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年7月,在拉萨的大昭寺由大司徒仁波切和嘉察仁波切主持的仪式中,被正式命名为:巴 恰达 让炯邬金 嘉威 纽古卓都 钦列 多杰 察 秋阔 南巴 嘉威 德 (Pal Khyabdak Rangjung Ogyen Gyalway Nyugu DrodulTrinley Dorje Tsal Chokle Nampar GyalwayDe),意为:“无所不能的上师、尊贵的上师再世、诸佛菩萨之子、带领众生解脱轮回果报的上师、完美的智者、全能的尊者”。1992年9月27日,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邬金钦列多杰在楚布寺正式升座。楚布寺是1189年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八十岁时在中藏吐龙谷 (TolungValley)创建的,为噶玛巴法座主要驻锡地。
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批准认定的第一位藏传佛教转世活佛。此外,按照藏传佛教传统,嘉瓦仁波切于1992年6月30日写下正式的认证信函,确定他为第十六世噶玛巴的转世,1992年7月23日,嘉瓦仁波切的办公室发表了详细明确的认证内容。 2011年10月,香港举行“噶玛巴九百周年庆典”活动。
第十七世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虽然无法亲自来港,但仍透过录像献辞。法王开示,佛教(尤其是金刚乘)中,上师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无缘亲见佛陀,上师就如第二尊佛般为我们说法引道,恩德极大。盛大举办是次庆典,就是为了感念圣者的恩德,进而学习其菩萨行,自利利他。我们并不是在缅怀一个普通人,而应视噶玛巴的行谊为佛菩萨的教授。
法王表示,历代噶玛巴与汉地人民的佛法因缘深厚,故是次庆典能於香港举行,意义重大。庆典的主题「慈悲与智慧」,很能够代表噶玛巴。从杜松虔巴开始,为了众生不断乘愿再来,正是出於其慈悲与智慧。因为慈悲,任何时候都能舍弃自我,全心致力利他;因为智慧,堪为众生指引正道,消除彼等愚痴黑暗,令其获得究竟喜乐。这两种功德,是噶玛巴的本质,也是佛法的精髓。
法王继续说,这两种功德并非噶玛巴所独有,我们每一个都具备这些种子,如果精勤努力,也能成就广大的利生事业、受用广大究竟的喜乐。
播放法王邬金钦列多杰精辟的开示片段后,若干僧人上台念诵三皈依、礼敬如来十号等;歌手王菲献唱《心经》、《除障祈愿文》,在一片梵音妙韵中拉开了庆典的序幕。
开幕礼当天,本港各大汉传、藏传佛教道场高僧大德,例如西方寺退任方丈永惺长老、观音寺住持融灵长老、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会长绍根长老、宝莲禅寺住持智慧长老、当卡菩提佛学中心巴桑仁波切、噶玛迦珠(香港)佛学会卓美仁波切;以及艺人林青霞、梁朝伟、刘嘉玲、袁咏仪等均有出席。
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经常用神通看前世因果,然后对弟子们讲述他本人、弟子们、以及其他众生们的前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故事,以此对弟子们进行因果教育,佛经中充满了这类的故事,本空间也转载了部分佛陀讲的因果故事。
印光大师(西方三圣之一的大势至菩萨再来)生前认为只有因果教育可以救中国,因此大力推行充满鬼神内容的道家书籍《太上感应篇》和《安士全书》,以此对全民进行因果教育,同时他老人家的著作中又坚决反对学佛人追求和使用神通。
宣化上人(西方三圣之一的观世音菩萨再来)生前与佛祖相同,几乎都是利用自己的神通力看到的自己、弟子、以及其它众生的前世因果故事来对弟子们进行生动的因果教育,同时宣化上人又反复强调不允许弟子们追修和使用神通(宣传因果轮回除外)。
为什么佛菩萨们都在宣传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方面都使用神通(使用自己的神通力或借助其它书籍),可是又坚决反对弟子们追求和使用神通呢?请看下面佛在《楞严经》中对此问题的开示就能找到答案: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摘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
以下是宣化上人对上述佛经的解释:
“那些魔王及妖灵精怪等都得到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只是没有漏尽通,便留恋这个尘劳烦恼的世界,怎肯任你摧裂他的宫殿?所以一切鬼、神、天魔、魑魅魍魉,以及魔王,必会在你修习正定之时,联合起来,找你的麻烦。” (摘自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卷九)
