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沽名钓誉的唐太宗李世民

一生沽名钓誉的唐太宗李世民,第1张

如果有人要问: 历史 上有哪些好皇帝我想:很多人都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他于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年号贞观,据说在这23年之中国家富强,百姓安乐。《旧唐书·太宗本纪》中说:当时“东至于海,南至于岭”,老百姓睡觉不必关大门,行旅外出可以不必带粮食,能够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这23年就是 历史 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他为什么能把国家治理得这么好,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一、能够用人,人尽其才;二、能够“纳谏”,也就是能够接受意见,别人有话敢说。特别是他能纳谏,名臣魏征直言敢谏,君臣契合,千秋传为佳话。其实,能够接受意见,办好了国家大事,对自己也是好事,何乐不为李世民勇于纳谏成了他最大的德政,就说明别的皇帝大都不肯接受意见,横不讲理,老虎屁股摸不得。事实正是如此,言官小心翼翼地向皇帝进言,只因为说的话不合皇帝的胃口,被打被杀的事,历代有之。过去给专制王朝里的忠臣定了一个标准,那就是“文死谏,武死战”。当武官的能够战死在战场上,就是忠臣,这是容易理解的。至于“文死谏”,要求当文官的为谏(规劝皇帝)而死,这就没有道理。希望文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去规劝皇帝,当然可以。皇帝听不听是他的事,不能因为意见不合,发生争执,皇帝就要杀人,那不太蛮横了么把“文死谏”作为一种要求提出来,就等于认可了皇帝可以随意杀人,未免可怕。

既然很多皇帝都不愿意纳谏,有些皇帝因为厌烦那些啰啰唆唆来谏的臣子,还会冒火。为什么只有李世民能够虚心纳谏,而且从谏如流我们总得问个原因。是因为他的修养特别好不是。是因为他读书读通了,深明事理也不是。在他获得纳谏的美名之时,他还很年轻,正是少年气盛之时,而且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在这时候,他能虚心、耐心纳谏,总有特殊原因。要了解其原因,就得把话说长一点。

唐朝的开国之君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皇后窦氏共生四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渊即位之后,封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世民比较能干,在跟随李渊打江山的时候立下汗马功劳,被拜为“天策上将”,地位在诸王之上。他恃功而骄,与建成、元吉的关系都很紧张,到了势不两立的程度。建成虽是太子,却无威权,很不自安,乃联合元吉,共同抵制世民。双方各结党羽,互相倾轧。他们都到李渊面前告状,指责对方“图谋不轨”。李渊多次努力,希望作出一个妥善的安排,来化解矛盾,都未如愿。最后矛盾激化,终于爆发了一场骨肉相残的大悲剧——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6月4日,27岁的李世民悍然发动宫廷政变,带领部下埋伏在长安宫城北面的玄武门内,突然袭击前来上朝的建成和元吉。等不及部下动手,他亲自张弓射死自己的长兄太子建成,元吉同时遇害。

这是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事情的经过清清楚楚,无可隐讳。李世民用极不光彩的手段背着皇帝,谋杀太子,同时犯下了大逆谋反和灭绝人伦的大罪,于公于私,都是罪在不赦。在发动这一事变之前,他虽然下了很大的决心。也作了一些必要的准备,但在事成之后,反而极为惶恐,不敢去见李渊。他当时的顾虑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在行动之前,他是抱着我不杀你,你会杀我的想法,决心冒险以求一逞。事成之后如何善后的问题,未及多想。但在行动之后,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自己一方虽然颇有实力,但是对方也还是有一定的力量,非短时期内所能扑灭。而且在道德上、法纪上、舆论上,自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突然袭击虽然胜利了,下一步的吉凶祸福。很难预卜。这时李渊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李渊被激怒了,一定要对此事追究罪责,则自己就很被动,难道在杀兄杀弟之外,还要在冲突中被迫杀父,承担更大的罪名如果对李渊软硬兼施,暂时稳住了他,还有争取化解矛盾的可能。于是,他决定拜托自己的大将尉迟敬德去向李渊告变,相机行事,力争让矛盾缓和下来。

