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自神武天皇开始名单如下:
1、神武天皇:前660年1月1日—前585年3月11日 日本历史上第一任天皇,传说为天照大神的后裔,更有传说为中国秦朝为秦始皇寻「长生不老药」而一去不返的方士徐福。
2、绥靖天皇:前581年1月8日—前549年5月10日 由绥靖天皇到开化天皇共八代,历史上只有生诞、即位、以及建宫、立后等记载,没有治绩纪录,故在日本历史上称作欠史八代。
3、安宁天皇:前549年7月3日—前511年12月6日 欠史八代。一说安宁天皇元年为前548年 。
4、懿德天皇:前510年2月4日—前477年9月8日 欠史八代。
5、孝昭天皇 :前475年1月9日—前393年8月5日 欠史八代。
6、孝安天皇:前392年1月7日—前291年1月9日 欠史八代。
7、孝灵天皇:前290年1月12日—前215年2月8日 欠史八代。
8、孝元天皇 :前214年1月14日—前158年9月2日 欠史八代。
9、开化天皇: 前158年11月12日—前98年4月9日 欠史八代。
10、崇神天皇:前97年1月13日—前30年12月5日 首位在考古学上可考,确定实际存在的天皇。
11、垂仁天皇:前29年1月2日—70年7月14日。
12、景行天皇:71年7月11日—130年11月7日。
13、成务天皇:131年1月5日—190年6月11日 。
14、仲哀天皇:192年1月11日—200年2月6日。
15、神功皇后:201年—269年 神功皇后摄政 。
16、应神天皇:270年1月1日—310年2月15日。
17、仁德天皇:313年1月3日—399年1月16日。
18、履中天皇:400年2月1日—405年3月15日。
19、反正天皇 :406年1月2日—410年1月23日。
20、允恭天皇:412年12月-453年1月14日。
21、安康天皇:453年12月14日—456年8月9日。
22、雄略天皇:456年11月13日—479年8月7日。
23、清宁天皇:480年1月15日—484年1月16日。
24、显宗天皇:485年1月1日—487年4月25日。
25、仁贤天皇:488年1月5日—498年8月8日。
26、武烈天皇: 498年12月-506年12月8日 残暴不仁的天皇。
27、继体天皇:507年2月4日—531年2月7日。
28、安闲天皇:531年2月7日—535年12月17日。
29、宣化天皇:535年12月-539年2月10日。
30、钦明天皇 :539年12月5日—571年4月 崇佛废佛论争展开。
31、敏达天皇 :572年4月3日—585年8月15日。
32、用明天皇 :585年9月5日—587年4月9日。
33、崇峻天皇: 587年8月2日—592年11月3日 崇佛废佛论争完结,崇佛派获胜,佛教地位奠定。
34、推古天皇:592年12月8日—628年3月7日 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天皇。
35、舒明天皇:629年1月4日—641年10月9日。
36、皇极天皇:642年1月15日—645年6月14日 女天皇。
37、孝德天皇:645年6月14日—654年10月10日 645年定年号为大化,创日本年号之始。 推行大化革新,指定官制。
38、齐明天皇:655年1月3日—661年7月24日 即皇极天皇,於孝德天皇死后重祚。
39、天智天皇:661年7月24日—671年12月3日 天皇制确立。
40、弘文天皇:671年12月5日—672年7月23日。
41、天武天皇: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 强化天皇中央集权制。
42、持统天皇: 686年9月9日—697年8月1日 女天皇。
43、文武天皇:697年8月1日—707年6月15日 命藤原不比等等人编法典《大宝律令》,又设置铸钱司。
44、元明天皇:707年7月17日—715年9月2日 女天皇。
45、元正天皇:715年9月2日—724年2月4日 女天皇。
46、圣武天皇: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
47、孝谦天皇:749年7月2日—758年8月1日 女天皇。
48、淳仁天皇:758年8月1日—764年10月9日。
49、称德天皇:764年10月9日—770年8月4日 孝谦天皇重祚。
50、光仁天皇: 770年10月1日—781年4月3日。
51、桓武天皇:781年4月3日—806年3月17日。
52、平城天皇 : 806年3月17日—809年4月1日。
53、嵯峨天皇:809年4月1日—823年4月16日。
54、淳和天皇 : 823年4月16日—833年2月28日。
55、仁明天皇: 833年2月28日—850年3月21日。
56、文德天皇: 850年3月21日—858年8月27日。
57、清和天皇: 858年11月7日—876年11月29日。
58、阳成天皇 : 876年11月29日—884年2月4日。
59、光孝天皇 : 884年2月5日—887年8月26日。
60、宇多天皇: 887年8月26日—897年7月3日。
61、醍醐天皇:897年7月3日—930年9月22日。
62、朱雀天皇 : 930年9月22日—946年4月20日。
63、村上天皇: 946年4月20日—967年5月25日。
64、冷泉天皇 : 967年5月25日—969年8月13日。
65、圆融天皇 : 969年8月13日—984年8月27日。
66、花山天皇:984年8月27日—986年6月23日。
67、一条天皇: 986年6月23日—1011年6月13日。
68、三条天皇: 1011年6月13日—1016年1月29日。
69、后一条天皇:1016年1月29日—1036年4月17日。
70、后朱雀天皇:1036年4月17日—1045年1月16日。
71、后冷泉天皇 :1045年1月16日—1068年4月19日。
72、后三条天皇 : 1068年4月19日—1072年12月8日。
73、白河天皇 : 1072年12月8日—1086年11月26日。
74、堀河天皇: 1086年11月26日—1107年7月19日。
75、鸟羽天皇:1107年7月19日—1123年1月28日。
76、崇德天皇 :1123年1月28日—1141年12月7日 保元之乱。
77、近卫天皇 :1141年12月7日—1155年7月23日。
78、后白河天皇: 1155年7月24日—1158年8月11日 源平之争开始。
79、二条天皇:1158年8月11日—1165年6月25日 宾士之乱,源义朝被杀,其子赖朝被流放,平氏专权。
80、六条天皇:1165年6月25日—1168年2月19日。
81、高仓天皇:1168年2月19日—1180年2月21日。
82、安德天皇: 1180年2月21日—1185年3月24日 平氏一族灭亡。
83、后鸟羽天皇:1183年8月20日—1198年1月11日。
84、土御门天皇: 1198年1月11日—1210年11月25日。
85、顺德天皇: 1210年11月25日—1221年4月20日 承久之乱发生,朝廷倒幕军战败,朝廷自此被幕府所控制。
