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和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很多的不同。相似之处在于,如果按照当时宗法制度的继承制来说,他们两人都属于是无缘问鼎皇位的,但是唐朝的李世民是因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武力夺取了原本属于自己兄长李建成的权力,而宋朝的赵光义则是因为昭宪太后杜氏跟宋太祖定下的金匮之盟而得来的权力,有独无偶,唐朝的李世民和宋朝的赵光义的庙号都是太宗,分别被称为唐太宗和宋太宗。相似的部分还有, 唐朝的李世民和宋朝的赵光义在位期间都做出比较不错的贡献,文治武功都有一定的成就。
那么,两位皇帝之间存在的不同有哪些呢?
首先,虽然唐朝的李世民和宋朝的赵光义在原本无缘皇位的前提下最后荣登大宝,但是唐朝的李世民上位的方式是武力发动政变,宋朝的赵光义不一样的,虽然有“烛影斧声”的野史记载,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他的上位之路有动用武力的记载。
其次,虽然唐朝的李世民和宋朝的赵光义的庙号都是太宗,但是唐朝的李世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对民族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唐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宋朝的赵光义虽然在位期间也做了一些有积极影响的措施,但是宋朝由于收到唐末藩镇割据带来的阴影,基本整一个王朝都是重文轻武,在周围还有其他政权存在,比如契丹、西夏、吐蕃、回鹘、大理这些政权,宋朝在现在来看,不是真正意义的统一王朝。他们所在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跟辽域不同。
还有就是他们的施政方针跟统治思想不同,虽然唐朝的李世民和宋朝的赵光义都为了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内部机构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出发点不同。
在今天快速发展与高节奏生活化的时代,护肤成为了每个人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且像保湿、祛痘、美白、护理这些看似复杂的护肤工序并非今人的专利,而在古代,唐朝的护肤理念却一点都不输给今天的人们。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唐朝美人
一、“洗面奶”、“保湿露”与“护发液”
今人传统的护肤顺序是先用洗面奶清洁面部,然后喷爽肤水进行二次清洁,之后再抹上更重的霜、精华和乳液来起到补水的效果,甚至有时要再抹上祛痘膏与眼霜等工序,而唐人的护肤品可一点都不比今人少,甚至比今人所用的各种护肤用品更加天然,且无激素。
唐人的护肤观念从唐初就开始特别讲究。各种护肤品制作精湛且考究:如用来起到补水滋润皮肤效果的面脂。
面脂的材料多为牛油,和一些中药做成。由于盛唐时气候趋暖,长安一带的植被茂密特别茂盛,这为提取天然植物所用的中药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在唐代面脂的种类尤为丰富,且多样。天然中药做成了面脂,不但能起到保湿补水的作用的,对护肤效果好,还能让脸部发出淡淡的清香,就好比我们今天所用的大宝SOD蜜。
唐代仕女图
另外的就是澡豆,澡豆是中国古代民间洗涤用的粉剂,以豆粉添加药品制成。呈药制品的粉状。相当于今天洗面奶与香皂的功效,且能使皮肤滑润。在唐代以前,澡豆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到了唐代,可以说进入了鼎盛阶段。
仿制版的古代澡豆
从身体到面部,那么剩下的就是头发了,唐代有一种叫做香泽的东西,类似于我们今天所用的洗头膏。《释名·释首饰》记载:“香泽者,人发恒枯顇,以此濡泽之也。”而在北齐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便有了香泽的成熟的制作工艺,至唐代香泽的用法变得更加多种多样。
香泽的功效更多的是起到了润发,去油的作用。同时香泽不光洗头干净还有护发的功能,遇到头发干结梳不开的用这个有奇效。同时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可以看出,香泽也有清香之意,在头发上涂抹上香泽,可以起到让头发飘香的效果,就好像今天女士所常用的飘柔与潘婷的效果。
不过唐代的护肤品远不止这些,就像杜甫《腊日》诗中有所写的“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的诗句。诗中提到的口脂与面药,主要是涂在嘴唇和脸颊的,这个有点像我们今天所用的唇膏,或者精华液等,可以起到护肤、防冻的作用。
有时,每逢喜庆的日子唐代皇帝还常赐给臣子脂膏,表示对下级的体贴爱护,并展现皇室的“恩泽”。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代女子妆容
二、面饰让女子如此多娇