尉迟敬德受托,擐甲持矛入宫去见李渊。既想进行劝说,也有威慑的意味在内。李渊闻讯大吃一惊,长叹道:“想不到今天会出现这样的事!”他既感痛心,又觉得万分为难。如果认真追究这次政变,必然自相残杀,不知要杀到何时才能了结,这对李氏政权自然极为不利。思之再三他只好叫尉迟敬德把世民喊来,商量如何善后。世民见到李渊,“号啕久之”,不知道是自己问心有愧,还是故作姿态。这时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觉得是绝处逢生。李渊先封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位太子,自己当了太上皇。世民的党羽接管了政权。虽然建成和元吉冤死,但李渊这种妥协的决定总算避免了一场大流血。

李渊虽然不再追究,但事情并未就此了结。《旧唐书》中说:当时人心思乱如“旱苗之望雨”。为什么在李世民登位以后大局不稳,人心思乱他自己心中有数。那是因为他用阴谋杀兄夺位,引起朝野许多有识之士的不满,民心不在他这一边。

面对这种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局面,李世民还算比较冷静,想出了一系列治标与治本的办法。所谓治标,是解决眼前的问题:对于已经露头的谋反者,只好坚决打击,丝毫不能软手,以免蔓延;对于那些虽未露头但明知是情绪不稳的人物,则尽量采取安抚、笼络、加官、赏赐的办法,争取他们倒向自己。更困难的是如何去治本。他这个皇帝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愧对全国臣民。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家对自己的观感,就只好谦虚谨慎,小心翼翼做事,夹紧尾巴做人。

虚心纳谏,当然是收揽人心的一个好办法。这就是他比以前任何一个皇帝都乐于纳谏的真正原因。他纳谏的对象,主要是丞相魏征。其中自有特殊原因。老臣魏征原是太子建成的心腹,一直为建成出谋划策,是在李渊妥协之后,不得已才归向李世民的。他有一定的声望。又深知双方斗争的内幕,李世民因为自己有顾虑,对很多人都不敢得罪,更不敢得罪魏征。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魏征才敢于犯颜直谏,指出李世民的一些短处。后人不明真相,就事论事,就觉得魏征既正直敢言,李世民又虚心接受,这样的君臣关系千古少有,堪为典范,歌颂之声,千年不绝。

却不知道他们常常是在唱双簧。许多事情都是他们预先商量好了的,对于一些不该做的事,李世民先是要做,魏征站出来一谏,李世民立刻虚心纳谏,收回成命。这完全是现代人所说的“做秀”。做秀做给谁看双簧唱给谁听对象是老百姓。李世民唱双簧唱成了圣君,魏征唱双簧唱成了贤相。表面上圣君贤相,相得益彰,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李世民并非真有雅量,真能接受意见,就是在唱双簧的时候,他心里还是觉得很不舒服的。

《新唐书·魏征传》中有一段话,就足以说明李世民从“乐于纳谏”到厌恶进谏的变化过程,也可以说是李世民纳谏的真相。这段话是:(魏征对李世民说)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诱导别人提意见);三年以后,见谏者,阮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心里不舒服)。帝惊曰:公何物验之(有什么根据)(魏征)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徙,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第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外界是受宫人的影响)。陛下恚(很不高兴)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剃光头),乃称其意(他就满意了)。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

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李世民即位之初,玄武门之变阴影尚在,他不得不装出一副虚心纳谏的假象,以搏得臣民的好感。几年之后,事过境迁,他对纳谏就不是那么耐心了。再到后来,江山坐稳,顾虑消除,有人直言提意见,他就不免冒火,即或暂时克制,“意终不平”,可以说是纳谏的雅量已经不复存在。

不过,为了长期保持他与魏征君臣契合的美名,为了长期宣传他乐于纳谏的美德,双簧还是要唱下去的。即使别人觉得气氛不佳,不敢多言,魏征凭他这块老招牌,总还可以敲敲打打,来一点小骂大帮忙。或者是不说具体内容,只说些“提个醒儿”之类的不痛不痒的话。例如有名的《十思疏》:

一、见可欲则思知足,

二、将兴缮则思知止,

三、处高危则思谦降,

四、临满盈则思挹损,

五、遇逸乐则思遵节,

六、在宴安则思后患,

七、防壅蔽则思延纳,

八、疾谗邪则思正己,

九、行爵赏则思勿因喜而僭,

十、施刑罚则思勿因怒而滥。

说来说去,都是老生常谈,而且字句整齐,讲求对仗,可以说是一种文字 游戏 。后来李世民主动问起魏征,近年施政情况比往日如何魏征乃上“十渐”之疏。文曰:

