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系最强的精灵是伊卡罗尼-在双子贝塔星第一层捕捉
草系最强的精灵是依卡莱恩-在克洛斯星第三层捕捉
水系最强的精灵是布鲁克克-在海洋星任何地方捕捉(要等博士发信)
电系最强的精灵是雷伊-暂时消失……目前最厉害的电系个人认为是希拉-在双子阿尔法星捕捉了悠悠以后并且20级了去带着20个电容球去精灵进化仓去进化得到
飞行系最强的精灵是灵翼蜂-在云霄星第二层捕捉(要用急冻枪击中他才行)
火系最强的精灵是迪尔克-在双子阿尔法星第一层捕捉
地面系最强的精灵是鲁加斯-在云霄星第一层捕捉(极其稀有精灵,要有耐心)
机械系最强的精灵是派鲁基达-完成实验室的稀有精灵捕捉计划后获得
冰系最强的是柯蓝-在双子阿尔法星捕捉了悠悠以后20级以后去带着20以上个玄冰去精灵进化仓去进化得到)再说一下最好的技能:柔软拳,一定要保留哦!!!!!!它可以让敌人的攻击力减半,别看它威力低……
超能系最强的精灵是艾斯菲亚-任何星球都可以捕捉,有一定几率出现(要去刷一个指定的精灵,5%会出现艾斯菲亚的退化版尼尔!!!!)
战斗系最强的精灵是贝特卡恩-战队要塞保卫战积累了200个战队勋章以后去战队徽章兑换册里去兑换贝特卡恩的退化版尼克
暗影系最强的精灵是尤纳斯-去拜伦号打败超级厉害的BOSS尤纳斯以后获得精元,然后放入分子转化仪里面去转化一天以后获得
给我一个满分吧,我打字很幸苦的!可以试试看,绝对没错!
星辰
读音:xīng chén
英语:stars
《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
元稹《夜坐》诗:“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
李商隐《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基本解释
[stars] 星的总称
美丽的星辰(20张)
日月星辰
详细解释
1 星的通称。
《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 元 宗本 《大都杂诗》:“万里星辰关上界,四朝冠盖翊皇图。” 秦牧 《艺海拾贝·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譬如天上的星辰,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
2 指岁月。
唐 孟郊 《感怀》诗之三:“中夜登高楼,忆我旧星辰。”
3 喻辉煌的灯光。
唐 杜甫 《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诗:“新欢继明烛,梁栋星辰飞。” 仇兆鳌 注:“星辰,指梁上之灯。”
4 犹言流年。
《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求神占卦,有的说星辰不利,又触犯了鹤神,须请僧道禳解。”参见“ 星宿 ”。
5 道教语。指头发。
《云笈七签》卷十七引《太上老君内观经》:“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崐崘。
天文
[太阳系]
(注: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界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并命名为小行星134340号,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所以现在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文中所有涉及“九大行星”的都已改为“八大行星”。)
太阳系(solar system)是由太阳、9颗大行星、66颗卫星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 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和冥王星(pluto)。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宇宙飞船对它们都进行了探测,还曾在火星与金星上着陆,获得了重要成果。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30克/立方厘米),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silicate),具有固体外壳。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冥王星称为类木行星(jovian planets)。宇宙飞船也都对它们进行了探测,但未曾着陆。它们都有很厚的大气圈,其表面特征很难了解,一般推断,它们都具有与类地行星相似的固体内核。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100000个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岩石组成的不规则的小星体)。推测它们可能是由位置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某一颗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积成为统一行星的石质碎块。陨星存在于行星之间,成分是石质或者铁质。
星,距离(AU),半径(地球),质量(地球),轨道倾角(度),轨道偏心率,倾斜度,密度(g/cm3)
太 阳,0 ,109 ,332,800 ,--- ,--- ,--- ,1410
水 星 ,039 ,038 ,005 ,7 ,02056 ,01° ,543
金 星 ,072 ,095 ,089 ,3394 ,00068 ,1774° ,525
地 球 ,10 ,100 ,100, 0000 ,00167 ,2345° ,552
火 星 ,15, 053, 011 ,1850 ,00934, 2519° ,395
木 星 ,52 ,110 ,318 ,1308 ,00483 ,312° ,133
土 星 ,95, 95 ,95 ,2488 ,00560 ,2673° ,069
天王星 ,192, 40 ,17 ,0774 ,00461 ,9786° ,129
海王星 ,301 ,39 ,17 ,1774 ,00097 ,2956° ,164
冥王星 ,395 ,018 ,0002 ,1715 ,02482 ,1196° ,203
九大行星中,一般把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半径和质量较小,但密度较高。把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氢、氦、冰、甲烷、氨等构成,石质和铁质只占极小的比例,它们的质量和半径均远大于地球,但密度却较低。冥王星是特殊的一颗行星。 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具有规律性,即从离太阳由近到远计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用a表示)a=04+032n-2(天文单位)其中n表示由近到远第n个行星(详见上表)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自转周期为12小时到一天左右,但水星、金星、冥王星自转周期很长,分别为5865天、243天和6387天,多数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但金星则相反。 除了水星和金星,其它行星都有卫星绕转,构成卫星系。
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大致一半彗星是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另一半逆向公转的。彗星绕太阳运行中呈现奇特的形状变化。 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流星体,有些流星体是成群的,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产物。大流星体降落到地面成为陨石。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极微小部分,它只是银河系中上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它离银河系中心约85千秒差距,即不到3万光年。太阳带着整个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转动。可见,太阳系不在宇宙中心,也不在银河系中心。 太阳是50亿年前由星际云瓦解后的一团小云塌缩而成的,它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宇宙航天]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
大爆炸理论
(big-bang cosmology)现代宇宙系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又称大爆炸宇宙学。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见元素合成理论)。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能统一地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1)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3)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4)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约为3K。
人类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畅游一番了。1903年人类在地球上开设了第一家月亮公园。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个雪茄状、带翼的车,然后车身剧烈摇晃,最后登上一个月亮模型。
同一年,莱特兄弟在空中哒哒作响地飞行了59秒,同时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自学成才的俄罗斯人发表了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内演算,一枚导弹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他还建议建造一枚液体驱动的多级火箭。
