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素有“地球之肾”之称,具有多种独特功能。海南是拥有蕞丰富湿地类型的地区之一,有河流、沼泽、海滨湿地三大类型,被业内誉为我国湿地的“天然博物馆”。据统计,海南湿地总面积32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为242万公顷,人工湿地面积为78万公顷。红树林海岸更是我国蕞独特的湿地类型。
然而,海南湿地保护工作面临多重瓶颈。记者近期在海南岛湿地分布密集的地区走访发现,一些湿地保护区保护能力滞后,湿地资源不断被蚕食,多部门管理权责不清、部分湿地资源管理处于“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状态亟须引起重视。
海南湿地遭蚕食
海南湿地遭蚕食
保护区多陷“三无”处境
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尴尬处境”普遍存在于海南市县级的自然保护区中,没有稳定的财政支持,保护区的日常监督管理难免遭遇种种尴尬。
11月中旬,海南东方市四更湾,海风腥咸。
位于四更镇的东方市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大片椰林折地倒下。倘若不是工作人员带领,难以想象这里便是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的栖息之地。距离保护区仅百米远处,连片的鱼塘成为四更镇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的村民并不知晓这里是自然保护区。《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甚至发现,有村民划着船在保护区内撒网捕鱼。
东方市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说,保护区成立于2006年。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近海环境不断改善,前来越冬的黑脸琵鹭也在增多。然而,由于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未完全理顺,缺乏专业人才,开展黑脸琵鹭的科学监测、科普宣教等活动仍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位于海南临高的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同样面临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困境。临高县渔政管理站工作人员许朝鹏介绍,保护区已成立31年,目前挂靠单位为临高县渔政管理站,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机构编制、专门的办公场所以及专项的保护管理经费,保护区名存实亡。
分布着国家重点保护或珍稀濒危鸟类的文昌麒麟菜、琼海麒麟菜、陵水海草场、名人山鸟类等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前也处于“三无”状态,导致这些保护区中的水鸟保护工作难以有效进行。
“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省份,湿地对于维持整个海南岛屿生态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环境基金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教专家卢刚介绍,目前,海南已建立各级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或涉及湿地的自然保护区共25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2处,市县级10处,并且逐步将保护管理建设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湿地资源不断遭开发蚕食
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凸显,由于滨海酒店、房地产、养殖业的开发,滩涂围垦,围网养殖等因素,部分湿地资源不断被蚕食。
“这里不能碰,红线谁敢碰谁就要坐牢。”和文昌清澜港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对接中,某地产开发项目规划师小钟(化名)拿着规划图,略显紧张。该地产开发项目位于海南文昌市的清澜港省级保护区,正好涉及保护区辖下一片320余亩的湿地。
海南湿地遭蚕食2
海南湿地遭蚕食
如何保护该片湿地,成为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头痛事情。作为开发商,保护该片湿地对于提高项目附加值不言而喻,但没有政策批复,小钟表示他们有心无力。而地方政府又担心项目对于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禁止开发商私自“保护”。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不少海岸湿地逐渐被征占为建设用地,人工湿地因经济效益明显而被高强度开发。记者在儋州市某高尔夫俱乐部看到,球场外延紧挨着红树林,且长势稀疏。位于文昌市某地产项目内,尽管项目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并打通了鱼塘水体,但依然有部分红树林死亡。
由国家林业局编撰的《中国湿地-海南卷》显示,海南岛湿地面积显著减少。据弟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与2003年公布的弟一次调查结果同口径比较,湿地面积减少了411万公顷,减少率为1314%。其中,珊瑚礁、淤泥质海滩、红树林、海岸性咸水湖以及永久性淡水湖等湿地面积出现显著减少。
厦门大学教授王文卿表示,水产养殖、过度捕捞底栖生物和鱼类造成鸟类栖息滩涂和食物资源减少,且养殖带来的污染已成为影响湿地的一大主要威胁因子。
沿海一些基层乡镇干部介绍,上世纪80、90年代,政府鼓励沿海老百姓大兴鱼塘,搞近海养殖。如今,随着近海养殖业对近海湿地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日益凸显,海南各个市县陆续出台 “退塘还湿”“退塘还林”生态修复方案。然而,资金缺口大、百姓不理解成为退塘主要阻力。
文昌市清澜港保护站工作人员介绍,以红树林造林为例,低位塘退塘每亩补偿费2万元,高位塘退塘每亩补偿费24万元,加上地上附加物和造林成本,每亩平均修复成本达到3万元左右,而财政来源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缺口较大。记者了解到,虽然从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湿地保护补助专项资金,但监测支出、湿地恢复支出以及管护支出所需资金仍远远不足。天然湿地方面,除生态公益林有补偿外,没有其他资金保障。
此外,退塘切断了周边居民主要收入来源,“退塘还湿”“退塘还林”能否顺利推进,成为相关执行部门焦虑的难题之一。
位于万宁市万城镇乌场村和乐蟹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辜讯祥尝试以“可持续生计”的生态养殖模式破题。
“以前单一养虾,每两个月收成一次,高密度养殖的污染物直接排进小海,对附近生态影响不可小觑。”辜讯祥介绍,如今由企业运作,将小海周边的鱼塘统筹生产,走规模化道路,集中处理污水。同时将和乐蟹、鱼虾混养替代了单一养殖虾,每六个月一茬,在频率上减少排污。
即使如此,在小海附近的排污口,记者看到仍有不少养殖垃圾漂浮。“我们一直在保护和发展之间找平衡点,但还是希望政府能出台更有效的对策。”辜讯祥说。
“九龙治水”权责不清
“湿地涵盖范围广,管理部门涉及林业、环保、海洋渔业、农业、住建等多个部门。”《中国湿地-海南卷》主编、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江海声说,这容易造成管理混乱,甚至无人管理的状况。
陵水县林业局一位负责人介绍,红树林生长在陆地和水体过渡地带,很多工作需要和海洋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协商完成,进度相对会比较缓慢。但提及红树林湿地区域内的资源摸底情况以及动态监测工作,还是存在职责不清,无法确定哪个部门专项负责。江海声表示,管理部门众多,难以通过全省统筹管理,建议将所有红树林保护区晋升为省级或以上保护区,全省统一管理。
海南湿地遭蚕食3
海南湿地遭蚕食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修复过程中,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是部分地区生态修复存在急功近利趋势,引进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的拉关木、无瓣海桑等外来红树品种挤占了本地红树林生长空间,表现出入侵性值得警惕。
