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诵读金刚经能够我们能到一切人爱护和恭敬的功德利益,常住永乐的功德利益等,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佛经名句先来欣赏金刚经的经典名句吧。
1、“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2、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3、“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4、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5、“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6、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7、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8、“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9、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0、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南怀瑾先生讲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 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 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 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 大身。 心空及第归 现在讲第十品经文之前,先讲一下庄严净土,这是大般若的净土,佛的净土,不是 仅指西方极乐净土。所谓庄严净土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是心清净,心空,真净土。 说到这里,想到禅宗丹霞祖师的一副对联;丹霞祖师与吕纯阳一样,是唐朝人,都 是去考功名,半途改去修道。这位丹霞在赶考的路上,遇到一个人与他闲谈,后来对他 说,看你这个人的志气才华,何必要考功名,你到江西的考场找马祖,可以成佛,比这 个功名好。后来丹霞就去找马祖了,这是丹霞禅师的公案。 丹霞的禅堂有一副对联:「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等于说我们这个禅堂也是 考场,是选佛的考场,心空就是净土,就考取了。真能够空此一念就考取了,心空及第 归。学佛的究竟,就是空此一念,俗名叫做现在的现实净土。所以佛在佛经上说,「心 净则国土净」,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极乐世界,只要心净就国土净。 金刚经的这一品,梁昭明太子给它的标题是,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前面这一分是佛与须菩提的对话,讨论修小乘四果罗汉的境界,讨论到这里为止。 现在佛拿自己的经验来谈了,他说,我当年在然灯佛那里,得了个什么法吗?这个「当 年」很早了,不是前生的事,是很多生以前的事,第一个给佛印证的老师就是然灯佛, 后来小说封神榜上写成然灯道人。这个然灯佛是古佛,非常远古,地球没有形成以前那 么古。佛说他当年在然灯佛那里修行,然灯佛给他授记印证,他得到了一个什么东西 吗?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说:不是的,据我的了解,你当时在然灯佛那里,你真正的境界,了无所得, 一切都空,空到极点,连有所得、无所得、空的境界都没有了。须菩提答覆到这里,佛 不讲话了,第二个问题来了。 庄严佛土在那里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 他说我问你,你认为一切菩萨有一个另外的世界,譬如天堂,天堂外面的国土等, 一个另外非常庄严,好看,漂亮的佛土吗? 根据金刚经这一句,我经常对同学们说,你们可以写一本比较宗教的书,把各个宗 教描写天堂,佛国的书,写出来作一个比较,这些资料都有。西方人讲的天堂,其中布 置都是西方式的,而且你注意,都是欧洲式的,那个神啊,空中的天使,也是欧洲形式 的;印度人讲的是印度形的,中国人讲的,穿的衣服是中国式的。 究竟天堂或者佛土是什么形状呢?那就是说,随便你爱画成什么形状就什么形状, 反正大家都没有去过。 所以一般人心中的佛国世界及庄严佛土,都是因人而异的,爱黄金的人想到的是黄 金遍地;爱山水的人,一定梦到佛站在高山顶上,好清净!好美!这叫作各如其所好, 也就是楞严经上的四句话,「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 世界上一切知识的范围,宗教哲学的境界,都是依一般人自己的心灵造成的。随众 生心量的大小,你那个天堂,你那个佛土,也有大小。应你所知的范围,量的大小,佛 国就有多大小。 循业发现,有些人同样的学佛打坐,但所看到的佛都不一定,你那个佛鼻子高一点, 我那个佛鼻子塌一点,总有点不同。这是什么道理?是个人心境业力的发现不同。宁有 方所,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没有一个固定的心所作用,是绝对的唯心,纯粹的唯心。 所以佛在这里问,「菩萨庄严佛土不」?须菩提说不是的,他否认所谓的庄严佛土 世界存在。 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金刚经常用这种论辩方法,所谓庄严佛土,只是一句形容的话;「即非庄严」,实 际上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庄严。我们想像的庄严,一定是地方清净,大家闭著眼一想啊, 一定想一个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的境界。