50年代,有一个公认的基本思想是,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迟早就能控制整个地球。冯·布劳恩向美国人描述了洲际导弹、潜艇导弹、太空镜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设想建立一个经常载人的、并能发射核导弹的宇宙空间站。他说:“如果考虑到空间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上空飞行,那么人们就能认识到,这种核战争技术会使卫星制造者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1961年,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国人用他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美国约翰·肯尼迪竞选的口号是“新边疆”。他解释说:“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充满发现的时代。宇宙空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新边疆。”对肯尼迪来说,苏联人首先进入宇宙空间是“多年来美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失败”。唯一的出路是以攻为守。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并于同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号。1962年约翰·格伦成为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位美国人。
许多科学家本来就对危险的载人太空飞行表示怀疑,他们更愿意用飞行器来探测太阳系。
而美国人当时实现了突破: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绕月球飞行。在这种背景下,计划在1969年1月实现的两艘载人飞船的首次对接具有特殊的意义。
20世纪的80年代,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轨道站使其航天活动达到高峰,都让美国人感到眼热。“和平”号被誉为“人造天宫”,1986年2月20日发射上天,是迄今人类在近地空间能够长期运行的唯一载人空间轨道站。它与其相对接的“量子1号”、“量子2号”、“晶体”舱、“光谱”舱、“自然”舱等舱室形成一个重达140吨、工作容积400立方米的庞大空间轨道联合体。在这一“太空小工厂”相继考察的俄罗斯和外国宇航员有106名,进行的科考项目多达22万个,重点项目600个。
在“和平”号进行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是延长人在太空的逗留时间。延长人在空间的逗留时间是人类飞出自己的摇篮地球、迈向火星等天体最为关键的一步,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克服失重、宇宙辐射及人在太空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等。俄宇航员在这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在“和平”号上创造了单次连续飞行438天的纪录,这不能不被视为20世纪航天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轨道站上进行了诸如培养鹌鹑、蝾螈和种植小麦等大量的生命科学实验。
如果将和平号空间站看作人类的第三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则属于第四代空间站了。国际空间站工程耗资600多亿美元,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它从最初的构想和最后开始实施既是当年美苏竞争的产物,又是当前美俄合作的结果,从侧面折射出历史的一段进程。
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实施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的准备阶段,现已完成。这期间,美俄主要进行了一系列联合载人航天活动。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8次对接与共同飞行,训练了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阶段从1998年11月开始:俄罗斯使用“质子-K”火箭把空间站主舱——功能货物舱送入了轨道。它还担负着一些军事实验任务,因此该舱只允许美国宇航员使用。实验舱的发射和对接的完成,将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那时空间站已初具规模,可供3名宇航员长期居住;第三阶段则是要把美国的居住舱、欧洲航天局和日本制造的实验舱和加拿大的移动服务系统等送上太空。当这些舱室与空间站对接后,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装配最终完成,这时站上的宇航员可增至7人。
美、俄等15国联手建造国际空间站,预示着一个各国共同探索和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的时代即将到来。不过,几十年来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果还远未满足他们对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一直都心怀征服太空的欲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决心。1998年11月,人类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美国宇航员、77岁的老格伦带着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这似乎在告诉人类: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梦。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从十六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此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1473-1543)。
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的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564-1642)。
伽利略和助手们在一起。
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
发明反射式望远镜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1642-1727)。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1656-1742)。
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1730-1817)。
天王星的发现者、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1738-1822)。
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1889-1953)。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
射电天文学的奠基人、从事无线电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央斯基。
天文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1910-1995)。
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及其后端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中国的浑仪、简仪,但观测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时代。在此后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而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
天文和气象不同,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大气层外各类天体的性质和天体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天象,而气象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大气层内发生的各种现象——气象。香港天文台也经常发播台风警报,是个例外。
天文学所研究的对象涉及宇宙空间的各种物体,大到月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个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体以至分布在广袤宇宙空间中的大大小小尘埃粒子。天文学家把所有这些物体统称为天体。地球也是一个天体,不过天文学只研究地球的总体性质而一般不讨论它的细节。另外,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人造飞行器的运动性质也属于天文学的研究范围,可以称之为人造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由近及远可分为几个层次:(1)太阳系天体:包括太阳、行星(包括地球)、行星的卫星(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介质等。(2)银河系中的各类恒星和恒星集团:包括变星、双星、聚星、星团、星云和星际介质。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3)河外星系,简称星系,指位于我们银河系之外、与我们银河系相似的庞大的恒星系统,以及由星系组成的更大的天体集团,如双星系、多重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此外还有分布在星系与星系之间的星系际介质。
