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洵之子。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第。后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中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从这些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长安,顾况为之延誉后,白居易有时居长安,有时在别处,曾去过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结了一些诗人,真正开始了他的诗人生涯。他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上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贫又病,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其困难。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此次连续被贬,对白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总之,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官远慢,且贵身安妥。”荣枯任之,听天由命,颇有些与世相忘的意思了。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厌,直到暮年。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嗜酒,据他自己说,“唯以醉为乡”,“往往酣醉,终日不醒。”宋人统计白居易诗,说他“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为了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他还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传》所载白居易向名僧致礼稽问佛法宗意,与名僧探讨佛理妙义,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进而持斋坐道场,并且从此后一直好佛,经常持三长月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场。所以白居易又为古代文人中崇佛、达观的代表,历代不少人对他称赞备至。其实,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为了解除烦恼,寻求解脱,是对社会的消极反抗,是一种退缩,也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饱经忧患后,才潜心释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传》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诗。凡酒徒、琴侣、诗友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可知他是先酒乐而后佛的。他甚至怀疑真有佛否。同时又炼丹学道。从严格意义上讲,白居易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时,他之崇佛,还出于健身的原因。这便是他有时一边持斋、坐道场,一边又在心中想着妓乐美酒的原因。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阳履道里。至此为官20来年,竟然凑不足买房钱,只好以两匹马抵偿,于此可见他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刘、白二人结伴归洛阳。一年后,白居易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揖。卒年75岁。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白居易的诗,前面已讲到,自少年时代便写得很好。16岁时“野火春风”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出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动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这首诗里,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荒*。至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语。后面描写两人之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颇常感情。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引》,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他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舟中离别酒筵上,感伤之中,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妓,也有无限愁绪,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听了她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媲美的长诗。前面叙歌妓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面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转而写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优点,描写细致,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而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的真挚。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
白居易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重赋》谴责官府进奉羡余物,残酷盘削百姓,“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轻肥》写权贵赴宴会的气概和酒食的丰美,最后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买花》写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议婚》同情贫家女难以出嫁,《伤友》慨叹苦节之土的凄惨生活,《伤宅》讽刺豪门大兴建筑,“一堂费百万”。《不致仕》嘲讽八九十岁不肯退休的贪权者。《立婢》对不为好官立碑而虚伪地为某些人歌功颂德表示不满。《五弦》对当时不少人不懂传统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挞和发牢骚者,是对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统治阶级,难怪“闻《秦中吟》则权豪遗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白居易对自己的《秦中吟》也甚为自负,在编其诗集15卷完成后题的一首诗里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新乐府》是与《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写出来的,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写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间的事,时间跨度较《秦中吟》大,内容也更广泛。白氏在《寄唐生》诗中说他的乐府诗:“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说是他写《新乐府》的宣言和对《新乐府》的最好说明。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等,即为《新乐府》中篇章。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鞭挞、讽刺,辞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声疾呼。这些诗篇爱憎分明,除讽刺外,也有歌颂。这些诗篇,充分说明了白居易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是作者心迹的真实表露。他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实”,宣称自己写的都是真实事件,更表现了一个中青年诗人扶正疾邪的战斗精神。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
总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他全部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连同《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可宝贵的部分。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如果要给苏东坡这个人下定义的话,我想大概会是这个样子:原本心系庙堂之高,胸怀报国之志,渴望以丰功伟绩载入史册;奈何命运之多变,仕途之曲折,最终却因笔下生花而名垂青史。细观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命运之神和他开了许多不小的玩笑,让他不断偏离心中憧憬的人生轨道。因此,世人在了解他的往昔后都会情不自禁哀叹一番。但我却觉得,命运关上了苏轼仕途的门,但却为他打开了好几扇别样的窗——对诗词歌赋的才华,对大起大落的淡然,对美食美景的钟情。
苏东坡,或许不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官吏,但绝对是一个寄情山水的诗人,是一个宠辱不惊的哲学家,是一个热爱美食的吃货。你或许对他在政治上的经历所知甚少,但你必定对他关于美食的故事有所了解。
因东坡出名的美食千万,唯东坡肉首屈一指。元丰三年,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苏东坡创造了红烧肉,并将烹饪过程和精华用笔墨凝成一首《猪肉颂》。吟咏着“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仿佛能让人看见苏东坡在灶台旁略显忙碌却有条不紊的身影。而一句“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可谓掇菁撷华,只言片语便道出了个中精髓,通俗易懂间又不失哲理,于烟火气息中萦绕着诗词的墨香。