陛下即做初,清净寡欲,化及荒外,今万里遣使,访求珍异,一渐也。初爱民如子,今漫用民力,二渐也。初劳身以役物,今纵欲以劳人,虽忧时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三渐也。初亲君子远小人,今则于君子也,恭而远之;于小人也,狎而近之,四渐也。初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今则玩好之杂然并进,五渐也。初求贤若渴,今好恶随心,使谮言得行。六渐也。初无田猎游观之好,今晨出夕返,驰骋自娱,七渐也。初遇下有礼,群情上达,今诘责细过,忠款不申,八渐也。初孜孜求治,惟日不足;今长傲遂非,兴兵黩武,九渐也;初频年水旱,抚恤不遑;今徭役渐兴。元元之心,恐不能如前安固,十渐也。

李世民看了。命人将全文写在屏风上,以便随时提醒自己(其实是表示自己乐于纳谏的宣传)。对于魏徵则立赐“黄金十斤,厩马二匹”,双方皆大欢喜。

虽然如此,魏征还得掌握分寸,说话不能过火。如果掌握不住火候,仍然会冒犯天颜,带来不测之祸。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中记载,有一次罢朝后,李世民回到内苑,大发雷霆说,“魏征每廷辱我。”(在大庭广众中给我难看)。“会须杀此田舍翁”(总有一天要杀了这个土老头)。经过皇后再三苦劝,说明利害关系,他才息怒。可见,他纳谏的耐心实在太有限了。听了比较尖锐的意见不仅会冒火,还想到了杀人。而且想杀的不是别人,正是与他君臣契合千古传为美谈的老臣魏征。请想一想,这些美谈的真实性究竟还有多少

如果说,李世民的虚心纳谏,是因为自己不得人心,政权不稳,不得已而为之。那么还有一件事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伪君子。这就是所谓“纵囚”事件。也许是他多年来唱双簧作自我宣传唱惯了,无事生事也要找些题目来做文章,宣传自己是古今少有的大圣人。可惜他的智商并不算高,想出来的花样出现不少漏洞,明眼人一看便知。结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被人传为笑谈。此事的大致经过如下:公元632年,李世民认为在他的治理之下,老百姓安居乐业,道德水平一定大大提高。为了作一次惊人的测验,他下令把已判死刑的390名犯人一律暂时释放回家探亲,为期一年。明年今日,如期返回接受死刑(真是很有人情味)。据说期满时这些人全都回来了,一个也不少。李世民非常高兴,下令一律赦免。这件事在当时传为美谈,认为那些死刑犯人被李世民的大恩大德所感动,都成了讲信义的君子。宋代的欧阳修写了一篇《纵囚论》,批评这是李世民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举。真实情况是李世民和死刑犯人双方都用了心机,达成一种默契。即李世民估计他们会回来才会放他们,死刑犯人也是估计回来会被赦免才会回来,这是在合演一台好戏,演给老百姓看。李世民得了美名,死刑犯人得了赦免的实惠,双方都有好处,受愚弄的是老百姓。《纵囚论》中评论此事曰: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互相揣测。互相欺骗)以成此名也,鸟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哪里有什么“施恩德”与“守信义”的事。)

可见用权术来蒙哄世人,只能蒙哄一时,难以蒙哄久远。这种滑稽剧只能愚弄芸芸众生,愚弄不了许多明眼人与有识之士。要想耍弄小聪明欺骗天下后世,亦非易事!用卑劣的手段夺取《兰亭序》

汉字的书法是汉人独有的一门艺术。写得一手好字是知识分子必有的基本功。南朝梁元帝萧衍因为书法绝妙,为天下的士子所敬佩,李世民也对他羡慕不已。只要自己的字写好了,自然就会成为一位合格的皇帝,这就是李世民一生爱好书法、苦练书法的根本原因。要想把字练好,必须遍观天下的名帖名碑。古今第一书家王羲之父子亲书的名帖,就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珍品。皇帝有的是财富,有的是权力,岂有办不到的事。于是,圣旨一下,天下二王的名帖都进贡到了长安玉华宫含风殿里。如王羲之的《游目帖》《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送梨帖》等等都到了李世民的手中,快哉!快哉!

