欲望来引诱他,对方一定会有所反应,接着我们再根据他的反应来做事,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1]。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2]。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3],而天下比之神明也[4]。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5]。
注释
[1]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陶弘景注:“钓者露饵而藏钩,故鱼不见钩而可得;贤者显功而隐摩,故人不知摩而自服。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也。兵胜由于善摩,摩隐则无从而畏,故曰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主事,这里指主持掌管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大事。主兵,指挥战争。人不畏,士兵相信统帅的谋略而不惧怕敌人。
[2]“圣人谋之于阴”四句:陶弘景注:“潜谋阴密,日用不知,若神道之不测,故曰神也。功成事遂,焕然彰着,故曰明也。”阴,隐蔽,隐秘。神,神妙,神奇。阳,公开。
[3]道:通“导”。
[4]而天下比之神明也:陶弘景注:“圣人者,体神道而设教,参天地而施化,韬光晦迹,藏用显仁。故人安德而不知其所以利,从道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比之神明也。”神明,像神一样无所不知。
[5]“主兵日胜者”五句:陶弘景注:“善战者,绝祸于心胸,禁邪于未萌。故以不争为战,师旅不起。故国用不费,至德潜畅,玄风遐扇,功成事就,百姓皆得自然。故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比之于神明也。”不争,不必争斗。不费,没有花费。
译文
古代的那些善于使用“摩”的人,就好像拿着钓竿蹲在深渊旁边垂钓一样,装上钓饵,投到水中,就一定能够钓到鱼。所以说,这种人主持政事每天都会有成绩但别人并不知道,指挥战争每天都能打胜仗,士兵相信统帅的谋略而不惧怕敌人。圣人便是这样在隐秘中谋划,所以被称为“神妙”;他的成绩人人都能看到,所以叫作“圣明”。所谓主持政事每天都有成绩,是因为他积累德政,人民安居乐业,却不知道谁给了他们利益;他积累善政,人人都遵循着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神明”。所谓指挥战争每天都能打胜仗的,是说他经常不用攻伐的手段进行战斗,也没有耗费人力和物力就结束了战争,因而老百姓不知道他是怎样使敌人顺服的,也不知道他是怎样使敌人害怕的。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1]。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2];行者,成也[3];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4]。故圣人所以独用者[5],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6]。
注释
[1]“有以平”十句:陶弘景注:“凡此十者,皆摩之所由而发。言人之材性参差,事务变化,故摩者亦消息盈虚,因几而动之。”
[2]名者,发也:陶弘景注:“名贵发扬,故曰发也。”发,散发。
[3]行者,成也:陶弘景注:“行贵成功,故曰成也。”行,行动。
[4]谄:谄媚,讨好。
[5]独用:独自使用,这里指圣人使用的手段。
[6]其用之非也:陶弘景注:“言上十事,圣人独用以为摩而能成功立事,然众人莫不有之。所以用之,非其道,故不能成功也。”用之非,这里指用非其道,使用时没有按照其规律。
译文
圣人在实施“摩”时有很多种,有用和平进攻的,有用正义责难的,有用娱乐讨好的,有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望威吓的,有用行为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夺取的。和平就是安静,正义就是刚直,娱乐就是喜悦,愤怒就是激动,名望就是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洁就是清明,信誉就是明事,利益就是需求,谦卑就是迎合。所以,圣人独自使用的“摩之术”并不神秘,普通人都可以使用;但是,普通人没有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用得不正确。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1]。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2]。夫事成必合于数[3],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4]。
注释
[1]“故谋莫难于周密”五句:陶弘景注:“谋不周密则失机而害成,说不悉听则违理而生疑,事不必成则止篑而中废,皆有所难。能任之而无疑者,其唯圣人乎?”《太平御览》引佚注曰:“摩不失其情,故能建功。”任,负担。
[2]“故谋必欲周密”三句:陶弘景注:“为通者说谋,彼必虚受;如受石投水,开流而纳泉,如此则何隙而可得。故曰结而无隙也。”所与通者,所结交的心意相通的人。说,商量,谋划。结而无隙,像打结一样紧密而没有缝隙。
[3]数:技术。这里指游说技术。
[4]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陶弘景注:“夫谋成,必先考合于术数,故道、数、时三者相偶合,然后事可成而功可立也。”偶,相合。
译文
所以谋略最难的是做到周详严密,游说最难的是做到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己的意见,办事最难的是让所做之事一定成功。在谋略、游说、办事这三个方面都做得正确,只有圣人才能够达到。所以要想谋略一定周详严密,必须选择与自己亲密结交的心意相通的人一起谋划,这就像给绳子打结一样紧密而没有缝隙。要想办事成功,必须要符合游说所要求的技术,这就叫作道理、技术、时机三者相互结合。
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1]。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2]。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3]。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4]。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5]。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6]。
注释
[1]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陶弘景注:“进说而能令听者,其唯情合者乎。”情,这里指人内心的感情。听,听从。
[2]濡:浸润。
[3]势:形势。
[4]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陶弘景注:“言内符之应外摩,得类则应。譬犹水流就湿,火行就燥也。”内符之应外摩,指自己从外部出发去摩对方,对方内心的反应一定会表露出来。
[5]独行之道:指“摩”是唯一能够通行的方法。陶弘景注:“善于摩者,其唯圣人乎!故曰独行之道也。”
[6]“夫几者不晚”三句:陶弘景注:“见几而作,何晚之有?功成不居,何拘之有?久行此二者,可以化天下。”几,事物的微小征兆。拘,取。化,生成。
译文
游说时所说的话要使对方听从,就一定要合于对方内心的真情,只有内心情感切合的才会听取。所以物都是以类而聚,抱着柴薪走向火,干燥的会率先燃烧;平坦的地面注入水,湿润的地面先积水。这就是物类相应的道理,在形势上必然如此。这里说的内符回应外摩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运用“摩”的手法,就是要用同类去感应,如果不感应,就改用满足对方欲望的办法来引诱,这样对方怎么会有不听从的呢?因此说“摩之术”是唯一能通行的方法。见到了事物的微小征兆便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事情成功了却不保守居功,默默地退出。长此以往,便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