什么是漏尽通?现在我再深一层告诉你们,有漏便是有*欲,尘劳亦就是*欲,因贪恋*欲,就离不开尘劳,所以不能得到漏尽通,而成天魔。要把情欲根断,到清净无染的境界,才能得漏尽通,才能得到正道。中国字之构成,亦很有意思,好像妖精之“妖”字,是女字旁加夭,夭是卅岁以下而死者。你们看字便可明白其意。你修定时,因精足神足气足,妖魔鬼怪就来扰乱你,相抢你的宝贝,吸食你的精气。所以修定时,男遇女,或女遇男,都要格外小心,要不然便会失掉自己的宝贝而丧失道业。”
由此可见,在神通方面,佛菩萨有六通,而妖魔鬼怪都有五通(只是没有漏尽通)。我们是凡夫,没有神通去辨别真假,因此我们决不能用神通为标准来辨别佛与魔、正与邪的区别,辨别真伪应以佛经为唯一的标准。我们要听佛菩萨的话,对神通的使用只限于对因果轮回的教育方面,除此之外,不使用神通也不去追求神通。对于找通灵人看因果,只限于获得因果轮回方面的信息,对于治病和改命运的方法则一定要按照佛经提供的方法去做。
按照这个原则,学习佛菩萨的做法,在因果轮回的教育方面使用了很多通灵人和众生附体的文章和视频,因为我们凡夫空说因果轮回、讲大道理是空口无凭,效果不好,不利于弘法利生。此外对于一些本人或家人有重病绝症或大灾大难者,需要深刻忏悔才能使冤亲债主原谅而放手, 也建议他们先找通灵人看一下因果,因为不知前世和今世因果就无法深刻忏悔,不深刻忏悔,冤亲债主就不原谅、就不离开,因此,病痛也就好不了、灾祸就会继续发生。
在此特别强调:除了有多方医治无效的重病、绝症等,以及家族中灾祸连连的情况,一般的病症和不顺还是要以清净心念佛来治病和消灾免难。因为现在的通灵人中,有些真本事的通灵居士有的拒绝看因果(例如狮子姐姐)、有的被打击污蔑后停止看因果、有的只给富贵人看因果(老百姓找不到他们),老百姓能找到的通灵人大部分是大仙儿,为了求供养,他们身上的鬼神和动物灵一般都假冒佛菩萨或天神附体来给人们看因果、看病和看前程等等。它们虽然有些小鬼通,但是在治病和改命方面的效果都是暂时的、不完全、不究竟的,还有很多后遗症。
最后,再次强调一下结论: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在因果轮回的教育方面,使用通灵内容效果好、见效快,除此之外,绝对不能追求神通和使用神通!
参考资料:
大宝法王 明永乐元年,成祖获悉噶玛噶举派五世活佛得银协巴(13841415)道法高超,十分仰慕,为在京都召见,遂“遣司礼少监侯显赉书、币,往乌思藏,征尚师哈立麻”。这里所说的哈立麻,即得银协巴。永乐四年,得银协巴在西藏接到诏书后,经过认真考虑亦决心前往内地面见皇帝。是年7月,他从噶玛地方出发,经长途跋涉于翌年到达南京,受到永乐皇帝、皇后、皇子、大臣们的盛大欢迎和接待。他向皇帝献马,永乐皇帝亲自致书酬答。在南京期间,得银协巴还奉命在灵谷寺设普渡大斋,为已故明太祖朱元璋及皇后“荐福”,由于多有灵瑞,“帝大悦,侍臣多献赋颂”。事竣,封他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赐印诰及金、银、钞、彩币、织金珠袈裟、金银器等大量物品。
“大宝法王”原本是元朝皇帝封给萨迦派八思巴的封号,明永乐皇帝把这一最高封号给了噶玛噶举派黑帽活佛,说明当时噶玛噶举的实力已超过萨迦派,受到明朝的格外重视。明朝皇帝后来又封了“大乘法王”和“大慈法王”,但其地位却逊于大宝法王。在明朝所封的三大法王中,大宝法王最引人注目。从明成祖、英宗到宪宗,历朝皇帝颁给噶玛巴(哈立麻)的礼品、封诰,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和拉萨的各大博物馆中。
大乘法王 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遣使邀请故元帝师贡噶坚赞的孙子昆泽思巴(即贡嘎扎西,13491425)来到京师。昆泽思巴在南京多次讲论佛法,并为永乐帝传授密法之道,博得敬信。是年5月,他被封为“万行圆融妙法最胜真如慧智弘慈广济护国演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简称“大乘法王”。明成祖同样赏赐他佛像、法器、袈裟、各种珍宝、金银绸缎、茶叶等物。受封后,他曾遵皇帝旨意去五台山朝佛,广传萨迦教法,他还请求皇帝大赦万名在押罪人,得到恩准。永乐十二年(1414年),昆泽思巴离开京师,由中官护送返回萨迦,他在后藏继续传法布道,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在萨迦寺大殿圆寂,享年77岁。他的弟子仍秉承其师初衷,“终明世奉贡不绝”,同中央王朝关系密切。
