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自从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联系以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便超越了纯粹的物态意义;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时间的流逝中凝练出自身独特的文化。侗族文化里最著名的有六件宝;米酒就是其中之一。《高山流水》米酒便产自山省坡脚下的原生态侗族村落;酒味香甜,造历史悠久、酿酒工艺独特、原始生态环境优势突出,绿色健康;侗族民族风情浓郁,人们热情好客,米酒作为当地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独特丰富的少数民族酒文化,自古就有“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的规矩。
填写摘要(选填)
侗族人喝酒不离歌,酒是歌的助兴剂,由此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酒歌。边喝酒边唱歌不仅是一种娱乐的方式,也是侗族人相互交流、增加了解的酒俗。男女青年相聚相饮,可以借酒歌表达彼此的志向及爱恋;朋友之间相聚相饮,可以增进感情,以歌抒怀,驱赶内心的寂寞与忧愁;不同辈分之间相聚相饮,可以传授知识,讨教问询,谈今摆古,其乐融融。侗族的酒歌有很多种,按照不同的酒席名目唱不同的酒歌,孩子满月酒唱满月歌,男女结婚酒唱新婚,生日过寿唱祝寿歌等,不同的酒歌表达不同的礼俗。
填写摘要(选填)
黎平侗族的居住环境大多数依山傍水,村寨都建于溪河旁,田坝中或山脚下,寨中鼓楼耸峙,村边古树浓荫,花桥横跨流水,风景十分优美。酒在侗族饮食中占有重要位置,常用来消除疲劳,各种节日喜庆、亲友交往,总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家家都会自酿自烤米酒。 侗族的服饰以自仿自织的青布为主,夏秋配以蓝色,节日盛装配以银饰,与其它民族服饰有很大区别。 黎平的节庆习俗及活动主要有:祭萨、抬官人、对唱大歌、斗牛、“哆吔”(踩歌堂)、芦笙赛、唱敬酒歌、演侗戏、吃长桌饭等。 黎平侗族青年恋爱方式主要是“坐月堂”,通过对唱情歌来交流情感,表达爱意。婚恋自由,情投意合即可互订终身。
填写摘要(选填)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一种罕见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民间合唱音乐,为侗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主要流行于黎平县境内和从江、榕江与黎平接壤处。歌声如蝉鸣鸟叫、溪水奔流,自然和谐。其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上世纪50年代方被音乐界发现。黎平侗族大歌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活动演出,1986年在法国金秋艺术节上唱响巴黎,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黎平县人民政府现正积极将其申报为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填写摘要(选填)
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 每两年一度的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是侗族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总展示,是侗族地区最盛大的庆典,逢双年的10月3日在侗都黎平举行。
千三欢聚节 黎平地扪村原分散到各地的1300户人家,每年正月11至15日都汇聚地扪,前来祭祀心中无所不能的女神--“萨”(始祖母),故称“千三欢聚节”、亦称“祭祖节”。节日期间安排有唱大歌、演侗戏、斗牛、踩歌堂等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
填写摘要(选填)
长桌饭 是侗族最盛情的待客宴席。当客较多或聚餐时,为促进交流、增添气氛,便在自家的长廊里摆上长桌饭,放上侗家美食,宾主一席而餐,席间敬酒歌此起彼伏,情浓四溢,其乐融融。
填写摘要(选填)
婚俗 侗族婚恋自由,婚礼则因地区不同而各异,但拦亲对歌必不可少。娶亲当日,女方舅家表哥表弟在女方家门外路口拉上一条插有草标的绳子进行阻拦,与男方娶亲队对歌,不管谁胜谁负,新娘新郎均会备礼赠送。这是打破“姑表亲、心连心”旧俗后表示对新娘外嫁的一种婉惜与尊重。图为娶亲队担送礼品。
填写摘要(选填)
抬官人 “抬官人”意为抬着对侗乡有突出贡献的名人、官员,是在节庆活动中把活动掀到狂欢高潮的一项插曲。此项活动已有300多年历史。活动形式奇特,通过化妆表演,夸张地再现了过去的社会现象和传说,具有浓厚的戏剧色彩。
填写摘要(选填)
祭萨 侗语的“萨”即为始祖母之意,“萨”是侗族人心中无所不能的神,侗乡各村寨都设有“萨堂”(祭坛),逢年过节,侗家人都要开展各种活动来祭奠她,以保佑村寨平安。
填写摘要(选填)
寨老议事 侗族村寨过去为加强联防、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管理内务而结款,用“款约”来维持社会秩序。
新中国成立
后,实行民族团结平等政策,结款现象不存,但今侗族民间事务特别是寨内公益性事务仍由寨老召集各房族族长商议而定。
拦路歌 客人在进入侗寨时,寨中女孩在寨门前将障碍物把路拦起,摆上侗家米酒,唱起拦路歌。客人若唱起“开路歌”,主人便将碍物逐一拆去,若不能对歌则需喝酒方得进寨。
填写摘要(选填)
踩歌堂 踩歌堂是侗族在节庆活动结束前的一种集体歌舞,宾主手牵手围成圈,伴着节奏明快的歌声旋转跳动,歌曲一人领唱众人跟,侗家人称这种歌曲为“耶”,它象征着侗家人的团结友爱,被称为“东方圆舞曲”。
填写摘要(选填)
