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彩塑的分类
编辑
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典型彩塑作品介绍
编辑
(1)敦煌石窟彩塑:
敦煌包括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和榆林窟。有时也将其中最大的莫高窟称为敦煌石窟。
敦煌莫高窟彩塑
敦煌,远在二千一百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就是我国与西域往来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印度佛教经过这里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也经过这里。敦煌境内有两座山,两山之间有一小片绿洲。据唐代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位名叫乐撙的和尚,经过长途跋涉看到这一小片绿洲,正当他疲乏又无处投宿之时,只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景:山峰发出灿烂金光,如千佛之状,乐撙和尚立即感到这是块圣地,便顶礼膜拜,并立誓在此造窟,凿石供佛,遂成为莫高窟的创始人。
敦煌莫高窟壁画最多、最长,在492个洞窟中,计有壁画125000多平方米,如果这些壁画全部展开延伸,长度可达25公里。另有彩塑2400余身,其艺术精品之多,名列我国石窟首位。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数千年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汇了外来艺术,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彩塑艺术。
敦煌莫高窟彩塑
现存的2000多身彩塑,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古代工匠们以纯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泥塑和彩绘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我国的雕塑艺术和继承民族艺术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教材中介绍的《迦叶、菩萨、力士像》和《供养萨》,以佛教内容为题材,其严谨的人体比例、逼真的神情、动人的体态,无一不说明是盛唐时期彩塑的精品。
(2)辽代华严寺彩塑
辽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显继承了唐代彩塑造型的严谨写实,又在具体、精细、繁密中增添了婉丽的风韵。
(3)宋代彩塑
以真人为依据,真实自然,具备凡人气质,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
北宋彩塑侍女立像
《侍女像》进一步体现了人神统一的风格。这是晋祠圣母殿中十身侍女像之一。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塑造得更好。这些侍女像的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在技巧上,工匠们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明代彩塑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四周的墙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塑,是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的。课本中的《童子参观音》即是其墙壁上的一组雕像,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该寺彩塑的精华。
观音,是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佛经中称其能解救苦
难众生。这组是明代的作品,塑、绘技艺高超,形象带有安详和蔼的情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了“传神”的意境。
(5)清末“泥人张”的彩塑
“泥人张”的彩塑艺术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雕塑艺术功能重新开发,一改古代雕塑服务于陵墓和梵宇庙观的宗旨,转向对现实的人世生活的描写,从而扩大了题材范围。
应县木塔彩塑
“泥人张”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和对世俗趣味的认同,开拓了一个平民化和世俗化的于是天地,注入了生机勃勃的生俗人情。“泥人张”的彩塑艺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彩塑为媒体,充分发挥物质的媒介功能,色彩丰富,刻画细腻,集多种风格技法于一身,其审美趣味也由宫廷艺术与文人艺术的“高雅脱俗”,转化成适应民间喜好的“雅中带俗”,因而其作品具有现实性、世俗性和艺术性。
