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坚持虔诚佛教徒的做法,行善,读经。直到有一天,我逐渐明白了,金刚经在说什么
从那以后,看许多经文,古文,就清明了许多。
金刚经真的是学佛必看,人生必看,我一直认为它有一种特殊的频率。能够改变许多人。确实,流传千年的东西,是有他的道理的。古人说,书读万遍,其意自现。
如果实在不懂,就像当初信佛的我一样,就傻傻的读,傻傻地念。终有一天,你会发现真相。用心去读。
其实,真正悟了后的人,是没有信仰的,只有捉摸不透的,才称之为“信仰。”
故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悟了之后,知道一切根源了,知道怎么回事,觉者由心生律,自然信仰也就不重要了。
然而又说,任何法,都像乘的船,到达了目的地,就该弃了。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应尚舍,何况非法。
没有船,过不了河。过了河,就不要报着船了。所以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一切法皆是佛法,那种说什么,道学比佛学高级,什么比什么厉害,都是只在半山腰的人。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的风景都是一样的。
你做什么车,怎么去,不重要,开心就好。别人嘲笑你,那是他水平不够。就有了,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佛教修心养性,是非常好的。见了真相容不得别人,才是最要不得的。所以老子给孔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因为觉得无法容忍别人的愚蠢。自己是明的状态,觉得周围人都愚钝,无法容忍别人暂时无法开窍的状态。
认识一个朋友,简直是杠铃,经常到处怼人,群里的人都快被他怼完了,我看到他都是毫不客气。把他特地作为一个反面教材举个例子。他特地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虽然平常怼,说出来的还是很为正确的。
聪明又能洞察本质的人,一般周围的人,也差不多水平,都不简单,你随便指出来别人的缺点,那不是招人讨厌,死的更快嘛。鬼谷子捭阖,也说了,口者,心之门户。故而,佛家繁衍出,闭口禅,止语,戒定慧,不妄语。
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可是有后果的。所以修性,也更为重要。光明白是没有用。
我也经常这样,网上会放大习性,怼别人,还好可爱,卖个萌,就过去了。大家觉得我是个宝宝,也就不和我计较了。但是自己是知道的,多多少少,会带来些麻烦,现实中是看起来斯斯文文不怎么说话的,说话就语出惊人or不折不扣的彩虹屁制造机。
用佛教的说法就是,我执,我慢。说白了,无法和别人同频。真正厉害的,确实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佛说大身,是名非身。能包容一切。无量心,才有无量界。
所以在没有明白之前,该遵守规矩的,好好守吧。
金刚经说,一切相布施,福德还不如念四句偈,不如明白了这个智慧,给别人说。
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当你有了智慧,你的人生就不再迷茫了。就像楚门的世界里面,当楚门开始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的时候,就不再接受导演的安排了。
那么《超体》里面说,生命唯一的意义,就是在于传递。
我想我表达出来吧。送给大家。
但是首先声明:佛陀都会说,自己说的东西不是永恒的。就像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
咱说出来,本身就是错的。也没有永恒的正确,我所说的,只是我现在的想法。也并非永恒。
假借于说,翻译一下。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就是一天佛陀带着弟子化缘回来,吃完洗完了,坐着没事。一个弟子问,老师呀,这个世界好复杂,我这个心总是乱糟糟的,我该怎么降伏它?
“云应何住,降服其心?”
佛陀就说,这个问题妙极啦。你好好听着。应如是住,降伏其心。
看似我度了无数,其实我什么也没干。本身具足。如果菩萨有相,那都不是菩萨。
这个世界有无数未知的,眼耳鼻身意只是你所感觉到的,就比如人听不见超过20Hz~20000Hz的声音,那么它就不存在吗?你所见到的,只是局限于自己可以感观接触到的东西。那它就不存在吗。不是的,四维上下皆不可虚空,不要局限于我们局限的东西布施。
我以前看动物世界,看到了赶鸭子神器,一根小红布条,捆在棍子上,就可以赶鸭子了。因为鸭子,可以看见那个小红布条。别的东西就不存在吗?
