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寺的历史沿革

隆德寺的历史沿革,第1张

1959年4月25日,噶玛巴率团抵达锡金的首都冈托。国王确嘉札西南嘉(Choegyal Tashi Namgyal)提议几个建寺地点,噶玛巴选定了隆德寺所在地,距离冈托约一个小时车程。此地山水秀丽后靠高山,前有雪脉,低处有河流。噶玛巴坚定地把佛行事业和噶举传承的延续责任一肩挑下。

此地是第九世噶玛巴建寺院之地,此老寺仍存在。噶玛巴和锡金的关系深远,噶举派和锡金的渊源可溯至几世纪以前。十六世纪时,锡金国王曾邀请第九世噶玛巴去锡金建寺,其中之一就建在隆德区。

1959年5月5日,噶玛巴率团到达隆德,老寺院已破损,四周一片荒芜,生活艰困。噶玛巴、僧众和随从都住在简陋的帐篷中,隆德寺的兴建就在这样非常艰难的环境中启动。

1962年,开始动工兴建隆德寺,费时三年完成。此时国王却杰已往生,新国王来为隆德寺奠基。噶玛巴的秘书长达却雍督(Dhamchoe Yondu)为建寺计划的执行人,他遵照噶玛巴的指示,完成了此一神圣任务。

大部份建寺经费来自锡金王室和印度政府。在噶玛巴和印度首相班智尼赫鲁晤面后印度政府开始以经费支持。因为政府的支持,和义工、弟子们的投入,终使噶玛巴的心愿圆满达成。

1966年,经过四年的努力,隆德寺终于完成。在1966年1月1日,噶玛巴正式宣布启用,并取名为“嘉华噶玛巴的宝座:一个用来教学及修持佛法的中心。”

锡金政府特别颁给秘书长建筑设计奖。在锡金这是第一座完全依照西藏传统所兴建的寺院,它成为此后在印度兴建寺院的典范。

  竺佛图澄大师,西域人。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龟兹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清真务学,两度到罽宾(北天竺境笳毕试国,今喀什米尔地区,)学法。西域人都称他已经得道。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时年已七十九。他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此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他知见超群、学识渊博并热忱讲导,有天竺、康居名僧佛调、须菩提等不远数万里足涉流沙来从他受学。此土名德如释道安、竺法雅等,也跋涉山川来听他讲说。《高僧传》说他门下受业追随的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及一万。教学盛况可见。

  晋以后便是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

  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十六国。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多数提倡佛教,以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均盛,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为道安和鸠摩罗什。

  北朝期间,鸠摩罗什译出经籍有七十四部(现存五十三部),其中重要的大乘经论有《大品般若》、《小品般若》、《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弥勒下生经》、《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庄严经论》、《成实论》、《坐禅三昧经》等,大都对于后来佛教义学发生巨大的影响,而发展有各种学系与宗派。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华严》为后来贤首宗根本所依的经典。

  当时北方凿窟造像之风兴起,后秦沙门乐僔于建元二年(366),在敦煌东南鸣沙山麓,开凿石窟,镌造佛像,这就是著名的莫高窟。

  天竺高僧达摩云游中土,面壁九年,创立禅宗。

  南方为东晋王朝所保有,其文化是西晋文化的延长,一向和清谈玄理文流的佛教,也随着当时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庐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其代表人物则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

  南朝佛教以慧远主持的庐山东林寺为中心。其他中心,还有建康道场寺。建康为东晋王朝首都,佛教非常隆盛。佛陀跋陀罗、法显、慧观、慧严等都以道场寺作根据,宣扬佛教。

  注释:

  道安: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出生于常山扶柳县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

  道安重视般若学,一生研讲此系经典最力,同时重视戒律,搜求戒本至勤,又注意禅法,对安世高所译禅籍注释甚多。由于道安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佛学,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学思想,得以较完整的面目呈现于世,因此,道安大师被视为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又因道安大师出生时手臂多长一块皮肉,时人即称之为「印手菩萨」。

  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 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又说为不空)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中国之佛教由鸠摩罗什而面目一新。

  佛陀跋陀罗:后秦时来华印度僧人。亦称佛大跋陀、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族姓释迦,系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与法显等译出《摩诃僧祇律》40卷;同时译出《大般泥洹经》6卷。后又创译《华严经》60卷;经重校至宋永初二年(421)完成。

  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南朝梁·普通年中,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后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慧远: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初学儒家、老、庄,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参见道安,听讲《放光般若》,豁然开悟后,以为佛教远胜儒,道,遂从而出家。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为道安的上座弟子,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禅、教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结社,这一结社的目的就是专修“净土”之法,以期死后往生“西方”。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当时的名仕谢灵运,钦服慧远,替他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慧远所创之社,逐称“白莲社”,因此,后来净土宗又称“莲宗”。

  法显: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主要作品《佛国记》,又称《法显传》。

  慧观:生卒年不详。清河人,俗姓崔。弱年出家。后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入关中,乃从罗什受学。师风神秀雅,思入玄微,时人有谓:‘通情则生(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难则观(慧观)、肇(僧肇)第一。’师曾着法华宗要序,颇受罗什称扬。未久,佛驮跋陀罗被迫出关至庐山,师亦随之,深服慧远之高风。晋义熙八年(412),师随从佛驮跋陀罗往荆州高悝寺。晚年居止杨都道场寺,敷扬法化。师又精研十诵律,兼善老庄。

  慧严:豫州人,俗姓范。十二岁为诸生,博晓诗书。十六岁出家,深究佛理。闻鸠摩罗什至关中,乃从罗什受学。师深解经论,复善言说,识者莫不敬重。罗什示寂后,还止建康东安寺,甚为刘宋高祖所重。曾撰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又与谢灵运、慧观等合译南本涅盘经。元嘉二十年示寂于东安寺,世寿八十一。

  

  

  隋唐

  隋文帝在位期间,大兴佛教,并招请隐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使佛教再度兴盛于世,也使社会得到安定。

  唐朝虽以道教为国教,佛教受到推崇,先后有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肃宗、唐德宗、唐宪宗、唐懿宗和唐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唐高祖于帝业初创时,曾奉佛求福,即位后,更设十大德以统摄僧尼。

  唐太宗在清除南方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少林寺僧兵之助;在即位后,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寺刹。

  在玄奘西行求法归国后,于慈恩寺组织大规模的译场,法相唯识宗即在太宗的支持下创立。

  武则天崇信佛法,开凿龙门石窟。以对神秀大师的礼遇,使禅宗大盛,而诏令新译《八十华严》,更是直接促成法藏创立华严宗。

  盛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重要的有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有北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盛唐中国的影响,不久即传播海外。

  中国四川省乐山市的乐山大佛,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其工程浩大,耗时九十年完成。

  唐宪宗时,迎佛骨于凤翔法门寺,更掀起社会上一股崇佛的热潮。

  禅宗的巨著《六祖坛经》,是中国第一部佛教白话文学作品,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中国佛教著作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中唐晚唐时期 ,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衰退、道教盛行的原因,唐朝发生了大规模的禁佛事件。唐武宗下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淘汰沙门,勒令僧尼还俗。佛教受到极大的打击。

  至晚唐之后,十大宗派名存实亡,三论宗、唯识宗、成实宗、俱舍宗等各宗几乎都已无人研究,传承断绝。

  密宗在宋代曾短暂复兴,期间雕刻了著名的大足石窟,但不久逐渐消亡。

  天台、华严二宗勉强维持,南山律宗若存若亡。十大宗派,只剩禅宗、净土宗二家,其中又以禅宗发展最盛。

  禅宗,自六祖惠能大师以降,晚唐至北宋初之间,先分出五大支派,盛极一时,后只剩临济及曹洞二派。大慧宗杲禅师的看话禅与宏智正觉禅师的默照禅是南宋时最主要的两个流派,其中又以看话禅的影响最大。

  注释:

  玄奘: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公元600~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

  善无畏:(公元637~735)唐代高僧。中印度摩伽陀国人。甘露王的后裔,十三岁继承焉荼国王位,后出家,向达磨掬多学习密法。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善无畏以八十高龄抵达中国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奉诏住兴福寺南塔院,后移西明寺。翌年,奉诏于菩提寺译经,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此后,致力于翻译密教经典,为密教传至中国的先河,与后来的金刚智、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中国密教的基础。

  金刚智: 金刚智(公元671~741年), 梵名 Vajrabodhi,是中印度国王伊舍那靺摩( Isana-varma )的第三王子(另说为南印度婆罗门出身)。十岁能背诵婆罗门的经典,后来在中印度的那烂陀寺出家,随寂静智学习《声明论》,十五岁到西印度留学,回到那烂陀寺后,于二十岁受具足戒。此后,修学大乘律学,研读《般若灯论》、《百论》及《十二门论》等,以大乘空观思想为主的论着。二十八岁,就胜贤论师学习《瑜伽论》、《唯识论》及《辨中边论》,研究大乘有宗思想三年。三十一岁,到南印度就龙智修学密教,研究《金刚顶瑜伽经》、《大日总持陀罗尼经》等密教经典,并得受金刚界的密法灌顶。

  不空:不空(705—774)译名不空金刚,梵文阿目祛·跋折罗(Amoghavajra),原籍北天竺,一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唐代高僧,幼丧父,随叔父至中国,师事金刚智,奉命至天竺及狮子国求密藏,玄宗天宝五载再入唐,加号智藏国师,居京兆大兴善寺,译出密部经七十七部。自玄宗迄代宗,皆为灌顶国师,官至鸿胪卿,封肃国公。不空为中国密宗创始人之一,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

  神秀:神秀 (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神秀继承了道信、弘忍以心为宗的传统。认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反对“将心外求”。禅风以“拂尘看净,方便通经”为特点。其门下传有他所作的《大乘五方便》(一作《北宗五方便门》,又作《大乘无生方便门》),晚近在敦煌石窟发现它的写本(巴黎图书馆藏有两本)。另有《观心论》残本,亦于敦煌发现。 他曾经写道“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慧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慧能祖师,俗姓卢。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后得五祖衣钵,创立禅宗南派,史称“六祖”。与先哲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