天文学还从总体上探索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演化和未来的结局,这是天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宇宙学的研究内容。天文学按照研究的内容还可分为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门分支学科。
天文学始终是哲学的先导,它总是站在争论的最前列。作为一门基础研究学科,天文学在不少方面是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时间、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严格规律都须由天文学的方法来确定。人类已进入空间时代,天文学为各类空间探测的成功进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学也为人类和地球的防灾、减灾作着自己的贡献。天文学家也将密切关注灾难性天文事件——如彗星与地球可能发生的相撞,及时作出预防,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九大行星
天文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天文学所研究的对象涉及宇宙空间的各种星星和物体,大到月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个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体以至分布在广袤宇宙空间中的大大小小尘埃粒子。天文学家把所有这些星星和物体统称为天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也应该是一个天体,不过天文学只研究地球的总体性质而一般不讨论它的细节。另一方面,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人造飞行器的运动性质也属于天文学的研究范围,可以称之为人造天体。
不少人往往分不清天文和气象有什么区别,电话打到天文台来问天气情况是常有的事。也许天文和气象都是研究"天上"的东西而使人产生混淆,而香港天文台经常发播台风警报更使人误认为天文台就是研究天气情况。其实,天文学研究的"天"和气象学研究的"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天文学上的"天"是指宇宙空间,气象学上的"天"是地球大气层。天文学家研究地球大气层以外各类天体的性质和天体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天象,气象学家则研究地球大气层内发生的各种现象——气象。所以,预报日食、月食的发生和流星雨的出现是天文学家的事,而预报台风、高温、寒潮则是气象学家的职责。记着这一点,天文和气象就不难区别开来了。
我们可以把宇宙中的天体由近及远分类为几个层次:
(1)太阳系天体:包括太阳、行星(其中包括地球)、行星的卫星(其中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介质等。
(2)银河系中的各类恒星和恒星集团:包括变星、双星、聚星、星团、星云和星际介质。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
(3)河外星系,简称星系,指位于我们银河系之外、与我们银河系相似的庞大的恒星系统,以及由星系组成的更大的天体集团,如双星系、多重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此外还有分布在星系与星系之间的星系际介质。
天文学还从总体上探索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演化和未来的结局,这是天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宇宙学的研究内容。
天文学按照研究的内容可分为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门分支学科。天体测量学是天文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和测定各类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建立天球参考系等。利用天体测量方法取得的观测资料,不仅可以用于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研究,而且具有应用价值,比如用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目前,天体测量的手段已从早期单一的可见光波段,发展到射电、红外等其他电磁波段,精度也不断提高,并且从地面扩展到空间,这就是空间天体测量。
天体力学主要研究天体的相互作用、运动和形状,其中运动应包括天体的自转。早期的研究对象是太阳系天体,目前已扩展到恒星、星团和星系。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使研究工作从运动学发展到动力学。因此,实际上可以说牛顿是天体力学的创始人。今天,我们可以准确地预报日食、月食等天象,和天体力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天体物理是天文学中最年轻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各类天体的形态、结构、分布、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性质以及它们的演化规律。十八世纪赫歇尔开创恒星天文学可谓天体物理学的孕育时期。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天体物理成为天文学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并促使天文观测和研究不断作出新发现和新成果。就其研究内容来说,有太阳物理、太阳系物理、恒星物理、银河系天文、星系天文、宇宙化学、天体演化及宇宙学等;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又可分为实测天体物理和理论天体物理。
天文学发展简史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从十六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这之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嗣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和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在中国有浑仪、简仪等,但观测工作只能靠人的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很快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观测、研究天象的新时代。在此后的近400年中,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并且越做越大,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目前世界上最大光学望远镜的口径已达到10米。
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直径为100米,最大固定式射电望远镜直径达300米。
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二十世纪中,偏振观测、干涉测量、斑点干涉、CCD探测器以及多光纤等技术在天文观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毫无疑问,天文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与后端探测设备的发展和改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星星、太阳、月亮,那么天文学和我们地球上人类的生活、工作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作为一门基础研究学科,目前天文学学科研究的许多内容,在短时间内与我们人类似乎关系不大。比如,银河系在如何运动这类基本问题的研究显然同我们生活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天文学家的工作在不少方面又是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
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时间,而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严格规律须由天文方法来确定,这就是时间和历法的问题。如果没有全世界统一的标准时间系统,没有完善的历法,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将无法有序进行,一切都会处在混乱状态之中。
人类已经进入空间时代。发射各种人造地球卫星、月球探测器或行星探测器,除了技术保证外,这些飞行器要按预定目标发射并取得成功,离不开它们运动轨道的计算和严格的时间表安排,而这些恰恰正是天文学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它的光和热在几十亿年时间内哺育了地球上万物的成长,其中包括人类。太阳一旦发生剧烈活动,对地球上的气候、无线电通讯、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等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天文学家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对太阳活动的监测、预报工作。不仅如此,地球上发生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比如地震、厄尔尼诺现象等,天文学家也在为之努力工作,并为防灾、减灾做出自己的贡献。