但是这只是你想像的,有这么一个境界相, 已经是不庄严了。绝对的清净,绝对的空,绝对不是你想像的,是名庄严,所以叫做不 可思议。 这三句话,正,反,最后的综合,告诉你毕竟的空灵,而你所讲的空,想像当中的 空,已经是不空了。真正佛土的庄严,你没有亲自证到过,不要空洞的想。这是须菩提 回答的道理。 打火机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 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教我们修行的方法来了,注意啊!金刚经讲到这里,就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方法, 是第二等的方法,因为第一等的大家不懂,是没有字的;第二等是有字的,应无所住。 什么叫无所住呢?应随时生清净心。譬如有人讲,老师啊,这两天修行很好呢!有清净 心。现在大家听过金刚经,很内行了,他只要有一个清净心,已经是所知量,范围很有 限了。 现在佛解释什么叫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禅宗六祖初步悟道,就是这一句话,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 了。此心本来无所住的啊!因为你不明白此心无所住,无所住是毕竟空;有个空的境界, 就不对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 所以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 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用我们常谈的这两句话,勉强来描写,就是此心无事,像个镜子,心如明镜台,有境界 来就照,用过了就没有。当年我有个朋友,学佛有点心得,那个时候刚刚有打火机,人 家问他,佛是什么?他说就像个打火机一样,卡达!用它就有,不用就没有。 因师而瞎的眼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注意这一句话喔!须弥山王就是讲法身,得到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初步证到一点法身了。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所以法身也是大身,也叫做无边身。他说你要得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对佛的法身庄 严净土,都知道了,佛的世界,佛的净土,就是这个样子。他说,我再告诉你啊!假使 我讲一个人,身体大得像须弥山一样,像喜马拉雅山那么大,胖得比昆仑山还要胖,你 说他大不大?那是一个譬喻,是说法身无量无边的大,永远的不生不死。佛告诉他最后 的结论,「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摆脱了我们肉体的身见,身见就是八十八结使第一 个解脱不了的疙瘩,把身见空掉了以后,就可以证得不生不死的法身。 不生不死的法身,也是一句抽象的话,佛法只有实证,你证到了以后才知道,是法 不可说,不可说,凡是说的都不对,这个就是法身。所以禅宗讲的悟道,第一步就是要 证得这个空性的法身,身见才能够脱掉,才可以说学禅。 这两天你们考试的题目禅是什么?大家答的都是牛头不对马嘴;禅是佛的心法,根 据楞伽经,或根据金刚经,佛讲得很清楚;可是大家没有留意,随便说要学禅,观念、 见地上都不清楚。这个见地不清楚就一错再错,所有的修持做功夫,走的都是歪路,因 为起步走错了。这不能瞎搞的,不能乱玩的,所以禅宗祖师有一句话:「我眼本明,因 师故瞎。」这是一个大禅师悟道后讲的两句话,因为原来的师父指导错误,以致本来明 亮的眼睛,等于被老师弄瞎了,看不清楚。所以那些乱七八糟的著作,与我一样,乱搞 的,经常会把人家的眼睛搞瞎了的,这一点要注意,要特别注意! 这一品庄严净土,我们给它的结论偈子如下: 第十品偈颂 外我无身是大身 若留净土即留尘 然灯吩咐庄严地 挂角羚羊何处寻 「外我无身是大身」,外我无身是引用老子的话,「外其身而后身存」。我们学佛 修道,先把身见能够解脱了,所以外我无身,到达了无身见的境界,那第一步的学佛, 已经证得了。法身也就是大身。 「若留净土即留尘」,你心中还有一个净土,认为是佛境界,这个清净就是尘,留 尘就是障碍。 「然灯吩咐庄严地」,佛不是说吗?他在然灯佛那里悟道,所以然灯佛给他授记, 说他悟了,再转身修持,将来在这个世界上成佛,作教主,说这个证道是庄严净土。名 辞上叫做净土,叫心净,叫心印,并没有个实际的境界啊!若有个实际境界,若留净土 即留尘。所以然灯吩咐庄严地,就像禅宗祖师说的:「挂角羚羊何处寻」。据说羚羊睡 觉的时候,把身体一翘,羊角挂在树上就睡觉了,打猎的人不知道,在地上找这个羚羊 也找不到。所以说我们一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如羚羊挂角。其实,只是譬喻而 已。 譬如我们两个钟头来研究金刚经,这一百二十分钟的时间,所说的,所听的,都是 挂角羚羊何处寻,现在就在净土中了。
金刚经的精髓四句话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蕴含太多人生哲理,在这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若人人都心存善念,少点利欲之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金刚经的由来
金刚经是属于大乘佛法中的一本经书,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一种很是坚硬的金属,这段意思是非常的坚固勇猛的突破每个困难。
然后修炼成道。般若为梵文音译,这个的意思在汉语与大智慧一样,但是有与大智慧是不一样的。
波罗密多也是为梵文音译,这里的意思是到达对岸,到了家。“经”通径,原指路径,意为心法、诀窍。整个的汉意是,就是像是金刚一样坚硬突破种种困难然后使智慧到达对岸的诀窍。
