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看书认为的精华部分要么是名言金句要么是一些自己认知盲点的部分,其实这些都不是我们真正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记住和留下的,真正的精华应该是以下几种情形:
1、 当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有很多概念在不同作者的笔下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对于作者当下对概念做的定义,还应结合作者写作背景。
2、 当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我们要记住它。当我听到樊登老师《掌控习惯》曾经讲过幂次增长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受启发,原来微小的习惯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因此我记住幂次这个概念。
3、 当感觉解释很意外的时候,比如樊登老师讲戒烟的例子,当一个人正在戒烟的时候别人给他发烟,他如果说:抱歉,我正在戒烟,那他肯定戒不掉的。同样另一个人也在戒烟遇到同样的情况,他如果说:抱歉我不抽烟,这个人最后真的戒掉了烟瘾。为什么区别这么大呢?因为他们身份没有转换,第一位仍然把自己摆在吸烟者位置,而第二位把自己放在了不抽烟者的位置。
4、 当看到逻辑层层递进的时候。这让我想到我的男神领导在我汇报的时候经常跟我们提到的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问到最后才能发现事物的底层的规律,才能厘清逻辑。而我们很多时候看书如果只是浅尝辄止则不能探寻到深层次的宝藏,所以要善于培养发现逻辑规律的能力。
5、 当发生转折关系的时候。记得我看过一本书讲的是故事一般发生的规律,一般转折之后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记住这个规律能为我们自己的故事素材添砖加瓦。
6、 不同侧面彰显书籍内在价值
7、 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受到冲击的时候
8、书中的奇闻逸事,增添讲述的趣味性
前几天,「剽悍晨读」公众号发出了一篇悬赏征集令,请大家读完前15篇文章,并总结所有文章的精华。每一篇都是一本书精华部分的总结,从4月6日它开始发布第一篇晨读,我便每天准时地守候着。加上自己这两个月开始读书以来已经完成的另外5本书,加起来也算是读过了20本书的精华。
一直在想自己究竟在这些书中获得了什么,于是趁着这个机会,我把所有书的精华内容提取出来,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类整理,不知不觉间,发现大部分作者的观点,都围绕着5个主题,而它们恰巧又是承上启下环环相扣的,当我们能从1做到5的时候,我们就把一件事做成、做好了。如果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能做到这样一套流程的话,那我想,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一个很美好的改变。这5个主题就是:
① 选择
我们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想要的太多,那分配给每一项事务、每一个人的就会很少。当我们耗尽一天的精力忙碌于各种事情中时,反而每一项都做不好,甚至连做都做不完,而这又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自责中。
关于这一点,很多作者都在书中通过不同方式向我们传达: 要想做得好,首先要选择要做什么 。我们要通过自我的探索和排除不重要的事来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事,而创造意义,也能够使我们更容易投入充沛的精力。
例如培养习惯,最好每次只培养一个对自己最有意义的习惯。而学习新技能,也要问问自己,如果只能选一个,我最想学的是什么。或者应用到更具体的演讲上,每次只讲一个你熟悉并热爱的事才能让听众最大程度的接受。
那么 如何找到这件有意义的事 呢 画三个圆,分别是:我擅长,我喜欢,和世界的需求,重叠的部分那个对你和世界都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应用到 与人相处 上,我们也需要选择。我们要选择合适的人,确保和积极的正面的人一起共事,才不会消耗我们的精力。学会适当的拒绝别人,为自己和他人的成长负责。
除此之外,环境也对我们的身心起到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也要为自己创造一个 极简的环境 ,选择真正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不要让无用之物消耗我们的金钱、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② 投入
选择好了要做的事,接下来就是一个字——做。「做好」,不只有好,还有做,而且做在前好在后,只有我们腾出时间,开始做,规律地做,才有机会改进从而做得更好。
在这一点上,许多作者也纷纷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要保证有专门的时间精力来投入到重要的事情中 。
