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戏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大型古老剧种,融会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特技、美术等多种因素,从舞台上给观众呈现一个完美的视觉形象。其中人物造型就包括两大重要部分:面部化妆和服饰,其中脸谱就是属于面部化妆的范畴。宁河戏中宫廷戏比较多,人物的造型变化也就相对复杂多了,所以人物造型占有很重要地位。
脸谱是中国戏剧独有的属于舞台演出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在舞台上体现美与丑的特定表现,是性格化的;从舞台美术角度讲是图案式的,配上服饰就是一个完整的舞台人物造型艺术。宁河戏的脸谱比较古老,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在剧种中固定下来,更不同于其他剧种,宁河戏的脸谱有它独特的美学魅力。
宁河戏的角色行当分得较细,每个行当都能表现人物社会地位、身份和职业,表现人物品德、性格、气质等方面,角行当具有类型化特征,能区分带有明显善恶、褒贬的道德评价,使观众能窥其外表知其心胸。
宁河戏行当划分比较细,分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外三个贴补:贴补生、贴补净、贴补旦,共计十三个行当。每一个行当都能表现不同的人物,由于不同的行当脸谱情况也不一。“生”(一末(老生)、三生(正生)、六外(武生)、七小(小生)、贴补生)、“旦”(四旦(青衣)、八贴(花旦、武旦)、九夫(老旦)、贴补旦)这些行当面部化妆比较简单、略施脂粉,叫“洁面”或“素面”。而“净行”(二净(大花脸)十杂(架子花脸)贴补花面)与“丑行”面部化妆比较复杂,特别是“净行”都重施色彩,图案也很复杂,因此称之为“大花脸”。大花脸主要指“净行”,而“丑行”在鼻梁眼窝之间勾点白块,眼、眉、嘴略有变化,不像“净行”那样复杂,故称“小花脸”。“净行”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纹体改变演员的本面目,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一人多谱”角色有多少,就有多少谱样,不雷同。“净行”的脸谱特征是“千变万化”的,以各种图案表现不同性格,突出标志。
宁河戏从章法构图看,各类型人物的谱式分为:“三块瓦”、“鸡爪脸”、“杂脸”、“僧、道脸”、“太监脸”、“仙、神、妖、鬼脸”、“变脸”、“特技脸”等。
“三块脸”先用黑色揉眉、眼、鼻三窝,分出额,左右两颊分成三块(还有一些纹体在三块增加变化,京剧叫花三块瓦,宁河戏没有这个叫法)。如徐延照图101、姚期图102、尉迟公图103等均叫“三块瓦”。
“鸡爪脸”先抹上白底色,用黑色勾出眼、鼻、眉窝,再在额上两颊加变化的纹体,形似“鸡爪”,故称“鸡爪脸”,重在于白色,有元杂剧昆山腔勾脸的遗迹。“鸡爪脸”分老、中、青三个年龄勾谱,老、中年不抹白底,就皮肤色,老年用白色勾纹体、中年用黑色勾,再加白色纹体。多用于奸诈人,如曹操图104、董卓图105、秦桧图106等人。
“杂脸”色彩较多,纹体复杂而细致,但偏重黑色、有元杂剧戈阳腔的遗迹,并有三刚(薛刚、李刚、姚刚)不见红之说。如张飞图107、李逵图108、周仓图109等。
“僧道脸”“僧”一般均用浓眉大眼表示佛门,运用白、黑底胡须灰白加点、额有九个戒点表示佛门。如:鲁智深图110、杨五郎图111。“道脸”多用红、白底色,眼、眉不如僧的大,比较自然,在额加太极图、八卦、七星等以示道人身份。如:公孙胜图112、庞统图113等。
“太监脸”专用来表现那些坏的宦官,尖眉、刀眼寓其奸诈百姓。光嘴、光脑门以示阉割净身,自认佛门弟子。加之胖纹以示养尊处优,如刘瑾图114、伊立图115等。
