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苏州雕花楼的诗句

描写苏州雕花楼的诗句,第1张

1 关于苏州雕花楼的诗句

关于苏州雕花楼的诗句 1雕花楼的介绍

雕花楼是以木雕及砖雕为其特色的建筑楼馆。古雕花楼在江苏境内只存两处,一处在苏州东山镇,一处在泰州市高港区。高港雕花楼位于高港区向阳支路,坐西面东,由前后两幢各五间的二层主楼和左右各三间的厢楼组成,是一座四方楼。苏州吴县雕花楼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具有南方风格的民间住宅,在木雕、砖雕、石雕、建筑构思、造园艺术上集中反映了吴县香山匠人的智慧和才能,艺术价值颇高。

2急求苏州雕花楼的雕花艺术

苏州三大雕花楼之东山雕花楼 东山雕花楼紧靠明代开科以来苏州府第一位状元施磐的故居“状元府第”。

它由当时一位金姓富商,自1922年破土兴建,历时3年,用工26万多个,耗资15万银元,占地2亩,建筑面积2242平方米。雕花楼是一幢中西结合,以中为主的院落式住宅。

游客尚未进门,但见果木掩映之中,矗立着一座高大、陡峭的黑色城堡;四周的风火墙有20米高,遮掩了墙内的一切,使人顿觉其威严、神秘、幽深。整个大楼有前后两进,两个天井,一个花园。

楼上楼下、大厅、书房、客房、卧室、阳台、密室、回廊……整体布局巧妙、合理,井然有序。 古人云:“无刻不成屋,有刻斯为贵”。

雕花楼集砖雕、木雕、金雕、石雕、雕塑、彩画、壁画、匾额为一体,是20世纪二十年代香山帮的典型作品,堪称一座东方建筑的博物馆,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又有西方建筑的时代特点,内涵丰富,美妙绝伦,令观者赞叹不已。人们进了雕花楼,就像进了神话中的琼宫仙府,目不暇接。

在各类雕刻中,栩栩如生的画面,包含了157则故事。其中砖雕门楼艺术价值最高,木雕的数量最多,雕刻最密集处为前楼大厅。

门楼上部横框部位雕有“八仙庆寿”图,取材于《东游记》。中枋浮雕“鹿十景”,10只鹿10种姿势,或卧、或立、或蹦、或跑、或趴、或蹿、或昂首、或俯视、或屏气凝神、或回首顾盼,充满着柔和蕴藉了闲逸、愉悦的韵味。

鹿是“绿”和“乐”的谐音,这里寄托着庶民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大胆向往,反映了“贾而好仕”、“安居乐业”的社会心理。下枋雕有“郭子仪大富贵亦寿考”,这种子孙满堂的欢乐景象,是男寿的象征。

整幅雕刻构图,疏密得当,人物形象生动,人情味十分浓烈,给观者以“家和万事兴”之感。整座砖雕门楼造型雄伟而秀逸,结构严密而灵巧,题材广泛而协调,雕工精细而古雅,堪称我国砖雕门楼艺术中的精品,且是目前苏州园林中砖雕门楼的代表作。

整个雕花大楼作为江南民间艺人的绝妙佳作,由此可见一斑 苏州三大雕花楼之北张家巷雕花楼 北张家巷雕花楼即沈宅,位于娄门内仓街北张家巷9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沈宅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分中、西、东三路。

主建筑居中,依次有门厅、轿厅、大厅和两进楼厅,共五进。前三进为苏州一般传统形式,三开间圆作,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结构。

后两进楼厅南北对照,面积相同,左右以厢楼贯通,组成走马楼。两楼面阔皆为三间122米,进深89米。

楼上下四周设内廊相通,楼层内廊出挑。中间石板天井略呈正方形。

楼外立面雕花繁多,雕刻重点集中在楼前出挑廊檐部分,其楼层出挑出方形梁头,两侧面雕花,正面贴雕花板,使挑头产生满雕效果。挑檐头斜撑托脚尺寸特大,采用镂空立雕工艺,从构造上看已失去原有托脚的结构功能,而纯粹起装饰作用。