但是,真正成就了“东坡肉”的,并非是黄州,而是因西湖闻名遐迩的杭州。据说苏东坡在西湖建的长堤大大改善了当地环境,老百姓在春节时纷纷送上猪肉,以表心中的感激。于是苏东坡命人按照红烧肉的做法烹饪,与百姓共同享用,“东坡肉”之名自此诞生。
当然,关于东坡肉的传闻颇多,孰真孰假我们难以辨别。但在我看来,东坡肉的意义远不止是纪念苏东坡的这道佳肴,而是蕴含着东坡先生不同于一般诗人的情趣——要豪放洒脱,那便以笔为剑写尽一腔热血;要豁达乐观,那便寄情山水醉吟人生哲理;要世俗烟火,那便亲下灶台试遍花样美食……他是那个卓尔不群,从天上宫阙飞临人间的苏东坡;也是那个热爱生活,从世俗烟火中缓步而来的苏东坡。欣赏苏东坡,仅凭他思想脱俗而又平易近人这一点,足矣。
那些与苏东坡有关的美食,实在太多,且先不论典故的真假,东坡先生对美食的热衷可见一斑。有时读到他为美食而作的诗词,总有一种“这是一个以诗人为副业的美食家”的错觉。我深以为,对待美食的态度,可以间接折射出一个人生活的情趣,还有人生的态度。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必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而一个能够将所见所闻,所尝所感挥洒成诗,将食物色香味的灵魂封存进文字里的人,洋溢出的不仅是对美食对生活的热爱,更是一种高级的情趣。
苏东坡,热爱品尝美食,热爱烹饪美食,热爱记录美食。他给人的感觉不像陶渊明那般遗世独立,也不如李白那样天马行空。他的身上有着一种脱离红尘的清高,却又萦绕着世俗烟火的气息,他的诗词让人敬佩,而不是敬畏。比起那些清高孤傲,不随流俗的文人墨客,苏东坡似乎更有些“人味儿”和乡土气息。
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鱼……墨色生香,一首首诗词描摹出的,是一位热爱美食的诗人的生活情趣,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美食家的人生态度。
谢邀:
开篇明义。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他的诸多名号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一个,也是流传最广的一个。
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他因为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而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诗歌、词作、散文、书法、绘画都很有名,他取得了他那个时代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可以说,苏轼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学艺术大师。
所以,对于这一以为文学艺术大师,该如何进行准确的评价呢?或者说,评价的切入点在哪里呢?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参照,那就是苏轼的仕宦生涯,从苏轼进入仕途到去世,在他四十余载的仕宦生涯中,有三十多年却是在贬谪的岁月中度过的。
既然贬谪的经历生活占据了苏轼大部分的人生履历,那么,要评价苏轼,还是从他的贬谪之路说起吧。
时光匆匆,步履不停。苏轼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到惠州、再到晚年被贬海南儋州,时光一晃就是三十多年。1101年7月28日,苏轼在北归途中于常州病逝,一代文学家走完了他的一生。
就在苏轼北归途中,经过真州时,他还去了一趟金山寺,金山寺的墙壁上有一幅李公麟多年前绘制的画,画中人物正是苏轼。
苏轼在金山寺见到自己的画像,他在画像下追忆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一时间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这首诗中苏轼将贬谪生涯视为“功业”,其中有一丝自嘲的味道。其实也写出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而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无疑成为苏轼人生与仕途上最重要的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给苏轼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苏轼初遭贬谪时,心情是很低落的,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心理。苏轼虽然有孤寂与落寞之情,却没有任何的幽怨。
相反,苏轼却有一种审美的诗意境界,这是苏轼豁达乐观心态的体现,此时豁达乐观的心态已经升华为苏轼的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比如,苏轼初到黄州时写下的诗句:“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从诗中不难看出,苏轼已经对自己因为好论是非,因言贬谪的事情坦然面对了,他喜欢上了黄州鲜美的鱼和岸边鲜嫩的竹笋。失去的是仕途一时的荣宠,得到的却是生活的真谛。
其实,苏轼初来黄州时,他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他在黄州的好友马正卿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从郡里为苏轼申请了一块旧地,这块地在黄州城东。
于是苏轼便带领一家人开垦荒地,在地里种上了庄稼,苏轼亲自躬耕其间,这样一来,苏轼一家人的饮食暂时得到了保障。因为这块地位于城东,而且是一块坡地,所以苏轼便以这块地的方位和特点为名,自号“东坡”。
解决了饮食住宿问题后,苏轼带着释然的心态遍游黄州山水:在游览黄州赤鼻矶时,他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他在黄州与朋友同游兰溪,还写下了有名的《游兰溪》:“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不仅体现苏轼寄情山水的乐观心态,也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笑对人生的积极向上。
在黄州时期,他渐渐地从贬谪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内心的失落和痛苦实现了超越。在惠州,苏轼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海南儋州,苏轼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比如事远游。”
此时的苏轼,经历了时光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他变得更加豁达乐观,他积极向上的人生状态逐渐地反映了出来,这与其思想不断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追求一种不为世俗所累的境界,向往一种既入世又洒脱的生活。
如苏轼到海南儋州之后,生活条件是相当清苦的,他以为自己在有生之年无法再回到家乡:“并鬼门而东骛,浮瘴海以南迁。生还无期,死有余责。”苏轼到海南后,情况比想象的还要艰苦,连书籍都看不到,苏轼一开始无法适应海南的气候:“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但他并没有因此一味消沉,他亲自从事生产劳作,他从别人处租了一小块地,自己种植蔬菜。如果说苏轼来海南之前还有一些担忧的,那么,此时,这种担忧早已一扫而空
这是因为苏轼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他已不在意清苦的物质生活条件,而能很平静地接受它们;还有一点就是他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性格和随遇而安的心态起了重要作用,这是苏轼思想境界提升的体现。
苏轼能从传统哲学思想中汲取了精神力量。苏轼在贬谪期间用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佛家思想来修身养性,他一生深受儒、释、道文化的熏陶,他汲取并融合了三家的思想精华。这样不仅可以让他在饱经沧桑的岁月中静心修养,以便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同时还能提升精神境界,达到养生的目的。
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苏轼学会了从更高一层的角度看问题,这极大地缓解了自身所承担的种种压力,他的胸怀也更加宽广了,视野也更加开阔了:他不再计较于荣辱得失、境遇的好坏,此时的苏轼已经具有了超然的情怀。
苏轼曾说“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意思是说在苏轼心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尊卑贵贱之分,“玉皇大帝”也好,“卑田院乞儿”也好,在他心里都是一样的,他都可以陪他们聊陪他们玩,这其实是苏轼仁厚宽容的博大胸怀的体现。
苏轼在仕途贬谪的岁月里,他并没有因为仕途沉浮而意志消沉,相反,在贬谪的岁月里,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在任职的每一个地方,他都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正是在贬谪的岁月里,苏轼因为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井喷式的状态,从而攀上了文学的另一个高峰。
苏轼随遇而安、豁达、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让他从贬谪的低谷甚至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在每一个地方都能很好地和当地的同事和百姓融合在一起,找到归属感,找到精神的家园,从而获得精神层面上的畅适自足。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开阔了苏轼的眼界,让他饱经沧桑、历尽忧患,也升华了苏轼的人生境界。 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仕途中的低谷,却成就了苏轼思想性格、心态的最高峰,也成就了苏轼文学成就的最高峰。
1、《来自星星的你》里的啤酒加炸鸡
相信看过来自星星的你这部电视剧的观众,是不是对千颂伊吃炸鸡、喝啤酒的场景,至今都念念不忘呢,看着千颂伊大口大口的吃着炸鸡,哪个时候镇想也来
点炸鸡,来杯啤酒,喝个一醉方休。
2、《16个夏天》的甜点
16个夏天里出现了一幕这样的美食,小编也不知道这叫什么,但是像酥肉又像甜点,但是它真的诱惑了很多的吃货,真是让人不想都不行。
3、《谈情说案》里的鸳鸯奶茶
在谈情说案里, 林峰喝的哪杯鸳鸯奶茶,他说有一种一种咖啡味,还有一点茶味,当时有一种也想尝一口的感觉,相信吃货们在看这些有美食的节目时,都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吧。
4、《好先生》里的白色恋人
还记得好先生中陆远为自己女朋友做的那道白色恋人的甜点,让人看着特别的有胃口,精致的摆盘以及漂亮的造型,不想吃是假的,有没有?