更大的坎在于,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缺少地方配套条例,执法层面上仍存难题。
2013年,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弟一部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部门规章《湿地保护管理规定》。该规定共分37条,明确了应开展湿地动态监测,禁止擅自改变湿地用途、排放污水、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临时占用湿地的期限及补偿,建立湿地生态补水协调机制等湿地保护措施。
海南临高白蝶贝保护区负责人介绍,白蝶贝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因其经济价值较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和装备,在该保护区潜捕白蝶贝,目前还没有专门保护湿地的执法队伍,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事实上,出台一部省级的湿地保护条例,已经在推进的路上。
海南已于今年7月31日公开《海南省湿地保护条例(草案)》(送审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期待早日出台,使得有法可依。”卢刚说。
多方开启保护行动
保护形成共识,社会各方力量不断凝聚,一些社会组织相继参与湿地保护和修复中,政府也开启了保护行动。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邓维杰表示,湿地保护分为圈地保护、执法保护、管理性保护和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相关专家呼吁,建立健全省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优化保护资源分配。江海声、王文卿等专家表示,建议成立全省湿地保护联盟,将所有红树林保护区晋升为省级或以上保护区,全省统一管理。同时,通过对全省湿地普查,对于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建议建立相关保护形式。
此外,相关专家建议,建立湿地监测系统,利用现有的数据库和“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开展湿地生态动态监测,为湿地科学保护管理提供数据信息支持。同时,可充分利用海南特区优势,创新湿地生态补偿机制。鉴于海南湿地“天然博物馆”的重要地位,积极争取中央、省、市三级财政支持,科学合理完成“退塘还湿”等生态修复工程。
记者了解到,当前,一些社会组织相继参与湿地保护和修复中,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创始人高高说,她正在做一件好玩又正经的事:自然教育。
“对于海南来说,蕞大的资源是什么?”高高向记者发问,又很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是生态资源,是绿水青山、热带植物和“萌萌哒”的昆虫。而海南的山川湖泊、草木生灵也给了高高开展自然教育的底气和灵感。自然笔记大赛、生态游学、公益讲座,是松鼠学堂开展自然教育的“三部曲”。通过自然教育“三部曲”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认识湿地。
海南湿地遭蚕食4
海南湿地遭蚕食
此外,全球环境基金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办从2013年6月开始,计划用五年的时间,通过加强海南省湿地保护体系管理效能,以应对全球重要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系统服务所面临的及将会出现的威胁。
据了解,项目办将在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率先启动社区共享计划,旨在推动保护区和周边社区共同管理湿地,合理科学地利用湿地资源,从而减缓保护区的压力。
与此同时,政府也开启了保护行动。
海南省相继两年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林业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专项行动被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其中,湿地保护部分明确,要结合“多规合一”工作,各市县对各自辖区内的湿地资源划定生态红线,进行严格保护,建立重点湿地监测网络;继续加强对东寨港、清澜港、东方黑脸琵鹭、新英红树林等10处保护区湿地资源的保护工作力度。
作为我国热带唯一的滨海城市,三亚市从2015年起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通过近两年时间,三亚市民欣喜地看到,过去热衷于“种房子、卖房子”的三亚,转而注重种树建园。一条位于三亚河上游的城市“绿色项链”悄然成型,新老九个公园与绿道、水系串联,形成新的“一河九园”城市中心公园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原来又黑又臭的三亚河,白鹭难觅,如今河里不仅有了鱼儿,沿河两岸的红树林里白鹭回来了。
“从经济优先到生态保护,城市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沉重代价。”三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林贵生表示,大部分干部对城市发展中牺牲生态环境有了切实的反思。“如今,城市发展中要有湿地专家的声音,因为,保生态就是保饭碗、保未来。”
一、本决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湿地的保护管理活动。
本决定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二、湿地保护范围以依法批准的本市湿地保护专项规划所划定的界线为准。三、湿地保护管理遵循全面保护、分级管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社会监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湿地保护管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五、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领导,依法设立湿地保护管理专门机构,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协调解决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六、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湿地保护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海洋和渔业、水务、规划、国土资源、生态环保、农业、旅游、科学技术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有关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区、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按照属地管理职责,做好湿地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七、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湿地类型、分布情况、生态功能和水资源、野生生物资源、土地利用状况等实际,编制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湿地保护专项规划是湿地保护管理的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为完善专项规划确需变更的,应当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确需重大变更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后方可组织实施。八、市人民政府应当对湿地实行分级保护和名录管理,设立保护界标,标明湿地的名称、类型、保护级别、保护范围、责任单位等事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涂改、掩埋、移动、毁损或者破坏湿地保护界标。九、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和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方式,对湿地进行保护;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或者省级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等方式,对重要湿地进行严格保护;将已遭到破坏的重要湿地划为恢复重建区,予以抢救性保护和修复。