特殊天象的出现,比如日食、月食、
当前的主流生物学认为,人类作为碳基生命,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取氧气、水、和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类营养物质。除了水和氧气外,其他营养物质的获得,是吸取了其他动植物的营养,而小麦、稻谷等植物都是靠光合作用来合成营养物质的,提供肉类的猪、牛、羊等动物,实际也是靠吃植物来合成自己的营养的,因此它们的能量来源说到底也是靠植物的光合作用。而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阳光。因此,阳光、空气和水其实是人类自宇宙获取的主要能源。现代生物学还认为,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无法靠光合作用产生,所以人类还需要补充其他能量。然而,这一理论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事实的挑战。
其中的主要挑战,就是人类的辟谷现象。辟谷者每天只喝点水(有时水都很少喝),不用吃任何东西,就能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可以和其他人一样工作、学习,正常生活。并且修炼层次高的辟谷者能够长时间辟谷。航天二院208所的钱俊时教授曾在他写的一篇考察报告《赵巧芝现象值得重视》中指出,山东省莘县的一位叫赵巧芝的女村民,曾经辟谷五年零九个月,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可以长期辟谷下去。对于这种现象,大多数人都不相信它们会真的存在。我国有几个电视台也曾经报道过各地发现的一些能够不吃饭生存的人,例如湖南永兴县的周艳花据说已经29年没吃过饭了,她不是真的不吃任何东西,而是每天只吃3片黄糖,3杯冷水。按照正统的医学理论,每天只吃3小片黄糖,没有蛋白质和脂肪及维生素等供应,长期下来她的身体肯定受不了。然而,事实上人家活得好好的。而湖北永安县的秦玉华婆婆则是真的不吃任何东西,每天只喝几杯茶,抽一包烟,生活了十几年也好好的。对于这些现象,大多数人都是持一种质疑态度,因为这违反了他们的“常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不管这些现象是不是违反常识,它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如果是真的存在,那就说明相关“常识”本来就是错误的认知。另外,国外也曾有过类似辟谷现象的报道。据说印度就有个老头自称受到了恒河女神的庇佑,因此他不吃不喝已经好多年了,生命体征都很正常,印度一些医院也曾对他进行过研究。
实际上,对于辟谷,我国史籍中早有记载。例如《汉书·张良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张良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后,决定退官隐居,“‘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这一记载说明,张良晚年想学道,就进行辟谷,想升仙,刘邦去世后,刘邦的夫人吕后认为张良不吃东西这是在折磨自己,就强命令他吃东西,张良没办法,只好吃东西,结果几年后就去世了。可见,辟谷一事,我国 历史 上早已有之。然而即便是在当时,辟谷也是很难被人理解的。吕后强令张良吃东西就是表现。
但辟谷现象的真实存在说明,除了饮食以外,人类或许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从宇宙中获取能量,以维持自己的生命。上面讲过,通过饮食获取能量,本质上也是利用阳光、水和氧气的一个过程。辟谷虽然不吃东西,但是也能获取阳光、水和氧气。这也许是辟谷能够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原因。当前,也有一些气功流派自称能够直接获取宇宙能量,它们的修炼方法主要就是目视太阳,同时进行意念观想。但是,这种修炼有一定的方法,并且要循序渐进,普通人不可贸然习练,不然可能会使眼睛受伤。
此外我国的道家理论认为,人类饮食,利用的是后天之气,因此已属下乘。上乘之道是修炼先天之气,而辟谷就是修炼方法之一。
总之,人类吸收宇宙能量的方法应该不止一种。我们还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多的 探索 。
怎样吸收宇宙间的能量?这个问题提的相当有水平,因为这是一个大到无边的问题,是一个极其深邃的问题。我们可以试着从宇宙、人类 社会 、个人的角度来思考、分析这个问题。
被许多科学大佬认为的宇宙至高无上的定律——熵增定律说的是: 在一个孤立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 熵)会不断增大。 当熵达到最大值时,系统会极度混乱,最后走向死亡。正因此,熵增定律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令人绝望的物理定律。
无数自然现象都印证着熵增定律的正确性,既如此?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又为何总是生机勃勃?生命真的可以抵抗熵增吗?薛定鄂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提出: 生命体以负熵为食。生命体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使自己成功的摆脱在其存活期内所必然产生的熵增。人通过周围环境汲取秩序能量,民以食为天,基础的汲取秩序能量是求生存,这是生理需求;高级的汲取秩序能量则是增强自身技能,在与他人、 社会 和宇宙自然的相处中获得秩序能量。
人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宇宙当前的结构和自然常数所取得的值使生命得以演化。宇宙的许多特征对于生命的进化和持久性都是必须的,这是自然常数之间的不同值异常重合的结果,宇宙必须具有允许生命在某个时刻诞生的属性,这也就是生命诞生和熵增原理不矛盾的原因。
人类以负熵为食,人类与自然,只有处于一种能够满足人类永恒生存的和谐之中,才是长久之道。 只有法天效地、乐天之命、顺应自然,追求天地人合一的生存状态和境界,才是符合天道的,人才能真正的发展。
对此易经中有所论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何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而“黄帝内经”也就人体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人体有365个穴位,一年刚好365天;人有四肢,一年有四季;人有12条经络,一年刚好12个月;脊椎有24节,一年刚好24个节气;人有七巧,一个星期有7天等等,可以一一对应下去,也就是说人体运行与大自然的运动规律完全吻合。真是应了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以我为一”。
个人与自然和人类 社会 的和谐是汲取秩序能量的保证,生命的本质是爱,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爱国家、爱人类、爱自然。人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人与自然在局部失衡,也是因为我们身体内在对爱的缺失。霍金斯博士曾表达过这个意思:很多人生病(个人熵的大量增加)是因为缺少爱,只有痛苦和沮丧,振动频率低于200。
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喜欢关怀别人,慈悲心、爱心、行善、宽容柔和等都是高的振动频率;相反,喜欢发怒、怨恨、动不动指责、嫉妒、苛求他人、凡事自私自利,这样振动频率就很低,也就容易得病。
总的说来,宇宙的规律就蕴藏在自然之中,人类无论是做人、做事、 养生 治病还是齐家治国,都要去观察、学习、运用自然规律,这就是人类获得宇宙能量、获得幸福的最佳途径。
提到使用宇宙能量,可以先了解卡尔达肖夫指数。
这是俄国人卡尔达肖夫1964年提出的,用来度量智慧生命文明程度(能源消耗和增长率)的指标之一。
I型 — 文明对行星可以驾驭的能量大约是10^16 J。实际的数字是有很多变量的,地球的特定变量为 174 10^17 J。卡尔达肖夫指数原定义为 4 10^12 J。
II型 — 文明对一个恒星所可以驾驭的能量大约是 10^26 W。同样地,实际的数字是有很多变量的,太阳输出的指数约为386 10^26 W。卡尔达肖夫指数原定义为 4 10^26 W。
III型 — 文明对一个星系所驾驭的能量大约是 10^36 W。这个数字是有极多变量的,因为星系的体积在变化中。卡尔达肖夫指数原定义为 4 10^37 W。
简单说,I型文明可以控制并利用一个星球的能源;II型文明可以利用恒星的能源;III型则扩展到一个星系。目前人类正走在I型文明的路上。
目前人类对能源的使用,主要表现为太阳能,属于较低级别的利用形式。有待于 核聚变、真空能 的普及,包括未知能源的研究和利用。
而宇宙中一些诸如 超新星爆发 (据估计,能量释放相当于太阳核聚变的一亿倍左右)、 暗物质、暗能量 ,人类目前尚没有能力认知。这些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待于诸位有识之士携手努力!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万物生长靠太阳。人类吸收宇宙间的能量,首先从口鼻吸入新鲜空气,呼出浊气。食用(饮用)干净的水、水果蔬菜、鸡鸭鱼肉蛋奶、粮食等,其次是在睡眠中吸取能量回复体质,再次是用晒太阳的方式来吸收能量,还有人逢喜事、做善事和常运动提升人的阳能,最后是通过打坐、站桩来吸收宇宙能量,呼吸吐纳、打坐冥想。动升阳、静养阴,动静结合、阴阳平衡才是真正的修身养性。我们只有在良好的、洁净的无污染的环境下生活,才能 健康 长寿,只有在心无挂碍、无有恐怖烦恼的精神状态下生活,才能更美好。
浩瀚宇宙充满了能量和力量。自然、公平的给予所有生物共享。“宇宙能”偏爱悲悯、友善、奉爱、正义的人。当一个人爱心爆满,奉爱到无私和忘我的境界时,宇宙的能量就会自然补给。另外一种获得的方法便是静心、打坐、观想和意念了。一个自身充满正能量的人更容易吸收宇宙的能量。
怎样吸收宇宙间的能量?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宇宙能量相对于人或物质个体来讲有正负之分,有益于人体的能量我们称之为正能量,有害于人体的能量称为负能量。那么要怎样吸收呢?