可就是王羲之最出名的《兰亭序》帖始终找不到。有人提供线索,说是此帖保存在越中(浙江)一位有名的禅师辩才手中。一道圣旨下去,辩才老和尚被请到长安。尽管唐王朝的君臣好话说了千千万万,老和尚就是不承认藏有此物。李世民无可奈何,只好仰天长叹:“贵为天子,却无缘得见此神品,奈何!奈何!”李世民手下有两大能臣,房玄龄能谋,杜如晦善断。在大家共商良策之时,房玄龄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即先放辩才回越,让事情冷下来,再派一个能说会道的御史萧翼前去“诈取”。如何“诈”法由萧翼假扮成一个世代书香的

名门子弟,携带几幅二王的真帖,以拜师求教为名,辗转介绍,接近辩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旋,萧翼果然不负君命,骗取了辩才的信任,从辩才的手中看到了《兰亭序》帖的真品。真品一出现,萧翼立刻“变脸”(变脸的速度,绝不亚于川剧中的“变脸”),当即拿出钦差御史的官威,狠狠数落老和尚对皇上不说真话的“欺君大罪”,当面宣布将此真品没收,上缴朝廷。可怜82岁的老和尚惊得目瞪口呆,不久就郁郁病逝。那位萧御史则兴高采烈,得胜回朝。李世民得此国宝,终于圆了多年来的一个梦。他临终时下令将此国宝随葬,永伴圣躬。后来虽有人多次盗墓,就是不见此物。有人讽刺贪官,说你要这要那,死了总不能带到棺材里去。李世民却竟然真把《兰亭序》真品带进棺材。永别人间,至今不知下落。

在了解以上这些 历史 真相之后,我们不禁会想:在君主专制的制度之下,做皇帝实在是太讨便宜了。难怪有那么多人舍死忘生不择手段去争夺皇帝宝座。因为一般人(包括文武百官在内)做事,都要“自负盈亏”,事情做好了的有功,做坏了就得承担罪责。只有做皇帝可以“负盈”不“负亏”。做了好事如“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当然会郑重其事地记载在 历史 上;做了坏事,如李世民的杀兄夺位以致引起日后一连串骨肉相残的宫廷政变,如李隆基宠信边将一手造成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几乎覆亡,好像他们都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不像现代人当总统,当得再好,不过连任一次,出了问题就要承担罪责,可能提前下台。所以今人争当总统就远没有古人争当皇帝那么拼命。

史书是一本账。既然是一本账,那就应该记载清楚,无论是盈是亏,都要如实记载。虽然做不到分毫不错,至少也应该大致不差。中国史书的记事,对皇帝们特别是那些开国之君有特殊优待,就是记功不记过,负盈不负亏。既然如此,史书就成了一本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连篇累牍地记着皇帝的好处,怎么转眼之间国家就垮台了请问执笔的史官,你向天下后世如何交待一本假账又如何能让后人鉴古知今因此,对于历代的皇帝,最好是功过、盈亏皆记,揭开他们的盖头来,让大家多看看他们的真面目。

回顾两千多年来中国 历史 上大大小小几百个皇帝,首屈一指的李世民不过如此,等而下之的那些各种档次的皇帝是些什么货色,也就可想而知了。可笑这位太宗皇帝为掩玄武门之变的一事之丑,千方百计挖空心思用许多办法来改变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以后竟然养成了一种时时不忘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习惯,直至“驾崩”。对此,作者有诗叹曰:

为掩恶名挣美名,

沽名钓誉赦死刑:

瞒得当时天下士,

难欺后世明眼人!

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太宗文皇帝18岁起兵反隋、24岁定天下、27岁升天子、30岁而立之年被北方诸民族誉为"天可汗",在位23年于50年(现在外国***同中国省级***入仕年龄)中年英年早逝。

太宗皇帝为国家奋战与贡献了32年(孝文帝拓跋宏之年限,他更英年早逝),可谓建树颇多、影响深远,也正如此,才铸造了他千秋知名度,中国帝王、无论评十优还是评四优甚至千古一帝,李世民都可名列其中,总结起来,他在如下方面仿效、累同乃至超越了其它帝王及***而堪称一流:

1、他不拘一格(敌人、穷人、坏人)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

3、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中国的丰年)全国叛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现在有人说那是太宗广布法网,那290人是跑不掉才回来受死的,我说这人真是不动脑子,想想那时的法网严还是现在的法网严,那现在逃狱是不是100%呢,那又是为什么呢!!!),我想那是当时教化好,人的心灵比较纯朴、社会秩序井然、人没有太多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必要,实在没办法犯了事因判刑合理、没有冤案也心甘情愿受法,所以被感化了才准时回来服刑,这真叫民感其诚啊!