红树林湿地、热带火山熔岩湿地等稀有和独特的湿地资源,应当予以特殊保护。
五源河、美舍河、响水河、三江等湿地,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建立国家或者省级湿地公园。十、在湿地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投放有毒有害物质、倾倒废弃物和污染物或者排放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
(二)擅自排放湿地水资源或者截断湿地与外围的水系联系;
(三)破坏鱼类等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和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区与栖息地;
(四)擅自猎捕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采集、砍伐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掏拾或者破坏野生鸟蛋;
(五)投放有害物种或者擅自引进外来物种;
(六)擅自开垦、围垦、填埋、占用湿地或者改变湿地用途;
(七)擅自采矿、采砂(石)、取土、烧荒、揭取草皮;
(八)擅自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或者修筑设施;
(九)破坏湿地保护设施设备;
(十)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行为。十一、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湿地修复工程规划和修复方案,按照“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明确修复责任主体,采取生态补水、封育、退耕、截污、恢复植被等措施,对退化的湿地进行重建或者修复改造,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十二、湿地利用应当符合湿地保护专项规划,与湿地资源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不得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或者改变湿地生态功能。十三、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对因湿地生态保护而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关权利人,依法给予补偿。十四、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湿地资源监测联动机制。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湿地资源普查并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档案,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共同对湿地面积、保护率、生态状况、水体质量等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
湿地,素有“地球之肾”之称,具有多种独特功能。海南是拥有最丰富湿地类型的地区之一,有河流、沼泽、海滨湿地三大类型,被业内誉为我国湿地的“天然博物馆”。据统计,海南湿地总面积32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为242万公顷,人工湿地面积为78万公顷。红树林海岸更是我国最独特的湿地类型。
然而,海南湿地保护工作面临多重瓶颈。
在海南岛湿地分布密集的地区走访发现,一些湿地保护区保护能力滞后,湿地资源不断被蚕食,多部门管理权责不清、部分湿地资源管理处于“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状态亟须引起重视。
保护区多陷“三无”处境
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尴尬处境”普遍存在于海南市县级的自然保护区中,没有稳定的财政支持,保护区的日常监督管理难免遭遇种种尴尬。
11月中旬,海南东方市四更湾,海风腥咸。
位于四更镇的东方市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大片椰林折地倒下。倘若不是工作人员带领,难以想象这里便是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的栖息之地。距离保护区仅百米远处,连片的鱼塘成为四更镇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的村民并不知晓这里是自然保护区。有村民划着船在保护区内撒网捕鱼。
东方市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说,保护区成立于2006年。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近海环境不断改善,前来越冬的黑脸琵鹭也在增多。然而,由于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未完全理顺,缺乏专业人才,开展黑脸琵鹭的科学监测、科普宣教等活动仍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位于海南临高的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同样面临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困境。临高县渔政管理站工作人员许朝鹏介绍,保护区已成立31年,目前挂靠单位为临高县渔政管理站,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机构编制、专门的办公场所以及专项的保护管理经费,保护区名存实亡。
分布着国家重点保护或珍稀濒危鸟类的文昌麒麟菜、琼海麒麟菜、陵水海草场、名人山鸟类等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前也处于“三无”状态,导致这些保护区中的水鸟保护工作难以有效进行。
“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省份,湿地对于维持整个海南岛屿生态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环境基金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教专家卢刚介绍,目前,海南已建立各级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或涉及湿地的自然保护区共25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2处,市县级10处,并且逐步将保护管理建设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湿地资源不断遭开发蚕食
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凸显,由于滨海酒店、房地产、养殖业的开发,滩涂围垦,围网养殖等因素,部分湿地资源不断被蚕食。
“这里不能碰,红线谁敢碰谁就要坐牢。”和文昌清澜港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对接中,某地产开发项目规划师小钟(化名)拿着规划图,略显紧张。该地产开发项目位于海南文昌市的清澜港省级保护区,正好涉及保护区辖下一片320余亩的湿地。
如何保护该片湿地,成为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头痛事情。作为开发商,保护该片湿地对于提高项目附加值不言而喻,但没有政策批复,小钟表示他们有心无力。而地方政府又担心项目对于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禁止开发商私自“保护”。
不少海岸湿地逐渐被征占为建设用地,人工湿地因经济效益明显而被高强度开发。在儋州市某高尔夫俱乐部看到,球场外延紧挨着红树林,且长势稀疏。位于文昌市某地产项目内,尽管项目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并打通了鱼塘水体,但依然有部分红树林死亡。
由国家林业局编撰的《中国湿地-海南卷》显示,海南岛湿地面积显著减少。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与2003年公布的第一次调查结果同口径比较,湿地面积减少了411万公顷,减少率为1314%。其中,珊瑚礁、淤泥质海滩、红树林、海岸性咸水湖以及永久性淡水湖等湿地面积出现显著减少。
厦门大学教授王文卿表示,水产养殖、过度捕捞底栖生物和鱼类造成鸟类栖息滩涂和食物资源减少,且养殖带来的污染已成为影响湿地的一大主要威胁因子。