楼面挑出檐口板等处也满施雕刻,所雕内容有山水亭阁、鸟兽花卉、博古图案等。每处雕刻花纹、内容、造型俱不相同,集中在楼檐部分,雕刻工艺颇为工细,具有浙江东阳木雕风格。

综观此楼建筑及雕刻工艺特点,应为清代后期所构。住宅东路有花厅、楼厅各一,从构造形式上看,时代略早于雕花楼,具有清初建筑风格,很多建筑外立面已改观。

雕花楼虽保存旧观,但雕刻残损严重。 苏州三大雕花楼之山塘雕花楼 山塘雕花楼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雕刻艺术的博览馆。

从雕刻的材料上分,有砖雕、石雕、木雕三大类,其中门厅后面的砖雕门楼建于明代,显得浑厚古朴,刻有《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刘备甘露寺招亲”、“三顾茅庐”等故典。而天井里的石雕井栏圈、梁柱下的那些石鼓墩,至少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木雕的花样更加繁多,有十二生肖、八美图、八仙图、四季鲜花、福禄寿喜,等等。从雕刻手法来看,整体雕、浮雕、镂空雕和印雕四大手法齐全。

像第三进花厅的落地长窗上,用浮雕手法雕刻了西施、貂蝉、杨玉环、王昭君四位古代美女,和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四位巾帼英雄,四文四武,雕刻精美,每幅画面都能使人想起一个典故、一段传说,耐人寻味。在砖雕门楼《鹿十景》的梅花鹿身上的梅花,屏风上郑板桥的兰竹和书法,都是用印雕的手法雕刻的,有一种力透纸背的韵味。

而许多雕刻构件往往要二种甚至三种手法并用,像花厅两侧的落地罩,就是用整块银杏木整体雕刻了松竹梅,再用镂空雕手法突出花木形体,立体感十分强。 山塘雕花楼的雕刻作品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第四进主厅(走马楼)的楼下东侧走廊,雕刻了全本《梁祝》,西侧走廊雕刻了全本《西厢记》;楼上回廊雕刻了全本《白蛇传》戏文。粗略统计,整座建筑共有450多件雕花板块组成1200多幅图样,没有一幅重复。

而古戏台的两侧雕刻了全本昆剧《牡丹亭》,台下则雕刻了全本昆剧《长生殿》,就像两本古朴的线装书,向游人展示了一个个精彩的昆剧情景,等待你去细细品赏。

3描写苏州园林的诗句

“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唐代诗人杜荀鹤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宋·苏舜钦《沧浪亭》)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

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清·徐崧《秋过怀云亭访周雪客调寄踏莎行》。怀云亭即今苏州北半园)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清·汪琬《再题姜氏艺圃》)

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乾隆《狮子林得句》)

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清·王赓言《游狮子林》)

鸥鸟群嬉,不触不惊;菡萏成列,若将若迎。(蒋堂《北池赋》,北池为唐宋时代苏州官府园林)

懒云仙,蓬莱深处恣高眠……林泉爱我,我爱林泉。(吴西逸《殿前欢·懒云窝》,懒云窝为元代苏州宅园)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联

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狮子林立雪堂联)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联)

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拙政园绣绮亭旧联)

俯水枕石游鱼出听;临流枕石化蝶忘机。(虎丘花雨亭联)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

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虎丘)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老板爱吃南边菜,都到苏州城里来

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东西南北桥相望,画桥三百映江城

春城三百七十桥,两岸朱楼夹柳条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夜读苏州诗,襟怀尽冰雪。

飘飘关塞云,微微河汉月。

秋兰南窗前,清香静中发。

怀我千载心,岁晚更幽绝。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苏州园林的四大园林上刻的诗句

君到姑苏间,

人家皆枕河。

故宫闲地少,

水巷小桥多(唐。杜荀鹤)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

东西南北桥相望,画桥三百映江城

春城三百七十桥,两岸朱楼夹柳条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清·徐崧《秋过怀云亭访周雪客调寄踏莎行》。怀云亭即今苏州北半园)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清·汪琬《再题姜氏艺圃》)

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乾隆《狮子林得句》)

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清·王赓言《游狮子林》)