  法藏:法藏 (643--712),唐代僧人。华严宗实际开创者,宗内称为三祖。本康居国人,共祖父侨居长安,以康为姓。17岁入太白山求法。后去云华寺师事智俨,听讲《华严经》,得其嫡传。高宗咸亨元年(670),荣国夫人杨氏死,武后施宅为太原寺,度僧以树福田。于是同学道成、薄法及京城其他大德连状荐举,度他为僧,得受沙弥戒。先后于太原寺、云华寺讲《华严经》,武后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以贤首之名,人称“贤首国师”。为使武则天契入华严境界,法藏指殿前金狮子为喻,深入浅出广阐妙义,其文字记录便是著名的《金狮子章》。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时局分裂及战乱纠纷。北方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955年)废天下佛寺,以佛寺铜材铸行“周元通宝”,钱质与铸量均居五代之冠,其毁佛行为,史称“三武一宗” 。

  南方吴越国佛教发展兴盛,统治者钱缪、钱弘俶十分崇尚佛教,大建寺院刻印佛经,阿育王寺,湖州天宁寺所藏《宝箧印经》、杭州雷峰塔的金铜十六罗汉像即是该时期作品。

  注释:

  三武一宗:“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北宋时期

  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宋太祖建国后,马上废止毁佛诏令,让佛教复兴,派遣使者西行求佛法。太宗时,兴建太平兴国寺,设立译经院,复兴了官刻译经活动。

  天台宗得到高丽传回佛教典籍而弘扬一时,虽然教义博洽深玄,但以律行、礼忏、念佛等方法辅助,所以能够在各地普及。

  在华严宗方面,因教义与禅宗同为真常唯心的宗派,所以能够借助禅宗复兴,呈现“教禅一致”的风气。当中以子璇、净源二位大师最有影响力,后者被称为“贤首中兴”。

  律宗方面,有允堪、元照致力于律学著作,得到大部分天台宗师兼讲授戒法,促使律学中兴。

  禅宗则继续发扬。诸派宗师多推行教学,让佛学普及于民间 。

  宋徽宗时期,因为他笃信道教,佛教遭到破坏,烧经毁像,并将道士地位放在僧尼之上。佛教严重受挫,除禅、净二宗外,其余则多被湮灭。

  

  

  南宋时期

  南宋偏安,江南佛教虽仍保持一定盛况。

  禅宗不立文字,不重经论,因而在会昌禁佛和五代兵乱时所受影响较小。

  净土宗强调称名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简单易行,且北宁以后禅教僧人又多归宿净土,故能绵延相续,直至近世,仍基盛行。

  

  

  明朝

  明末四大高僧(紫柏真可、莲池祩宏、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净土宗在佛门及民间成为信仰主流。明代佛教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发展甚少。

  注释:

  道衍(1335—1418)曾协助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明成祖即位后,奖赏道衍冠带而朝,退仍缁衣。此后,成祖开始偏袒佛教,并且为《法华经》作序,颂扬佛教功绩;又亲自编写《神僧传》。他对西藏喇嘛教非常重视。1403年,邀请哈立麻到京师,颁发“大宝法王”称号,又给西藏宗喀巴“大慈法王”称号,并且担任国师。永乐年间,受封的藏族喇嘛共有五王、二法王、二西天佛子、九大灌顶国师、十八灌顶国师。

  紫柏真可:紫柏真可(公元1543—160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吴江(江苏)人。他主张儒、道、佛一致,不执守佛教的一宗一派,融会性、相、宗义,贯通宗、教。德清大师曾称赞紫柏:“予以师之见地,足可远追临济,上接大慧之风。”

  莲池祩宏:莲池大师 (1535-1615),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憨山德清:憨山德清(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人。宣讲三教一理,主张禅净双修。其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的影响颇深,与紫柏真可堪称至交,突出功业是中兴曹溪。他的学问,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德清一生著述甚丰,注疏类作品主要有:《华严经纲要》八十卷、《法华击节》一卷、《金刚经决疑》一卷、《圆觉经直解》二卷、《般若心经直说》一卷、《大乘起信论疏略》四卷、《大乘起信论直解》二卷、《肇论略注》六卷、《观楞伽经记》八卷,还著有《性相通说》二卷、《憨山绪言》一卷以及一些分析和发挥儒道两家思想的作品,如《观老庄影响论》、《大学直指》、《中庸直指》等。其门人编有《憨山老人梦游集》行世。

  藕益智旭:藕益智旭(1599~1655)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九代祖师。吴县木渎人,俗姓钟。字蕅益,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偶阅祩宏之《自知录》、《竹窗随笔》,遂取己所著辟佛论焚之。服父丧期间,闻地藏菩萨之本愿,始萌出家之志。二十二岁专致念佛。翌年发四十八愿,自称‘大朗优婆塞’。二十四岁就憨山大师之门人雪岭剃度。 师尝学华严、天台、唯识,欲统一禅、教、律,综合佛教诸家体系,惟于实践上侧重念佛。并兼治儒家、景教。主张融合佛、道、儒三教。著作极多,其中《阅藏知津》,系解说大藏经之经、律、论、杂等四部。并融会诸教学,注释《大乘起信论》、《大乘止观论》。著《弥陀经要解》一书,乃调和禅与念佛之作。门人成时别编其遗文为《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十卷。

  

  

  清朝

  清朝官方最初接触到的是喇嘛教,并且受到清太祖的礼遇。当时西藏的第五世喇嘛罗桑嘉措已和清太宗建立了关系,并受册封。

  汉传佛教方面,清世祖爱好参禅,曾召海会寺憨璞性聪、浙江玉林通琇、木陈道忞、茚溪行森、旅庵本月、山晓本晰等入宫内说法。清世宗曾自号“圆明居士”,把古德参禅语要编辑成《御选语录》共十九卷,更从章嘉国师学习禅学。章嘉国师就是负责把《藏文大藏经》全部翻译成满文。

  北京黄寺土观呼图克图第一世受诏把藏文藏经甘珠尔部分译为蒙文,把藏文大藏翻译为满文。工布查布等人则根据藏文佛典译成汉文的有:《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解》、《弥勒菩萨发愿王偈》、《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修药师仪轨布坛法》、《白救度佛母赞》、《极乐愿文》、《释迦佛赞》等等。

  注释:

  土观呼图克图:土观呼图克图是青海佑宁寺、塔尔寺著名活佛,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一。土观活佛共传十八世,前十世为追认活佛,现传八世。

  憨璞性聪:性聪(1610~1666),清代临济宗僧。字憨璞,顺治帝赐号“明觉”。福建延平顺昌人。俗姓连。十五岁出家于天王寺,三年后剃发。二十五岁起游历四方,从支提山本辉习经论,往南海普陀岩大云处受具足戒。曾参禅于武林山默渊、永觉元贤等。又诣绍兴府东山尔密明澓,而有省悟。后得温州鱼潭之印可。其后得法于杭州太平寺百痴行元。得法后,历住杭州锦山观音寺、余杭法喜寺、钱塘广福院、顺天海会寺及延寿寺、邵武安国寺等寺院。康熙五年十二月八日示寂,世寿五十七。遗有《明觉聪禅师语录》十六卷,冯溥曾为师撰写塔铭。

  

  民国

  民国初年,诸教内大德如太虚大师、印光大师 、虚云大师 、弘一大师等出世,大力倡导与推动复兴佛教。太虚大师力倡佛教的现代化运动,有改革佛教的思想与举措。对内整合佛教的现代思维:主八宗并弘外,将汉传佛教分为法相唯识、法性空慧、法界圆觉三大系。印光大师的《印光法师文抄》被龙天推出后,更是广为传播,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一本印祖文抄,度化众生无以计数。赵朴初等佛学大居士也相继涌现,也为汉传佛教复兴立下汗马功劳。

  注释: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1889--1947)近代高僧,以倡导人间佛教而著称。俗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号太虚。浙江崇德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三十一年16岁,入苏州小九华寺披剃为僧。出家后即往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嗣往永丰寺就歧昌和尚学经。越岁复住天童寺修禅学佛。时与闽僧圆瑛、会泉为同参,相与参究禅学。

  印光大师 :印光法师(1861~1940),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虚云大师 :虚云禅师,俗姓萧,祖籍湖南湘乡县。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赵朴初: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居士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在近七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与中国***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1)虽然小妹妹只有5岁,但是她能把乘法口诀倒背如流。

(2)新健康口诀:一杯酸奶一碗浆,四杯绿茶保健康;多食木耳血不稠,大蒜切片抗癌王;荞麦燕麦与小米,降脂降压又降糖;加上南瓜与苦瓜,红薯山药也逞强;食鸡食鱼又食虾,动物越小越营养;搭配青菜与水果,有氧运动也别忘;当笑则笑心情好,人活百岁有保障!

(3)夏日果蔬养生口诀生梨润肺化痰好,苹果止泻营养高。黄瓜减肥有成效,抑制癌症猕猴桃。番茄补血助容颜,莲藕除烦解酒妙。萝卜消食除胀气,芹菜能治血压高。冬瓜消肿有利尿,绿豆解毒疗效高。为了自己健康收藏了,为了好友健康转发了。

(4)秋分警钟敲响,口诀牢记心上:凉气铺天盖地,早晚切记添衣,呼吸新鲜空气,注意强身健体;切勿工作繁忙,心情必须舒畅,愿你爱情和美,家庭事业安康。

(5)今天全国爱牙日,关爱牙齿有口诀:早晚刷牙各一次,新鲜口气闻得到;防止蛀牙少吃甜,健康牙龈啥都吃;吃完美食把口漱,洁白牙齿笑呵呵!愿您身体健康好牙齿,开心快乐爱牙日!