《金刚经》最震撼的四句名言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中的经典句子很多,最震撼的四句名言是: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许多人可能经常听说这句话,但其中的深意未必理解。应无所住,就是说我们的内心不要住任何事、任何人,因为心中有挂碍,就会有烦恼和妄想。也不要去着相,不要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心中有分别、有我在,就容易执着而被束缚。一切业障海,皆因妄想生,一切本为空,看破这世事的无常,就懂得活在当下这一念有多重要。
就像《心经》中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世人虽有佛性,但却因这些贪着妄想而失去了真正的自在。而生其心,生什么心?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解脱心,即佛心。修行就是在修心,身体也是假相,唯有内心如佛菩萨般清净、慈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在影视剧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大多都被赋予上了唯美的气息。一切有为法,什么是有为法?在佛教看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任何事物因缘和合而生,无缘不聚、无缘不来,这就是有为法,即有所作为、造作,有生灭变化,要经历成住坏空的自然规律。与其相对应的便是无为法,指的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物。生活在世俗娑婆世界中的我们当属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是说这世上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没有一个是长久永恒不变的,既短暂又无常,就像梦幻泡影般虚幻不实,如早晨的露水和划破天际的闪电那般短暂,人生也是如此呀,空幻无常。应作如是观,就是我们应该这样看。我们要看破这一点,证得空性,没有执念,才不会有太多的痛苦和遗憾。既然每个人都是世间的一个过客,就要好好经过,努力修行。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就是说凡是我们用眼睛看得到的事物并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假相,都是因缘而生的诸法,就连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故而佛门里说要借假修真。我们若执着于这些假相,认为谁就是谁,甚至说哪尊佛就是谁等等,都是一种执念和着相。但若我们能够远离这些妄想,不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而是观照好自己的念头,才是真正的洒脱自在,才是真正的见到如来。
如来是什么意思?《金刚经》也作了解释: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即指如如不动的真如本心,远离一切妄想、分别,它是众生都具有的佛性。因此,见到如来,就是说看到自己本来清净的佛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法就是在修心,在修正我们的念头。佛教里常说一念一轮回,就是说我们的一个念头就是一个轮回,因此要活在当下,活在当下这一念。过去的已然在尘埃里、在轮回里,再想也没有用,只会徒增烦恼,折磨自己让自己困苦不堪。因此,过去事、过去心,不可得。
过去的就过去了,不要再去想了。要多忏悔,然后踏实活在当下。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在佛教看来,任何事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要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种好因,至于结果随顺因缘,不可强求。未来事、未来心,何须劳心?未来如何,不要担忧,该来的总会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要相信,善良努力的人终究不会被命运辜负。
佛法在生活,一呼一吸间都是禅。佛法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它就是朴素的生活法。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希望大家珍惜这殊胜的佛缘,努力精进,用佛法点燃智慧,远离愚痴、狭隘、无明和颠倒妄想,早日证得无上菩提佛果。南无阿弥陀佛。
金刚经的精髓四句话,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3,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的精髓特点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说,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你所见到的其实并不是你所见到的样子,因为你带来有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你见不到世间真实的样子。
当你去除一切分别时,心中没有任何我执和法执时,当你摘掉有色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时,就能见到世界真实的样子。如来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事物的真如实相,也可以理解为自性。金刚经告诉我们,如来是不可以用眼睛看到或声音求到的,如来是无形无相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