这次的旅程主要是去了两个黔东南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一个是丹寨,一个是肇兴侗寨。在丹寨主要呆在比较有商业气息的万达小镇上,这是一条由万达开发的完全商业化的聚居点,有人形容是“潮流与少数民族的结合”,上面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斗鸡、苗族篝火晚会等表演众多,很多苗族的少数民族特色。但是万达小镇上也有侗族最具特色的鼓楼,鼓楼广场,其实在未到达肇兴侗寨之前,还是没有察觉到有什么异样,因为本身对苗族侗族的文化并不了解。
到达肇兴侗寨的第一天,当看到满街的穿着侗族服装的拍照者的时候,突然发现,苗族和侗族的服装是不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呀?提出这样的疑问后,那个好奇心爆棚的儿子,马上去了人家的出租民族服装的店铺去求证,苗族服装和侗族服装怎样分呀?结果,居然没问出一个所以然,店铺有些老板自己也分不清,于是在猜这些经营者应该都不是本地的少数民族,居然这样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
锲而不舍的儿子还是决心问度娘,经过一查发现原来在度娘上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在问的,那是不是证明两个少数民族间应该还是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导致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
其实在服饰上还是有所区别的,侗族头饰虽然都有银饰,但不是银帽或银角,更多的是银步摇;服装颜色上都是偏于青灰色,女装有裙装和裤装,裙装是百褶裙,多为短装,而苗族的是长的百褶裙。除服装外,苗侗间有着各自的文化体系,在语言、饮食、节日习俗等上都有所不同。
在肇兴侗寨的三天,充分地感受了侗族的文化,据说鼓楼、风雨桥和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三宝”。鼓楼是侗族中的最具特色的建筑,也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因为凡是重大的聚众议事、制定村规民约,调解民事纠纷,逢年过节,迎宾送客,对唱大歌等均在鼓楼中进行,是村中公共活动的场所。在肇兴侗寨上就有“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座鼓楼,不过看年份大多数都在上世纪80年代后重建,这可能也跟木质结构容易受到岁月洗礼有关吧。到现在还没搞懂,鼓楼中间地上一处圆圆的凹处的功能是什么?不过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寒冷的冬天,寨民聚集议事的时候生火取暖用的。
肇兴侗寨也是一个小桥流水的典范,一条小溪贯穿其中,流水潺潺,溪水不深,小孩可以在其中玩水,还真看到有小孩下去玩水枪的。有水的地方必有桥,“风雨桥”在侗寨也随处可见。通常是风雨桥的两头和中间连着鼓楼式的建筑,桥的两边有栏杆长凳,可供行走的人遮风避雨和休息。
侗族大歌由于几晚都错过了表演,只有在最后的一天晚上,看到在其中一个鼓楼上的表演,不过围观人群已经将唱歌的姑娘围得水泄不通,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歌声倒是很悦耳,只是没有听明白在唱什么,在猜想应该就是用侗族语言唱的吧,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在归途中,和儿子总结了,这个行程最大的特别是全部住宿的地方都是木屋,确实苗族和侗族的建筑都是木建筑结构的,但据度娘上介绍具体建筑风格上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个太专业不去详细了解。由于房屋都是木质结果,所以侗寨中随处可见的“消防水塘”,也算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应该都是为防止火灾而设的消防设施,功能应该类似于城市里的消防栓吧。
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第一站的丹寨万达小镇,其实是为了商业开发的原因融合了苗族和侗族文化元素的,这也是我们刚开始傻傻地分不清苗族和侗族的原因。
是侗族最热闹的节日。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祭萨仪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妇女和年长的男性方有权参加。祭坛一般由德高望重的老妇管理。在侗语中,“萨玛”是汉语的大祖母的意思。 “萨玛节”的来历 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玛”是他们最大的神。节日是为了纪念侗族一位英勇善战,为民族英勇捐躯的女首领。人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
孔是非常古老而有趣的侗族青年的求爱方式。这种方式被人们称为“悬在楼窗上的恋情”。当夜深人静时,小伙子会带着自制牛腿琴,必须经过“爬窗孔”,双方逐步了解有了感情后,小伙子才可以请媒人前去向姑娘求婚。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
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侗族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八月十五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
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中秋之夜偷食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会带来健康、幸福。月亮下“偷”来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带回家中。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侗族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侗族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林王节