(6)健康食物口诀苹果入心梨入肺,大枣入脾栗入肾。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能降血压高。大蒜抑制肠胃炎,绿豆解暑最为妙。香蕉通便解胃火,健胃补脾食红枣。番茄补血美容颜,蛋类益智营养高。

(7)秋季养生口诀:白天多动,夜里少梦,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晚上开窗,一觉都香,早睡早起,怡神爽气。久视伤眼、久行伤筋、久坐伤腰、久卧伤气、忧极伤心、多食伤胃、久立伤骨、遇悲伤肺、暴怒伤肝、久听伤神。秋天啦,不要着凉了啊~。

(8)养生口诀吃芝麻,养头发。要安神,吃枣仁。吃百合,益补肺。要健脑,吃核桃。吃葡萄,补肝肾。吃鲜桃,益五脏。乌龙茶,减肥佳。身材秀,吃土豆。气血虚,吃荔枝。葡萄甜,补血源。为了家人与朋友的健康,请转给他们知晓,愿你身体安康,事事顺心。

(9)健康食物口诀苹果入心梨入肺,大枣入脾栗入肾。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能降血压高。大蒜抑制肠胃炎,绿豆解暑最为妙。香蕉通便解胃火,健胃补脾食红枣。番茄补血美容颜,禽蛋益智营养高。

(10)我不乐意练习大 ,网球挥拍动作(口诀造句zaojv),或是乘法口诀表。

(11)人世间,还有另外一种隐身,无须法术、口诀,停影液和定影液。它的名字叫,卑微。陈麒凌 

(12)提出了一种利用简单口诀,对直列、V型及奇数多缸发动机,两次调校即可完成其所有气门调校的方法。

(13)马兰花只为善良勤劳的人而开花,老狼拿着马兰花念口诀,电闪雷鸣、什么也没有变出来。

(14)学生能精熟26对字母的听说读写

及其发音口诀

(15)该文介绍一种五笔字型背口诀记字根及徒手练习速成教学方法。

(16)所以无上瑜伽的口诀是“空,不要有自己的动作,童言无忌”。

(17)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王阳明 

(18)但老狼已经从小猴口中骗取了马兰花的口诀lishixinzhi。

(19)越执着,越会为人所夺——这是咏春的交手口诀,也是人事规律。徐皓峰 

(20)所以无上瑜伽的口诀是“空,不要有自己的动作,童言无忌”。其要求就是要瑜伽行者不要自作聪明的去影响瑜伽的课程。

(21)本文介绍了表解法、口诀法在人体组织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22)于是他想努力再走进这些神奇的洞窟,但道路却变蜿蜒曲折,化成了无数条小径,再也找不到进口了。他搜索枯肠,象阿拉伯渔夫回想那句神秘的魔法口诀可以开阿里巴巴的宝窟一样。

(23)演员是要交作业的,虽然你会微积分,但如果把答案写在乘法口诀的后面,那就是错误,关键是观众要看什么。

(24)大寒时节又来到,温馨提示少不了,早睡早起身体好,防寒御风要做到,每晚睡前烫双脚,补肝益气疾病掉,心情舒畅保持好,黄绿蔬菜顿顿妙,小小口诀心中咏,保你今冬壮又健。祝愿您健康平安度大寒!

(25)大寒时节又来到,温馨提示少不了,早睡早起身体好,防寒御风要做到,每晚睡前烫双脚,补肝益气疾病掉,心情舒畅保持好,黄绿蔬菜顿顿妙,小小口诀心中咏,保你今冬壮又健。祝愿您健。

(26)他自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处领受了许多大手印法教

包含了所有的口诀心要

(27)然而贪婪的老猫利用了大兰的嫉妒心害死了小兰,并企图骗取马兰花的口诀。

(28)突破语言的限制,采用创造、启发性教学法式,不用死背枯燥的口诀。

(29)但是,学习五笔字型的实践性和经验性非常强,要求用户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的口诀及大量汉字的拆分方法。

(30)遇害的小鸟变成桃树,将真相告诉了马郎。但老狼已经从小猴口中骗取了马兰花的口诀。

元朝中央最重要的机构是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元朝没有采用隋唐确立的三省制度,而是将金尚书省更名为中书省,又称“都省”

中书省为管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中央常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这就是元代的行省制中书省名义上的长官是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称行中书令或领中书令,但并不常设,元代只有4个皇太子兼任此职实际上中书省的长官是右丞相和左丞相,总领省事,裁夺庶政元制尚右,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平章政事是丞相的次官,左右丞参知政事为执政官,统称宰执又有参议中书省事,掌管左右司文牍,并可参决军国重事左右司,各设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官中书省统领六部六部皆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六部职掌与宋朝相仿,惟兵部不掌军政,只负责邮传屯牧元朝曾三次设立尚书省,与中书省分权,但时间都不长,所以终元之世基本上实行的是一省制

元朝宰执官名运用十分混乱,原因是相当长时间内被用于赏功加官,到元中期恶性发展,从京官到外官,从文职到武职,往往都被授予宰执头衔,有时前面加“遥授”字样直至元朝后期,加官宰执头衔才得到控制

枢密院是最高统军机构天下兵甲机密之务,无不由枢密院管理最高长官枢密使,也不常设,实际上的长官是知枢密院事,下设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佥枢密院事同佥枢密院事院判参议等官

元朝枢密院与宋金枢密院略有不同,即遇有大征伐,另在用兵处分置行枢密院行枢密院简称行院,是临时性的,事已则罢

元朝军队分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宿卫军又分怯薛和五卫亲军怯薛军入元后仍然保留,处于功勋军的地位,设怯薛长,归皇帝亲自统辖怯薛待遇优厚,元代高级军政官员多出身于怯薛所以,官员以怯薛出身者最显贵镇戍军也由枢密院调动,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其编制为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牌子四级,分别由万户千户百户牌子头统率各级军官都是世袭,地位高于文官

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忽必烈曾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设官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元代御史台地位高于唐宋,一改以往以低品位官员监察高品位官员的传统御史台直属机构有殿中司和内察院殿中司设殿中侍御史,主管检查朝廷礼仪考核京官内察院设监察御史,主管刺探举报各种违法之事,有一定独立性,称作天子的耳目之司

元朝还在江南陕西分设行御史台江南行台称南台,陕西行台称西台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十道隶于南台,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四行省四道隶于西台每道设提刑按察司,后称肃政廉访司,置使副使佥事经历等员元朝御史台奏皇帝批准后可以自选官员,这在历朝监察官的设置上是绝无仅有的,反映了元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元朝是一个开放型的政权,重视利用中外各种宗教加强思想统治,因此设有管理宗教事务的各种机构最重要的是宣政院和崇福司

宣政院设院使副使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参议等官,主管全国释教僧徒及吐蕃事务吐蕃著名佛教领袖八思巴曾为宣政院第一任总领,被尊为“帝师”“大宝法王”如吐蕃有事,宣政院另设分院往治

崇福司曾经一度改称崇福院,掌管也里可温即基督教事务,管理本教教士和十字寺即教堂设官有崇福使同知副使司丞经历都事照磨等官据考证,元朝有也里可温教寺院72所

道教则由集贤院兼管江南道教由皇帝敕封的正一道天师掌领元朝对各种宗教寺院大加保护,主管祭祀典礼的太禧宗禋院同时负责对寺院的修缮

元朝称“院”的机构特别多,诸如:太常礼仪院掌管礼乐祭享宗庙社稷封赠谥号等事;太史院掌管天文历法之事;太医院掌管医药和各种医药机构,同时制奉御用医药;通政院掌管全国驿站,后分置大都上都两院;中政院掌管皇后宫中财政营造供给;翰林兼国史院负责拟写诏令,纂修国史;集贤院负责学校和征集人才,同时兼管道教阴阳占卜等事

此外,还有称“府”“寺”“监”“司”的机构称“府”的有大宗正府,设扎鲁忽赤若干,由诸王为之长,掌管治理诸王驸马以下蒙古色目人的刑名诉讼,也兼管蒙汉相关的刑狱

称“寺”的机构设卿少卿多为主管斡耳朵的机构如长庆寺长秋寺承徽寺长宁寺延徽寺等蒙元皇帝皇后的斡耳朵各有私产和人户,死后由亲族继承此外还有武备寺太仆寺尚乘寺等元朝不设大理寺,以其职掌归入御史台

称“监”的机构有太府监,设太卿太监少监,掌管财务库藏都水监,设监少监丞,掌管河堤渠防秘书监,设卿太监少监,掌管图书司天监,设提点监少监,掌管历象研究及教学;回回司天监是少数民族星象学者观察天象的专门机构

称“司”的机构有大司农司,设大司农卿少卿,掌管农桑水利及赈济之事大都留守司,设留守同知副守,掌守卫京城

官服

  元朝的前身是蒙古汗国,由成吉思汗所建。当时官制比较简单,实行领主分封制。元朝统一中国后,国家规模超过汉、唐,蒙古汗国官制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为了行使有效的国家管理,蒙古统治者对历代中原王朝官制,特别是金朝官制,多所借鉴,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元朝官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元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希望大家喜欢!

  元朝官制之中央官

 元朝中央最重要的机构是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元朝不采用隋唐确立的三省制度,而是沿用金朝尚书省制度,更名为中书省。中书省是由蒙古汗国时侍卫官必阁赤演化而来,又称都省,为管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名誉上的长官是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称“行中书令”或“领中书令”,但并不常设,元代只有四个皇太子兼任此职,而且“首居重器,未尝事事”(《秋涧集》卷八四),“名虽如是,实则未闻”(《青崖集》卷四)。实际上中书省的长官是右丞相和左丞相,总领省事,裁夺庶政。元制尚右,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平章政事是丞相的副贰,左右丞、参知政事为执政官,统称宰执。又有参议中书省事,掌管左、右司文牍,并可参决军国重事。左、右司,各设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官。中书省统领六部。六部皆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六部职掌与宋朝相仿,惟兵部不掌军政,只负责邮传屯牧。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元朝曾三次设立尚书省,与中书省分权,但时间都不长(三次设置合计八年),所以终元之世基本上实行的是一省制。

 需要指出的是,元代宰执官名运用十分混乱,原因是相当长时间内被用于赏功加官,到元中期恶性发展,从京官到外官,从文职到武职,甚至佞幸、僧道之类,往往都被授予宰执头衔,有时前面加“遥授”字样,有时则径称丞相某某、平章某某,职官、加官颇难分辨。直到元朝后期,加官宰执头衔才得到控制。

 枢密院是最高统军机构。除怯薛外,“ 天下 兵甲机密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元史·百官志二》)。最高长官枢密使,也不常设,实际上的长官是知枢密院事,下设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佥枢密院事、同佥枢密院事、院判、参议等官。元朝枢密院与宋、金枢密院略有不同,即遇有大征伐,另在用兵处分置行枢密院。行枢密院简称行院,是临时性的,事已则罢。元朝军队分宿卫(戍卫京师)和镇戍(镇守全国各地)两大系统。宿卫军又分怯薛和五卫亲军。怯薛军入元后仍然保留,处于功勋军的地位,设怯薛长,归皇帝亲自统辖。怯薛待遇优厚,元朝高级军政官员多出身于怯薛。所以,官员以怯薛出身者最显贵。五(左、右、中、前、后)卫亲军是中央常备军,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官,由枢密院管辖。镇戍军也由枢密院调动,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其编制为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牌子四级,分别由万户、千户、百户、牌子头统率。各级军官都是世袭,地位高于文官。