86、仲恭天皇: 1221年4月20日—1221年7月9日 承久之乱发生后被废黜,仅在位77日。
87、后堀河天皇: 1221年7月9日—1232年10月4日。
88、四条天皇:1232年10月4日—1242年1月9日。
89、后嵯峨天皇: 1242年1月9日—1246年1月29日。
90、后深草天皇: 1246年1月29日—1259年11月26日。
91、龟山天皇 : 1259年11月26日—1274年1月26日。
92、后宇多天皇:1274年1月26日—1287年10月21日。
93、伏见天皇 : 1287年10月21日—1298年7月22日。
94、后伏见天皇: 1298年7月22日—1301年1月22日。
95、后二条天皇: 1301年1月22日—1308年8月25日。
96、花园天皇 : 1308年8月26日—1318年2月26日。
97、后醍醐天皇:1318年2月26日—1336年8月15日。
98、后村上天皇:1331年9月20日—1333年5月25日 南朝天皇。
99、长庆天皇: 1336年8月15日—1348年10月27日 南朝天皇。
100、后龟山天皇: 1339年8月15日—1368年3月11日 南朝最后一任天皇。
101、后小松天皇: 1382年4月11日—1412年8月29日 北朝第六代天皇,在将军足利义满的协助下,接收了南朝后龟山天皇交出的传国神器,统一了南北朝。
102、称光天皇 : 1412年8月29日—1428年7月20日。
103、后花园天皇: 1428年7月28日—1464年7月19日。
104、后土御门天皇 : 1464年7月19日—1500年9月28日。
105、后柏原天皇: 1500年10月25日—1526年4月7日 即位21年后才行即位仪式。
106、后奈良天皇: 1526年4月29日—1557年9月5日 织田信长(1534年)诞生。)(生卒年:1534年-1582年)。
107、正亲町天皇: 1557年10月27日—1586年11月7日。
108、后阳成天皇: 1586年11月7日—1611年3月27日 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大名在京都聚乐第觐见天皇。
109、后水尾天皇 : 1611年3月27日—1629年11月8日。
110、明正天皇: 1629年11月8日—1643年10月3日 女天皇。
111、后光明天皇 : 1643年10月3日—1654年9月20日。
112、后西天皇 : 1654年11月28日—1663年1月26日。
113、灵元天皇: 1663年1月26日—1687年3月21日。
114、东山天皇 : 1687年3月21日—1709年6月21日。
115、中御门天皇: 1709年6月21日—1735年3月21日。
116、樱町天皇 : 1735年3月21日—1747年5月2日。
117、桃园天皇 : 1747年5月2日—1762年7月12日。
118、后樱町天皇 : 1762年7月27日—1770年11月24日 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位女天皇。
119、后桃园天皇 : 1770年11月24日—1779年11月9日。
120、光格天皇: 1779年11月25日—1817年3月22日。
121、仁孝天皇 : 1817年3月22日—1846年2月6日 天保改革(1841年)。
122、孝明天皇 : 1846年2月13日—1866年12月25日。
123、明治天皇: 1867年1月9日—1912年7月30日 实施明治维新(1868年)。
124、大正天皇 : 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5日 体弱多病。
125、昭和天皇 : 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至现时为止日本在位最长和最长寿的天皇。在位期间与德国、义大利结盟,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遭中、英、美,苏等国组成的盟军打败。
126、今上天皇:明仁 1989年1月7日—今。
日本在位天皇 今上天皇明仁如上图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作品。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最喜爱的作品,作者生前一直把它留在自己的身边。直到达·芬奇去世后,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用了一万二千里弗(法国金币名),才从达·芬奇的弟子手中买下。从此,该作品被收藏于法国罗浮宫。
扩展资料《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欧洲源自对基督教统治下中世纪的批判,产生了世俗价值观念。人的观念在达·芬奇等艺术家的观念里居于核心的地位,《蒙娜丽莎》也展现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肯定了人从自然状态脱离而存在的意义。
《蒙娜丽莎》油画:该作品经过了四个创作阶段:第一层,是一幅对未知对象的肖像草稿,从轮廓可以看出,有较大的头、鼻、双手和较小的嘴唇;在第二层里,达·芬奇用一幅《佩戴珍珠发饰的肖像画》覆盖了最初的草稿。
第三层,是1503年创作的《丽莎·格拉迪尼肖像》,帕斯卡认为这才是蒙娜丽莎的原貌,也是他所认为的“另一幅女人的画像”。
画中的蒙娜丽莎眼睛看向左边,面带微笑,这是当时标准的肖像画模样。第四层,是《蒙娜丽莎》油画作品:脸微微向右转了过来,就连目光也是向右的。
-蒙娜丽莎
名称:《蒙娜丽莎》Mona Lisa 蒙娜丽莎 画者: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 类型:油画 尺寸:77X53厘米 收藏:现藏世界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卢浮宫。 简介:《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 画者生平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是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500多年来,人们一谈起人类的文化进步,就会提及其中灿烂辉煌的一页——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要联想到达·芬奇的丰功伟绩。 