敦煌的彩塑
编辑
敦煌洞窟的主人并不是壁画,而是彩塑。彩塑一般是在洞窟的正中,以释迦牟尼为中心,壁画只是彩塑的陪衬烘托而已。一个窟的四面墙所描绘的内容是为了突出中间的释迦牟尼。古代艺人用了对比的手法:人的现实地位更加渺小,幻想的佛的形象更加高大,热烈激荡的线画故事以及强烈的艺术形式所陪衬烘托的恰恰是异常冷静的释迦牟尼。观众处在四周的悲痛的壁画现实中,有意无意地要寄希望于藐视一切巍然不动,端庄肃穆的释迦牟尼。这是一股无形的艺术力量。
敦煌莫高窟彩塑
南北朝时期的佛像,与麦积山同时期的彩塑类似。整个形体修瘦而坚硬,长脸,细脖,衣纹很多很硬而且微微飘动,表现了一种神采奕奕,飘逸自得的神情,似乎去尽了人间烟火。这些形成了当时中国彩塑艺术理想美的最高峰,也就是说人们把希望更为理想化地寄托在他身上,他是包含着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行性的神,他的内容广泛而不定,他并没有显出仁爱、慈祥、问世等等。他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人世的一切的完全的超脱、漠然、不关心、不动心,对人间现实完全轻视,以洞察一切的智慧的微笑回答一切。这种塑像安放在血肉淋淋、惊心动魄的环境中,其宁静、飘逸、超脱的神情就显而易见了。似乎现实越悲惨,神像越理想,人世越愚蠢,神像越崇高。那种消瘦的身躯,不可言述的微笑,洞察一切的智慧的目光,摆脱世俗坦荡若谷的胸怀,正是魏晋以来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这美的典型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历史价值
编辑
彩塑,为我国传统的雕塑工艺,是待泥坯阴干后,先上粉底,再施彩绘的一种雕塑。像敦煌莫高窟便保存着我国较早的彩塑佛像。
吴江彩塑的代表人物是松陵镇的顾维诚。他生于1922年,原籍常熟碧溪,职业摄影师,1982年退休。他从小喜欢书画,从民间艺人顾兴学艺,掌握了扎风筝、舞龙、彩灯和剪纸、彩塑等技艺。退休后,他在彩塑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并就其制作作了改进和创新。以前制作彩塑的材料以泥为主,他以油灰(由石灰、桐油和麻丝混制而成)为材料。制作时,先用铅丝做骨架,外面绕以稻草,捆扎塑物的基本轮廓,然后上油灰,再捏出塑物的形状(与捏泥人有相似之处)。等油灰干之后,在主塑物周围,用马粉纸等材料配以各种辅景,如人物周围配以假山、花草、楼台亭阁等。接下来上漆,再进行点彩。
顾维诚在退休以后,彩塑创作达到了高潮。他创作完成了大型作品《金陵十二钗》配景人物彩塑,其中包括《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可卿投环》、《熙凤谋计》、《元春省亲》、《惜春出嫁》、《迎春吟诗》、《探春远嫁》、《妙玉赏梅》、《李纨教子》、《巧姐游园》等,尺寸均为50×70cm,件件栩栩如生。另创作了《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他还制作了《春》、《夏》、《秋》、《冬》、《凤》、《孔雀》等堆塑作品。其作品受到媒体关注,《新民晚报》、《当代老同志》等报刊作了专题介绍。2001年,顾维诚的部分彩塑作品参加了“吴江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览”,。
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美人也会出汗,杨贵妃胖,尤其怕热。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讲述了一个奇特的“红汗”现象:到了夏天,这位胖美人出汗的时候,她的汗水竟是“红腻而多香”,用手帕擦汗,帕子还会被那“红汗”染成桃红色。
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条文字都让我十分的困惑。就算是绝色的美人,也不该平白无故地流出红色的汗水呀一个女人,浑身往外渗流红色的汗液,那不成恐怖片了吗!直到有一天,读到明人周嘉胄《香乘》“涂傅之香”一节中所介绍的“利汗红粉香”:
滑石一觔(极白无石者,水飞过)、心红三钱、轻粉五两、麝香少许。右件同研极细,用之调粉如肉色为度,涂身体,香肌、利汗。
所谓“心红”,据清人陈元龙《格致镜原》引王佐《文房论》:“银朱用四川心红、杭州散研、金陵片朱最妙。”可知,“心红”是四川产的一种上好银朱(朱砂颜料)。把少量朱砂颜料与白细滑石粉、轻粉(水银炼成的一种白色粉末,有治癣疥疮疥的效用)、麝香和在一起,研成细末,这样的细末当然会呈现红色,并且带有香气,如此的混合物与化妆用的白粉再相调和,调成“肉色”,就得到了“利汗红粉香”的成品。它的作用呢“涂身体,香肌、利汗”,按我们的经验来判断,这是夏日的一种爽身粉,俗称“痱子粉”。 由晚唐诗人韩的《昼寝》一诗可知,夏日使用特制的“爽身粉”遍涂身体,以此来美容、护肤、遮除汗味,在唐代就已经是一项日常习俗了:
碧桐阴尽隔帘栊,扇拂金鹅玉簟烘。
扑粉更添香体滑,解衣唯见下裳红。
杨贵妃转世了呗!!!呵呵
群舞《活着1937》由浙师大音乐学院青年舞蹈教师刘学刚编创,刘健副教授作曲。1937年一群长期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凌辱和折磨下活着的人们积极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为了让多数人更好地活着,他们选择有尊严地死去。