5、威镇宇宙的军功,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太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在坚持和请求下才免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可真是前无古人、同时也让后世领导望尘莫及,民族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执思失力、契毕何力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级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更为主要的是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健全行政管理机制,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重视商业经济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对玄装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主义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也正如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由于二月河清帝系列历史小说同近年来清宫戏的盛行,许多人把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视为中国皇帝的代表同楷模,而事实上这三位皇帝特别是康熙帝是杰出的封建帝王,但就贡献和影响来讲,他们的确不算中国一流的大帝。

真正空前绝后的千古一帝应是"站在历史的潮流上,带领自己的国家、民族同人民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快速前进,走在世界的前列、站在时代的尖端,以强盛、独立、威武、文明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凭着这一点,康熙不但不能同历史上的伟大帝王唐太宗、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元太祖相比,就连汉高祖、汉光武帝、孝文帝、元世祖、明成祖等都相比逊色。他应属于汉文帝、汉景帝、宋文帝、隋文帝之类的有作为但无大气度同整体战略的优秀帝王。

许多人把康熙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皇帝,那我们就将中国皇帝的样板---唐太宗李世民同康熙比较一下,相比之下你就自然知道谁更胜一筹:

首先、李世民利用4年左右就天下大治、万国来朝,而康熙到60多岁国家仍集弊甚多,给继位的雍正到来不少麻烦;

其二、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周边少数民族以举国内附为荣,唐朝天下文明、是世界最强盛的大国,世界当时有2/3的文学家、秋学家、艺术家等生活在唐朝,直至现在人们仍以被称作唐人而自豪,而康熙时代的中国如同井底之蛙、闭关自守,当时欧洲已进行了文艺复兴后的工业革命,但我们大清天朝仍坐在井里、自给自足,从唐朝就用火药大炮到清朝仍用火药大炮,那可是1000多年的历史,计算一下现在至以后的一千年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其三、李世民用人不分敌我、不分华夷,如此才有仇敌魏征、李靖、尉迟敬德、寒士马周、刘洎、张玄素、薛仁贵、外族阿史那社尔、执思失力、契毕何力等为大唐、为中国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克勤克俭、兢兢业业的奋斗,而大清王朝除在灭绝之年方才用起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张之洞等汉人,比较一下清朝在重用汉人前和汉人后有何等的天壤之别啊,这里并不是说汉人比其它族人利害,而是用人应唯贤是用、唯才是举、英雄莫问出处,说到这一点,历史上没人能超越李世民,在中国的名相名将名臣中,汉唐占有绝大部份,特别是汉武帝同李世民时代,名相名将辈出,而大清王朝,至始至终,除了范文程、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张之洞等少数几个汉人外我知悉的并不多,就算二月河先生大力吹捧、清宫戏无比炫耀,但有几人能举出康熙、雍正、乾隆朝的名相名将名臣,但又有几人不知道东方朔、司马迁、李广、卫青、霍去病、魏征、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马周、褚遂良、李靖、李勋、李道宗、柴绍、阿史那社尔、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苏定方、薛仁贵等名相名将名臣呢;

其四、统一战争,李世民只用了4年就当时同唐朝实力差不多甚至更强的五个对手消平: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萧铣,而康熙平一个三藩竞然用了8年之久,抗日战争虽然打了8年,但力量太过悬殊、没得比,而当时清国同三藩相比自然是强盛的多,只是军事战略不好以及将才缺乏,国家整体协调不好而已;

其五、对外战争,李世民一战就平定突劂、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而一个葛尔丹就搞的大清帝国焦头烂额,需知李世民实施的是什么战略,李靖、李勋、柴绍、李道宗、薛万彻、候君集、阿史那社尔、契毕何力、苏定方是何等优秀默契的军事组合,如此阵容,不打已气势胜矣,无怪贞观时期战事百战百胜、无一失手;

其六、文学、艺术、经济、文化,这不比都知道谁强;

其七、国家行政,贞观朝有断刑才29人、290囚纵而复归的经典,连法治都如此了,其他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需知一个人若能诚心遵纪守法,那他自然能安居乐业,而康熙在搞什么"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文字狱,平心而论,文字狱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大(知识越多就越反动,谁还敢不要命的读书长进);

其八、纳谏是李世民的强项,就不用比了;