5、《甄嬛传》里的藕粉桂花糖糕
桂花的清甜恰似沈眉庄那样委婉多情的女子,藕粉糯米糕韧爽Q弹的口感,又像极了她沉静坚韧的性格,不光沈眉庄爱吃,观众也是在看到的时候馋的不要不要的。
6、《白鹿原》油泼面
湖北菜是我国传统菜系之一。湖北各地名师大厨循 历史 上鄂菜特色,集南北各派之精华,形成了熔武汉风味、荆宜风味、襄郧风味、鄂东南风味于一炉的鄂菜鱼馔特色。以烹制淡水鱼鲜技艺见长,以“味”为本,讲求鲜、嫩、柔、滑、爽,富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自成体系,被列为全国十大菜系之一,在中国烹饪百花园中独树一帜。
沔阳三蒸,是湖北沔阳(今仙桃市)的汉族传统名菜之一,属于湖北菜系。沔阳三蒸是以水产类、禽畜类、蔬菜类为主要原料,以粉蒸为主要技法,清蒸、扣蒸等多种蒸菜技法并用制成的系列菜肴,更有民谚“三蒸九扣十大碗,不上蒸笼不成席”,蒸菜已成为仙桃独特的饮食习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此菜鲜嫩软糯,原滋原味,清淡,绵软。是湖北 美食 中的一颗明珠,在中国名菜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清蒸菜最能保证营养不受损失”的提法现在已广为人知,“沔阳三蒸”也由此在“吃要吃的科学”浪潮中重焕青春。颇为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粉蒸菜都裹着捣细的米粉,菜的本香配上大米的清香,回味深长。
2010年,“沔阳三蒸及其蒸菜技艺”已经被湖北省政府列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在首届沔阳三蒸文化节上,仙桃被授予“中国沔阳三蒸之乡”称号。2018年9月10日,“中国菜”在河南省正式发布,“沔阳三蒸”被评为“中国菜”之湖北十大经典名菜。2020年12月3日,《楚菜标准》正式发布,“沔阳三蒸”作为首批21道菜入选
传统做法
将五花肉和青鱼切成长5厘米见方的厚片,用布搌干水分,加精盐、酱油、红腐乳汁、姜末、绍酒、鸡精、白糖,一起拌匀,腌渍十分钟。再将蔬菜(可选苋菜、芋头、豆角、南瓜、萝卜、茼蒿、藕、土豆)等洗净切段或切块,和鱼、肉分别拌上粗米粉,与米饭入一竹甑蒸,
原料:
五花肉,草鱼,粳米,青菜(根据季节不同,口味不同,自由调配),盐、酱、红腐乳汁、姜末、绍酒、鸡精、白糖、桂皮、丁香、八角各适量。
步骤:
(1)粳米洗净控干,放入炒锅,在微火上炒三分钟,微黄时,加桂皮、丁香、八角,再炒三分钟出锅,磨成鱼子大小的粉粒。
(2)将五花肉和草鱼切成长5厘米见方的厚片,用布搌干水分,加精盐、酱油、红腐乳汁、姜末、绍酒、鸡精、白糖,一起拌匀,腌渍十分钟。
(3)将青菜(可选苋菜、芋头、豆角、南瓜、萝卜、同蒿、藕、土豆)等洗净切段,或切块,和鱼、肉分别拌上五香米粉,与米饭入一甑蒸,蒸具是杉木小桶。
(4)蒸的顺序也很好讲究的。
黄州东坡肉,是一道菜肴。2018年9月10日,“中国菜”在河南省正式发布,“黄州东坡肉“被评为“中国菜”之湖北十大经典名菜。
苏轼,又号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诸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并对膳食、烹饪亦颇有研究,可谓知味善尝,既会吃,又会做,是一位著名的烹饪学家和 美食 家。以其别号东坡命名的菜点很多,且流传有不少的趣闻轶事,其中尤以名肴“东坡肉”的传说最为广泛。并以其不凡的来历,响誉古今。
原料
黄州东坡肉系苏轼发明,故名东坡肉。东坡肉用五花肉做主料,每斤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八块,先用旺火烧,再用小火焖。
特点
色泽酱红,汤肉交融,肉质酥烂如豆腐,入口不油不腻。
加工过程
1.将整块五花肉在热锅上去净余毛后洗净。
2.五花肉整块白汁卤制八成熟后,出锅后切成一寸长的正方形块待用。
3.切好的肉加入冰糖,排骨酱卤味全料及各种少许味料,在锅内文火烹制40分钟后起锅,扣碗蒸15分钟后装入盘中,盘边加入制熟的西兰花就可以了。
工艺关键
东坡“炖肉歌”乃红烧肉准则,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风味特点
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自称“东坡居士”。因性喜嗜肉,曾戏作炖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东坡的“炖肉歌”在民间广为传颂,后人即将此法所烹制的肉菜,称之为“东坡肉”。