也不要痴迷于我们局限的东西布施。
比如你借朋友钱。你是需要,你有困难的时候,他也借给你。你是需要回报的。这不是不住相布施。所以有了,施恩于害这句话。许多人因为借钱反目成仇。
再比如,你给乞丐施舍,你做好事。你总是期待回报的,希望自己来财。这都是住相布施,你不是真正地想给他,而是考虑着啥子福报。
凡是有相,皆是虚妄。黄梁一梦,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做了一个一生的梦,梦是不是真实的呢?是的。但是,凡是他意识到这是梦,或者,他醒来了,这就不是真实的,而是梦了。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当你看山不是山的时候,你就知道了它实质意义了。
什么是看山不是山呢,就是咱们大家,看到苹果落地,是件正常事。但是牛顿看到了,他觉得很奇怪。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
再然后,牛顿和后来的人,大家看到苹果落下来,都又觉得很正常。万有引力嘛。这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若见诸相非相,就能知道如来的真实含义。
看到金刚经,生信心,是累积的。
不再痴迷我相各种相,不再执着,悟得自性。对佛法,对一切法,都是如此。法只是工具,用过了就赶快放下。
任何法,都像乘的船,到达了目的地,就该弃了。不可能过了河,还抱着个船。
越是单纯的娃,越容易发现。就像小时候的我们,虽然小,但是没有经过后天思维的固话,总有很多惊人之举,也不按照套路出牌。然而越是学的多的,越容易被所谓的知识局限。
能被说出来的,都不叫法了,一说就错。没有法是固定的。不能语言表达,自己去体会。所以无有定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西游记当中,唐僧取经,质问为什么真经是无字的。真经本身就是无字的。是让你自己明白。
如来所说的各种法门,皆不可取。说不得。
果空师父:
我知道有一个故事就是过去呀,一个禅师带了一个徒弟。修行的这个徒弟就跟着禅师学习。等到这个禅师年龄大就要圆寂的时候,就留了一个法宝挂在了这个徒弟的后背上,说等你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再把这个锦囊妙计打开看一下,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看。然后禅师就圆寂走了。后来这个徒弟打坐,各方面都做的都挺好的,打坐也能坐住两个小时,也没有*欲心。可是他就是开不了中脉,他没办法,就把这个锦囊妙计取了一看写着:“吃点儿好的。”
戒律不对吗?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
戒律就是以行制性。戒律是什么呢?不喝酒不吃肉吗?自律也是一种戒律。
然而还是执着于“有”,到一定境界,是可以舍弃的。
法不是死的。什么时候都可以用。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掌握核心的人。可以说出来很多法。都是有道理的。因为一通百通了。不要把法学死了。
所以六祖,能说出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震惊四座。
一切圣贤,是以无为法而有区别。这其实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你看似什么也没有干,却什么都搞成了。
故鬼谷子: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老板,自己什么活都干,忙的要死,他是挣不到钱的,也做不了大老板。
揠苗助长的人,他自己拔了一天的苗,辛苦死了,第二天庄稼还死完了。
如果有人捐金山,你觉得他福德多吗?不多,还不如你明白这个道理再讲给别人多。一切大智慧,这个经里都有讲。道理是相通的。它说了核心。
有了智慧,才能真正做出贡献。为人民服务。
个人翻译,仅供参考。非法非非法。
ps:我除了<金刚经>,<道德经>也造了一遍,现在在抄别的。大家记住,凡是能称为经的东西都不简单。佛教方法,真是爽歪歪。无论什么经典,你能发愿读一万遍,虔诚地去抄,去写,去念。你都会有所得。
感恩伟大的佛陀。
你问我看金刚经信佛吗?
你问我看道德经信道吗?
你问我看毛选信马克思吗?
没有一个标签可以拘泥于我。那都只是“是名”。
真正的精华,在佛儒道里。
嗯,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马云说的
楞严经内容:
1、首楞严三昧。开示五阴、六入、七大、十二处、十八界,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一部讲见性修行法门的经典。他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因为明了真相,心地安定,所以不易被外面的境界诱惑,所以生智慧。
2、楞严经可以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
3、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从而不受迷惑、不入歧途。
4、楞严经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并且指出各种对治之方。依末法众生可于此正法得正知正见,而不被邪魔外道诳惑。
金刚经内容:
1、金刚经是佛教的经典,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帮助我们看破放下,破除分别执着。所谓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因为心地清净,所以生智慧。
2、金刚经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讲法空。经文开始说道,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问:当众生立定志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假如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要如何降伏?
3、金刚经的信箱重心为发趣即发心趣无上乘,此非当初一下即了的自相。由资粮加行,地地胜进至於究竟等觉,皆名发趣。所以是贯彻道果,始终意趣。此发心是一切行所依止,有金刚不坏之义,般若学和大菩萨行所依托的,即发此金刚不坏心。
-金刚经
《金刚经》教每一个人平实地去做,自性自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直至本心不受任何外物观念影响,便可得证金刚。下面是其中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的解说,希望你能喜欢。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应化非真
昭明太子把最后一品标题「应化非真」。佛说法四十九年,但在金刚经上却说没有说一个字。这个法不可说,说的都不是,因为说的都会住于法相,开口就不对。这个道理我们大家都晓得,大家闭起眼睛一想就懂,可是自己心里的思想,所想的东西,或一作事,开口一讲出来,就变成两回事了。譬如上街想买只手表,如果人家问你要什么手表自己连画出来都不对,与你心里所想的完全两样。因此我们晓得,为什么许多人文章写不好尽管你思想很美丽,一下笔写文章,就不是你原来那个美丽的思想了,结果自己越看越不对。文章是文章,思想是思想,反正不对!
其次,思想笔杆与说话速度不配合,思想来得快,尤其是聪明的人,思想来的更快,一秒钟同时好几件事情已经了解了,叫我们写出来的话,一秒钟思想写出来,起码要五六分钟。这五六分钟里有多少秒,又加上多少思想,最后都搞乱了。所以佛说的,他那个真正的佛法,他说他没有说,不可说,说的就不是,一开口就不是它了。
那么不开口怎么懂它呢所以只好拈花微笑。这一笑比说话好得多了,你看,两个朋友要说笑话,要耻笑另外一个人,只要彼此看一眼就懂了,比说话快得多啦,对不对尤其年轻人眉目传情,当著父母面前,两个人眼睛动都不动。只要对看一眼,他俩个就通了,可见心理的思想与言语是两条路。所以佛说,一生说法,没有说一个字;换句话说,佛辛辛苦苦投生到这个世界来,为世人说法,来应化教化这个世界,谱到狮弦声断续,他老人家辛辛苦苦在那里唱歌,宣传了四十九年,为谁辛苦唱荒村流传了两千多年,只看到处处的冷庙孤僧,一个庙子一个庵,凄凄凉凉的香火,木鱼在嘟啊嘟的敲,看到一个两个和尚啊,面有菜色,如此而已。我所以幽默他,为谁辛苦唱荒村。虽然幽默他,自己也有同感,真是千古英雄只好同声一哭!
