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把这本书的精华讲解给你听,能把书中知识点都费曼出来的人就不多了。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仅仅只是读过一遍,根本无法形成长期记忆。
如果读完一本书连书中的内容都记不住了,又有什么用呢?
你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读的时候都理解了,但讲不出来。
读完了后面就忘了前面,读完了也就忘完了。
读的书堆成山,但能发挥作用的几乎没有。
你可能会说,读一本书,我只要记住其中的1%的精华就好了,其它的不重要,用的时候自然会想起来,读书要懂得取舍。
但是你太高估人类的记忆力了,上周二中午你吃了哪些食物?我想你可能回答不上来。连这种问题都回答不了,书中99%的内容又怎么可能自动浮现呢?
记住精华只不过是一个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而已。所谓读书要做到眼到,脑到,手到。仅仅只是读一遍,只有眼到了,脑子过了一遍还没到,记不住读再多也没用。
我的同事琪琪工作之余喜爱阅读,不时会买一些热门的畅销书来读,并拍照发到朋友圈。
有一天我到她家做客,看到她书架上的藏书挺多,仔细一看却发现好多书连塑封都没拆。真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我热爱阅读,对新知充满了好奇。看到好的文章和书籍都会很享受思维的碰撞和知识增长的快感。我感到自己认知提升快,阅读效率高。一天能看完一本书。
可是当我想要把书中的知识输出的时候却发现,很多内容都已经变得模糊了。一本书读完可能就剩下一两个观点,还不能自圆其说。
那书都读到哪里去了呢?很明显没有进入脑子,没有变成记忆。这样的读书方法肯定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职场人每日工作繁忙,可用于阅读的时间本就不多,如果花了很多时间读完却没有收获,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花了时间,花了精力,读完了书却没能吸收到知识,可真是得不偿失啊。
此后我研究了费曼,记忆原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一些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和认知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阅读方法进行了改进。
此后我的阅读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了。毕竟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的快感,还要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增长。
前几天,「剽悍晨读」公众号发出了一篇悬赏征集令,请大家读完前15篇文章,并总结所有文章的精华。每一篇都是一本书精华部分的总结,从4月6日它开始发布第一篇晨读,我便每天准时地守候着。加上自己这两个月开始读书以来已经完成的另外5本书,加起来也算是读过了20本书的精华。
一直在想自己究竟在这些书中获得了什么,于是趁着这个机会,我把所有书的精华内容提取出来,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类整理,不知不觉间,发现大部分作者的观点,都围绕着5个主题,而它们恰巧又是承上启下环环相扣的,当我们能从1做到5的时候,我们就把一件事做成、做好了。如果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能做到这样一套流程的话,那我想,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一个很美好的改变。这5个主题就是:
① 选择
我们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想要的太多,那分配给每一项事务、每一个人的就会很少。当我们耗尽一天的精力忙碌于各种事情中时,反而每一项都做不好,甚至连做都做不完,而这又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自责中。
关于这一点,很多作者都在书中通过不同方式向我们传达: 要想做得好,首先要选择要做什么 。我们要通过自我的探索和排除不重要的事来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事,而创造意义,也能够使我们更容易投入充沛的精力。
例如培养习惯,最好每次只培养一个对自己最有意义的习惯。而学习新技能,也要问问自己,如果只能选一个,我最想学的是什么。或者应用到更具体的演讲上,每次只讲一个你熟悉并热爱的事才能让听众最大程度的接受。
那么 如何找到这件有意义的事 呢 画三个圆,分别是:我擅长,我喜欢,和世界的需求,重叠的部分那个对你和世界都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应用到 与人相处 上,我们也需要选择。我们要选择合适的人,确保和积极的正面的人一起共事,才不会消耗我们的精力。学会适当的拒绝别人,为自己和他人的成长负责。
除此之外,环境也对我们的身心起到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也要为自己创造一个 极简的环境 ,选择真正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不要让无用之物消耗我们的金钱、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② 投入
选择好了要做的事,接下来就是一个字——做。「做好」,不只有好,还有做,而且做在前好在后,只有我们腾出时间,开始做,规律地做,才有机会改进从而做得更好。
在这一点上,许多作者也纷纷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要保证有专门的时间精力来投入到重要的事情中 。
人们经常说万事开头难,但其实,往往 我们不愿意开始正是因为觉得太难 。这个时候我们要 降低自己的预期 ,先告诉自己,学会比学精重要,做完比做完美重要。也可以试着把开始做的那件事 简化到不可能失败 ,让我们的大脑不再抗拒改变。当然,投入最好是持续不断并且规律的,我会在后面解释这样做的好处。
③ 技巧