2此菜按黄州的传统方法烹制,卤汁粘稠,色泽红亮,肉嫩不糜,咸中带甜,香醇宜人。
蟠龙菜又称盘龙菜、卷切,俗名剁菜,被称为“钟祥三绝”之一,湖北十大经典名菜之一。已列入《中国菜谱》,其制作技艺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蟠龙菜诞生于明武宗年间,得名于嘉靖登基之时,迄今已有约500年的 历史 ,其主要原料有鸡蛋、猪肉、鱼肉、葱、姜等,菜品特色是色泽鲜艳、肥而不腻、肉滑油润,香味绵长。蟠龙菜是钟祥地区人们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离不开的传统名菜,凡大宴必有“龙席”;其吃法在传承中也不断推陈出新:可蒸、煎、炒、馏,可做火锅、下面条、氽汤等。
制作方法
主要原料
主料:猪肉(瘦)500克,肥膘肉250克,草鱼450克。
辅料:鸡蛋清100克,鸡蛋150克,淀粉(蚕豆)100克。
调料:姜5克,味精2克,猪油(炼制)15克,盐5克,小葱5克。
基本流程
1将猪瘦肉剁成茸,放钵内,加清水浸泡半小时;
2待肉茸沉淀后沥干水,加精盐、淀粉、鸡蛋清、葱花、姜末,边搅动边加清水,搅成粘稠肉糊;
3 草鱼宰杀治净,片取净肉剁成茸,加精盐、淀粉搅上劲透味成粘糊状;
4 鸡蛋磕入碗内,搅匀,入锅摊成蛋皮3张;
5 鱼茸、肉茸合在一起拌均匀,分别摊在鸡蛋皮上卷成圆卷;
6 鱼肉茸卷上笼,在旺火沸水锅中蒸半小时,取出晾凉;
7 晾凉后切成3 毫米厚的蛋卷片;
8 取碗一只,用猪油抹匀;
9 将蛋卷片互相衔接盘旋码入碗内,上笼用旺火蒸15分钟取出翻扣入盘;
10 炒锅上火,加鸡汤50毫升、盐、味精,勾芡,淋入熟猪油10克,浇淋在蛋卷上,点缀花饰即成。
注意事项
1肉茸每次换水沉淀时,需浸泡半小时,直漂到呈现白色为止。
2浸泡后的肉茸调制时,需加入蛋清1只、精盐25克、淀粉150克和清水等搅拌。
3蛋皮要摊成直径45厘米的皮,蛋卷卷成30厘米长、4厘米宽、直径5厘米的卷,要卷得有弹性、滑软、无粉感。
4用碗蒸时,碗内要抹油,盘卷成形,入笼时火要大,水要沸,笼满气。
5此菜除用蒸法还可用炸法,即将蒸好的蛋包肉卷切成二分厚的块盛碗,用鸡蛋一只、淀粉10克、面粉50克和适量的清水拌匀上浆。下锅炸呈现金**时捞出,每块互相衔接盘旋地摆人盘内即成
莲藕排骨汤是一道传统名菜,属于鄂菜系,制作原料主要有猪排骨、莲藕、盐等。是千湖之省、水乡泽国和莲藕之乡的湖北名菜。
在湖北,素有“无汤不成席”的说法,举凡筵宴,压轴戏必然是一罐鲜醇香美的汤。湖北人爱喝汤,也很会做汤,莲藕排骨汤、瓦罐鸡汤、鱼圆汤均为汤中佳品,待客上选。尤其是用被誉为“水中之宝”的洪湖莲藕做出来的“莲藕排骨汤”,更是极具地域特色,浓缩了荆楚 美食 文化的精华。
2018年9月10日,“中国菜”在河南省正式发布,“莲藕排骨汤“被评为“中国菜”之湖北十大经典名菜。
制作材料
主料:猪排骨(大排)500克,莲藕750克
调料:盐10克,胡椒粉3克,大葱10克,姜7克
莲藕排骨汤
制作流程
1、猪排骨洗净,剁成4厘米长的块;
2、莲藕择洗干净,刮去皮,放在案板上用力拍破,切成同排骨同样在小的块;
3、高压锅中倒入适量开水,放入猪排骨、莲藕,放入葱段、姜片、精盐、胡椒粉,盖上锅盖;
4、放在旺火上烧开后,转用文火炖30分钟后即可上桌。
鱼糕,发源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区,今湖北省宜昌至荆州一带,俗称楚夷花糕。它是采用鱼糜、鸡蛋及猪肉为主要原料加工蒸制而成的食品。
入口鲜香嫩滑,清香可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乃民间宴席待客之上品。
鱼糕,属于鱼糜类产品。鱼糜类产品,是以各种海水鱼鱼糜或淡水鱼鱼糜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制成的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结构合理、安全 健康 的一类深加工食品,其食品类型有鱼糕、蟹棒、炸花、鱼糜面包、鱼肉火腿、鱼香肠和虾饼等模拟食品。这种产品可以直接吃,也可以作拼盘、寿司、火锅的原料,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冬瓜鳖裙羹是一道湖北的特色传统 美食 。是以鳖(又称甲鱼、团鱼、脚鱼)的裙边和嫩冬瓜一起煨制的一种汤,鳖裙软嫩,汤汁清纯,冬瓜清香,原汁原汤。
