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乌龙茶最好用紫砂茶具。紫砂茶具买回来以后,要放在锅里,加上一把粗茶叶,煮上半个小时,为了是去掉茶壶表面的蜡质和杂质,使手感比较舒服。您记住喝乌龙茶最好选用宜兴产的紫砂茶具。
泡乌龙茶的时候,水温一定要高,得95℃以上,最好是刚刚开的沸水。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您用热的水来泡乌龙茶的话,它就可以比较快地让茶香飘出来,让茶汤的颜色变得浓郁起来。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而茶亦如此。
经常读古人对茶的记述与心得,读到唐朝煎茶,宋代抹茶,描写那煎煮时茶沫浮于汤面的“沫饽”(陆羽言—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实在美的心向往之,故也仿古人实践了一把:
取几克当年古树纯料生普散茶条索,用研磨器制成极细茶沫,待山泉水煮至二沸投茶于中心,以茶筅击沸搅匀……果如古人云,白色沫饽浮于上,茶汤浓厚呈黄红色,若茶沫多了,味苦,适中则无苦涩而汤厚。但无我们平日饮茶之法的清香与韵味。
故至明清,再无人用煎煮、抹茶之法,而以壶或盖碗冲泡散茶或饼茶,确因更加简单、贴近自然,还原茶之本味。
所以古人对饮茶也是与时俱进,改变只是为了让茶汤更真与美,操作上化繁为简。
写到这里,不禁感叹,中国茶文化之源远流长,涵盖甚广啊!
然而,凡事皆有前提并不绝对哦。现代未尝不能用抹茶之法,因茶而异、因情境而异也。
又一次实践—用2019年头春云山厚土古树生普饼茶,取3克,打成极细粉末,散发出的茶雾都是极香的,待水二沸时投入中心……那沫饽细而密集浮于上,第一碗茶汤煞是鲜爽甘滑,第二碗就已发轻汗,第三碗温润醇厚。只是相比用壶冲泡饼茶,没有那种每一道明显的变化。
茶经云“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古人以其直观的朴素主义认为茶汤的精华在上,而现代用科学证明了浮于上的沫饽主要成分是茶皂素。茶皂素是一类结构复杂的糖苷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起泡力,不受水质硬度的影响,所以一般泡沫丰富的茶滋味相对浓郁。现在医学表明,茶皂素具有的功效如下:
1、茶皂素具有较好的抗渗漏与抗炎作用,可用于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化痰止咳等功效。
2、茶皂素不仅是良好的表面活性剂,还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特别对皮肤致病菌有良好的抵制作用。
3、茶皂素还同时具有抵制胃排空和促进胃运转的双重功能,在恢复胃肠道的自主工作能力方面有神奇的效果。
看来唐宋茶人对沫饽的偏爱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啊。
所以只要是生态好,树龄大的古树茶,投茶量合适,这样用粉末煮出的茶汤不会苦涩,且茶的内涵营养还不浪费,大部分都被吸收了。用茶沫去煎煮还是用壶泡条索,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爱。但如果是小树或台地茶或有农残的茶叶,就不建议如此了。
泡茶的过程的术语,我整理,欢迎阅读!
工夫茶的冲泡流程;
01鉴赏香茗主泡师用茶则从茶仓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助泡接过赏茶盘,让客人鉴赏干茶,并介绍所用茶的特点。
02 白鹤沐浴用热水洗茶杯
03 用沸水浇壶身,其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04 观音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拨入茶壶,装茶的顺序应是先细再粗后梗。
05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冲水,水满湖口为止。
06春风拂面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
07熏洗仙颜迅速倒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08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欢舞。
09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里注满沸水。
10游山玩水执壶沿茶船运行一周,滴净壶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
11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的关羽。目的是使杯中的茶浓度一致,且低斟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12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茶水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此称韩信点兵。
13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14品茗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动心”,茶汤的鲜醇甘爽,回味无穷。
15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第9、10、11步动作。
16若琛复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17重斟妙香重复第9、10、11步。
18再识醇韵重复第13步动作。
19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铁观音等乌龙茶,内质好,香气浓郁持久。
煮茶法: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陆羽《茶经·五之煮》就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
具体过程就是:当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水声时,是第“一沸”,这时要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尝尝水的味道。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二沸”,这时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
待水面波浪翻滚时,是“三沸”,这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饽,但需及时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因为它会影响茶汤的味道。然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而每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茶汤上面的沫饽。
点茶法:
点茶法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但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于是发明一种工具,称为“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搅茶公子”。水冲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这时水乳交融,浙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文章摘自:“http://chaye。3158。cn/”
其实想要泡出口感丝滑,汤色鲜亮的茶汤并不难,只要掌握其中的几个关键点,并且对各种茶叶的特点清楚之后,操作起来就变得很轻松了。
茶叶的品类多种多样,但是共同点都是把新鲜的茶叶摘取之后,经过多种工序炒制之后,最终形成了可以泡的茶,也因此,把茶叶中的精华都锁在了茶中,经过炒制的茶,在水泡之后会更加容易把对人体有好处的微量元素释放到茶水当中,因此,泡茶时候放入的茶叶量的多少,直接对茶汤的口感起到了关键的影响作用,茶叶放的较少,那么茶汤的口感会清淡无味,香味不够突出,不够浓郁,喝起来不会吧,茶叶真正的特点发挥出来,如果茶叶放的过多,喝起来就会有苦涩的感觉,并且颜色会变得很重,是口感变得很差,建议泡茶的时候最好是先少放一些,如果口感偏淡,再逐渐的增加,这样泡茶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并不是越热的水就能够泡出来越好的茶,有经验的泡茶师傅都知道,当水温在八十到九十度左右时,这样的,开水泡出来的茶叶,才能够把,茶叶当中的成分最大化的激发出来,并且不会对茶叶造成因温度过高,而过早的把茶叶当中的营养成分激发出来,而在后续的泡茶中,茶水会变得清淡无味,茶叶的口味也是经过泡茶的次数变化的,它有一个层次感,从刚开始的茶香浓郁,到中间的清甜,再到最后得回甘,都需要慢慢的品味。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我们在买回来茶叶的时候,茶叶里面难免少不了一些杂志和细小的灰尘,那么,我们需要通过喜茶来吧,茶叶当中的杂质给去除出来,但是这个茶的时间是很有讲究的,如果血查的时间过长就会把茶叶当中的营养过多的浪费掉,如果说西塘的时间过短,反而会对茶叶,泡出来的茶汤,有所影响,一般我们喜茶的时候,最好是通过杯壁慢慢倒水,当茶水漫过茶叶之后,经过3到5秒的时间,快速的把茶水倒掉,然后再往杯中倒入开水,停留5到7秒的时间,把第一泡倒入杯中就可以饮用,第二泡第三泡中间的时间需要不断的延长,才能够把茶叶的口感提升上来。
想要泡出好的茶汤,其实并不难,只要是掌握住了其中的诀窍,新手也能够泡出好的茶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