大慈法王 在三大法王中,最后受封的是大慈法王,时间要比大宝、大乘两法王晚二三十年,时在明宣宗年间。明朝在封大宝、大乘法王时,正是公元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创建格鲁派(黄教)初期,明成祖注意到了这个后起教派的潜在号。
孙悟空 观世音 文珠菩萨都是佛教的 关羽可以算是道教的 武财神就是他 属于道教的
在道教中关羽亦称“关圣帝君”,简称“关帝”,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
但是佛教里面也有他 分量没道教这么重 基本在藏传佛教里比较多
在汉传佛教中,对关云长的信仰只是限于供奉,并无祈祷、赞颂以及供奉仪轨,而在藏传佛教中,有多位大师著有供赞仪轨,如章嘉大师、土观大师以及这世大宝法王、亚青寺阿秋仁波切等。多识仁波切也曾著有关云长简略供赞。
杜松虔巴於藏历金虎年(公元1110,宋徽宗大观四年)诞生于藏东多康地区的拉达村追苏雪山中。父亲名“贡巴多杰恭”,是修行大威德金刚的瑜珈士,母亲“冈恰明敦”是瑜珈女。杜松虔巴自小便是个天赋异禀的神童,因此被称为给配。
杜松虔巴自幼年起就从自己的双亲那儿得到教法,他自父亲处领受了一发母(注1)的心咒,并在十一岁时完全了达有关一发母的修行仪轨。同年,他在一个观境中见到女性的大护法玛哈嘎哩(吉祥天母),这件事显示出他本具的灵觉。
杜松虔巴另从贾嘎拜罗喇嘛领受了著名护法--玛哈噶拉(大黑天)的修习仪轨,迅速地圆满修行。由于修行所获得的力量使得杜松虔巴能在岩石上留下清楚的手印及脚印。 十六岁那年,这位出众的少年自堪布却吉喇嘛和“嘉玛瓦恰巴却吉辛给”格西处受戒,接受剃度进入僧团,并且领受了一个新的法名-却吉达巴。此后杜松虔巴即随“恰巴却吉辛给”格西,学习“无著菩萨”的种种教典。同时,他也随“帕察尼玛扎。
译师”学习“龙树六论”和“月称”的中观教典,杜松虔巴根据阿底峡的教授方法修习上乐金刚仪轨,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便通达仪轨。十八岁那年杜松虔巴至头珑向格西贾玛哇学法,并成为他的弟子。此时杜松虔巴学习了弥勒菩萨的教导及有关Prajnamula的教法。之后的一年,杜松虔巴四处参访名师,最后遇见了格西“札拉瓦”,学习了噶当派的教法。喇嘛帕擦宁玛创巴是位著名的译师,他教导了关于中观的教法,而杜松虔巴同样很快地便圆满了这些教法。在定中,杜松虔巴见到了弥勒菩萨,并接受了五项重要秘密修习的灌顶。二十岁那年,杜松虔巴受俱足戒成为俱足比丘,并且成为堪布“马都钦”及“乐洛依喜罗竹”座下弟子。这两位教师交付杜松虔巴努力地学习“毗奈耶”(戒律,律藏)。又从“嘎大译师”获得印度密教圣者“毗鲁巴”的时轮金刚和道果的教法。 之后,杜松虔巴拜访了孟国王嘎同,国王也成了噶玛巴的弟子。之后他的足迹遍及全藏,并开始倡导教义及教授学生。噶玛巴花了三个寒暑的时间,在雅藏地方的一块大岩石上修行,具足神通能穿岩而过。噶玛巴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待在帕波卡列平白石,这个地方曾是莲师的宝座。噶玛巴在这儿,接受空行母的供养。之后杜松虔巴再度返回冈波巴住所,后来噶玛巴拜访冈波丹萨,文献上曾说这对众生而言将有莫大的利益。
不久,噶玛巴听到了上师圆寂的消息,他立刻赶回冈波寺。在一个胜观中,杜松虔巴见到了冈波巴示空中,他修了一座法,祈求噶举派传承的兴盛。在那次仪式中,他向弟子表示他将於八十四岁那年圆寂。
五十五岁时,杜松虔巴来到冈波乃囊。他在这里因修梦瑜珈而开悟,从此便了知了日与夜、梦中与清醒、禅修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合一无二性。此等了悟相当于大手印的第四品“无修瑜珈”。
杜松虔巴证悟的声名远近驰名,后来成为有名的“三世智”,当杜松虔巴开悟时,十万空行母以自己的头发编成一顶黑色的金刚宝冠供养给他。据说此冠戴在每一位噶玛巴的头上,象征他们对实相的真实了悟。此时喜金刚的九本尊坛城,以及其智慧佛母(无我母)之十五本尊坛城,还有许多本尊皆在杜松虔巴的胜观中显现。
康省丹萨地方的保护者(族长)多杰帕增邀请噶玛巴访问该地,噶玛巴应允前往,并在他五十六岁那年于该地建造了冈波丹萨寺。此地相当著名,因为只要有新的噶玛巴化身降世,巨石上便会出现藏文的噶字母(注4)。某天,噶玛巴修习那洛六法中的光明瑜珈时,十五位空行母出现于他的面前,并示现多玛依喜克洛(度母智慧轮),即度母的坛城。在另一次机缘下,噶玛巴奇迹般地到达锡兰的辛嘎拉,并在当地和成就者伐遮冈塔赫鲁嘎一同说法,这名成就者也给予噶玛巴关于上乐金刚更高深的灌顶。并自弥勒菩萨接受许多重要的教法。藉由修行“梦瑜珈”定成就,他曾在定中到锡兰去接受密教圣者金刚冈塔授予上乐金刚的灌顶。后来他又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兜率天去、由弥勒菩萨教导他菩萨誓愿。这些事迹都是发生于丹萨寺竣工后的事情。杜松虔巴留在冈波乃囊十八年,其间他曾修建了一座寺庙和一所闭关中心。