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在中国女性在丧失尊严的绝望中,毅然扛起民族救亡的大旗,与侵华日军斗争到底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女性坚贞不屈的刚烈意志和誓死与祖国共进退的顽强品性。
从受迫害的女性群体为出发点,通过不同女性角色塑造以及各年龄阶段女性的呈现,全面再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南京大屠杀的血腥暴行和滔天罪行。
光阴是一条渡不过的河流,而她们曾是那个寒冷季节里最美丽的花,就站在时光的彼岸。我看到,她们,在努力绽放。
扩展资料
浙师大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群舞《活着1937》,曾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十佳作品”第一名,浙江省音乐舞蹈节职业组群舞三等奖和新作品奖等荣誉。
群舞《活着1937》由浙师大音乐学院青年舞蹈教师刘学刚编创,刘健副教授作曲。刘学刚老师带领音乐学院舞蹈学专业的23名学生历时七个月编排而成。
参考资料
资料来源于 浙江新闻《群舞在现悲壮历史》
1 红楼梦第三回,对凤姐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
凤姐,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对她的肖像描写鲜明地分了服饰和长相两个部分在服饰描写中,作者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使其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和对荣华富贵的无厌追求跃然纸上,越是内心空虚的人,越希求从外表的妆束上得到一种补偿,衣着的华贵掩盖不住庸俗的气质,她才是纵然穿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从长相看,她是个矛盾统一体,丹凤眼是好看的,她偏偏是丹凤三角眼;柳叶眉是迷人的,她又偏偏是柳叶吊梢眉,含春的粉面隐藏着摄人的 ,在一幅俏丽多姿的容貌背后暗含着刁钻狡黠与 。
在凤姐的肖像描写上,以穿着的华贵反衬其内心的空虚,以外表的俏丽烘托其内心的狠辣,作者的嫌恶之情鲜明之至。
2 我要一篇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性格的作文她的泼辣、勇敢,使得她像一只快乐的大喇叭;她的年轻、美貌、洒脱、恣肆,使得她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她的略显粗俗的调侃,甜蜜的逢迎,明里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的阴谋与权术,使人不寒而栗。她的才干和治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贾府的团结和兴盛,但她的阴险与贪婪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贾府的分解与消亡。
然而,王熙凤却不在《红楼梦》“爱情”的中心位置上,甚至,我们可以说,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很少有爱情大戏。从她的一生中,能看出的是更明显的另一面。可以认为她是为个人的自尊、权力、利益而一路奔忙,而绞尽脑汁,使尽手段。从王熙凤的心理分析,她这是维护她自身的人格尊严。因为不如此,王熙凤将得不到那一份权利和“幸福”。《红楼梦》毕竟是一个男性的权力世界。
我们可以肯定,王熙凤是在用生命与男性权力世界对抗。她抵抗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男性权力中心,如果她不能使用她的聪明,甚至虚伪与奸诈,她就不能维护她在《红楼梦》中的突出位置。在一定程度上,王熙凤报复了伪善的男性权力中心,报复了孱弱的男性权力、男性道德伦理。她是一个胜利者。这是曹雪芹著书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另一种体现。
或者你可以学学《至尊红颜》电视剧,把她的错误推到别人身上呢~
3 关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作文王熙凤是脂粉堆里的英雄,也是书中和贾雨村并称的一对奸雄。
她外表美貌,家族势力庞大,本人又有很强的管理才能,深得贾母喜欢。
但是她为人太贪财,而且爱吃醋,心狠手辣。
曹雪芹将封建社会这样的一个贵妇人,写得活灵活现,既对其才华的肯定,又含有对她的讽刺,在《红楼梦》的结尾,凤姐的结局是很悲惨的,很多红学家都在考证她的判词“一从二冷三人木”,我个人觉得王熙凤的结局是在贾家败了之后,受尽苦役,在发往金陵的途中病死的。
当然还有人说,其实王熙凤空有管理下级的才能,却没有很好地和贾府中的中层主子搞好关系,尤其是邢、王二位夫人。她只懂得笼络好贾母,却忽略了两位夫人是不允许她这样“功高盖主”的。
我只能给你提供这些基本的思路,写还是得靠你自己写哦。
4 《红楼梦》中,巧姐的肖像描写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金陵十二钗之十,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