“林王节”是纪念侗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林宽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辰日。过节的特别食品是巨大的粽粑。每个粽粑粗如海碗,长约两市尺,几十张粽叶才能包一个,三五人方可吃完。相传林宽常率义军转战南北,其母亲怕儿子吃不饱,总给他包大粽子。后人为纪念林宽也沿袭了其母亲包大粽子的习俗。每到那一天侗族群众用酒、肉、大粽粑祭奠林王。祭祀仪式上,大人小孩都要唱《林王古歌》,唱罢古歌,老人还要向后代讲述林王故事,使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圣德山”歌会
侗族传统赶歌会的歌场很多,其中最为热闹和隆重的歌场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剑河、天柱、新晃、玉屏和镇远等地交界的“圣德山”歌会,前来聚会的侗族青年数以万计。歌会上的青年男女们通过对歌来寻找意中的情侣或再续情缘。
高坝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坝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
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二十坪歌节
二十坪歌节又称二十坪歌会,盛行于贵州天柱、锦屏等县的高坝、平岑、蓝田、渡马、圣德山、大林山、莲花坪等地。尤以锦屏、天柱、剑河交界处的高坝、平岑一带最为热闹。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侗族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奔向歌坪。赶会的群众多达万人。姑娘小伙三五成群,相互对歌,互诉衷情。各寨歌队也纷纷前来赛歌。相传该歌会是为纪念一位忠于爱情的歌手而形成的。
三月三讨葱蒜节
农历三月三这天是镇远报京侗族最隆重的社交节日,历时四天。节日期间,中老年人结队集体作客,跳芦笙舞。青年男女则以找对象为目的展开活动。头两天,姑娘们到田里打捞鱼虾,与青年小伙子们在野外就餐。初三这天,姑娘们身着盛装到园里采葱蒜,然后带到寨脚龙潭井边去洗,小伙子们结队在途中等候,待姑娘走过面前时,向她们讨篮子。姑娘对谁有意,就将她的篮子送给谁。小伙子得到篮子,也就得到那位姑娘的爱情,众人为之喝彩、高兴,赞不绝口。情郎得到了篮子后,与姑娘约定日期送还,并以布料、糖果盛于篮子内作答谢。初三中午,外地客人来报京芦笙场与人们共跳芦笙舞和踩鼓舞。初四的歌会,场面更加隆重。直到初五,人们才吹笙放炮欢送客人出寨。相传古时候,报京有个叫良英的姑娘爱上一个穷青年桥生,可父母硬要逼姑娘嫁富人家,良英于三月初三这天下田捞虾,打葱蒜,与桥生相约于红豆树下,将鱼和葱蒜送给桥生,表示坚贞之情,不料被人发现,双双遭受毒打辱骂,两人悲愤至极,跳崖自尽。后人为了纪念这对情侣敢于反抗包办婚姻于这一天举行以上活动,因此相沿成节。
种棉节
都柳江流域的侗寨,多于四月八日前后开展种棉花的活动。这天新郎邀约上装束一新的伙伴,备好盐蛋和糯米饭,吹着芦笙去帮未到郎家生活的新娘种棉花。新娘则邀着同伴备好糯饭菜肴,在芦笙曲中与小伙子们有说有笑地走向棉花地。小伙子整地打窝,姑娘们下种上粪,下完种,于棉花地中插上象征棉花丰收挂满蛋壳的树枝,然后共同欢聚午餐。有些村寨还煮好红糖糯米稀饭,挑鸭、牵狗到地边摆设酒宴。晚上新娘家宴请郎家伙伴一行,女伴们都来陪同,大家欢歌畅饮。这种借生产活动交谊的习俗,部分地区仍沿袭至今。
采桑节
农历四月八日是剑河小广一带男女青年采桑择偶交友的日子。这天,姑娘后生穿着一新,成群结队上山采桑,桑树下,绵绵细语,悠悠歌声,各自在物色意中人。下午,姑娘们回家带上撮箕,提着鱼篓,邀后生们下田,撮细鱼仔,互相泼水逗乐。晚上,在姑娘家共品细鱼宴,姑娘的父母还备办好炖鸡、糯米酒。宴后,青年们成双成对来到寨边行歌凉月。
八月中秋哥送饼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
娶亲节
剑河小广一带的侗族婚礼统一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集体举行,形成“十月头卯迎新娘”的“娶亲节”。“娶亲节”接亲当晚,新娘要“哭嫁”,其女友都来“伴嫁”,唱“陪嫁歌”。哭嫁表示感谢亲友,留恋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别离之情。在新娘哭嫁时,过去“玩山对歌”相识相爱如今却无缘成双的男情友悄悄地给姑娘送来礼物。姑娘则暗托女友代之哭嫁,自己悄悄溜出去与之道别。
侗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一、年节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四、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锭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五、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侗族有哪些节日是特有的? 1,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2,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3,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4,侗族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5,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侗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侗族歌节
