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
糟粕:比喻废弃无用的事物,喻指粗恶食物或事物的粗劣无用者。
所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意思是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出自鲁迅的《拿来主义》
2020616 佳豫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读论语第121天)
日经第426篇(子罕第九)
经典原文: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我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但是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跪拜。”
这段话告诉我们不要死守着过去的礼节不放,而是要与时俱进,还要看礼节是否合乎道义。
这里说到布的改革,就好比我们用的纸一样,以前是用木浆,现在用秸秆。秸秆跟木浆比起来成本要低很多,但是他的质量也没有变的很差。如果说选择哪个都可以,同时又没有违反大的原则,那这就叫无伤大雅。
我们说,君子处世,最重要的是为社会做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就是说,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想到是否符合礼,符合仁义。
如果不符合,那就要克己复礼,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在做违礼之事,自己还是要坚守正道,守死善道,绝不同流合污。
所以,这里对于礼是不可以将就随便的,孔子认为还是要坚持原则的。
我们说,要做就做一条活鱼,因为活鱼有自己的思想,会选择逆流而上,只有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孔子作为那个时代相对来说受推崇的大圣人,那他如何来引导社会呢?他就是用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又不古板来引领大家。
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不是一味的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去合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
孔子认为跪拜问题涉及的是关乎礼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很多人会说,都已经21世纪了,学习古经典还有用吗?里面也有很多不合时宜的东西。
没有读过的人则更是带着批判主义色彩,觉得是老法的东西,不值得一看。
其实,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它就是在于流传千年自然读来有滋有味,自然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脉络,它的存在有一定的意义,是自然的规律,破不了。
我们说,学习不是照本宣科,不是按部就班,不是全部拿来主义。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不论是礼节也好,经典也好,古文也好,我们都要用道义和良知作为标准来挑选适合自己的。
意思: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详细解释: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读音qǔ qí jīng huá qù qí zāo pò
同义词:去粗取精,取精用宏
意思: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扩展资料:
解释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拼音:qǔ qí jīng huá qù qí zāo pò
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
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意为取长补短。
出处: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用法:连动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扩展资料:
近义词:去粗取精
去粗取精,读音为 qù cū qǔ j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除去杂质,留取精华。
出自毛泽东《实践论》:“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语法:语 法 连动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2、反义词: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读音:mǎi dú huán zhū,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译文: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兼容并包”也是“兼容并蓄”
林则徐在广东成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引进西方高科技,翻译外典。
中国教育史上主张“兼容并蓄”的蔡元培先生。他说过,不走极端,不能自成一家;不攻异端,不能成为流派。不兼容并蓄,不能百花齐放。
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对国家,对个人都有重大作用。
1,对国家: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对个人: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
3,因此,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文化传承中,要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主要有:
1,区别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有利于社会前进的脚步。
2,以时代的角度,以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3,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主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一些高尚品质。但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学习,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传统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