七十四岁那年,杜松虔巴离开丹萨,当噶玛巴抵达当帕邱助时,他向七千名比丘说法。来到西康的追龙地区,该地位于止河边。他平息了当地的两个村落间的仇恨。随后噶玛巴在雷村建立一座新的寺院--康玛寺。平息党派斗争,并为当地带来一段时间的和平。然后杜松虔巴再前往噶玛贡地方,建立了寺院噶玛巴在这儿为人们祈福,传法并赐予灌顶。此外,他更广泛的为病者服务,治好许多疾病,包括瞎眼、麻疯等;他由大悲心所显发的治疗力量具有非常大的加持力。
此外他在“玛尔康”和“噶玛贡”各兴建了一座寺院。噶玛贡寺成为噶举派寺院中规模较大,且较为重要的寺院之一。在噶玛贡时,杜松虔巴遇到了他的大弟子“卓衮雷千”,后来成为一位噶举传承的持有者。
随后冈波巴的弟子-吉殿桑贡(止贡噶举的创始者)寄了一封信给噶玛巴,希望他能回达拉冈波寺,以完成冈波巴遗愿--几位著名的弟子都能回到达拉冈波寺居住一段时日。于是噶玛巴启程前往,遵照冈波巴的指示返回达拉冈波,他供养该寺,又修复了一些建筑,并为僧团传了许多法。噶玛巴致赠达拉冈波寺七颗大的绿松玉及七十匹驮满茶叶的牦牛。此外他编排了四套以金汁书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五十部论,十颗更大的绿松玉及五十匹骏马供养达拉冈波寺。
当达拉岗波寺的重建工程完成后,杜松虔巴前往拉萨西方的祖普,他在楚布(祖普)建立了他的主座,一直到1959年为止,此寺一直都是历代噶玛巴的驻锡地。
在祖普时的某晚杜松虔巴在修“梦瑜珈”时,得到密教圣者“因扎菩提”授予四面十二臂金刚亥母的法。接著在另外一个胜观中,他获得了金刚亥母的教示。接著当杜松虔巴在祖普时,他平息了一场察巴噶举祥喇嘛所涉入的争论。祥喇嘛是位大成就者,也是察巴传承的领导者,然而本身个性较富挑战性。因此在争端中,唯有噶玛巴才能平息。
喀什米尔的佛学大师,也是曾被邀到西藏为僧团建立一个新戒律传承的释迦师利,公开指出杜松虔巴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三摩地王经”中所授记的“具佛行事业的人”,或又称为“噶玛巴”。察巴噶举的创始祖师“祥喇嘛”也确认了这样的说法。他又说杜松虔巴是代表一切诸佛慈悲之本质的观音菩萨的化现,并将於未来成佛,名狮子吼如来。印度的菩提迦耶寺住持曾供养了祖普寺一只大法螺做为礼物,显示对杜松虔巴在佛法上的证量表示感佩。 1193年的元旦杜松虔巴将祖普寺的经典法本和舍利交给大弟子卓衮雷千,又把自己下一世转世地点的详细预言信函交付给他,预言他的下一世会于何处诞生,同时命令其著名的弟子卓衮雷千小心保存。他宣称日后将会有多位噶玛巴的转世活佛出现,并且强调在当时已经有数位化身和杜松虔巴同时存在(注5):一位在浦珑地方(邻近拉达克);一位在尼泊尔,西藏边境;另一位在东印度,同时是观音菩萨的化身;第四位则是东方世界中一位叫做达巴泰耶的国王。
杜松虔巴去世前一年,冈波丹萨的巨石上又出现了噶字母,这告诉了弟子们新的噶玛巴即将降世,於是弟子们将噶玛巴的财产平均分配于各间寺院。元月三日早晨,杜松虔巴最后一次向弟子们说法。说完后全身端坐,双眼凝视虚空,进入禅观中,而在正午时分示寂。一切正如他三十年前的预言指示,此生他将活到八十四岁。藏历水牛年(1193年),杜松虔巴以八十四高龄圆寂,有无数的空行母前来迎接他,同时也有许多神奇的瑞兆发生。
荼毗典礼中,许多人领受到噶玛巴之胜观的体悟和加持。有些人看到他的身体由荼毗的火烟中升起,另有一些人则见到空中有许多太阳,并有勇父和空行在其间。火焰熄灭后,除了有许多舍利子留下外,杜松虔巴代表慈悲的心脏,以及代表教法的舌头都没被损坏,并且在遗骨上现出种子字。 杜松虔巴有许多颇有成就的弟子,他们将杜松虔巴的影响传入其他传承,并溶入自己的冈仓噶举。此传承的持有者是“卓衮雷千”,他又传予“彭扎巴”;后者再传第二世噶玛巴。
其他曾受到杜松虔巴教示之五个传承的创始祖师有:
“达龙噶举”的达龙唐巴迁波;
“竹巴噶举”创始祖师藏巴嘉雷、祖师宁杰雷巴;
“止贡噶举”的创建者邱巴吉殿桑贡;
“藏巴噶举”的创建者卓贡藏巴甲热;
“红教宁玛派噶陀传承”的创始祖师噶当巴德谢。
此外,还有五位弟子具有特殊的能力:
德琼桑杰巴:他以准确的预言闻名。
达滇巴察绰得哇:他以神通著称。
卓贡仁钦:他是名相当具加持力且优秀的精神导师
瓦噶当巴:具有菩萨特殊力量
给丘存:获得甚深证悟
(注1)一发母,密续佛母,宁玛巴多修习此本尊法。她也是玛哈噶哩一种示现,唐卡中大多将一发母描绘为一眼、一齿、一乳及一发。
(注2)这本文献为mDo-Ting-Chin-rGyal-po,禅定王经。
(注3)萨迦师利巴卓是印度超岩寺密教寺院最后一任住持。他在西藏待了十年之久。
(注4)“噶”字母一个接著一个,成行地排列于岩石上。十六世大宝法王的“噶”字母比先前的几个字母还大。
(注5)许多化身能同时存在:如身、语、意等化身。
有时我们遭遇的是挫折而不是成功,生活并不会总是如人所愿。但是我们要坚强,并继续向前,而不要因为这些事而陷入低谷。接受挫败并学会坚持,不畏风险地追求我们的梦想,把消极转化为积极,让这些痛苦成为我们通向更美好生活的垫脚石,并学会利用它们让自己更坚强,即便我们失败很多次,也不要被失败打倒。下面是关于佛语的语录96条,欢迎阅读与收藏。