“仙、神脸”多用红色底、以示吉利降福,如:二郎神、太上老君、佛祖等。
“妖、鬼脸”多白黑为底以示虚幻之感。“妖脸”偏白,如大鹏鸟等。“鬼脸”偏黑,如“碰碑”之后的杨令公图116等。
“变脸”,如杨戬下山变红脸、令公碰碑死后变黑脸,火烧赤壁曹操变一边黑一边白,等等。
“特技脸”“堵色”也叫“堵狗血”,把气堵在头部,脸部马上变红。“抖脸”是脸部两颊的肌肉上下左右抽抖的技巧。这些技巧用于生气、发怒、受惊等。
宁河戏的脸谱不仅外形很讲究,还有一谱一个故事之说。按其性质而分:一、指事性的脸谱,如关羽图117原是大红色,因杀了人,官府问罪通缉、遇神仙点化,变为枣红面,并送蝙蝠又点七痣,以示福星降临,官府也认不出了,郑子明图118为了救人被猩猩抓了,所以他的脸是歪的。二、形象性谱,如王彦章图119额上一个青蛙,有人说他是水兽转世,也说他在水边长大、水性很好,李逵图120额勾双手,说是贫穷出身,靠双手造出的英雄。包拯图121日断阳,晚断阳,所以额上出现太阳、月亮图案。三、会意性的脸谱如孟良图122爱喝酒,额画一个酒葫芦,王伯党图123忠于李密、忠心投唐,所以额上勾一“忠”字。赵匡胤额上青龙,传说他青龙下凡定登龙位。四、遗传性的脸谱:如尉迟宝林图124、张苞图125、焦玉图126、孟强图127等人父辈什么脸子也是什么脸,有父是什么色来子也什么色,父子相逢不认得之说。五、判断性的脸谱。如霸王项羽图128头上七星,能称王称霸立帝。但双眼双眉下垂,一个哭相一张丧脸,说明他下场可恶,晚景不好。曹操为人奸诈、多心多疑,没有主见,乱害好人,所以他的脸上纹体多,乱套的纹体像鸡爪一样的“鸡爪脸”。六、形声脸。按姓氏出身定脸,如焦赞图129,姓“焦”就额上勾一个“胡椒树”,李元霸图130霸气盛名,额上一个狮面,还有一个狮爪,杨七郎图131出身将门,在额勾一个虎字,以示将门虎子。
宁河戏“丑行”比“净行”要简单,在鼻梁眼窝之间勾画,在一些无名人氏只是药中的甘性引笑人物,均勾小白块略加眼、眉、嘴形,以“丑行”为主角的角色也很讲究,取意象的手法较多。“瓦岗寨”的程咬金图132,勾上一块像龙头一样的大白块有龙须龙眼,寓意他是一个土皇帝。“舟海关”的海舟图133,为人正义善良,在小白中形似蝴蝶。“杨三笑代嫁”中的杨三笑图134助人为乐、不畏权势,所以在其脸上勾了蜜蜂似的小白块。蒋干图135、何叶保图136他们均是文化人,所以他们的小白块像书,宁河戏称之为一封书,施不全图137脸上歪嘴、歪鼻、歪眼、白块方圆一张小笑脸,为人正直寓意人丑心不丑。时迁图138勾了一个跳蚤,眉下添了两个白翅,象征他行动神速如飞。“丑”的眼、眉、嘴的勾法是“取形”而又“离形”多样,是无穷的活力美。“不要开口唱开口就发笑”之说因为“丑行”大多数人物都是喜剧人物。宁河戏勾画“丑行”的小白块有特殊要求,皱着鼻子来画白块,还要因人物性格不同的几种画法,愁眉皱、喜眉皱、怒眉皱、哀眉皱,皱好之后抹上白块,使白色和皮肤色分开,形成对比,现出各种不同的自然纹体和图案,有一种神奇的自然美。宁河戏“丑行”既演文又演武,还兼演“搽旦”、声腔“丑行”最为丰富,唯一的保持高、昆、乱、加小调演唱的行当。
宁河戏“旦行”也“洁面”“花面”之分,为了对一些能文能武的巾帼女性和一般纯女性分别开根据其本人的特点用“花面”来表现。如钟无艳图139脸上勾有桑叶、铜钱、三支箭寓意生长在桑园,幼习百步穿杨,樊梨花图140满面兵器,寓意她武艺高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苏艳庄图141额莲花,以道习武,并非凡人,陶三春图142姓陶(桃)所以额上勾一桃子,艺技过人,非一般妇女,这些人物人不貌人、技艺服人均有偏褒之意。还有妖女,如双下山中青蛇勾出一个开口的蛇脸图143,五花洞青鼠精图144勾出一个老鼠,大补缸的缸精图145勾一太极脸,还有一些妓女戏用墨点来破脸,这些均有元杂剧的存迹所在把他们与良家妇女分开。“旦行”的脸谱也别生情趣。