5关于苏州诗句

1、《横塘》(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2、《枫桥夜泊》(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4、《怀吴中冯秀才》(唐)杜牧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5、《正月三日闲行》(唐) 白居易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6、《乌栖曲》(唐)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7、《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8、《忆江南》(唐) 白居易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扩展资料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江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 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有“东方水都”之称。

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排名第三,苏州古城142平方公里。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

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

苏州现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江震泽、吴江黎里、吴中甪直、吴中木渎、太仓沙溪、昆山千灯、昆山锦溪、常熟沙家浜、吴中东山、张家港凤凰)。

保存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黎里、盛泽、平望,太仓浏河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吴中陆巷古村、明月湾),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二的平江路、山塘街。

参考资料 ——苏州

泰州凤城悦天地开发商是泰州城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凤城悦天地位于海陵区海陵区鼓楼路南路西侧,目前参考均价:售价待定,产权年限:购物中心40年。

凤城悦天地9万_都会公园漫街,构建有温度的城市空间,以“开放式街区”为载体,荟萃全球品牌,极具活力的社交场所,引领全新生活方式。

详情可拨打吉屋售楼咨询电话:4006581350 转 31167

:凤城悦天地历史成交价

江苏地方戏种现存20余个,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锡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等。小剧种主要有海门山歌剧、通剧、丹剧、海州童子戏、徐州丁丁腔、洪山戏、淮红戏、高淳阳腔目连戏。外来剧种主要有京剧、越剧、徽剧、沪剧、黄梅戏、吕剧等。新兴剧种中滑稽戏影响较大,深受群众喜爱。泰兴、扬州等地的木偶戏也以其历史较久、艺术手段丰富而名扬海内外。

扬剧

扬剧是江苏最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之一。其分布地区除作为发源地的扬州市所辖范围外,还包括江苏镇江、南京、泰州、淮安,上海市以及安徽省的天长、滁州、来安等地。

扬剧是由“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吸收“扬州清曲”及当地一些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历史沿革清晰。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只有一小旦与一小丑两个角色表演,后角色有所增加,并穿插以笑话“打岔”,清康熙年间即有此类花鼓戏的演出。后来花鼓戏又从徽班及“扬州清曲”中吸收了不少剧目如《借妻》、《僧尼下山》、《活捉》等丰富了自身的内容,随之出现了演出剧目非常丰富的班社,始形成成熟的扬州花鼓戏。因扬州花鼓戏由丝弦伴奏,唱腔细腻,故俗称“小开口”。苏北香火戏原为农村酬神赛会时所演的戏,“香火”即男巫。所演剧目出自长篇《神书》,其中有《魏征斩龙》、《秦始皇赶山塞海》等。因用锣鼓伴奏,唱腔比较粗犷,故俗名叫“大开口”。现在发现的较早的香火戏是乾隆年间手抄本《张郎休妻》。

1911年“大开口”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1919年“小开口”到杭州大世界演出,次年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由于“大开口”和“小开口”语言一致,30年代初合并演出,称为“维扬戏”。建国后始定名为扬剧。1953年2月,江苏省扬剧团在南京建立。

锡剧

锡剧是江苏省代表性地方剧种之一,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当初无锡属常州府管辖,锡剧即发源于常州府属地的广大乡村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分布区域逐渐拓展,现已流行于整个江苏南部,苏北盐城、苏中南通两地的部分地区,浙江的杭嘉湖地区,以及皖南城乡和上海等地。锡剧最初起源于当地乡民说唱故事以自娱的民歌小曲,称为“东乡调”,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由于语音唱腔略异,有“常州滩簧”和“无锡滩簧”之分。后来,“滩簧”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开始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多为二人一档,所演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脚色,如《双落发》、《双推磨》、《拔兰花》等,称为“对子戏”。对子戏形式活泼,演出方便,但在演唱内容上颇多局限,于是出现了两三档结合,有五六人同场演出的“小同场戏”。节目除原有的对子戏外,又增加了《养媳妇摇棉纱》、《卖妹成亲》等人物较多的“小戏”。进入城市后,继续发展为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剧目更增加了《珍珠塔》、《玉蜻蜓》、《孟姜女》、《孟丽君》等“大戏”。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戏”先后进入上海,不久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常锡剧”,1954年定名为“锡剧”。