主料:甲鱼300克,冬瓜1500克
调料:姜50克,小葱100克,盐15克,白醋25克,猪油(炼制)100克,味精2克,料酒5克
菜品材料
工艺:蒸 口味:清香味
主料:甲鱼(300克) 冬瓜(1500克)
调料:姜(50克) 小葱(100克) 盐(15克) 白醋(25克) 猪油(炼制)(100克) 味精(2克) 料酒(5克)
制作工艺
将甲鱼宰杀洗净,放入开水锅中烫2 分钟,捞出后去掉黑皮,去壳去内脏,卸下甲鱼裙,将甲鱼剁成3 厘米见方的块; 冬瓜去皮,将肉瓤挖出削成荔枝大小的28 个冬瓜球;
炒锅置旺火上,下入熟猪油烧至六成热时,将甲鱼先下锅滑油后,滗去油,煸炒一下,再下冬瓜球合炒,加鸡汤150毫升、精盐5 克,移锅小火15 分钟后待用;
用甲鱼裙垫碗底,然后码上炒烂的甲鱼肉、蛋、加入生姜、香葱、精盐、料酒、白醋、鸡汤,上笼蒸至裙边软粘,肉质酥烂出笼;
出笼后取出整葱、姜,加味精,反扣在汤盆内,摆好冬瓜球即成。
2010年5月,湖北潜江市被评定为“中国小龙虾之乡”。从此“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的说法不胫而走。潜江油焖大虾是一道湖北菜起源于湖北潜江江汉油田一个叫做五七的小镇市,在江汉平原声名鹊起,广受食客喜爱!每年六月中旬,潜江都会举办龙虾节,邀请明星来到潜江举办晚会。
江汉平原最具人气的菜为潜江油焖大虾,近几年潜江油焖大虾已经慢慢走向全国,在各地不同品牌的油焖大虾店如雨后春笋般露出。当地政府还审时度势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其中2012年项目签约引资22823亿元。
油焖大虾制作过程的关键就在“油焖”二字上,用于烧制此菜的油每菜式约需七至八两,焖烧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如此焖烧而成的大虾,色泽鲜艳耐看,香辣鲜各味俱全。 每年5—9月,潜江油焖大虾生意甚是红火。周边地区的食客纷纷慕名而至,本地人更是借地利之便,常常在餐馆美餐之后,还要打包带回家中细细品尝。
潜江油焖大虾采用潜江龙虾为原料,以潜江特有的“油焖”烹调方法制作。如此做成的大虾,色泽鲜艳耐看,味道香辣鲜美。潜江油焖大虾一般以大排档形式消费。夏日夜晚,工作之余,携家人、朋友于热闹之中品潜江油焖大虾,再佐以啤酒、潜江风味小吃,美味佳境,其乐融融。
荆沙甲鱼是一道荆州的传统名菜,取之于洞庭湖的野生龟为主料,经精心烹制而成的。荆州龟这道菜源远流长,战国末年,《楚辞·大招》中开列的宴席单,列有较多的水鲜菜式,其中尤以荆沙龟最具风味。龟历来都是公认的滋阴凉血润燥之品,
甲鱼1只(约1000克),千张(即薄豆腐皮)200克。调料猪油200克,荆沙红油酱50克,荆沙豆瓣酱50克,姜片5克,味精10克,白糖5克,黑胡椒粉5克,料酒10克,清汤200克。
做法
1、甲鱼宰杀洗净剁成3厘米见方的块,千张切丝入沸水中飞[2]水半分钟后放入锅仔中打底。
2、甲鱼入沸水中飞1分钟,捞出后入六成热油中滑油2分钟备用。
3、炒锅上火下入猪油烧至六成热,下入姜片、红油酱、豆瓣酱,大火炒出香味,再下入甲鱼烹入料酒,加入清汤、黑胡椒粉等调料大火烧开后用小火煨15分钟,入味精、白糖起锅盛入锅仔内,带火上桌。
清蒸武昌鱼是湖北省的一道传统名菜。制作时通常选用鲜活的武昌鱼为主料,配以冬菇、冬笋,并用鸡清汤调味而成,口感滑嫩,清香鲜美。
武昌鱼又名团头鲂,因产于鄂州梁子湖而得名,头小体高,面扁背厚,呈菱形,脂肪丰叟,肉味鲜美。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末帝孙皓欲从建业迁都武昌。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句话。于是,武昌鱼渐为人所知。此后,历代文人留下了诸多与武昌鱼相关的诗词。如唐代岑参的诗:“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宋代苏轼的诗:“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随着时代的发展,烹饪武昌鱼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从传统的蒸、煮、炙三种,发展到清蒸、油焖、网衣、滑溜等多种方法,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别具一格,特点是口感滑嫩,清香鲜美。清蒸武昌鱼选材要求高,通常只用团头鲂。成菜鱼形完整、色白明亮、晶莹似玉;鱼身缀以红、白、黑配料,素雅绚丽。口感鱼肉鲜美,汤汁清澈,原汁原味,淡爽鲜香,外带姜丝麻油,香气扑鼻。