本人认为,吸收天地宇宙能量要顺应自然之道而行,依道而为,能知阴阳五行生克更好。对于正能量要做到、“适量”是关健。比喻食物,水和空气是我们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物质能量,没有食物,水和空气我们就无法生存。人体需要的正常能量少了会无法满足人体组织细胞新成代谢和生命运动的物质和能量的正常需要。物质能量过多了会造成营养过剩,增加血液粘稠度,会出现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过剩的营养形成腊肪后会堆积在组织器官周围,如脂肪肝,高胆固醇会凝结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通道,造成血液流通不畅,形成高血压。
所以,吸收宇宙能量要做到适量最重要,还要做到无害。有污染的水和空气‘食物要尽量避免进入人体,它们属于负能量。如果误食进入人体后会侵蚀人体细胞,破坏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严重时会危及人体生命。
我们不仅要吸收适量的食物营养,还要做到清洁卫生无污染,定时定量,还要适当休息和适量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外界有害物质的抵抗和免疫能力。
中华道教的长寿 养生 功法就是根据天地之道的规律,注重修炼人的精气神,吸收天地之精华。对人体缺少之物就补,多的就消耗掉,做到道医和道法相结合,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加以丹药调理,目地是对外达到防御外来伤害能力,对内达到活血通气,血液循环畅通无阻的目地。
人在禅定中确实能够采集吸收到能量,能够做到精足不畏寒,气足不思饭,神足不思眠。但人不能总在禅定中,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去掉各种不良执著,抛弃各种私心杂念,身口意相合,多帮助别人,无私奉献。把自己处在一种清静无为的状态中,不是每天都在采集吸收着宇宙间的能量吗?
人的初级能量从饮食中获取,这叫民以食为天;人的中等能量从大脑中获取,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而人的高等能量,则来自于更高等的空间。那是一种无形的、更加强大的高维能量,往往能超越现实世界。
怎么获取呢?
能量是会流动的,要想获得高纬度的能量,首先我们得使自己安静下来,只有静下来你的频率才能逐渐提高,比如道家讲究虚极、静笃,静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自己无限趋于虚无,这样能量才能流进来。
对于很多悟道、修行的人来说,打坐、苦思、冥想的本质,其实就是调整人体的频率,使身体的运动频率将同外界的宇宙天体一致,当你的身体和大自然彻底同步,就变成了宇宙天体在世界上的一个投影,然后做到了忘我、无我。
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比如《黄帝内经》研究的是人体的运作原理,然后利用的却是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原理。实际上,太阳系里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运转,和人体内五脏六腑的协作,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再比如古代人所说的人体内的小周天,其实代表月球围绕地球运转;人的脊椎有24节,随着身体的循环,每一个骨节都会发生相应的感应。而根据对这些微妙变化,古人体会到了一个周期应有的变化节点,于是把中国农历的一年分为了24个节气。
所以,人身上每一点都在宇宙之中有着其对应点。通过反观与内视,所有的星系都会在人体之中找到对应的位置,比如五脏之中的28星宿,比如命门之中的银河系。
安静的本质,就是不断提高自己与大自然的共融能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当我们彻底融入到自然里,就能自己与自然息息相通、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再比如佛家的禅修,禅定让自己的大脑和全部身心细胞处于高度安静的状态,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像超导体一样。你的心就是整个世界,当你充满着欢喜心、慈悲心、包容心的时候,时空的正能量会源源不断流入你的身体;
当你正发善心、善愿的时候,瞬间就会得到无限的能量。
水木然认为,人一旦到了这个境界,自然的就能产生到敬天爱人、爱护众生的仁慈。
这就是很多天才成功的原因,他们的内心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他们心念一动,就会调动大量的能量来帮助他完成所要完成的事业。
善心和安静,将赐予一个人无限的能量。
世界上有很多科学家、艺术家,他们的成功和重大发明往往来自瞬间的灵感,而灵感的本质其实是来自于时空的能量
好好吃饭!好好吃饭!别挑食,别光吃素。
~~~~~~
有一次夏天早上9点路过小公园,一位和尚在盯着初升起的太阳看。我说大和尚,你这么干,除了毁伤眼睛,不会有什么用处了。吸收不了太阳精华。
吸收宇宙能量的几种方式,晒太阳,光合作用,还有吃吃吃。
晒太阳,你就不冷啦,我们大气层就是被阳光加热的。这个你可以有。
光和作用,需要叶绿体,嗯,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想顶着满头绿毛走路吧?