内圣外王菩提心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他说假使世界上有人,用无量无数充满宇宙那么多的宝物布施,这个人当然功劳大,福德大。金刚经的文字是古朴,而不讲细致的。不论文章也好,一幅画也好,其他艺术品也好,越精致完美,那就完了。像那个殷商的古董,一块泥巴,但是你摆在那里越看越有趣,因为它是一块很古朴的东西。这样想也对,那样想也对,随你去想吧!现在的东西啊,精致完美,但是看了三天,就不要看了,讨厌了,再没得可看了。也等于我们现在穿衣服,为了表示曲线,肉也露出来,腰也露出来,看惯了以后,将来就不要看了。所以我说将来要剥皮才行,剥完了皮以后,又没得玩的了,一定又是多穿些衣服盖起来。佛经的文学是朴实宽松而不是精细的型态。有时它文字上没有作转折,但是一看就懂了。其实「若」字就是转折,若就是假使,假使有一个「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所以我们可以说,满座都是有福人。但是,佛说的有个先决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这可是很严重的了,什么叫菩提心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在再不厌其详的说说,加深大家的印象。菩提就是觉悟,不是我们中文讲的觉悟,是大彻大悟,般若波罗密多这个觉悟;是能超脱三界的这个觉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相与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发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劝他发大慈大悲心,他已经自然发出大慈悲心了。
有许多朋友说:我啊,什么都信,就是有一点,发不起菩提心。我说:你观念不要搞错了,以为看见花掉下来,眼泪直流,看到一点点可怜事而心软,那个叫发菩提心吗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妇人之仁,是你神经不健全,肝气不充足,或者肾亏,所以容易悲观,容易掉眼泪,就是如此而已。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来说,菩提心是内圣外王。体是内圣之学,用是外王之学。以佛家的道理来讲,菩提心的体,大彻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密多,形而上道,证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隐士。所以说,发菩提心的人,重点是在这个地方受持金刚经的。
有人说念金刚经几十年了,自己也不晓得发的什么心!只想念经求福报,或求其他的什么,而且也有感应呀!不错,那有另外的解释,但是如果没有感应的话,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没有发心立志了。金刚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实实的去体会,去修持。在行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学佛的懒人
有些人学佛以后,第一个毛病就是懒。学佛修道的人都很懒,看起来是万缘皆空的样子,实际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为,那是绝对的懒,空是假的,懒是真的。你说他空了,躺在那里,或坐在那里,妄想多得很,一点都没有空。可见他很忙啊!他愿意躺在那里坐在那里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说学佛的人不来这个;实际上是懒。叫他发菩提心来利世利人,阿弥陀佛,我不是菩萨啊,要有菩萨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懒,自私。你叫他起来做点小事,他就懒起来了,拿空来挡。根据我的经验,学佛修道的人,废物多,懒的多。佛叫你精进,你做不到,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论诸恶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为他懒嘛!这是我们要自我检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金刚经最后叫你受持,你精进之心没有,利他之心没有,那是金刚经持你,不是你持金刚经。
「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说不是指现在的讲演,而是解释发挥这个道理,说给人家,使人了解。「其福胜彼」,他说那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布施还要厉害,因为这个是法布施。佛学认为法布施比财布施更重要。什么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为人类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布施。所以他说这个福德胜过财布施。
现在我们在座的人研究金刚经又讲金刚经,那福气不是好得很吗那当然好啊!坐在那里万事都不做,冷气吹著,又可以瞎想一顿,这两个钟头蛮舒服的嘛!这就是有福气了。什么是福平安就是福,吕纯阳有一首诗描写福气:
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一日清闲自在仙」,一个人有人间的清闲,就是神仙的境界,这一天当中不生病也没有痛苦,「六神和合报平安」就是福。「丹田有宝休寻道」,是指心田,心里清净就是修行,不必再去寻个什么。「对境无心莫问禅」,对境无心就是禅嘛!何必再问禅呢!所以啊,我们晓得平安就是福,六神和合报平安就是福。千万不要认为要给人家讲经念经才有福,那你又生法相了。下面所以告诉你: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
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离经的四句偈
怎么样叫做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金刚经最后一个四句偈。金刚经有好几个四句的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等等,共有两三处地方。所以有人提出来,金刚经中所说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那个四句偈
那四句都不是!这四句偈,离经而说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假如一定要以偈子来讲,非要把它确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话,你就要注意金刚经所说的:不生法相,无所住非要认定一个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说都不是。这才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才能讲四句偈。