。。。。。因生在七月初七,曾受过王熙凤接济的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
。。。。。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
。。。。。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也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她带入乡村生活。
全书没有对巧姐的样子做太多的描写。。。再作者看来艺术形象可能更重要。
望采纳~~~~~
5 红楼梦第三回摘抄关于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探春三姐妹的肖像描写王熙凤: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贾宝玉: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 ,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多愁善感的女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她有着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的恶劣环境,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这种气质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
6 红楼梦 肖像描写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 ,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宝钗
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迎春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探春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
两个坠子却似打秋千一般, 灯光之下,越显得柳眉笼翠雾, 檀口点丹砂本是一双秋水眼,再吃了酒,又添了饧涩 ————尤三姐
较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秦钟
细挑身材,容长脸面,穿着银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袭人唯一细致外貌
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
林黛玉之态————龄官
穿着半新的藕合色的绫袄, 青缎掐牙背心,下面水绿裙子蜂腰削背,鸭蛋脸面,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 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斑————鸳鸯
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点像你林妹妹
钗軃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晴雯
雪芹先生刻画人物外貌除几个人,如宝玉、黛玉,其他很少有正面的,浓墨重彩的描写,大多是很抽象的。如湘云,全文都找不到一点点直接面部描写
7 《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那一段的外貌描写突现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一)王熙凤。
小说从出场、肖像、言行三个方面来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登场。
(1)王熙凤未登场,却先传来笑声和放诞无礼的寒暄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就像传统戏曲表演时,人物先在台后唱上几句再出来亮相一样。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这些人都是"敛声屏气"的,唯独王熙凤这样"放诞无礼",还有"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可见她在贾府中是个怎样的人?
答:身份特殊,地位很高。
(3)从中也可以看出她的性格特征:泼辣。
2、肖像。
小说描写王熙凤的肖像是是从两个角度写的,一个是服饰,一个是:容貌。
(1)写服饰表现的性格: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裙边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这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有着贪婪、俗气的性格。