1、有时我处理一件困难的事情,即使是一件大事,我仍然能坦然、从容且顺利地解决,究其原因,发现当时的我自我没有那么强大,私心也没有那么严重;有时我处理一件困难的事情,哪怕是一件小事,自己却心烦意乱,处理得不够融洽,究其原因,发现当时的我自我高大,私心严重。总之,一切唯心所造。
2、信仰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人,总不能因为摔了一次跟头就不走路了。那个看着你每次摔跟头,扶你起来,给你拍土的人,给你揉揉的人,又能陪你一块儿说笑着接着往下走的人,就是亲人。人生苦短,用心生活。跑得再快,也快不过时间;走得再慢,时间也不会催促。
3、最好的放下,不是刻意的去忘记,而是让彼此安然。那么,请允许我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淡泊的守在时光的对岸,将记忆串成风铃,安静的把你想起……
4、人生的高度,一半始于个人的努力,一半源自众多的选择。人生的败笔,亦多是生于选择当中:一是不会选择,盲目攀高,肆意逐浪,心神分离,难修正果;二是不坚持选择,目常斜视,心易旁顾,朝秦暮楚,难成其大。
5、花开自有花落时,人生最大的障碍,不是困难,而是自己的内心。心若急了,神驰,意乱,景衰,一辈子无论走多远,也都没什么韵致可言。环境可以乱,心灵不能乱;做事可以赶,心不可以急。
6、你要静静等待,等待花开的时刻,等待风拂过花萼,以唤醒前世种下的梦。
7、人生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所以心态放宽,对待一切事物报以平常心看待。
8、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9、原夫真参实悟者,先须叩己,发辉本有之灵明;后必遇人,究彻向上之巴鼻。(明)慧经《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卷四
10、实语谓甘露,妄语则为毒。
11、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12、问:"在家念经念佛,请问是否可以打法器?"答:"诸位必须要知道,法器的用意是什么?是让大家在一起共修时,音声、音调、动作能整齐划一,庄严道场。因此,打法器至少是两个人以上,就有必要。如果是一个人,就没有必要。法器是音乐的节奏,是为了帮助庄严道场,整齐划一。"
13、佛教四摄将爱语列为其中之一,足见爱语在弘法度众和修行中的重要 作用。爱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还有利于结好人缘,便于摄化众 生。古德云:"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因此,千万不要 忽略自己脱口而出的任何一句话,不要逞口舌之快,因口具有传播及造恶 的力量,其影响所及实不容轻忽。
14、我们应该常常反省自己:我有爱心,但是有没有发挥出来呢?我的言语行动是否有失检点呢?如能常常检讨、反省,不让行为、观念有所偏差,就绝对不会发生缺失过错。
15、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唐)洞山良价禅师《五灯会元》卷十三
16、凡人要断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保持沉默,再大的毁谤和中伤都会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灵就不会迷失,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17、我们不能活在过去,而是要做好今天的事情,认真过好每一个今天。
18、佛说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然而报复就是你必 定会后悔的事情。没有人会在辛苦地报复完后有快感,相反会更加痛苦和 空虚。佛要我们以德报怨,宽恕仇敌才更能彰显人性的光芒。
19、佛陀告诉我们,轮回的一切系列过患、无穷无尽的痛苦,皆是从无明开始,因无明引发。正如第j三世大宝法王在《了义大手印》中所说:"从本未有白现迷为境,由无明故执自明为我,由二执故流转于诸有,愿断无明迷乱之根源。"
20、能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不在法上,而在听法人的心上。
21、找不到风水师,可找一个当下运气很好的朋友帮你看风水,虽然他不专业,但因他当下运旺气旺,受他自身磁场感召,很容易就会找到一个和他自身能量对等让他顺眼的好风水,如春天出门到处春意盎然很容易看到花开一样,概率极高。人阳气旺时看到的只能是春天和笑脸,反之气弱时撞到的只能是鬼!