有为法与无为相对,无为就是涅槃道体,形而上道体。实相般若就是无为法,证到道的那个是无为,如如不动;有为的是形而下万有,有所作为。一切有为法如梦一样,如幻影一样,**就是幻。泡是水上的泡沫,影指灯影、人影、树影等。佛经上譬喻很多,梦幻泡影,水月镜花,海市蜃楼,芭蕉,又如犍达婆城,就是海市蜃楼,如阳□,太阳里的幻影等。
年轻的时候学佛,经常拿芭蕉来比,我说芭蕉怎么样「雨打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这是古人的一首诗,描写一个教书的人,追求一位**,这位**窗前种了芭蕉,这个教书的就在芭蕉叶上提诗说:「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风吹芭蕉叶的声音,煞煞煞……吵得他睡不著,实际上,他是在想那位**。那位**懂了,拿起笔也在芭蕉叶上答覆他:「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是你自己心里作鬼太无聊,这个答覆是对不住,拒绝往来。我们说芭蕉,难道佛也晓得这个故事吗不是的,这是中国后来的文学,砍了一颗芭蕉,发现芭蕉的中心是空的,杭州话,空心大老倌,外表看起来很好看,中间没有东西。所以这十个譬喻梦幻泡影等都是讲空,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梦幻中如如不动
二十年前的事,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像一场梦一样,对不对对!梦有没有啊不是没有,不过如作梦一样。当你在作梦的时候,梦是真的;等到梦醒了,眼睛张开,唉呀,作了一场梦!你要晓得,我们现在就在作梦啊!现在我们大家作听金刚经的梦!真的啊!你眼睛一闭,前面这个境界,这个梦境界就过了,究竟这个样子是醒还是梦谁敢下结论没有人可以下结论。你一下结论就错了,就著相了。
幻也不是没有,当幻存在的时候,好就是真,这个世界也是这样。这个物理世界地球也是假的,它不过是存在几十万亿年而已!几千万亿年与一分一秒比起来,是觉得很长,如果拿宇宙时间来比,几千万亿年弹指就过去了,算不算长呢也是幻呀!水上的泡泡是假的真的有些泡泡还存在好几天呢!这个世界就是大海上面的水泡啊!我们这个地球也是水泡,你说它是假的吗它还有原子、汽油从地下挖出来呢!那都是真的呀!你说它是真的吗它又不真实永恒的存在!它仍是幻的。你说影子是真是假**就是影子,那个明星林黛已经死了,它再放出来一样的会唱歌会跳舞,李小龙一样打得匹哩趴啦的。所以金刚经没有说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没有告诉你是有的,空与有都是法相。
所以你研究了佛经,说金刚经是说空的,你早就错得一塌糊涂了,它没有告诉你一点是空的,它只告诉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是叫你不要执著,不住,并没有叫你空不空。你如果说空是没有,金刚经说:「于法不说断灭相」,说一个空就是断灭相,同唯物的断见思想是一样的,那是错的。当梦幻来的时候,梦幻是真,当梦幻过去了,梦幻是不存在的;但是梦幻再来的时候,它又俨然是真的一样。只要认识清楚,现在都在梦幻中,此心不住,要在梦幻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重点在这里。
当你在梦中时要不著梦之相;当你做官的时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当你做生意的时候,不要被钞票困住了;当你要儿女的时候,这个叫爸爸,那个叫妈妈,不要被儿女骗住了;要不住于相,如如不动,一切如梦幻泡影。下面,「如露亦如电」,早晨的露水也是很短暂的,很偶然的凑合在一起,是因缘聚会,缘起性空。因为性空,才能生缘起,所以说如露亦如电。你说闪电是没有吗最好不要碰,碰到它会触电,但是它闪一下就没有了。
很多人念完金刚经,木鱼一放,叹口气:唉!一切都是空的。告诉你吧!一切是有;不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方法,你应该这样去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以后怎么样呢「不住于相,如如不动」。这才是真正学佛。所以,有许多年轻人打坐,有些境界发生,以为著魔了。没有什么魔不魔!都是你唯心作用,自生法相。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最好的说明,佛讲到这里,金刚经全部圆满。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经中对须菩提有三处不同称法,「善现须菩提」「慧命须菩提」及「长老须菩提」。读书要留意,这三处是三个不同程序,指其所理解的,所悟到的程度不同,称呼也就不同。这时,长老须菩提及出家的男女两众,在家的男女两众,共称四众弟子,及一切世间的人,天上的神,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相信了、接受了;依照这个方法,金刚般若波罗密去修行。本经圆满。我们的结论偈子:
第三十二品偈颂
衡阳归雁一声声圣域贤关几度更
蓑笠横挑烟雨散苍茫云水漫闲行
「衡阳归雁一声声」,到了秋天,雁由北方回来,到衡阳为止。就是说明人要找回自己生命的本来,所谓找回自己的明心见性,找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圣域贤关几度更」,圣人悟道成了佛,凡人没有什么,我要过去,你就过来;你要过去,我就过来;圣人、凡夫、一切众生等无差别。佛说了金刚经,许多人真悟到了这个道,反而出家了,偷懒去了。「蓑笠横挑烟雨散」,真悟道了,解脱了,把头剃光,穿个和尚衣服,穿个蓑笠戴个斗篷。横挑,拿个扁担挑个行李,横起来走,那个表示解脱了,无天无地,世界都可以横行。蓑笠横挑烟雨散,雨过天晴,了解了佛法如此,自己也成道了。
成道了怎么样做个小乘人吗「苍茫云水漫闲行」,再来到这个世界,菩萨再来,再来又怎么样游戏人间,玩玩就走了,如此而已。此所谓解脱,一切皆是游戏,成了佛来说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游戏了一场,游戏了四十多年,两眼一闭说再见,所作已办,他也走了。金刚经所告诉我们的是如此,这是全部金刚经,这一个课程今天就是圆满的结束了。
《金刚经》解难: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的本质——本相——真象)不是我们眼中所看到的有形有色,形色万千的世界,(而是无形无相的真如实相——“空”,这才是我们眼中的所看到的有形有色,形色万千的世界的本质——本相——真象)______是名世界。其它的以此类推。