人们经常说万事开头难,但其实,往往 我们不愿意开始正是因为觉得太难 。这个时候我们要 降低自己的预期 ,先告诉自己,学会比学精重要,做完比做完美重要。也可以试着把开始做的那件事 简化到不可能失败 ,让我们的大脑不再抗拒改变。当然,投入最好是持续不断并且规律的,我会在后面解释这样做的好处。
③ 技巧
写到这里,我会发现,前面两个部分,大多说的都是一些道理,而作者们普遍都有着相似的观点: 若想做好,首先要选择重要的事并开始行动 。这是一种态度,只有有了正确的态度,才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谈到技巧和方法 。
涉及到技巧和方法,作者们给出的观点就不再那么一致了。当然,它们有可能是相互补充,但有时也会相互冲突,甚至有些会让我们觉得有些奇怪。
书中提到的方法,它们有的可能更 适用于某一个领域 ,比如如何演讲,如何更有效的影响他人,如何识别并控制我们的情绪等等。
但是也有许多内容是可以 应用在不同领域中 的,无论我们想学习的是什么技能,培养的是什么习惯,和什么样的人沟通,都可以尝试使用书中提出的方法论。
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不同书中的方法论好像说的有点 冲突。 一个原因是不同的方法适用的情境不同,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东西,即使再权威的专家所提出的方法,也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因此每个作者都可能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有的人自控能力强,更喜欢大的奖励,那他可能适用于推迟满足感的方法,但有的人自控力弱,只有用持续不断刺激的小奖励,才能帮助他们不断的达成并提高自己的目标。
所以当我们决定了要去做一件事之后,怎样能做得好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读书的确是我们获得这种技巧的一个最好途径,但 读而不用,那这些技巧就只是白白躺在那里的文字。 所以我们必须亲自实践,至于这些技巧好不好用,适不适用,只有 用了之后才知道 ,不是吗。
④ 反馈
承接着上一部分,当我们开始使用书中学到的技巧,我们就需要关注,它有没有帮助我达成我的目标,还是说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我,那为什么不适用呢,能怎样改进呢?
上个月仔细读过的《刻意练习》中强调, 及时反馈 是有目的的练习的重要组成,而有目的的练习是刻意练习的基础,否则即使真的做满了一万小时,也无法成为高手。 反馈的内容 首先是 我的目标值有没有达到 ,其次就是我的 方法能否继续改进以达成更高的目标 。想要不浪费好不容易腾出来的时间?那就找到合适自己的技巧,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整技巧以适应更高的目标。
⑤ 内化
其实写到上一步,通过反馈不断地调整技巧,就可以基本帮助我们达成我们「做好」的目标了。那这最后一步有什么用呢,其实我自己也在不断的摸索。我的感觉是,一件事情,当我们做好了之后,我们能不能把它内化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下一次再需要做类似的事情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想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得好,而是 自然而然地做,就能做得好 。甚至,可以举一反三把一种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去。这样我们就能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其他未知的领域。
这个自然而然的东西,不同的书中,有时叫做 「习惯」 ,有时叫做 「心理表征」, 有时叫创建 「流程」, 说的就是你可以不去真正的做,但是能做到 在心里就能演练出,做得时候应该是什么样子能够做得好 。
比如那些音乐大家,他们无须再盯着画满了提示符的乐谱就能奏出天籁之音;成功的CEO,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流程,筛选出哪些是重要的事情也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反应;生活中亦是如此,在家做了几十年饭的姥姥,根本不需要思考食材或参照食谱,分分钟就能做出美味佳肴。这都是源于他们大量的重复已经建立好的流程,同时在需要的时候加以修正。
最后,这也就回到了前面我提到的, 投入最好是持续不断并且规律 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学会的技能内化成一种习惯,正所谓, 优秀是一种习惯 ,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最后,附上20本书的清单。让我们一起,从读书开始,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与你共勉。
按照我的理解,“精华”是指事或物中最重要、最好的部分,而“极品”是指最上等的物品。所以,对于“精华是指一本书中最好的文章,极品是指最好的一本书”这句话,我认为表达上有点问题,不过意思能明白,但不全面。就书而言,文集中最重要、最好的文章可以称之为“精华”,一篇文章中最精彩的章节、段落也可以称之为“精华”;而“极品”当然应该是最珍贵、最具收藏价值的书,有时候同样内容的书,由于它的版本、包装等原因使其特别有价值,也可以说是“极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