侗族有什么节日 一、年节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四、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五、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
求一篇《侗族中秋节的习俗》 侗族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习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侗族的重要节日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侗族的春节习俗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 进贡, 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 充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春节受汉族影响, 各地侗族也过春节, 并且十分隆重。农历年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侗族的“ 春节” 和汉族一样也俗称“ 过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与汉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汉族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传是敬灶神。侗族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纪念姑婆的节日, 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 过年快结束时回家探亲团圆。这天, 除过年的食品外, 侗家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 作为“ 飨年”, 并用甜酒祭奠, 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喝烧酒, 就饮甜酒, 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各地侗族的春节活动既有相同内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点。三江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 除夕当天宰猪杀鸡鸭祭祀祖先,又用酸汤煮鱼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烧肉和酸肉祭祖。同乐地区的杨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还以甜酒祭祖, 到达摩娘娘庙(萨堂、圣母祠) 去祭祀, 同乐独峒一带的侗族放鞭炮驱逐“ 野鬼”。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 除夕这天, 杀猪宰鹅,首先去祭祀飞山庙杨公祠, 然后祭祀土地庙和“ 萨坛”, 最后在火塘边烧香摆饭桌吃晚饭, 在饭桌前说几句请祖宗一起过大年的话。初二后,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芦笙,唱侗戏, 进行“ 月也” 集体交游。榕江侗族称“ 春节” 为“ 达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年粑、酿酒、打扫卫生。喂牛的人家要为牛备足年料。农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杀年猪,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贴春联、门神。小伙子给未婚妻送礼, 新郎迎接新娘回来共度佳节(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香点烛, 摆设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时, 鸣炮辞旧迎新。初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传说此时是祖先的“ 斋时”, 晚上才供奉酒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和初一整天不请客。初二这天, 寨上妇女到萨堂祭祀“ 萨岁” 祈求保佑, 兄弟请已出嫁的姐妹回来吃饭, 同时亲友也可以互请。初三以后寨中开始玩龙舞狮、演侗戏、“多耶”、“行歌坐月”、芦笙会、唱大歌等, 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气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龙送下海, 春节结束。□过侗年流行于榕江、通道、三江等地。内容是缅怀祖先, 祭祀农耕。相传侗族祖先从远道而来, 原以打猎为主, 后学会开荒种田, 从事农耕而获丰收, 秋后举行欢庆活动, 从此世代相传为侗年。也有的地方相传杨姓祖先是一位将军, 因被派远征, 担心在春节前不能回家团圆, 族人商议,>>
侗族过年的习俗 5分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 进贡, 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 互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
春节
受汉族影响, 各地侗族也过春节, 并且十分隆重。农历年
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