《金刚经》所讲的“空”释义:释迦摩尼佛祖为救拔、解脱一切众生的苦难不惜舍身喂虎,割肉救鸽,要眼给眼,要手给手,……而慈悲无我——为救众生的苦难完全牺牲了自己个人的一切——为救众生的苦难完全忘记了自己个人的一切——结果就“无我相”——因为无我相,与我相相对应、对立而存在的人相也就不存在了,有一点象没有了白,与白对应、对立而存在的黑也就不存在了——我相、人相都不存在了,与我相、人相相关联、对应的众生相也就不存在了——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存在了,与我相、人相、众生相相关联、对应的生命的长寿_____长生不死——长生不老的相状——寿者相也就不存在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不存在了,进一步向下延伸,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关联、对应而存在的一切相也就都不存在了——远离诸相——无相而“空”——远离诸相即名诸佛——无相而“空”而成佛。在这里慈悲是第一层楼,只有有慈悲心,救拔解脱他人——众生之苦而甘愿付出、牺牲自己的一切……,象这样长期发展、积累下去,从量变到质变才能慈悲无我——无我相,进一步才能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一切相——远离诸相——“空”——成佛,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远离诸相——无相而“空”——成佛是第二层楼,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在佛经之中,部头最大的就是般若部。佛说《般若经》,在说法四十九年之中,世尊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讲般若。由此可知,般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佛说般若,前后一共有十六会,中文译本《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听说西藏文中有千卷之多。由此可知,这样大部的经典,读诵已经相当困难,何况受持演说。正因此,世尊特别在第九会由博而约,特别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一部经在中国前后有七种译本,流通最广的就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把它翻成一卷,又加上魏译一小段,总共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个字。不但般若的精华、般若的宗旨尽在此经之中,我们得到这一卷,可以说整个的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本经确确实实是少文(文字很少),而含无量义,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唐朝时候,禅宗五祖忍和尚、六祖惠能大师,极力的提倡,所以《金刚经》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流通不绝,无过此经。要用现代话来讲,佛经里面知名度最高的无过于《金刚经》。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弥陀经》,但是没有人不知道《金刚经》,这是古德的提倡。由这个地方我们也能看到,由于经典流通得广,读诵的人多,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民得佛护念加持,这也是必然的事实。 1离相,成就解脱,消诸业 2无住,成就般若,破诸惑 惑是迷惑,破迷开悟的诀窍是无住。《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像这样的句子在本经很多。 3无法,成就法身,脱诸苦 所有一切法相,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般若里讲缘起性空,了不可得,这才能「成就法身,脱诸苦」。《般若心经》里面讲,「度一切苦厄」。到无法的时候,一切法都放下,都不执着了。消业、破惑、脱苦,这是本经的旨趣。 4破三心,除四相,为发心之要务 这一条讲得真的是非常究竟彻底。凡夫莫不以为我能执着、我能执,或者说得粗显一点的,我能得,凡夫都患得患失。谁得到了?我能得。什么是我?一般人认为身是我,聪明一点的人知道这身不是我。什么是我?能够思惟、能够想象、能够感受苦乐的,这个是我,心是我!西洋哲学家讲:我思故我在。什么是我?能够思惟、想象的,那个是我。我能思、我能想,能想、能思惟的那个就是我。佛在本经上说,好!能思、能想的是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着的我没有了,能执着的、能得的心没有了,你还得个什么?三心不可得。这是从根本上消业断惑,不是从枝叶上。你打个什么妄想?妄想不可得。 你所得的是什么?所得的不外乎四相。「我相、人相」,我相、人相是从「相对假立」的。「众生相」,这个众生就是一切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现的相。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众生不是指广大的众生、广大的人,不是这个,那你就把意思讲错了。我们今天所谓动物、植物、矿物,再包括所有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众生相。下雨、刮风都是众生相,都是众缘和合,「由缘和合假立」,称为众生相。「寿者相」,寿者是时间相续,「由相续假而立」。都是假的,我人是相对假,众生是缘和合假,寿者是相续假。你所执着的这些物是假的,你能执着的心是假的,你还有什么搞头?还有什么执着?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如果把这些事实真相,统统都搞明白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你心里头马上就得大自在;换句话说,你的真心就现前,妄心没有了,彻底了解它是虚妄、不可得。 众生就是坚固的执着,不肯放下,不晓得能执着的心是假的,所执着的这些物相也是假的。所以佛菩萨眼睛里看芸芸众生是可怜悯者。为什么可悯怜?假的、全是假的,如果是真的,真有这个事,佛不能够说众生是可怜悯者。因为它是假的,怎么样打妄想、怎么样执着都是一场空,不是说到死了以后一场空,现前就是一场空,当下即空。这一执着坏了事,现前无量的烦恼,苦不堪言,将来轮回六道,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金刚经》帮助我们明了事实真相,教给我们彻底放下,恢复自性,自性就是真心,禅家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金刚经》的好处在此地。 「破处即是显处」,破妄,真就显了。破妄显真「是同时,是一时」,不是有先后的,先破妄然后再显真,不是的,是同时的。妄除一分,真就显一分;妄除二分,真就显二分。理可以顿悟,一下就明白了;事要渐渐的除,事上除一分,你的清净心、你的般若智慧就透一分。事上怎么做?事上真的要放下,不要再执着!一定要依照经典的教训,认真努力去做。
作者:南怀瑾
出处: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中提到的诗句
释义:
不二门中有发僧”者,成家立业,行其人伦,居家修行,一心向善,修戒定慧,戴发为僧也。