说到面饰就不得不提面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面靥[yè]。面靥是唐朝女性必不可少的妆容与护肤用具。唐朝爱美的女性会在脸上的酒窝点上装饰的纹样,这些纹样有可能是月亮或者是花朵这样子的装点物,也有的会涂上胭脂。这样的妆容看上去显得更加妩媚与动人。
唐妆面靥
从功效上来看面靥的作用更像是化妆,其实面靥的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防晒与美白的效果。在脸颊的主要位置涂上面靥,能够很好的挡住紫外线的侵扰,避免肌肤由于紫外线的侵扰而使得肌肤老化,并起到美白的作用。
殊不知面靥不过是唐代众多面饰的一种。唐代,各种面饰不再是宫廷与贵族的专享,面饰也随着它的发展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所以在很多影视剧与纪录片中,我们都能看到唐代面饰的影子。
而唐代的面饰也和其他的妆容一样,随着唐国力的变化,面饰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唐初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面饰显现出了简朴与淡雅,至盛唐面饰开始变的奢华与艳丽。
唐代女子面饰
到了晚唐,由于牛李党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各种因素,导致大唐的朝政已然颓废,社会的动荡反而使得晚唐的妆容更加奢华糜烂,之前的血晕妆较盛唐更进一步发展,此时的面妆显得是凄切病态,甚至人们选择会眉毛去除,然后用红色、神蓝色的颜料进行涂抹,这样的妆容也与唐代中晚期的时代格局产生了很深的联系。
唐代都习惯用斜红、花钿与面靥作为面妆的主要妆点形式,冯小刚在**《夜宴》里就非常重视唐代面妆样式,这些面妆的妆点成为了唐代美女的典型代表。如唐多喜欢用斜红,一般会涂抹在太阳穴上。有时为了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还用胭脂晕将这些地方染成血色。不过,到了五代以后,斜红这种面饰就消失了。
**《夜宴》的剧照
文史君说
唐代女子的护肤品从“洗面奶”到“保湿乳”再到妆点自己的面靥都是很好护肤用品。用于唐代的社会与经济的繁荣,女子的妆容思想相较于之前的朝代有了很大解放,致使唐代女子护肤的理念也得到了质的升华,和今天琳琅满目的护肤品,唐代的护肤品在没有经过化学工业的洗礼下,显得更加的天然与醇厚。
中国法制史:唐朝的法制-司法考试
://ynexam//sifakaoshi/yijuanzhidao//2006/1026/zhongguofazhishi_tangchaodefazhi_sifakaoshi_8809
基本内容
一、《唐律疏议》——礼法统一的法典
1《唐律》的修订过程——从《武德律》到《永徽律疏》
(1)《武德律》。
唐高祖李渊(公元618~626年)于武德四年命裴寂等以《开皇律》为准,撰定律令,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奏上,是为《武德律》,这是唐代首部法典。
《武德律》共12篇500条。
(2)《贞观律》。
唐太宗即位以后,鉴于《武德律》不能完全符合当时的需要,于贞观元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基础上,参照隋《开皇律》更加厘改,制定新的法典,至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始告完成,称为《贞观律》。
《贞观律》仍为12篇500条。
注意:《贞观律》的修订长达11年时间,对《武德律》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
如增设加役流,缩小连坐处死的范围,确定了五刑、十恶、八议以及类推等原则与制度。
《贞观律》的修订,基本上确定了唐律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对后来的《永徽律》及其他法典有很深的影响。
2《永徽律疏》的颁行
(1)制定:《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
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长孙无忌、李绩等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并作郑重说明:“旧律云言理切害,今改为情理切害者,盖欲原其本情,广思慎罚故也。
”最终,奏上新律12卷,是为《永徽律》。
(2)疏议:鉴于当时中央、地方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每年科举考试中明法科考试也无统一的权威标准的惰况,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条义疏奏以闻”,继承汉晋以来,特别是晋代张斐、杜预注释律文的已有成果,历时1年,撰《律疏》30卷奏上,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于永徽四年十月经高宗批准,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
计分12篇,共30卷,称为《永徽律疏》。
至元代后,人们以疏文皆以“议曰”二字始,故又称为《唐律疏议》。
由于疏议对全篇律文所作权威性的统一法律解释,给实际司法审判带来便利,以至《旧唐书·刑法志》说当时的“断狱者,皆引疏分析之”。