沿海一些基层乡镇干部介绍,上世纪80、90年代,政府鼓励沿海老百姓大兴鱼塘,搞近海养殖。如今,随着近海养殖业对近海湿地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日益凸显,海南各个市县陆续出台 “退塘还湿”“退塘还林”生态修复方案。然而,资金缺口大、百姓不理解成为退塘主要阻力。
文昌市清澜港保护站工作人员介绍,以红树林造林为例,低位塘退塘每亩补偿费2万元,高位塘退塘每亩补偿费24万元,加上地上附加物和造林成本,每亩平均修复成本达到3万元左右,而财政来源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缺口较大。虽然从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湿地保护补助专项资金,但监测支出、湿地恢复支出以及管护支出所需资金仍远远不足。天然湿地方面,除生态公益林有补偿外,没有其他资金保障。
此外,退塘切断了周边居民主要收入来源,“退塘还湿”“退塘还林”能否顺利推进,成为相关执行部门焦虑的难题之一。
位于万宁市万城镇乌场村和乐蟹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辜讯祥尝试以“可持续生计”的生态养殖模式破题。
“以前单一养虾,每两个月收成一次,高密度养殖的污染物直接排进小海,对附近生态影响不可小觑。”辜讯祥介绍,如今由企业运作,将小海周边的鱼塘统筹生产,走规模化道路,集中处理污水。同时将和乐蟹、鱼虾混养替代了单一养殖虾,每六个月一茬,在频率上减少排污。
即使如此,在小海附近的排污口,看到仍有不少养殖垃圾漂浮。“我们一直在保护和发展之间找平衡点,但还是希望政府能出台更有效的对策。”辜讯祥说。
“九龙治水”权责不清
“湿地涵盖范围广,管理部门涉及林业、环保、海洋渔业、农业、住建等多个部门。”《中国湿地-海南卷》主编、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江海声说,这容易造成管理混乱,甚至无人管理的状况。
陵水县林业局一位负责人介绍,红树林生长在陆地和水体过渡地带,很多工作需要和海洋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协商完成,进度相对会比较缓慢。但提及红树林湿地区域内的资源摸底情况以及动态监测工作,还是存在职责不清,无法确定哪个部门专项负责。江海声表示,管理部门众多,难以通过全省统筹管理,建议将所有红树林保护区晋升为省级或以上保护区,全省统一管理。
目前在修复过程中,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是部分地区生态修复存在急功近利趋势,引进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的拉关木、无瓣海桑等外来红树品种挤占了本地红树林生长空间,表现出入侵性值得警惕。
更大的坎在于,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缺少地方配套条例,执法层面上仍存难题。
2013年,国家林业局出台了第一部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部门规章《湿地保护管理规定》。该规定共分37条,明确了应开展湿地动态监测,禁止擅自改变湿地用途、排放污水、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临时占用湿地的期限及补偿,建立湿地生态补水协调机制等湿地保护措施。
海南临高白蝶贝保护区负责人介绍,白蝶贝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因其经济价值较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和装备,在该保护区潜捕白蝶贝,目前还没有专门保护湿地的执法队伍,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事实上,出台一部省级的湿地保护条例,已经在推进的路上。
海南已于今年7月31日公开《海南省湿地保护条例(草案)》(送审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期待早日出台,使得有法可依。”卢刚说。
多方开启保护行动
保护形成共识,社会各方力量不断凝聚,一些社会组织相继参与湿地保护和修复中,政府也开启了保护行动。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邓维杰表示,湿地保护分为圈地保护、执法保护、管理性保护和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相关专家呼吁,建立健全省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优化保护资源分配。江海声、王文卿等专家表示,建议成立全省湿地保护联盟,将所有红树林保护区晋升为省级或以上保护区,全省统一管理。同时,通过对全省湿地普查,对于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建议建立相关保护形式。
此外,相关专家建议,建立湿地监测系统,利用现有的数据库和“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开展湿地生态动态监测,为湿地科学保护管理提供数据信息支持。同时,可充分利用海南特区优势,创新湿地生态补偿机制。鉴于海南湿地“天然博物馆”的重要地位,积极争取中央、省、市三级财政支持,科学合理完成“退塘还湿”等生态修复工程。
当前,一些社会组织相继参与湿地保护和修复中,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创始人高高说,她正在做一件好玩又正经的事:自然教育。
“对于海南来说,最大的资源是什么”高高发问,又很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是生态资源,是绿水青山、热带植物和“萌萌哒”的昆虫。而海南的山川湖泊、草木生灵也给了高高开展自然教育的底气和灵感。自然笔记大赛、生态游学、公益讲座,是松鼠学堂开展自然教育的“三部曲”。通过自然教育“三部曲”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认识湿地。
此外,全球环境基金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办从2013年6月开始,计划用五年的时间,通过加强海南省湿地保护体系管理效能,以应对全球重要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系统服务所面临的及将会出现的威胁。
据了解,项目办将在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率先启动社区共享计划,旨在推动保护区和周边社区共同管理湿地,合理科学地利用湿地资源,从而减缓保护区的压力。
与此同时,政府也开启了保护行动。
海南省相继两年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林业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专项行动被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其中,湿地保护部分明确,要结合“多规合一”工作,各市县对各自辖区内的湿地资源划定生态红线,进行严格保护,建立重点湿地监测网络;继续加强对东寨港、清澜港、东方黑脸琵鹭、新英红树林等10处保护区湿地资源的保护工作力度。
作为我国热带唯一的滨海城市,三亚市从2015年起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通过近两年时间,三亚市民欣喜地看到,过去热衷于“种房子、卖房子”的三亚,转而注重种树建园。一条位于三亚河上游的城市“绿色项链”悄然成型,新老九个公园与绿道、水系串联,形成新的“一河九园”城市中心公园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原来又黑又臭的三亚河,白鹭难觅,如今河里不仅有了鱼儿,沿河两岸的红树林里白鹭回来了。
“从经济优先到生态保护,城市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沉重代价。”三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林贵生表示,大部分干部对城市发展中牺牲生态环境有了切实的反思。“如今,城市发展中要有湿地专家的声音,因为,保生态就是保饭碗、保未来。”
错在法律的不严格,错在相关部门的不尽责。
#报告# 导语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以下是 整理的生态农业自查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生态农业自查报告
一、高度重视防止耕地撂荒工作