“聪明绝顶是无能”者,“以无所得故”,“绝圣弃智”,不为法执,法为筏喻,学习佛法知见,切身修行,智慧成就,然后解脱知见也。又是注重实际,不盲目标榜学问文章者也。
“此身不上如来座”者,不上而上,上而不上,是我本真,道体常存,不迷则得,得而不执者也。
“收拾河山亦要人”者,普及教化,延续传承,奋斗事业,奉献公益,建设家园,共创美好者也。
《金刚经说什么》:是台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记。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作总结,以阐发自己的心得。
一九七八年南怀瑾先生讲了“如何修证佛法”,两年后再讲《金刚经》。因机缘特殊,对经中的疑问及似解难解之处,剖析得淋漓尽致。永会师及圆观师先行录音记录,再由刘雨虹女士整理并加标小题;宏忍师及李素美**等多人帮忙校对。 由于《金刚经》的超越哲学及宗教的特性,南怀瑾先生定了一个平凡的书名《金刚经说什么》。 师日平凡,即非平凡,是名平凡。
从文字上说,《金刚经》就是释迦牟尼佛与须菩提的一番精彩对话,主要讨论如何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亦称“无上菩提”),即如何修证成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觉悟的最高智慧,是超越自我、超越一切、甚至超越一般人既定的所谓“终极意义”的智慧,它能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具备这种觉悟就是成佛。所谓“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决心成就无上智慧,无上大道,即发愿成佛,这也是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全部内容和目的。 发愿成佛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理解,就是追求终极意义。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这种追求,直到近现代还在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宗教经验的高级阶段,向人们揭示“人类所向往的目标应当是什么”,是人类对经验世界显示出的内在和谐与秩序的坚定信仰与崇拜。这种坚定的信仰,在现代心理学看来,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 佛陀说《金刚经》的目的,其实就是教导大家去追求终极意义,以获得精神上的支撑与动力,来摆脱一切烦恼。 从结构上说,《金刚经》围绕须菩提的问题,佛陀首先阐述欲发无上菩提心者须先“降伏其心”,以“离相伏心”之道,洗净四相杂念,以便树立正确的佛法知见;然后说明菩萨广行六度时应“无住住心”;最后则详细讲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的平等性,即人人可以成佛。这种结构的逻辑就是依照佛所讲的文字般若,令大家去体悟佛法的实相般若;再依照悟到的实相般若,引导众生进行内心观照;最后,再以观照的结果佐证实相般若。这样的结构关系,旨在展示学习菩萨入世度人精神的方便之门,以劝令众生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Kelly 自言自语: 我是一切的源头。人生一场游戏一场梦,可能觉得好无厘头,但没准是最准确的定义,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记得有人说他去山西参观一些大宅子,几百年前的了,可以想象当时的气派和大户人家的人丁兴旺,可是几百年过去了,这些人的后代都不知道去哪里。
《金刚经说什么》第05品 如理实见分(01)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01、非相和空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大家要注意啊!刚才讲叫我们学佛的人要不住相,不住相布施,先说明不住相的福德,这个智慧成就的功德,智慧是无比的大,无量无边。现在进一步真正告诉我们,怎么样见佛?很严重啊!我们大家学佛都想见到佛。他对须菩提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不可以身相来看见佛呢?
佛经上说,佛有三十二相,与我们一般人不同,佛有八十种随形好,有八十种跟随他那种特别的身相来的好。譬如他一出来可以放光,这个我们都做不到,佛的手一张开,指头与指头像廉子一样,是连着的。上次我们讲过,他舌头吐出来,可以抵到发根,各种各样不同,每一种相有每一种相的功德,多生累劫修来的。譬如人拿花、香来供佛,来生变漂亮人,**们要注意!衣冠供佛,来生不怕没有衣服穿,而且身体健康。多拿医药来布施,来生一辈子不会生病。前生悭吝医药的布施,这一辈子多灾多难多疾病,种种都是因果报应。所以佛为什么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这是果报来的,因为他多生累劫都在止于至善,都在修行,所以有这个福德生相,这是讲他活着的相。他的兄弟阿难,比他差一点,有三十种相好,差两样。翻译经典的鸠摩罗什法师,也是三十种相好。
这里佛说,你可不可以用有形的形相来看佛呢?这是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的问题。须菩提答覆世尊:“不也,世尊。”同学们注意啊!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那么你或许会说,庙子里为什么要弄个偶像拜呢?那不是偶像啊,真正的佛同其他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偶像的。那为什么画的佛,塑的菩萨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个字“因我礼汝”。因为我的形像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来,那个像是一个代表而已。你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样,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你这一念真诚的恭敬下来,不要说画的真佛,就是拜一个木头,拜一块泥巴也罢,诚敬的一念专心,你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这叫“因我礼汝”,这并不是拜我啊!佛说的,是拜你自己。你自己什么?你的心,你的诚敬。