22、佛教认为,一个人是否拥有金钱物质,是由福报的多少决定的。反过来讲,聚敛金钱的过程就是消耗福报的过程。一生的福报是有限的,消耗完了就没了。所以,在富有之后,要懂得知足和感恩,要与人分享自己的财富和快乐,才能惜福造福,并不断积累来世新的福报。
23、凡夫众生就像照相机:它能记录很多影像,还可以通过调整焦距与闪光灯等方法拍摄远近大小明暗不同的照片,却唯独拍不到它自己——照相机。同样,凡夫能感知地球上的信息,也能研究上至太空下至地壳的现象,却唯独不清楚自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更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
24、人生有三大支柱:一是生命健康,二是精神信仰,三是物质基础。
25、禅定是开启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门,它的本质是帮人解脱,让世人从对名利的追逐与占有中解脱出来,达到身心的彻底放松,既不为生老病死所困惑,也不被喜怒哀乐所纠缠。
26、住持之要,当取其远大者,掠其近小者。事固未决,宜咨询于老成之人,尚疑矣,更扣问于识者。
27、有大智大慧,就能照见五蕴皆空;有大慈大悲,就能度一切苦厄。
28、五十肩,胳膊僵硬,平时能弯曲到的角度就是弯曲不到,穿衣、洗澡、刷牙都困难,稍一用力,疼痛难忍.只好作罢。心地刚强,不柔软,不能怪它不听话,因为它虽想听话,无奈心太疼,出家人,出世俗家,人佛法家。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讲爱而血浓于水,讲理则恩断义绝。身要有家,心更要有家。有佛、有法才有家;无佛、无法没有家。三界火宅,六道逆旅,唯净土是心之家。安住于法,以法为家,生诸佛家。我家广大。只好作罢。
29、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名利与感情,而是慈悲与智慧。因为有了慈悲,才能自利利他,有了智慧,才能自觉觉他。
30、若知唯识现,离于心所得,分别不现前,亦不住其性。是时攀援离,寂然心正受。
31、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南本《涅槃经》卷四,四相品
32、禅悟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
33、生命需用在人、事、理会合的生活中。
34、岁月虽然带走了你青春的足迹,何必在意当年青春的美丽,只要你能够坦荡地面对血与泪的洗礼,直面去看待人生,无私地品味天地沧桑,正确品味自己生命中的禅唱。正确拥有自在的自己,整个世界都是你的傀儡。
35、只要心是坚强的,外在的优势和劣势便不足畏惧,因为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只要你掌握了方法,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把劣势变成优势。
36、一切断欲,截意根源,昼夜守一,必入定意。《法句经》卷下,尘垢品
37、进止安徐如象王,勇猛无畏犹师子,不动如山智如海,亦如大雨除众热。《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38、宽心、包容,是快乐的泉源。
39、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在欢快的鸟鸣中,我的心境无比开 阔。今天,我,我们都将发生一些改变,同样都会继续坚持该坚持的东 西。 "坚守自己的个性,与人不同,才能使我们人类社会丰富多彩,我 们才真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了贡献。"借于增彪先生的这句话自勉。
40、困难和挫折总是出现在前行的征途,是希望和成功的前奏。没有茧, 就体会不到破茧而出的快乐;怕掉落,就永远不能展现飞翔的美丽。
41、对待输赢最好的办法是放下输赢,太看重名声利益,太在乎行动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失败。
42、虽三藏十二部,言言互摄互融,然必得其要,方能势如破竹。
43、卷语丹青已逐岁月失色,字典里暖情惬意的遗迹再也找不回欢欣。理智告诉我感情只能记载过去,可情欲却无法跨越思念的鸿沟。爱情失去了你,梦也没有了次序,不知何时才能恢复禅心,将你从思念中掸去。
44、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人佛性戒中。
45、一个人如果从年轻时就有信仰,老来自己可以看经、念佛、禅坐,养成在生活中以佛为伴,以法为用,以僧为友,则老来不但不会孤单寂寞,甚至可以活得怡然自得、丰富多采。
46、我们不一定是某个领域内的专家,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对那 个领域的感受。我们可能误读某些事物及其细节,但感受依然真实。
47、遍于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尽所有智;超越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佛教的唯一真理。尽所有智,是真理的广的角度而言,犹如辽阔的海面;如所有智,是真理的深的角度而说,仿佛深广的海底。虽然深广的不同,但究竟是一体。
48、世间一切皆如过眼云烟,生活不过是弹指一挥的区区数十年,悲欢离合也都是一瞬间的体验,我们存在,所以我们思考;我们思考,所以我们怀疑。我们在怀疑中寻找生存的理由,寻来寻去,却仍旧迷茫。