吃吃吃,就是夺取其他生物吸收的宇宙能量。
至于其他形式,就不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能体验的啦。
各位,我正在修炼一套功法,叫做万源归宗大法,当我在修炼此法时,心境特别纯净,心无杂念,周围的一切东西都变得虚无,感觉到,宇宙间四面八方的能量,快速的向我汇聚,流入到我的丹田,然后在我的意念的引导下流向我身体的各个地方,并储存起来,变成我身体的一部分,全身充满了力量,如果有志同道合的修炼者,我们可以一起交流修炼的心得,
1 形容水晶的诗句有哪些
1、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
2、持来向明月,的皪愁成水。——《咏水精》
3、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4、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5、三鼓出门乌夜飞,五更还家星宿希。
6、水晶楼角几时暖?独坐待君归不归?——陈维崧《惆怅词》
7、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8、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
9、无瑕胜玉美,至洁过冰清。
10、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1、魏王绮楼十二重,水晶帘箔绣芙蓉。
12、料峭东风翠幕惊,云何不饮对公荣,水晶盘莹玉鳞赪。
解释:料峭东风翠幕惊。云何不饮对公荣。水晶盘莹玉鳞赬。花影莫孤三夜月,朱颜未称唱一曲新词酒喝一杯美酒, 一样是去年的天气去年的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才能回来? 无可奈何着花儿在暮春中凋落, 似曾相识的燕子翩翩归来, 我独自徘徊在园中铺满落花的小路上五年兄。翰林子墨主人卿。
译文
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赏析
李白的这首宫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处一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际上则是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一词,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来主人公由于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回到室内。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拉下帘幕。帘幕放下来了,却更难消受这个凄苦无眠之夜,在更加无可奈何之中,却更要去隔帘望月。此时主人公的忧思不断在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种纷至沓来,这样的情思,作者用“却下”二字表达出来。“却”字直贯下句,“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诗句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的手法,这是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的笔调,实际上极见功力。以月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所以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所以,这首诗体现出了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意。以叙人事的笔调来抒情,这很常见,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笔调来写人,这很少见,也很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写诗的人也常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非常近似,应合为一种说法。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的“矜持”与冷静。这样一来,作品才没有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漫天的诗思充满全诗,却又在字句间捉摸不到。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2 形容水晶的诗句形容水晶的成语:晶莹剔透 璀璨夺目 流光溢彩 绚丽通透 绚丽夺目 色泽通透 水中之玉 浑然天成 珠圆玉润 满屋生辉 价值连城 水晶灯笼 爱不释手关于水晶的诗句: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
持来向明月,的皪愁成水。——《咏水精》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三鼓出门乌夜飞,五更还家星宿希。
水晶楼角几时暖?独坐待君归不归?——陈维崧《惆怅词》其它还有,比如: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
无瑕胜玉美,至洁过冰清。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魏王绮楼十二重,水晶帘箔绣芙蓉。料峭东风翠幕惊,云何不饮对公荣,水晶盘莹玉鳞赪。
3 自写关于水晶的好诗蓝水晶
眼泪流在星空
云朵中飘出的形象
一滴滴通透晶莹
哦,我少年的爱情
蓝色的天幕将你映蓝
我的蓝水晶
生命的承诺
海誓山盟犹响彻耳边
风中的玫瑰
其实早已凋零
哦,诗人
你不泯的那颗
少年的纯真
模糊了的星光
射不出寂寥的时空
那轮中秋的明月
闪现在记忆中
依旧那么浑圆
依旧那么触目惊心
而此刻我能听到的
却是寒号鸟阵阵哀嚎
心切割成碎片
每一片都是一个开启了的小小音响
将别离的箫声明天的黯然无措
反反复复不知疲倦的轰鸣
就让岁月如歌在风中飘逝吧
那些熟悉的音符
虽曾那么深深感动过我们火红的青春
那滴滴答答滚了一地的心灵的珍珠
再回首时纵使沾满灰尘你我也识别出
那是我们最初的蓝水晶
4 描写水晶的诗句有哪些1《山亭夏日》 年代:唐 作者: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玉阶怨》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浣溪沙》 年代:宋 作者: 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 湖光倒影浸山青, 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 露荷翻处水流萤, 萧萧散发到天明。 4《浣溪沙》 年代:宋 作者: 苏轼 料峭东风翠幕惊。
云何不饮对公荣。水晶盘莹玉鳞赪。
花影莫孤三夜月,朱颜未称五年兄。翰林子墨主人卿。
5《浣溪沙》 年代:宋 作者: 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
水晶楼下欲三更。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
萧萧散发到天明。 6《西江月·北客开眉乐岁》 年代:宋 作者: 范成大 北客开眉乐岁,东君著意华年。
遮风藏雨晚云天。应怕杏梢红浅。
不惜灯前放夜,从教雪后留寒。 水晶帘箔万花钿。
听彻南楼晓箭。
5 赞美“水晶”的诗句有哪些1 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持来向明月,的皪愁成水。——韦应物《咏水精》
2 映水色不别,向月光还度倾在荷叶中,有时看是露。—— 王建《水精》
3 王室符长庆,环中得水精任圆循不极,见素质仍贞。信是天然瑞,非因朴斫成无瑕胜玉美,至洁过冰清。—— 严维《奉试水精环》
4 王室符长庆,环中得水晶。任圆循不极,见素质仍贞。信是天然瑞,非因朴斫成。无瑕胜玉美,至洁过冰清。—— 罗维曾《水晶环》
5 等量红缕贯晶荧,尽道匀圆别未胜。凿断玉潭盈尺水,琢成金地两条冰。轮时只恐星侵佛,挂处常疑露滴僧。几度夜深寻不著,琉璃为殿月为灯。—— 曹松《水晶念珠》
水晶(rock crystal),稀有矿物,宝石的一种,石英结晶体,在矿物学上属于石英族,主要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化学式为SiO2,纯净时形成无色透明的晶体,当含微量元素Al、Fe等时呈紫色、**、茶色等,经辐照微量元素形成不同类型的色心,产生不同的颜色,如紫色、**、茶色、粉色等。
含伴生包裹体矿物的被称之为包裹体水晶,如发晶、绿幽灵等,内包物为金红石、电气石、阳起石、云母、绿泥石等。
6 急求一首有关于水晶的现代诗或外国诗水晶,古代又名水精。 韦应物咏水精
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持来向明月,的皪愁成水。
王建水精
映水色不别,向月光还度。倾在荷叶中,有时看是露。
徐铉以端溪砚酬张员外水精珠兼和来篇
请以端溪润,酬君水玉明。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 自得山川秀,能分日月精。巾箱各珍重,所贵在交情。
皎然水精数珠歌
西方真人为行密,臂上记珠皎如日。 佛名无著心亦空,珠去珠来体常一。 谁道佛身千万身,重重只向心中出。
曹松水精念珠 等量红缕贯晶荧,尽道匀圆别未胜。 凿断玉潭盈尺水,琢成金地两条冰。 轮时只恐星侵佛,挂处常疑露滴僧。 几度夜深寻不著,琉璃为殿月为灯。