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侗族的“ 春节” 和汉族一样也俗
称“ 过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与汉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汉族
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传是敬灶神。侗族农历十二月
二十九日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纪念姑婆的节日, 意思是
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 过年快结束时回家探亲团圆。这天, 除
过年的食品外, 侗家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 作为“ 飨
年”, 并用甜酒祭奠, 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喝烧酒, 就饮甜
酒, 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
各地侗族的春节活动既有相同内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点。
三江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 除夕当天宰猪杀鸡鸭祭祀祖先,
又用酸汤煮鱼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烧肉和酸肉祭祖。同乐
地区的杨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还以甜酒祭祖, 到达摩娘娘庙
(萨堂、圣母祠) 去祭祀, 同乐独峒一带的侗族放鞭炮驱逐“ 野
鬼”。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 除夕这天, 杀猪宰鹅,
首先去祭祀飞山庙杨公祠, 然后祭祀土地庙和“ 萨坛”, 最后在
火塘边烧香摆饭桌吃晚饭, 在饭桌前说几句请祖宗一起过大年的
话。初二后,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芦笙,
唱侗戏, 进行“ 月也” 集体交游。
榕江侗族称“ 春节” 为“ 达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
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年粑、酿酒、打扫卫生。喂牛的人家要
为牛备足年料。农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杀年猪, 农历十二
月三十日贴春联、门神。小伙子给未婚妻送礼, 新郎迎接新娘回
来共度佳节(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
香点烛, 摆设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时, 鸣炮辞旧迎新。初
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传说此时是祖先的“ 斋时”, 晚上才供奉酒
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
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
和初一整天不请客。初二这天, 寨上妇女到萨堂祭祀“ 萨岁” 祈
求保佑, 兄弟请已出嫁的姐妹回来吃饭, 同时亲友也可以互请。
初三以后寨中开始玩龙舞狮、演侗戏、“多耶”、“行歌坐月”、芦
笙会、唱大歌等, 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气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龙
送下海, 春节结束。
□过侗年
流行于榕江、通道、三江等地。>>
苗族和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侗族苗族在服饰上是非常接近
侗族男装多以青黑色亮布为主――一种以天然燃料靛蓝染色的布料,裹包头,裤腿裹绑腿,偏北的侗族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侗族女式的发型是偏髻,偏于左侧――这是与苗族很大的区别,苗族的发髻是盘于头顶脑后
侗族某些的银饰与苗族接近,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侗族有银帽,但是没有银角,侗族银物中有类似汉族妇女的步摇等装饰
侗族女装有裙装和裤装之分,裙装是百褶裙,与苗族类似,但是上衣侗族服饰有唐代遗风,是开襟露出抹胸,不过一些支系也与苗族服装类似,在交通发达的地区,侗族的服饰就是汉服
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 民族节日词条
=====================
民族节日
[编辑本段]节日简介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节日之多,难以计数。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并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中国各民族特色各异的众多节日,大致可以分为新年节日、生产节日、青年节日、纪念节日、习俗节日和宗教节日等六个方面。这些与自然界季节更迭、祈求丰收、崇敬英雄、谈情说爱、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关系的节日,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尽管各民族的节日在日期、内容、意义、过节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有稳定性、群众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的共同特点。不少民族节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的甚至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成为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文化宝库。[1]
