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脸:
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黑色脸:
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
白色脸:
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代表凶诈。
**脸:
勇猛、暴躁。
蓝色脸:
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
紫色脸:
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
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银色脸:
表现奸诈多疑或威武庄严,表现鬼怪或神仙一类角色。
绿色脸:
勇猛,莽撞,冲动。
其他:绿林好汉。
**:
一般表现性格猛烈。
褐色和粉红色:
表现比较正直的老人。
金色:
用于佛祖和神仙一类人物,如如来佛、二郎神。
银色:
用于一些比较有法力的精怪。
净角紫色脸:
紫色介于黑红两色之间,刚正威严的人物和忠义厚道的人物常用紫色脸。有的人物用紫色脸是为了与同台的其他角色区别。如《百寿图》中的北斗星是相对于老生的南斗星,显得威武,而《柴桑口》中的庞统用紫色脸膛是表示其相貌丑陋。
净角粉红脸:粉红色脸一般象征年迈的红脸人物,如《取洛阳》中的苏献,《盘河战》中的袁绍,《四杰村》中的花振芳等。
净角绿色脸:
绿色脸一般寓意为勇猛暴躁,与黑色脸有相近之用意,有些占山为王的草寇类人物使用绿色脸。
净角蓝色脸:
蓝色一般表示刚强阴险,在脸谱中紫色与绿色的寓意相近,都是黑色的延伸,表示性格刚强的人物。
净角**脸:
**脸寓意人物骁勇剽悍或凶暴残忍。
有的将官为表示英勇无敌也用金色,用来助增脸谱的威仪。
净角瓦灰色脸和赭色脸:
瓦灰色与蓝色在脸谱应用中意义相近。
净角淡青色脸:
淡青色介于蓝绿色之间的用意,如《卧牛山》、《单刀会》中的周仓勾淡青色脑门, 周仓在《青石山》中用金色脑门,表示其死后成神 。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
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 京剧那迷人的脸谱在中国戏剧无数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
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参考资料:
戏曲是世界戏剧之一,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代表人物:京剧大师梅兰芳、豫剧大师陈素真、越剧大师袁雪芬、评剧新凤霞、黄梅戏大师严凤英。(按年龄排名)
京剧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18941022-196188),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就风靡了整个江南。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霸王别姬》选段
代表剧目有《宇宙锋》、《五花洞》、《贵妃醉酒》、《嫦娥奔月》、《霸王别姬》、《黛玉葬花》、《太真外传》、《凤还巢》、《生死恨》、《游龙戏凤》等。
豫剧大师陈素真
陈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原名王若瑜,女,祖籍:陕西富平,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晚年定居于:天津市。她8岁拜师,10岁登台,13岁收徒,是豫剧界第一个女演员、豫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被观众和戏剧大师及戏曲大师们誉为:豫剧一代宗师、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豫剧三鼎甲之首”、“中国豫剧大王”、中国豫剧六大名旦之首。
1925年八岁的陈素真拜豫剧祥符调名旦孙延德为师学戏,1928年农历二月初二,在古都开封相国寺永乐舞台贴演《日月图》,饰女主角胡莲英,成为豫剧界第一个女演员。1934年农历八月十六日,由杞县返回开封,在永乐舞台演出《反长安》饰杨贵妃,一炮走红。后又演出《十面埋伏》、《春秋配》、《白蛇传》及(四大征)等剧目,被媒体报刊誉为“河南梅兰芳”。1935年10月《三拂袖》等戏赢得“豫剧皇后”桂冠。1938年春,在开封,被观众誉为:豫剧三鼎甲之首。
1940年3月1日,在古都洛阳,参加狮吼剧团募捐义演《凌云志》、《涤耻血》。 秋天,随狮吼旅行剧团抵达古都西安,在三山戏院演出《涤耻血》《克敌荣归》《女贞花》三场开炮戏,大获成功,观众多达6000人,一场戏演下来,收入就可挣得六両黄金,轰动整个长安城,并被誉为“豫剧大王”称号。
陈素真《梵王宫》选段
代表剧目有《梵王宫》、《烈火旗》、《宇宙锋》、《霄壤恨》、《龙凤令》、《三上轿》、《春秋配》、《天国盛会》、《拾玉镯》、《金囍记》、《三拂袖》、《冥梦泪》、《女贞花》、《涤耻血》、《黄金婵》、《义烈风》等。
越剧大师袁雪芬