 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忽必烈曾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草木子·杂制篇》)。设官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元代御史台地位高于唐、宋,一改以往以低品位官员监察高品位官员的传统。御史台直属机构有殿中司和内察院。殿中司设殿中侍御史,主管检查朝廷 礼仪 、 考核 京官。内察院设监察御史,主管刺探举报各种违法之事,有一定独立性,称作天子的耳目之司。元朝还在江南、陕西分设行御史台。御史台(内台或总台)与江南行台(南台)、陕西行台(西台)分辖二十二道,腹里与河南、辽阳二行省八道隶内台,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十道隶于南台,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四行省四道隶于西台。每道设肃政廉访司(初设时称提刑按察司),置使、副使、佥事、经历等员。廉访官分临所管道监察,称为分司,每年八月至次年四月出巡,监察地方官吏,复审案件。元代御史台可以自选从总台到肃政廉访司的官员(需奏皇帝批准),这在历朝监察官的设置上是绝无仅有的,反映了元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元朝是一个开放型的政权,重视利用中外各种宗教加强思想统治,因此设有管理宗教事务的各种机构。最重要的是宣政院和崇福司。宣政院设院使、副使、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参议等官,主管全国释教僧徒及吐蕃事务。吐蕃著名佛教领袖八思巴曾为宣政院第一任总领,被尊为“帝师”、“大宝法王”。如吐蕃有事,宣政院另设分院往治。崇福司,一度改称崇福院,掌管也里可温(基督教)事务,管理本教教士和十字寺(教堂)。设官有崇福使、同知、副使、司丞、经历、都事、照磨等官。据考证,元朝有也里可温教寺院72所。道教则由集贤院兼管。江南道教由皇帝敕封的正一道天师掌领。元朝对各种宗教寺院大加保护,主管祭祀典礼的太禧〔xi喜〕宗禋〔yin因〕院同时负责对寺院的修缮。

 元朝称院的机构特别多,主要有两类。一类设官是院使、同知、副使等。除前面提到的几个以外,还有宣徽院,掌管皇帝酒膳及朝廷筵宴。光禄寺是宣徽院的子机构。太常礼仪院,掌管礼乐、祭享宗庙社稷、封赠谥号等事。太史院,掌管天文历法之事。太医院,掌管医药和各种医药机构,同时制奉御用医药。将作院,掌管官府 手工 业。通政院,掌管全国驿站,后分置大都、上都两院。典瑞院,掌管皇帝的印玺信物。中政院,掌管皇后宫中财政、营造、供给。储政院,初名詹事院,掌管辅翼皇太子之事。另一类设官是各种名目的学士。有翰林兼国史院,负责拟写诏令,纂修国史。蒙古翰林院,负责翻译文字。集贤院,负责学校和征集人才,同时兼管道教、阴阳、占卜等事。下辖国子监和国子学。监负责学的教令,设祭酒、司业、丞等官。学负责教授生徒,以博士领衔管理。又有蒙古国子监和蒙古国子学,不隶集贤院,而归蒙古翰林院管理。奎章阁学士院,掌管进呈经史书籍,考校 历史 ,纂修《经世大典》。下辖群玉内司,掌管图书宝玩;艺文监,主管以八思巴文字翻译儒学经典。

 此外,还有称府、称寺、称司、称监的机构。称府的有大宗正府,设扎鲁忽赤若干,由诸王为之长,掌管治理诸王、驸马以下蒙古、色目人的刑名诉讼,也兼管蒙、汉相关的刑狱。侍正府,设侍正府侍、同知,掌管内廷近侍之事。称寺的机构设卿、少卿。多为主管斡耳朵的机构。如长庆寺、长秋寺、承徽寺、长宁寺、延徽寺等。蒙元皇帝、皇后的斡耳朵各有私产和人户,死后由亲族继承。除这一类机构外,还有武备寺,掌管兵器的制造和供应。太仆寺,掌管马政。尚乘寺,掌管皇帝御用车马。值得注意的是元朝不设大理寺,以其职掌归入御史台。称监的机构有太府监,设太卿、太监、少监,掌管财务库藏。领内、右、左库藏。都水监,设监、少监、丞,掌管河堤渠防。又在地方分设大都河道提举司,山东、河南行都水监等机构。秘书监,设卿、太监、少监,掌管图书。司天监,设提点、监、少监,掌管历象研究及教学。又有回回司天监,设官同司天监,是少数民族星象学者观察天象的专门机构。设司的机构有大司农司,设大司农、卿、少卿,掌管农桑、水利及赈济之事。大都(今北京)留守司,设留守、同知、副守,掌守卫京城。

元朝官制之地方官

 元朝地方有两个系统,一是行省系统,一是土司系统。

 行省,即行中书省,也简称省。元朝以大都为都城,称河北、山东、山西之地为“腹里”,直属中书省管辖。腹里之外,分设岭北、辽阳、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广、江西、江浙等十个行省。“省”,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行省是中书省分出来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设官同中书省,亦有丞相、平章、右左丞、参知政事、郎中、员外郎、都事等。这种制度是从金朝学来的,金朝叫行尚书省,是临时的,不常设;元朝定型为常设的机构。以后,行省又演化为大行政区的代名词。明、清时候,行省作为官署名不复存在,但作为大行政区的代名词则沿用下来。行省下是路、府、州、县。路分上路和下路,满10万户为上路,不及10万户为下路, 地理 位置重要的地方,不论人口数亦可置上路。路设总管府,长官称达鲁花赤,总管副贰。下有同知、治中、判官、推官等官,下辖儒学(学校)、司狱司、织染局、杂造局、录事司等分管各项专门事务的部门。府的设置不普遍,有的直属中书省,有的隶属于行省,有的隶属于路。府之下有的直辖州县,有的不辖州县。府设达鲁花赤、知府(或府尹)为长官,又有同知、判官、推官、知事、提控案牍等员分管各项具体事务。州按所辖民户多少分为三等,江南、江北标准不一。江南50000户以上为上州,30000户以上为中州,不及30000户为下州。江北15000户以上为上州,6000户以上为中州,不及6000户为下州。州设达鲁花赤、知州为长官,其他设官如同府制。县也按所辖民户多少分为三等。江南以30000户以上、10000户以上、10000户以下划为上、中、下县。江北以6000户以上、2000户以上、2000户以下划为上、中、下县。县设达鲁花赤为长官,下设县尹、县丞、主簿、尉、典史等官。在比较重要的地方设巡检司,如浙江行省泉州路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今台湾)等地。

 土司设置于边陲少数民族地区。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元帅府、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设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元帅、万户、千户等官,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有的土司设在行省之内,如湖广、云南、辽阳等行省;有的设在行省之外,如维吾尔、吐蕃等。元朝土司的设置,是唐朝羁縻州县的进一步制度化,以后为明、清两朝继承下来,对巩固祖国的统一很有作用。

 元朝以蒙古族为统治民族,把人户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四等人户在 政治 待遇上显分优劣,从中央官到地方官的设置上都有突出的反映。高级官员基本上为世袭蒙古、色目贵族和极少数汉人官僚所垄断,而汉人官僚也往往充任副职。如中书省,右丞相必须是蒙古人,色目人可任左丞相,而汉人只能任平章政事。有元一代,非蒙古人做丞相的只有三人。御史台也是一样,“台端非国姓不以授”(《元史·太平传》)。台端,指御史大夫。国姓,指蒙古人。至于地方行中书省长官丞相、平章政事,更是非蒙古人不任。元朝还有一个特殊的官名“达鲁花赤”,蒙古语“镇守者”的音译,按规定由蒙古人(偶有色目人)担任。中央许多机构,地方路、府、州、县,非蒙古军的万户府、千户所,都设有此官。达鲁花赤的设置,也体现了强化蒙古贵族统治的特点。

元朝官制之官职

 一、中央政权

 (一)三公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又有所谓大司徒、司徒、太尉之属,或置,或不置。其置者,或开府,或不开府。

 (二)中书省

 (1)中书令一员,银印,典领百官,会决庶务。

 (2)右丞相(注:元朝以右为上,与前代不同)、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3)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

 (4)右丞一员,正二品,左丞一员,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左右辖。

 (5)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副宰相以参大政,而其职亚于右、左丞。

 (6)参议中书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牍,为六曹之管辖,军国重事咸预决焉。

 (7)右司、左司,郎中二员,正五品;员外郎二员,正六品;都事二员,正七品。

 (三)六部

 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之政令。

 户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

 礼部,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之政令。

 兵部,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之政令。

 刑部,掌天下刑名 法律 之政令。

 工部,掌天下营造百工之政令。

 以上六部各置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又以吏、户、礼为左三部,以兵、刑、工为右三部。各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四员,员外郎六员,总领三部之事。

 六部下设有各类分工精细、名目繁多的院、台、府、监、库、司、局、寺、仓、署、所等官署,职数和品阶一应俱全。

 (四)枢密院

 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

 置知院六员,从一品;同知四员,正二品;副枢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二员,正四品;院判二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四员,正七品;承发兼照磨二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一员,正九品;同管勾一员,从九品;掾史二十四人,译史一十四人,通事三人,司印二人,宣使一十九人,铨写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一十七人,院医二人。

 枢密院下设有客省使、断事官、行枢密院、右卫、左卫、中卫、前卫、后卫等官署。

 (五)御史台

 御史台,秩从一品。大夫二员,从一品;中丞二员,正二品;侍御史二员,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二员,正三品,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

 后定置御史大夫二员、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御史二员,品秩如上;经历一员,从五品;都事二员,正七品;照磨一员,正八品;承发管勾兼狱丞一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一员,正九品;掾史一十五人,译史四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宣使十人,台医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六人,库子二人。