淮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是江苏省三大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淮剧起源于苏北盐城西乡(今建湖县),起初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淮阴、盐城、扬州等地区,后流行区域逐步拓展,在沪宁沿线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以及安徽滁县、浙江长兴等地也逐渐流行。此外,在合肥、武汉、南昌、杭州等地亦曾留下过演出足迹。淮剧是由民间说唱“门叹词”与苏北“香火戏”相结合,并吸收了里下河“徽班”的艺术精华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门叹词源自农民号子和田歌,初为一人击板而歌,继而为二人对唱,是一种沿门卖唱的说唱形式。香火戏则是当地酬神的民间表演形式。二者联合演出,俗称“三可子”,并逐渐形成“江北小戏”,主要演出一些对子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后有大批徽剧班社进入里下河地区,江北小戏渐与徽班同台演出,谓之“徽夹可”。在与徽班合演时,吸取了徽剧中剧本、器乐、曲牌、唱腔、表演等方面的一些艺术成就,逐渐发展成熟,遂称“江北大戏”。1912年左右,艺人何孔德等首次将之带到上海街头演出,并于1914年在闸北太阳庙建立第一个江北戏院,使淮剧正式立足于都市。1956年,“江苏省淮剧团”成立,之后上海也成立了“上海市人民淮剧团”。扬州、淮安、泰州等市的淮剧团也相继成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正式定名为“淮剧”。

淮海戏

淮海戏属拉魂腔系统,是江苏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的淮安、连云港、宿迁三市及盐城、徐州两市的部分区域,以及鲁南、皖东北一带。淮海戏起源于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社发展成为打地摊演出的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声腔,丰富了表演。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1940年,中国***建立淮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等现代戏。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解放后,流行区域各地专业的淮海戏剧团纷纷成立,并一直紧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编演新戏,淮海戏逐步发展成为颇具特色的地方性剧种。

通剧

流布于江苏省南通市、连云港市等地区的童子戏属傩戏的一支,它起源甚早,原系巫师(当地称童子)举行巫觋活动时的表演说唱。南通的童子戏流行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西部及周边县市的部分地区。据明嘉靖《通州志》记载,通州约在1500年前开始成陆,至公元958年始有建制。成陆之初,由于四面环水,荒凉贫瘠,交通闭塞,成为当时朝廷流放犯人的地方。巫觋活动正是随着人犯的流入而被带进通州。通州民间的巫觋活动俗称“童子上圣”,至明代中后期已十分活跃,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童子会”。明末清初,童子会已遍及城乡。清乾隆年间,更有女童子艺人异军突起,又先后吸收了徽剧与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其演出由“娱神”向“娱人”发展,在1930年以前成为一种成熟的民间戏剧形式,称童子戏。1957年改称为“通剧”,第一个“通剧剧团”也于当年正式成立。

苏剧

苏剧是江苏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系由南词、花鼓滩簧、昆曲合流衍变而形成。其前身为苏州滩簧。苏滩是“滩簧”艺术在苏州地区的一个分支,又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多人围坐一桌,分任生、旦、净、丑等角色,自拉自弹的代言体素衣清唱形式。滩簧作为一种清唱艺术,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已盛行于江浙沪一带,并在江西、福建的许多地方也有流传。清光绪年间出现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苏州滩簧”。上世纪20年代,又出现了在书场演出和电台演播的“女子苏滩”,并于30年代盛极一时。1912年,作为清唱时的加演节目,苏滩的演出出现了简单的化妆表演,随之苏州和上海都曾有人试图把它发展成戏曲剧种,但因种种条件限制未能成功。1941年,朱国梁在上海创建“国风新型苏剧团”,以苏剧、昆剧混合的方式进行演出,苏剧作为一个剧种因而得以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建立了江苏省苏剧团,使苏剧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从苏剧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与昆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有着较深的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都能兼演昆剧,也有昆剧艺人因种种原因改演苏剧,苏剧的表演艺术因为得到昆剧的滋养而渐趋成熟 。