袁雪芬,(1922326~2011219)浙江省嵊县杜山村人。中国越剧泰斗,越剧袁派创始人,工正旦。1933年开始学艺。先后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
她认真唱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不唱堂会,不屈服于社会上恶势力的威逼利诱,保持了作为艺人的尊严。她主张戏曲应当对社会起有益的作用,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积极演出针砭时弊的剧目。
她积极倡导越剧改革,不仅在唱腔和表演方面,博采众长,真实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而且在逐步健全排演制度,运用灯光、布景以及在服装等方面的改革,也是一位先驱。她的改革,为越剧演员和其他剧种争先仿效,并为后学者所师承。
袁雪芬《祥林嫂》选段
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王昭君》、《红粉金戈》、《黑暗家庭》、《香妃》、《绝代艳后》、《一缕麻》、《忠魂鹃血》、《凄凉辽宫月》、《相思树》、《山河恋》、《梅花魂》、《白蛇传》、《秋瑾》、《火椰村》等等。
评剧大师新凤霞
新凤霞,(1927年1月26日一1998年4月12日),女,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是天津人。十三岁学评剧,十五、六岁开始任主演。在十年动乱中,杨淑敏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离开评剧舞台后的杨淑敏,在丈夫吴祖光的鼓励下,开始坚持写作和绘画。她写的一篇作品《万年牢》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课,描写了父亲的正直品格。
艺名“新凤霞”,作为齐白石先生的徒弟和义女,杨淑敏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行笔端庄、古拙、厚朴,内涵雅趣。1998年4月12日,杨淑敏因病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终年71岁。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杨淑敏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
新凤霞《刘巧儿》选段
代表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刘巧儿》、《花为媒》等。
黄梅戏大师严凤英
严凤英,(1930~1968),女,今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人。原名严鸿六,中共党员,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
严凤英10岁时开始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
历任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遭迫害致死,现骨灰安放在安庆市菱湖公园内黄梅阁中,安庆罗岭建有严凤英故居纪念馆,毛泽东为其题写“党的好儿女”。
严凤英《天仙配》选段
严凤英的黄梅戏代表作有《打猪草》、《游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等。
生角,这里指男性俊扮的小生、武生、老生三个行当的角色。如《四郎探母》的杨延辉、杨延昭属于老生;杨宗保属于小生;《挑滑车》的高宠属于武生,而且都属于俊扮的生角。不过,同是老生、小生、武生的化妆也有很大的区别,例如老生行当中,有的戴黑髯口,有的戴黪髯口;有的戴白髯口,说明他们属于三个年龄段,他们的化妆就要根据各自所戴的髯口,也就是他们的年龄加以区别。
小生的行当中有扇子生,也就是所谓的白面书生,如《拾玉镯》的傅朋和《断桥》的许仙;有雉尾生,如《群英会》的周瑜;穷生,如《豆汁计》的莫稽,在化妆上也不能一样。武生要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在面部化妆方面也各不相同。何况在各个行当中又有不同流派的特性于化妆中也要加以注意,下面我们就分别加以说明。
就一般生角化妆来说,分为上底油、拍底色、抹红脸颊、打通天、拍粉底妆、描眉打眼圈、打口红(指不戴髯口者)等七道工序,各道工序的要求是这样的:
上底油。用凡士林油均匀地涂抹在脸部,一来为保护皮肤,二是为卸妆方便,当然,要薄厚适宜。
拍底色。用肉色的化妆油彩拍打在脸部的各个部位,尤其要注意嘴窝、鼻窝、眼窝、耳朵、下颏、颈部,要面面俱到,如有疏漏就会显得很脏,下颏到颈部要由多到少,由有到无逐渐过渡,切记不要像花脸的勾脸那样在下颏处形成一道线,给人以面具的感觉。底色颜色深浅,或红一些,或白一些,要与同台配合的演员相一致,如扮演夫妻、恋人的小生要与旦角一致,一堂中的四个龙套要一致。