疏议的作用至重,学者杨鸿烈在《中国法律发达史》一书中认为,“这部永徽律全得疏议才流传至今。”
(3)历史地位:
第一,《永徽律疏》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仅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作了精确的解释与说明,而且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
第二,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
作为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三,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
二、十恶
1.从“重罪十条”到“十恶”
(1)定义:所谓“十恶”,是隋唐以后历代法律中规定的严重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常赦不原的十种最严重犯罪,渊源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
(2)渊源:隋《开皇律》在“重罪十条”的基础上加以损益,确定了十恶制度。
唐律承袭此制,将“十恶”列入名例律之中。
《唐律》名例疏议即云:“五刑之中,十恶尤切。
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
2唐律中十恶的具体内容
(1)谋反:谓谋危社稷,指谋害皇帝、危害国家的行为;
(2)谋大逆:指图谋破坏国家宗庙、皇帝陵寝以及宫殿的行为;
(3)谋叛谓背国从伪,指背叛本朝、投奔敌国的行为;
(4)恶逆:指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等尊亲属的行为;
(5)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肢解人的行为;
(6)大不敬:指盗窃皇帝祭祀物品或皇帝御用物、伪造或盗窃皇帝印玺、调配御药误违原方、御膳误犯食禁,以及指斥皇帝、无人臣之礼等损害皇帝尊严的行为;
(7)不孝:指控告祖父母、父母,未经祖父母、父母同意私立门户、分异财产,对祖父母、父母供养有缺,为父母尊长服丧不如礼等不孝行为;
(8)不睦:指谋杀或卖五服(缌麻)以内亲属,殴打或控告丈夫大功以上尊长等行为;
(9)不义:指杀本管上司、受业师及夫丧违礼的行为;
(10)内乱:指奸小功以上亲属等 行为。
唐律中“十恶”制度所规定的犯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侵犯皇权与特权的犯罪,一为违反伦理纲常的犯罪。
唐律将这些犯罪集中规定在名例律之首,并在分则各篇中对这些犯罪相应规定了最严厉的刑罚。
而且,唐律规定凡犯十恶者不适用八议等规定,且为常赦所不原,此即俗语所谓“十恶不赦”的渊源。
这些特别规定充分体现了唐律的本质和重点在于维护皇权、特权、传统的伦理纲常及伦理关系。
三、六杀、六赃与保辜
1.六杀
(1)分类:《唐律》贼盗、斗讼篇中依犯罪人主观意图区分了“六杀”——“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等。
“谋杀”指预谋杀人;
“故杀”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
“斗杀”指在斗殴中出于激愤失手将人杀死;
“误杀”指由于种种原因错置了杀人对象;
“过失杀”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即出于过失杀人;
“戏杀”指“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
(2)处罚:基于上述区别,唐律规定了不同的处罚。
谋杀人,一般减杀人罪数等处罚,但奴婢谋杀主子孙谋杀尊亲则处以死刑,体现了对传统礼教原则的维护。
故意杀人,一般处斩刑。
误杀则减杀人罪一等处罚。
斗杀也同样减杀人罪一等处罚。
戏杀则减斗杀罪二等处罚。
过失杀,一般“以赎论”,即允许以铜赎罪“六杀”理论的出现,反映了唐律对传统杀人罪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2六赃
(1)定义:六赃指《唐律》规定的六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
唐律要求官吏廉洁奉公,严惩利用职权牟取私利或贪赃枉法的行为。
在量刑上对于官吏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行为,唐律中均规定了较常人犯财产罪更重的刑罚。
(2)分类:六赃具体包括以下罪名:
一是“受财枉法”,指官吏收受财物导致枉法裁判的行为。
《唐律》职制篇规定,凡官吏受财枉法,赃满15匹处绞。
二是“受财不枉法”,指官吏收受财物,但未枉法裁判行为。
《唐律》职制篇规定,即使不枉法,赃满30匹也处仅次于死刑的加役流。
三是“受所监临”,指官吏利用职权非法收受所辖范围内百姓或下属财物的行为。
《唐律》职制篇规定.官吏出差,不得在所到之处接受礼物,主动索取或强要财物的,加重处罚。
监临主守官**自己所监临财物或被监临人财物的,比窃盗加二等处罚,赃满30匹者即绞。