昆曲

昆曲,又名“昆山腔”、“昆剧”,是发源于我省、流布于全国的传统戏曲剧种。据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记载,昆山腔为元末顾坚所创,现在一般认为是明代嘉靖年间经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加工提炼后形成。其后,昆山人梁辰鱼进行了进一步改革,编写了第一部昆曲传奇《浣纱记》,影响由此扩大,并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明代四大声腔。发展至万历末期,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吴门”了。从明代天启初到清代康熙末的一百余年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新作不断涌现,表演日趋成熟,行当已经形成,在形式上也完成了从动辄四五十出的全本传奇,向生动精彩的“折子戏”的过渡。及至清代中叶,地方戏曲蓬勃兴起,昆曲虽尚活跃在民间结社的自娱性演唱中,但总体上已逐步走向衰微。1921年具有深远影响的“昆曲传习所”在苏州创办成立,培养了一批颇具实力的精英人才。但由于时局动荡,最终未能形成气候。新中国成立后,昆曲事业得到振兴,特别是新编昆剧《十五贯》的演出,促进了昆曲的发展。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一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为昆曲带来了新的生机。

丹剧

丹剧,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丹剧的原调来自古时盲人走街串巷哼唱的“啷当调”。丹剧以丹阳地方方言为唱念用语,以“啷当”、“云阳”、“花名”及其一整套板式为基本唱腔,在表演技艺、演出形式上较接近于京剧。由有近300年历史的丹阳“啷当调”演变出来的“丹剧”,上世纪60-80年代曾在戏曲舞台上红火一时。

丁丁腔

丁丁腔原名“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1680年前后兴起于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厉湾、季堡、西李一带,以后在徐州广泛流行。唱腔缠绵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歌谣,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由独唱而对唱、合唱,发展为戏剧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丁丁腔在初始阶段“拉绫子”摆地摊,又叫两人戏或对子戏,一生一旦,生为“外角”,旦为“里角”,唯旦角也多由男子装扮,脚踩垫子,头戴额饰,腰系裙子,两鬓插花,手持彩扇或罗帕。生角手持扇子,衣着简朴,二人边舞边唱。后因受京剧、梆子、柳子、拉魂腔等戏曲艺术的影响,丁丁腔亦发展成为戏剧形式。20世纪40年代始,已有丁丁腔剧团,但民间仍多有艺人保留曲艺的地摊形式。丁丁腔戏剧有“七忙八不忙,九人玩丁腔”之称,音乐唱腔有发腔、扫腔、阴韵、花韵等,传统曲(剧)目有《站花墙》、《梁山伯下山》等。

徐州梆子

徐州梆子流行至今已有三四百年,是由其原生地山西、陕西经河南、山东传入徐州地区的。据《徐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早在明朝后期,山陕梆子就随大批山西、陕西人因各种原因来徐州而传入徐州一带。后山陕梆子长期受徐州地区民间音乐、说唱艺术和方言习俗影响,逐步衍化成梆子声腔体系中自具特色的重要分支——徐州梆子。至清中叶乾隆年间,徐州梆子戏班的活动已很频繁,以致有“楚国遍秦声”之说。徐州梆子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的广大地区,特别是徐州的丰县、沛县、铜山三地,群众中有“无丰(丰县)不成梆”、“戏子出自庙道口(沛县境内)”的民谚。抗日战争时期,徐州地处战略要冲,许多爱国名伶及文人汇集于此,他们的参与使徐州梆子在剧目、表演、导演、音乐唱腔等方面获得了许多提高。1948年,苏北广大地区先后解放,人民政府把濒临绝境的众多梆子戏班组建成由政府管理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并实行供给制。新中国成立后,徐州地区于1957年成立剧目工作委员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戏改工作”。1958年建立了省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翌年正式宣布定名为江苏省梆子剧团,徐州梆子自此定名。