(2)写容貌表现的性格:"身量苗条,体格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可见她年轻貌美、 绝伦;"三角眼""吊梢眉"又写出她绝非安分、善良之辈,而是刁钻、狡黠之人。"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画龙点睛地表现了她的威势及笑里藏刀的阴险性格。
3、言行:
(1)王熙凤和黛玉相见时,携着黛玉的手,细细打谅,是因为她喜欢黛玉吗?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她这样做并非真正喜欢黛玉,而是做给贾母看的,表明自己和贾母一样喜欢黛玉,以博取贾母的好感。
(2)"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对这句话的理解,选出恰当的一项(C)
① 王熙凤夸贾母的外孙女比孙女美。
② 夸贾母的外孙女的同时也夸孙女。
③ 认为林黛管贾母叫奶奶贾母更高兴。
④ 王熙凤转弯抹角地对黛玉母亲表示不满。
⑤ 王熙凤的意思是称颂"老祖宗"的福泽深厚。
⑥ 自己以前没见过真正标致的人儿。
⑦ 要说风度气派,还是贾母最美。
⑧ 极力称赞黛玉相貌出众。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⑤⑥⑧ C、②⑤⑧ D、⑦⑧
(3)王熙凤在见黛玉的过程中,神态发生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一会儿的工夫,王熙凤由戏谑调笑到转笑为哭到转悲为喜。"便""忙"二字,说明她哭笑随时可变,俱无真情在其中,一心只想讨贾母欢心:阿谀拍马、逢场作戏。
(4)和王夫人的对话,表现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和王夫人的对话,进一步说明王熙凤有着机变逢迎的本领和果断能干的才能。"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说明王熙凤也已取得了王夫人的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和王夫人的对话,表现她精明能干的性格特征。
(5)从以上分析,可概括出王熙凤形象。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专权显胜、阴险狡黠而又善于阿谀奉承、逢场作戏的人。也正因为这样,才博得贾母的宠爱,取得王夫人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8 红楼梦第三回描写林黛玉 贾宝玉 王熙凤的外貌描写,要原文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贾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1、王熙凤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2、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泣非含露目。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3、史湘云
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
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4、李纨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讯!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5、迎春
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金陵·秦淮夜
男:石桥细雨,画舫里,伊人谁依
研磨粉底,执笔手,勾勒眉宇
女:琴声转起,离魂夜,花落满地
追忆,沾衣云霜薄衫去
男:似醉意,看,琅琊金羽
音律起,夜莺,初啼
女:丹青笔,挥毫写意绕指,柔肠却,韶华去
男:是前世曾痴迷,还是你今生无法忘记
女:秦淮河夜雨纠缠水滴,谁吹长笛
合:是前世欠你的爱意,化作今生情思记忆
金陵城灯火萧瑟秋意,青丝换霜雨
男:夜风吹雨,画舫里,伊人何去
玉琴横笛,绘一曲,鸳鸯连理
女:焚花断玉,离别夜,横笛响起
追忆,执手翻云覆雨
男:已醉去,晃,月夜轻骑
桃花溪,与卿,别离
女:丹青笔,泼墨山河绕指,柔肠却,人离去
男:是前世曾缘惜,知道你今生无法忘记
女:秦淮河落霜凄凉水滴,风雪夜骤雨
合:是前世恨你的点滴,化作今生怨你归去
金陵城城墙斑驳记忆,碾碎回忆
合:是爱你是恨你,是看不到你的泪滴
金陵城风雨飘散回忆,湮没花雨
。。。希望您满意。。。
荣国府的礼节不能丢,见过贾母和一众姐妹之后,林黛玉也该去见见贾赦、贾政两位舅舅了,于是林黛玉跟着大舅妈邢夫人一同退下了。
别小看了林黛玉和邢夫人走的这一小段路,从穿堂——垂花门(坐着小厮们抬着的翠幄青紬车)——西角门——荣府正门——黑油大门——仪门,这一路上穿过了好几扇门,可见荣国府之大;到了贾赦邢夫人住处,小厮们退下,邢夫人和林黛玉下车,又进入三层仪门后,才到了正房。
周遭“ 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 (和贾母那边做对比) ,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有 ”,正室内“ 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 ”,这些盛妆丽服的姬妾,大概就是好色贾赦屋里的小妾们吧,只可惜她们都不曾有姓名。