甚至规定,不得向被监临人借用财物;不得私自役使下属人员或利用职权经商牟利;否则依情节分别处以笞杖或徒刑。
唐律还规定,官吏应约束其家人不得接受被监临人的财物,若家人有犯,比照官吏本人减等治罪。
如监守自盗的比一般盗罪加等处罚,赃满30匹者即绞。
四是“强盗”,指以暴力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唐律》贼盗篇规定强盔罪处罚更严,虽不得财也要处徒刑2年。
持凶器得财者一尺徒三年,十匹及伤人者绞,杀人者斩。
五是“窃盗”,指以隐蔽的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
《唐律》贼盗篇对一般窃盗罪也严格规定,不得财者笞五十,得财者至五十匹处加役流刑。
六是“坐赃”,指官吏或常人非因职权之便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
《唐律》杂律篇规定,官吏因事接受他人财物的即构成“坐赃,同时禁止监临主守官在辖区内役使百姓,借贷财物,违者以坐赃论处。
(3)影响:六赃的分类与按赃值定罪的原则为后世所继承,在明清律典中均有《六赃图》的配附。
3保辜
(1)定义:指对伤人罪的后果不是立即显露的,规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内对被害方伤情变化负责的一项特别制度。
(2)具体规定:唐律规定:“手足殴伤人限十日,以他物殴伤人者二十日,以刃及汤火伤人者三十日,折跌肢体及破骨者五十日。
”在限定的时间内受伤者死去,伤人者承担杀人的刑责;限外死去或者限内以他故死亡者,伤人者只承担伤人的刑事责任。
(3)评价:唐代确定保辜期限,用以判明伤人者的刑事责任,尽管不够科学,但较之以往却是一个进步。
四、五刑与刑罚原则
(一)唐律中的五刑
唐律承用隋《开皇律》中所确立的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五种刑罚,作为基本的法定刑,其具体规格与《开皇律》稍有不同。
(1)笞刑,为五刑中最轻一级刑罚,分为五等由笞十到笞五十,每等加笞十;
(2)杖刑,亦分五等,由六十至一百,每等加杖十;
(3)徒刑,分为五等,自徒一年至徒三年,以半年为等差;
(4)流刑分为三等,即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
另有加役流;
(5)死刑,分斩、绞二等。
(二)唐律中的刑罚原则
1区分公、私罪的原则
(1)定义:所谓公罪是指“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即在执行公务中,由于公务上的关系造成某些失误或差错,而不是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如“擅赋敛”而无私人获利者,处罚从轻。
所谓私罪包括两种:一种是指“不缘公事私自犯者”,即所犯之罪与公事无关,如盗窃、 等。
另一种是指“虽缘公事,意涉阿曲”的犯罪,即利用职权,循私枉法,如受人嘱托,枉法裁判等,虽因公事,也以私罪论处。
(2)处罚:唐律规定公罪从轻,私罪从重。
适用官当时,也要区分公罪和私罪,犯公罪者可以多当1年徒刑。
(3)缘由:唐律之所以要区分公罪与私罪,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各级官吏执行公务、行使职权的积极性,以便提高国家的统治效能;同时,防止某些官吏假公济私,以权谋私,保证法制的统一。
2自首原则
唐代继承了历代自首减免刑罚的原则,但较前有比较明显的发展。
一是严格区分自首与自新的界限。
唐代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
但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唐代称作自新。
自新是被迫的,与自首性质不同。
唐代对自新采取减轻刑事处罚的原则。
二是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
凡“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越渡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列”。
即对前述犯罪投案的也不按自首处理。
因为这些犯罪的后果已不能挽回。
三是规定自首者虽可免罪,但赃物必须如数退赔,不使犯法者在经济上得到好处,以防止罪犯利用自首非法获财。
四是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对犯罪情节交待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
《名例律》规定:“自首不实及自首不尽者”,各依“不实不尽之罪罪之。
至死者,听减一等”至于如实交待的部分,不再追究。
此外,唐律规定,轻罪已发,能首重罪免其轻罪;审问它罪而能自首余罪的,免其余罪。
出于分化打击犯罪的目的,唐律全面系统地发展了传统刑法的自首原则;这些内容影响到后世。
3类推原则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即对律文无明文规定的同类案件,凡应减轻处罚的,则列举重罪处罚规定,比照以解决轻案。
凡应加重处罚的罪案,则列举轻罪处罚规定,比照以解决重案。
如疏议举律文说,谋杀尊亲处斩,但无已伤已杀重罪的条文,在处理已杀已伤尊亲的案件时,通过类推就可以知道更应处以斩刑。