1452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罗伦斯共和国的文西村近郊,赛尔·皮耶洛·达芬奇与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进入韦罗基奥的工作室成为入门弟子(13~14岁) 1473年 创作《圣告图》 1476年 被告密与韦罗基奥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恋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认,最后被释放(24岁) 1482年 绘《三贤王的膜拜》,返往米兰(30岁) 1483年 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兰德教会订作《岩石上的圣母》(31岁) 1495年 开始绘制《最后的晚餐》(43岁) 1502~03年 回到佛罗伦斯,开始绘制《蒙娜丽莎》(50岁) 1516年 应法王之邀,赴法国安伯瓦兹(64岁) 1519年5月2日 去世于安伯瓦兹(67岁)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没有眉毛!! 《蒙娜丽莎》微笑之谜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的内容及比例:高兴 83/100,厌恶 9/100,恐惧 6/100,愤怒 2/100。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博士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利文斯通博士是视觉神经活动方面的权威,主要研究眼睛与大脑对不同对比和光暗的反应。利文斯通说:“笑容忽隐忽现,是由于观看者改变了眼睛位置。”他表示,人类的眼睛内有两个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视网膜上的浅窝)负责分辨颜色、细致印记。环绕浅窝的外围部分则留意黑白﹑动作和阴影。据利文斯通说,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多数集中注视对方的双眼。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了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加大了。不过,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中央视觉便不会看到阴影。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便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的目光不断转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临摹《蒙娜丽莎》,描绘口部时便要望着别处。 1993年,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这一论断既新鲜又荒诞,然而论证是有力的。集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及科学家等多种才艺于一身的达·芬奇,可谓是个“怪杰”。他喜欢穿粉红色外套,在胡须上毫无顾忌地涂上五颜六色,还常称自己解剖过不下30具死尸。他还是个左撇子,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别人要借助镜子才能读出他写的东西。因此借助镜子亦不失为欣赏者读画的一种方法。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说,表现人体美和呼唤人性的觉醒,既是大师的人生哲学,又是他的艺术观。 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几百年来,“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诸如微笑不露皓齿是因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原型因爱女夭折,忧郁寡欢,难掩凄楚之态;更有甚者,把蒙娜丽莎从贵妇宝座上推落下来,把原型贬为妓女,故而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 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次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 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性学专家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 还有一种近乎无稽之谈的说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亚胺似的,显得很陶醉,这是吃完巧克力后人体内产生的一种欢愉激素。这种说法很少有人相信,因为当时还没有巧克力呢。 画中,左边的地平线比右边的低,蒙娜丽莎的左侧看上去比右侧大。历史上左边代表女性,体现达·芬奇崇拜女性。其实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自画像有很多共通之处,埃及传说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将其读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丽莎非男非女,是两性的融合体。 蒙娜丽莎的微笑其实是画的是 末日审判,我们可以把复制一个然后水平翻转把边缘对齐就可以看到审批的大宝座以及天使。 [编辑本段]《蒙娜丽莎》真伪之谜 按照以往的说法,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收藏于巴黎的卢浮宫。但在收藏界却有一种说法称,挂在卢浮宫的不是《蒙娜丽莎》,真正的《蒙娜丽莎》是在伦敦一所公寓的墙上。 这间寓所和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说,《蒙娜丽莎》完成后,作品就留在了丽莎·德·佐贡多家。后来,又有一个贵族请达·芬奇为他的情妇画一幅肖像,这个被称为“拉乔康达”(意为“微笑的人儿”)的女子,和蒙娜丽莎长得很像。于是,一时懒惰的达·芬奇把《蒙娜丽莎》的脸部换成拉乔康达。画作完成后,那个贵族抛弃了拉乔康达,因而没有买下这幅画。后来达·芬奇应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请去法国,带去了这幅画。普利策说,使卢浮宫增添光辉的是拉乔康达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后来流落到英格兰,本世纪初被一家博物馆馆长、艺术鉴赏家威廉·布莱克买下,后来又为瑞士一财团收购,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员。 