 御史台下设有殿中司、察院、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等官署。

 (六)大宗正府

 大宗正府,秩从一品。国初未有官制,首置断事官,曰札鲁忽赤,会决庶务。凡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应犯一切公事,及汉人奸盗诈伪、蛊毒厌魅、诱掠逃驱、轻重罪囚,及边远出征官吏、每岁从驾分司上都存留住冬诸事,悉掌之。至元二年,置十员。三年,置八员。九年,降从一品银印,止理蒙古公事。以诸王为府长,余悉御位下及诸王之有国封者。又有怯薛人员,奉旨署事,别无颁受宣命。十四年,置十四员。十五年,置十三员。二十一年,置二十一员。二十二年,增至三十四员。二十八年,增至四十六员。大德四年,省五员。十一年,四十一员。皇庆元年,省二员,以汉人刑名归刑部。泰定元年,复命兼理,置札鲁忽赤四十二员,令史改为掾史。致和元年,以上都、大都所属蒙古人并怯薛军站色目与汉人相犯者,归宗正府处断,其余路府州县汉人、蒙古、色目词讼,悉归有司刑部掌管。正官札鲁忽赤四十二员,从一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承发架阁库管勾一员,从八品;掾史十人,蒙古必阇赤十三人,通事、知印各三人,宣使十人,蒙古书写一人,典吏三人,库子一人,医人一人,司狱二员。

 (七)宣政院

 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定置院使一十员,从一品;同知二员,正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三员,正四品;院判三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三员,从七品;照磨一员,管勾一员,并正八品;掾史十五人,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马赤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有差。

 (八)太禧宗禋院

 太禧宗禋院,秩从一品,掌神御殿朔望岁时讳忌日辰禋享礼典。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总制之。初,院官秩正二品,升从一品,置参议二员,改令史为掾史。二年,改太禧宗禋院,置院使六员,增副使二员,立诸总管府为之属。凡钱粮之出纳,营缮之作辍,悉统之。定置院使都典制神御殿事六员,同知兼佐仪神御殿事二员,副使兼奉赞神御殿事二员,佥院兼祗承神御殿事二员,同佥兼肃治神御殿事二员,院判供应神御殿事二员,参议二员,经历二员,都事二员,管勾、照磨各一员,掾史二十人,译史四人,知印二人,怯里马赤二人,宣使一十五人,断事官四员,客省使大使、副使各二员。

 (九)储政院

 储政院,秩正二品。至元十九年,立詹事院,备左右辅翼皇太子之任,置左、右詹事各一员,副詹事、詹事丞、院判各二员,吏属六十有二人,别置宫臣宾客二员,左右谕德、左右赞善各一员,校书郎二员,中庶子、中允各一员。三十一年,太子裕宗既薨,乃以院之钱粮选法工役,悉归太后位下,改为徽政院以掌之。大德九年,复立詹事院,寻罢。十一年,更置詹事院,秩从一品,设官十二员。至大四年罢。延佑四年复立,七年罢。泰定元年,罢徽政院,改立詹事如前。天历元年,改詹事院为储庆使司。二年罢,复立詹事院。未几,改储政院,院使六员,正二品;同知二员,正三品;佥院二员,从三品;同佥二员,正四品;院判二员,正五品;司议二员,从五品;长史二员,正六品;照磨二员,管勾二员,俱正八品;掾史一十二人,译史四人,回回掾史二人,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六人。

 二、地方政权

 (一)行中书省(职同中央中书省)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至元二十四年,改行尚书省,寻复如旧。至大二年,又改行尚书省,二年复如旧。每省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右丞一员,左丞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甘肃、岭北二省各减一员;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掾史、蒙古必阇赤、回回令史、通事、知印、宣使,各省设员有差。旧制参政之下,有佥省、有同佥之属,后罢不置。丞相或置或不置,尤慎于择人,故往往缺焉。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统有十二路、七府。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统有三十路、一府。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统有十八路。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统有三十路、三府。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之地,惟陕西四路、五府。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统有九路、五府。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统有七路、一府。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统有七路、二州。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国初,太祖定都于哈剌和林河之西,因名其城曰和林,立元昌路。中统元年,世祖迁都中兴,始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改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至大四年,省右丞相。皇庆元年,改岭北等处行中书省,设官如上,治和宁路,统有北边等处。

 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统有三十七路、五府。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年,以征日本国,命高丽王置省,典军兴之务,师还而罢。大德三年,复立行省,以中国之法治之。既而王言其非便,诏罢行省,从其国俗。至治元年复置,以高丽王兼领丞相,得自奏选属官,治沈阳,统有二府、一司、五道。

 (二)宣慰使司(职同中央宣政院)

 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宣慰使司,秩从二品。每司宣慰使三员,从二品;同知一员,从三品;副使一员,正四品;经历一员,从六品;都事一员,从七品;照磨兼架阁管勾一员,正九品。凡六道:山东东西道,益都路置。河东山西道,大同路置。淮东道,扬州置。 浙东道,庆元路置。荆湖北道,中兴路置。湖南道。天临路置。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秩从二品,使三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知事二员,照磨兼架阁管勾一员。

 (三)诸路万户府

 上万户府,管军七千之上。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正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从三品,虎符。

 中万户府,管军五千之上。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从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正四品,金牌。

 下万户府,管军三千之上。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从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从四品,金牌。其官皆世袭,有功则升之。每府设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提控案牍一员。

 镇抚司,镇抚二员,蒙古、汉人参用。上万户府正五品,中万户府从五品,俱金牌;下万户府正六品,银牌。

 上千户所,管军七百之上。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俱从四品,金牌;副千户一员,正五品,金牌。

 中千户所,管军五百之上。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俱正五品,金牌;副千户一员,从五品,金牌。

 下千户所,管军三百之上。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俱从五品,金牌;副千户一员,正六品,银牌。

 弹压二员,蒙古、汉人参用。上千户所从八品,中下二所正九从九品内铨注。

 上百户所,百户二员,蒙古一员,汉人一员,俱从六品,银牌。

 下百户所,百户一员,从七品,银牌。

 (四)诸路总管府

 诸路总管府,至元初置。二十年,定十万户之上者为上路,十万户之下者为下路,当冲要者,虽不及十万户亦为上路。上路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并正三品,兼管劝农事,江北则兼诸军奥鲁,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员。下路秩从三品,不置治中员,而同知如治中之秩,余悉同上。至元二十三年,置推官二员,专治刑狱,下路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或二员,照磨兼承发架阁一员,司吏无定制,随事繁简以为多寡之额;译史、通事各一人。

 (五)散府

 秩正四品,达鲁花赤一员,知府或府尹一员,领劝农奥鲁与路同;同知一员,判官一员,推官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所在有隶诸路及宣慰司、行省者,有直隶省部者,有统州县者,有不统县者,其制各有差等。

 (六)诸州

 中统五年,并立州县,未有等差。至元三年,定一万五千户之上者为上州,六千户之上者为中州,六千户之下者为下州。江南既平,二十年,又定其地五万户之上者为上州,三万户之上者为中州,不及三万户者为下州。于是升县为州者四十有四。县户虽多,附路府者不改。上州:达鲁花赤、州尹秩从四品,同知秩正六品,判官秩正七品。中州:达鲁花赤、知州并正五品,同知从六品,判官从七品。下州:达鲁花赤、知州并从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盗之事。参佐官:上州,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中州,吏目、提控案牍各一员;下州,吏目一员或二员。

 (七)诸县

 至元三年,合并江北州县。六千户之上者为上县,二千户之上者为中县,不及二千户者为下县。二十年,又定江淮以南,三万户之上者为上县,一万户之上者为中县,一万户之下者为下县。上县,秩从六品,达鲁花赤一员,尹一员,丞一员,簿一员,尉一员,典史二员。中县,秩正七品,不置丞,余悉如上县之制。下县,秩从七品,置官如中县,民少事简之地,则以簿兼尉。后又别置尉,尉主捕盗之事,别有印。典史一员。巡检司,秩九品,巡检一员。

 (八)诸军

 唯边远之地有之,各统属县,其秩如下州,其设官置吏亦如之。

 诸蛮夷长官司。西南夷诸溪洞各置长官司,秩如下州,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参用其土人为之。

 各处脱脱禾孙,掌辨使臣奸伪。正一员,从五品;副一员,正七品。

1 战国的官制是怎样的

2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

3 元朝的中央官制怎样的

4 元朝地方政权

5 有关揭傒斯的轶事典故

雍仲本教法王不仅仅指当今世上尊贵的曼日法王隆多丹比尼玛(His Holiness Lungtok Tenpai Nyima),而

是指从“第二佛陀”良美大师至今所出世的三十三位法王,此文所介绍的曼日法王是指现今的曼日法王隆多丹比尼玛仁波切。隆多丹比尼玛仁波切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五大法王之一,也是当今世上本教主尊,他不仅是佛学及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大学者,也是传播佛法、利益众生、栽培佛家弟子的高僧大德,更是闻思佛法,实修显 密,大圆满心法的实修者。

曼日法王隆多丹比尼玛是本教最高佛学院曼日寺第三十三代法王,也是本教最高佛学院院长。藏地本教寺院约有七百多座,曼日法王是这七百多个寺院的法主或称法王,即世界五大法王之本教法王。曼日法王曾经担任过大学教授,乐于研究佛法和哲学,培养学子。他在印度和尼泊尔等地建立过各种不同模式的学校或佛学院,为众生为世界奉献了很多,对藏文化、藏传佛教走向国际舞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曼日法王每年都会前往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家,为他们传授本教显宗、密宗和大圆满心法,让很多善缘弟子走向修行正道。法王还栽培了很多弟子,著撰了很多经典作品,比如《本教教历算集》、《道情歌集》、《赞颂文集》、《文学集》、《修行常识集》等等。

尤其2013年大宝法王专门来到印度曼日寺,看望曼日法王,以师徒或互为师父的方式交流和探讨,对藏传佛教走向无教派融合起到重大作用。

信则有,不信则五,主要是强调自己的心理,给自己一种寄托,我曾在帖吧看到一篇文章,说是一个人作恶多端,然后一个僧人,告诉他他下世将变为猪,但是如果把手向佛,就可以避免手变为猪手,结果他这样作了,他死后,在村力,果然有一个猪刚刚生下来后,有一个手是人手,呵呵,不知道是真是假,

六道轮回真相

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半岛,由于四周受高山及大海所包围而与外界隔绝,加上地大物「不博」,气候炎热,人民生活极端穷困。因此,印度自古起便产生了一些与别地不同的独有宗教教理、民间信仰及迷信怪谭。

佛教约自汉代传人中国后,他带来了印度独有的迷信怪谭——六道轮回。两千年来,这个害人不浅的轮回谬论把中国人的思想弄得「天翻地覆,一塌糊涂」。明明看到的是一条恶犬,而佛教徒竟会把它或视为神明,或信是前生自己父母所变,而对狗大加恭敬呢!