严维奉试水精环
王室符长庆,环中得水精。任圆循不极,见素质仍贞。 信是天然瑞,非因朴斫成。无瑕胜玉美,至洁过冰清。 未肯齐珉价,宁同杂佩声。能衔任黄雀,亦欲应时明。
罗维水精环
王室符长庆,环中得水精。任圆循不极,见素质仍贞。 信是天然瑞,非因朴斫成。无瑕胜玉美,至洁过冰清。 未肯齐珉价,宁同杂佩声。能衔任黄雀,亦欲应时明。
欧阳詹智达上人水精念珠歌
水已清,清中不易当其精。精华极,何宜更复加磨拭。 良工磨拭成贯珠,泓澄洞澈看如无。星辉月耀莫之逾,骇鸡照乘徒称殊。 上人念佛泛贞谛,一佛一珠以为计。既指其珠当佛身,亦欲珠明佛像智。 咨董母,访朱公。得之玓瓅群奇中,龙龛鹫岭长随躬。 朝自守持纤掌透,夜来月照红绦空。穷川极陆难为宝,孰说砗磲将玛瑙。 连连寒溜下阴轩,荧荧泫露垂秋草。 皎晶晶,彰煌煌,陆离电烻纷不常,凌眸晕目生光芒。 我来借问修行术,数日殷勤美兹物。上人视日授微言,心静如斯即诸佛。
其他没有了,就这些。
据目前科学家们的探究,水星上是没有水的。
水星(英语:Mercury,拉丁语:Mercurius)是太阳系八大行星最内侧也是最小的一颗行星,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中国称为辰星,有着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轨道偏心率。它每87968个地球日绕行太阳一周,而每公转201周同时也自转3圈。
水星为何没有水对于水星冰山的构成,地理学家们是这么解说的:水星构成时,先凝结其内核一起随同有剧烈的颤动,水星外表构成高山相同的褶皱,一起频频地发作火山爆发,彗星和陨石又屡次抵触碰击,使得水星外表坑坑洼洼。
水星是间隔太阳近来的行星,她尽管叫水星,上面却不存在一滴水。奇怪的是,水星上反而存在很多“冰山”,这是怎么回事
古代,仅用肉眼就能观测到日、月和五大行星。它们在天空能移动,而且通体发亮,能接连不断地宣布(包含金星、木星、水星、土星、火星)。
咱们的先人,就给了日、月及五大行星以特别的位置,幻想它们操纵着物质国际,它们地点的位置即是天神的驻地。
在中国,古时阴阳五行说十分盛行,世界被简化成阴阳两大体系。天然万物的构成改变也被揭示了出来,“阴阳着,天地之道也”,所以,日月的 姓名又分别叫作太阳、太阴,又用五行来标明五大行星,所以就有了如今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的姓名。它反映了炎黄子孙的智慧和共同的思想方法,是东方精力文化的精华。
看来,水星和水没有必定的联络。那从现代地理观测事实上看,水星上有水吗
“水手”1号探测器对水星气候的观测标明,水星最高温度可达427℃,最低温度为-173℃,没有任何液态水的痕迹存在于水星的外表。就算是咱们给水星送去水,液态和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也会由于水星外表的高温而加速,足以让那些分子逃出水星的引力场。也即是说,要不了多久,水和蒸气会悉数跑到世界空间,跑得没有一点踪迹。
然而,世界实在是太神奇了,常常发作令人意想不到的工作。水星上没有液态水,没有水蒸气,但却存在着“冰山”。1991年8月,水星运动至离太阳近来点,美国地理学家在新墨西哥州用装有27个雷达天线的巨型地理望远镜对水星进行观测,得出了领科学家们膛目结舌的定论——在水星外表的暗影处,水以冰山形式存在着。
冰山直径15~60千米,相似的冰山在水星上多达20处,最大的冰山其直径可到达130千米。都存在与太阳从未照射到的火山口内和山谷当中阴暗处,那里的温度很低,到达-170℃。它们都坐落极地,哪里温度通常在-100℃,隐藏着30亿年前生成的冰山。由于水星外表出于真空状态,冰山每消融8千米左右需求10亿年的时刻。
有对于水星冰山的构成,地理学家们是这么解说的:水星构成时,先凝结其内核一起随同有剧烈的颤动,水星外表构成高山相同的褶皱,一起频频地发作火山爆发,彗星和陨石又屡次抵触碰击,使得水星外表坑坑洼洼。至于水是水星正本就有的,还是后因由彗星和陨星带来的,科学家们对此有不一样的意见。
美国科学家的新发现,激起了科学界研讨水星的激烈希望,看来水星之名,并非名不副实。
参考资料
头条: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70321223520608html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的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拾。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的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的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运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广义相对论的探索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在这一年,他的大学老师、著名几何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表示形式,为相对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数学工具,可惜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等效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认为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思索,但以后的工作却十分艰苦,并且走了很大的弯路。1911年,他分析了刚性转动圆盘,意识到引力场中欧氏几何并不严格有效。同时还发现洛伦茨变化不是普适的,等效原理只对无限小区域有效……。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但他还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1912年,爱因斯坦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在他的同班同学、母校任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帮助下,他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中找到了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工具。经过一年的奋力合作,他们于1913年发表了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了引力的度规场理论。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规结合起来,使黎曼几何获得实在的物理意义。
不过他们当时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只对线性变换是协变的,还不具有广义相对论原理所要求的任意坐标变换下的协变性。这是由于爱因斯坦当时不熟悉张量运算,错误的认为,只要坚持守恒定律,就必须限制坐标系的选择,为了维护因果性,不得不放弃普遍协变的要求。
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
在1915年到1917年的3年中,是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类似于1905年,他也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分别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除了1915年最后建成了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广义相对论以外,1916年在辐射量子方面提出引力波理论,1917年又开创了现代宇宙学。
1915年7月以后,爱因斯坦在走了两年多弯路后,又回到普遍协变的要求。1915年10月到11月,他集中精力探索新的引力场方程,于11月4日、11日、18日和25日一连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
在第一篇论文中他得到了满足守恒定律的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但加了一个不必要的限制。第三篇论文中,根据新的引力场方程,推算出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所发生的偏转是17弧秒,同时还推算出水星近日点每100年的进动是43秒,完满解决了60多年来天文学的一大难题。
1915年11月25日的论文《引力的场方程》中,他放弃了对变换群的不必要限制,建立了真正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宣告广义相对论作为一种逻辑结构终于完成了。1916春天,爱因斯坦写了一篇总结性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同年底,又写了一本普及性的小册子《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1916年6月,爱因斯坦在研究引力场方程的近似积分时,发现一个力学体系变化时必然发射出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从而提出引力波理论。1979年,在爱因斯坦逝世24年后,间接证明了引力波存在。