其九、既然用人、行政、对内对外军事、对外政策、经济文化等都比了,那就比一下民族政策吧,李世民不分华夷、四海一统,少数民族内迁同中国人一样待遇,人以内迁为荣,而清朝只重用满人,不注重汉族的先进知识文化、智慧及经验、不注重与外界交流勾通,自高自大,丑态百出,最终落得割地赔款,连国门都让外国人站岗,真是丢尽中国人的脸;

最后说一说对历史的影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请问在中国的老百姓中,有多少人知道爱新觉罗-玄炫,而康熙也是近年来电视剧影响顺口说说罢了,但李世民就不一样了,许多老百姓都知道他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不可谓影响不深远。

通过上述比对,康熙属那类的帝王就不言而喻了,正如评论家所说,康熙皇帝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勤奋且有作为的皇帝,但他作为顺应历史潮流,推进国家快速发展,实现民族的进步方面则明显逊色。

《康熙王朝》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遭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文化界人士的谴责与批评。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发展落后与西方,主要原因是中国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今之仁人志士,追寻历史,无不对清王朝痛心疾首。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之一。我们不能说满清统一中国、康熙皇帝统治华夏是历史车轮的逆转。但《康熙王朝》主题曲大呼"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则是一种难以实现,实现也不会给中国带来任何优越感的开势力倒车的尴尬幻想。

现就康熙朝来说,康熙前期政治比较开明,国库充实。等到了康熙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贪官污吏恣意横行,国库空虚,诸子夺嫡日趋剧烈。若由康熙皇帝继续统治下去,很有可能使"败絮其中"的的大清王朝土崩瓦解。毫不讳言,当时的清王朝非雍正无以扭转乾坤。或问:康熙之才逊于雍正?答案否定!然而,康熙以仁治国,对功臣勋将过于纵容。朝廷党争更是如狂风暴雨,康熙皇帝以仁治国,终以仁道害国。及雍正皇帝登大宝整吏治、革政弊、削豪臣,其心之恒、之坚、之狠,正适其时,大清又延命近二百年,实是雍正之力呀!苟康熙再活十年,许大厦将倾之清廷将混乱不堪,趋向穷途末路。一代圣主统治华夏六十一年,古往今来无及此,康熙死得其所,死得其时走完盛世的大清又延命近二百年,雍正力莫大焉。苟康熙再活十年,许大清将混乱不堪,趋向穷途末路。一代圣主无能为力,可能会成就"败国"的恶名。所以,康熙皇帝统治中华六十一年,古往今来享位之长莫及此。康熙死得其所,死德其时。,休道五百年,五年亦不可也!

唐太宗李世民的英迹伟业,天下所公认。而今,还没有一部系统地描述他一生电视剧,想来让人不解,让人不平。

如果将来拍出来,主题曲应该用"向天再借五百年"。康熙皇帝的六十一年天下,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实在无愧称"康熙盛世"。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在马背上,李世民开创了大唐江山;在笔墨间,李世民又挥写了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与治理均臻至完美如李世民者,放眼一观,全然空空。虽然,贞观末期总体上不如贞观前期,但唐帝国无任何危机可言;虽然,李世民晚年两次征高丽而不下,有穷兵黩武之嫌,但实在是为了稳固大唐地位,维护大唐尊严;虽然李世民晚年意欲封禅,但以其文治武功,也名正言顺。太宗一生善纳臣谏,有善以史为鉴,对以往的政事、军事积极总结,不断完善。太宗皇帝仅活了五十岁,对于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是短暂的,对于中国历史则是一种悲哀。如果太宗皇帝再活五百年,以其完善的人格、超人的智慧、不凡的魄力也不会阻挡中国历史进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后世的蛮子英雄,什么成吉思汗、忽必烈,惟有伏首称臣!

