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类始祖,留下了“女娲补天”的传奇故事。2、嫘祖,黄帝轩辕氏的元妃,据说养蚕是她发明的,被后世誉为“蚕神”。3、嫫母,古代四大丑女之一,形同夜叉,丑陋无比,但她为人贤德,被黄帝轩辕氏娶为次妃。是缫丝和镜子的发明者。4、瑶姬,一说为王母娘娘之女,一说为炎帝之女,传说曾协助大禹治水,后化为巫山女神。5、精卫,“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6、姜嫄,传说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生下中国的农耕始祖后稷;母以子贵,姜嫄也被后世尊为圣母。7、简狄,传说是帝喾的次妃,因为生下了商族的始祖契,被商族的后代顶礼膜拜。8、后缗,夏帝少康的母亲。少康在母亲的教育下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终于形成“少康中兴”局面,后缗也被称为“中兴之母”。9、妇好,据历史学家考证系商王武丁的妻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一位女性军事家。10、太姜,周文王姬昌的祖母。11、太任,周文王姬昌之母。12、太姒,周文王姬昌之妻,武王姬发之母。以上三人合称“周室三母”。13、邑姜,姜太公之女,武王之妻,晋开国君主唐叔虞之母。晋祠中有“圣母殿”专祀邑姜。14、周宣姜后,周宣王之妻。汉《列女传》云:“周宣姜后者,齐侯之女也。贤而有德,事非礼不言,行非礼不动。宣王常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之不才,妾之*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敢请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实自有过,非夫人之罪也。’遂复姜后,而勤于政事。”后用为后妃辅主以礼的典实。15、许穆夫人(前690—?)许国许穆公夫人。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16、齐姜,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之夫人。齐姜宁愿独守空闺,苦劝丈夫抛弃安乐,回国靖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其远见和魄力深为后人称道。17、樊姬,楚庄王(?—前591年)夫人。楚庄王在称霸以前,十分喜欢打猎,樊姬多次劝阻,终于感化了楚庄王,从此改过自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国家政事上。18、定姜,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献公(前576—前559)的妻子,被刘向评论为:“聪明远识,丽于文辞。”19、颜征在(—前535),孔子的母亲,年轻守寡独自抚育孔子成人。20、敬姜,春秋时期鲁国文伯歜的母亲,早年守寡靠缉麻线为生,在文伯歜做了鲁相后仍旧操劳纺织。21、庄姜,卫庄公夫人《诗经·卫风》云“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是形容她的美丽。史传庄姜既善且美,有很好的口碑。22、定姜,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献公(前576—前559)的妻子,被刘向评论为:“聪明远识,丽于文辞。”23、西施,名夷光,四大美女之一。24、卫灵夫人,成语“不欺暗室”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即源自卫灵夫人。25、孟母,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佳话。孟母被推崇为古代四大贤母之一。26、钟离春,战国时齐宣王之皇后,古代四大丑女之一。“貌似无盐”往往用来形容丑女,即源自于她,因为她是战国时代齐国无盐县人。但她饱读诗书,志向远大。27、吕雉(前241—前180年)汉高祖刘邦皇后,为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是一位性格刚毅、有抱负、有韬略、有作为的政治家。28、窦漪(前205—前135年),汉文帝皇后,景帝之母、武帝之祖母,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沿续“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29、缇萦,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孝女,“缇萦救父”促使汉文帝取消了自古以来残酷的肉刑。30、卓文君,我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精诗文,善弹琴,与司马相如如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佳话。31、卫子夫(?—前90年),汉武帝第二个皇后,其弟卫青、外甥霍去病是古代名将、抗击匈奴的民族英雄。32、冯嫽,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女外交家,随解忧公主陪嫁乌孙国,因其才能在在西域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史称“冯使夫人”。33、王昭君(前52年—?),古代四大美女,赴匈奴和亲史称“昭君出塞”,为民族团结作出了牺牲。34、班婕妤(公元前48—2年),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文学家,为汉成帝妃子,善诗赋,有美德。35、阴丽华(4—64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阴丽华一生谦德可风,相夫教子,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36、孟光(生活在东汉初),东汉名士梁鸿之妻,“举案齐眉”就是他们夫妻的故事,而且孟光也是古代四大丑女之一。37、班昭(约40—约120年),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著有《女诫》,并合撰《汉书》。38、邓绥(81—121年),东汉和帝皇后,相继辅佐殇帝和安帝,控制朝政长达二十年。39、阮氏,东晋名士许允之妻,古代德美才佳的四大丑女之一。40、卞氏(160—230年),曹操夫人,生有曹丕、曹植四子,为人堪称女性楷模。41、蔡文姬(约177年—?),我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著名的文学家。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42、貂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为王允使美人计除了董卓立下大功。43、黄硕,黄阿丑能诗善文,博学多识,相夫教子,勤劳持家,成就了诸葛亮的千秋大业。44、陶母湛氏(243--318年),晋朝大将陶侃的母亲,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45、褚蒜子(324—384年),东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先后在晋穆帝、晋哀帝、晋孝武帝时,三度临朝称制。46、谢道韫,出身名门,东晋著名女诗人。47、花木兰,北魏著名女将。48、冯太后(442—490年),北魏文成帝皇后,执掌北魏政权25年之久,主持了诸如三长制﹑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等一系列改革,为北魏江山的繁荣富强打下了良好基础。49、冼夫人(522—602年),在战乱纷争的南北朝时期,保持了岭南地区百多年的稳定。50、独孤皇后(543—602年),隋文帝杨坚的文献皇后,并称“二圣”。