1、针对我县耕地撂荒情况,及时安排部署防止耕地撂荒和抗旱保春耕工作。由于我县当前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两年旱情严重,种植业生产效益低下,加上外出打工潮的影响,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影响了我县粮食生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为此,县政府高度重视,县领导多次与相关涉农部门研究解决办法,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有关会议上重申《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耕地撂荒问题的通知》(办发51号)精神,要求各乡镇做好防止耕地撂荒工作,制定撂荒地复耕相关工作措施。今年3月,在收到市府办关于切实做好防止耕地撂荒工作的通知后,县府办立即转发了文件通知,县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安排部署,要求由农业局牵头指导乡镇做好此项作。农业局随即召集局内有关站股深入全县各乡镇指导抗旱保春耕,防止耕地撂荒工作。
2、开展督促检查,实行责任追究,确保抗旱保春耕防止耕地撂荒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农发〔XX〕141号文件精神,县上从农业局、监察局、目标办分别抽调人员,组成了三个抗旱保春耕防止耕地撂荒工作督查工作组,对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查。一旦发现因工作不力,造成成片常年撂荒耕地的,要追究乡镇政府主要领导责任。
二、全县撂荒地情况
根据各乡镇清理统计上报,全县季节性零星撂荒地共2504亩,占全县耕地的0068%。其中田撂荒1805亩,土撂荒699亩。其中高傍望天,无水源保障撂荒1909亩;因土地瘠薄,阴山,种植效益低下,以及外出务工缺少劳动力等原因撂荒595亩。其中撂荒原因有交叉,有的撂荒地既无水源,又阴山,又偏远,土地瘠薄。经过县乡近两个月的扎实工作,目前除少数地理位置较远,又确实无水源,阴山或地力瘠薄的零星撂荒地外,已基本全部复耕。
三、因地制,采取各项措施防止耕地撂荒
1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近年,我县充分整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公益设施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等,同时建立“建、管、养”等项目维护制度,建立起国家投入调动农民自身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改善农村道路、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防止耕地撂荒、增加有效播种面积奠定扎实的基础。
2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和科技推广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土地种植效益,减少撂荒地关键靠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县在推广农业科技减少撂荒地方面,一是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大力实施“名优工程”,广泛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三是改革耕作制度,改进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四是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实用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通过加强科技推广运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广种薄收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3严格支农惠农政策,激励种植,遏制撂荒。
根据中央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相关文件精神,我县严格落实“有种有补,无种不补”原则,对承包地既不流转又不种植的,不予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耕地撂荒行为。
4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我县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引导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进行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采取互换等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目前我县正研究制定土地规模流转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地流转业主进行财政补贴,鼓励承包地向种田能手、家庭农场或有经营能力的专合社、龙头企业等集中,实现规模经营。要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养殖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允许通过村与村互帮对接的方式,跨区域承租土地。鼓励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受托管理农户无力耕种或不愿耕种的承包地,集中经营或统一流转。
我县正拟发的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实施意见中,对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作了相关要求。拟在县和乡(镇)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社区)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指导站。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指导和服务。
四、建立撂荒耕地复耕的有效机制
县级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在努力防止出现撂荒地的同时,对已经撂荒的土地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做好复耕工作。
1政策引导,自主复耕。主要是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等政策法规,动员在家或就近务工经商的农户主动复耕其已撂荒的耕地,对实在没能力耕种或不愿意自己耕种的,就劝其流转。
2责任到人,统筹复耕。各乡镇成立以乡镇领导或分管领导挂帅的撂荒耕地复耕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和干部包村、包社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的责任制度,层层落实撂荒耕地复耕任务。责任到人后,根据各地撂荒的具体原因,采取不同办法进行复耕,如确属水源枯竭的,就改种一些耐干旱作物,对经济条件差,无力落实灌溉水的,有的由政府补贴灌溉资金,有的由政府帮助协调项目实施解决。如迎安镇自去年以来就实行了撂荒地复耕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并对个别村社进行了灌溉补贴;铁清镇也在抗旱复耕的过程中,由乡镇财政投入10多万元,整治山坪塘45口,新建蓄水池42口,新建提灌站3个,新建渠系8000余米。
3依法组织代耕。若承包方将承包耕地弃耕抛荒,经劝解既不流转又不委托他人代耕的,由村社干部组织代耕或协商指定代耕者,并规定代耕期间,土地经营收益归代耕者所有。
4济贫解困,帮助复耕。部分村社在主要农时农忙季节组织农技服务队、义务助耕队、换工互助队、农机专业队等到村入户帮耕助耕,帮助劳弱户、贫困户解决耕种方面的难题,防止耕地撂荒。如怡乐镇公平村农村专合社、四面山先华农机专合社、底蓬镇惠民农机专合社等都在抗旱保春耕防止耕地撂荒中帮助农户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有的是对特别困难户免收耕作费,有的少收或只收取生产成本费等。
五、建立常态化的督查检查机制和撂荒地复耕长效机制
由于近两年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我县农业部门及各乡镇已把防止耕地撂荒作为常态化工作,将防止耕地撂荒工作贯穿于各项农业推广工作之中,如农机推广致力于加大机电提灌站建设力度和抽水机具推广普及力度,农技推广致力于调整作物结构,适应地力生产条件,农经管理致力于政策法规落实,激励种植,遏制撂荒。各乡镇采取“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定期交帐”的办法遏制撂荒。县级检查、督查工作组将采取不定期的检查、督查方式和明查暗访方式,经常性地开展工作。一旦发现因工作不力,造成成片常年撂荒耕地面积20亩以上的,或当年撂荒耕地面积超过辖区耕地面积2%的,要追究乡镇政府主要领导责任。