49、佛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说,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 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真正的布施。但是对于我们这 些平常人来说,要拥有佛家这样的境界,先要有正确的金钱观。
50、又如大地持四重担,何等为四?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喻彼大地。何等为四?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
51、"静坐常思","思"的是什么?应该是自己不知足与攀比产生的错误;"闲谈莫论",不让"论"的是别人的生活与作风。踏踏实实地做我们自己,幸福、快乐自然会围绕在我们身边。
52、随缘而行,随遇而安。
53、一日,小和尚问老和尚:我要如何才能成佛?老和尚不语。再问还是不语。小和尚顿悟,亦不再语。老和尚微颔首,作拈花一笑状。
54、弹指之顷发善意,其福难喻。《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六,牧牛品
55、一、用理智净化感情。二、用慈悲升华感情。三、用理法规范感情。四、用道德引导感情。五、不执著于占有感情。六、时时不忘转身,为感情留余地。七、要懂得适应情爱的变化,在变化中调整爱的方式。八、要爱人,就不要让自己情绪化,不要让爱成为恨的种子。
56、为生活而工作,人生不快乐;为工作而生活,才是人生的真价值。
57、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平等佑一切世间故;发安乐心,令一切众生灭诸苦故;发饶益心,令一切众生离恶法故;发哀愍心,有怖畏者咸守护故;发无碍心,舍离一切诸障碍故;发广大心,一切法界咸遍满故;发无边心,等虚空界无不往故;发宽博心,悉见一切诸如来故;法清净心,于三世法智无违故;发智慧心,普人一切智慧海故。
58、禅定是一种境界,自由是一种心态,虽然抵达自由可以通过不同的禅修方法,但是绝对的自由只是从心灵角度而言。
59、能放下身段,弯下腰做资源回收,是真正的去我相、灭我执。
60、真挚的关怀与祝福,也是最好的布施。
61、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62、吃得苦中苦,方知甜滋味。俗话说得好,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所以,不要娇惯自己,自己坚强才是人间正道。世上也没有平白无故的福报让你享用,多积福,多惜福,才能多享福。
63、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64、学诚法师:人没有那么简单分为"好人"、"坏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也有烦恼的时候,烦恼起来的时候就会做伤害自他的事情。未来要面对什么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自己现在在做什么。
65、所有的故事,都有个结局。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如白驹过隙。许多人,插肩了,便是缘分;许多事,沉淀了,便是晶莹;许多路,走过了,便是成长;许多错,明白了,便是历练;许多梦,做过了,便是幸运;许多绪,牵念了,便是幸福。
66、保持内心柔和,调整好情绪,对一切众生都谦逊对待。
67、有人因邪僻的心理、错误的见解、龌龊的念头施舍财物,是不净布施。
68、永远不要抱怨自己的人生。人生中没有假设、没有如果、没有可能,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平平常常的小事情。假如你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可以做,那么就做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吧,给一个可爱的孩子做尽责的父母,给一对可敬的老人做孝顺的子女,和你的另一半一起经营温馨幸福的家。简单生活一样美好!
69、如果换我先开口,日子是否还一样细水长流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70、人生,不纠结别人怎么看自己,只纠结自己怎么看别人。
71、大家都是佛教弟子,所以要皈依三宝,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皈依三宝以后才是佛弟子,不皈依三宝算不上佛弟子,所以皈依三宝、信仰三宝非常重要。
72、作为一个佛弟子,做人的修养、品格,一天比一天要提高;自己内心的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要减少,这才是修行的目的。吃素应该从修心开始做。
73、要想利益众生,必须要修行好自己。那也就是说,我们发的心越大,越要从自身开始好好地修。
74、学佛能改变命运。我们积极地创造善缘,就会让我们从智慧走向智慧,从光明走向光明,从幸福走向幸福。
75、如果说光阴分为黑暗和光明,那么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颗找寻快乐的心穿行在黑暗与光明交错的时光隧道。
76、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活了多少年,而在于你走过的生命中有多少"好时节"。这取决于我们的心态,看不开,处处抱怨,人生便是一出悲剧;看开了,知足、乐观地活,便能活出人生好时节。
77、跌倒了不必急着站起来,四周找找看有什么可以捡的,再站起来!