我知道,对历史抱有幻想是多么愚蠢的事。但面对着二十三的贞观盛世,重回首近百年苍凉、悲戚的支离破碎家园,忍不住有新的感慨,新的遗憾。感慨的是强盛的贞观王朝仅在中国大地上屹立了二十三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之中它是何其短暂,但不因为短暂而泯灭,因短暂而消亡于历史的浩渺。却因为它的强盛而永恒,作为贞观盛世的开创者李世民将永远留在中国各个时期,各民族的心中。当我们因所谓的"劣等民族"的自卑而踯躅,踌躇不敢前行时,有一个来自千年前的强音会招呼着我们,让我们自信,让我们带着历史付与的豪情,文化所赋予的智慧而不再犹豫,奋勇前行;遗憾的是近百年堕落的中国让多少爱国志士面对着黄河流尽最后一滴泪水,固持着丹心,挥尽了碧血,又有多少人为修补百年的伤残而殚精竭虑。这感慨、这遗憾让我对当时代中国抱有新的期待。帝国的残梦在1840年更加残损,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呼声与炮火中微微醒来。1949年中国大地醒了,彻底的在凄凉、悲惨的帝国旧梦中醒来。然而,中华已然落后于西方列强——虽然我们在不短开进前行的步伐。文明大国昌盛的重担早已落在新时代的肩上,今天的我们是不是有些愧对汉唐的辉煌?

朋友们!祖先是杰出的、了不起的,我们会差么?让我们偕起手来,打造一个新时代的汉唐,在世界的东方托起照耀中华的骄阳!!

凌烟阁除了有24位功臣的画像之外,还有18学士画像,十八学士画像比24功臣画像,还要早一些,是李世民登基之前,建立的一个文学馆,李世民跟他们一起学习了很多知识,为了表彰他们,所以把18学士的画像也放进了凌烟阁

唐朝李世民,是一位千古明君,他虚心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鼓励老百姓积极开垦荒地,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很多贡献。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就是出自于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皇帝,在他打江山的时候,有很多将士为他出生入死。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为了表示对那些功臣的敬意,就请了一个著名的画家,帮他们每人画了一幅画像。比如长孙无忌,魏征等等。然后把这些画像,都放进了凌烟阁。李世民有时候想念这些功臣的时候,就会进去看看。

凌烟阁的18位学士画像,是李世民在登基之前,建立的一个文学馆,当时应该是想向他的父皇李渊,表明他非常爱学习,想得到李渊的赏识,当时李世民排行老三,如果不多多表现,想得到皇位,是难如登天。

李世民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就和18位学士讨论古书,提高他的文化素养,其实这也是李世民未雨绸缪,这样既拉拢了人心,又在他父皇面前表现了一番!他是一个很有野心和计谋的人。

李世民登基以后把24位功臣和18学士的画像列于凌烟阁,是对这些功臣和学士的怀念,也想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对于那些功臣和学士给予表彰,鼓励后人向他们学习。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门神之神诞之日为正月十五日,民间多有在新春时节,祭祀门神并於大门口张贴(以进门者为视角,贴于门两侧,画中门神以对脸相视为正确的传统贴法,反之则为民间流传的“贴错门神”)门神的习俗。

关于门神的来历,战国时代的一部着作里有这样一个神话记载,东海度朔山中,有一棵盘曲3000里的巨大的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所有的鬼怪来往皆从此出入。树下有二神,一名神荼,一名郁櫑,专门监视鬼的行为,发现哪个鬼胡作非为,便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吃。于是,人们就在两块桃板上,画上神荼和郁櫑的像。置以门侧,以御百鬼骚扰。这是传说中最早出现的门神形象。

经过历代演变,门神的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唐代的门神已不是神荼、郁櫑,而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敬德。

秦叔宝、尉迟恭二门神,是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武将门神,至今兴盛不衰。二门神像的样式也最多,有坐式,有立式,有披袍,有贯甲,有徒步,有骑马,有舞鞭锏,有执金瓜,还有对秦琼、对尉迟(即一对门神都是秦琼或尉迟敬德一人,分画两幅成为一对)等多种。在二门神的两旁,有时还贴上这样一副对联:昔为唐朝将;今作镇宅神。相传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因恶梦而生病,半夜三更时分,常听到鬼叫。这事被大臣们知道后,秦叔宝闻言奏请太宗允准,他愿与尉迟恭戎装执剑,立于门外伺护。当夜李世民即能入睡了。一连数夜,安然无事。李世民称赞秦叔宝与尉迟恭说:“你们二位真是门神呀。”在感激之余,又觉两位将军守夜太苦,于是就命画师给二人画像,将画像悬于皇宫左右,以替代两位将军。至此后,再无闹鬼之事。