宁河戏脸谱的取形于自然形态的东西,来象征寓意,有勾画动植物、自然现象、兵器,也把人物生理形态、长相特征勾画出来,大体分为:额头图、眉形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型图、嘴下图几个部位图案变化,有规律而无定论。
眉形:云眉、螳螂眉、蚕眉、柳叶眉、尖眉、刀眉等。
眼形:勾云纹眼、蝴蝶翅眼、吊眼、乌眼、直眼、老眼、三角眼、圆眼等。
鼻形:狮虎鼻、翻鼻、直鼻、圆鼻、连眼鼻、尖鼻、花鼻等。
再从色彩看:颜色是脸谱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颜色的理解和偏爱,尤其我们中华民族都有自己的色彩的理解和偏爱,戏曲脸谱的颜色也就有我们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宁河戏的脸谱颜色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宁河戏脸谱还停留在杂剧时期的用色,用清油、蜂蜜调和墨烟子、朱砂、水粉,成为黑、红、白三色,经调配有黑灰、红灰、紫色六种颜色勾画脸谱,但也同样能表现出各种符合人物性格的基本神态、基本特征的脸谱。能使整个脸谱色彩配合纹样的综合效果,充分发扬了六种色彩的表现力,同样有生动迷人的功能和民族色彩的感觉。
红色象征:忠义耿直、赤胆忠心、有血性的男人,如关羽、徐映照、赵匡胤图146、王伯党等人。
黑色象征:刚直勇猛、桀骜不驯、性格秉公,如姚刚图147、薛刚图148、包拯、尉迟公等人。
白色象征:阴险狡诈、善用心机、做事不露声色,曹操、秦桧、董卓图149、赵高图150等人。
紫色象征:刚毅威武、稳重沉着、做事多谋,如魏延图151、张合图152、庞统图153等人。
粉红色象征:忠勇老者、年迈老将,如:袁绍图154、蔡阳图155、严颜图156等人。
黑灰象征:侠骨义肠、英勇善战、性格暴躁,如:牛皋图157、高望图158等人。
总之:宁河戏的脸谱色彩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及身份,烘托渲染戏剧气氛,反映观众心理学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使观众一看就知,专心欣赏演艺,有助于观众演员之间的感情精神交流,深入妙远意趣。
宁河戏勾脸的步骤:
1、 揉:用指头把黑色在“眼窝”“鼻窝”揉底色;
2、 抹:把主要一块抹一遍,反复抹匀,指掌均可;
3、 匀:用笔勾画脸各种线条、纹体;
4、 涂:用色把大面积的细致的涂匀;
5、 破:在抹、涂的大色块,用别色加上点、线、形破掉原先的色块,勾别色小的图案。此谓之破,与中国画中“色破墨”“墨破色”“色破色”之破相同。
宁河戏脸谱渊源的传说:我国南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歌(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的男子独舞。据说兰陵王英勇善战、貌若妇人,他每出征均戴上凶猛的假面具屡战屡胜,为了歌颂他的功绩,当时就创造了男子独舞,也戴上这种假面具(宁河戏保留下来的面具叫魁星)。后来传到民间,供祭祀演出的傩舞、巫舞也用这种面具。
另有一种说法:据老艺人传说,宁河戏属于梨园子弟的后脉,在宫廷演出甚多。有一次唐明皇凯歌回朝,大庆三天,在梨园高搭彩楼演出庆贺,满朝文武百官自然参与庆贺,明皇下旨,要魏征丞相带领御征将士自演战绩,谁也不敢抗旨,但谁也没有勇气敢登台演出,魏征丞相戴了一笑脸的面具穿着盛装,漫步登台演出,表彰了有战功的官员将士,但又没有人登台,这是明皇怀抱太子,看了着急,于是把太子放在演出衣箱内,脸上抹了红登台叙说御驾亲征的经过,在明皇亲自领了头,全体官兵将士有的戴了面具,有的涂红抹黑,一台战斗经过演的生龙活虎。