写到这里,我会发现,前面两个部分,大多说的都是一些道理,而作者们普遍都有着相似的观点: 若想做好,首先要选择重要的事并开始行动 。这是一种态度,只有有了正确的态度,才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谈到技巧和方法 。
涉及到技巧和方法,作者们给出的观点就不再那么一致了。当然,它们有可能是相互补充,但有时也会相互冲突,甚至有些会让我们觉得有些奇怪。
书中提到的方法,它们有的可能更 适用于某一个领域 ,比如如何演讲,如何更有效的影响他人,如何识别并控制我们的情绪等等。
但是也有许多内容是可以 应用在不同领域中 的,无论我们想学习的是什么技能,培养的是什么习惯,和什么样的人沟通,都可以尝试使用书中提出的方法论。
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不同书中的方法论好像说的有点 冲突。 一个原因是不同的方法适用的情境不同,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东西,即使再权威的专家所提出的方法,也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因此每个作者都可能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有的人自控能力强,更喜欢大的奖励,那他可能适用于推迟满足感的方法,但有的人自控力弱,只有用持续不断刺激的小奖励,才能帮助他们不断的达成并提高自己的目标。
所以当我们决定了要去做一件事之后,怎样能做得好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读书的确是我们获得这种技巧的一个最好途径,但 读而不用,那这些技巧就只是白白躺在那里的文字。 所以我们必须亲自实践,至于这些技巧好不好用,适不适用,只有 用了之后才知道 ,不是吗。
④ 反馈
承接着上一部分,当我们开始使用书中学到的技巧,我们就需要关注,它有没有帮助我达成我的目标,还是说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我,那为什么不适用呢,能怎样改进呢?
上个月仔细读过的《刻意练习》中强调, 及时反馈 是有目的的练习的重要组成,而有目的的练习是刻意练习的基础,否则即使真的做满了一万小时,也无法成为高手。 反馈的内容 首先是 我的目标值有没有达到 ,其次就是我的 方法能否继续改进以达成更高的目标 。想要不浪费好不容易腾出来的时间?那就找到合适自己的技巧,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整技巧以适应更高的目标。
⑤ 内化
其实写到上一步,通过反馈不断地调整技巧,就可以基本帮助我们达成我们「做好」的目标了。那这最后一步有什么用呢,其实我自己也在不断的摸索。我的感觉是,一件事情,当我们做好了之后,我们能不能把它内化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下一次再需要做类似的事情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想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得好,而是 自然而然地做,就能做得好 。甚至,可以举一反三把一种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去。这样我们就能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其他未知的领域。
这个自然而然的东西,不同的书中,有时叫做 「习惯」 ,有时叫做 「心理表征」, 有时叫创建 「流程」, 说的就是你可以不去真正的做,但是能做到 在心里就能演练出,做得时候应该是什么样子能够做得好 。
比如那些音乐大家,他们无须再盯着画满了提示符的乐谱就能奏出天籁之音;成功的CEO,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流程,筛选出哪些是重要的事情也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反应;生活中亦是如此,在家做了几十年饭的姥姥,根本不需要思考食材或参照食谱,分分钟就能做出美味佳肴。这都是源于他们大量的重复已经建立好的流程,同时在需要的时候加以修正。
最后,这也就回到了前面我提到的, 投入最好是持续不断并且规律 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学会的技能内化成一种习惯,正所谓, 优秀是一种习惯 ,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最后,附上20本书的清单。让我们一起,从读书开始,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与你共勉。
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要想提高阅读速度,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方法:
1书籍分类阅读。
书籍的世界犹如一片汪洋的大海,漫无边际,若想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书目全部读完,实属不易,因此,我们要学会筛选,对书籍进行分类管理。
当我们到图书馆或书店时,我们就能够看到,书籍的明确分类,有文学类、畅销类、经典类、工具类、励志类……名目繁多,我们可以作为参考,将自己想阅读的书籍进行分类。
当我们刚刚踏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要学会如何由一个学生转变为职场人的职场类知识,此时,我们就可以挑选一些职场类。在垂直领域里进行通读。
当我们成家立业,有小孩以后,我们更需要去了解如何成为一个负责的父母,此时,我们就需要阅读一些关于育儿、亲子类的书。
因此,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去挑选相对应的书籍,在垂直领域里大量阅读。
2用输出倒逼输入。
当我们带着目的性开始阅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脑的思路会更加清晰,我们会更明确自己想要哪种类型的知识。
因此,我们可以要求自己输出写文章或者画思维导图,发送到各大媒体平台,反逼自己成长,强迫自己提高阅读的速度。
这一点是我最近才发现的有效提高阅读效率的好方法。我通过到各大平台发送文章的形式,反过来倒逼嗯自己大量阅读,在一周或者一个月以内,定时定期的阅读垂直领域的相关书籍,然后输出文章,目的性越强,阅读的效率也会越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