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由宗齐法师对净土宗相承论释进行了概述。下面由本妙为大家阐述净土宗第一部相承祖典—《易行品》。大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 作者、出处、译者
《易行品》作者是有着八宗共祖,世尊第二之称的龙树菩萨,出自《十住毗婆沙论》第九品,由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翻译。
第二、 内容组成
全品由两重问答组成,第一重问答从佛法无量门中决出易行道,第二重问答从诸佛菩萨易行中突出弥陀之易行。
第三、 宗旨及归趣
在于引导通途大乘行者舍难取易归入弥陀“本愿称名”之易行为宗,以”现生不退”往生成佛为趣,通过“难易二道判”“本愿取意文”“即入必定偈”来突显弥陀本愿之“胜易”。
一难易通别
⒈通说佛法,别说菩萨道
⒉通说菩萨道,别说易行道
⒊通说诸佛菩萨易行,别说弥陀易行
二本愿通别
通说诸佛菩萨之称名,别说弥陀之称名
三力用通别
⒈通说诸佛菩萨称名得不退转,别说弥陀称名得生彼国。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
若人命终时,得生彼国者
⒉通说诸佛菩萨成就菩提,别说弥陀称名自度亦度彼
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
⒊通说诸佛菩萨称名能赞,能念,别说弥陀称名为所赞,所念。
诸佛世尊,现在十方清净世界,皆称名忆念阿弥陀佛。 (十七愿成就文取意文)
第四、 《易行品》教理,展开 本愿取意文
一机
若人: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
六道中人道为主,是凡非圣
二教(弥陀本愿是净土宗教理之根源)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念我,称名,自归,必定
三行(称名念佛)
“念”我之“念”即“乃至十念”之“念”,“我”即“弥陀”,“称名”口业称名,专称弥陀佛名,“念”即“称”始自龙树菩萨《易行品》。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
四益
⒈现益 —— 平生业成 , 现生不退
⒉当益 —— 往生,成佛
“即入必定”本愿成就偈“自致不退转”,“必定”者,亦名正定聚,亦名不退转,必定者“必当作佛”,本愿成就文“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得成佛果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
若人命终时,得生彼国者,即具无量德,是故我归命。
国土甚清净,闻名定作佛。
至此,净土宗“本愿称名”“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教理经《易行品》和盘托出,“凡夫往生”也跃然纸上。
第五、 《易行品》贡献和影响
《易行品》是第一部净土祖典,第一次净土判教,第一次判易行道,第一次明弥陀本愿,第一次明现生不退等。对净土宗教理开显是基础性,根源性,方向性的。主要体现两点,亦称《易行品》双壁,双珠。
一难易二道判——此为历代净土判教之根底
二本愿称名释——对弥陀十八愿的解释
“难易二道判”奠定净土宗“本愿称名,现生不退”之教理基柱,判定净土宗是念佛之道,易行之道,快速之道,安乐之道,如他力乘船之道。此判教发起昙鸾自他二力判,道绰圣净二门判,善导要弘,正杂,正助之鸿判,从而广引五乘群机,齐入本愿称名他力易行之净土宗。
“本愿取意文”为净土宗之核心,精髓,根本传承,等同净土宗的遗传基因。天亲,昙鸾,道绰,善导无不围绕本愿称名展开宗义,举凡后世之弘扬净土者,偏离龙树菩萨本愿取义文,可知即非纯正的净土宗。
本妙今天对《易行品》的阐述结束,如有不妥之处,请师父指正。下面由我组佛宣法师继续为大家阐述天亲菩萨《往生论》。
最佳答案
我是烹饪学校教师,也曾经当过厨师,我的学生只有不到1/4的人最终从事这个职业,择业要慎重,要结合自身条件,比如身高、体质、兴趣等等。厨师这行有挣钱多的,成长为别人羡慕的事业有成者,也有老来凄惨的,一身伤病,无力谋生的,都是两个极端,大多数人还是平淡而平凡,有坎坷也有艰辛的生活的。况且,厨师行业还残留封建色彩,如果你受不了师傅对你的压制,不会巴结讨好师傅,企求他传授你技艺,受不了同行之间残酷竞争,我奉劝你……
不过事在人为,你终究要长大成熟,哪行哪业都不好干,从某种意义上讲,从事什么都会面对重重困难,要有决心克服和排除。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1] 约1397年(也有些资料为大约700年)后,欧洲才建成类似的石拱桥。
该桥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是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创造了世界之最。河北民间将赵州桥与沧州铁狮子、定州开元寺塔、正定隆兴寺菩萨像并称为“华北四宝”。
桥长5082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两端宽96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龙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引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不仅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据世界桥梁的考证,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期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
佛弟子在修行过程后,为了便于记忆,将八正道按照内容进行了分类,这种分类后来被总结为戒、定、惠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是指达到解脱烦恼、得到滑尽
通的三种修行方式。
三无漏学是八正道的总结,包括持戒、禅定、智慧三项。
持戒:包括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修行者的身体进行约束,还未涉及到修行者的思想意识。
禅定:包括正定,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修行者的精神状态进行严格控制,使修行者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研究佛法。
智慧:包括正见、正思、正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修行者的认识进行正确引导,使其领悟佛法的真谛。
三十七道品,又叫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品助道法,是四圣谛中道谛的详细分解,共分为七类三十七项。它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也是获得解脱与开悟的基础。
三十七道品分为:
四念处:身念处,念色身皆不净;受念处,念众生皆是苦;心念处,念识心无
常住;法念处,念诸法因缘生。
四正勤:永远断除巴生的恶业;未生的恶业令其不生;未生的善业令其产生
已生的善业令其增长。
四如意足:因为欲念使修行圆满;因为专心致志使修行圆满;因为忆念使修行圆满;因为思维使修行圆满。
五根:信根,笃信正道之根性;精进根,勤奋修行之根性;念根,记忆不忘之根性;定根,一心寂定之根性;慧根,明了诸法之根性。
五力:破恶成善的力量,由五根生成。
七觉分:择法觉分,辨明诸法真伪∶精进觉分,精进修行诸法∶喜觉分,因得真法而内心欢喜;除觉分,断除内心烦恼;舍觉分,破除欲念执着;定觉分,明了禅定法门;念觉分,思维修行法门。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