柳琴戏

柳琴戏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所以也叫“拉魂腔”。在江苏,柳琴戏主要流布于以徐州市为中心的苏北一带。另外,鲁南也是柳琴戏发生地之一,在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也有柳琴戏流布。柳琴戏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最初是灾民沿门乞讨,由单人或双人表演的民间说唱,艺人称为“唱门子”或“跑坡”,主要清唱一些“单篇子”的民间故事,篇幅可长可短。最迟在清咸丰年间就已有职业艺人演出“两小戏”和“三小戏”,如《打干棒》、《喝面叶》、《王小二赶脚》等。为表现更多的人物,又衍变出由一人赶扮剧中几个人物的演出形式,称“当场变”或“抹帽子戏”。如《夏三探亲》一剧,竟由一人赶扮七个角色。因此当时的戏班规模被称为“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此时已用柳叶琴伴奏,且增加了行当,丰富了剧目,又吸收借鉴了京剧、梆子等剧种发展了自己,作为一个剧种已初步形成。江苏柳琴戏是柳琴戏中的一支,是“拉魂腔”的中路及东路一系衍化而来。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路的许多“拉魂腔”班社集聚在徐州周边。1949年10月,徐州市文教局集中这些班社举办了戏曲研究班、文化班,随之对班社实行民主改革。1953年2月,这路“拉魂腔”被改名为“柳琴戏”,成立了徐州市柳琴戏一团和二团,后合并为江苏省柳琴戏剧团。

杖头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俗称三根棒,是由表演者依托一根命杆和两根手杆进行操纵表演的艺术。杖头木偶戏始于唐代。唐代韦绚著《刘宾客嘉话录》曾载“大司徒杜公在维扬入市看盘铃傀儡”。这里说的维扬,即今日之扬州,而杜公即指杜佑。“盘铃傀儡”即当时傀儡戏之一种。到了清代,扬州的木偶戏达到空前繁荣,不仅演出频繁,其种类也更加丰富,集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和水傀儡之大全。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道:“韩园在长堤上……闲时开设酒肆,常演出傀儡子,高二尺,有臀无足,底平,下安卯栒,用竹板承之,设方水池,贮水令满,取鱼虾萍藻实其中,隔以纱障,运机之人在障内游移转动。”清代扬州诗人郑板桥的《咏傀儡》更将木偶戏刻画得惟妙惟肖:“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成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得意那知当局丑,旁观莫认戏场真。纵教四体能灵动,不藉提撕不屈伸。”清乾隆年间,徽班晋京前齐聚扬州,新颖的徽剧艺术,博得富商巨贾以及市民们的青睐,迅速占领演出市场。这时的木偶戏在扬州市区逐渐衰微,被迫转向扬州附近的兴化、泰州、泰兴、靖江和如皋等地,在那里生根立足,后日渐繁荣昌盛。清代中叶,杖头木偶分布区域的庄户人家每逢祭祀敬神、婚丧寿辰、岁时节庆都必演木偶戏。一时间,众多专业的和亦艺亦农的木偶戏班应运而生,争相观看木偶戏成为寻常百姓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据调查统计,泰兴县于1949年前共有117个木偶戏班;1957年,泰兴县对民间木偶剧团进行登记时,尚有光明、新生、大众、德胜、合兴、群艺、复兴、仲德、同兴、同福、同艺等11个木偶剧团。另有“民福”班在镇江登记,成为镇江木偶剧团;“红星”班在上海登记,合并进了上海木偶剧团;还有的在如皋和泰县登记成为当地木偶剧团。1959年,泰兴县将11个木偶剧团合并为3个木偶剧团,又于1968年秋将木偶京剧一、二团(木偶京剧三团已于1965年解散)合并为泰兴木偶剧团。1973年7月,泰兴木偶剧团升格为扬州地区木偶剧团(1982年又更名为扬州市木偶剧团),团址也由泰兴迁至扬州。此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杖头木偶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骄人的业绩。

淮红剧

淮红剧是原县级宿迁市的唯一地方剧种。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又有“百曲”之称。因其主调为淮安[满江红]而得名“淮红”。唱[满江红]、[鸳鸯句]、[穿心子]、[数落]、[凤阳歌]、[魏调]。以旱船的歌舞形式,演唱简短故事或颂扬功德、祝贺吉庆的唱词。因而,淮红剧在宿迁城乡及周边睢宁、新沂、沭阳、泗阳、泗洪、淮阴、涟水、灌南等地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上世纪六十年代,宿迁淮红戏同丹阳丹剧、海门山歌剧一起被誉为江苏戏曲“三枝花”,受到时任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江谓清、惠裕宇、欧阳惠林等接见。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了解和演唱该剧的艺人越来越少,濒临失传。淮红戏的生存状况已引起该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7年,淮红戏被列入该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海门山歌剧

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海门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重,有鲜明地方特色。如今,突飞猛进的新世纪变成了制约海门山歌发展的镣铐,海门山歌剧濒临失传。

来源:

  谢谢采纳啊!