贾赦和接下来林黛玉的二舅贾政都很默契的没有见林黛玉而是让舅母接待。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种:1、封建社会男女有别,“可见可不见的,最好不见”,贾赦贾政与林黛玉的舅舅与外甥女的关系,属于可见可不见的,故不见。2、因前面大篇幅写过黛玉见贾母的场面,如若再写见贾赦贾政,一来未免啰嗦,二来也没太多的情绪表达,不如就一笔带过,“ 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 ”。另外,贾赦贾政不出场,两位舅母才有机会和黛玉说个话,王夫人也有机会向林黛玉介绍下她那混世魔王儿子宝玉。
其实邢夫人也没和林黛玉说几句话,无非就是“苦留”吃饭,林黛玉客套一下说要去看二舅母王夫人,她就笑道“这倒是了”。大概本来邢夫人也无心留林黛玉吃饭,她也确实没这个义务,身为大舅母的她和林黛玉实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整部《红楼梦》都没几处邢夫人和林黛玉的对话,这里的对话无非也是形式。
然后林黛玉便要动身去二舅妈王夫人那里了,从邢夫人住处到王夫人住处,中间的路程依旧东转西绕,而后“ 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 (某皇帝的墨迹) ,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某皇帝的玉玺印,家里能挂着帝王亲笔的匾额,可见贾府地位) 。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海。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 ”
但凡描述的如此详尽且有美感,一般都出自林黛玉视角,这次也不例外。接下来还有王夫人的东房:“ 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 ”,华丽至极,可见荣国府之气派奢华。
林黛玉也是懂礼节知礼数的,先是嬷嬷让她坐炕上,她只在东边椅子上坐下;后王夫人来了坐在西边下首,再三让她坐到炕上来,她才挨着王夫人坐了上去。
这里有一处描写颇有意思: 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和半旧的弹墨椅袱 。虽前有荣国府描述极尽华丽之辞藻,但此处的靠背引枕坐褥和椅袱,都是日常用品,但凡为日常所用,即使仔细保养,也难保始终如新。
所以此处的三个“半旧”,为读者们展现出的,不是一个仿佛离我们很远的虚幻出来的金光灿灿的荣国府,而是一个也有寻常百姓家会遇到的真真实实存在的的这样一个大家族,亦或者这也是作者曹雪芹曾经遇到过的画面,他借机补充到了这里。
接下来便是王夫人向林黛玉介绍“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的贾宝玉了,让她不要理睬宝玉,“ 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儿子是这样的评价,也是无奈。
但是林黛玉毕竟是下凡来报贾宝玉之恩的,她心里早有一个宝玉的雏形,“ 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 ”,和王夫人口中的宝玉完全是两个样子。
私人为这里王夫人极力劝说林黛玉远离贾宝玉是有私心的,她内心并不是很喜欢黛玉这个类型的女孩子,她喜欢的女孩子或者说是未来儿媳妇类型应该是宝钗那样容貌丰美、肌骨莹润、娴雅端方的富态样子和贤良淑德识大体的性格,而不是林黛玉这种风一吹就倒了、人一说就恼了的类型。
王夫人后来见宝钗就没有让宝钗别靠近宝玉,再往深了说,王夫人和宝钗的母亲薛姨妈是亲姐妹,宝玉和宝钗结合了,对于王夫人来说是亲上加亲的事情,所以王夫人更喜欢宝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简单叮嘱完林黛玉,也该回贾母处吃饭了。这里又是王夫人和林黛玉穿过层层叠叠的门廊之后,终于到了贾母的后院。
这一回中写了从贾母到邢夫人处、邢夫人到王夫人处和王夫人到贾母后院处三个行走路径,仿佛是三道建筑学绘图题,通过作者的描述绘制出荣国府之大体构造。描写如此之详尽,不是简单通过臆想就能描绘出来的,而是肯定有类似或者真实见到过的经历的。没准和没被抄家前的曹府一对比,也会有惊人的相似也说不定呢!
跟着贾母一起吃饭,礼数自是不会少的,贾母的两个孙媳妇珠大嫂子李纨、王熙凤在旁带着一众丫鬟们服侍着。贾母在正座,王熙凤拉着林黛玉坐在左边第一把椅子上,林黛玉知道,王夫人和两个嫂子还没入座呢,她哪能上座呢?
贾母估计是看出了黛玉的心思,于是说“ 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 ”,黛玉这才稍放心些坐下。然后是三春姐妹入座: 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 。古时以左为上,那么座位由尊到卑的排序就应该是:左一、右一、左二、右二。黛玉坐了左一,迎春探春惜春根据年龄,于是就分别坐在了右一、左二和右二的位置。
李纨和王熙凤在边上候着,外间伺候的媳妇丫头还有许多,却连一声咳嗽声都没有;饭桌上的人也是静静的吃饭,正所谓“食不言”。
饭后还有一系列流程:漱口、洗手,然后再饮茶。除了林黛玉之外的人早已习惯了这一套流程,但林黛玉毕竟是刚入荣国府的,她又如何得知这些而不出错呢?