本世纪初,曾经有许多人大规模地复制、伪造艺术名作,有理由怀疑伦敦的那幅是赝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对他的这幅画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他用显微摄影技术证实,伦敦这幅画上的指纹同达·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纹相同;根据记载,蒙娜丽莎比拉乔康多年轻19岁,被画时披着一条表示悼念的面纱,在两幅画中,只有伦敦那幅显示一个更显年轻的女人披着漂亮的面纱;另一个证据是,拉斐尔当年在达·芬奇作这幅画时曾经作过速写,速写中的蒙娜丽莎背后有两根圆柱,这两根圆柱出现在伦敦的肖像画里,而卢浮宫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 几百年以来,不少收藏家各自声称他们藏有真正的《蒙娜丽莎》,数量居然达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国缅因州伯特兰美术馆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经测定,此画确实是当年达·芬奇的手笔,画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丽莎本人。专家由此推测,这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可能是作者同时画的一幅底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目前卢浮宫内收藏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赝品,其依据在于1911年发生的那起盗窃案。在那起盗窃案中,《蒙娜丽莎》失窃。两年后,它出现在意大利,但是画面上蒙娜丽莎身后两旁的廊柱已经被切掉了。几年后,《蒙娜丽莎》被归还卢浮宫。但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次失而复得只是一场烟幕,真正的《蒙娜丽莎》已经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购,挂在卢浮宫内的只是一件赝品而已。 [编辑本段]《蒙娜丽莎》背景之谜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认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证据是,达·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约100公里的芬奇镇,并曾经在阿雷佐生活过,这一地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因此,达·芬奇很有可能采用这一地区的田园景色作为《蒙娜丽莎》的背景。当佩德雷蒂的这一观点在达·芬奇绘画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后,许多美术史专家都对他的研究结果表示肯定。 [编辑本段]画中人物 死因之谜 按照记载,丽莎·迪·格拉尔弟尼(画中人物)在46岁时抑郁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脏病专家说他发现蒙娜丽莎的左眼上有一块黄斑,这是胆固醇含量过高的征兆。这个日本心脏病专家说蒙娜丽莎应该死于心肌梗塞。 [
中国壁画史
从广义上讲,绘制在建筑物的墙壁上或岩石上,以及其它如洞穴壁上的壁画、图案,都可以称为壁画,而绘于岩壁上的绘画亦称“岩画”。在建筑物上的壁画,大致可以分为粗地壁画、刷地壁画、绘制壁画、浮雕壁画、马赛克镶嵌壁画以及其它工艺材料壁画等等。传统的刷地壁画又分湿壁画和干壁画。中国古代壁画一般以绘制场所的不同而区分,有店堂壁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墓室壁画、民居住宅壁画等。现代壁画主要目的是建筑装饰,与建筑物及周边环境的协调、融合是最重要的,材料更加多样化,具有更持久的耐久性。
研究装饰壁画的起源,挖掘美感形式,探讨审美的观念,这是至关重要的。
有关装饰美的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萌芽它的起因,不同流派的史学家和美学家有着不同解释,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有一派认为美之产生,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本能,就像吃喝拉撒睡一般,是生理的、感官上的需求;另外一种说法,提出美是派生出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起源于生产劳动,而它的存在又具有功利作用。
原始人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只有在生存环境得以保证并有所改善,早期人类才能产生美的要求,而美的要求,也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所以说,美的产生与存在,与生存相关。从现存的资料可以看出,先民们的装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身体的装饰,这种装饰又可分成身体之外的(如纹身、扩大耳垂等);二是对劳动工具的装饰,如石斧的雕琢等;第三类装饰是对环境的装饰,如洞窟壁画、岩画等等。有的美学家认为早期的装饰具有功利性,比如纹身就不像后来的京剧脸谱是为了好看,而是用来吓唬同类或其它动物;在比如用兽骨、牙等做成的项链,用来显示猎人的战斗力,记录所猎杀的动物的次数。还有一种说法,人体装饰被认为与性有关,他们为了讨好或吸引异性而在身体的某些部位进行美化、装饰。在人体自身进行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祭祀,装饰形式是具有象征性和神秘性的,颜色的使用往往鲜艳而强烈,隐喻着生命、生死、血液等深层含义。石刀、石斧这一类工具的装饰则完全出自功利的演化,原始人在追求锋利、便于使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现了形式感,如对称、均衡等等,而这些形式感就是形式美法则的内容之一。
涂抹、描绘或镌刻在洞穴中、崖壁上的原始壁画,据说是与图腾崇拜有关;也有的人认为是一种能动行为,与如今的公用建筑装饰功能一致;还由的视其为文字的早期现象,用以记录某些事、物或者用来与别的族群相交流。