制作方法
食材:新鲜武昌鱼1条,葱、姜,去皮五花肉,酱油,料酒,盐。
步骤:
1新鲜的活武昌鱼去鳞去肠、去鳃洗干净,两面切斜刀。
2加盐、料酒、葱、姜,腌制半小时待用。
3大盘子里铺上生姜片、葱段、放上武昌鱼。
4鱼肚子里塞几片去皮五花肉,背上再盖几片。
5大火蒸8-10分钟后,加入酱油调味。撒上葱白丝和辣椒丝装饰一下。
皮条鳝是湖北荆州的传统名菜,属于鄂菜,己有数百年 历史 。皮条鳝鱼剔除老骨后切成长条,制熟后犹如皮条而得名。又以形如竹节,也叫竹节鳝鱼。制法是,用两道不同温度的油炸至皮酥,再挂上糖醋黄汁,色泽金黄,外酥内嫩。荆州聚珍园(已拆)、沙市好公道酒楼(已拆)、汉口云鹤酒楼、老大兴园酒楼和老会宾酒楼烹制的皮条鳝鱼都很考究。
主料:鳝鱼450克
辅料:淀粉(蚕豆)50克
调料:小葱10克 姜5克 白砂糖30克 盐2克 酱油20克 植物油60克 醋15克 糖蒜10克 黄酒3克 香油15克 各适量
制法
1 将鳝宰杀治净,剔取其肉切成8 厘米长、2 厘米宽的条入碗中;
2 以黄酒、精盐和干淀粉调匀将鱼肉挂糊;
3 将酱油、醋、白糖、葱段、姜末、糖蒜、猪肉汤100毫升放入碗中调成卤汁;
4 炒锅置旺火上,倒植物油,烧至七成热时,将挂糊的鳝鱼条下锅,炸约3 分钟,待鳝鱼条展开时捞起;
5 将锅内油烧至七成热时将鳝鱼条下锅复炸,然后端锅离火氽炸3 分钟,再移旺火上续炸1 分钟至金**捞出;
6 炒锅中倒入卤汁以旺火烧沸,用湿淀粉勾芡,放入鳝鱼条,将锅颠翻几下,淋入香油起锅装盘即成。
制作要点
1 此菜用炸烹方法,烹制前需选150 克重以上的活鲜鳝鱼3 条,从中顺直剖开,去内脏,剔去鱼骨取净鱼肉;
2 挂糊上浆的鱼条入旺火油锅炸3 分钟左右,每条即可自然伸开。但在下锅油炸时要保持鱼条平正,不要卷曲和粘连;
3 第二次油炸时,先炸1 分钟,再氽炸3 分钟,后移旺火续炸,每次油炸可根据火力大小灵活掌握,氽炸时锅离开火口即可;
4 倒卤汁时,动作要迅速;
5 因有过油炸制过程,需准备植物油1500克。
烹饪技巧
1、做皮条鳝鱼时记得在清理的过程中要先剔去鱼骨,只留净肉,这个过程可以请鱼摊帮忙处理;
2、炸鳝段的时侯要注意油温,第一次鳝段入锅时尽量保证每条鳝段都是平平整整的;
3、做这道菜先用的鳝鱼不能太小,每条150克左右为佳。
第一日
聊中式美食,聊传统的酒醉美食,首推袁枚的《随园食单》。
袁枚十二岁中秀才,二十七岁任溧水知县,三十岁任江宁知县(今属南京),三十七岁便告病辞官,定居金陵小仓山随园(今南京五台山体育场附近),从此开启了诗和远方的山野生活。1798年,他八十二岁高龄,因肠胃病过世。人生能因口腹之欲而终,也算是对一位美食家最后的褒奖了。
在袁枚看来,菜肴制作中调味是第一要务。在涉及到美酒料理时,他是这么写的:
也可以这么理解,他赞成,调料的品质高低对端上桌的成品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他整理的食单中,含海鲜、白肉和红肉食谱154道,我大致统计了一下,其中约有110道是用黄酒或米酒酿入味。从欣赏和借鉴的角度,我将这些调味手法整理出来,在之后的几篇里慢慢与大家分享。
当然,我仅仅摘抄了食谱中涉及酒的只言片语,对完整食谱感兴趣的朋友们,还请移步原作。
我们首先说说鱼。
水产品的腥气多是由三甲胺、氨基戊醛(酸)和六氢吡啶类化合物形成的,所以用酒烹饪,尤其是用黄酒,是为了利用酒中的酸性和醇类物质,让那些怪味,转化成多种芳香性物质,如醛酯类;同时,乙醇的挥发又能带走一小部分腥气。
在《食单》里,鱼大致被分成三类,分别对应三种用酒的力道。
一类,肉质鲜嫩者,单用酒,清蒸为主,不用水。
二类,略微厚重者,除酒之外,还要增加一道用油爆炒的环节。
三类,浓厚之物,需要更多的酱与酒。
大腥的鳗鱼,讲了四种方法,其中三种用酒。清煨鳗鱼,切成寸段,放入瓷罐中,加酒和水煨烂后,再加入酱油起锅。第二种蒸制,酱油和酒四六分,以汤汁盖过鳗鱼为原则。第三种红烧,用酒和水炖烂后,加入甜酱(就是甜豆酱、豆豉之类)代替酱油,收干汤汁,加入茴香和大料起锅。
《食单》里还出现了“糟鲞”。鲞,是指腌制的鱼干,糟鲞,不能用辣嘴巴的烧酒泡,而是要用酒糟,一种酿酒的副产品,很有营养价值。冬天时候把大鲤鱼腌制风干,“入酒糟,置坛中,封口。”用酒慢慢腌制,用的慢力,慢慢浸出来鱼肉和鱼油的醇厚。入夏才能吃。
与糟鲞是鲜明对比的是另一道美酒料理"醉虾巴"。“带壳用酒炙黄捞起”,再加入酱油和醋汁上火煨一下,用碗扣上焖,吃的时候放在盘中,壳都是酥脆的。《老饕漫谈》中说:”糟与醉的区别在于无火气与有火气……都有酒香,却有薄厚之分。”