又举例说,夜半闯入人家,主人出于防卫,登时杀死闯入者,不论罪。
律文没有致伤的条文,但比照规定,杀死已不论罪,致伤更不论罪。
唐代类推原则的完善反映了当时立法技术的发达。
4化外人原则
化外人即指外国人。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即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的,由唐王朝按其所属本国法律处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者,按唐律处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这在当时不仅维护了国家 ,同时也比较妥善地解决了因大量外国侨民前来所引起的各种法律纠纷问题。
五、唐律的特点与中华法系
1“礼法合一”的特点
唐朝承袭和发展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使得法律统治“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
如同唐太宗所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
”把封建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与政权法律统治力量紧密结合在一起,法的强制力加强了礼的束缚作用,礼的约束力增强了法的威慑力量,从而构筑了严密的统治法网,有力维护了唐朝统治。
2科条简要与宽简适中的特点
唐朝立法以科条简要,宽简适中为特点。
以往秦汉法律,向以繁杂著称。
西汉武帝以后,因一事立一法,导致律令杂乱。
西晋修律对汉律令作了大幅度的缩减,北齐律定为12篇,949条,较前又有所进步。
唐朝沿袭隋制,实行精简、宽平的原则,定律12篇,502条,并为后世所继承。
仅以太宗修《贞观律》为例,“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
足见唐律的上述特点。
3立法技术完善的特点
在立法技术上表现出高超的水平。
如自首,化外人有犯、类推原则的确定都有充分表现。
为防止官吏滥用比附,用精确的语言规定在法无明文规定条件下,官吏故意与过失出入人罪的处理办法。
并在承袭前代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公、私罪,故意、过失的概念,并规定了恰当的量刑标准。
如《斗讼律》解释“过失杀”说:“谓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共举重物为所不制,若乘高履危跌足,及因击禽兽以致杀伤之类,皆是。
”唐律结构严谨,为举世所公认。
4唐律是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与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
唐律是我国封建法典的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唐朝承袭秦汉立法成果,吸收汉晋律学成就,使唐律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性。
唐律因具有封建法律的典型性,故对宋元明清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国界,对亚洲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
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
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
可见唐律不仅在本国而且在世界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六、唐代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唐代沿袭隋制,皇帝以下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执行各自司法职能。
1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大理寺以正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行使中央司法审判权,审理中央百官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
凡属流徒案件的判决,须送刑部复核;死刑案件必须奏请皇帝批准。
同时大理寺对刑部移送的死刑与疑难案件具有重审权。
2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
唐代刑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设刑部、都官、比部和司门等四司。
刑部除掌司法政令外,并复核大理寺流刑以下及州、县徒刑以上的犯罪案件。
在复审中,如发现疑案、错案,凡徒刑、流刑以下的案件,驳回原审州、县重审或复判,死刑则转送大理寺重审。
刑部还有权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并有权受理在押犯申诉案件。