  梅兰芳的故事

  开端

  1941年12月,日本侵占香港的那天,留居在香港的梅兰芳(京剧演员,1894-1961)蓄起唇髭,没过几日,浓黑的小胡子就挂在脸上。他年幼的儿子梅绍武好奇的问:“爸爸,您怎么不刮胡子了?” 梅兰芳回答:“我留了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 不久,他回到上海,住在梅花诗屋,闭门谢客,时常在书房里的台灯下作画,年复一年靠卖画和典当度日。上海的几家戏院老板,见他生活日渐窘迫,争先邀他出来演戏,都被婉言谢绝。

                                                               二

  练画蓄须 逃出虎穴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之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看报纸、看新闻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过了几天,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香港后的繁荣。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严重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翌日,梅兰芳感到事态十分严峻,香港也成了是非之地,不能久留。于是他立即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

                                                              三

  夫人献计 躲过劫难

        国民党亲日派首领、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后,自任主席兼行政院长,并在上海大都市设立特务机关。特务头子吴世宝提出要宴请梅兰芳,并劝梅作一次慰问演出。消息传来,梅兰芳心头一震,自言自语地说:“才出虎穴,又入狼窝,这世道怎能让人活下去!”梅夫人见丈夫忐忑不安,茶饭不思,便说:“不行的话,明天我去赴宴,与他们周旋。”

  次日,梅夫人来到汪伪政权特务机关的76号宅院。特务头子劝她说:“几年不见梅老板,听说蓄起了长长的胡须,是不是为了在国民面前要个面子?我看大可不必,太太应该关心他才是。如今日本人当道,还是识相点为好。”梅夫人当即回击说:“梅兰芳是个中国人,岂能出卖祖宗、放弃节操!”特务头子听后勃然大怒,指着梅夫人恶狠狠地说:“梅老板唱了几十年的戏,大概还没有领教过我吴某所导演的‘舞台’吧。”说完,硬领着梅夫人去看铁门里血淋淋的刑具,接着又陪梅夫人赴宴。梅夫人坐在桌边,始终不动嘴巴,不动筷子,以沉默抗争。特务头子便伸出罪恶之手,端来一铁罐硝镪水进行威胁,梅夫人毫不畏惧,镇定自若地说:“硝镪水岂能毁掉他的国格和人格!”言罢,拂袖而去。

  梅夫人回到家中,向丈夫细说了这一切。梅兰芳深感局势严重。就在这关键时刻,梅夫人想起在香港以牙痛驱走日本人的经验:“你放心,事到临头,我自有应急办法。”第二天,当闻听日本人要来,她便吩咐儿子从抽屉里拿出一支四联防疫针,找出针筒,要梅兰芳赶快躺在床上,注射针药。不一会,梅兰芳真的开始发起高烧来了。日本人来后,摸了梅兰芳滚烫的额头,只好无奈地摇着头走了。

                                                               四

  日伪讹诈 愤然毁画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最近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现在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哗!哗!哗!”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上海当局的报纸抢先发布头号新闻,言称:“褚部长目瞪口呆,一场画展一场虚惊!”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五

  举债度日 艰难求生

         梅兰芳断了经济来源,生活自然拮据,他只好挥泪出卖北京的房子,接着又出卖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尽管这样,后来还是举债度日,向亲友借了一笔钱。有的好友得知他家生活陷入绝境,便解囊相助。老画家叶誉虎提议与他合作,办一个国画展览,突出梅、竹的主题,以扩大社会的影响。