[编辑本段]节日起源
民族节日多出于民间传说故事,各少数民族人民为纪念故事中的人和事,产生了本民族的节日。[2]
[编辑本段]节日习俗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青年男女盛装跳“左脚舞”
密枝节:二月初八,习俗:祭龙树、野餐
祭龙节:二月初八,习俗:跳芦笙舞
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
三月会:三月二十八,习俗:赶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本主节:日期不一,习俗:供奉“本主”、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赛马、农具交易会
祭天:节期不定,习俗:祈年求丰,消灾除邪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三朵节:二月初八,习俗:赛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摩梭人
朝山节:七月二十五日,习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
景颇族
目脑纵歌:一月十五日,习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节:八月第一二个龙日,习俗:尝新、祭天、祭亲奠
苦扎扎:六月,习俗:对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
春节、二月二、萨玛节、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半、八月十五、九月九等。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过,杀年猪,打年粑,家人在外的回家团圆。三宝地区兴轮流玩龙,每年由一寨当东,当东寨当年扎龙灯,从初三起,每晚到一个寨子去玩龙,龙进寨后先去祭拜萨玛祠,求萨玛保佑活动顺利。接龙寨选一大坪或寨边大田迎龙,放鞭炮、钢花烧龙,待钢花燃尽,龙也被烧得面目全非,这时接龙寨的姑娘们分成几组去抢龙宝,拿回姑娘堂,玩龙后生跟随而去,姑娘们用一张大桌子拦住大门,桌上摆待客的各种果品,男女双方隔着门槛唱龙歌,当地俗称“抢宝对歌”。龙队的其他成员先上各户拜年祝福,然后分散到各家去夜宵,酒肉款待。酒醉饭饱,龙队才返回。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过,家家户户蒸糯米饭,煮红蛋,祭桥或修桥补路,做好事,修阴积德。给小孩挂吉祥红蛋消灾脱难,快长快大。
萨玛节:正月或是二月择一吉祥日过,以萨玛祠为单位,各萨各祭。祭撒那天,各家各户到萨玛祠烧香敬茶,献酒献肉,一同会餐,其高潮是妇女们拉手在萨玛坪“多耶”。萨玛系侗语,“萨”即是祖母,“玛”既是大,萨玛可以译为大祖母,或是“圣祖母”。侗族崇拜萨,因为萨玛神威之大,侗家人把它视为至高无上,认为它能赋予人们以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萨玛崇拜产生于远古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萨玛既是氏族的长者,又是氏族的首领,德高望重。为了纪念故去的萨玛,侗族地区许多村寨都在村中吉地上垒坛或建萨玛祠,祈求她的英灵保佑。三宝地区侗族祭萨保留了浓郁的母系氏族遗风,除少数男性寨老参与组织外,全是成年妇女参加,年纪小的是20多岁的妇女,年纪大有六七十二岁的老妪。节日前或节日期间,男人们在家带孩子,做家务,让妇女们去练歌参加活动。
三月三:农历三月三过,家家户户做三月粑。节日到来之前,村民们到山上采甜藤,下地讨黄草(菜类),头一天把甜藤捣碎,挤出甜汁,然后用甜汁泡糯米饭,当天将糯米舂成米面,与舂烂的黄草拌拌和,捏成圆形薄饼,烙熟,即可食用,香甜可口。
四月八:农历四月八过,节前到山上采来乌米叶,捣烂,挤出乌汁泡糯米饭,蒸成乌米饭,色艳味香。传说:牛王原来住在天上,在玉皇大帝身边,有一天,玉皇大帝见凡间人们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年收下的粮食不够吃,起了怜悯之心,便叫牛王下凡间来传话:“肚不饿”。牛王来到凡间却传成了“一天三顿肚还饿”。凡间人们再怎么勤奋,日子一年不如一年。玉帝派员下来巡视才知道牛王传错了话,从四月八那天开始,罚牛王下凡来为人们拉犁拉耙,只许吃草,不准吃饭。为了感激牛王,因此人们每年四月八都要把饭染成乌的,意为吃牛的“屎”。
五月五:农历五月初五过,家家户户门前挂菖蒲、艾草、包棕粑,杀鸡杀鸭会餐。有刚国门或未国门的媳妇的人家,还给亲家送礼。
六月六:农历六月六初过,到了六月六,三宝坝区早已满栽满插,犁耙高挂,田里禾苗茁壮成长,丰收在望。能实现满栽满插,耕牛有很大的功劳,所以这一天人们割嫩给牛吃,拉牛到河边梳洗。杀鸡杀鸭,祭祀牛王。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三或是十四过,有的人家过十三,有的人家过十四。侗族是一个稻作民族,三宝坝区到这个季节谷子即将成熟,早稻快开镰了,丰收已经成定局,家家户户喜笑颜开,到稻田里摘来新谷,焙干,舂成新米饭,又从田里捉来鲤鱼,杀鸡杀鸭,祭祀祖宗,喜迎丰收。
八月十五:农历八月十五,家家户户舂糯米,做糖糕,杀鸡杀鸭,吃团圆饭。有刚过门或未过门的媳妇的人家,趁节日给亲家送礼。晚上,男女青年在月下歌堂尽情欢歌,吃月饼,或后生们凑钱买鸭,姑娘们凑糯米,做黑米饭,宵夜打平伙。
九月九:农历九月初九过。爱喝酒的人家,蒸糯米饭做重阳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