据说从此之后就有了面具加面部化妆的演出。留待到今宁河戏每次演出之前也要戴着笑脸面具跳一个加官,接着由“一末”上台唱一出登场,奇怪的是宁河戏道具娃娃不能放在道具箱,要叫喜神太子,放在大衣箱内(蟒袍箱),更为出神的是宁河戏开台演出老生不开头抹红化妆,谁也不能化妆的规矩。宁河戏至今还保留有这些面具演出,如“纣王脸”“土地脸”“加官脸”“雷公脸”“魁星脸”等等,这些迹象与当时的情景非常吻合。根据这些传说和迹象,宁河戏却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但从没有人去考究,只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如果真有此事,确实有它的研究价值,是一笔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目前即将成为一个化石,希望有志人士参与研究宁河戏,救活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吧,收集整理资料不要让他成为永久的化石。
1、脱敏治疗,在临床上确定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变应原后,将该变应原制成变应原提取液并配制成各种不同浓度的制剂,经反复注射或通过其它给药途径与患者反复接触,剂量由小到大,浓度由低到高,从而提高患者对该种变应原的耐受性,当再次接触此种变应原时,不再产生过敏现象或过敏现象得以减轻。
2、一般认为,脱敏疗法适用于吸入性过敏。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发病诱因中,绝大多数属于吸入性过敏,因吸入性过敏原到处飘散,难以避免,故采用脱敏治疗者居多。
3、变态反应性疾病就是人人都知道的“过敏”,医学上也称“过敏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困扰我们生活的常见病、多发病。过敏源的增多,尤其是草本植物如树、草的花粉数量增加,使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比较常见的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
4、临床发现,有些过敏性疾病患者胡乱求医、随意用药,这通常容易导致误诊,延误治疗,加重病情,也可能将本来可以轻松治愈的某些疾病拖成了慢性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由此专家指出,发生过敏时,最好应先通过先进的检测技术准确找到过敏源,再给予对症治疗,才能够减轻疾病症状,有效控制病情,变应源制剂和脱敏治疗制剂,通过变应源制剂找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等病人发生过敏反应的过敏源(如螨虫、花粉、牛奶、小虾等),然后用脱敏制剂治疗脱敏,疗效确切。
5、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越早治疗越好。
6、应该去专门的哮喘专科医院或3甲大医院,青岛好像有个过敏性疾病防治中心,你可以去看看
7、脱敏治疗副作用不会有,如果有也就是轻度过敏。
8、在做脱敏治疗之前,首先要确定不在哮喘或其他过敏性疾病发作期,才能做过敏原检测,寻找过敏原。在过敏性疾病发作期应停止脱敏治疗,待咳喘控制后再恢复治疗。通常,治疗的最初4个月需要每7~14天注射一次,以后每4~8周注射1次,总疗程持续2~3年。每次注射需在治疗中心进行,注射后由医护人员观察30分钟后方可离院。注射当天应避免剧烈运动,如出现过敏反应,(皮疹、胸闷等)应及时向医生反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