犹记得87版《红楼梦》里演到这一幕时,林黛玉小心谨慎的看着身边长辈以及姐妹们的一举一动,照着学着做,不敢有一丝马虎,生怕被别人耻笑了去。原著里也描写了她那时的心理活动:“ 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
林黛玉想起父亲曾说饭后要等口里的饭都咽下去,过一会再喝茶,才不伤脾胃;但是这里却刚吃完饭就送上茶来。既来之则安之,正当黛玉心里已打算着把过去的旧习惯一一改了的时候,才发现这时奉上的茶其实是漱口的茶,于是便跟着身边姐妹们学着喝口茶然后吐到丫鬟捧来的漱盂里。洗了手之后捧上的茶,才是可以喝的茶。
若不是林黛玉这般心思细腻过人,断不会初入贾府便这么快入乡随俗。估计这里的黛玉要是换成湘云,没准就会上演一出把漱口的茶喝下去然后大伙一起笑她的场面吧。
接下来就是宝玉出场的重头戏了,这里我们以黛玉对宝玉和宝玉对黛玉的初印象对比着来品。
黛玉对宝玉: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换便装之后: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林黛玉视角下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的生动细致,更不用说描述的是她心爱的宝哥哥了。通过这两大段的对宝玉的描述,一个富态的富家公子跃然纸上。再联想起87版《红楼梦》里贾宝玉的扮演者的样子,真真是描述的极到位且动情的。
还引用了一首“批宝玉极恰”的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宝玉对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宝玉对黛玉的描述里,完全没有对外貌衣着的赘述,有的却是对林妹妹举止容貌的详尽绝妙之语。宝黛二人共同之处是都觉得对方在哪里见过,可不见过嘛,前世作为神瑛侍者的宝玉灌溉作为绛珠草的黛玉的时候不就见过嘛。
但是贾府里的凡人自是不会懂得他俩前世的缘分的,所以在贾母提出质疑的时候,宝玉是这样说的“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放在现在,如果电视剧里的某个男性角色有这样的台词的话,定会让一众女观众鄙视说“海王”、“渣男”。
宝玉虽“中央空调”,对哪个姐妹丫鬟都有爱,但他的爱是大爱,是从欣赏尊重的角度对待贾府里的女性人物。不分**丫鬟,一样的平等对待,这在当时男性为大的封建社会已是相当超前且并不为人所理解的。
曹雪芹借宝玉之眼,为读者展现众女性身上的独特品质;借宝玉之心,去呵护她们的美好。于读者而言,便是提醒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有他们特有的品质,学着像宝玉一样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用一颗大爱之心去接纳。
继续说回来,宝玉给无表字的黛玉起了“颦颦”之妙字,探春问出处,宝玉的出处难免有杜撰之嫌疑,也如宝玉所说,“ 《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也是很桀骜不驯了。
接下来高潮来了,宝玉问黛玉是否也有玉,黛玉说“ 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私认为一贯谨小慎微的黛玉这里有些唐突了,没有便说没有就好,何必又赘述上“罕物”、“岂能人人有”的话去激宝玉呢?
怨不得宝玉听后摔玉发飙,他本也不是视玉为命,却偏偏周遭众人把他的玉捧上天。“ 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
贾母赶忙安慰宝玉,说黛玉原本是有玉的,只不过后来给黛玉她妈贾敏殉葬了。贾母真的是够宠着宝玉的了,但凡那个场合有贾政,估计又是一顿打。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宝钗身上,定不会上演这样一场闹剧,宝姐姐总能hold得住全场。
然后是住宿问题,贾母让宝玉从碧纱橱里搬到她套间暖阁儿里,让林黛玉住宝玉原来的碧纱橱。碧纱橱是个好地方,只有贾母重视的孩子才有资格住,元春住过,后来的宝琴住过(宝钗都没住过),湘云也住过,宝玉就更不用说。
后来宝玉说别折腾了,他住碧纱橱外就可以了,于是一个橱里,一个橱外,林黛玉和贾宝玉的青梅竹马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这一回也给袭人一个出场,袭人原本是贾母身边的丫鬟,因她“ 心地纯良,克尽职任 ”,便派给了宝玉;还说她有些痴处“ 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 ”。仆人有这样的痴处也算是好处,袭人也确实是一心一意对宝玉的,这个没的说。
此回回味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