所以,不但不能以这个偶像认为是见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时候,都不能看他肉身为师,那是著相。有一个人著相,《楞严经》中阿难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佛问阿难:你为什么跟我出家?阿难说我看你相貌好,又放光,决不是欲念来的。佛就骂他:你这个笨人,你著相了,是爱漂亮出家的。因此他碰到摩登伽女,有此一劫,这就是著相,所以佛说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什么理由呢?真正那个不生不死的身,不是这个肉身,肉身还是有生死,修持到活一千年,最后还是要死。譬如说,佛教里头有一位禅师叫宝掌千岁,活一千年,在印度活了五百年,因为没有悟道,晓得将来大乘佛法要到中国,先到中国来等着。等到见了达摩祖师,又在中国活了五百年,大陆上好几个地方都有他的庙子,名字叫宝掌和尚。像迦叶尊者留形住世,那更不讲,所以,长寿的人是有,那是肉身的相,还不是不生不灭的。肉身尽管长寿,五百年还是五百年,一千年还是一千年,而永远不生不灭的,并不是这个肉身相,而是法身。那个法身,不能拿形象来见,所以佛接着吩咐我们一句重要的话。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到了这里,鸠摩罗什特别加重语气,佛特别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四句很重要,要特别注意把握住。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你说打起坐来有境界,不打坐就没有了;境界就是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实在的。
怎么样才见到真正的佛呢?见到法身才是真正与佛相见了。若见诸相都不是相,这不是讲空啊!一般多解释成空,那是乱加解释,既然是空的,何不译成一个空的,那该多好啊!他只说,“若见诸相非相”,非相是什么?没有给你下定论!所以一般人念《金刚经》,在这里自我下个定论,认为是空,那是你的想法,不是佛说的;佛只说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重点是,佛只告诉你不是相,并没有告诉你空!道理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无所住。
《金刚经说什么》第05品 如理实见分(02)
02、法报化 体相用
《金刚经》第五品的主要中心就是四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中提到的四句偈,究竟是那四句?这是千年来一个大问题,因为经文中间还有四句,最后的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是四句。现在第五品首先碰到这四句偈,希望大家研究时要特别注意。现在再回到第五品,佛说不应该以身相见如来。
我们晓得在佛学里,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因此有些庙子塑的佛像,同样的像三尊排列在一起,代表三身;这是说过去大陆上的大庙子。唐代以后,道教兴起,也同样仿照这个情形三清排列,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是三身,这是谈到宗教的情况。其实不论东方西方,一切宗教都有相当程度的互相模仿。
现在我们晓得成佛有三身,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像不同是化身。我们推开佛法的立场不谈,专从佛学的观念来看,法身就是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借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就是一切的能源。报身是所谓的现象,法身是体,所谓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就是不要把现象当作本体。至于化身,是他的变化的作用。换句话说,法、报、化三身,拿哲学的观点来看它,就是体、相、用。宇宙间一切的事物,它本身都有体相用。譬如水是体、水泡了茶,茶是它的相;做了酒,这个酒也是相,不管是酒是茶是冰淇淋,那个水的本身性质是法身,是体;同样的一滴水,变化各种不同的现象,那是它的用。在理论上,这是我们必须先要了解的法、报、化三身。
在佛法里讲,修持成功的人,禅宗所谓大彻大悟,也就是《金刚经》上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悟是悟的什么呢?是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就是法身,也就是《心经》上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金刚经》的开经偈所说:“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也是指法身而言。一念不生全体现,也是指的法身,法身是无相的。
至于圆满报身,就是修持方面。前面我们也提到佛有三十二种特殊的相,有八十种随于特殊相所生的随形好。这个就是说,凡是成就的人,得道的人,父母所生的他这个色身就转了,这是报身,也是肉身。为什么讲他是报身呢?一切众生所有的身体就是报身,一生过的非常舒服,样样好,享福一生,是他善报所得的报身。有人很痛苦,很艰难的过这一生,这是他过去生所种的不善之因,招致有这一生的这个报身。至于修道有所成就的人,这个报身就转了,道家一般的观念所讲却病延年,长生不老,就是报身转了。报身修到完全圆满时,整个的人脱胎换骨,就具备了一切神通。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所以说圆满报身非常难得。
一般道家所讲的修气、修脉,打通奇经八脉,与密宗所讲的修通三脉七轮等,多半侧重在修报身开始。一般所讲的止观、念佛、参禅,多半侧重在修法身上着手。至于报身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这个肉体以外,同时有另一个身存在的,就是化身的作用了。这是大致上法报化三身的情况。
普通一般学佛的人,在理论上所走的都是法身的路线,密教号称要三身成就,因为三身成就的人,学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个名称,也叫做即身成就。这个里头两个字不同,即“生”成就,这一生成就、成功了,了了生死,这是即生成就,生命的生。要想即身成就啊,在理论上讲,几乎比这个即生成就还要难,需要所有的戒定慧,所有的修行,去转化父母所生的这个四大色身。要把色身完全转化了,才修到即身圆满成就。
《金刚经说什么》第05品 如理实见分(03)
03、莲花生
西藏的密教,除了供奉释迦牟尼佛以外,还供奉有莲花生大士。据说莲花生大士是释迦牟尼佛过世八年再来的。他为显教教主时,是父母怀胎而生,可是他认为显教时候,重要修行的方法没有讲完,所以再转身而来,成密教的教主并由莲花化生。
当时南印度一国国王夫妇没有孩子,很难过,夫妇俩在御花园里赏莲花,忽然一朵莲花中央,长高长大,莲花苞中跳出来一个小孩,有血也有肉,就是莲花生。后来他继承王位为太子,十八岁成就,肉体常存。过去在西藏,每年有一个全国性的护摩法会,是一个宗教仪式。护摩的意思像拜火教一样,什么东西都拿来烧,有些妇女自己头发都剪了,丢进去烧。大火继续七天七夜,一般人都围着火光念莲花生大士的咒语,往往看到他骑一匹白马,在火光上走一圈就不见了。