我们拟用最短的篇幅,对佛教六道轮回的每一道作一有系统的概要研究,以明真相。希望本书能对基督教同工同道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以利对佛教徒传福音。也盼望佛教徒们看了本书后能彻底醒悟,知道自己所信的六道轮回实在是迷信透顶, 荒谬绝伦。我站在基督徒的立场,十分欢迎你早日弃佛归耶,与我们共享永生的福乐。

我从未出家做过沙弥或僧侣,也没有靠佛教为生在寺中吃过住过。我与中国佛教僧伽(教团)无任何个人恩怨与瓜葛,我是站在信仰基督以及在神学院教授「宗教比较学」的立场写成本书的。在本书结尾特别添加附文三篇,以应需要。

龚天民一九九一年六月于美国

天 道

序言

轮回,梵名Samsara,西藏文 hkyor-ba,英译 Transmigration,中译轮回,详称生死轮回,轮回转生。梵名原意:辗转、流转、流转的世界,指一切众生由于惑业所致,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般地回转,永无穷尽。业力(Karma)是轮回的基础。这个 Samsara,也能译作「生死,再生与再死,birth and death,rebirth and redeath,life and death;生死,死生,生生死死,ever-recurring samsara or Transmigration」(见中英佛学辞典一九六页)。

轮回共分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个道也叫「趣」,而称六趣。趣的意思是指献生由业所引、所往之处(大毘婆沙论百七十二)。但六道的说法并不统一,也有佛经只讲五道(趣)的:「地狱」、「鬼(饿鬼)」、「傍生(畜生)」、「人(人间)」、「天」;其中缺少阿修罗道(过去现在因果经第三,俱舍论第八)。今天中日佛教界都惯用六道,所以本文以六道述之。

佛教的天道

天,梵名 deva,又称天趣 deva-gati、天世界 deva-loka、天界、天道、天上、天趣,昔译提婆。天界是大神、鬼及诸众生所住之处,其一部分在须弥山中,另大部分在苍空之间。正法念处经二十二:「诸乐集故,名之为天」。法华文句四:「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天为胜,众事悉胜余趣,常以光自照,故名为天」。婆娑论百七十二:「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止观四:「自然果报名为天」。大乘义章六:「天者如杂心释有光明救名之为天,此随相释。又云天者净故名天,天报清净故名为净,若依持地所受自然,故名为天」。

须弥山说

佛教撷取了印度原有信仰,以为在宇宙间有一座高山,名叫须弥山(Semnru),又称妙高山。在山腰有四大天王神,在山顶有三十三天神,在山顶凌空处更有各种天宫天神。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根浸入水中八万四千由旬。由旬 Yo-jana 是印度里名,一由旬有十六,十七,三十,四十里说。长阿含经第十八:「佛告此丘,今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际,……。须弥山王入海水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山上的风景甚美,有山有水,有美丽豪华宫殿等等。「其山直上无有阿曲,生种种树,树出种香,香遍山林,多诸贤圣,大神妙天之所居止,其山下基纯有金沙,其山四面有四埵出,高七百由旬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四埵斜低;曲临海上,……。其四埵高四万二千由旬,四天大王所居宫殿……。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过色究竟天上有空处智天,识处智天,无所有处智天,有想无想处智天,齐此名流生边际众生世界,一切众生生老病死,受阴受有齐此不过」(长阿含经十八)。

据立世阿毘昙论第二数量品所载,须弥山四周有七大海,七大山,顺次围绕。全山由风轮、水轮、金轮三层支撑。须弥山是固定不动的,日月星辰都在此山四周围绕。须弥山的最外层海水中,有东南西北四大洲(四大陆),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拘罗洲(名称有异说)。(见照片)

据说,南瞻部洲便是我们今日所住的世界(地球),又称南阎浮提。这样说来,须弥山已不可能是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必是位于人世界以外的一个地方。它看似一种物质体,因有山有树有宝物,但也像是一种精神界的存在,因山上还住有各种鬼神。此山到底位于何处?连佛教徒自己也说不清楚,各说各话。台湾的「高僧」印顺和尚对此居然有一套新解释,他说:「以科学论佛法说,须弥山即是北极,四大洲即这个地球上的大陆,阎浮提限于亚洲一带。真现实来说,须弥山即一太阳系,水、金、地、火四行星即四大洲。木、土、天王、海王四行星,即四大王众天,太阳即忉利大,这样,阎浮提扩大为地球的别名了」(佛法概论八十五页)。但我们以为这是离开了佛教信仰的新发明,已在推翻佛说须弥山了。

六欲天

须弥山中有欲界六天,其上,另有色界十八天,再上,还有无色界四天。共计三界二十八天,这是佛教天的总数。佛教说,须弥山山腰,住有四位天神,名叫四大王众天,俗称四大天王。他们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自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中国佛教寺庙中的四天王,即此四神。四天王有部属伽楼罗足、持鬘、喜乐等鬼神。阿含经第十八:「四天王所住宫殿,有七重宝城栏楯……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呜」。凡在生前曾修十善者,死后生此四王天,六趣轮回经:「乐修十善因,于他无损害,诸天获持,得生四王天」。

佛教迷信天道仍在轮回之中,所以四王天中的神鬼有他们规定的寿命,可活五百岁(年)。但,以人间的五十年为四王天中一日计算,所以四王天的一年(一岁),相当于人间的一万八千二百五十年,五百岁则相当于人世间的九百一十二万五千年,长阿含经第二十:「四天王寿天五百岁,少出多减。」据说,四王天中诸众生,活满这些年代后,便是福报满尽,又要堕落到别道中去受苦了,「诸天虽乐,福尽则穷,轮回六道,终为苦聚」(过去现在因果经第二)。「如是天中所受之乐,乃至善业不尽,业尽还退,随业受生,或堕地狱饿鬼畜生,……」(正法念处经二十二)。「从四王天至二十八天,诸受福者尽是生天,所以言生天,流转不息,不离生死,故曰生死也」(分别功德论第三)。不单四王天要堕落,佛教其它的天界也都无法脱此命运,都未了却生死轮回。印度人相信他们所信的神明会堕落(如火神阿耆尼Agni),佛教受此思想影响,也讲鬼神会堕落。

须弥山山顶有忉利天,最高神天帝释(Sakra-devanam-mdra)。山顶呈四角形,各处有一峰,有三十二个天神分居四方,连天帝释的善见宫在内,共有三十三个宫殿。因此,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长阿含经第十八:「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循,……」。中国佛教徒故意把基督教的耶和华上帝说成便是这位三十三天中的天帝释,这样,便把上帝也圈入六道众生之内了。这是佛教徒的「含血喷神」,故意污蔑打击基督教,我们应予反驳痛击。忉利天的寿命一千岁,以人间的一百年为一日,日期满后,便要堕落,「忉利天寿天千岁」(长阿含经二十)。四王天与忉利天仍都在须弥山,故称地居天,这里的男女以性器相交为*。

据说须弥山顶的凌空苍天处有夜摩天,又称焰摩天,主神须夜摩天(Suyama-devaraja),阎罗王或源自此神(请参阅拙著《地藏菩萨与阎罗王真相》四十二~五十页)。焰摩天寿命二千岁,以人间的两百年为一日。此天中,男女以相抱为*。夜摩天上面是兜率天,或称史天,主神删兜率陀天王(Samtusita devaraja),寿命四千岁,以人间的四百岁为一日。兜率天与佛教的关系甚深,佛教迷信此天是诸佛下降人间成佛必经之处,释牟尼被信曾由此天下降凡尘,「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长阿含经卷一)。佛教的弥勒菩萨将来也要从此天来世救人(请参阅拙著《现存世界十一宗教》第十一篇「中国的白莲教」)。兜率天寿命四千岁,以人间的四百年为一日。兜率天中又分内院与外院,内院是诸佛菩萨大士住处,其地无有变化,故无寿命限制。圣严和尚说:「风劫虽可吹坏到三禅天,兜率内院却不受所毁」(《佛教是甚么》三十八页)。因此,兜率内院虽在天道,但却成一「特权阶级」区域。兜率外院为一般信徒升天后所居,此地男女以执手为*。

再上去,是乐变化天,又称化自在天,变化天。此天能藉神通力,自化五妙欲境,主神 Sunirmita-devaraja 寿命八千岁,以人间的八百岁为一日。再上去,便到达欲界六天的最高天他化自在天了,又称他化天,主神自在天王(Vasarto-deVaraja),寿命一万六千岁,以人间的一千六百岁为一日。自在天王在佛教中被称为魔王,他常率领臣民,与人间的佛教徒作对。此天的男女以相视为*。关于六欲天中的男女情事,佛经称:「四王天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长阿含经二十忉利品)。天上仍有婚嫁,真是怪谈!

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共计六天,佛教称作欲界六天,它们都仍在六道轮回中受苦,报福满尽,便要再转别道。自夜摩天至他化自在天,因在空中,故称空居天。除四王大外,凡升到忉利天至他化自在天的资格是这样的。「于父母三宝,恭敬随能施,具忍辱柔和,得生忉利天。自不乐忿诤,劝他会和顺,纯善修净因,得生焰摩天。乐多闻正法,专修解脱惠,喜赞他功德,得生兜率天。于施戒诸行,自性常爱乐,起精进勇猛,得生变化天。是最上有情,其沙门梵行,增长解脱因,得生他化天」(六趣轮回经)。总言之,佛教以为「恶业堕地狱,善业生天」(四分律五十一)。但真懂佛教的人,绝对不想死后生天,因仍未出六道之苦。圣严和尚说:「但是天福享尽,时限一到,仍将还堕,所以三界之内,皆不可靠」(佛教是甚么四十一页)。

色界十八天

他化自在天上面,另有一系统的天,名叫色界十八天。这里的天人与诸鬼神虽已离情欲、食欲,但仍有意识。天上且仍有国土、宫殿。根据阿毘达摩俱舍论卷第八……等,十八天名如下:第一静虑处三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见照片)。第二静虑处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极光净天(光音天)。第三静虑处三天: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第四静虑处九天:一福生天,二福爱天,三广果天,四无想天,五无烦天,六无热天,七善现天,八善见天,九色究竟天。这些天也有一定寿命,如光音天寿命二劫(一大劫是十三万三千四百万年),遍净天三劫,无势天二千劫,善见天三千劫,色究竟天五千劫(天的名称及寿命年限,均有异说,未统一)。据说,小乘佛教的「圣者」「阿那含果」(Anagamin,一种位阶,非人名),住在无烦天至究竟天之间。

色界的「色」字,梵名 Rupa,是指人能眼见的物质体现象而言。所以在色界十八天中,仍有物质存在。但悬在半空中的眼不能见之处,居然还有「物质」出现,恐怕只有佛教徒才会相信呢!