78、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79、把自己活成一朵残荷,不为懂得,只为慈悲。当人生远离了那些浮华,喧嚣、热烈。远离了人群的热闹、名利、趋炎附势,人生,是往回收的。收的姿势当然不会如盛开一样夺目。可是,荷,抽筋扒骨了。没有了灼灼夺人之姿,却有了硕硕风骨之态。
80、佛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81、佛曰: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自心二法了知惟是分别所现,不起妄想,不生执著,不取色相,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而恒修檀波罗蜜。
82、众生为什么没有福报?因为不种福田的缘故,那么到什么地方去种福呢?就在佛、法、僧三宝面前种。
83、认认真真学佛,老老实实修行,这就是最殊胜,最圆满的供养和布施。
84、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
85、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金刚经》
86、就是个纠结的人儿,从怀上她就开始杞人忧天,在孩子的事儿上总是不能放宽心态,总是在为她担忧,我知道是我的原因,但我想知道,是不是所有妈妈都这样!
87、我希望:他,和我一样,胸中有血,心头有伤。不要什么花好月圆,不要什么笛短萧长。
8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89、自在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深能广。唐朝——澄观大师
90、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解释: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直到现在,都被无明所遮蔽,因此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91、应伐欲稠林,勿伐于树木。从欲林生怖,当脱欲稠林。男女欲丝丝,未断心犹系。如饮乳犊子,不离于母牛。
92、有一次孟子讥笑众生:如果家里的羊走失了,人们会去找回来;但良心掉了,却不知道有没有人要去找。
93、若菩萨,为贪利故,自叹己德,毁砦他人,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菩萨戒本经》。注:如果菩萨为名利赞叹自己、毁谤他人,是第一重罪。
94、有些人是用来成长的,有些人是用来刻骨铭心的,有些人是用来怀念的,有些人是用来忘记的。对于光阴中的种种,要退却、忍让、自持、慈悲。懂得小喜可观。才会与时间作战时反败为胜,那些属于你的幸福、饱满、气息会不请自来,姗姗翩然。
95、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96、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以下问题回答皆建立在持五戒的基础上。
问:酒鸡蛋韭菜大蒜之类的能吃吗?
答:酒者,五戒中已明确规定,不能喝。鸡蛋属于卵生,不可以。韭菜大蒜之类的为五辛,会助涨*心,嗔恨,尽量少吃。
问:烟能吸吗?行房事可以吗?
答:烟酒等有麻醉作用的实务,都是属于酒戒的。房事不可纵欲,除与自己的合法配偶以外,不可邪*。
问:应酬不得不喝酒?
答:要么不要应酬,要么不要喝酒。
问:我要不吃家人怎么吃饭呀?
答:在家人做起来比较难,做得到固然可喜,做不到也不违背吃素的初衷——慈悲心。
问:初学佛时能感觉到佛,后来觉得佛离我越来越远了。怎么回事呀?
答:学佛是快乐的,但同时也是艰苦的。“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说的就是人在学佛的道路上容易迷茫厌倦甚至觉得离佛法越来越远,光是依靠自身幸福感支持作为学佛的动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影响,如果此时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是无法让自己保持宁静恒定的心态。
问:几天都不能感应到佛了怎么回事呀?
答:每个学佛人都会有不同反应的。但任何反应都是虚幻的,不可执着感应,否则后果严重。
问:放生了两条鲤鱼回向是希望我父亲的病能好,但是觉得没效果?
答:人的业报是不可思议的,是很复杂的,你放生了自有功德,但你要知道它不一定能使你父亲的病好,因为有些事的因缘的确是太复杂了。但是请记住,因果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问:好多事变的不顺利了,怎么回事呀?
答: 我们修行,最主要是明白真理,开启我们的智慧。不错,我们现在已开始明白因果道理,认识修行及多做功德。但是,我们累世所作的业,是不会因我们现在信佛便一笔勾消,我们还有很多业仍未消除,很多无形的冤亲债主等我们还债。这些业障,是多生多世所累积下来,就如一只沾满污积的水杯,水杯本来洁白的,但久经尘染,现在你想把这水杯变回洁白,则必须用水洗,水杯才可渐渐回复本来面目。我们修行,就是做着除渍的工作。
以上回答仅代表我个人意见,不一定就是这样,仅供参考之用。阿弥陀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