51、窦皇后(569—613年),与唐高祖李渊生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元霸及平阳公主五位子女,皆为大唐天下的奠基者。52、平阳公主(—623年),唐高祖李渊的女儿,真正的巾帼英雄,为大唐王朝建立立下惊世战功。53、长孙皇后(600—636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史上著名的贤后。54、徐惠(627—650年),唐朝一代才女,唐太宗李世民妃。55、樊梨花,唐将薛丁山之妻,传说武艺最高,天下无敌。56、陈硕真(?—653年),唐朝起义军首领,自称“文佳皇帝”。57、武则天(624—705)中国唯一的女皇帝。58、文成公主(625—680年),唐室和亲吐蕃,嫁与松赞干布。59、太平公主(665—713),武则天之女,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公主之一。60、金城公主(698—730年),也嫁到吐蕃,促进了民族和谐。61、公孙大娘,唐朝开元年间的舞蹈家。62、薛涛(770—832年),唐朝著名女诗人。63、郭贵妃,唐宪宗妃,唐朝中后期影响最大的贤后。64、述律平(879—953年),辽开国两朝皆参与处理政事与军事,为辽政权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大功。65、佘赛花(934—1010年),北宋名将杨业之妻,著名的佘太君。66、穆桂英,著名的杨门女将。67、萧绰(953—1009年),史称辽朝“承天太后”,,摄政二十六年权倾一时,使辽朝进入鼎盛时期。68、刘娥(968—1033年),宋仁宗时垂帘,长期控制北宋的国政。69、欧母,欧阳修的母亲,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她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靠自己辛勤劳动,一心养儿长大。70、苏小妹,受父兄影响才情皆佳的著名才女。71、岳母,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是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72、孟皇后(1073—1131年),宋哲宗赵煦的皇后,贤淑温婉。73、梁红玉(1102—1135年),韩世忠妾,擂鼓击败金兵的巾帼。74、李清照(1084—1155年),宋朝女词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可谓最出色的才女。75、朱淑真,宋朝优秀女词人。76、诃额仑,成吉思汗的母亲。77、孛儿贴,为铁木真先后生下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个儿子,都是剽悍善战的武士。78、黄道婆(1245—1330)推广织造技术的发明大家。79、管道升(1262—1339年),元朝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80、马皇后,与明太祖朱元璋患难与共的皇后。81、徐皇后,徐达之女,与朱棣合葬于明十三陵之长陵。82、张皇后,明孝宗皇后,封建皇朝一夫一妻的典型。83、秦良玉(1574—1648年),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女将之一,被封为“镇东将军”。 84、柳如是(1618—1664年),古代爱国名妓。85、孝庄太后(1613—1687年),清朝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满清入关后由乱及治起到了关键作用。
86、秋瑾(1875~1907)——鉴湖女侠。87、赵一曼(1905~1936)——抗日英烈。88、林徽因(1904~1955)——著名才女。89、潘玉良(1895~1977)——著名旅法画家。90、宋庆龄(1893~1981)——孙中山夫人,国家名誉主席。91、林巧稚(1901~1983)——著名妇产科专家,新中国首批学部委员中的唯一女性。92、吴贻芳(1901~1983)——中国最早的女大学校长之一,1928年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93、史 良(1900~1985)——“七君子”之一,新中国首任司法部长,曾任人大副委员长。94、丁 玲(1904~1986)——新文化运动后五大女作家之一。95、胡 蝶(1907~1989)——中国最早的**皇后。96、邓颖超(1904~1992)——全国政协主席,职务最高的女性。97、邓丽君(1953~1995)——中国一代歌后。98、张爱玲(1920~1995)——20世纪最杰出的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99、吴健雄(1912~1997)——世界著名的女科学家。100、宋美龄(1897~2003)——蒋介石夫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中国女性。
《战国策》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北宋时,曾巩奉旨“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并加以校补,以成今《战国策》三十三篇,非复旧本,清学者多疑伪,古《战国策》早已亡佚,今本是取自《史记》之伪本。姚宏、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扩展资料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史记》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于《战国策》的史料。但《战国策》许多记载并不可靠,司马迁在《苏秦传》后曰“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战国策 (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国别体史书)