篇二生态农业自查报告
为做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河口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抽调专人组成自查评估小组,按照评估方案的总体要求、评估原则、评估内容和方法步骤,通过深入调研、调阅资料、现场考察核实等形式,组织进行了自查自评。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自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复以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口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精神,坚持用世界的眼光、超前的思维、科学的理念对接黄蓝经济区开发建设,努力在全局发展中找准定位,科学谋划,不断完善发展思路。适应黄蓝经济区建设要求和港区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研究确定了“发挥港口优势,科学规划‘一港三区一带三线一城’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五大基地,努力实现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高点定位、率先崛起”的区域总体发展思路,牢牢把握“港区联动、工业优先、富民强区”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和谐城乡建设、机关效能提升“三大行动”,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成效显著。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589亿元,人均149724元,比20xx年分别增长624%、804%,经济总量快速提升;核心保护区面积达到152万亩,生态系统结构不断优化;单位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到100%,提前3年超额完成《规划》XX年预期目标;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58%,比20xx年增长2个百分点;总供水能力达到15亿立方米,比20xx年高出6300万亿立方米,用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05,比20xx年提高00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830元、9787元,比20xx年分别增长425%、508%,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今年上半年,全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态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0277亿元,同比增长17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63亿元,增长1518/2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3%;实现一般预算财政收入696亿元,增长32%,;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达到1725亿元和799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98%和131%。
二、重大事项推进情况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始终坚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稳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强化自然生态保护。划定152万亩的核心保护区,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孤河水库库区及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实施强制性保护;实施湿地修复工程,连续三年对黄河刁口流路进行生态补水,累计修复湿地20余万亩;实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规划建设了50万亩的东营河口浅海贝类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持续良性发展。二是强化生态建设。率先启动实施了以“路域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为主的“三网”绿化工程,累计投资256亿元,动用土石方3284万方,植树773万株,新增绿化面积56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快实施15万亩刺槐林恢复工程,目前,完成造林面积24万亩、台田02万亩,共栽植苗木1584万株。规划建设了神仙沟、草桥沟两处人工湿地项目,不断改善入海河流水质,消减入海污染负荷。三是强化环境保护。提高生态门槛,明确园区入园企业生态标准,严控污染项目引进和“两高一低”行业扩张。积极开展“生态乡镇”创建活动,仙河镇、孤岛镇、义和镇、六合街道办事处荣获“生态乡镇”称号。深入开展全面治理水气污染全民环保行动,对重要河流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强化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整治,扎实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目前,城区大气环境优良率892%,公众环境满意率始终保持93%以上。加大环保投入,实施了城区排污设施改造和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仙河孤岛、河口经济开发区两个新增污水处理厂先后竣工,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项目进展迅速,全区治污设施日益完善。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抓好海水综合利用、油盐化工一体化等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河口经济开发区、河口蓝色经济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目前,海水—养殖—卤水—溴素—原盐循环产业链已经相对完善,海水梯级利用初具规模,鑫大地海水综合利用项目被列入全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二)高效生态产业不断优化。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总量膨胀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例由20xx年的86:606:308调整为618:5555:3827,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一是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按照“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要求,突出发展高端、特色、绿色农业。冬枣、水产、畜牧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建成海参养殖池85万亩、海参育苗水体达到10万立方米、冬枣标准化基地2万亩,精品冬枣园6000亩、大闸蟹养殖池3万亩,奶牛、生猪存栏分别达到7324头、182580头,黄河口冬枣、海参、大闸蟹和现代畜牧“四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新户镇天河湾生态旅游园区、“百枣园”采摘观光基地和义和镇优质苹果、设施果蔬采摘基地等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猛,黄河故道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带已具雏形。