对艺术起源的不同认识导致解释点各不相同。然而,除了以上分析的各种原因,恐怕不能避开娱乐和感官享受方面的因素。在原始生活状态下,人们的主要活动也都在此举行。最早的洞穴壁画的创作这也是作品的仅有欣赏者,他们的创作是为自我服务,没有别人的评价,也不需要讨好于谁,他们是自由、散漫的。
始时代,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代。但相对于地球及人类的发展,即使是从原始社会算到今天,也还只是非常短暂的。据地质学的研究,地球已存在46亿年以上了,由据考古学的现有成果,表明人类在石器时代以后才不过四千年左右。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有2—3百万年的历史,被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壁画历史,大约要从新石器时代以后说起,也就是距今有5—7千年的历史。
最早之壁画历史,似乎可以从岩画、洞穴壁画开始。公元前3世纪我国的战国时代就已有记载,如《韩非子》、以及汉代的司马迁的《史记》、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都记述了一些有关岩画的资料。据统计,中国的原始岩画群遍布19个省区,100余个县(旗)。
在几十种结论当中,最有说服力的,是认为岩画的图像主要用于记事以及早期文字产生的萌芽,它是人类最原始的“石壁文化”。中国南北方各地的岩画,多以猎人、弓箭、动物以及植物形象为主,从中可以看出明显的谋求生存之目的,其年代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另一些岩画与生殖、巫术等内容有关,以一些较为抽象的图形隐喻反演、生智方面的崇拜。这些岩画的产生,大致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4000年左右。
早期人类认识世界、表现物质的方式,与人类童年的智力情况比较形似。如观察与表现太阳,就以圆圈及放射性光线来完成牛和羊等动物的侧影、持弓箭的人形等等,不关心细节以及色彩的斑斓变化,而关注于结构的本质特征。这种先型语汇直接导致了中国绘画一脉相承的审美原则。
岩画之特点,从许多遗留至今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内蒙古乌兰察布山石岩画,生动的刻画了原始猎人的狩猎场面,表现了原始人类谋求生存的斗争状态;除此之外,还有多组群舞的形象,疑是在表达收获后的愉快心情;而另一些人对着太阳膜拜,具有神秘色彩,与早期宗教崇拜有关。内蒙古另一处比较集中的岩画群集中在阴山,有大量舞蹈场面,所描绘的人物都戴有头饰,身上佩有饰物。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刻绘在一块平整的岩石上,有多处人面形象、农作物以及抽象向符号,有很多种破译结论,普遍认为与祈祷式的宗教活动有关。新疆也有多处岩画群,所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有狩猎、放牧、征战、舞蹈以及建筑物等等,其中的狩猎场面惊心动魄,一群猎人围住一头野牛,手持长矛、拉弓射箭,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能力。而在甘肃、青海等地的岩画,则与后来出土的彩陶装饰纹样则有许多共同之处,由此可以断定它们的大致年代和当时人物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状态。
宁夏的贺兰山,集中了成千上万的原始岩画,形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早期壁画画廊。贺兰山崖画属游牧民族的艺术创作,艺术手法活泼自由,题材有动物、植物、人物和含义不明的抽象画面;对人物的表现最为丰富,有狩猎、舞蹈、交媾、膜拜等等。
云南岩画是整个南方系统岩画的重要代表,广泛分布于怒江、澜沧江、红河和金沙江等流域。其中在沧源、麻栗坡等地最为集中。它们的表现技法完全不同于北方,贺兰山和阴山的岩画实际上是岩刻,以可糟的方法雕琢在岩石上,以凹线造型。而云南岩画的特点在于技法上使用涂绘为主,到目前为止,共发现有50余处。云南岩画的描绘形象更加丰富,形象也更加生动,有戴面具人物、有配尾饰人物、牵牛人物、狩猎人物;动物有牛、猴、蜥蜴、蛙、蛇、象、猪、鸟等;还有太阳、月亮、云霞、星辰等;穴居、房屋、道路也在表现范围之内。
福建仙字潭摩崖石刻是东南沿海地区有代表性的早期壁画,它的特点是高度抽象化和符号化,介于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人们对自然以及超自然现象进行抗争的奋斗记录,是形象思维的创造性标志。此处的岩画与阴山、贺兰山、乌兰察布等地相距数千里,但在表现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舞蹈人物形象、如人面形;在工艺上都采用敲凿或磨刻将画面刻在岩石上。
古代的壁画艺术,由岩画、洞穴壁画,一步步走进住宅,登堂入室,进而发展到住房的顶部,逐步走向成熟。尽管原始人类的简陋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我们仍可以从现存的气它出土文物上进行推断,分析与之相关的事或物,找出原始岩画与建筑壁画之关系。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原始岩画实例存在,在非洲、欧洲、美洲等许多地方,都可以发现这种早期的文化现象。
原始社会后期,氏族公社开始解体,贫富不均的现象日益明显,私有制逐步显现出来。中国历史进入夏、商、周时期,开始了奴隶制阶级社会。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自禹到桀十七个帝王,其都城迁移频繁是因为那时的社会经济结构依然以牧业为主。夏文化已有较成熟的陶器制作,玉、石、骨、纺织工艺也得到较大发展。据《尚书》记载,这个时期“筑倾宫、饰瑞台”,可以推想其建筑壁画已初具规模。“装饰”泛指修饰、打扮,或者掩饰、美化的意思。装饰一词出自《后汉书梁红传》:“女(孟光)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即嫁,始以装饰入门。”壁画即为建筑装饰之一种。当时的壁画内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其它装饰推测。如夏的晚期,铜器的铸造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装饰纹样比较丰富,其内容正如《左传》记载的那样:“昔峡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君权的确立,需要政治上的稳固,礼教的作用很大,壁画艺术开始承担了一部分警戒社会民心的作用。由于建筑物不易保存,壁画也随之淹没,在秦王朝之前长达3000年的历史当中,没有任何壁画的遗存。