无色界四天

又是另一系统的天,位于色界顶上,是佛教天的晚高层,共计四天。(1)空无边处,寿命二万大劫。(2)识无边处,寿命四万大劫。(3)无所有处天,寿命六万大劫。(4)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天神寿命均有异说)。无色界中已无男女、物质的国土、宫殿等的存在了。

本篇结语

(1)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计二十八天,是佛教天的总数。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教称为「三界」。三界、六道的众生都在轮回痛苦之中(关于轮回等的缺点及对其批判,请阅拙著《释迦牟尼真相》第四十四~五十七页)。

(2)一般宗教所讲的天,都属最高级、神的居所,信他的人也在那里享受快乐,永无变化。但佛教的天并非如此,虽暂时有乐,但结果却仍要堕落到别的轮回道去。其实,佛教的「天道」系采用印度婆罗门教的诸天鬼神而来。印度教的天是最高级。但佛教兴起后,不敢完全否定人民原信的天堂信仰,却予以巧妙利用,把「天」圈入六道之中,并把它说得并无永久绝对价值,还要堕落。这样,一面保存了原有的天道,一面也强调了佛教的无上权威,人必须信佛教才能超出六道之苦云云。

(3)佛教的三界二十八天中,有那么多鬼神与众生,但佛教并未说明他们原由何种因缘所生?这些天王、天主,如何产生的?

4)佛教既高唱诸法「因缘」生,宇宙间绝对「无神」,但为何佛经中却充满恒河沙数鬼神。佛教岂非成了一个最多讲鬼神的多神多鬼宗教?为何一面批评信神的宗教,说天上无神,一面却自己又大信鬼神,岂非矛盾之至?

(5)三界六道既仍都在六道之中,为何兜率天的「内院」却受特殊优待,不受最后风劫影响,岂非有失公道?也许佛教迷信释迦曾从此天下降,弥勒又尚在此天中,所以成了「特区」,获得保障。

(6)天是一个不可知、不可见境界,其中情形无人详知。但佛教的天,居然描写得那么详尽,活龙活现,且还知每「天」中的寿命,使人不禁佩服印度人的幻想工夫真是高超了。

(7)许多佛教僧人及信徒,常故意拿基督教的天堂,当作佛教的天来解释,而说基督教的天尚在三界六道之中,不能得救。但这是一种障眼法,几近向信徒欺骗。例如印顺和尚说:「假使有异教徒(指基督教,龚按)对你说:主能救你,天国有什么好处,西方同天堂差不多呀?你可简单地回答他:好是好,但是差一点,你有阶级,我们是平等,你们慈悲智能功德将永不圆满,永久不彻底……。你说永生是靠不住,不过是寿命长一点,福报享尽,还是要堕落约」(求生大国与往生净土)。本人驳文请阅拙著《答妙贞十问》中「住生净土抑去天国」?

六大的其它:除以上二十八天外,大般涅盘经第二十二中,举有世间天、生天、净天、义天等四天。分别功德论第三有举天、生天、清净天等三天的说法。「念天者,有三种天也,有举天,有生天,有清净天,……。云何生天,从四王天至二十八天,……。流转不息,不离生死,故曰生死也。云何清净天,谓佛缘觉声闻三人,皆尽结使出于三界,清净无欲,故曰清净天也」。

释迦牟尼死后,逐渐被信徒予以神化,产生了释迦牟尼有十号的说法而与天拉上了关系。其一为「天人师」(Deva-manvaya-sastr),意即「天与人」之教师。智度论二:「……云何名天人教师,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是人依教行,不舍道法,得烦恼解脱报,是名天人师。问曰,佛能度龙神等堕余道中生者,何独言天人师,答曰,度余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释迦牟尼又有一称号名「天中天」,意为天原为人所尊,但佛陀更为天所尊,故称天中天。释氏要览:「一日抱太子谓释迦增长大天神庙,朗神石为像,即起礼太子足,王曰,我子于天神中更为尊胜,宜名天中天」。法华经化城喻品:「圣主天中天」。

在佛经中也有其它天神名字,毘沙门天,大吉祥天女,摩利支天,诃利帝母,冰揭罗天,穰麌梨童女,大圣欢喜天,金翅鸟王,魔醯首罗天,那罗延天,宝藏天女,坚牢地天,大黑天,昆默天,拘摩罗天,伎艺天女,深沙大将,水天,陆天,火天,地天,日大,月天,……等。

由于天上甚好(?),所以不少东西都加上「天」字。天华,天香,天乐,天鼓,天冠,天盖,天衣,天宫,天堂。至于「天女」,指欲界六天中的女性。「天子」,指生为人间做王,受诸天所护持,故称天子(佛教解释),另欲界第六天之主,也称天子。「天人」,指天与人,也指天界一切生类。「天主」,指天界之主神。「天上」,指六欲天、色界及无色界诸天。「天王」,指欲界最下天之四天王。至于印度被称为「天竺」,不属此类。印度一名来自 Sindhu,原指印度河的大水而言。波斯人称印度为 Shindu。由 Sindhu 或 hindu,中文译成身毒、贤豆,再由身毒转为天笃,由天笃再转称为天竺。印度人称自国有三名称:(1)bharata-mandala or bharata-varsa or varsa。意为 dusyamta and Sakun-tula 的儿子 bharata 的领土。起首一句意为宇宙的君王。(2)婆罗门国,brahmana-desa。(3)阎浮提国 Jambu-dvipa。西藏人称印度为 rgza-gar,意为缠白衣的广大的国家。

佛教的人间道

人间,梵名 Manusya,巴利文 Manussa,西藏文 Mi,英译 Man,中译末奴沙、摩奴阇,或人间、人界、人趣、人道,或单作「人」。是六道,五趣,十界之一。长阿含经卷第六,转轮圣王修行经:「一时佛在摩罗醯搜人间游行」。中阿含经卷三十六,闻德经:「天上人间七往来」。法华经法师品:「生于此人间」,这个人间道即是我们现有的人类世界。据说,人的思虑最多,所以称人。俱舍颂疏世品一:「言人者,多思虑故名之为人」。大日经一:「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大乘义章八:「依幼盘,以多思义故名为人。人中父子亲威相怜名多思义」。此观四:「作意得报名为人」。

佛教又称人间世界为「阎浮提」,须弥世界四洲之一,位于须弥山南方。阎浮提原指印度国土,以后转称为人类现住之世界。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品:「阎浮提人,以金银珍实谷帛奴仆,治生贩卖以自生活……。阎浮提人,有婚姻往来男娶女嫁……。阎浮提人男女交会,身身相触以成阴阳」。

人间道的人类,最初从何而来?

根据长阿含经等所载,据说世界最早人类系由天道色界第二静虑处的第三天光音下凡而来。光音天梵名 Abhasvara,在此天中天人已无言语,仅由定心发光以会意,故称光音天,寿命二劫。据说,当现今世界成劫之初,诸梵天宫尚未有众生时,光音天中已有众生福报满尽,下降梵宫殿,成梵王娑诃婆帝(Sahampati)。后再继续下降来到人间世界,而成此世界最初人类(见长阿含经第十四梵动经,第二十二世本缘品,起世经第九本缘品等)。他们下降时的情形是这样的:「世界初成,光音天人下来,各有身光,飞行自在。因地肥香美,取食多者,即失神足,体重无光,日月始生。因贪食故,地肥灭没,复生婆罗,婆罗灭没,生粳米,食彼米故,方分男行,女相行,不净行」(佛学大辞典二六九页)。

中国佛教徒对这印度神话、怪谈十分相信,大家纷纷引用。例如印顺法师说:「这一世界的人类,传说是从光音天下来,象征他们的喜乐与光明。那时人类像儿童一样,都充满喜乐和光明的憧憬,无忧无虑、不识不知,既不知甚么是经济问题,也无所谓家庭男女。社会学说所说,古代蒙昧的原始社会一切是平等的,与佛经所说的最初人间恰好相合……」(佛法概论九一页)。如果人类真是如此而来,那么,佛教的诸法「因缘」生,万物皆「空」等教义,应该推翻了;其实,从光音天来人的神话,原是印度雅利安人的空中楼阁故事,与日本人的来自天照大神的神话,如出一辙,都无非想自抬身价,成为「天神」后裔。

人由五蕴所生

佛教以为现今世界所有人类,都由其个人「业力」所致,或从其它五道或从人道中转生而成。佛教讲诸法无我,万物因缘所生。因此,从空观的立场来看,佛教无法向人指出最初人类从何而来?不单对人,对任何事物都未说明「第一因」从何而生(实在无法说明)。佛教只能笼统地说:一切众生由六道轮回而来罢了。例如心悟法师答复人说:「我对于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就同对西瓜的来处和行人的去处一般,回答不出来,……人生是由业而来,死则随业而去」(佛教人生观一○八页)。

佛教以为构成个人的要素是「五蕴」(Panca Skandhah, five Collections)。蕴是「集合」之意,旧译「阴」,新译「蕴」。增一阿含经二十七:「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焦,识为幻法」。毘婆尸佛经上:「五蕴幻身,四相迁变」。大乘五蕴论:「以积聚义说名为蕴,谓世相续,品类趣处差别,色等总略摄故」。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五种:

(1)色蕴(Rupa)。可见的、占有空间的物质体,人的物质部分。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由此生出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感觉器官。「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五蕴论)。

(2)受蕴(Vedana)。人的感觉作,由人五根以及五境(色、声、香、味、触)所生起的各种感觉,「云何受蕴,谓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五蕴论)。

(3)想蕴(Sanna)。人的知觉作用,从人的各种感觉而生起诸种知觉或印象。「问:想蕴何相,答,构构是相相,由此相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杂集论)。

(4)行蕴(Sankhara)。人的思稚作用,人的意志。「问,行蕴何相,答,造作相是行相,由此行故令心造作,谓于善恶无记品中驱役心支,又于种种苦乐等位驱役心故」(杂集论)。

(5)识蕴(Vijnana)。人的了别作用,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的本体。「问,识蕴何相,答,了别相是识相,由此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杂集论)。识的意义甚多,另有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等说法(详见拙著《佛教学研究》一○六页)。

要言之,人由此五蕴组成。第一色蕴是指人的肉体物质部分,其它「受想行识」四蕴是指人的精神方面。最后的「识蕴」的「识」,是指人的心,是佛教对人「心」所用的专用术语。大乘佛教讲「第八阿赖耶识」(Alaya),其实是指「人心」而已。

人的境遇如何?