澳亚万头奶牛牧场、晨阳菌业5万吨工厂化食用菌等一批大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全区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8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5家,“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69个,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农作物及畜禽、水产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创建,目前全区共获得省商标认证5个、省产品认证3个、“三品”认证60个,黄河口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二是环境友好型工业加速膨胀。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石化、盐化等传统产业,推动油盐一体化发展,全区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达到750万吨,原盐产能达到200万吨;大力发展以石油装备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黄河口石油装备制造园已落户石油装备企业13家,实现利税122亿元;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格瑞特光伏电池片等一批高端项目相继落户,华锐风电3兆瓦机组成功下线,全区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35万千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深入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06家,20xx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61亿元,相比20xx年,增长1104%。三是现代服务业实现新突破。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规模不断膨胀,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7亿元,相比20xx年,增长30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研发服务、融资担保、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发展了富海冷链物流、中海利兴物流等现代物流项目,全区物流运输企业发展到42家,综合性物流配送体系正在加快形成。重点突破生态旅游业,围绕黄河故道、神仙沟、滨海长廊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精心打造黄河口旅游品牌,万亩槐林、军马场农博园、新户冬枣观光园、仙河蓬莱公园等景点建设提档升级,成功举办黄河三角洲湿地槐花节、黄河口槐花笔会、枣乡风新户行和“山东河口·湿地风情”全国摄影大展等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产业新突破。
(三)基础支撑能力日益增强。一是强化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作为黄蓝经济区建设的集中突破区和先行区,全力抓配套、上项目、求突破。山东河口经济开发区,进一步修订园区总体规划,完善基础配套,实施化工企业外迁,加快改造提升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商贸物流、高端制造、食品加工等现代产业。目前,园内入驻企业达到89家,20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6亿元,成为带动河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土地成方连片、便于项目和产业集中布局的优势,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化工、高端橡塑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目前,海防路、滨园路、明园路、兴园路“两纵两横”四条框架道路全线竣工,110千伏变电站、雨污排、明渠、项目区填土、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产、供水管网和通信网络等八大公共设施配套工程加快推进,招引落户过亿元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14261亿元,高效生态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园区基本成型。二是深化“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坚持把“和谐城乡建设”行动作为城乡规划建设的总抓手和着力点,以城带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了总投资4017亿元的71项和谐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南融、北控、东改、西扩”步伐。重点规划建设了156平方公里的湖滨新区,新建黄河路西延等道路5条,塑造健康养生岛等人工岛屿5座,鸣翠湖景观土方工程全部完成,水上主题音乐喷泉安装完毕,近期将形成景观向市民开放,拉开了开发框架,形成了景观雏形,已经成为生态景观的新亮点、城市发展的新引擎。黄河口文体艺术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一批便民工程竣工投用,河安小区、河阳新区等住宅小区建成入住,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216平方公里。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改造中低产田42万亩,治理骨干河道3955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7335公里,北外环、河仙路、中心渔港等一批重大工程竣工投用,疏港公路、沿海防潮堤、环渤海高等级公路等准备工作有序推进,内接外链的现代交通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四)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一是加大民生投入。三年累计投资2442亿元,实施便民实事144项,就医、入学、养老等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先后3次上调城市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农村老年人生活救助金发放范围扩大到70周岁以上,各项保障标准均居全市,走在了全省前列。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投资25亿元实施校舍安全改造、教学仪器更新、河安小学建设等工程9项,创建为山东省教育示范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建改造农村卫生室50处、镇街卫生院4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2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连续3年保持在99%以上,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194套,发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货币化补贴205余万元。研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油田新建职工住房5570套。就业形势持续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二是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新建文化大院55处、农家书屋145个,成功举办油地军港运动会、全市9运会等活动,荣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区”等称号。三是开展平安河口建设。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更加完善,生产安全、校园安全、油区安全、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先后获得“全省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三、重大政策落实情况
适应实施国家战略需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落实《规划》涉及的重大政策,为高效生态经济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
