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和承祖训诗书礼乐构家风的意思是:以“忠孝仁和”为祖训,以“诗书礼乐”为家风。“忠孝仁和承祖训,诗书礼乐构家风”是一种传统文化观念,它强调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它的含义可以用下面的解释来概括:
1、“忠孝仁和”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它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忠诚、孝顺、仁爱和和睦。这些品质被认为是家庭美德,应该被传承和发扬光大。
2、“诗书礼乐”则是指古代儒家经典和文化艺术,这些经典和文化艺术被认为是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诗书礼乐”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科学系统课程体系。
“邹鲁文化”的内涵,是对诗书礼乐的灵活“明之”,后人便逐渐的背诵诗经、熟悉尚书、学会礼乐,就以为是文化了,就以为孔子会的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了,把孔子塑造成为古代才艺全能“六艺”冠军,就是对他最高的推崇。
诗书礼乐的来源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所谓“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的话语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者们推崇孔子,才有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作《春秋》之说。实际上,这并不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一部渊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把它看作一本迷信书是片面的。《易》源于河图洛书,上古有三本《易》:连山、归藏、周易。前两本失传,于是易经现在等同于《周易》。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所以孔子不做官,隐退下来整理《诗》、《书》、《礼》、《乐》,弟子更加众多,纷纷从远方到达,无不接受孔子传授的学业。
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之后,那时孔子有四十七八岁了。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差不多也在那个时候。周游列国十四年,被季康子派人请回鲁国,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那时他已六十九岁,此后索性潜心做学问编“六经”去了。在中国古代,年过半百便是“老汉”,七十已在 “古稀之年”,孔子称得上是“活到老,学到老”了。一般人读书只为敲开“幸福之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盅粟”,或许就是最直观的表述。一旦敲开了不同标准的“幸福之门”,也就要与书籍“拜拜”了。
太史公(迁)说:“先父说过:‘从周公去世五百年后而有孔子。孔子
去世后到现在又是五百年了,有人能继承往昔圣世的事业,整理《易传》,
上接《春秋》,吸取《诗》、《书》、《礼》、《乐》的精华吗?’用意在
此吧!用意在此吧!我怎敢推让这个历史重任呢。”
按这个翻译,“际”应解释为精华。
(有的译文中将“本”译为“意本”不知为何意,但“际”仍可解释为精华之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