3御史台
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台、殿、察三院。
作为中央监察机构,专门负责代表皇帝自上而下地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是否遵守国家法律和各项制度,是否忠实履行职贵,位高权重,可称得上是皇帝的“耳目之司”。
御史台有权监督大理寺、刑部的审判工作,同时参与疑难案件的审判,并受理行政诉讼案件。
御史台中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下属的诸御史。
台院是御史台的基本组成部分,设侍御史若干人,执掌纠弹中央百官,参与大理寺的审判和审理皇帝交付的重大案件。
由于侍御史在诸御史中的地位最高,职权最重,因此一般均由皇帝直接指派,或由宰相与御史大夫商定,由吏部选任。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人,执掌纠察百官在宫殿中违反朝仪的失礼行为,并巡视京城及其他朝会、郊祀等以维护皇帝的神圣尊严为其主要职责。
察院,设监察御史若干人,执掌纠察州县地方官吏的违法行为。
唐代时以“道”为监察区,全国共分为十道(后增为十五道),每道设一名监察御史,称为巡按使,品级虽低,但权力极大,是皇帝设在地方上的耳目。
4唐代的“三司推事”
唐代中央或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由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组成临时最高法庭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有时地方发生重案,不便解往中央,则派大理寺评事、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为“三司使”,前往审理。
此外,唐代还设立都堂集议制,每逢发生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以示慎刑。
5地方司法机关
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
州县长官在进行司法审判时,均设佐史协助处理。
州一级设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县一级设司法佐、史等。
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
(二)诉讼制度
1.刑讯制度
(1)刑讯的条件与证据。
唐律规定,审判时“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须拷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违者杖六十”。
也就是要求在拷讯之前,必须先审核口供的真实性,然后反复查验证据。
证据确凿,仍狡辩否认的,经过主审官与公审官共同决定,可以使用刑讯;未依法定程序拷讯的,承审官要负刑事责任。
同时规定,对那些人赃俱获,经拷讯仍拒不认罪的,也可据状断之”,即根据证据定罪。
(2)刑讯方法。
首先,刑讯必须使用符合标准规格的常行杖,以杖外他法拷打甚至造成罪囚死亡者,承审官要负刑事贵任。
其次,拷囚不得超过三次,每次应间隔20天,总数不得超过200,杖罪以下不得超过所犯之数。
若拷讯数满仍不招供者,必须取保释放。
凡有违犯,承审官须负刑事贵任。
其三,拷讯数满,被拷者仍不承认的,应当反拷告状之人,以查明有无诬告等情形,同时规定了反拷的限制。
(3)规定对两类人禁止使用刑讯,只能根据证据来定罪。
一类是具有特权身份的人,如应议、请、减之人;二是老幼废疾之人,指年70以上15以下、一肢废、腰脊折、痴哑、侏儒等。
对上述两种人,唐律规定“不合拷讯,皆据众证定罪”,即必须有三人以上证实其犯罪事实才能定罪。
2仇赚回避原则
唐代回避制度称作“换推”,指在审讯过程中,凡审判官与当事人有亲属或师生或仇嫌关系,均须调换回避。
司法机关在接受诉状后,就开始进入审讯程序。
为了防止司法官在审讯过程中因亲故仇嫌关系而妨碍公正审判,唐朝在《唐六典》中第一次规定了回避制度,即“凡鞫狱官与被鞫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也就是说,若承审官与当事人有某种利害关系,准许更换承审官。
这一规定对于保证司法公正有一定作用。
3死刑三复奏
死刑复奏制度是指死罪判决的执行必须奏请皇帝批准,待皇帝批准下达三日后方可行刑。
这项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已正式确立,至隋朝确定为死刑须经“三复奏”方准执行。
唐律对此作了更加详细而严格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及部曲、奴婢杀主等死刑判决只经一次复奏即可执行外,凡各地方的死刑判决作出后,必须三次奏报皇帝批准,待批准下达三日后方可执行。
违反上述规定,“不待复奏报下而决者”要判处流刑,3日期限末满或过限行刑者处以杖刑至徒刑。
对京师判决的死刑案件要求更加严格,须经过“五复奏”。
这项制度表明唐代对死刑的审慎态度及皇帝对死刑权的牢固控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