后世人不知李世民因视听幻觉而生病的原因,以为贴门神就可镇邪驱祟,保家平安,于是就沿袭了李世民的作法,过年时将秦叔宝与尉迟恭的画像作为门神贴在门上镇宅护院。后来人们又推而广之,不仅仅只贴秦叔宝与尉迟恭的画像,也贴哼哈二将或其他古代武将了。此习一直延续至今。不同建筑“门神”有讲究,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据资料记载,门神形象一般被划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是身着朝服的文官,武门神即武艺高强的武将形象,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而门神还因建筑类别的不同,让其看守的大门也相当讲究。如,民宅门神多是神荼和郁垒,佛寺中的门神为四大天王,帝庙门神为“双护太监”,衙署门神则为朝官和武将,神庙门神多为尉迟恭和秦叔宝。而在泉州的东西塔中还有一对守塔门神为哼哈二将。

古代的帝王画像一般都是把皇帝画的很帅气 脸上没有任何瑕疵 比如明朝朱元璋的画像就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而且差异很大 清朝的康熙历史记载出过天花 但他存世的画像没有出过天花的痘痕 所以谁都不知道李世民相貌如何 历史的画像不可信 而且史书记载的不一定真实可靠。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赵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莱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郑公魏征第四。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梁公房玄龄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成语:“房谋杜断”的由来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鄂公尉迟敬德第七。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卫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夔公刘弘基第十一。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郧公殷开山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郧公张亮第十六。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陈公侯君集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郯公张公谨第十八。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卢公程知节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莒公唐俭第二十二。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

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

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唐太宗在位23年,享年50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扩展资料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参考资料:

李世民(唐太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0712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9
下一篇2024-01-19

随机推荐

  • 绿嫩香品园蚕丝套套盒怎么样

    都挺出众的。绿嫩是一个专注于肌肤护理的企业,旗下的护肤品、化妆品品质都挺出众的,绿嫩旗下的改善暗沉、补水修复套盒,真心非常好用。暗沉得到了修复,而且季节性过敏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欧惠这个品牌是起源于韩国的一个顶级护肤品牌了,也算是一个很高端

    2024-04-15
    49200
  • 天气丹三个版本的区别

    天气丹三个版本的没有区别。虽然它们的叫法不同,但是套盒中的爽肤水和乳液在成分以及含量上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三个版本的天气丹是不分好坏的。天气丹套盒适应的肤质比较广泛,干性肌肤使用以后能够很好的补水保湿,油性皮肤使用以后能够很好的控油祛痘,因

    2024-04-15
    30000
  • 精华霜和精华液有什么区别?

    精华霜和精华液的区别:1、精华霜精华霜是这几种精华质地中为数不多固定类的精华,水分和油分都比较充足,但并没有因此显得厚重,相反精华霜的质地是几种精华中最为温和的一种。涂抹在脸上即可化成水,非常温和不会刺激皮肤。挑选建议:精华霜温和无刺激,适

    2024-04-15
    42900
  • 妮维雅洗面奶怎么样?妮维雅男士洗面奶好吗?

    很多护肤品牌大家经常会听说,而且护肤产品价格也不贵,说到妮维雅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妮维雅的洗面奶是很多人都用过的,妮维雅的洗面奶有男士的也有女士的,一直以来妮维雅的洗面奶销量还是不错的,那妮维雅洗面奶怎么样?妮维雅男士洗面奶好吗?1、妮维雅洗

    2024-04-15
    30600
  • 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

    妮维雅这个品牌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人都会想到它们家的洗面奶,还经常被拿来和其他的护肤品牌做比较,比如说欧莱雅这个品牌,因为欧莱雅的护肤产和妮维雅一样也是有男士和女士的,那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1、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

    2024-04-15
    31900
  • 伊思红参蜗牛霜怎么用,伊思红参蜗牛霜使用方法

    its skin伊思红参蜗牛霜是目前市场非常受欢迎的产品这一,虽然说通常面霜在使用上面并没有什么太需要注意的,不过品牌的不同也会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别,以下我将为大家说明its skin伊思红参蜗牛霜的用法。伊思红参蜗牛霜怎么用1、彻底

    2024-04-15
    29800
  • 佰草集的护肤品怎么样?

    佰草集适合什么年龄佰草集护肤品适合18-35岁年龄使用,它有新七白、御五行、新玉润、水凝悦泽、肌本清源、平衡、悦溢彩、太极、新恒美、润泽兰蕴美这些系列,每个系列适合的年龄段是不同的。如果有抗氧化抗皱和抗衰老功效的适合25岁以后用,美白和保湿

    2024-04-15
    28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