上、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建筑的发展,壁画艺术也兴盛起来,从周到汉代的殿堂壁画相当发达,《孔子家语》中记载当年孔子参观周代的明堂,见到过壁画“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画出了“各有善恶之状”。这些记录还不足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壁画艺术的全貌与特点,但至少说明周代有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壁画,这种艺术形式被统治阶级借以作为宣传工具、教育工具,起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先有宏伟的蓝图,再有建筑物的形式,而建筑内外又缺少不了相应的装饰壁画,这是一种艺术规律。但我国的历史传统中,往往视工艺为形而下的低贱工作,极少把它们纳入历史记载,所以当时的建筑壁画成就,也只有片言只语的评语,即使是这样,那些描述也往往简单、抽象,充满了不实之辞。比如《诗小雅斯干》中对宫殿的描述如跋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等等,只是虚无的描写了建筑的堂皇、敞亮、真实尺度却不得而知。
至战国时,规模更加宏大的壁画开始出现。王逸《楚辞章句》为《天问》所作的序中,提到楚国有先王之庙、公卿祠堂,图画着山川天地、神灵怪物、古时圣贤等等。正是这些感人至深的壁画,使读画着屈原大有所感,写出了有名的《天问》。
当时已有职业的宫廷画家,称为“画史”,齐、鲁、楚、宋都有这样的画家。《庄子外篇田子文》中,就提到画家的个性张扬,说有一画家应召入宫,解衣盘礴,裸身作画。这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及诸子百家的争鸣风气有很大关系,说明当时对艺术创作的开明与自由。后来,“解衣盘礴”成为张扬艺术个性、寻求创作自由的代名词。据为数极少的文字记载,我们可以推想当时的画家风貌。刘向所撰《说苑》中提到齐国有个画家叫敬君,齐王建造九重台以后,便命敬君进行装饰,绘制壁画。绘画历时数载而不能回家,敬君思念他的妻子和家人,就画了一幅妻子的像每日相对。
对当时的绘画风格和技法,我们只能参照帛画和其它的工艺装饰。那时纸张还没有发明,绘画只能是壁画、画缋和帛画,只是材料的不同。古时“玉帛”并称,以视其贵重,是财富、权力的象征。战国时期的帛画,至今发现有四件,其中《龙凤人物图》、《御龙图》比较能说明问题。《龙凤人物图》帛画于1949年在湖南长沙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绘画。图中有一个妇女的侧身画像以及龙与凤鸟,描写巫女为墓中死者祈福,龙、凤的形象已表示引导死者升天,这是楚人墓葬的一种习俗。画图以墨勾线,描绘细腻,向我们展示了那时的基本绘画面貌。《御龙图》发现于1973年,它画在细绢上,画中有一留着胡须的男子,腰挎长剑,手握缰绳,驾驭一条巨龙。人物的衣饰飘带迎风飞舞,可以明显看出构图的运动方向。这幅作品所表现的死者乘龙升天的美好理想。以单线描绘,平涂设色,有些局部加以渲染,还少量使用了金白粉彩。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装饰也给我们提供了参照,单线勾描,辅之平涂色彩。以图案化的表现手法进行壁画创作,可能是那时比较常见的风格。
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评论画理,但从他一贯的画评之中,肯定了壁画的社会功能,比如对周代明堂壁画的评价,能画出历史人物的善恶,有教育后人的作用;此外,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说,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道德观念联系起来,对后世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有很大影响,使他们以此为标准营造人文环境;庄子是道学的创始人,他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顺其自然、虚静淡泊,成为后来画家们所追求的思想境界。
秦朝崛起于战国纷乱的后期,但其统治时间很短。尽管他有众多画家、作品丰富,但兵灾频仍,使遗留后世的美术作品很少,壁画更是无从发现,只能通过其他造型艺术品种加以推论。
当有成“瓦头”,是简瓦前端的遮挡部分,蔽护檐头,起固定和美化作用。最初出现于四周,为半圆形,后来演变为圆形。从西周至元、明、清各代,瓦当在式样、花纹上都有所不同,明显体现出各时代的风格。陕西扶风的西周晚期大型基址上,曾发现很多不同形式的简瓦,瓦当的纹饰与青铜器的风格相近战国时期的瓦当大致分成素面、花纹纹饰、文字装饰三大类。齐国瓦当以树纹为主、燕国多用饕餮纹、还有很多瓦当使用文字为装饰。对瓦当的研究在北宋时期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清代的研究者更多。
研究汉代壁画,必须与汉墓联系在一起,一是汉代的墓室壁画有一定的说教意义,它以通俗易懂的画面指导人们辨别是非;二是因为墓室壁画有一定的纪念意义,有一些重要题材是反映墓主人的生前生活;三是因为汉代尚厚葬,墓室壁画的艺术风格基本上能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绘画水平。;再就是通过研究墓室壁画,并与墓室中的其它文物——如帛画、玉器、漆器等相比较,能完整的对汉代壁画风格有所认识。
壁画附着于建筑,两汉建筑不可能保留至今,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的,都是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有它特殊的目的性,并不像一些美术理论家们一味赞扬的那么好,其装饰性同时也充落了迷信和压抑。装饰性壁画在两汉时期被广泛绘制,殿堂、住宅等建筑上都有,其主要的造型语言和题材内容都不可见,这是个憾事。汉墓壁画在东北、内蒙一带有多处发现,河北、河南、甘肃、山东、山西等地也有一些壁画被陆续发现,这些壁画普遍场面较大,内容也很丰富,以表现墓主人的生活场景为多,有多处墓室中都有车马出行的场景;在墓室中绘画门卫、仆从的形象也比较多见,希望墓主人在阴间能继续得到仆人的服侍。河南密县汉墓、内蒙和林格尔汉墓中都有“百戏图”内容的壁画,有欣赏者、表演者,一遍宴饮、一边表演跳丸、倒立、飞剑等百戏节目,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饱满;画面细致,人物衣饰、饮食餐具都一一刻画清楚;表演者姿态各异,色彩不同,活泼而有序。内蒙和林格尔东汉乌桓校尉墓的壁画,有数百人物组成浩大的“出行图”,各种级别,各种装扮的兵士,显示出墓主人生前的气势;画中还绘有殿堂屋宇、城郭森严。整个画面构图大气,用笔奔放。