我一边翻阅《随园食单》,一边沉浸在古法的情调中,不知不觉,咖啡已经喝完,是到了张罗家人们吃早饭的时候了。此时,餐厅正对的风景刚好是蓝白相间,多日未见的阳光仿佛也重拾起浅**的旧纱帐,铺到我的桌上。
第二日
对于农耕大国而言,没有别的牲畜可以像牛一样拥有皇权的威力。牛是极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和战略工具。“盗马者死,盗牛者枷。” 自秦朝起,未经皇家准许屠牛者,皆处死或刑责。直到清朝,清宫内仍禁止吃牛肉,在民间虽不是完全禁止,但食牛者甚少。
所以,在袁枚食单中,对烹饪牛肉的记录极少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酒醉的鱼虾让我们看到了鱼米之乡的繁复,而到了牛肉篇,竟只有一个选民。袁枚泛泛谈到几句炖牛肉以及牛杂的简单制法,涉及到酒料时,仅添一句话:“牛肉……剃去皮膜,用三分酒,二分水清煨,极烂”。这里的”酒“,按照古人著食谱的惯例,当指黄酒。
牛肉是典型高蛋白食材。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水分会流出,所以如果用煎、烤等方法去烹饪牛肉,水分是往外流,如果控制不得当的话,肉质会变的干硬,难以下咽。然而,如果用湿式炖煮法去烹饪,类似西餐中的波煮Poaching,温火煨足,水分内外穿梭,酒液和肉汁相互交融,内外饱和程度类似,最终不但肉多汁软嫩,连汤汁都是上等精华。
我还没有亲自尝试过袁老的黄酒清炖牛肉,想必一瓶黄酒的收尾必定是隐忍而质朴。
不过,若改用葡萄酒炖牛肉,我倒是颇有心得。我曾在某美食APP上分享过一种自创的高压锅版红酒炖牛肉,不到一小时就能完成,至今浏览量近80万,虽然人数不算多,可相比我发布的其它酒醉美食来说,这个数字真是遥遥领先了。牛肉与葡萄酒的结合,更像把强弩置于花圃之中,我愿沉沦,你莫倔强。
第三日
从古至今,吟诵五花肉的文人非常多,可是能够讲清楚猪肉烹饪之道的寥寥无几。苏东坡的“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讲出了驯熟五花肉要用慢性子,并且用诗意抬高了猪肉的地位,可他并没有具体介绍五花肉的色、香、味是如何产生的。
《随园食单》里的红煨肉,类似我们现代红烧肉,按照南方做法也叫东坡肉。红烧肉的一大亮点就是色彩饱满,红亮不油腻。现在,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用酱(酱油、腐乳等酱料)烹饪,或者预先炒糖色给五花肉体色。然而,袁枚可不赞成炒糖色。在食单最开始的色臭须知中,他说“求色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一涉粉饰,便伤至味。”
红煨肉里,他除了使用甜酱和秋油外,又提到了第三种上色方法——用纯酒和盐,也可“红如琥珀”。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的黄酒还很朴实,首先酒里没有额外添加“焦糖色”,而是利用了黄酒的本性。一来,黄酒原色从浅黄到红褐,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着色剂,尤其是那些好酒和老酒,更是有着花烛红妆的高艳。二来,黄酒中的糖分在高温下发生了焦化反应,呈红褐色,从内及外的给五花肉染了一袭红装。上色其实是老酒的真本事。
除了易上色,黄酒又能除去五花肉的臊和腻,比如这两例食谱:
同样是选用五花肉, 一个煨,一个蒸。都不用水。靠酒水和肉液,小火慢工,保留肉的原汁原味。
除了五花肉,袁枚又介绍了另外几道佳肴,也很容易我们普通家庭去尝试。
仔细看这些猪肉食谱,我觉得很有趣:一个蹄膀要用掉上等黄酒一斤;一斤五花要用去半斤酒,真是给足了猪的面子!袁枚自述他本人“余性不近酒,故深知酒味”。谁料,他早已斟酒无数,锅前沁溢,盘中观赏,怎能说“不近”?
第四日
一大早,阿姨告诉我,今天午餐吃鸡。我们可真有默契啊!
我刚好整理到了《随园食单》的家禽系列。鸡肉物美价廉,一直是嫩在心头上的好当家。我跃跃欲试,好想来个一鸡五吃!我一边内心摇摆着,一边走上前,翻出几行读给阿姨听:
阿姨瞪了我一眼说:“什么是百花酒?”
……
好吧,理解。这个高级的咱们做不了,那就换一个。我翻了两下,递上两则新建议:
阿姨愣了几秒,然后告诉我,蒸锅上个月就坏了,而且她姓莫,只会做莫鸡。
MOJIMOJITO
我感觉她今天心情有点不好,要不就是觉得我在成心给她找茬,净整些文邹邹的名儿。
其实,此时此刻,我心情也没有好到哪儿去,早上鱼缸碎了,我左手被割破了,挂着冷秋的血滴子送孩子上了学。进家门,就在想吃一种从没吃过的鸡味,拿黄酒补一补,这有问题吗?