抹红脸颊。就是用红色的油彩自鼻梁两侧,眉毛以下的部位由上而下,由鼻梁到耳部,由深到浅地向外侧敷衍开来,这是脸部化妆中很重要的,在技术上要求很高的一个环节,既要因角色而异,又要因演员的脸型而异,如脸型偏瘦的演员,红色就要宽一些;脸型宽的演员,红色就要窄一些,以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抹红彩时,上部要从眉毛和鼻梁开始,但与鼻梁中间肉色底色的衔接处,左右各有一条线,鼻梁矮的,这条线要相对明显,中间的底色也要相对窄一些,以烘托出鼻梁的部位;鼻梁过高的,这两条红线就不要太明显,相对的模糊一些,鼻梁中间的底色也要相对宽一些,以淡化鼻梁的部位。这两边的红脸颊抹好之后,基本上是以眼睛的部位为中心向四周由深红变浅红,这个过渡要非常自然,给人以立体感和真实感,绝不是像两块红布一样贴在两边的脸颊上。
画通天。俗称“打通天”,就是由眉攒向上,在印堂的部位画一条红杠,呈人字型。很可能因为是从两个眉头的部位往中间向上画到脑门的最高点,接近脑门,俗称天灵盖的部位,因此称之为“通天”。它起到很好的提神的作用,给人以阳刚之美。比较来说,小生,主要是雉尾生,通天要细一些;老生要淡一些;武生要粗犷一些。有的小生,如扇子生和穷生,大都缺乏阳刚之美,画通天就不适宜,在两眉之间画一个连接的小桥,不要太高,因上部呈圆形,因此俗称“元宝”;有的老生扮演的角色,已年迈气衰,不能与壮年相比,按马连良先生的画法就是画半个通天,比一般的通天矮一半,比小生的元宝又大一些,而且它的上部呈方型,我们看马连良先生和他的弟子张学津、冯志孝扮演的乔玄、孔明都是这种画法。
拍粉定妆。是因为抹上的油彩有油彩的光亮,它的油性又很容易在脸部发生变化,缺乏稳定性,所以要敷一层粉,使油彩牢固地与皮肤接触在一起。一般用粉扑掸上一层,再用粉刷把多余的粉刷掉就可以了。有的演员在脸颊扑上粉后,并不马上掸掉多余的部分,而要在有的部分让扑粉多停留一些时间,以增加脸颊油彩的层次感。有的演员在定妆后,还要用胭脂红在眼部周围使红色更加重一些,也是为了加重脸颊的层次感,或通过颜色的深浅来改变自己的脸型,弥补生理条件的不足。
描眉画眼圈。眉毛的描法一般是加重自己的眉毛就可以了。然后通过用网子吊眉时使眉毛的两侧向上翘起。如果自己的眉毛两侧往下垂得比较厉害,或自己的眉毛长得偏高、偏低,就可以把自己的眉毛用油彩盖住,在自己认为理想的部位来画出眉毛来。画眉毛一般先用眉笔画,再用秃头毛笔蘸少许锅烟子加重眉毛的颜色和立体感。眼圈的画法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眼圈来画,然后在眼睛的鱼尾处画一条加长线,这条眼线应该与眉线是基本平行的,吊眉后才好看。如果眼睛比较小、,眼圈就要画得大一些;眼睛比较大,眼圈就要画得小——些。画上眼睑时,眼睛向下看;画下眼睑时,眼睛向上看。京剧演员的眉型和眼型,大都是以丹凤眼、卧蚕眉为准。
抹口红。主要是小生和不戴髯口的武生为表现人物年轻俊美,用口红在嘴唇上涂抹一层。同样,嘴大的,一红要抹得小一些;嘴小的,口红要抹得大一些。
以上是—般画法,有些特殊角色就要有一些特殊画法。比如《秦琼卖马》中的秦琼病卧旅店中,时运不佳,为表现其倒霉的处境,在化妆时,用扑粉在脸上扑上—‘层后,直接描眉,画眼圈就可以了。这样就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穷困潦倒,面色苍白的造型。再如《清风亭》的张元秀,扑粉后轻轻画一下眼圈就可以了。另外,按传统的老生画法,不用油彩,只用胭脂涂抹一下脸颊就直接描眉画眼圈也可以,因为老生或武生用油彩后与旦角的颜色一样,就显不出老生和武生的苍劲和刚毅,反而带有脂粉气。
必须要说明的是剧场的条件在不断变化,灯光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化妆的颜色。不论是底色还是脸颊的红色,其深浅都要与舞台的灯光强弱呈正比例。如灯光强,颜色就要深;灯光弱,颜色就要浅。如果没有实践经验的演员,在化妆时最好与有经验的演员用一样深浅颜色的油彩,否则,化妆时看着很红,到舞台上却是一脸的苍白,这是常有的事,请初学者一定要加以注意。
梅兰芳对剧中所演角色的化妆和服装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探索革新。他认为近时的舞台浅,比旧时代已由暗到亮,旦角的化妆、发髻、服装、图案、式样等等,对“美”的要坟就比其他角色更为重要,因此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每 戏中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时代特点,从头上的发髻、盔头、片子的贴法、眼窝的画法等,以至水袖的长短,均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创新,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日臻完善。除去把一般的化俗为雅、化浊为秀、化板为灵的随时翻新修改外,最大的创造是他改用古装头面[发髻头饰]和古装褶、裙、帔服等,这是他参考了中国古代仕女画和女神像、雕塑等,付出的辛勤劳动。如《上元夫人》就根据《汉武帝外传》上说上元夫人梳“三叉髻”,梅兰芳演《上元夫人》也梳个“三叉髻”;《唐人传奇》里说红线贴“太乙花子”(唐代妇女的一种装饰),他开始设计《红线盗盒》的服装,也贴“太乙花子”,并且手拿一条大棍,看起来很不协调。后来,经过不断地研究,根据古代妇女生活创造出很多适应戏曲特点的古装服饰,并演化出“拂尘舞”、“绸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