历史故事也是汉代壁画所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河南洛阳汉墓中有“鸿门宴”故事;洛阳卜千秋墓壁画有人手鸟身的仙人‘洛阳老城汉墓画了春秋时期发生的“二桃杀三士”故事等等。此外,汉代壁画还有描写日常生活,如厨房劳动、汲水洗涤、收拾鸡鸭、处理鱼肉等场面;画鬼绘神,也是汉代壁画中常见的内容,如“四神”、“伏羲、女娲”等等,与当时的画像石的风格比较一致。
汉代壁画以线描染色技法为主,也有没骨画法。前一种画法与楚墓帛画有承继关系,但在衣纹勾勒、细部结构描绘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技术上有很大进步;设色以平涂为主,用色也更加丰富而变化多端,红、黄、绿、青、紫、黑、白、赭石交替使用;勾线填色的画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有直接影响。另外一种被人们长期忽视的壁画形式当属“画像石”和“画像砖”,有的以浮雕形式出现,有的以绘画形式出现,但从艺术语言上讲,都应归于壁画一类。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与同期的帛画、漆画都有一些共同性,与壁画更是具有“血缘关系”。在艺术表现上以大的整体感为主,善于刻画有代表意义的细部,突出对象的个性特征,表现人物、动物对运动规律;场面构图上,抓住最具情节变化的一瞬间,使之凝固成布局得当的画面动势;善于处理气魄宏大的场面,尽管有的壁画人物众多、场面复杂,但都能在主题设立上主次分明,运用分段描绘、大小错落等巧妙的手法,,取得明确的视觉效果。
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先有佛教壁画、再有道教壁画;从附着体上有石窟和寺观建筑之分,它们随着宗教的兴衰而发展变化,从东汉开始,历经各代,甚至一直延续至今。石窟寺的开凿和兴盛,随着佛教之传入中国而发展起来。石窟中除了大量的石雕佛像、泥塑佛像以外,就是遍布各个角落的壁画。较早的石窟壁画当属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它位于拜城东约50公里处,其中最早的作品是东汉时的遗物。现存的二百余个洞窟中,壁画的题材全都是围绕佛教故事创作的,称为“本生故事”,艺术手法上明显带有印度犍陀罗文化、当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相融合的迹象,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新疆石窟壁画虽然是佛教题材,但它在造型艺术上所体现的人情味,表达了古代的美学观念,产生无穷的生命力。菱形方格的画面分割结构,是新疆石窟壁画的主要形式,这也是古龟兹艺术的特点之一。在洞窟的券顶上,以菱形方格为基本单元,进行连续组合,形成图案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这是一种巧妙的艺术处理手法,在结构上看似一致的菱形方格,其实每处都有自己的面貌,使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佛本生故事生动、感人,用活灵活现的画面冲击是人的思想意识。新疆克孜尔为代表的壁画,普遍采用工笔重彩的画法,有的结合以纯的白描,相互衬托,形成别致的效果。这种效果所形成的凹凸感并不同于自然的光与影,不受固定光源效果的支配,它的完整性仍然是浅浮雕式的平面化处理。
最为著名的甘肃敦煌莫高窟,始建于366年,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各代,壁画现在还能看到4500平方米,是中国壁画的宝库。装饰性的画作与以装饰为目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的产生在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别,以装饰为目的壁画是在比较晚的后来才出现的。敦煌壁画的目的是宣教佛法,以高超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他们承继了汉代艺术的成熟风格,并受到了外来影响,从内容上把佛经故事与神话传说结合起来,以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形式表现出来。这种高度概括和丰富想象的壁画语言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寓教义于绘画欣赏之中,为我们提供了极有美学价值的壁画艺术珍品。
十六国北魏(公元304-534)时期的壁画,主要是佛教故事和佛像,承继了汉代绘画的一些特点,又受到了一些来自中亚西亚地区的艺术风格之影响。中国的佛教艺术,都与宣传释迦牟尼的事迹故事有关,信徒们把许多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都加在佛祖身上,使之成为某种象征和精神寄托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舍身饲虎图”,在一个独立的壁画上,描写三个太子在出游的过程中遇到母虎食子;三太子为救虎仔,舍身饲虎;另外尔太子悲痛欲绝;;父母拾骨筑塔等情节。整个画面打破自然时空状态,严谨的整合起来,色调抑郁、气氛低沉。还有一幅“鹿王本生”故事,也很有名。被神鹿救起的溺水人为答谢恩情,要当九色神鹿的奴仆,神鹿说只要别去告诉别人我在哪儿就行了。溺水者发誓不说,否则就满身长疮。王厚欲取鹿皮,于是国王令贵赏知情者。溺水人背信弃义,贪财卖友,并带人去指认九色神鹿。其结果就像壁画上描绘的那样,溺水人满身长出了疥疮,而九色神鹿当面指出溺水者的忘恩负义,国王为之震动,严令禁止猎鹿。此幅壁画以山峦、树石为构图上的自然分割物,故事情节按横向排列顺序延展,每一段的情节都有说明文字。另外,“尸毗王割肉伺鹰救鸽”、“得眼林”等故事壁画,也都在构图、色彩处理、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有浓郁的装饰趣味,是杰出的壁画经典作品。
隋代(581—618)的历史尽管非常短暂,只维持了三十六年,但在莫高窟这个艺术殿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经变在这一时期逐步替代说法图,以线造型的民族绘画手段使画面更加细致;构图上充分利用空间,佛像的服饰华丽超过了前代。