我一口气又放出了几个方子。
毫无疑问,阿姨被最后的“赤炖”二字激怒了。她把剁肉刀插进磨刀器里,发出一连串刺耳的尖叫声,然后朝一只拔了毛的鸡冲过去。我很想说,鸡已经死了,又何必大动干戈呢,整只炖,只要用好酒,有耐心,喂料恰当,等待一个来钟头,鸡也能骨肉脱离、汁鲜肉嫩。当然,此时,她面前的大块食材和菜板已经发出了吱吱嘎嘎的断裂声,共振,开天辟地一样。
我不敢再劝了。
我想,如果剁鸡块的声音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倾诉,那么邻里之间就算多了一种共同语言。
打开冰箱,我发现只剩下小半瓶五年陈黄酒,炖一只鸡有点少。我试探着问:“按这老食谱,黄酒还得再多备点,或者买点酒酿,要不我现在就出去买?” 我把责任推给墨守陈规的古人,“你看,如果酒干了,还得再加水,加水,那也麻烦。”
阿姨大概是被我的情怀打动了,她允许我把书举到她眼前,然后瞅了瞅,说:“怎么看就是个红烧鸡块,家里有料酒,不用再买了。”
唉,聪明的人也不是没有缺点……原本料是料,酒是酒,把料和酒的味道分子卷起来,一瓶搞定,真的就一样了吗?分门别类,看得太清楚,是聪明人的特长。我说不过她。
午饭,应该是一如既往的家常红烧鸡块,预算也随着料酒的小机智一并降下来了。行。
这个周末是我们夫妻两人的结婚纪念日,甜酒煨鸡是不是也算是一道新花样?我又忍不住盘算起来。
我只好把想说,却没机会说出来的醉鸡“一二三”,通通补在这里。
袁枚的鸡肉食谱,用了多种酒款:百花酒、老酒、甜酒和好酒。 这四个名字表现出了所用酒的共同品质,即风味足,糖分相对高。这样选酒的原因, 一是,用酒自身的芬芳和糖分去弥补了鸡肉肉味的淡寡问题,炖出香浓口味;二是,乙醇易挥发,而且容易和肉的芳香分子结合在一起释放出来,也就是帮助鸡肉自身的肉香质挥发出来。 尤其是当酒精浓度非常低时,如1%甚至更低,这种香气聚合的能力更明显。所以,用中低度数的黄酒、米酒或葡萄酒去炖肉,比用同等容量的高酒精度二锅头,更容易释放出鸡肉的原生香气。
但愿今天午餐,总有一个朋友愿意隔着屏幕和我畅想一下,那一阵阵从砂锅里蒸腾出来的酒香。
第五日
那年夏天,周姐一边忙着帮我打理家务,一边准备返回南京老家。她要与家人团聚,正像我趁着初夏回到北京,与丈夫和孩子开始新生活一样,我们都不再任性地追求自由了。
她陪我一路搬家北上,帮我用新的家具、新的电器、新的锦绸装扮了房间,看起来温暖又得体,可我知道,我的胃是旧的,而且很快就要变得空荡荡了。在日日更新的京城美食地图上,新的滋味层出不穷,我,好吧,就是那个顽固而躺平的我,好像一点都看不见炽热的欲望。
我央求周姐在离开前教我几道南京特色菜,其中包括盐水鸭。
鸭子的做法并不难,至少从表面上看,并不比之前我所列出的种种肉类更繁琐。翻阅袁枚食单,发现他也无比默契地证明了烹制鹅鸭的过程,更像剪枝插花,不明就里的食客大概只能感觉到寥寥几处有刀落下,紧接着便见佳肴端上了桌。
请看《随园食单》的记录:
对比前几篇鱼、猪、鸡的排场,短短三句半的鸭子食谱,貌似禁不起太多的琢磨。
那就直接出手干吧!!
在周姐离开后的第二周,我就亲自采购食材,从江苏快递来净鸭,按照周姐的做法,去炒椒盐、研磨、酒和料腌制,到最后炖煮,不出所料,口味极佳。
然而,在之后的两年中,我又尝试过两次,却都以失败告终,不敢再造次。
期间我还顺便卤过一只鹅,用蜂蜜混合了大量的手工黄酒,直接浇到我戴的一次性塑料手套上,再一层层地涂满鹅的内外,揉压,使内功向里渗透,表情不能做作。然并卯,如果家庭主妇这个行当也要用KPI去评定奖励的话,那么我将自觉自愿地扣减掉当年的奖金,用来向我所浪费的鸭鹅以及酒料致歉。
为什么我专心制作的盐水鸭,如今,连当初入门的水准都达不到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更不敢给周姐打电话请教其中的诀窍,怕自己会忍不住饥饿的眼泪。在交通与物流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会有这般为难?恐怕周姐也无法理解。
第六日
素食是餐桌上的园艺。
培根曾写道,若没有花园,建筑和宫殿只不过是粗俗的手工制品而已。那么,我想说,酒醉的餐盘里若少了蔬菜,脂肪和蛋白质不过是一场令人精疲力竭的打斗,难以长久。
众多丰富的维生素,能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明亮和长久,让皮肤再造出皮肤,让身体的一半在肉欲中旺盛,另一半在苗圃里落座,得以舒展。
袁枚是性灵派诗人,他的作品风雅别致、清新自然,即便是收集食谱,他也像一位出色的城市规划师,把青草的绿、豆类的黄、菌菇的浓、瓜果的透,有章有法地种植在他的美食地图里。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蔬菜被他放进酒里了呢?其实,我对这类菜肴的兴致远超过了肉类。如果把酒看作一个刀客,那么他独自潜入大殿能做什么,是容易想象的,可他偏偏持刀停在遍地野花和蘑菇的郊外,是要扑蝴蝶吗?
我细细翻阅此书,虽然入酒的素食不算多,但每一道都别具一格,令人垂涎。请看:
可以看出来,他选择的蔬菜,无论是豆制品还是菇类,其实都具备肉食的一部分灵魂,加酒烹煮,同样是出于除杂味、提鲜香的目的,关照了这类蔬菜的本性。平常,在家里煎豆腐,我也愿意加些海的味道,比如虾米、海带,炖煮前淋一匙黄酒等待片刻,吃的时候酒味早就不见了,可几种食材被激发出的奇效,真的是太宝贵了。
下班后,与朋友聚头在小桌旁,下酒小菜是酒友的哥们儿,而“酒下小菜”则是酒友的家人,它们用料十分简单,即便是烹饪小白做起来也不成问题。
酒的生命不应当仅仅终结在人的内脏里,它也可以暂停在锅中,然后用它的潜能获得新的身份,继续滋养人,而非猎杀人。我受过它的苦,因此才懂得了它也有反转的希望。
(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