佛教有两种看法:(1)人生是苦。自人诞生起至死去止,一直是在苦的波浪中翻腾。佛经举出人有根本八苦,「云何苦圣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中阿含经卷第七,分别圣谛经)。苦的根源是因为人有「无明」。人如能除去无明,便能超出六道轮回之苦,在那涅盘中享受静寂、无为、无生受生的「福乐」了。印度地大而物不博,气候炎热,人民生活非常穷苦(见照片)。因此,所有印度系统的宗教,包括佛教,都从人生是「苦」为出发点。佛教也讲苦,与此地理、生活等背景有关。

(2)佛教也许为了安慰人心,不单说人是苦,且也有乐,而称苦乐参半。这个「乐」,非指声色犬马的肉欲之乐,是指人有智能、能追求佛法,而得解脱的乐。

佛经称人有九种不易得到的九难。「正法难闻,良师难遇,人身难得,诸法难具,正见难生,信心难发,合会难俱,自在难逢」(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第三十三论品)。品梵网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涅盘经二十三:「人身难得,如优昙花」。「人身难得」一句,佛教徒最爱讲说,因据说在天道与阿修罗道中过分享乐,不追求佛法,福报满后,便要堕落,不得解脱。生在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中,又太痛苦,根本无法相信佛教。稚有生在人间道的「人」,可谓苦乐参半,虽经各种苦楚,但人究竟具有智能,可以在世研习追求佛法而得解脱。释迦牟尼是在人间成佛,在人间说法,所以佛教以为人道是最难得不过的了。

释迦牟尼神化后,他也被冠上了一些与人有关的称号,在此应该一提:(1)人中尊,佛在人间最尊最胜,「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法华经序品)。(2)人尊,佛是人中之尊。「人尊说六道无极」(阿含经序品)。(3)人宝,佛是人中之宝。「熟闻人宝不敬承」(维摩经佛国品)。(4)人师子,佛在人中最勇雄、如狮子般。「佛名人师子」(智度论八)。(5)人雄师子,佛在人中最雄健,故称人雄与世雄。「人雄师子,神德无量」(无量寿经上)。(6)人中牛王,佛如大力之牛王。「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人中丈夫」(涅盘经十八)。(7)人中分陀利华,佛是人中的白莲华,「人中丈夫,人中莲花分陀利华」(涅盘经十八)。

谁生人间道?

佛教说,凡生前曾行十善的(分上中下三级),死后可生天道、阿修罗道、人间道。凡曾行十恶的,则生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因此,凡是人,都由善业而生。但世人犯罪作恶,变本加厉。这些由善业生人道而成人者,为何反而由「善」变「恶」?由此可知,佛教教理不可信!十善业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4)不妄语,(5)不两舌,(6)不恶口、(7)不绮语,(8)不贪欲,(9)不瞋恚,(10)不邪见。

十恶即是去掉「不」而成杀生、偷盗……邪见。大乘义章第八:「恶有三品,谓下中上,下生饿鬼,中生畜生,上生地狱。地经之中亦同此说。善亦三品,下生修罗,中善生人,上善生天」。业报差别经:「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妙行,故生人道」。佛教根据每人前生积善或造恶与否为标准,戴上佛教有色眼镜,来看今世每个人的现实人生遭遇,共得四种不同结果:(1)先苦而后乐,(2)先乐而后苦,(3)先苦而后苦,(4)先乐而后乐。但我们都知道现今世界每人的祸福穷富。都与他的家庭、社会、国家等背景。以及其个人的勤勉谨慎与否等有关,决不能一概盲目地都推到前生的业力上去。这个要命的业思想把中国人害惨了。

人与别人的关系如何?

(1)对于别人,从轮回的迷信出发,佛教以为每人的前生以至再上去的各生中,均会有父母,他(她)们在今世也都在人道做人,因此,凡世上的一切男女,就是我的父母。梵网戒经卷下:「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大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ca>

口诀拼音: kou jue

口诀解释: 根据事物的内容要点编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 珠算~。

口诀造句: 1、他们在学乘法时,居然也不让学生背“乘法口诀表”。

2、马兰花只为善良勤劳的人而开花,老狼拿着马兰花念口诀,电闪雷鸣、什么也没有变出来。

3、通常情况下,不愿花费晚上的时间练习拼写,学习乘法口诀的是孩子,不是家长。

4、遇害的小鸟变成桃树,将真相告诉了马郎。但老狼已经从小猴口中骗取了马兰花的口诀。

5、取而代之,使用记心口诀记住他们。

6、老兵们告诉我们,在苏芬战争之前,他们更多的受训怎样行军,背诵怎么射击的口诀。

7、提出了一种利用简单口诀,对直列、V型及奇数多缸发动机,两次调校即可完成其所有气门调校的方法。

8、做好这张“乘法口诀表”之后,我把潘让叫过来,想给他好好地讲上一番我小时候的经验,然后让他背会这张“乘法口诀表”。

9、小印第安人念着口诀,一跳一跳的展示着美丽服装。

10、介绍了用经验系数来估算变压器额定容量和电流的口诀。

11、独特性九段式背诵口诀,协助孩子加强乘法运算技巧。

12、突破语言的限制,采用创造、启发性教学法式,不用死背枯燥的口诀。

13、为了解决学生的困难和困惑,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概括为两句口诀“一正二定三相等,巧变四数定乾坤”。

14、于是我拿出尺子、铅笔和橡皮,想自行给我的儿子潘让制作一张“乘法口诀表”。

15、因为“乘法口诀表”已经成了你大脑中的一部分,有时候碰到没有任何计算工具的时候,你也随时可以拿出来使用。

16、那时,我认为记忆是一个需要细心思量的认知过程,就像记住乘法口诀表、歌词,或者钥匙放在什么地方那样。

17、以我过去的经验,“乘法口诀表”是要背的,背下来之后,对于以后的计算、工作都方便得多。

18、他自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处领受了许多大手印法教,包含了所有的口诀心要。

19、老师给你一张乘法口诀表,希望看到你带回家把它们背熟,而不是问一些诸如乘法是什么这类的问题。

20、而且彩画有很多图案都是有口诀的,如果不能掌握艺人们世代口头相传的诀窍,是很难继承和发扬的。

21、美国的气候反复无常,如同年幼的玛乔里·弗莱明说乘法口诀表“超过了人的忍受范围”。

22、为此,我们在自由泳教学中,较多运用口诀、模仿和互助保护练习。仅以此文供同仁们参考。

23、我不知道乘法口诀表,但我知道如何给山羊挤奶和骑马。

24、接下来就是乘法口诀。

25、专家建议,记好“三条口诀”,可帮大家解决出国留学汇款问题。

26、所以无上瑜伽的口诀是“空,不要有自己的动作,童言无忌”。

27、当他经过我身边,我听到他正在背诵乘法口诀表。

28、尝试了启发式教学、列表法教学和口诀法教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0570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8
下一篇2024-01-18

随机推荐

  • 夏季宝宝防蚊用什么好啊?

     一般用喷雾剂、蚊香、防蚊液,但这些产品的成分都是化学品,在燃烧时也会形成烟雾微粒,很容易造成咳嗽、胸闷反应,甚至诱发哮喘。不适合婴幼儿使用。相对这几种来说,防蚊液对人体的伤害最小。  土方法方便又实用  用八角、茴香洗澡:去厨房的调味罐里

    2024-04-15
    24500
  • nivea妮维雅水感防晒乳真假辨别对比图

    nivea妮维雅水感防晒乳我是代购买的,担心自己买到了假货,想学习下如何分辨真假。那么nivea妮维雅水感防晒乳真假怎么辨别下面我为你提供妮维雅防晒乳对比图。真假辨别瓶身正面:正品的瓶身正面下方是有一行日文文字的,而假货的该位置却是

    2024-04-15
    34000
  • 润唇膏可以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嘴唇,全球有哪些唇膏比较好用?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佳琪OMG!口红是很多女生的最爱,宁愿吃土也要买新口红,但是如果嘴唇干燥起皮有唇纹,那么不管擦多贵多热门的口红都不好看。唇部护理的重要性不需要再多加赘述了,下面这份榜单请收好!一、曼秀雷敦这个牌子的润唇膏应该很多学生都用过

    2024-04-15
    31200
  • 精华露和精华液的区别是什么

    精华露属于浓缩型的护肤产品,基本上小小的一瓶就可以使自己的皮肤变得水润且有光泽。精华液属于护肤产品的一种,通常来说它的作用是保湿补水,而且还有一些是添加抗皱美白的成分。其实它们的质地有着本质的不同,精华露属于浓缩后的高级护肤品像sk神仙水就

    2024-04-15
    37200
  • 德叔派克视频bgm是什么歌曲

    经过网友总结,在开发者日志的视频中,一共有三处和新英雄有关的彩蛋:设计师的声音突然变成暗裔的声效、派克官方BGM的出现、以及设计师有一句话和凯隐的台词一模一样。由此得出新版本的新英雄必定有血港鬼影-派克,大概率有影流之镰-凯隐和暗裔剑魔-亚

    2024-04-15
    28000
  • 洗面奶那个牌子的美白效果好呢?

    值得推荐的美白洗面奶如下:1、花钰集氨基酸洗面奶你是否觉得自己的皮肤粗糙,脸色暗黄,还毛孔粗大?那么花钰集氨基酸洗面奶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些问题哦!花钰集氨基酸洗面奶细致的泡沫可以除去多余皮脂与肌肤角质层。同时富含各种活性成分,深层清洁毛孔,有

    2024-04-15
    28400
  • 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

    妮维雅这个品牌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人都会想到它们家的洗面奶,还经常被拿来和其他的护肤品牌做比较,比如说欧莱雅这个品牌,因为欧莱雅的护肤产和妮维雅一样也是有男士和女士的,那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1、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

    2024-04-15
    303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