唐代(618—907)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封建时期,壁画艺术也随之迈进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新时代。唐代敦煌壁画大部分是以佛祖为中心,构图上左右对称。为使更多的普通人能够接受,壁画开始打破人与神之间的界限,现实生活中豪门贵族的宫殿亭台、伎乐歌舞都在壁画中成为天国的境象,而充满想象力的飞天在空中起舞散花,产生神妙的感染力。“经变”的意思就是佛经的变相,把经文变成图画。唐代壁画最为省兴的是“净土变”,宣扬今生来世之间的因果报应。通过艺术家们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虚幻奇妙的佛法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供养人的画像也是唐代壁画重要内容之一,大部分供养人的画像被绘在经变的下方,也有在经变里聆听说法的供养人,供养人的是从都以较小的尺寸显示出来。有些达官贵族的供养人壁画场面宏大,如“张仪潮出行”、“宋国夫人出行”等,人物仪态优美、衣饰华丽,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
五代(907—960)是唐王朝垮台以后的一个短期割据时期,敦煌壁画的新创作品较少,主要工作是翻修、重建。这一时期的壁画以供养人最为突出,有些与真人等大,表明姓名、官衔,人像描绘细致,造型被平面装饰化处理,衣饰图案上可以看到西域各族的风格特点。从总体上分析,这一时期的壁画与晚唐有所不同,晚唐的壁画比较软、松,上面提到的“张仪潮出行图”是晚唐时较好的作品。五代时期失去唐中期的雍容华丽,但有严谨的特点。这种风格与当时的“院体”影响有很大关系,发展至宋代,“院体”风格走向高峰,并处现僵化显现,略显艺术趣味不浓。“天清问经变”是这一时期较好的作品,以绿色为主,装饰特点非常明显,但只停留于表面,艺术水准不高。
宋代(960—1279)的壁画题材以菩萨为主,不像以前有那么多的佛经故事。相比前代,由于可开凿的空间非常有限,这一时期所建新窟已明显减少,莫高窟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宋代敦煌壁画的代表性作品是“五台山图”,以四十多平方米的尺度描绘了五台山为中心的城镇与乡村,其中有山川、河流、寺庙、市井、各色人物、各色建筑,对地理特点和标志性建筑物的描绘基本写实。宋代敦煌壁画的佛教气氛渐失,洞窟的尺度都比较大,但显得空泛,面有多少可资欣赏的实际内容,不见了北魏、隋唐时期的那种艺术气质和吸引力。“五台山图”没有宗教信仰的那种狂热,而是更加理性,像是地理导示图。
西夏•元(1038—1368)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已完全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敦煌也不再是佛教的圣地,密宗的出现使佛教的派别发生裂变,元代的千手千眼佛像为前代未曾有过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佛教密宗绘画的发展,是由于统治阶级竭力提倡喇嘛教。石祖忽必烈尊重喇嘛首领八思巴,奉为“帝师”,号称大宝法王西方佛子,并下令全国各地兴建喇嘛寺。这个时期,宗教和政治紧密结合,喇嘛教徒公开参与政治活动。因此,寺院密宗应运行起,而石窟开凿几乎不再进行。
莫高窟的壁画家们没有留下姓名,他们一笔不苟地持续描画了近十个朝代,到元代已近尾声,保留至今的壁画洞窟近五百个,成为中华民族及至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敦煌壁画以及艺术创作上的智慧与力量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壁画创作。
中国的佛教石窟壁画,除了敦煌莫高窟以外,还有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很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等,都有很多壁画遗存,它们与敦煌莫高窟(包括榆林窟)被合称为中国四大宝窟,是中国壁画的博物馆。
纵观中国壁画,佛教壁画占据着一个较大的比例。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说法不一,共认的原始考证材料为《三国志魏志》注引《魏略》中的几句话:“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二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施王使尹存口受浮屠经”,这可能是中国人之佛之始。佛教石窟造像及壁画艺术随之传入中国,按现存遗址的走向分析,主要由西北路线—也就是丝绸之路一线;有从锡兰(斯利兰卡)到广州一线;有从尼泊尔到西藏、从缅甸到云南一线,显示出从印度一带渐渐传入内地的播散脉络。
天水麦积山石窟壁画群,位于甘肃天水是东南45公里的麦积山,现存壁画约1000余平方米。其中北魏时期壁画较多,其中飞天造型比较有特点,线条流畅,色彩亮丽。莲花装饰图案随处可见,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气氛。洞窟顶部以及四壁都绘有内容连续的佛经故事、大型经变等。麦积山壁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西方净土变》,人物和建筑众多,构图复杂而严谨,气势宏伟。这是中国石窟壁画中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一幅净土变。
龟归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壁画群当属拜城克孜尔石窟、库车森木塞姆石窟等。其中库车森木塞姆石窟壁画的创作年代约在南北朝到隋唐年代,现存52个洞窟,窟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克内什村西北。库车森木塞姆壁画是按小乘派经律绘制的,除本生故事、说法外,还有乐舞供养以及山村景观等。壁画绘制以土红色线条勾勒,平涂设色,用晕染法体现明暗变化,画面构图饱满,人物密集,形成龟兹壁画特有的艺术风格,明显受到中亚西亚艺术的影响。
石窟壁画艺术是我国最丰富的艺术宝库,但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世俗化,宋、元以后大规模的石窟开凿已非常少见,对佛教的崇拜已被广泛散布于城镇乡村的寺庙所取代。元代只有一个特例是出现在山西太原附近的龙山石窟,这是一座独立的道教石窟群,但已经没有壁画遗存,是一种罕见的现象。明代的窟龛开凿仅有极少几处,较为突出的是山西平顺县宝岩寺石窟,艺术方面无可取之处。到清代,石窟造像已完全绝迹,但热衷于对前代石窟艺术进行翻修的人倒是为数不少,其结果是不仅没有留下什么好的作品,反而大量的破坏了壁画的原貌,有些甚至变成不伦不类的面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