1917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宇宙的时空结构,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所做的考察》。论文分析了“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这一传统观念,指出它同牛顿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是不协调的。他认为,可能的出路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具有有限空间体积的自身闭合的连续区,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边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使宇宙学摆脱了纯粹猜想的思辨,进入现代科学领域。
漫长艰难的探索
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
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
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1937年,在两个助手合作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在同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底从头开始。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
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风格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锈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禾,因为搞这样的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
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1929年3月,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所谓“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象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发动起义,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爱因斯坦即给他的母亲连续写了两张明信片,欢呼“伟大的事变发生了……亲身经历了这个事变是多么荣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但是,侵略和掠夺战争不断发生的现实,打破了他那美好的梦想。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日益法西斯化,使爱因斯坦意识到新的野蛮战争不可避免,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明确表示:“当法律和人类尊严必需保卫时,我们一定要战斗。自从法西斯的危险到来后,现在我不再相信绝对的被动的和平主义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义统治欧洲,那就不会有和平。”
由于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又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幸而他1932年底离开德国到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捣毁,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著作被焚毁,纳粹还悬赏二万马克要杀害他。面对纳粹分子暗杀的危险,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更坚定地战斗。当他的挚友劳厄写信劝他对政治问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和平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呼吁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作斗争。
在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战斗的历程中,爱因斯坦一直关心着被压迫、被奴役的国家和民族。他反对法西斯灭绝犹太人的暴行,为争取犹太人的生存权利而大声疾呼。但他也反对狭隘的犹太民族主义,希望看到犹太人“同阿拉伯人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而不希望创立一个犹太国”。他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支持黑人的解放运动,并呼吁“美国黑人在这个方向上所作的坚定的努力,应当得到大家的赞扬和支援”。
在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份子兴风作浪的时期,麦卡锡参议员说他是“美国的第一敌人”,而一些狂热人士还造谣说他是共产份子,并且说他的前助手英费尔德从他那里知道原子弹的材料,准备供给苏联这些情报。事实上他除了担心纳粹能制造新式武器,在1939年8月2日向罗斯福总统建议这方面该进行研究写的一封信外,他以后完全不知道美国政府秘密从事原子弹的制造,一些从事这一工作的爱因斯坦的朋友也对他保密,不让他知道有这回事。但当他知道德国没有制成原子弹,而美国已造出原子弹后,他的心情感到沉重和不安。他说,如果他知道德国不会制造原子弹,他就不会为“打开这个潘多拉魔匣做任何事情。”
当爱因斯坦后来从无线电广播知道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杀伤许多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全人类,而是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在1949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的论文。在这里,他提出了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看法!“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身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完全奴役。社会主义的建成,需要解决这样一些极端困难的社会——政治问题,鉴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怎样才有可能防止行政人员变成权力无限和傲慢自负呢?怎样能够使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对于行政权力能够确保有一种民主的平衡力量呢?”
巨星陨落
1955年4月18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巨星陨落,举世同悲。
在爱因斯坦去世的前几天还录音对以色列广播,他说:“我们这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类分成两个互相对敌的阵营:共产世界和所谓的自由世界。由于“自由”及“共产”这两个词的意义对我很难理解,我宁愿用“东方”和“西方”的权力冲突来说,然而,这地球是圆的,这样“东方”和“西方”的真正精确意义也不能清楚。”
爱因斯坦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哀荣。他留下遗嘱,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他把自己的脑供给医学研究,身体火葬焚化,骨灰秘密的撒在不让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坟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的时候,随行的只有他最亲近的12个人,而其他人对于火化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知道。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 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偶像,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但是正如英费尔德第一次与他接触时所感受到的那样:“真正的伟大和真正的高尚总是并肩而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
逸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br>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