西汉时,宫廷的密室中藏有很多战国时的史料,但这些珍贵的史料却错乱残破不全,一些残简上的字只剩下一半,如“赵”字只剩下了“肖”,此类错误屡见不鲜。朝廷便将编校整理这些史料的任务交给了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宫廷密室所藏战国史料,分别名为《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刘向以国别划分,把6种书的资料,分别编入12国中。因这些材料大多是记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所以,刘向将其定名为《战国策》。然而,《战国策》里并非尽是策士的说辞,还有诸如“豫让刺襄子”、“荆轲刺秦王”之类记载,所以,不能仅视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游说之辞的汇编,它还是一部上接《春秋左氏传》,下接陆贾《楚汉春秋》的战国杂史。
《战国策》,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因此书思想活跃,有许多纵横阴谋之术,不合于儒家的思想,故被儒家所排斥,未得在世广泛传播,后来便逐渐残缺不全。如刘向所编订的《战国策》有《蒯通说韩信自立》一篇,曾被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淮阴侯列传注》所引,但后来《战国策》中此篇佚失。据《崇文总目》称,共散失11篇。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从士大夫的私人藏书中访求书籍,并加以校订,正其谬误,又重新凑足了33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曾巩所校订的
《战国策》与刘向所编订的《战国策》在篇目上已有出入。所以,历史上就存有两种文本的《战国策》,刘向所编为古本,曾巩所校补的为新本。
今本《战国策》的篇目如下:
1.《西周策》1篇,分为17章。2.《东周策》1篇,分为22章。3.《秦策》5篇,分为64章。4.《齐策》6篇,分为57章。5.《楚策》4篇,分为52章。6.《赵策》4篇,分为66章。7.《魏策》4篇,分为81章。8.《韩策》3篇,分为69章。9.《燕策》3篇,分为34章。10.《宋卫策》1篇,分为14章。11.《中山策》1篇,分为10章。以上共33篇,486章。这是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由东阳人吴师道依据曾巩校补本而订定的。吴师道所著《战国策校注》通行至今,另有宋人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东汉高诱曾为旧本《战国策》作注,今残缺。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内容相似,可补今本《战国策》之讹误与不足。
《战国策》的作者是谁?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它是由多种书编订而成,显然不会是一人所作。人们对作者所处时代作了大量考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战国时人作。
书中有许多人和事都是战国时代的,如长平之战、荆轲刺秦王等,故可断定其中大部分是战国时人著的;二是秦末楚汉之际人所著。如古本有《蒯通说韩信自立》,大概就是楚汉时人的著作;三是一部分出自西汉时人之手。西汉时有许多人如蒯通、边通、主父偃等都好“长短纵横之术”,蒯通还撰有《隽永》凡81首,通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权变和自己关于纵横之术的理论,故有些学者考证推论刘向所依据的《短长》、《长书》、《修书》,可能就是西汉人所学之长短纵横术,或者直接就是蒯通的《隽永》,而蒯通可能就是《战国策》一书的作者之一。但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还缺乏确实的根据,如果说《战国策》的一部分是出自西汉时人之手,还有一定的道理。
《战国策》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尤其是刘向编校成书的古本,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占有很重要的史料地位。《战国策》是继《春秋》之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的历史记载。如果从楚汉起事之年算起,即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上推245年,正好是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其始。在《左传》、《国语》之后,《楚汉春秋》、《秦楚之际》之前,这中间245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战国策》来填补。《战国策》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如西周君、东周君二国的情况,楚幽王为春申君之后,郭开谗李牧,吕不韦立子楚,嫪毐乱秦宫等,都是独家占有之史料,是司马迁修《史记》取材的唯一史料来源。
《战国策》很多篇是战国时人或稍后时人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国史策,故其中史实比较可信,真实性亦高。故司马迁修《史记》,采用《战国策》的史料计有八九十处。在战国诸子所著书中,也屡被征引。例如《楚策四·客说春申君》,见于《韩非子·奸劫弑臣》篇;《魏策一·文侯与虞人期猎》,见于《韩非子·说林》篇;《秦策一·张仪说秦》,见于《韩非子·初见秦》篇;《中山策·主父欲伐中山》,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齐策一·靖郭君善齐貌辨》,见于《吕氏春秋·知士》篇;《齐策三·孟尝君在薛》,见于《吕氏春秋·报更》篇;《魏策一·魏公叔痤病》,见于《吕氏春秋·长见》篇;《魏策二·魏惠王死》,见于《吕氏春秋·开春》篇。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战国时史料亦取自《战国策》。
《战国策》中所收游说之士的纵横之论,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有声有色的活剧,《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受战国纵横家们的智慧、谋略的影响,至西汉时还涌现了陆贾、边通、主父偃、徐乐、邹阳、严助、庄安等一批纵横家。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亦为汉赋所继承。
刘向为《战国策》一书命名,也同时为那段纷纭复杂、多姿多采的历史命了名——“战国”的名称由此而来,这也可看做是刘向编校《战国策》的额外收获吧。
指的就是太阳
你说的是夏朝桀,宠幸妺喜,并且非常听她的话,为了讨好妺喜而把别人醉死。大臣龙逄进谏说,君主昏庸无道,国家肯定会灭亡。
夏桀说,太阳会灭亡么?太阳灭亡则我也会灭亡。
这就是说,他自比为太阳,老百姓作诗时才会说,太阳什么时候才能灭亡啊,希望你和夏桀一起覆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