据密教传说,因为莲花生大士是密教的教主,不像前一生走涅槃的路子,所以骑白马腾空而去。当他亲自现身时,永远是十八岁少年相,没有变过,偶而会留一点小胡子。这个就是说明报身的成就,修成而永远存在;也就是道家长生不死的观念,所谓与日月同体,天地同寿,这就是报身圆满。当然,报身修成了以后,自然有化身,一切神通具足。所以,要修到即身成就,才算真正学佛圆满。
我们了解了这些理论和说法后,就知道《金刚经》大体上,是着重在见法身。如何见到法身?就是悟道、见道。《金刚经》是般若的部分,所谓般若是侧重于证得实相般若,就是生命万有无始以来的本体。报身、化身则是属于境界般若,所以佛提出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金刚经》这里所讲的如来,就是与一切众生共同的生命的本来,生命的本体。所以说,我们有信仰,有虔诚是可以的,但是过份著相是不可以的;不但学佛不可以,任何一个宗教,都不可以著相。
《金刚经说什么》第05品 如理实见分(04)
04、身相的执着
以我个人的经验,执着身相的人非常多;过份著相的人,在医学上叫作宗教心理病,没有办法治疗。不仅是佛教方面这类人多,所有的宗教,都有些信徒并不追求教理,只是盲目的信仰,变成宗教心理病,佛法里一句话,就是太著相。所以《金刚经》翻译成“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就是说是智慧的成就,不著相,不能以身相见如来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人学禅,做各种功夫,常问:这个境界好不好?这种现象怎么样?千万注意一个要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今天修行打坐这个境界很好,但是你要晓得,你不用功不打坐,那个境界就不好了,可见这不是道。假如盘腿道就来了,不盘腿它就变去了,这叫做修腿,不叫做修道;盘腿就有叫做得腿,那不叫得道。所以借用《中庸》一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心经》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并不因为你去修就多一点;也并不因为你不去修就少了一点。如果是修它就多,不修就少,那就是有增有减了,不是道体的道理。道体是不可以身相见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说假使前面看到一个佛好不好呢?根据《金刚经》的道理,你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你真看见一个佛站在前面,劝你赶快去检查眼睛,一定有毛病了。也有些人或者听到什么声音,或者心里有一个特殊的灵感,一般人就去玩这个灵感了。你千万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上菩提是非常平实的;古德告诉我们,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
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是自命啊!自己认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达最平凡处,你才会体会到最高的。我常常说笑话,世界上有两个苹果成了人类的文化;拿西方的文化来讲,一个苹果被亚当和夏娃吃掉了,所以造出人类的历史来,另有一个苹果被牛顿看见了,于是把世界的文明变了一下。
其实我们北方的苹果,我觉得比美国、日本的苹果都好吃,我们世世代代吃苹果,也没有发现地心有吸力,忽然被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而发现了地心引力。苹果很平凡,年年落地,有一个人却在平常的道理里头,找出了一个不平常。譬如水蒸气很平常,烧开水,煮饭,都有蒸气,但是瓦特却发明了蒸气机。一切的事物,同一理由,在最平凡之中,就有不平凡了。
所以我们学佛学道,千万要丢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观念。能到达人生最平凡之处,你可以学佛了,也知道佛了。换句话说,你可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间一切相也不着了。随时不著相,就可以见到如来,见到自己自性的法身。
这是第五品的结论,非常重要,尤其对我们平常修持的人特别重要。关于第五品如理实见,我当时给它的偈语,现在还是向大家报告一下。所谓理,就是法身,形而上道就是理,报身是事,报身与化身都是事。理是哲学性的,事是功夫的,修证的,是科学性的,所以“如理实见”是见法身。
《金刚经说什么》第05品 如理实见分(05)
05、第五品偈颂
反覆叮咛无相形,觉时恋梦梦恋醒
慈悲空洒常啼泪,沉醉心扉依旧扃
“反覆叮咛无相形”,佛是语重心长,再三反覆的告诉我们,学佛不要著相,修道要想成道,无相无形。可是我们人呢?很可怜,所以第二句是:
“觉时恋梦梦恋醒”,这就是人生,我们经常在文学上也看到,大家都会写,唉哟!人生如梦,你说讲这个话的人,他清醒没有?没有清醒!不错呀,人生如梦,他讲这一句话的时候,又在说梦话了。因为人在梦醒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傻,嗯,刚才做了一场梦,但是他清醒了吗?张开眼睛照样在做梦。更有趣的是,有些人昨天夜里做的好梦,今天他还坐在那里想,还舍不得离开梦境,所以人生就很妙,觉时恋梦,醒了以后还贪恋那个梦。做梦的时候呢,又想自己快一点醒才好,你说究竟那一样好?自己都搞不清楚。
譬如我们大家都念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个就是觉时恋梦梦恋醒。另外两句古人的名句,在文学上我们经常引用到,“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我们人生都有过这种经验感受,尤其回想年轻的时候,不管男朋友女朋友,所有的事情,在当时看看是很平常,过后都感觉不同。就像我们大家今天晚上坐在这里的,很平常,如果三十年后大家回想,当年我三十年前在复青大厦楼上,我们那一班同学,唉呀,现在都过去了,一定感叹一番。这就是,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尤其我们老年人,想当年,怎么样都是好的,虽然那时乡下卫生设备不好,苍蝇叮在饭上面,但是我现在想想,还是那个味道好,赶赶苍蝇挟挟菜,现在再想那个味道而不可得;当时只是苍蝇事,过后思量也是倍有情。这就是人生,我们人生很容易欺骗了自己,这也就是觉时恋梦梦恋醒。
“慈悲空洒常啼泪”,关于众生的迷恋,《小品般若经》上提到一位菩萨,名叫常啼菩萨(梵名萨陀波伦),常啼,永远在啼,这位菩萨大概喜欢哭,就是爱哭的菩萨。他觉得众生太笨太可怜了,害得他尽哭,所以叫做常啼菩萨。佛反覆在《金刚经》里告诉我们不要著相,可是一般人不懂,慈悲空洒常啼泪。尽管常啼菩萨悲痛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觉悟,可是我们一般人呢?
“沉醉心扉依旧扃”,心头这个智慧之门永远打不开。智慧之门打不开是自己打不开,而且永远是紧闭着的,锁起来的。这是我们对于第五品的结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