(一)努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撤销新户乡、太平乡、六合乡建制,成立新户镇、六合街道办事处,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一体两翼”城镇发展格局更加清晰。创新政务环境,出台了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管理等办法,政府行政行为更加规范;实施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全面推行“三集中、三到位”,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建成投用,300余项审批事项实现集中入驻,行政管理方式更加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先后荣获“全国依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创新港区城一体化管理新体制,建立实施了河口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联席会议制度,对事关区、港发展大局的战略规划、政策措施、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等重大事项,共同研究确定,联手组织实施,确保实现科学高效运转。目前已成功召开两次联席会议,对区港重大事项督查落实办法、区域招商引资政策、区港公路共建项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等重大事项进行了共同研究,开创了港区城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二)努力加快金融创新。发展壮大银行业规模,东营市商业银行河口支行更名为东营银行河口支行,山东东营河口农村合作银行改革为山东河口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成都农商银行、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区设立村镇银行的申报材料已上报银监会待批。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先后成立了和润、永大、融坤三家小额贷款公司。创建了中小企业信用互助会,发展到15个分会,会员企业143家,促成会员企业间达成互保合作协议60笔,先后帮助60家会员企业实现授信及融资20亿余元,搭建了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安诺其、汇海医药实现与母公司捆 绑上市。积极开展林权、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试点,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5笔,2750万元;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30笔、XX0万元。
(三)积极开展土地管理试点。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工作,先后实施城乡用地挂钩项目3个。六合乡东坝村和太平乡新兴村2个挂钩项目已完成,挂钩范围内居民点用地面积29235亩,村周围荒碱地1197亩;新户南六合增减挂钩项目,目前,已拆除面积96565平方米,拆迁居民89户,拆旧完成775%;已建住宅111户,安置人口330人。通过挂钩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有效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今先后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6个,项目总规模42905亩,新增耕地607215亩,实现了耕地保护和农民增收的双丰收。率先实施未利用土地开发项目,去年10月,全省未利用地开工仪式在我区新户镇召开,新户片一期、二期和北李片三个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相继开工,3个项目建设规模1029万亩,预计新增耕地388万亩。其中新户片一期和北李片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已完工,与山东正邦集团、河南天瑞生态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进行规模化饲草种植、畜牧养殖、加工等项目建设,为整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趟出了路子,提供了经验。
(四)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先后组建成立了汇海医药院士工作站、金岛实业院士工作站、戴瑞克国家橡胶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营研究院,旭业化工氯化聚乙烯橡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省级认定,全省一家石油助剂及轻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投用。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依托黄河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园,鼓励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实施产业共性技术攻关,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五)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规划建设了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与山东河口经济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整合资源、错位发展,共同创建经济开发区,提升对外开放平台。深入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瞄准国内外重点地区集中开展招商活动。《规划》实施以来,组织国内外大型招商活动51次,其中,境外招商7次,成功引进全球的塑钢型材制造商——海螺集团、全球第二大风电科技企业——华锐集团、国际知名现代牧场企业——澳亚集团等国内外行业巨头,河口已成为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潜力、优势、最为活跃的经济板块之一,荣获“20xx年山东投资城市”称号。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虽然我区在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较弱,缺乏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带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还比较繁重;城市功能尚不完备,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相对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实施国家战略,开创陆海统筹发展新局面;二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筑现代产业新高地;三是深度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建设秀美宜居新河口;四是更加关注民计民生,努力建设和谐幸福新家园。
五、几点建议
一是调整土地权属。辖区内部分土地属油田、军队所有,加之外县飞地众多,权属较为复杂,不利总体规划,科学开发利用,已成为河口黄蓝两区建设的重大瓶颈。希望上级政府给予协调整合。
二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低,区级财政有限,加之国家清理政府融资平台影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希望上级政府在安排黄蓝两区建设专项资金时重点向我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倾斜。同时加快推进沿海防潮体系和环渤海高等级公路建设,为沿海区域构建基础设施支撑。
三是配套完善试点政策。黄蓝两部规划给予两区内多项试点工作支持政策,但是相关配套的实施细则较少,具体工作中存在政策瓶颈。希望各级政府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尽快完善配套细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