  沦陷区的上海,一片混乱恐慌,不是停水停电,就是空袭警报,市民生活得担心吊胆。梅兰芳在这种艰苦环境里作画,克服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画技大有长进。经过八个月的苦战,他一个人就画了170多件,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仕女、佛像、花卉、松树、梅花等,同叶誉虎的作品一起,于1945年春天,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展出,受到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展览结束后,梅兰芳为了生活,被迫将其中大部分作品卖掉,所得收入一是还债,二是安排家庭生计,三是资助剧团里生活更困难者。梅兰芳苦涩地回忆着这几年的沧桑历程,心境忧闷地对朋友说:“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之所以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则,我真是要憋死了。”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六

  梅兰芳访美

        梅兰芳1929年底到1930年4月对美国的访问演出,在今天是应被看为当时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是二十世纪之初,中西文化的一次交锋,是对五四文化运动之后一度盛行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观点的一次回击。     

      梅兰芳的美国之行在今天我们来看,不应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戏剧表演艺术家的一次巡回艺术表演活动,而且是中国东方古典艺术对西方世界的一个展示,是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京剧艺术对西方观众的一次征服。梅兰芳戏剧艺术一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以梅兰芳表演艺术为主体的京剧,在当时使西方戏剧艺术界认识到在西方古典和现代艺术体系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成熟而博大精深的东方古典艺术体系。梅兰芳当时所达到的文化交流成就目前而言,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6941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23
下一篇2023-12-23

随机推荐

  • 男士基础护肤套装不知道怎么选?看这里

    男士基础护肤套装不知道怎么选?AHC男士水乳三件套AHC是韩国的一个品牌,它家的面膜一直都很热销,这个套盒性价比挺高的,外观设计很高级,专门针对男性设计的,不挑肤质及年龄,使用后清爽不黏腻可平衡水油,成分中不含酒精,敏感肌也可以用,有淡淡的

    2024-04-15
    1029900
  • 美白身体乳哪个好用效果好

    又到了秀胳膊秀腿的夏天,身体美白的需要也渐渐高了起来。相比其他身体美白的方法,个人认为坚持涂美白身体乳是个很不错的习惯,虽然它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是更温和更安全的一种方法,还能逐步改善我们的皮肤状态。另外建议在涂抹美白身体乳的同时,也

    2024-04-15
    45900
  • 妮维雅男士护肤系列怎么样呢?妮维雅的男士洗面奶怎么样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像妮维雅这样的品牌呢?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什么是妮维雅男士护肤系列,妮维雅男士洗面奶怎么样? 跟着小编一探究竟。  妮维雅男士护肤系列怎么样?  自首款专为男士设计的护肤产品于德国上市开始,90年来,妮维雅男

    2024-04-15
    30900
  • 去黑头哪个牌子好

    去黑头品牌消费指南黑头通常出现在颜面的额头、鼻子等部位,鼻头又是鼻子的重中之重,是人目光的落脚点之一,所以去黑头成为了很多美女们的烦恼,但是市面上这么多产品,那么,去黑头哪个牌子好?去黑头产品什么牌子好?去黑头品牌哪些地区分布的最多?哪里产

    2024-04-15
    18300
  • 妮维雅身体乳能美白么,妮维雅美白身体乳真的能美白吗

    俗话说“一白遮三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白皙的皮肤可以遮盖人脸部上的很多缺点,这也会许多女孩子渴望美白肌肤的原因。改善肤色的办法有很多,大部分女生会选择涂抹具有美白功效的的护肤产品。现如今市面上的美白护肤产品越来越多,其中妮维雅的美白身体乳就

    2024-04-15
    35800
  • sk2护肤精华露怎么用

    SK-II护肤精华露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护肤产品,它拥有多个用途和使用方法。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为大家介绍如何正确地使用SK-II护肤精华露。使用之前,请确保面部已经清洁干净。您可以使用洁面乳或卸妆产品来清洁皮肤,确保没有残留的污垢或化妆品。

    2024-04-15
    46200
  • 润唇膏哪个牌子好

    润唇膏哪个牌子好要说什么护肤品走哪带哪,一定非润唇膏莫属了,随身必定携带一支,公司和家里也分别都留有存货。那么你们知道润唇膏哪个牌子好吗?有关唇膏的使用,个人有时一天涂十几次,最通常的情况是早上唇膏打底,晚上唇膏滋养,一年四季不间断,秋冬使

    2024-04-15
    301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